CN204516988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16988U
CN204516988U CN201520115351.7U CN201520115351U CN204516988U CN 204516988 U CN204516988 U CN 204516988U CN 201520115351 U CN201520115351 U CN 201520115351U CN 204516988 U CN204516988 U CN 2045169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d
iron
main body
electric connector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1535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包庚
陈永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xlink Electronics Dongguan Co Ltd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xlink Electronics Dongguan Co Ltd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xlink Electronics Dongguan Co Ltd,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xlink Electronics Donggu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11535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5169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169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169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主体、本体、多个端子、屏蔽片、前铁壳和后铁壳。主体具有顶壁、底壁、前壁、后壁和两侧壁,前壁向后凹设一插接空间,后壁向前凹设一插接槽,本体包括上本体和下本体,屏蔽片包括一金属片体和一对金属弹片,前铁壳后侧缘设有多个卡接部,后铁壳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设有多个卡接口,端子一体成型于上本体和下本体上,金属片体夹持于上本体和下本体之间,并向前插入到插接槽,金属弹片装设于顶壁和底壁上,前铁壳套设于主体、本体和金属弹片外,并且金属弹片与前铁壳相连接,后铁壳上下包覆于前铁壳后端,前铁壳的卡接部对应卡合于后铁壳的卡接口内。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屏蔽效果好,且组装方便。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种现有的电连接器,包括一塑料主体、多个端子、一中间屏蔽片和一屏蔽壳体。塑料主体进一步分为一上主体和一下主体,多个端子分别装设于上主体和下主体上并呈上下两排设置,中间屏蔽片固持于上主体和下主体之间,屏蔽壳体包覆于塑料主体外部,所述中间屏蔽片与所述屏蔽壳体相接触,将所述中间屏蔽片接地,所述两排端子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容易产生干扰信号,所述中间屏蔽片位于两排端子之间,将干扰信号屏蔽,从而达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然而,所述中间屏蔽片仅在所述的两排端子之间形成屏蔽区域,而在两排端子侧面无法实现屏蔽功能,导致两排端子两侧面的干扰信号无法消除,容易使两排端子在传输信号时产生串音,影响信号传输质量。
为了解决上述端子侧面的信号干扰问题,研发人员尝试在塑料主体外围包覆铜箔来加强两排端子侧面的干扰信号,然,此方法成本高,而且操作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不仅可以加强屏蔽效果,而且组装方便、成本低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主体、一本体、多个端子、一组屏蔽片、一前铁壳和一后铁壳。所述主体具有一顶壁、一底壁、一前壁、一后壁和两侧壁,主体的前壁于中部向后凹陷形成一插接空间,主体的顶壁和底壁对称开设有前后延伸并向后贯穿主体的后壁且并行排列与插接空间相通的多个端子收容槽,主体的后壁于中部向前凹陷形成一插接槽。所述本体包括以水平面为对称平面呈上下对称结构的一上本体和一下本体。每一端子包括一水平前后延伸的固定部、从固定部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一焊接部以及从固定部的前端向前弯折延伸形成的接触部。所述屏蔽片包括一金属片体和一对金属弹片,金属片体具有一水平左右延伸的第一固定部。所述前铁壳的后侧缘向外弯折延伸形成有多个卡接部。所述后铁壳包括以水平面为对称平面呈上下对称结构的一上壳体和一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前侧对应前铁壳的卡接部设有多个卡接口。其中,多个端子于竖向方向上呈两排排列而横向方向上则顺序排列,一体成型于本体的上本体和下本体上。端子的固定部一体成型于本体上,端子的焊接部向后伸出于本体后表面,端子的接触部对应插设于主体的端子收容槽内,并向内伸入到本体的插接空间内。屏蔽片的金属片体的第一固定部夹持于本体的上本体和下本体之间。本体、端子和金属片体的组合体从后向前插入到主体的插接槽,屏蔽片的金属弹片对应装设于主体的顶壁和底壁。前铁壳套设于主体、本体和金属弹片外部且与金属弹片电性连接,后铁壳上下包覆于前铁壳后端,前铁壳的卡接部对应卡合于后铁壳的卡接口内,后铁壳的上壳体和下壳体通过焊接方式固定。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由于金属弹片设置于本体和前铁壳之间,可加强端子外围的EMI/EMC防护作用,而且前铁壳采用冲件式铆合包覆于主体外部,后铁壳采用两件式铁壳,通过卡扣的方式扣合于前铁壳后端,并且两件式后铁壳结合方式采用焊锡与激光电焊制程,使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装方便,而且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4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去掉中铁壳的立体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电连接器                100              主体                     10
顶壁                       11                底壁                     12
前壁                       13                插接空间              131
后壁                       14                插接槽                  141
引导面                   142              卡持槽                  143
侧壁                       15                夹持槽                  151
止挡部                   16                端子收容槽           17
容置槽                   18                扩展槽                  181
安装槽                   19                上本体                  21
下本体                   22                凹孔                     23
凸柱                       24                卡持块                  25
端子                       30                固定部                  31
焊接部                   32                接触部                  33
金属片体                41                第一固定部           411
弹性臂                   412              焊接端                  413
贯穿孔                   414              金属弹片              42
第二固定部            421              接地部                  4211
安装部                   422              弹性部                  423
连接部                   424              抵接部                  425
缓冲部                   426              麦拉片                  50
前铁壳                   60                卡接部                  61
后铁壳                   70                上壳体                  71
上板                       711              上侧板                  712
上半环                   713              下壳体                  72
下板                       721              下侧板                  722
下半环                   723              卡接口                  73
中铁壳                   80                后半壳体              81
前半壳体                82                电路板                  90。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包括一主体10、一本体(图中未标示)、多个端子30、一组屏蔽片(图中未标示)、一对麦拉片50、一前铁壳60、一后铁壳70、一中铁壳80和一电路板90。
请参阅图1至图4,所述主体10具有一顶壁11、一底壁12、一前壁13、一后壁14和两侧壁15。主体10的前壁13于中部向后凹陷形成一插接空间131。主体10的前壁13和后壁14的外侧缘分别呈环状向外凸出形成止挡部16。主体10的顶壁11和底壁12对称开设有前后延伸并向后贯穿主体10的后壁14且并行排列与插接空间131相通的多个端子收容槽17。主体10的顶壁11和底壁12于端子收容槽17周围向内凹陷连通插接空间131分别设有一呈“U”形开口向后的容置槽18。容置槽18继续向前延伸形成有至少一个扩展槽181。主体10的顶壁11和底壁12于端子收容槽17两侧分别向下及向上凹陷各形成一对安装槽19。主体10的后壁14于中部向前凹陷形成一插接槽141。所述主体10的插接槽141的两侧槽壁设有向后引导的引导面142。所述主体10的插接槽141的两侧槽壁于引导面142的前方分别向外凹陷形成多个卡持槽143。主体10的两侧壁15对称设有前后延伸并向后贯穿主体10的后壁14且与插接空间131和插接槽141相通的一对夹持槽151。
所述本体包括以水平面为对称平面呈上下对称的结构的一上本体21及一下本体22,上本体21和下本体22分别于下表面和上表面设置有至少一对凹孔23和凸柱24并相互配合。上本体21和下本体22对应主体10之卡持槽143设有多个楔形的卡持块25。
每一端子30包括一水平前后延伸的固定部31、从固定部31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一焊接部32以及从固定部31的前端向前弯折延伸形成的接触部33。
所述屏蔽片包括一金属片体41和一对金属弹片42。所述一对金属弹片42以水平面为对称平面呈上下对称的结构。
所述金属片体41具有一水平左右延伸的第一固定部411。从第一固定部411的两侧向前延伸且其末端向内凸起形成一对弹性臂412,从第一固定部411的两侧向后延伸并分别向上向下弯折再向后延伸形成一对焊接端413。第一固定部411对应上本体21和下本体22的凹孔24和凸柱25开设有上下贯穿第一固定部411的贯穿孔414。所述每一金属弹片42包括一水平左右延伸的第二固定部421。第二固定部421向外冲设有多个接地部4211。从第二固定部421的两侧缘后端向下弯折形成一对安装部422。从第二固定部421的两侧前端向前向内弯折延伸形成一对弹性部423。弹性部423的末端横向连接有一连接部424。连接部424的前侧缘向前延伸并向内凸起形成至少一个抵接部425。每一抵接部425的后侧缘弧形向外弯折再向前延伸形成一缓冲部426。
所述前铁壳60采用冲件式铆合围成一筒状。前铁壳60的后侧缘向外弯折延伸形成有多个卡接部61。
所述后铁壳70包括以水平面为对称平面呈上下对称结构的上壳体71和下壳体72。上壳体71和下壳体72围成一容置空间(图中未标示)。上壳体71包括水平延伸的上板711以和从上板711两侧向外并向对称平面弧形弯折延伸的一对上侧板712。上板711的后侧缘向后延伸并弧形向下拉伸形成有上半环713。下壳体72包括水平延伸的下板721以及从下板721两侧向外并向对称平面弧形弯折延伸的一对下侧板722。下板721的后侧缘向后延伸并弧形向上拉伸形成有下半环723。上壳体71的上板711和下壳体72的下板721的前侧对应前铁壳60的卡接部61设有多个卡接口73。
所述中铁壳80包括一环状的后半壳体81和一连接于后半壳体81前端开口小于后半壳体81的前半壳体82。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组装时,将多个端子30竖向方向上呈两排排列而横向方向上则顺序排列,一体成型于本体的上本体21和下本体22上。其中,端子30的固定部31一体成型于本体的上本体21和下本体22上,端子30的焊接部32向后伸出于本体的后表面,端子30的接触部33则向前伸出于本体前表面。
屏蔽片的金属片体41的第一固定部411夹持于本体的上本体21和下本体22之间。其中,上本体21和下本体22的凸柱25分别穿过金属片体41的贯穿孔414伸入到凹孔24内,用于固定金属片体41。金属片体41的弹性臂412和焊接端413则向两侧伸出于本体。
本体、端子30和屏蔽片的金属片体41的组合体从后向前插入到主体10的插接槽141。其中,本体收容于主体10的插接槽141,本体的卡持块26从后向前滑过引导面142后卡合于主体10的卡持槽143内防止本体在插接对接连接器时向后脱离主体10。端子30的接触部33对应插设于主体10的端子收容槽17内,并向内伸入到本体10的插接空间131内。金属片体41的弹性臂412对应装设于主体10的两侧壁15的夹持槽151内,并且弹性臂412的末端的凸起向内伸入到主体10的插接空间131用于夹持对接连接器来加强固定。端子30的焊接部32和金属片体41的焊接端413则向后伸出于本体10的后壁14后表面并焊接于电路板90上。
屏蔽片的金属弹片42对应装设于主体10的顶壁11和底壁12。其中,金属弹片42的安装部422对应卡持于主体10的安装槽19内。金属弹片42的第二固定部421的接地部4211向外伸出于本体10的顶壁11和底壁12。金属弹片42的弹性部423和连接部424收容于本体10的顶壁11和底壁12的容置槽18内,金属弹片42的抵接部425和缓冲部426容置于本体10的顶壁11和底壁12的扩展槽181内。
本实施例中,金属片体41设置于两排端子30之间,可防止两排端子30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发生串音干扰。金属弹片42设置于两排端子30外侧,可进一步消除两排端子30侧面的干扰信号。
一对麦拉片50分别贴合于主体10的顶壁11和底壁12的端子收容槽17外的对应于端子30的接触部33处。
前铁壳60从后向前套设于主体10、本体、金属弹片42和麦拉片50外部,并且金属弹片42的接地部4211与前铁壳60相连接,而且前铁壳60卡合于主体10的前后两侧的止挡部16之间以固定前铁壳60。
当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对对接时,端子30和金属弹片42的抵接部425被顶起,麦拉片50贴合于主体10与前铁壳60之间可有效防止端子30在弹性形变的过程中触碰前铁壳60发生短路。而金属弹片42的缓冲部426则向上抵顶于前铁壳60,一方面缓冲部426弹性形变可以保护抵接部425防止过压而永久变形,另一方面缓冲部426与前铁壳60接触可以释放静电起到EMI/EMC防护的作用。
后铁壳70上下包覆于前铁壳60后端,端子30的焊接部32、金属片体41的焊接端413以及电路板90则容置于后铁壳70的容置空间内。前铁壳60的卡接部61对应卡合于后铁壳70的卡接口73内。后铁壳70的上半环713和下半环723围成一个环形用于夹持固定焊接于电路板90的外接线材。在本实施例中,后铁壳70的上壳体71的上侧板712和下壳体72的下侧板722是通过焊接方式固定。
中铁壳80套设于前铁壳60与后铁壳70连接处。其中,中铁壳80的前半壳体82套设于前铁壳60,中铁壳80的后半壳体81套设于后铁壳70,并且中铁壳80与前铁壳60和后铁壳70过焊接方式固定。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由于金属弹片42设置于本体和前铁壳60之间,可加强端子30外围的EMI/EMC防护作用,而且前铁壳60采用冲件式铆合包覆于主体10外部,后铁壳70采用两件式铁壳,通过卡扣的方式扣合于前铁壳60后端,并且两件式后铁壳70结合方式采用焊锡与激光电焊制程,使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组装方便,而且成本低廉。

Claims (10)

1. 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主体、一本体、多个端子、一组屏蔽片、一前铁壳和一后铁壳,所述主体具有一顶壁、一底壁、一前壁、一后壁和两侧壁,主体的前壁于中部向后凹陷形成一插接空间,主体的顶壁和底壁对称开设有前后延伸并向后贯穿主体的后壁且并行排列与插接空间相通的多个端子收容槽,主体的后壁于中部向前凹陷形成一插接槽;所述本体包括以水平面为对称平面呈上下对称结构的一上本体和一下本体;每一端子包括一水平前后延伸的固定部、从固定部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一焊接部以及从固定部的前端向前弯折延伸形成的接触部;所述屏蔽片包括一金属片体和一对金属弹片,金属片体具有一水平左右延伸的第一固定部;所述前铁壳的后侧缘向外弯折延伸形成有多个卡接部;所述后铁壳包括以水平面为对称平面呈上下对称结构的一上壳体和一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前侧对应前铁壳的卡接部设有多个卡接口;其中,多个端子于竖向方向上呈两排排列而横向方向上则顺序排列,一体成型于本体的上本体和下本体上,端子的固定部一体成型于本体上,端子的焊接部向后伸出于本体后表面,端子的接触部对应插设于主体的端子收容槽内,并向内伸入到本体的插接空间内,屏蔽片的金属片体的第一固定部夹持于本体的上本体和下本体之间,本体、端子和金属片体的组合体从后向前插入到主体的插接槽,屏蔽片的金属弹片对应装设于主体的顶壁和底壁,前铁壳套设于主体、本体和金属弹片外部且与金属弹片电性连接,后铁壳上下包覆于前铁壳后端,前铁壳的卡接部对应卡合于后铁壳的卡接口内,后铁壳的上壳体和下壳体通过焊接方式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金属弹片包括一水平左右延伸的第二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向外冲设有多个接地部,从第二固定部的两侧缘后端向下弯折形成一对安装部,从第二固定部的前端两侧向前向内弯折延伸形成一对弹性部,弹性部的末端横向连接有一连接部,连接部的前侧缘向前延伸并向内凸起形成有至少一个抵接部,每一抵接部的后侧缘弧形向外弯折再向前延伸形成一缓冲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顶壁和底壁于端子收容槽两侧分别向下和向上凹陷各形成一对安装槽,金属弹片的安装部对应卡持于主体的安装槽内,主体的顶壁和底壁于端子收容槽周围向内凹陷连通插接空间分别设有一呈“U”形开口向后的容置槽,容置槽继续向前延伸形成有至少一个扩展槽,金属弹片的弹性部和连接部收容于本体的顶壁和底壁的容置槽内,金属弹片的抵接部和缓冲部容置于本体的顶壁和底壁的扩展槽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本体和下本体分别于下表面和上表面设置有至少一对凹孔和凸柱并相互配合,所述金属片体的第一固定部对应上本体和下本体的凹孔和凸柱开设有上下贯穿第一固定部的贯穿孔,上本体和下本体之凸柱分别穿过金属片体的贯穿孔伸入到凹孔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插接槽的两侧槽壁分别向外凹陷形成多个卡持槽,所述上本体和下本体对应主体的卡持槽设有多个楔形的卡持块,本体的卡持块卡合于主体的卡持槽内,主体的插接槽的两侧槽壁设有向后引导的引导面,本体的卡持块从后向前滑过引导面后卡合于主体的卡持槽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两侧壁对称设有前后延伸并向后贯穿主体的后壁且与插接空间和插接槽相通的一对夹持槽,所述金属片体的第一固定部的两侧向前延伸且其末端向内凸起形成一对弹性臂,金属片体的弹性臂对应装设于主体的两侧壁的夹持槽内,并且弹性臂的末端的凸起向内伸入到主体的插接空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前壁和后壁的外侧缘分别呈环状向外凸出形成止挡部,前铁壳卡合于主体的前后两侧的止挡部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一对麦拉片,分别贴合于主体的顶壁和底壁的端子收容槽外的对应于端子的接触部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一中铁壳,套设于前铁壳与后铁壳连接处,所述中铁壳包括一环状的后半壳体和一连接于后半壳体前端开口小于后半壳体的前半壳体,其中,中铁壳的前半壳体套设于前铁壳外,中铁壳之后半壳体套设于后铁壳外,中铁壳与前铁壳和后铁壳通过焊接方式固定。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围成一容置空间,上壳体包括水平延伸的上板以及从上板两侧向外并向对称平面弧形弯折延伸的一对上侧板,上板的后侧缘向后延伸并弧形向下拉伸形成有上半环,下壳体包括水平延伸的下板以及从下板两侧向外并向对称平面弧形弯折延伸的一对下侧板,下板的后侧缘向后延伸并弧形向上拉伸形成有下半环。
CN201520115351.7U 2015-02-17 2015-02-17 电连接器 Active CN2045169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15351.7U CN204516988U (zh) 2015-02-17 2015-02-17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15351.7U CN204516988U (zh) 2015-02-17 2015-02-17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16988U true CN204516988U (zh) 2015-07-29

Family

ID=53714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15351.7U Active CN204516988U (zh) 2015-02-17 2015-02-17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51698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51032A (zh) * 2018-06-07 2018-09-18 中山立杰精密器材有限公司 Dp高清传输线插头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51032A (zh) * 2018-06-07 2018-09-18 中山立杰精密器材有限公司 Dp高清传输线插头及其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23855B (zh) 电连接器
CN203707454U (zh) 电连接器
CN201230039Y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03859329U (zh) 电连接器
CN2930006Y (zh) 具减低电磁干扰结构的连接器
CN204517046U (zh) 连接器的屏蔽外壳
CN204315842U (zh) 电连接器
CN103579835A (zh) 电连接器
CN101615739A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4516988U (zh) 电连接器
CN204190022U (zh) 电连接器
CN103280659A (zh) 电连接器
CN202633669U (zh) 电连接器
CN204858013U (zh) 电连接器
CN202678554U (zh) 扁平式导体用电连接器
CN202737209U (zh) 电连接器
CN204947244U (zh) 电连接器
CN204947179U (zh) 电连接器
CN210535860U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201364984Y (zh) 电连接器
CN201029176Y (zh) 电连接器
CN205212086U (zh) 电连接器
CN202564593U (zh) 一种扁平型电路基板用连接器
CN202840121U (zh) 全屏蔽式电连接器
CN203193035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