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721198U - 一种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721198U
CN204721198U CN201520291715.7U CN201520291715U CN204721198U CN 204721198 U CN204721198 U CN 204721198U CN 201520291715 U CN201520291715 U CN 201520291715U CN 204721198 U CN204721198 U CN 2047211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external rotor
moving coil
cooling fluid
internal r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9171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平
王倩雯
袁越
陈芷群
许多
江泽南
孔祥春
林伟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hai University HHU
Original Assignee
Hohai University HH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hai University HHU filed Critical Hohai University HHU
Priority to CN20152029171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7211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7211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72119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ynamo-Electric Clutches, Dynamo-Electric Brak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包括内转子、外转子和冷却液给排系统。内转子包括内转子轴、内转子旋转盘和两个对称的导电金属盘,冷却液给排系统包括设置于内转子轴和内转子旋转盘内部的冷却液给排管路、冷却液收集器和外部热交换机构。外转子包括外转子轴、两个对称的具有磁性的外转子运动盘和旋转直线调节机构。每个外转子运动盘与同侧的导电金属盘之间均具有一个可变气隙。采用上述结构后,内转子和外转子为软(磁)连接,内转子结构简单,加工难度低,并且有利于装配和检修。上述冷却液给排系统,对于内转子旋转盘能够起到最大限度的降温,同时对外转子永磁盘实现空气对流冷却,实现大功率的涡流调速。

Description

一种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调速器,特别是一种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
背景技术
现有永磁涡流调速装置主要由永磁转子和铜(或其他导体)转子两部分组成。一般,电机轴与工作机的轴分别与其中一个转子连接,铜转子和永磁转子之间有空气间隙(称为气隙),没有传递扭矩的机械连接。这样,电机和工作机之间形成了软(磁)连接,通过调节气隙来实现工作机轴扭矩、转速的变化,因此可以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并且由于没有直接的机械,可以减少机械损耗。
在现有盘式涡流调速器结构中,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内转子永磁盘,外转子导体盘;外转子盘位置固定,对内转子盘结构进行调节;
(2)外转子永磁盘,内转子导体盘,外转子盘位置固定,对内转子盘结构进行调节。
由于涡流调速器的发热绝大多数处于导体盘上,涡流调速器的散热装置均置于导体盘一侧,而不能置于永磁一侧。对于小功率涡流调速器来说过,一般可以采用空气流自然散热和散热片散热的方式。但是对于大功率盘式涡流调速器,空气散热的方式散热效果不足,通常需要采用冷却剂冷却的方式。
在现有大功率盘式涡流调速器结构中,无例外地均采用内转子永磁盘,外转子导体盘;外转子盘位置固定,对内转子盘结构进行调节;在外转子盘上设置冷却系统的方式。这种内转子调节机构具有如下技术问题需要克服:
1.外转子盘上进行冷却虽然可以起到散热的作用,但是由于散热机构处于整个调速机构的外围,需要对调速机构进行整体密封,密封性要求高,现场往往由于密封性问题带来冷却介质渗入润滑系统产生设备故障。
2.虽然永磁盘本身的发热量小,但是导体盘通过空气热传导和辐射到永磁盘上的热量也需要进行散热;
3.永磁涡流调速装置在加工时,特别是在装配及检修时,需要内外转子整体进行调节,使得最终能够得到精确的对称气隙。然而,当外转子装配完毕后,由于内转子调节机构结构复杂,并且处在外转子所围合的闭合空间内,因而对内转子的调整,则变得十分困难。另外,复杂的内转子结构,也极大的增加了加工的难度。
申请内容
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该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结构简单,加工难度低,有利于装配和检修,能对内转子旋转盘起到最大限度的降温,另外还能对外转子运动盘实现空气对流冷却,实现大功率的涡流调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包括内转子、与内转子同轴设置的外转子和冷却液给排系统;
    所述内转子包括内转子轴、内转子旋转盘和两个对称设置的导电金属盘;内转子轴的内部沿轴向设置有第一密封空腔;内转子旋转盘同轴固定套装于内转子轴一端的外周,内转子旋转盘的内部沿径向设置有第二密封空腔;两个导电金属盘分别同轴固定设置于内转子旋转盘的两侧,两个导电金属盘均能随着内转子旋转盘的转动而转动;
    所述冷却液给排系统包括冷却液给排管路、冷却液收集器和外部热交换机构;冷却液收集器同轴套装于内转子轴的中部,并与外部热交换机构相连接;冷却液给排管路均匀布置于第一密封空腔和第二密封空腔内,冷却液给排管路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分别与冷却液收集器相连接;
    所述外转子包括外转子轴、两个均与外转子轴同轴设置的外转子运动盘和一个旋转直线调节机构;
    两个外转子运动盘均具有磁性且对称设置,每个导电金属盘的外侧各设置一个外转子运动盘;每个外转子运动盘与同侧的导电金属盘之间均具有一个可变气隙;
    所述旋转直线调节机构包括旋转调节机构和直线调节机构,其中,旋转调节机构能使每个外转子运动盘均能与外转子同步转动,直线调节机构能使每个外转子运动盘与导电金属盘之间的可变气隙沿轴向依相反或相同方向发生改变。
    所述冷却液收集器包括冷却液供给腔和冷却液回收腔,冷却液给排管路的进口端与冷却液供给腔相连接,冷却液给排管路的出口端与冷却液回收腔相连接。
    两个所述外转子运动盘远离导电金属盘的一侧均设置有散热片。
    两个所述外转子运动盘邻近导电金属盘的一侧均设置有若干组永磁铁。
    两个所述外转子运动盘邻近导电金属盘的一侧均设置有若干组盘式平面绕组。
    所述旋转调节机构包括一个外转子骨架盘和若干根沿外转子骨架盘的周向均匀固定设置的外转子转矩传递轴,外转子骨架盘同轴固定套装于外转子轴的外圆周上;每根外转子转矩传递轴均与外转子轴相平行设置;每根外转子转矩传递轴均能从两个外转子运动盘中穿出。
    所述直线调节机构包括同轴套装于外转子轴外周的直线旋转套筒、同轴套装于直线旋转套筒外周的连接盘、若干根均与外转子轴相平行的气隙调节拉杆和外转子对称拨动组件;所述连接盘与直线旋转套筒之间通过轴承相连接;所述气隙调节拉杆均匀固定设置在连接盘的周向上;每根气隙调节拉杆均从外转子骨架盘中穿出,每根气隙调节拉杆的穿出端均与其中一个外转子运动盘固定连接;外转子对称拨动组件包括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和若干个运动盘拉盘,其中,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同轴套装在内转子旋转盘的外周,且轴向位置固定;每个运动盘拉盘的中部与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转动连接,每个运动盘拉盘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外转子运动盘滑动连接。
    所述轴承为平面推力滚针轴承。
    每个所述运动盘拉盘均通过中心销与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转动连接,每个运动盘拉盘均以中心销为中心,对称设置有两个拉盘曲线带槽,每个外转子运动盘上均设置有若干个滑动销,每个滑动销均能在相应的拉盘曲线带槽内进行滑动。
    每根所述外转子转矩传递轴均与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固定连接,每个外转子运动盘能沿外转子转矩传递轴轴向左右移动。
本申请采用上述结构后,内转子旋转盘轴向位置固定,两个外转子运动盘在旋转直线调节机构的作用下旋转;由于磁力的作用,带动内转子旋转盘两侧的导电金属盘的转动,从而使内转子旋转盘转动,实现内转子和外转子的软(磁)连接,从而内转子结构简单,加工难度低,并且有利于装配和检修。上述冷却液给排系统的设置,对于两侧均设置有导电金属盘的内转子旋转盘能够起到最大限度的降温,同时对于带有磁性的外转子运动盘能够实现空气对流冷却,实现大功率的涡流调速。
另外,上述旋转直线调节机构的设置,能通过精确调节气隙来实现工作机轴扭矩和转速的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实施例1中的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的总体结构剖面图;
图2显示了每个外转子运动盘与同侧导电金属盘之间可变气隙最小时的俯视图;
图3显示了每个外转子运动盘与同侧导电金属盘之间可变气隙最大时的俯视图;
图4显示了连接盘的平面图;
图5显示了外转子骨架盘的平面图;
图6显示了实施例1中第一外转子运动盘的平面图;
图7显示了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的平面图;
图8显示了内转子旋转盘的平面图;
图9显示了运动盘拉盘的平面图;
图10显示了实施例2中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的总体结构剖面图;
图11显示了实施例2中采用平面绕组的第一外转子运动盘的平面图。
其中有:1.外转子轴;2.旋转直线调节机构;21.连接盘;21a.第一安装固定孔;22.第一平面推力滚针轴承;23.第二平面推力滚针轴承;24.直线旋转套筒;25.直线电机;25a.直线电机轴;26.气隙调节拉杆;3.内转子轴;31.冷却液给排管路;32.冷却液收集器;32a.冷却液供给腔;32b.冷却液回收腔;32c.冷却液收集器固定防水轴承;33.外部热交换机构;4.外转子骨架盘;41.拉杆移动套筒;42第三滑移孔;43第二安装固定孔;5.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1.第一滑动套筒;52.第一永磁铁;53.第一可变气隙;54.第一滑动销;55.第一滑移孔;56.盘式平面绕组;57.第一散热片;6.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61.中心销;62.运动盘拉盘;62a.第一拉盘曲线带槽;62b.第二拉盘曲线带槽;62c.第三安装孔;63.第四安装固定孔;7.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1.第二滑动套筒;72.第二永磁铁;73.第二可变气隙;74.第二滑动销;75.第二散热片;8.外转子转矩传递轴;81a.第一限位卡簧;81b.第二限位卡簧;9.内转子旋转盘;91.导电金属盘;92.第一密封空腔,93.第二密封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和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所述的“左、右”的含义指的是阅读者正对附图时,阅读者的左边即为左,阅读者的右边即为右。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包括内转子、与内转子同轴设置的外转子和冷却液给排系统。
所述内转子包括内转子轴3、内转子旋转盘9和两个导电金属盘91。
内转子轴3的内部沿轴向设置有第一密封空腔92。
内转子旋转盘9同轴固定套装于内转子轴3左端的外周,内转子旋转盘9的内部沿径向设置有第二密封空腔93。优选,内转子旋转盘9和内转子轴3一体设置。
两个导电金属盘91分别同轴固定设置于内转子旋转盘9的两侧,如图8所示,内转子旋转盘9的每侧均固定设置有一个导电金属盘91,优选为粘接的方式,两个导电金属盘91均能随着内转子旋转盘9的转动而转动。
上述导电金属盘91优选为导电铜盘,但也可以替换成导电铝盘或者是导电银盘等其它导电效果好的介质盘或闭合绕组。
如图1所示,冷却液给排系统包括冷却液给排管路31、冷却液收集器32和外部热交换机构33。
    冷却液收集器32同轴套装于内转子轴3的中部,如图1所示,冷却液收集器32优选通过冷却液收集器固定防水轴承32c固定套装在内转子轴3的中部,并与外部热交换机构33相连接。冷却液收集器33包括冷却液供给腔32a和冷却液回收腔32b,冷却液给排管路31均匀布置于第一密封空腔92和第二密封空腔93内,冷却液给排管路31的进口端与冷却液供给腔32a相连接,冷却液给排管路31的出口端与冷却液回收腔32b相连接。
    所述外转子包括外转子轴1、两个均与外转子轴1同轴设置的外转子运动盘和一个旋转直线调节机构2。
两个外转子运动盘分别为如图1所示的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和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和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均具有磁性且对称设置。
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设置在位于左侧的导电金属盘91的左侧,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的右侧表面镶嵌有若干组沿周向按照N、S极依次排列的第一永磁铁52。镶嵌有第一永磁铁52的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与左侧导电金属盘91之间具有第一可变气隙53。
如图6所示,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形状优选为圆角方形状,上述第一永磁铁52的形状优选为小长方形,第一永磁铁52优选为4组。
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上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如图6所示的第一滑移孔55,第一滑移孔55的数量优选为4个,每个第一滑移孔55内优选设置有一个第一滑移套筒51。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的四周沿其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一滑动销54,优选为4个。
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设置在位于右侧的导电金属盘91的右侧,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的右侧表面镶嵌有若干组沿周向按照N、S极依次排列的第二永磁铁72。镶嵌有第二永磁铁72的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与右侧导电金属盘91之间具有第二可变气隙73。
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形状也优选为圆角方形状,上述第二永磁铁72的形状也优选为小长方形,第二永磁铁72也优选为4组。
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上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如图6所示的第二滑移孔,第二滑移孔的数量优选为4个,每个第二滑移孔内优选设置有一个第二滑移套筒71。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的四周沿其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二滑动销74,优选为4个。
    所述旋转直线调节机构2包括旋转调节机构和直线调节机构,其中,旋转调节机构能使每个外转子运动盘均能与外转子同步转动,直线调节机构能使每个外转子运动盘与导电金属盘91之间的可变气隙沿轴向依相反或相同方向发生改变。
本申请将直线调节机构和旋转调节机构相结合,能使每个外转子旋转盘在旋转的同时,使两个可变气隙同步增大或同步减小。另外直线旋转调节机构均设置在外转子轴1上,从而内转子的结构变简单,加工难度降低,并且有利于装配和检修。
直线调节机构包括连接盘21、直线旋转套筒24、若干根气隙调节拉杆26和外转子对称拨动组件。
直线旋转套筒24同轴套装于外转子轴1的外周,并通过第一平面推力滚针轴承22和第二平面推力滚针轴承23与连接盘21连接。第一平面推力滚针轴承22和第二平面推力滚针轴承23的运用,使得直线旋转套筒24能够带动连接盘21进行轴向的直线运动,同时直线旋转套筒24不运动时保证连接盘21能够转动。
如图4所示,连接盘21沿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安装固定孔21a,优选为4个。每个第一安装固定孔21a内设置有一根与外转子轴1平行的气隙调节拉杆26;每个气隙调节拉杆26的另一端与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固定连接。
与外转子轴1平行设置有一直线电机25,直线电机轴25a与外转子轴1平行设置,并与直线旋转套筒24外部延伸出来的连接手柄相连接。当直线电机25运作时带动直线电机轴25a沿轴向左右移动,同时带动直线旋转套筒24沿轴向左右移动,进而使得连接盘21能够沿轴向左右移动。
上述外转子对称拨动组件包括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6和若干个运动盘拉盘62。
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6同轴套装在内转子旋转盘9的外周,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6的内径大于内转子旋转盘9的外径。
如图7、图2和图3所示,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6的外周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运动盘拉盘62,优选为4个。每个运动盘拉盘62的中心位置设置有一个第三安装孔62c,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6上的中心销61通过该第三安装孔62c使得运动盘拉盘62与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6相连接,并且每个运动盘拉盘62均能绕中心销61进行转动。
如图7所示,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6沿圆周方向还设置有若干个第四安装固定孔63,优选为4个。
每个运动盘拉盘62,以中心销61为中心,对称设置有两个拉盘曲线带槽。如图2和图3所示,两个拉盘曲线带槽分别为第一拉盘曲线带槽62a和第二拉盘曲线带槽62b。
每个中心销61都能在拉盘曲线带槽内自由滑动。每个外转子运动盘通过拉盘曲线带槽和中心销61实现与运动盘拉盘62的连接。
旋转调节机构2包括一个外转子骨架盘4以及若干根外转子转矩传递轴8。
外转子骨架盘4同轴固定套装于外转子轴1右侧的外圆周上,也可以与外转子轴1一体设置。如图5所示,外转子骨架盘4优选为“十”字架形状,具有四个角端点,每个角端点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固定孔43。外转子骨架盘4的中部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第三滑移孔42,优选为4个第三滑移孔42。每个第三滑移孔42内均设置一个拉杆移动套筒41,该拉杆移动套筒41的内径大于上述每根气隙调节拉杆26的外径,气隙调节拉杆26能从相应的拉杆移动套筒41中穿过,并能沿轴向左右移动,拉杆移动套筒41能对该轴向位移进行导向。当直线电机25使得连接盘21沿轴向左右移动时,气隙调节拉杆26也随之左右移动。由于气隙调节拉杆26与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固定连接,所以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也可与之一起沿轴向左右移动。
第二安装固定孔43内固定设置一根与外转子轴1相平行的外转子转矩传递轴8。
每根外转子转矩传递轴8的左端从第二安装固定孔43内穿出。
每根外转子转矩传递轴8的右端依次从相应的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中的第一滑动套筒51、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6中的第四安装固定孔63和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中的第二滑动套筒71中穿出。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和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能沿外转子转矩传递轴8进行轴向的左右移动。
位于外转子骨架盘4和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两者之间的外转子转矩传递轴8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卡簧81a,该第一限位卡簧81a能对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的左侧轴向位移进行限位。位于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右侧的外转子转矩传递轴8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卡簧81b,该第二限位卡簧81b能对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的右侧轴向位移进行限位。
每个上述第四安装固定孔63均能与上述外转子转矩传递轴8紧密配合,使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6与每根外转子转矩传递轴8固定连接。从而,一方面能使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6在轴向位置固定;另一方面,将直线调节机构和旋转调节机构有机结合起来,能使两个外转子运动盘在随外转子旋转的同时,实现两个可变气隙在轴向上同步增加或同步减小。
本申请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内转子和外转子的软性连接
1、直线旋转调节机构作用:当外转子轴1转动时,带动外转子骨架盘4和所有外转子转矩传递轴8转动。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位于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上的第一永磁铁52、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以及位于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上的第二永磁铁72均在外转子转矩传递轴8的带动下也随之转动。
2、磁性连接:第一永磁铁52和第二永磁铁72的转动,因为磁力原因将带动导电金属盘91随之转动,导电金属盘91将带动内转子旋转盘9转动,从而带动内转子轴3实现转动,即实现了内转子与外转子的软性连接。
两个可变气隙的调节,主要是直线调节机构起作用
1、直线旋转套筒24的直线运动:直线电机25带动直线电机轴25a沿轴向左右移动,通过直线旋转套筒24上的连接手柄带动了直线旋转套筒24的左右移动,从而带动了连接盘21进行直线移动。
2、第一可变气隙53的调节:直线旋转套筒24的直线运动,将使连接盘21和气隙调节拉杆26一起沿轴向进行直线移动,气隙调节拉杆26带动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一起沿轴向移动,这样就能改变第一可变气隙53,从而达到调节第一可变气隙的目的。
3、第二可变气隙73的调节:当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沿轴向移动时,位于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上的第一滑动销54在运动盘拉盘62中的第一拉盘曲线带槽62a内滑动,从而使得运动盘拉盘62绕中心销61所在平面转动。由于运动盘拉盘62在转动的时候,第二滑动销74也在第二拉盘曲线带槽62b中移动,使得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能关于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6对称地与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沿轴向相向或相反方向移动,故能将第一可变气隙53和第二可变气隙73同步对称地变大或者变小。
a、第一可变气隙53和第二可变气隙73同步减小
当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沿轴向靠近内转子旋转盘运动9时,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也相应向着靠近内转子旋转盘9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从而使得第一可变气隙53和第二可变气隙73能减小相同的距离,如图2所示,为第一可变气隙53和第二可变气隙73减小到最小的时候的俯视图。
b、第一可变气隙53和第二可变气隙73同步变大
当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沿轴向远离内转子旋转盘运动9时,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也相应向着远离内转子旋转盘9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从而使得第一可变气隙53和第二可变气隙73能增大相同的距离,如图3所示,为第一可变气隙53和第二可变气隙73增大到最大的时候的俯视图。
三、冷却液给排系统的冷却功能
冷却液从外部热交换机构33中流入冷却液供给腔32a中,然后再顺着冷却液给排管路31流入内转子旋转盘9,对内转子旋转盘9上的导电金属盘进行降温,然后再回到冷却液回收腔32b中,通过外部热交换机构33进行冷却,并且循环利用。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在内转子旋转盘内部建立密闭的冷却回路,避免现有机构需要在两个外转子外侧均需要冷却机构的复杂形式,避免由此带来的冷却液与润滑液混杂的问题;另一方面,冷却介质完全密闭于内转子旋转盘和内转子轴内部,便于加工、检修和置换的同时,可以与内外转子各部件的润滑系统隔离,提高可靠性。此外,通过金属导电盘内置,永磁盘外置,还可以对永磁盘进行风冷冷却,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如图11所示,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的右侧表面设置有若干组盘式平面绕组56,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的左侧表面也设置有若干组盘式平面绕组56。
另外,如图10所示,第一外转子运动盘5的左侧优选设置有环状的第一散热片57。
第二外转子运动盘7的右侧优选设置有环状的第二散热片75。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申请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申请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等同变换,这些等同变换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转子、与内转子同轴设置的外转子和冷却液给排系统;
——所述内转子包括内转子轴、内转子旋转盘和两个对称的导电金属盘;内转子轴的内部沿轴向设置有第一密封空腔;内转子旋转盘同轴固定套装于内转子轴一端的外周,内转子旋转盘的内部沿径向设置有第二密封空腔;两个导电金属盘分别同轴固定设置于内转子旋转盘的两侧,两个导电金属盘均能随着内转子旋转盘的转动而转动;
——所述冷却液给排系统包括冷却液给排管路、冷却液收集器和外部热交换机构;冷却液收集器同轴套装于内转子轴的中部,并与外部热交换机构相连接;冷却液给排管路均匀布置于第一密封空腔和第二密封空腔内,冷却液给排管路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分别与冷却液收集器相连接;
——所述外转子包括外转子轴、两个均与外转子轴同轴设置的外转子运动盘和一个旋转直线调节机构;
——两个外转子运动盘均具有磁性且对称设置,每个导电金属盘的外侧各设置一个外转子运动盘;每个外转子运动盘与同侧的导电金属盘之间均具有一个可变气隙;
——所述旋转直线调节机构包括旋转调节机构和直线调节机构,其中,旋转调节机构能使每个外转子运动盘均能与外转子同步转动,直线调节机构能使每个外转子运动盘与导电金属盘之间的可变气隙沿轴向依相反或相同方向发生改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收集器包括冷却液供给腔和冷却液回收腔,冷却液给排管路的进口端与冷却液供给腔相连接,冷却液给排管路的出口端与冷却液回收腔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外转子运动盘远离导电金属盘的一侧均设置有散热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外转子运动盘邻近导电金属盘的一侧均设置有若干组永磁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外转子运动盘邻近导电金属盘的一侧均设置有若干组盘式平面绕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调节机构包括一个外转子骨架盘和若干根沿外转子骨架盘的周向均匀固定设置的外转子转矩传递轴,外转子骨架盘同轴固定套装于外转子轴的外圆周上;每根外转子转矩传递轴均与外转子轴相平行设置;每根外转子转矩传递轴均能从两个外转子运动盘中穿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调节机构包括同轴套装于外转子轴外周的直线旋转套筒、同轴套装于直线旋转套筒外周的连接盘、若干根均与外转子轴相平行的气隙调节拉杆和外转子对称拨动组件;所述连接盘与直线旋转套筒之间通过轴承相连接;所述气隙调节拉杆均匀固定设置在连接盘的周向上;每根气隙调节拉杆均从外转子骨架盘中穿出,每根气隙调节拉杆的穿出端均与其中一个外转子运动盘固定连接;外转子对称拨动组件包括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和若干个运动盘拉盘,其中,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同轴套装在内转子旋转盘的外周,且轴向位置固定;每个运动盘拉盘的中部与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转动连接,每个运动盘拉盘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外转子运动盘滑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为平面推力滚针轴承。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运动盘拉盘均通过中心销与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转动连接,每个运动盘拉盘均以中心销为中心,对称设置有两个拉盘曲线带槽,每个外转子运动盘上均设置有若干个滑动销,每个滑动销均能在相应的拉盘曲线带槽内进行滑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外转子转矩传递轴均与外转子对称拨动圆环固定连接,每个外转子运动盘能沿外转子转矩传递轴轴向左右移动。
CN201520291715.7U 2015-05-07 2015-05-07 一种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7211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91715.7U CN204721198U (zh) 2015-05-07 2015-05-07 一种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91715.7U CN204721198U (zh) 2015-05-07 2015-05-07 一种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721198U true CN204721198U (zh) 2015-10-21

Family

ID=54320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91715.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721198U (zh) 2015-05-07 2015-05-07 一种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72119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1012A (zh) * 2015-05-07 2015-07-29 河海大学 一种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
CN106385160A (zh) * 2016-10-18 2017-02-08 河海大学 一种高变速比复合永磁调速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1012A (zh) * 2015-05-07 2015-07-29 河海大学 一种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
CN104811012B (zh) * 2015-05-07 2017-07-11 河海大学 一种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
CN106385160A (zh) * 2016-10-18 2017-02-08 河海大学 一种高变速比复合永磁调速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67278A (zh) 一种固定气隙盘式永磁调速器
CN201994738U (zh) 一种封闭式自冷却电机
WO2010148990A1 (zh) 永磁耦合装置
CN108448763B (zh) 外转子电机
CN204721198U (zh) 一种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
CN104009610A (zh) 一种永磁涡流调速器
CN107231073A (zh) 一种碟式双气隙内转子无铁芯电机
CN106911243A (zh) 一种平移调磁环型永磁涡流调速装置
CN105703498A (zh) 一种内置式盘式电机的定子浸油循环冷却结构
CN205070724U (zh) 一种内转子水冷型涡流传动装置
CN104682662A (zh) 一种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
CN104811012A (zh) 一种内转子冷却型大功率涡流调速器
CN104993672A (zh) 一种带自保护的盘式永磁传动装置
CN204733061U (zh) 一种变气隙自保护筒式永磁调速器
KR101922688B1 (ko) 초전도 자석 회전형 직류 유도 가열 장치
CN204156710U (zh) 一种复合式永磁涡流调速器
CN104979999A (zh) 一种变气隙自保护筒式永磁调速器
CN203722457U (zh) 一种带强制对流散热风冷罩的永磁传动装置
CN204465321U (zh) 一种外转子调节型涡流调速器
KR20210045679A (ko) 모터 일체형 빌렛 유도가열 장치
CN207053360U (zh) 直线驱动电机
CN104253523A (zh) 一种复合式永磁涡流调速器
CN113541440B (zh) 一种磁力安全型耦合器
CN103956881A (zh) 一种大功率永磁调速器
CN206389254U (zh) 一种带有紧急制动单元的伺服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021

Termination date: 2018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