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15219U - 摄影透镜以及具备摄影透镜的摄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影透镜以及具备摄影透镜的摄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15219U
CN204515219U CN201390000718.XU CN201390000718U CN204515219U CN 204515219 U CN204515219 U CN 204515219U CN 201390000718 U CN201390000718 U CN 201390000718U CN 204515219 U CN204515219 U CN 2045152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photographic
focal length
photographic lens
conca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9000071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近藤雅人
长伦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Oufei Op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152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1521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ive components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现一种摄影透镜以及具备该摄影透镜的摄影装置,摄影透镜的F值小,维持可实现所期望的分辨率的图像尺寸,并且实现总长的缩短化以及高分辨率化。摄影透镜实质上包含5片透镜,即自物体侧依序包括第1透镜(L1),具有正折射力,且为凹凸形状,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第2透镜(L2)为双凹形状;第3透镜(L3),为双凹形状;第4透镜(L4),为凹凸形状,且使凸面朝向像侧;以及第5透镜(L5),为双凹形状,在像侧的面具有至少1个反曲点。该摄影透镜满足规定的条件式(2)。

Description

摄影透镜以及具备摄影透镜的摄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使被摄物的光学像成像于电荷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等摄影元件上的固定焦点的摄影透镜、以及搭载该摄影透镜进行拍摄的数字照相机(digital still camera)或具有照相机的移动电话机、信息移动终端(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智能手机(smartphone)、平板(tablet)式终端、及便携式游戏机等的摄影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向一般家庭等的普及,可将拍摄的风景或人物像等图像信息输入至个人计算机的数字照相机正在快速地普及。又,在移动电话、智能手机及平板式终端中也大多搭载有图像输入用的照相机模块(camera module)。在此种具有摄影功能的设备中使用电荷耦合元件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摄影元件。近年来,这些摄影元件越来越小型(compact)化,从而对摄影设备整体及搭载在其上的摄影透镜也要求小型性。又同时,摄影元件也越来越高像素化,从而要求摄影透镜的高分辨率、高性能化。例如要求对应5百万像素(megapixel)以上、进而更佳为8百万像素以上的高像素的性能。
针对上述要求,例如为实现总长的缩短化以及高分辨率化而考虑使摄影透镜为透镜片数比较多的5片构成。例如,专利文献1至专利文献4中提出一种摄影透镜,该摄影透镜自物体侧依序包含具有正折射力的第1透镜、具有负折射力的第2透镜、具有负折射力的第3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的第4透镜、以及具有负折射力的第5透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中国实用新型公开第201903684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1/118554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10-152042号公报
专利文献4: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3/0021680号说明书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处,在如上述般包含比较多的透镜片数、尤其是用于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式终端等的要求透镜总长的缩短化的摄影透镜中需要实现如下的摄影透镜,其具有更小的F值(F number,光圈数),且以可对应所期望的分辨率的方式,具有例如也可对应与从前所使用的为同程度的尺寸的摄影元件的大的图像尺寸。
为满足所有这些要求,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记载的5片构成的摄影透镜因像差的修正不充分或F值不够小,而需要实现小的F值与高性能化这两个。专利文献3记载的透镜因像差的修正不充分而仍需使其进一步高性能化。又,专利文献4记载的透镜因总长的缩短化不充分而需要使总长进一步缩短化。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小F值,且维持可实现所期望的分辨率的大的图像尺寸,并且可使总长缩短化,自中心视场角至周边视场角可实现高成像性能的摄影透镜,以及搭载该摄影透镜而可获得高分辨率的摄影图像的摄影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摄影透镜实质上包含5片透镜,即自物体侧依序包括:第1透镜,具有正折射力,且为凹凸形状,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第2透镜,为双凹形状;第3透镜,为双凹形状;第4透镜,为凹凸形状,且使凸面朝向像侧;以及第5透镜,为双凹形状,在像侧的面具有至少1个反曲点,且满足下述条件式(2)。
-0.6<f/f3<0         (2) 
此处,设为:
f: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
f3:第3透镜的焦点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摄影透镜,在整体上为5片的透镜构成中,使第1透镜至第5透镜的各透镜要素的构成最佳化,因此可实现使其总长缩短化,并且具有高分辨率性能的透镜系统。又,通过满足条件式(2),可适宜地修正色像差等各像差,并且可实现小F值与总长的缩短化。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摄影透镜中,“包含5片透镜”是指本实用新型的摄影透镜除5片透镜以外,也包含具有实质上不具有功率(power)的透镜、光圈或盖玻璃(cover glass)等透镜以外的光学要素、透镜凸缘(lens flange)、透镜镜筒(lens barrel)、摄影元件、抖动修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又,上述透镜的面形状或折射力的符号设为针对包含非球面的情况而在近轴区域所考虑的。
本实用新型的摄影透镜中,进而,可通过采用并满足如下优选的构成来使光学性能更佳。
本实用新型的摄影透镜中,优选为第4透镜具有正折射力。
本实用新型的摄影透镜优选为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至条件式(6-1)中的任一个。另外,作为优选态样,也可为满足条件式(1)至条件式(6-1)中的任一个,或可为满足条件式的任意组合。
0.9<f/f1<3          (1) 
1<f/f1<2.3         (1-1) 
1.1<f/f1<2         (1-2) 
-0.5<f/f3<-0.1        (2-1) 
-3<f/f5<-1.2        (3) 
-2.5<f/f5<-1.3      (3-1) 
-2<f/f2<-0.2       (4) 
-1.5<f/f2<-0.25       (4-1) 
1<f/f4<3        (5) 
1.5<f/f4<2.3       (5-1) 
vd3<30         (6)
vd3<26         (6-1)
其中,设为:
f1:第1透镜的焦点距离
f2:第2透镜的焦点距离
f3:第3透镜的焦点距离
f4:第4透镜的焦点距离
f5:第5透镜的焦点距离
vd3:第3透镜的关于d线的阿贝(Abbe)数。
本实用新型的摄影装置具备本实用新型的摄影透镜。
本实用新型的摄影装置中,可基于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摄影透镜而获得的高分辨率的光学像而获得高分辨率的摄影信号。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摄影透镜,在整体上为5片的透镜构成中,使各透镜要素的构成最佳化,尤其是适宜地构成第1透镜与第5透镜的形状,因此可实现具有小F值,且使总长缩短化,并且图像尺寸也大,进而自中心视场角至周边视场角具有高成像性能的透镜系统。
又,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摄影装置,输出与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高成像性能的摄影透镜而形成的光学像对应的摄影信号,因此可获得高分辨率的拍摄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影透镜的第1构成例的图,且是与实施例1对应的透镜剖面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影透镜的第2构成例的图,且是与实施例2对应的透镜剖面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影透镜的第3构成例的图,且是与实施例3对应的透镜剖面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影透镜的第4构成例的图,且是与实施例4对应的透镜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影透镜的第5构成例的图,且是与实施例5对应的透镜剖面图。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影透镜的第6构成例的图,且是与实施例6对应的透镜剖面图。
图7是图1所示的摄影透镜的光线图。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摄影透镜的各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像面弯曲),(C)表示畸变像差,(D)表示倍率色像差。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摄影透镜的各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像面弯曲),(C)表示畸变像差,(D)表示倍率色像差。
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摄影透镜的各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像面弯曲),(C)表示畸变像差,(D)表示倍率色像差。
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摄影透镜的各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像面弯曲),(C)表示畸变像差,(D)表示倍率色像差。
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的摄影透镜的各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像面弯曲),(C)表示畸变像差,(D)表示倍率色像差。
图1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6的摄影透镜的各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像面弯曲),(C)表示畸变像差,(D)表示倍率色像差。
图14是表示具备本实用新型的摄影透镜的移动电话终端的摄影装置的图。
图15是表示具备本实用新型的摄影透镜的智能手机的摄影装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摄影透镜的第1构成例。该构成 例对应于下述的第1数值实施例(表1、表2)的透镜构成。同样地,将与下述的第2实施方式至第6实施方式中的数值实施例(表3~表12)的透镜构成对应的第2构成例至第6构成例的剖面构成示于图2~图6中。图1~图6中,符号Ri表示以将最靠物体侧的透镜要素的面作为第1个,随着朝向像侧(成像侧)而依序增加的方式附上符号的第i个面的曲率半径。符号Di表示第i个面与第i+1个面的光轴Z1上的面间隔。另外,各构成例中基本构成均相同,因此,以下以图1所示的摄影透镜的构成例为基础进行说明,根据需要也对图2~图6的构成例进行说明。又,图7是关于图1所示的摄影透镜L的光路图,且表示自位于无限远的距离的物点起的轴上光束2以及最大视场角的光束3的各光路。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摄影透镜L为适用于使用有电荷耦合元件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摄影元件的各种摄影设备、尤其是比较小型的便携终端设备例如数字照相机、具有照相机的移动电话、智能手机、平板式终端及个人数字助理等。该摄影透镜L沿光轴Z1,自物体侧依序包括第1透镜L1、第2透镜L2、第3透镜L3、第4透镜L4、及第5透镜L5。
图14中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1即移动电话终端的概观图。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1包含如下部分而构成,即包含:本实施方式的摄影透镜L;及电荷耦合元件等摄影元件100(参照图1),其输出与利用该摄影透镜L而形成的光学像对应的摄影信号。摄影元件100配置在该摄影透镜L的成像面(像面R14)上。
图15中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501即智能手机的概观图。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501包含照相机部541而构成,该照相机部541包含:本实施方式的摄影透镜L;及电荷耦合元件等摄影元件100(参照图1),其输出与利用该摄影透镜L而形成的光学像对应的摄影信号。摄影元件100配置在该摄影透镜L的成像面(摄影面)上。
在第5透镜L5与摄影元件100之间,也可根据安装透镜的照相机侧的构成而配置有各种光学构件CG。例如也可配置有摄影面保护用的盖玻璃或红外线截止滤光器(cut filter)等平板状的光学构件。该情形时,作为光学构件CG,例如也可使用对平板状的盖玻璃实施具有红外线截止滤光器或中性密度滤光器(neutral density filter)等滤光器效果的涂布而得的。
又,也可不使用光学构件CG,而是对第5透镜L5实施涂布等来使其具有与光学构件CG同等的效果。由此,可实现零件件数的削减与总长的缩短。
又,该摄影透镜L优选为包含开口光圈St,该开口光圈St配置在较第1透镜L1的物体侧的面更靠物体侧。如此,通过将开口光圈St配置在较第1透镜L1的物体侧的面更靠物体侧,而尤其是在成像区域的周边部中,可抑制通过光学系统的光线向成像面(摄影元件)的入射角变大。另外,“配置在较第1透镜的物体侧的面更靠物体侧”是指,光轴方向上的开口光圈的位置与轴上边缘光线和第1透镜L1的物体侧的面的交点位置相同或较该交点更靠物体侧。本实施方式中,第1构成例至第6构成例的透镜(图1~图6)为开口光圈St配置在较第1透镜L1的物体侧的面更靠物体侧的构成例。
又,本实施方式中,开口光圈St配置在较第1透镜L1的面顶点更靠像侧,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将开口光圈St配置在较第1透镜L1的面顶点更靠物体侧。在开口光圈St配置在较第1透镜L1的面顶点更靠物体侧的情形时,与开口光圈St配置在较第1透镜L1的面顶点更靠像侧的情形相比,自确保周边光量的观点而言稍有不利,但在成像区域的周边部,可更适宜地抑制通过光学系统的光线向成像面(摄影元件)的入射角变大。
该摄影透镜L中,第1透镜L1在光轴附近使凸面朝向物体侧而在光轴附近为凹凸形状,且在光轴附近具有正折射力。由此,可适宜地使总长缩短化。
第2透镜L2在光轴附近为双凹形状。通过第2透镜L2在光轴附近具有负折射力而可良好地修正色像差。又,通过于在光轴附近具有正折射力、且在光轴附近为凹凸形状并在光轴附近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第1透镜L1的像侧,配置在光轴附近为双凹形状的第2透镜L2,而可容易地修正球面像差。
第3透镜L3在光轴附近为双凹形状。通过于在光轴附近具有正折射力、且在光轴附近为凹凸形状并在光轴附近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第1透镜L1的像侧,将在光轴附近为双凹形状的第2透镜及在光轴附近为双凹形状的第3透镜L3进行邻接配置,而可适宜地修正因在光轴附近为凹凸形状且在光轴附近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第1透镜L1而易于产生的球面像差及色像差。
第4透镜L4在光轴附近为凹凸形状,且在光轴附近使凸面朝向像侧。由此,可适宜地修正像散。又,第4透镜L4优选为在光轴附近具有正折射力。 由此,在成像区域的周边部可适宜地抑制通过光学系统的光线向成像面(摄影元件)的入射角变大。
第5透镜L5在光轴附近为双凹形状。若将第1透镜至第4透镜视为1个正光学系统,则通过第5透镜L5在光轴附近具有负折射力,而可使摄影透镜整体上为长焦(telephoto)型的构成,因此可使摄影透镜整体的后侧主点位置靠近物体侧,从而可适宜地使总长缩短化。又,通过第5透镜L5在光轴附近为双凹形状,而可抑制第5透镜L5的各面的曲率的绝对值变得过大,并且可充分增强第5透镜L5的负折射力。又,通过第5透镜L5在光轴附近为双凹形状,而可适宜地修正像面弯曲。
又,第5透镜L5在像侧的面的有效直径内具有至少1个反曲点。第5透镜L5的像侧的面的“反曲点”,是指第5透镜L5的像侧的面形状相对于像侧而自凸形状切换为凹形状(或自凹形状切换为凸形状)的点。反曲点的位置若在第5透镜L5的像侧的面的有效直径内,则可配置在自光轴向半径方向外侧的任意位置,优选为配置在周边部为宜。通过第5透镜L5的像侧的面为具有至少1个反曲点的形状,尤其是在成像区域的周边部,可抑制通过光学系统的光线向成像面(摄影元件)的入射角变大。另外,此处所说的周边部是指自最大有效半径的大致4成向半径方向外侧的部分。
根据上述摄影透镜L,在整体上为5片的透镜构成中,使第1透镜至第5透镜的各透镜要素的构成最佳化,因此可实现具有小F值,使总长缩短化并且图像尺寸也大,且具有高分辨率性能的透镜系统。
又,在如例如图1~图6所示的各实施方式般以总视场角2ω成为60度以上的方式,设定上述摄影透镜L的第1透镜~第5透镜的各透镜构成的情形时,总视场角2ω成为适当值,因此可将摄影透镜L适宜地应用于近距离拍摄的机会多的移动电话终端等。
该摄影透镜L为实现高性能化,适宜为对第1透镜L1至第5透镜L5的各片透镜的至少其中一个面使用非球面。
又,优选为构成摄影透镜L的各透镜L1至透镜L5不为接合透镜而为单透镜。与使各透镜L1至透镜L5的任一个为接合透镜的情形相比,非球面数多,因此各透镜的设计自由度提高,可适宜地使总长缩短化。
其次,对与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摄影透镜L的条件式相关的作用以及效果 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首先,第1透镜L1的焦点距离f1以及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f,优选为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0.9<f/f1<3         (1) 
条件式(1)规定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f相对于第1透镜L1的焦点距离f1的比的优选数值范围。在低于条件式(1)的下限的情形时,第1透镜L1的正折射力相对于整个系统的折射力而过于弱,难以充分修正各像差,且难以维持小F值并且难以使总长缩短化。在超过条件式(1)的上限的情形时,第1透镜L1的正折射力相对于整个系统的折射力而过于强,尤其难以修正球面像差。因此,通过满足条件式(1)的范围,可维持小F值,且可良好地修正球面像差,并且可适宜地使透镜系统整体的长度缩短化。为进一步提高该效果,更优选为满足条件式(1-1),进而更优选为满足条件式(1-2)。
1<f/f1<2.3       (1-1) 
1.1<f/f1<2        (1-2) 
又,第3透镜L3的焦点距离f3以及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f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0.6<f/f3<0         (2) 
条件式(2)规定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f相对于第3透镜L3的焦点距离f3的比的优选数值范围。在低于条件式(2)的下限的情形时,第3透镜L3的折射力相对于整个系统的折射力而过于强,难以充分修正各像差,且难以维持小F值并且难以使总长缩短化。在超过条件式(2)的上限的情形时,第3透镜L3的折射力相对于整个系统的折射力而过于弱,难以修正色像差。因此,通过满足条件式(2)的范围,可维持小F值,且可使总长缩短化并且可适宜地修正色像差等各像差。为进一步提高该效果,更优选为满足条件式 (2-1)。
-0.5<f/f3<-0.1          (2-1) 
又,第5透镜L5的焦点距离f5以及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f优选为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
-3<f/f5<-1.2         (3) 
条件式(3)规定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f相对于第5透镜L5的焦点距离f5的比的优选数值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3)的下限,第5透镜L5的折射力相对于整个系统的折射力而不会过于强,在成像区域的周边部可适宜地抑制通过光学系统的光线向成像面(摄影元件)的入射角变大。在超过条件式(3)的上限的情形时,第5透镜L5的折射力相对于整个系统的折射力而过于弱,难以修正像面弯曲。因此,通过满足条件式(3)的范围,而在成像区域的周边部可适宜地抑制通过光学系统的光线向成像面(摄影元件)的入射角变大,并且可适宜地修正像面弯曲。为进一步提高该效果,更优选为满足条件式(3-1)。
-2.5<f/f5<-1.3        (3-1) 
又,第2透镜L2的焦点距离f2以及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f优选为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
-2<f/f2<-0.2      (4) 
条件式(4)规定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f相对于第2透镜L2的焦点距离f2的比的优选数值范围。在低于条件式(4)的下限的情形时,第2透镜L2的折射力相对于整个系统的正折射力而过于强,难以充分修正各像差,且难以维持小F值,并且难以使总长缩短化。在超过条件式(4)的上限的情形时, 第2透镜L2的折射力相对于整个系统的折射力而过于弱,难以修正色像差。因此,通过满足条件式(4)的范围,而可维持小F值,且可使总长缩短化,并且可适宜地修正色像差等各像差。为进一步提高该效果,更优选为满足条件式(4-1)。
-1.5<f/f2<-0.25      (4-1) 
又,第4透镜L4的焦点距离f4以及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f优选为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
1<f/f4<3        (5) 
条件式(5)规定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f相对于第4透镜L4的焦点距离f4的比的优选数值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5)的下限,第4透镜L4的折射力相对于整个系统的折射力而不会过于弱,在成像区域的周边部可适宜地抑制通过光学系统的光线向成像面(摄影元件)的入射角变大。在超过条件式(5)的上限的情形时,第4透镜L4的折射力相对于整个系统的折射力而过于强,难以修正像面弯曲。因此,通过满足条件式(5)的范围,在成像区域的周边部可适宜地抑制通过光学系统的光线向成像面(摄影元件)的入射角变大,并且可适宜地修正像面弯曲。为进一步提高该效果,更优选为满足条件式(5-1)。
1.5<f/f4<2.3         (5-1) 
又,第3透镜L3的关于d线的阿贝数vd3优选为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
vd3<30         (6)
条件式(6)分别规定第3透镜L3的关于d线的阿贝数vd3的优选数值范围。若超过条件式(6)的上限,则难以修正轴上色像差与倍率色像差。通 过满足条件式(6)而由高分散的材质构成第3透镜L3,由此可良好地修正轴上色像差与倍率色像差。自该观点考虑,更优选为满足下述条件式(6-1)。
vd3<26        (6-1)
如以上所说明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摄影透镜,在整体上为5片的透镜构成中,使各透镜要素的构成最佳化,因此可实现具有小F值,且使总长缩短化,并且图像尺寸也大,具有高分辨率性能的透镜系统。
另外,与此相对,专利文献1揭示一种F值大的摄影透镜、或虽具有比较小的F值但球面像差的修正不充分的摄影透镜。又,专利文献2中揭示的摄影透镜的F值大,且未充分修正球面像差。又,专利文献3记载的摄影透镜未充分修正轴上色像差或球面像差,不能说具有充分高的分辨率性能。又,专利文献4记载的摄影透镜,未能实现总长的充分缩短化以满足尤其是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式终端等所要求的规格。
又,通过适当地满足优选条件而可实现更高的成像性能。又,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以输出与利用本实施方式的高性能的摄影透镜而形成的光学像对应的摄影信号的方式进行,因此可自中心视场角至周边视场角获得高分辨率的拍摄图像。
接着,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摄影透镜的具体数值实施例进行说明。以下,汇总说明多个数值实施例。
下述的表1以及表2表示与图1所示的摄影透镜的构成对应的具体的透镜数据。尤其是,表1中表示其基本的透镜数据,表2中表示与非球面相关的数据。表1中所示的透镜数据的面编号Si的栏中,表示针对实施例1的摄影透镜,以将最靠物体侧的透镜要素的面作为第1个(将开口光圈St作为第1个),且以随着朝向像侧而依序增加的方式附上符号的第i个面的编号。曲率半径Ri的栏中,与图1中附上的符号Ri对应而表示自物体侧起的第i个面的曲率半径的值(mm)。至于面间隔Di的栏,也同样地表示自物体侧起的第i个面Si与第i+1个面Si+1的光轴上的间隔(mm)。Ndj的栏表示自物体侧起的第j个光学要素相对于d线(587.56nm)的折射率的值。vdj的栏表示自物体侧起的第j个光学要素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的值。另外,在各透镜数 据中,作为各数据而分别表示有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f(mm)、以及后焦点(back focus)Bf(mm)的值。另外,上述后焦点Bf表示进行空气换算所得的值。
该实施例1的摄影透镜中,第1透镜L1至第5透镜L5的两面均为非球面形状。表1的基本透镜数据中,作为这些非球面的曲率半径而表示有光轴附近的曲率半径(近轴曲率半径)的数值。
表2中表示实施例1的摄影透镜的非球面数据。作为非球面数据而表示的数值中,记号“E”表示其后续的数值是以10为底数的“幂指数”,且表示将以该10为底数的指数函数表示的数值乘以“E”前面的数值。例如,若为“1.0E-02”,则表示“1.0×10-2”。
作为非球面数据,记述有由以下的式(A)表示的非球面形状的式中的各系数Ai、KA的值。更详细而言,Z表示自位于距光轴的高度为h的位置的非球面上的点下引至非球面的顶点的切平面(与光轴垂直的平面)的垂线的长度(mm)。
Z=C·h2/{1+(1-KA·C2·h2)1/2}+ΣAi·hi......(A)
其中,设为:
Z:非球面的深度(mm)
h:自光轴至透镜面的距离(高度)(mm)
C:近轴曲率=1/R
(R:近轴曲率半径)
Ai:第i次(i为3以上的整数)非球面系数
KA:非球面系数。
与以上的实施例1的摄影透镜同样地,将与图2所示的摄影透镜的构成对应的具体的透镜数据作为实施例2来示于表3以及表4中。又同样地,将与图3~图6所示的摄影透镜的构成对应的具体的透镜数据作为实施例3至实施例6来示于表5~表12中。这些实施例1~实施例6的摄影透镜中,第1透镜L1至第5透镜L5的两面均为非球面形状。
图8的(A)~(D)分别表示实施例1的摄影透镜的球面像差图、像散 图、畸变像差图、倍率色像差(倍率的色像差)图。在表示球面像差、像散(像面弯曲)、畸变像差的各像差图中,表示以d线(波长587.56nm)为基准波长的像差。在球面像差图、倍率色像差图中,也表示有关于F线(波长486.1nm)、C线(波长656.27nm)的像差。又,在球面像差图中,也表示有关于g线(波长435.83nm)的像差。在像散图中,实线表示弧矢(sagittal)方向(S)的像差,虚线表示切线(tangential)方向(T)的像差。又,Fno.表示F值,ω表示半视场角。
同样地,将关于实施例2至实施例6的摄影透镜的各像差示于图9的(A)~(D)至图13的(A)~(D)中。
又,表13中,针对各实施例1~实施例6分别汇总表示与本实用新型的各条件式(1)~条件式(6)相关的值。
如自以上的各数值数据以及各像差图所得知般,各实施例中,可使总长缩短化并且实现高成像性能。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摄影透镜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实施例,能以各种变形来实施。例如,各透镜成分的曲率半径、面间隔、折射率、阿贝数、非球面系数的值等并不限定于各数值实施例中所示的值,可取其他值。
又,各实施例中均以如下情况为前提进行记载,即以固定焦点使用,但也可设为能进行聚焦调整的构成。例如也可设为将透镜系统整体陆续拉出、或使一部分透镜在光轴上移动而可进行自动聚焦(auto focus)的构成。又,本实用新型的摄影透镜的在光轴附近设为凹凸形状的各透镜中,也可将在光轴附近为凹凸形状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大的面在光轴附近构成为平面。换句话说,也可将在光轴附近设为凹凸形状的透镜形成为使该透镜的凹凸形状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大的面在光轴附近为平面的平凸形状的透镜或平凹形状的透镜。
[表1]
实施例1
f=4.14,Bf=1.38
*:非球面
[表2]
[表3]
实施例2
f=4.23,Bf=1.45
*:非球面
[表4]
[表5]
实施例3
f=3.53,Bf=0.93
*:非球面
[表6]
[表7]
实施例4
f=3.95,Bf=1.27
*:非球面
[表8]
[表9]
实施例5
f=3.75,Bf=0.94
*:非球面
[表10]
[表11]
实施例6
f=4.08,Bf=1.71
*:非球面
[表12]
[表13]

Claims (13)

1.一种摄影透镜,其特征在于,包含5片透镜,即自物体侧依序包括:
第1透镜,具有正折射力,且为凹凸形状,使凸面朝向物体侧;
第2透镜,为双凹形状;
第3透镜,为双凹形状;
第4透镜,为凹凸形状,且使凸面朝向像侧;以及
第5透镜,为双凹形状,在像侧的面具有至少1个反曲点,
其中,所述摄影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
-0.6<f/f3<0  (2)
1.5<f/f4<2.3  (5-1)
此处,
f为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
f3为所述第3透镜的焦点距离,
f4为所述第4透镜的焦点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透镜,其特征在于,进而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9<f/f1<3  (1)
此处,
f为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
f1为所述第1透镜的焦点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影透镜,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3<f/f5<-1.2  (3)
此处,
f为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
f5为所述第5透镜的焦点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影透镜,其特征在于,进而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2<f/f2<-0.2  (4)
此处,
f为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
f2为所述第2透镜的焦点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影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4透镜具有正折射力。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影透镜,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vd3<30  (6) 
此处,
vd3为所述第3透镜的关于d线的阿贝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影透镜,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f/f1<2.3  (1-1)
其中,
f为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
f1为所述第1透镜的焦点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影透镜,其特征在于,进而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5<f/f3<-0.1  (2-1)
其中,
f为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
f3为所述第3透镜的焦点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影透镜,其特征在于,进而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2.5<f/f5<-1.3  (3-1)
其中,
f为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
f5为所述第5透镜的焦点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影透镜,其特征在于,进而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5<f/f2<-0.25  (4-1)
其中,
f为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
f2为所述第2透镜的焦点距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影透镜,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vd3<26  (6-1) 
其中,
vd3为所述第3透镜的关于d线的阿贝数。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影透镜,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1<f/f1<2  (1-2)
其中,
f为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
f1为所述第1透镜的焦点距离。
13.一种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影透镜。
CN201390000718.XU 2012-08-29 2013-08-05 摄影透镜以及具备摄影透镜的摄影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451521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88271 2012-08-29
JP2012-188271 2012-08-29
US201261701152P 2012-09-14 2012-09-14
US61/701,152 2012-09-14
PCT/JP2013/004714 WO2014034026A1 (ja) 2012-08-29 2013-08-05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15219U true CN204515219U (zh) 2015-07-29

Family

ID=50182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90000718.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515219U (zh) 2012-08-29 2013-08-05 摄影透镜以及具备摄影透镜的摄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547156B2 (zh)
JP (1) JP5722507B2 (zh)
CN (1) CN204515219U (zh)
TW (1) TWM473523U (zh)
WO (1) WO201403402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21098A (zh) * 2018-11-23 2020-06-02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长焦镜头、相机模组和电子装置
WO2021196256A1 (zh) * 2020-03-30 2021-10-07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36379B2 (ja) * 2014-03-14 2018-12-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読取レンズ、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775593B2 (en) * 2017-11-17 2020-09-15 Aac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hangzhou) Co., Ltd. Camera optical lens
JP7011986B2 (ja) * 2018-07-30 2022-01-27 東京晨美光学電子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CN110488464B (zh) * 2019-08-19 2021-04-06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3093364A (zh) * 2020-01-08 2021-07-09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01679B2 (ja) 2008-12-25 2013-06-05 株式会社オプトロジック 撮像レンズ
WO2011118554A1 (ja) * 2010-03-26 2011-09-29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光学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TWI416163B (zh) * 2011-07-19 2013-11-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影像拾取鏡頭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21098A (zh) * 2018-11-23 2020-06-02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长焦镜头、相机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11221098B (zh) * 2018-11-23 2023-01-13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长焦镜头、相机模组和电子装置
WO2021196256A1 (zh) * 2020-03-30 2021-10-07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168688A1 (en) 2015-06-18
WO2014034026A1 (ja) 2014-03-06
TWM473523U (zh) 2014-03-01
JPWO2014034026A1 (ja) 2016-08-08
US9547156B2 (en) 2017-01-17
JP5722507B2 (ja) 2015-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422845U (zh) 摄像镜头以及具备摄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CN204422844U (zh) 摄像镜头以及具备摄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CN205067841U (zh) 摄影透镜以及具备摄影透镜的摄影装置
CN204256243U (zh) 摄像镜头以及具备该摄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CN203981955U (zh) 摄像镜头和具备摄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CN204374504U (zh) 摄像镜头以及具备摄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CN203941337U (zh) 摄像镜头及具备摄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CN204595308U (zh) 摄像透镜及包括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CN205281005U (zh) 摄影透镜以及具备摄影透镜的摄影装置
CN205281004U (zh) 摄像镜头及具备摄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CN203882004U (zh) 摄像镜头及具备摄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CN204515220U (zh) 摄影透镜以及具备摄影透镜的摄影装置
CN103502868B (zh) 摄像透镜和设置有该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CN203773137U (zh) 成像透镜和包括成像透镜的成像装置
CN203606554U (zh) 成像透镜和提供有成像透镜的成像装置
CN103576295B (zh) 光学摄影镜片系统
CN201278038Y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204515219U (zh) 摄影透镜以及具备摄影透镜的摄影装置
CN104395806B (zh) 摄像镜头以及具备该摄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CN203773129U (zh) 成像透镜和包括成像透镜的成像装置
CN203773142U (zh) 成像透镜和包括成像透镜的成像装置
CN203643673U (zh) 摄像透镜和设置有该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CN204595301U (zh) 摄影透镜以及具备摄影透镜的摄影装置
CN205157866U (zh) 摄影透镜以及具备摄影透镜的摄影装置
CN204331129U (zh) 摄像透镜及包括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124

Address after: East of Liuxue Road and North of Longtan Canal in Nanch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ANCHANG OFILM OPTICAL-ELECTRONIC TECH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West linen two, No. 3, No. 26, No. 30

Patentee before: FUJIFILM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428

Address after: 300385 No.2, Hongyuan Road,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Xiqing District, Tianjin

Patentee after: Tianjin Oufei photo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13 east of lilac road in Nanch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xi Province, north of Longtan water canal

Patentee before: NANCHANG OFILM OPTICAL-ELECTRONIC TECH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613

Address after: 330096 No.699 Tianxiang North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xi Oufei Opt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No.2, Hongyuan Road,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Xiqing District, Tianjin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Oufei photoelectric Co.,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