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65321U - 一种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65321U
CN204465321U CN201520174111.4U CN201520174111U CN204465321U CN 204465321 U CN204465321 U CN 204465321U CN 201520174111 U CN201520174111 U CN 201520174111U CN 204465321 U CN204465321 U CN 2044653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rnal rotor
rotor
external
rotating disk
moving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7411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平
王倩雯
袁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hai University HHU
Original Assignee
Hohai University HH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hai University HHU filed Critical Hohai University HHU
Priority to CN20152017411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4653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653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65321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ynamo-Electric Clutches, Dynamo-Electric Brak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包括内转子和外转子。内转子包括嵌套有若干组永磁铁的内转子旋转盘,外转子包括两个对称设置在内转子旋转盘两侧的外转子运动盘和旋转直线调节机构。每个外转子运动盘设置一个导电金属盘,导电金属盘与内转子旋转盘之间均具有一个可变气隙。旋转直线调节机构一方面能使每个导电金属盘均能与外转子同步转动,另一方面能使两个可变气隙沿轴向依相反或相同方向发生改变。采用上述结构后,仅需一个含有永磁铁的内转子旋转盘,即能实现内转子和外转子的磁连接,从而内转子结构简单,加工难度低,并且有利于装配和检修。并能同时使用内转子旋转盘中永磁铁的两个磁极,从而永磁利用率高,成本降低,产品经济。

Description

一种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调速器,特别是一种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
背景技术
现有永磁涡流调速装置主要由永磁转子和铜(或其他导体)转子两部分组成。一般,电机轴与工作机的轴分别与其中一个转子连接,铜转子和永磁转子之间有空气间隙(称为气隙),没有传递扭矩的机械连接。这样,电机和工作机之间形成了软(磁)连接,通过调节气隙来实现工作机轴扭矩、转速的变化,因此可以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并且由于没有直接的机械,可以减少机械损耗。
然而,现有结构中,无例外地均采用外转子盘位置固定,对内转子盘结构进行调节的方式来实现内外转子间气隙的调节。这种内转子调节机构,具有如下技术问题,仍待进一步进行改进。
1.两片对称的内永磁转子结构的设置,均需要在轴向进行移动,因此每片永磁仅能有一个磁极与导体铜盘正对,另一磁极需要与有效的对称调节机构连接,不能被利用,也即每一片永磁体都是仅用N和S极中的一个极,从而永磁利用率低下,导致成本的增加和浪费,产品经济性差。
2.永磁涡流调速装置在加工时,特别是在装配及检修时,需要内外转子整体进行调节,使得最终能够得到精确的对称气隙。然而,当外转子装配完毕后,由于内转子调节机构结构复杂,并且处在外转子所围合的闭合空间内,因而对内转子的调整,则变得十分困难。另外,复杂的内转子结构,也极大的增加了加工的难度。
申请内容
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该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仅需一个含有永磁铁的内转子旋转盘,即能实现内转子和外转子的软(磁)连接,从而内转子结构简单,加工难度低,并且有利于装配和检修。同时,能同时使用内转子旋转盘中永磁铁的两个磁极,从而永磁利用率高,成本降低,产品经济。
进一步,本申请还提供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该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能通过精确调节气隙来实现工作机轴扭矩、转速的变化。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包括同轴设置的内转子和外转子。
所述内转子包括内转子轴和同轴固定套装于内转子轴外周的内转子旋转盘。
    所述内转子旋转盘沿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通孔,每个通孔内嵌套一组永磁铁。
    所述外转子包括外转子轴、两个均与外转子轴同轴设置的外转子运动盘和一个旋转直线调节机构。
    两个外转子运动盘对称设置在内转子旋转盘的两侧;每个外转子运动盘与内转子旋转盘邻近的一侧均设置有一个导电金属盘,每个导电金属盘与内转子旋转盘之间均具有一个可变气隙。
    所述旋转直线调节机构包括旋转调节机构和直线调节机构,其中,旋转调节机构能使每个导电金属盘均能与外转子同步转动,直线调节机构能使每个导电金属盘与内转子旋转盘之间的可变气隙沿轴向依相反或相同方向发生改变。
    所述旋转调节机构包括一个外转子骨架盘和若干根沿外转子骨架盘的周向均匀固定设置的外转子转矩传递轴,外转子骨架盘同轴固定套装于外转子轴的外圆周上;每根外转子转矩传递轴均与外转子轴相平行设置;每根外转子转矩传递轴的右侧均从两个外转子运动盘中穿出。
    所述直线调节机构包括同轴套装于外转子轴外周的直线旋转套筒、同轴套装于直线旋转套筒外周的连接盘、若干根均与外转子轴相平行的气隙调节拉杆和外转子对称拨动组件;所述连接盘与直线旋转套筒之间通过轴承相连接;所述气隙调节拉杆均匀固定设置在连接盘的周向上;每根气隙调节拉杆均从外转子骨架盘中穿出,每根气隙调节拉杆的穿出端均与其中一个外转子运动盘固定连接;外转子对称拨动组件包括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和若干个外转子运动盘拉杆,其中,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同轴套装在内转子旋转盘的外周,且轴向位置固定;每个外转子运动盘拉杆的中部与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转动连接,每个外转子运动盘拉杆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外转子运动盘滑动连接。
    所述直线调节机构还包括同轴套装于外转子轴外周的固定套筒,固定套筒沿外转子轴的轴向位置固定;固定套筒的右侧设置有带槽;所述直线旋转套筒的左侧设置有凸轮,直线旋转套筒的凸轮能在固定套筒的带槽中沿外转子轴的轴向左右移动。
    所述固定套筒与外转子轴两者之间、以及所述连接盘与直线旋转套筒两者之间,均设置有至少一个平面推力滚针轴承或至少一个斜角轴承。
    每个所述外转子运动盘拉杆均通过销子与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转动连接,每个外转子运动盘拉杆均以销子为中心,对称设置有两个拉杆带槽,每个外转子运动盘上均设置有若干个拉杆固定块,每个拉杆固定块上设置有一个能在相应的拉杆带槽内滑动的拉杆固定凸轮。
    每根所述外转子转矩传递轴均与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固定连接,每个外转子运动盘能沿外转子转矩传递轴轴向左右移动。
    每根所述外转子转矩传递轴上均设置有能限制相应的外转子运动盘轴向位移的限位卡簧。
    所述内转子旋转盘中的每组永磁铁均为盘式平面绕组。
    两个所述外转子运动盘的外侧均设置有散热片。
本申请采用上述结构后,仅需一个含有永磁铁的内转子旋转盘,内转子旋转盘轴向位置固定,两个外转子运动盘及两个导电金属盘在旋转直线调节机构的作用下,旋转;由于磁力的作用,带动永磁铁转动,从而使内转子旋转盘转动,实现内转子和外转子的软(磁)连接,从而内转子结构简单,加工难度低,并且有利于装配和检修。同时,能同时使用内转子旋转盘中永磁铁的两个磁极,从而永磁利用率高,成本降低,产品经济。另外,安装于外转子上的旋转直线调节机构,能通过精确调节气隙来实现工作机轴扭矩、转速的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实施例1中一种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的总体结构剖面图;
图2显示了每个导电金属盘与内转子旋转盘之间的可变气隙最小时的俯视图;
图3显示了每个导电金属盘与内转子旋转盘之间的可变气隙最大时的俯视图;
图4显示了连接盘的平面图;
图5显示了外转子固定圆环的平面图;
图6显示了外转子骨架盘的平面图;
图7显示了第一外转子运动盘的平面图;
图8显示了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的平面图;
图9显示了实施例1中内转子旋转盘的平面图;
图10显示了实施例2中一种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的总体结构剖面图;
图11显示了实施例2中内转子旋转盘的平面图;
图12对比了使用相同体积永磁材料的现有内转子调速永磁调速机构与本申请实施例1所给出的调速机构在相同转差率和不同气隙情况下的转矩。
其中有:1.外转子轴;11.轴向固定盘;2.直线调节机构;21.固定套筒;22.固定手柄;23a.第一平面推力滚针轴承;23b.第二平面推力滚针轴承;24a.凸轮;24b.带槽;25.旋转手柄;26.直线旋转套筒;27a.第三平面推力滚针轴承;27b.第二平面推力滚针轴承;28.连接盘;28a.第一安装固定孔;29a.第一斜角轴承;29b.第二斜角轴承;3.外转子固定圆环;31.第三安装固定孔;4.外转子骨架盘;41.拉杆移动套筒;42.第三滑移孔;43.第二安装孔;5.第一转子运动盘;51.第一滑动套筒;52.第一导电金属盘;53.第一可变气隙;54.气隙调节拉杆;55.第一拉杆固定块;56.第一拉杆固定凸轮;57.第一滑移孔;58.第一散热片;6.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61.销子;62.外销子运动盘拉杆;63a.第一拉杆带槽;63b.第二拉杆带槽;64.第四安装固定孔;7.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1.第二滑动套筒;72.第二导电金属盘;73.第二可变气隙;74.第二滑移孔;75.第二拉杆固定块;76.第二拉杆固定凸轮;78.第二散热片;8.外转子转矩传递轴;81a.第一限位卡槽;81b.第二限位卡槽;9.内转子旋转盘;91.永磁铁;92.盘式平面绕组;93.通孔;10.内转子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和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所述的“左、右”的含义指的是阅读者正对附图时,阅读者的左边即为左,阅读者的右边即为右。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包括同轴设置的内转子和外转子。
内转子包括内转子轴10和内转子旋转盘9。其中,内转子旋转盘9同轴固定套装在内转子轴10的外周。
    如图9所示, 内转子旋转盘9沿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通孔93,优选为8个通孔93。每个通孔93的形状优选为小长方形,且每个通孔93内均嵌套一组方形的永磁铁91。
外转子包括外转子轴1、两个外转子运动盘和一个旋转直线调节机构。其中,外转子轴1和两个外转子运动盘均与内转子轴10同轴布置。
两个外转子运动盘对称设置在内转子旋转盘9的两侧;每个外转子运动盘与内转子旋转盘9邻近的一侧均设置有一个导电金属盘,每个导电金属盘与内转子旋转盘之间均具有一个可变气隙。
每个上述导电金属盘均优选为导电铜盘,但也可替换页导电铝盘或导电银盘等其它导电效果较好的介质盘或闭合绕组。
如图1所示,两个外转子运动盘分别为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和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其中,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设置在内转子旋转盘9的左侧,优选滑动套装在外转子轴1的底部。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设置在内转子旋转盘9的右侧,优选滑动套装在内转子轴10上。
如图1和图7所示,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与内转子旋转盘9邻近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导电金属盘52,第一导电金属盘52与内转子旋转盘9之间具有第一可变气隙53。如图10所示,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的左侧优选设置有环状的第一散热片58。
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和第一导电金属盘52的形状均优选为环状,且同心设置。第一导电金属盘52的直径小于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的直径,位于第一导电金属盘52外周的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上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如图7所示的第一滑移孔57,第一滑移孔57的数量优选为4个,每个第一滑移孔57内优选设置有一个第一滑动套筒51。
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与内转子旋转盘9邻近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导电金属盘72,第二导电金属盘72与内转子旋转盘9之间具有第二可变气隙73。如图10所示,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的右侧设置有环状的第二散热片78。
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和第二导电金属盘72的形状也均优选为环状,且同心设置。第二导电金属盘72的直径小于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的直径,位于第二导电金属盘72外周的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上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二滑移孔74,第二滑移孔74的数量也优选为4个,每个第二滑移孔74内优选设置有一个第二滑动套筒71。
上述旋转直线调节机构包括旋转调节机构和直线调节机构2,其中,旋转调节机构能使每个导电金属盘均能与外转子同步转动,直线调节机构2能使每个导电金属盘与内转子旋转盘9之间的可变气隙沿轴向依相反或相同方向发生改变。
直线调节机构2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两个内转子沿轴向的直线移动方式。旋转调节机构也可直接采用现有技术。本申请进行了创新,将直线调节机构2和旋转调节机构相结合,能使每个导电金属盘在旋转的同时,使两个可变气隙同步增大或同步减小。另外,直线调节机构2和旋转调节机构均直接安装在外转子轴1上,从而内转子结构简单,加工难度低,并且有利于装配和检修。
    直线调节机构2,包括固定套筒21、直线旋转套筒26、连接盘28、若干根气隙调节拉杆54和外转子对称拨动组件。
外转子轴1上优选同轴设置有一个轴向固定盘11,固定套筒21同轴套装在轴向固定盘11的外周。
固定套筒21的内表面,通过第一平面推力滚针轴承23a和第二平面推力滚针轴承23b与轴向固定盘11相连接。固定套筒21的外侧设置有固定手柄22,从而能使得固定套筒21在外转子轴1的轴向某个位置固定,同时外转子轴1能够自由地旋转而不影响固定套筒21。固定套筒21的右侧外表面,还开设有与轴向呈一定角度的带槽24b。
直线旋转套筒26也同轴套装在外转子轴1的外周,直线旋转套筒26的内径大于固定套筒21的外径。直线旋转套筒26的左侧内表面上设置有半径小于带槽24b的凸轮24a。固定套筒21与直线旋转套筒26通过带槽24b和凸轮24a相连接,凸轮24a能在带槽24b中沿轴向左右移动。
直线旋转套筒26的外侧设置有旋转手柄25,直线旋转套筒26的右侧外周同轴套装有连接盘28。直线旋转套筒26与连接盘28两者之间通过第三平面推力滚针轴承27a和第四平面推力滚针轴承27b相连接。第三平面推力滚针轴承27a和第四平面推力滚针轴承27b的运用,使得直线旋转套筒26能够带动连接盘28进行轴向的直线运动,同时直线旋转套筒26不运动时保证连接盘28能够转动。
如图4所示,连接盘28沿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安装固定孔28a,优选为4个第一安装固定孔28a。每个第一安装固定孔28a内设置有一根与外转子轴1平行的气隙调节拉杆54;每根气隙调节拉杆54的另一端与第一外转子盘5固定连接。
上述外转子对称拨动组件包括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6和若干个外转子运动盘拉杆62。
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6同轴套装在内转子旋转盘9的外周,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6的内径大于内转子旋转盘9的外径,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6的轴向位置固定。
如图8、图2和图3所示,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6的外周沿圆周方向均匀有设置有若干个外转子运动盘拉杆62,优选为4个。优选,每个外转子运动盘拉杆62均通过销子61固定在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6上,每个外转子运动盘拉杆62均能绕销子61在所在平面内进行转动。
每个外转子运动盘拉杆62,以销子61为中心,对称设置有两个拉杆带槽。如图2和图3所示,两个拉杆带槽分别为第一拉杆带槽63a和第二拉杆带槽63b。
每个外转子运动盘与内转子旋转盘9邻近的一侧,沿其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拉杆固定块,优选为4个拉杆固定块,每个拉杆固定块上设置有一个能在拉杆带槽内滑动的拉杆固定凸轮。每个外转子运动盘通过拉杆带槽和拉杆固定凸轮实现与外转子运动盘拉杆62的连接。
其中,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上的拉杆固定块为第一拉杆固定块55,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上的拉杆固定凸轮为第一拉杆固定凸轮56。
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上的的拉杆固定块为第二拉杆固定块75,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上的拉杆固定凸轮为第二拉杆固定凸轮76。
旋转调节机构包括一个外转子骨架盘4和若干根外转子转矩传递轴8。
外转子骨架盘4同轴固定套装在外转子轴1的右侧外圆周上,也可与外转子轴1一体设置。如图6所示,外转子骨架盘4优选为“十”字架形状,具有四个角端点,每个角端点上设置有一个安装固定孔43。外转子骨架盘4的中部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三滑移孔42,优选为4个第三滑移孔42。每个第三滑移孔42内均设置有一个拉杆移动套筒41,该拉杆移动套筒41的内径均大于上述每根气隙调节拉杆54的外径,气隙调节拉杆54能从相应的拉杆移动套筒41中穿过,并能沿轴向左右滑移,拉杆移动套筒41能对该轴向位移进行导向。
每个安装固定孔43内固定设置有一根与外转子轴1相平行的外转子转矩传递轴8。
每根外转子转矩传递轴8的左端从安装固定孔43内穿出,并固定安装在一个外转子固定圆环3上。如图5所示,外转子固定圆环3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4个第三安装固定孔31。每根外转子转矩传递轴8的左侧穿出端固定在相应的第三安装固定孔31内,从而使得外转子转矩传递轴8固定更为稳固。
每根外转子转矩传递轴8的右端依次从相应的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中的第一滑动套筒51和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中的第二滑动套筒71中穿出。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和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能沿着外转子转矩传递轴8进行轴向左右移动。
位于外转子骨架盘4和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两者之间的外转子转矩传递轴8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卡簧81a,该第一限位卡簧81a能对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的左侧轴向位移进行限位。其中2-4根外转子转矩传递轴8的右侧穿出端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卡簧81b,该第二限位卡簧81b能对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的右侧轴向位移进行限位。
如图8所示,本申请中,在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6的圆周上沿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优选为4个第四安装固定孔64,每个第四安装固定孔64均能与每根上述外转子转矩传递轴8紧配合,使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6与每根外转子转矩传递轴8固定连接。从而,一方面,能使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6轴向位置固定;另一方面,将直线调节机构和旋转调节机构有机结合起来,能使两个外转子运动盘在随外转子旋转的同时,实现两个可变气隙在轴向上的同步增加或同步减小。
本申请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一、内转子和外转子的软性连接
1.旋转调节机构作用:当外转子轴1转动时,带动外转子骨架盘4和所有外转子转矩传递轴8转动。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位于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上的第一导电金属盘52、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以及位于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上的第二导电金属盘72均在外转子转矩传递轴8的带动下,也随之转动。
2.磁性连接:第一导电金属盘52和第二导电金属盘72的转动,因为磁力的原因,将带动永磁铁91随之转动,永磁铁91将带动内转子旋转盘9转动,从而带动内转子轴10实现转动,也即实现内转子和外转子的软性连接。
二、两个可变气隙的调节,主要是直线调节机构起作用
    1.直线旋转套筒26直线运动:锁定固定手柄22,转动直线旋转套筒26的旋转手柄25,使得直线旋转套筒26上的凸轮24a在带槽24b中移动,由于固定手柄22固定了固定套筒21,所以带槽24b固定不动,这样就阻碍了凸轮24a的运动,故凸轮24a在旋转手柄25的带动下只能沿带槽24b运动,从而使得直线旋转套筒26进行直线运动。
2.第一可变气隙53调节:直线旋转套筒26的直线运动,将使得连接盘28和气隙调节拉杆54一起沿轴线进行直线移动,气隙调节拉杆54带动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一起沿轴向移动,这样就能改变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与内转子旋转盘9之间的第一可变气隙53,从而达到调节第一可变气隙53的目的。
3.第二可变气隙73调节:当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沿轴向移动时,位于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上的第一拉杆固定块55也沿轴向移动,带动第一拉杆固定块凸轮56在外转子运动盘拉杆62中的拉杆带槽63a内滑动,从而使外转子运动盘拉杆62以绕销子61在所在平面内转动。
由于外转子运动盘拉杆62在转动的时候,第二拉杆固定块凸轮76在第二拉杆带槽63b中移动,使得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能关于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6对称地与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沿轴向相向或相反方向移动,故能将第一可变气隙53和第二可变气隙73同步对称地变大或者变小。
a.第一可变气隙53和第二可变气隙73的同步减小
当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沿轴向靠近内转子旋转盘9运动时,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也相应向着的靠近内转子旋转盘9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从而使第一可变气隙53和第二可变气隙73能减小相同的距离,如图2所示,为第一可变气隙53和第二可变气隙73减小到最小时的俯视图。
b.第一可变气隙53和第二可变气隙73的同步增大
当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沿轴向远离内转子旋转盘9运动时,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也相应向着的远离内转子旋转盘9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从而使第一可变气隙53和第二可变气隙73能增大相同的距离,如图3所示,为第一可变气隙53和第二可变气隙73增大到最大时的俯视图。
实施例1所产生效果:
如图12所示,现有内转子调速永磁调速机构与本申请实施例1所给出的调速机构的输出转矩对比,其中,虚线表示现有内转子调节永磁调速机构,实线表示本申请机构。从图12的曲线图可以看出,在相同转差率情况下,使用相同体积永磁材料的本申请实施例1所给出的调速机构的输出转矩显著高于现有内转子调速永磁调速机构(即产生相同输出转矩所需要的永磁材料,实施例1明显小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效果显著。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如图10所示,固定套筒21的内表面,通过第一斜角轴承29a与轴向固定盘11相连接。直线旋转套筒26与连接盘28两者之间通过第二斜角轴承29b相连接。
另外,如图11所示, 内转子旋转盘9沿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通孔93,优选为8个通孔93。每个通孔93的形状为梯形,每个通孔93内均嵌套一组梯形的盘式平面绕组92。

Claims (10)

1.一种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包括同轴设置的内转子和外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转子包括内转子轴和同轴固定套装于内转子轴外周的内转子旋转盘;
——所述内转子旋转盘沿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通孔,每个通孔内嵌套一组永磁铁;
——所述外转子包括外转子轴、两个均与外转子轴同轴设置的外转子运动盘和一个旋转直线调节机构;
——两个外转子运动盘对称设置在内转子旋转盘的两侧;每个外转子运动盘与内转子旋转盘邻近的一侧均设置有一个导电金属盘,每个导电金属盘与内转子旋转盘之间均具有一个可变气隙;
——所述旋转直线调节机构包括旋转调节机构和直线调节机构,其中,旋转调节机构能使每个导电金属盘均能与外转子同步转动,直线调节机构能使每个导电金属盘与内转子旋转盘之间的可变气隙沿轴向依相反或相同方向发生改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调节机构包括一个外转子骨架盘和若干根沿外转子骨架盘的周向均匀固定设置的外转子转矩传递轴,外转子骨架盘同轴固定套装于外转子轴的外圆周上;每根外转子转矩传递轴均与外转子轴相平行设置;每根外转子转矩传递轴的右侧均从两个外转子运动盘中穿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调节机构包括同轴套装于外转子轴外周的直线旋转套筒、同轴套装于直线旋转套筒外周的连接盘、若干根均与外转子轴相平行的气隙调节拉杆和外转子对称拨动组件;所述连接盘与直线旋转套筒之间通过轴承相连接;所述气隙调节拉杆均匀固定设置在连接盘的周向上;每根气隙调节拉杆均从外转子骨架盘中穿出,每根气隙调节拉杆的穿出端均与其中一个外转子运动盘固定连接;外转子对称拨动组件包括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和若干个外转子运动盘拉杆,其中,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同轴套装在内转子旋转盘的外周,且轴向位置固定;每个外转子运动盘拉杆的中部与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转动连接,每个外转子运动盘拉杆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外转子运动盘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调节机构还包括同轴套装于外转子轴外周的固定套筒,固定套筒沿外转子轴的轴向位置固定;固定套筒的右侧设置有带槽;所述直线旋转套筒的左侧设置有凸轮,直线旋转套筒的凸轮能在固定套筒的带槽中沿外转子轴的轴向左右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套筒与外转子轴两者之间、以及所述连接盘与直线旋转套筒两者之间,均设置有至少一个平面推力滚针轴承或至少一个斜角轴承。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外转子运动盘拉杆均通过销子与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转动连接,每个外转子运动盘拉杆均以销子为中心,对称设置有两个拉杆带槽,每个外转子运动盘上均设置有若干个拉杆固定块,每个拉杆固定块上设置有一个能在相应的拉杆带槽内滑动的拉杆固定凸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外转子转矩传递轴均与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固定连接,每个外转子运动盘能沿外转子转矩传递轴轴向左右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外转子转矩传递轴上均设置有能限制相应的外转子运动盘轴向位移的限位卡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转子旋转盘中的每组永磁铁均为盘式平面绕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外转子运动盘的外侧均设置有散热片。
CN201520174111.4U 2015-03-26 2015-03-26 一种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4653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74111.4U CN204465321U (zh) 2015-03-26 2015-03-26 一种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74111.4U CN204465321U (zh) 2015-03-26 2015-03-26 一种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65321U true CN204465321U (zh) 2015-07-08

Family

ID=53672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74111.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465321U (zh) 2015-03-26 2015-03-26 一种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46532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82662A (zh) * 2015-03-26 2015-06-03 河海大学 一种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82662A (zh) * 2015-03-26 2015-06-03 河海大学 一种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
CN104682662B (zh) * 2015-03-26 2017-05-10 河海大学 一种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67278A (zh) 一种固定气隙盘式永磁调速器
JP6513181B2 (ja) 巻線型の永久磁石結合伝動装置
CN102497080B (zh) 一种动磁式直线旋转二自由度电机
CN204741386U (zh) 双转子轴向磁路机械变磁通永磁型同步电机
CN104682662A (zh) 一种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
CN203071793U (zh) 一种非接触式联轴器
CN204013180U (zh) 圆筒式磁感应调速器
CN104009610A (zh) 一种永磁涡流调速器
US20210044165A1 (en) Permanent Magnet Motor with Passively Controlled Variable Rotor/Stator Alignment
CN105720719A (zh) 一种可变励磁永磁同步电机转子结构
CN204465321U (zh) 一种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
CN204794610U (zh) 一种自保护筒式永磁传动装置
CN103280939B (zh) 一种双定子直线旋转哈尔巴赫永磁作动器
CN204721198U (zh) 一种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
CN110299815B (zh) 一种同轴双转子变速电磁传动器
CN204156710U (zh) 一种复合式永磁涡流调速器
CN104979999A (zh) 一种变气隙自保护筒式永磁调速器
CN205725412U (zh) 径向螺旋移动式磁屏蔽永磁调速器
CN104660010B (zh) 一种外转子型涡流传动装置
CN104767339A (zh) 一种励磁可调式永磁同步电机
CN104993665B (zh) 一种自保护筒式永磁传动装置
CN203840182U (zh) 高动态动磁式的直线旋转一体式二自由度电机
CN208522634U (zh) 一种盘形磁力调速器
CN104811012B (zh) 一种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
CN104426290A (zh) 飞轮发电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510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