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06030U - 一种纳米陶瓷隔热膜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纳米陶瓷隔热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506030U
CN204506030U CN201520058322.1U CN201520058322U CN204506030U CN 204506030 U CN204506030 U CN 204506030U CN 201520058322 U CN201520058322 U CN 201520058322U CN 204506030 U CN204506030 U CN 2045060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tanium dioxide
film
heat insulating
insulating membrane
nano ceramic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05832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谈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Jiuyue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Ya Li Supermembra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Ya Li Supermembra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Ya Li Supermembra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05832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5060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5060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5060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纳米陶瓷隔热膜,包括基材PET、二氧化钛膜、氮化钛膜和二氧化钛膜四层结构。本实用新型中的纳米陶瓷隔热膜具有很好的光谱选择透过性能,在可见光区有较高的透过率,在红外区有很高的反射率,阻隔了红外线就减少了热量的来源,实现了隔热的同时却不影响可见光的透过率。不会屏蔽干扰GPS、ETC等车内或室内无线通讯系统的信号,保证了室内或车内无线通讯信号的质量。并且二氧化钛和氮化钛在室温下具有很高的化学稳定性,不易氧化,一般情况下,它与氧气、水、水蒸气、盐酸、硫酸等均不发生反应,性能稳定永不褪色、变色,使用寿命长久。

Description

一种纳米陶瓷隔热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纳米陶瓷隔热膜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及建筑玻璃的,隔热效果好、清晰度高、不屏蔽信号、不易氧化且使用寿命长的纳米陶瓷隔热膜。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能源危机”时代的到来,隔热膜在不断的发展。第一代隔热膜是于20世纪30年代的涂布与复合工艺膜,俗称茶纸,主要是用于遮光,基本不具备隔热作用。第二代是20世纪60年代的染色膜,靠添加颜料,得到不同颜色的薄膜,但是无隔热作用,可见光透过率低、清晰度差、容易褪色。第三代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真空蒸镀膜,将铝蒸镀于基材上,达到隔热效果,但可见光透过低,反光高影响视野舒适性。第四代是20世纪90年代末的金属磁控溅射膜,将镍、银、钛、金等金属材料均匀沉积在PET基材上,具有较好的隔热效果,还具有清晰度高、反光低等特点,但是存在金属层易氧化、会阻隔GPS、ETC等车内或室内的无线通讯系统信号等缺点。随着汽车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高楼大厦的兴建,70%以上的汽车和高楼大厦的非镀膜窗玻璃都要贴隔热膜,同时对隔热膜的隔热、可见光透过率、安全、色泽、不屏蔽信号和使用寿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隔热效果好、清晰度高、不屏蔽信号、不易氧化且使用寿命长的纳米陶瓷隔热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中纳米陶瓷隔热膜包括基材PET、二氧化钛膜、氮化钛膜和二氧化钛膜四层结构。
进一步,基材PET的厚度为13~100μm;二氧化钛膜的厚度为20~38nm;氮化钛膜的厚度为16~32nm;二氧化钛膜的厚度为20~38nm。
进一步,纳米陶瓷隔热膜的底层为基材PET,第一层为二氧化钛膜,第二层为氮化钛膜,第三层为二氧化钛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通过给出结构的纳米陶瓷隔热膜,特别是在各层厚度优选限定范围内使得纳米陶瓷隔热膜具有很好的光谱选择透过性能,在可见光区有较高的透过率(>60%),在红外区有很高的反射率,实现了隔热的同时却不影响可见光的透过率。对汽车及建筑物而言,该隔热膜贴在汽车及建筑物的窗户上可以有效的减少开空调的能耗,在当今能源紧缺的环境下,是一种新型良好的节能环保材料,对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二氧化钛和氮化钛在室温下具有很高的化学稳定性,不易氧化,一般情况下,它与氧气、水、水蒸气、盐酸、硫酸等均不发生反应,性能稳定永不褪色、变色,轻便,不易碎,使用寿命长久。该纳米陶瓷隔热膜还克服了金属膜会屏蔽干扰GPS、ETC等车内无线通讯系统信号的缺点,保证了室内或车内无线通讯信号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纳米陶瓷隔热膜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纳米陶瓷隔热膜的透射率和反射率光谱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纳米陶瓷隔热膜的色品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为底层基材PET,2为第一层二氧化钛膜,3为第二层氮化钛膜,4为第三层二氧化钛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纳米陶瓷隔热膜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底层基材PET 1、第一层二氧化钛膜(TiO2)2、第二层氮化钛膜(TiN)3和第三层二氧化钛膜(TiO2)4,各层特性如下:
基材PET 1: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英文名: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厚度为13~100μm,透过率大于87%,耐热温度≥120℃。
第一层二氧化钛膜2薄膜厚度为20~38nm。第二层氮化钛膜3薄膜厚度为16~32nm,主要起隔热和调节所得太阳膜颜色的作用。第三层二氧化钛膜4薄膜厚度为20~38nm,与第一层二氧化钛膜相结合主要起増透和调节所得太阳膜颜色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纳米陶瓷隔热膜采用中频反应磁控溅射孪生靶技术在基材PET 1的一面依次连续沉积第一层二氧化钛膜2、第二层氮化钛膜3、第三层二氧化钛膜4获得。
上述中频反应磁控溅射孪生靶技术是采用多靶区磁控溅射卷绕镀膜机,通过中频反应磁控溅射孪生靶镀制,反应溅射状态由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监测控制装置控制,使整个反应溅射状态维持在“过渡区”;所使用的孪生靶是中频孪生钛金属靶。本实用新型中,针对三层镀膜,采用的是三靶区磁控溅射卷绕镀膜机。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监测控制装置控制方法为:通过光纤系统将光学探头检测到的金属钛的453nm特征谱线强度经滤波、增强和放大后输出,由等离子体光谱检测控制装置将所输出的光谱强度与预置的光谱强度进行比较,根据差值来控制压电阀调节反应气体的流量,形成闭环负反馈控制。上述“过渡区”指处于金属溅射区和化合物溅射区之间的反应溅射状态。
在进行中频反应磁控溅射孪生靶镀膜时,为了保证膜层厚度均匀,在每一个镀膜区均采用对称的左中右三路供气和二元布气技术相结合来供气。
在进行中频反应磁控溅射孪生靶镀膜时,为了确保在镀膜过程中基材PET的温度低于它的形变温度(150℃),基材PET不进行镀膜的一面贴在冷鼓上,冷鼓的温度-5~-15℃,优选为-10~-15℃。
在进行中频反应磁控溅射孪生靶镀膜时,为了监控所沉积的太阳膜的透射率、反射率和颜色,采用在线光学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得到隔热膜的光谱图和色品图。为了保证所得薄膜的均匀性,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监测控制装置和在线光学监测装置都采用多点监控,即在基材幅宽的方向上各均匀布置3个监控点。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中采用卷绕磁控溅射多靶镀膜机,具体工艺参数如下表所列:
实施例1
采用上述中频反应磁控溅射孪生靶技术,在基材PET 1的表面依次沉淀第一层二氧化钛膜2、第二层氮化钛膜3和第三层二氧化钛膜4三层结构。基材PET1的厚度为23μm;第一层二氧化钛膜2的厚度为35nm;第二层氮化钛膜3的厚度为22nm;第三层二氧化钛膜4的厚度为35nm。
实施例2
采用上述中频反应磁控溅射孪生靶技术,在基材PET 1的表面依次沉淀第一层二氧化钛膜2、第二层氮化钛膜3和第三层二氧化钛膜4三层结构。基材PET 1的厚度为100μm;第一层二氧化钛膜2的厚度为20nm;第二层氮化钛膜3的厚度为32nm;第三层二氧化钛膜4的厚度为20nm。
实施例3
采用上述中频反应磁控溅射孪生靶技术,在基材PET 1的表面依次沉淀第一层二氧化钛膜2、第二层氮化钛膜3和第三层二氧化钛膜4三层结构。基材PET 1的厚度为13μm;第一层二氧化钛膜2的厚度为38nm;第二层氮化钛膜3的厚度为16nm;第三层二氧化钛膜4的厚度为38nm。
图2为实施例1的纳米陶瓷隔热膜的透射率和反射率光谱图。图2所示的光谱图是在波长为280~2500nm范围内隔热膜的透射率T和反射率R随波长变化的曲线,由图2可知在可见光区380~780nm范围内有较高的透射率,在近红外光区780~2500nm范围内有较高的反射率。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数值区间范围内,每层薄膜选择合适的厚度组成所需的隔热膜系。
图3为实施例1的纳米陶瓷隔热膜的色品图。色品是描述颜色品质的综合指标,由色调、亮度和饱和度三个属性来描述。如图3所示,x坐标是红原色的比例,y坐标是绿原色的比例,代表蓝原色的坐标z可由x+y+z=1推出,坐标网格中有两个小圆圈,左侧一个代表反射视觉颜色,右侧一个代表透射视觉颜色。由图3可知本实用新型纳米陶瓷隔热膜的色泽是非常好的。
综上所述,通过本实用新型给出结构的纳米陶瓷隔热膜,特别是在各层厚度优选限定范围内使得纳米陶瓷隔热膜具有很好的光谱选择透过性能,在可见光区有较高的透过率(>60%),在红外区有很高的反射率,实现了隔热的同时却不影响可见光的透过率。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意识到,这里所述的实施例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应被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特别陈述和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这些技术启示做出各种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质的其它各种具体变形和组合,这些变形和组合仍然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

1.一种纳米陶瓷隔热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四层结构,自下而上依次为,底层基材PET、第一层二氧化钛膜、第二层氮化钛膜和第三层二氧化钛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米陶瓷隔热膜,其特征在于:基材PET的厚度为13~100μm;二氧化钛膜的厚度为20~38nm;氮化钛膜的厚度为16~32nm;二氧化钛膜的厚度为20~38nm。
CN201520058322.1U 2015-01-28 2015-01-28 一种纳米陶瓷隔热膜 Active CN2045060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58322.1U CN204506030U (zh) 2015-01-28 2015-01-28 一种纳米陶瓷隔热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58322.1U CN204506030U (zh) 2015-01-28 2015-01-28 一种纳米陶瓷隔热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06030U true CN204506030U (zh) 2015-07-29

Family

ID=537040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058322.1U Active CN204506030U (zh) 2015-01-28 2015-01-28 一种纳米陶瓷隔热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50603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30726A (zh) * 2015-01-28 2015-05-20 四川亚力超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纳米陶瓷隔热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4774022A (zh) * 2022-05-13 2022-07-22 东莞市卡仕邦薄膜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纳米陶瓷隔热膜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30726A (zh) * 2015-01-28 2015-05-20 四川亚力超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纳米陶瓷隔热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4774022A (zh) * 2022-05-13 2022-07-22 东莞市卡仕邦薄膜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纳米陶瓷隔热膜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44898B (zh) 金色低辐射镀膜玻璃及其制作方法
EP0185314B1 (en) Architectural coating with interference colors
Chen et al. High performance colored selective absorbers for architecturally integrated solar applications
CN103539365B (zh) 一种反射性阳光控制低辐射镀膜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CN102837460A (zh) 一种纳米陶瓷太阳膜
CN108642447A (zh) 一种曲面镀膜板及其制备方法和包含其的太阳能组件
CN104630726A (zh) 一种纳米陶瓷隔热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35496B (zh) 一种草绿色双银低辐射节能窗膜及其制备方法
FI96507C (fi) Lasituote ja menetelmä titaania sisältävän päällysteen valmistamiseksi lasialustalle
CN204506030U (zh) 一种纳米陶瓷隔热膜
CN103144379A (zh) 一种低辐射镀膜玻璃及其制造方法
RU2636995C1 (ru) Изделие с гибридным энергосберегающим покрытием на стеклянной подложке
CN105084781B (zh) 一种金色低辐射镀膜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84023A (zh) 一种阳光控制镀膜玻璃的制备方法及其玻璃
CN106435497B (zh) 一种金色低辐射节能窗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79629A (zh) 镀有复合电介质层和复合减反层的高透射镀膜玻璃及生产工艺
Schüler et al. On the feasibility of colored glazed thermal solar collectors based on thin film interference filters
CN106381465B (zh) 一种四银低辐射节能窗膜及其制备方法
US10988409B2 (en) Process and plant for obtaining colored glazing
CN202782021U (zh) U型镀膜玻璃
CN107099776B (zh) 一种高清中性色低辐射镀膜玻璃及制备方法
CN113860758A (zh) 一种中透灰色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CN209602380U (zh) 一种特清中性色双银低辐射镀膜玻璃
CN202658081U (zh) 一种阳光控制镀膜玻璃
CN102092959A (zh) 含有三层复合减反层的高遮阳三银低辐射镀膜玻璃及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106

Address after: 266600 No.26 Suzhou Road, Jiangshan Town, Laixi City, Qingdao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Qingdao Jiuyue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999, Nanyi Road, Chengd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Sichuan 610106

Patentee before: SICHUAN YALI SUPER MEMBRANE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