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65502U - 一种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465502U CN204465502U CN201520014397.XU CN201520014397U CN204465502U CN 204465502 U CN204465502 U CN 204465502U CN 201520014397 U CN201520014397 U CN 201520014397U CN 204465502 U CN204465502 U CN 20446550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witching tube
- electric capacity
- conduction terminal
- difference output
- digit buff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Ultrasonic Wa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它包括控制器、电感L、电容CL、开关管SW1、开关管SW2、开关管SW3、开关管SW4和开关管SW5,所述控制器用于检测电感L中通过的电流以及控制开关管SW1、开关管SW2、开关管SW3、开关管SW4和开关管SW5的通断,所述电容CL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的两个输出端。本实用新型利用LC振荡,无损地驱动差分信号,降低了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的功耗,达到高效传输有线差分电压信号的目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字缓冲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
背景技术
在一些有线数据传输的场合,为了抑制共模干扰信号,会采用差分线来传输全差分电压信号,而差分线之间会存在着寄生电容,驱动此寄生电容会消耗能量,随着对功耗要求越来越高,这部分消耗的电能需要考虑回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内的寄生电容消耗能量较多,功耗较大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能够降低功耗的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包括电感L、电容CL、开关管SW1、开关管SW2、开关管SW3、开关管SW4、开关管SW5以及可检测电感L中通过的电流的控制器,所述开关管SW3的第一导通端与开关管SW4的第一导通端、开关管SW5的第一导通端和电容CL的第一端电连接,开关管SW3的第二导通端与电感L一端电连接,电感L另一端与开关管SW1的第一导通端、开关管SW2的第一导通端和电容CL的第二端电连接,开关管SW4的第二导通端和开关管SW1的第二导通端都与电源VDD电连接,开关管SW5的第二导通端和开关管SW2的第二导通端都接地,开关管SW1的控制端、开关管SW2的控制端、开关管SW3的控制端、开关管SW4的控制端和开关管SW5的控制端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电容CL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的两个输出端。
在本技术方案中,输入信号Din从控制器的输入端输入。在输入信号Din从低电平跳变到高电平,再由高电平跳变到低电平的过程中,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工作分为T1、T2、T3和T4四个阶段,控制器控制开关管SW1、开关管SW2、开关管SW3、开关管SW4、开关管SW5工作。电容CL的第一端为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的DoutN输出口,电容CL的第二端为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的DoutP输出口。控制器的两个检测端分别与开关管SW3的第一导通端和第二导通端电连接,通过检测开关管SW3第一导通端的电压和第二导通端的电压来间接探测各个阶段电感L中的电流。
当输入信号Din从低电平跳变到高电平时,进入T1区间,开关管SW3导通,开关管SW1、开关管SW2、开关管SW4、开关管SW5断开,电容CL中储存的反向电荷经由开关管SW3提供给电感L,由于电感L与电容CL组成串联共振电路,电感L中的电流从0开始往正向增大,到达峰值时,电容CL两极板间电荷为0,然后电感L中电流开始减小,电容CL两极板间正向电荷增大,当电感L中电流又回到0时,电容CL两极板间正向电荷达到最大值,电容CL第一端的电压达到最小值,电容CL第二端的电压达到最大值。
接着进入T2区间,电感L中的电流回到0点是T1区间的结束点,同时使T2区间的开始点。开关管SW1、开关管SW5导通,开关管SW2、开关管SW3、开关管SW4断开,电容CL第一端的电压经由开关管SW5加强到0,电容CL第二端的电压经由开关管SW1加强到VDD,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的DoutN输出口输出低电平,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的DoutP输出口输出高电平。
当输入信号Din从高电平跳变到低电平时,进入T3区间,开关管SW3导通,开关管SW1、开关管SW2、开关管SW4、开关管SW5断开,电容CL上的正电荷经由电感L、开关管SW3被LC自由振荡到达反向最大电荷,这一过程中,电感CL中的电流从0开始反向增大到最大点,然后又回到0,当电感L中电流又回到0时,电容CL两极板间反向电荷达到最大值,电容CL第二端的电压达到最小值,电容CL第一端的电压达到最大值。
接着进入T4区间,电感L中的电流回到0点,是T3区间的结束点,同时是T4区间的开始点。开关管SW2、开关管SW4导通,开关管SW1、开关管SW3、开关管SW5断开,电容CL第二端的电压经由开关管SW2加强到0,电容CL第一端的电压经由开关管SW4加强到VDD,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的DoutN输出口输出高电平,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的DoutP输出口输出低电平。
本技术方案利用LC振荡,无损地驱动差分信号,降低了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的功耗,达到高效传输有线差分电压信号的目的。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器包括电流探测器和微处理器,开关管SW1的控制端、开关管SW2的控制端、开关管SW3的控制端、开关管SW4的控制端和开关管SW5的控制端分别与微处理器电连接,电流探测器的两个检测端分别与开关管SW3的第一导通端和第二导通端电连接,电流探测器的数据输出端与微处理器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微处理器的第一输入端为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的信号输入端。电流探测器通过检测开关管SW3第一导通端的电压和第二导通端的电压来间接探测各个阶段电感L中的电流,微处理器根据读取的输入信号Din和电流探测器发送的检测数据控制开关管SW1、开关管SW2、开关管SW3、开关管SW4和开关管SW5的通断。
作为优选,所述一种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还包括电容CN和电容CP,所述电容CN一端与电容CL的第一端电连接,电容CN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P一端与电容CL的第二端电连接,电容CP另一端接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LC振荡,无损地驱动差分信号,降低了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的功耗,达到高效传输有线差分电压信号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路原理连接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工作周期的控制信号时序图。
图中:1、电流探测器,2、微处理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一种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如图1所示,包括控制器、电感L、电容CL、电容CN、电容CP、开关管SW1、开关管SW2、开关管SW3、开关管SW4和开关管SW5,控制器包括电流探测器1和微处理器2,开关管SW3的第一导通端与开关管SW4的第一导通端、开关管SW5的第一导通端、电容CN一端和电容CL的第一端电连接,电容CN另一端接地,开关管SW3的第二导通端与电感L一端电连接,电感L另一端与开关管SW1的第一导通端、开关管SW2的第一导通端、电容CP一端和电容CL的第二端电连接,电容CP另一端接地,开关管SW4的第二导通端和开关管SW1的第二导通端都与电源VDD电连接,开关管SW5的第二导通端和开关管SW2的第二导通端都接地,开关管SW1的控制端、开关管SW2的控制端、开关管SW3的控制端、开关管SW4的控制端和开关管SW5的控制端分别与微处理器2电连接,电流探测器1的两个检测端分别与开关管SW3的第一导通端和第二导通端电连接,电流探测器1的数据输出端与微处理器2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微处理器2的第一输入端为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的信号输入端,电容CL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的两个输出端。
电流探测器1通过检测开关管SW3第一导通端的电压和第二导通端的电压来间接探测各个阶段电感L中的电流,微处理器2根据读取的输入信号Din和电流探测器发送的检测数据控制开关管SW1、开关管SW2、开关管SW3、开关管SW4和开关管SW5的通断。
输入信号Din从微处理器2的第一输入端输入。如图2所示,在输入信号Din从低电平跳变到高电平,再由高电平跳变到低电平的过程中,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工作分为T1、T2、T3和T4四个阶段,微处理器2控制开关管SW1、开关管SW2、开关管SW3、开关管SW4、开关管SW5工作。电容CL的第一端为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的DoutN输出口,电容CL的第二端为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的DoutP输出口。
当输入信号Din从低电平跳变到高电平时,进入T1区间,开关管SW3导通,开关管SW1、开关管SW2、开关管SW4、开关管SW5断开,电容CL中储存的反向电荷经由开关管SW3提供给电感L,由于电感L与电容CL组成串联共振电路,电感L中的电流从0开始往正向增大,到达峰值时,电容CL两极板间电荷为0,然后电感L中电流开始减小,电容CL两极板间正向电荷增大,当电感L中电流又回到0时,电容CL两极板间正向电荷达到最大值,电容CL第一端的电压达到最小值,电容CL第二端的电压达到最大值。
接着进入T2区间,电感L中的电流回到0点是T1区间的结束点,同时使T2区间的开始点。开关管SW1、开关管SW5导通,开关管SW2、开关管SW3、开关管SW4断开,电容CL第一端的电压经由开关管SW5加强到0,电容CL第二端的电压经由开关管SW1加强到VDD,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的DoutN输出口输出低电平,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的DoutP输出口输出高电平。
当输入信号Din从高电平跳变到低电平时,进入T3区间,开关管SW3导通,开关管SW1、开关管SW2、开关管SW4、开关管SW5断开,电容CL上的正电荷经由电感L、开关管SW3被LC自由振荡到达反向最大电荷,这一过程中,电感CL中的电流从0开始反向增大到最大点,然后又回到0,当电感L中电流又回到0时,电容CL两极板间反向电荷达到最大值,电容CL第二端的电压达到最小值,电容CL第一端的电压达到最大值。
接着进入T4区间,电感L中的电流回到0点,是T3区间的结束点,同时是T4区间的开始点。开关管SW2、开关管SW4导通,开关管SW1、开关管SW3、开关管SW5断开,电容CL第二端的电压经由开关管SW2加强到0,电容CL第一端的电压经由开关管SW4加强到VDD,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的DoutN输出口输出高电平,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的DoutP输出口输出低电平。
本方案利用LC振荡,无损地驱动差分信号,降低了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的功耗,达到高效传输有线差分电压信号的目的。
Claims (3)
1.一种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感L、电容CL、开关管SW1、开关管SW2、开关管SW3、开关管SW4、开关管SW5以及可检测电感L中通过的电流的控制器,所述开关管SW3的第一导通端与开关管SW4的第一导通端、开关管SW5的第一导通端和电容CL的第一端电连接,开关管SW3的第二导通端与电感L一端电连接,电感L另一端与开关管SW1的第一导通端、开关管SW2的第一导通端和电容CL的第二端电连接,开关管SW4的第二导通端和开关管SW1的第二导通端都与电源VDD电连接,开关管SW5的第二导通端和开关管SW2的第二导通端都接地,开关管SW1的控制端、开关管SW2的控制端、开关管SW3的控制端、开关管SW4的控制端和开关管SW5的控制端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电容CL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的两个输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电流探测器(1)和微处理器(2),开关管SW1的控制端、开关管SW2的控制端、开关管SW3的控制端、开关管SW4的控制端和开关管SW5的控制端分别与微处理器(2)电连接,电流探测器(1)的两个检测端分别与开关管SW3的第一导通端和第二导通端电连接,电流探测器(1)的数据输出端与微处理器(2)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微处理器(2)的第一输入端为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的信号输入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容CN和电容CP,所述电容CN一端与电容CL的第一端电连接,电容CN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P一端与电容CL的第二端电连接,电容CP另一端接地。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014397.XU CN204465502U (zh) | 2015-01-09 | 2015-01-09 | 一种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014397.XU CN204465502U (zh) | 2015-01-09 | 2015-01-09 | 一种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465502U true CN204465502U (zh) | 2015-07-08 |
Family
ID=53672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014397.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465502U (zh) | 2015-01-09 | 2015-01-09 | 一种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46550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52724A (zh) * | 2015-01-09 | 2015-08-19 | 杭州硅星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及其控制方法 |
-
2015
- 2015-01-09 CN CN201520014397.XU patent/CN204465502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52724A (zh) * | 2015-01-09 | 2015-08-19 | 杭州硅星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及其控制方法 |
WO2016110260A1 (zh) * | 2015-01-09 | 2016-07-14 | 王玮冰 | 一种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104852724B (zh) * | 2015-01-09 | 2018-04-06 | 杭州硅星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及其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01406B (zh) | 用于dc-dc转换器轻负载跳脉冲模式的纹波减小电路 | |
CN104393865A (zh) | 一种快速启动数字输出缓冲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3501059A (zh) | 电场耦合式能量信号并行无线传输系统 | |
CN103825451A (zh) | 直流转换电路 | |
CN203117386U (zh) | 一种低功耗继电器检测电路 | |
CN203799398U (zh) | 一种远距离高频读写器 | |
CN204465502U (zh) | 一种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 | |
CN201956990U (zh) | 一种低电平复位电路及数字电视接收终端 | |
CN202931003U (zh) | 电池充电电路及供电电路 | |
CN202931255U (zh) | 一种应用于电力载波通信的功率放大驱动电路 | |
CN104852724A (zh) | 一种差分输出数字缓冲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1360172Y (zh) | 一种可关断交流电源的电源适配器 | |
CN201690278U (zh) | 一种供电电路 | |
CN203522680U (zh) | 延时电路 | |
CN102684469A (zh) | 不间断电源、控制不间断电源的方法及控制装置 | |
CN204465378U (zh) | 推挽逆变器 | |
CN202019299U (zh) | 一种基于mos的蓄电池无感倍压装置 | |
CN103472280A (zh) | 一种电压检测电路 | |
CN205232207U (zh) | 一种二总线数据发送电路 | |
CN202663297U (zh) | 一种脉冲信号放大电路 | |
CN204118762U (zh) | 一种电池充电器启动电路以及ups | |
CN204697016U (zh) | 一种驱动脉冲放大电路 | |
CN204578363U (zh) | 一种用于光伏控制器的双向电子开关及驱动电路 | |
CN204408273U (zh) | 快速数据发送器 | |
CN201750351U (zh) | 基于电感储能且无电解电容的直流电源电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406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