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27620U - 锅具及电饭煲 - Google Patents
锅具及电饭煲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427620U CN204427620U CN201520073999.2U CN201520073999U CN204427620U CN 204427620 U CN204427620 U CN 204427620U CN 201520073999 U CN201520073999 U CN 201520073999U CN 204427620 U CN204427620 U CN 20442762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n
- groove
- base plate
- heat
- util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具及电饭煲,其中,锅具的侧壁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凹槽,锅具的底板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凹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底板的下表面上设置第二凹槽,在锅具的加热过程中,底板上相邻第二凹槽之间的间隔处产生的热量较多,设置有第二凹槽处产生的热量较少,而间隔处的热量会通过自身传递到底板的上表面上,由于间隔的体积较小,传热速度比较快,能够使热量快速地传递到上表面上,从而使底板的上热量分布更均匀,避免底板局部过热的情况出现,另外,锅具被加热时,锅具周围的空气同时会被加热,第一凹槽的设置增加了锅具与空气接触的部分,使加热的空气能够将热量尽量多的传给锅具,从而减少侧壁和底板的温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锅具及具有该锅具的电饭煲。
背景技术
目前,电磁加热方式因其加热效率高、易于控制加热时间等特点,已经逐步成为家庭烹饪的主要加热方式之一,在现有电磁加热方式中,主要利用金属锅具的底部在电磁线圈产生的高频交变磁场中感应产生环状加热带以对锅具内的食物进行加热,但是,由于电磁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分布并不均匀,故锅具底部感应产生的热量在锅具底部的分布也不均匀,从而导致食物的受热不均匀,进而影响到锅具对食物的烹饪效果,故而不利于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外,由于电磁加热往往都是集中在锅具的底部,从而使得锅具的底板受到的热量过于集中,而侧壁却存在受热不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采用电磁加热,且热量能够均匀分布的锅具。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锅具的电饭煲。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具,用于采用电磁加热的烹饪器具,电磁线圈为圆环形,所述锅具的侧壁的外表面设置有自下向上延伸的第一凹槽,所述锅具的底板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凹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底板的下表面上设置第二凹槽,在锅具的加热过程中,底板上相邻第二凹槽之间的间隔处产生的热量较多,设置有第二凹槽处产生的热量较少,而间隔处的热量会通过自身传递到底板的上表面上,由于间隔的体积较小,传热速度比较快,能够使热量快速地传递到上表面上,从而使底板的上热量分布更均匀,避免底板局部过热的情况出现,另外,锅具被加热时,锅具周围的空气同时会被加热,第一凹槽的设置增加了锅具与空气接触的部分,使加热的空气自下向上地延着第一凹槽上升将热量尽量多的传给锅具,从而减少侧壁和底板的温差,此外,在底板和侧壁增加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在保证锅具强度的前提下相对减轻了锅具的重量。
具体而言,现有电磁加热烹饪器具中,受电磁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的分布不均匀性影响,导致锅具对食物的加热不均匀,且往往加热都是集中在锅具的底部,从而使得锅具的底板受到的热量过于集中,而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底板的下表面上设置第二凹槽,底板产生的热量跟底板距离电磁线圈的间隙相关,间隙越小,产生的热量越多,反之,产生的热量越少,在锅具的加热过程中,底板上相邻第二凹槽之间的间隔处产生的热量较多,由于间隔的体积较小,传热速度比较快,能够使热量快速地传递到上表面上,从而使底板的上热量分布更均匀,避免底板局部过热的情况出现,另外,锅具被加热时,锅具周围的空气同时会被加热,第一凹槽的设置增加了锅具与空气接触的部分,使加热的空气能够自下向上地延着第一凹槽上升将热量尽量多的传给锅具,从而减少侧壁和底板的温差。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锅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凹槽为环形凹槽,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凹槽,且多个所述第二凹槽依次嵌套设置,且所述第二凹槽的旋转中心在所述电磁线圈的旋转轴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板的下表面上相对于所述电磁线圈的宽度的二分之一处的所述第二凹槽的宽度最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板的厚度为3-7mm,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距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2.5-6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侧壁的厚度为3-15mm,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距所述侧壁的内壁面之间的距离为3-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凹槽的宽度为3-15mm,和/或,所述第二凹槽的宽度为3-1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锅具为非金属锅具,所述底板的下表面设置有发热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发热层为银层、铜层或者铝层中的一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发热层的下表面设置有保温层。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饭煲,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锅具。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电饭煲通过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锅具,底板的下表面上设置第二凹槽,在锅具的加热过程中,底板上相邻第二凹槽之间的间隔处产生的热量较多,设置有第二凹槽处产生的热量较少,而间隔处的热量会通过自身传递到底板的上表面上,由于间隔的体积较小,传热速度比较快,能够使热量快速地传递到上表面上,从而使底板的上热量分布更均匀,避免底板局部过热的情况出现,另外,锅具被加热时,锅具周围的空气同时会被加热,第一凹槽的设置增加了锅具与空气接触的部分,使加热的空气自下向上地延着第一凹槽上升将热量尽量多的传给锅具,从而减少侧壁和底板的温差,进而提高了电饭煲对食物的加热均匀性,使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底板和侧壁增加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在保证锅具强度的前提下相对减轻了锅具的重量。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锅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锅具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锅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侧壁,101第一凹槽,2底板,201第二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锅具。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用于采用电磁加热的烹饪器具,电磁线圈为圆环形,锅具的侧壁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自下向上延伸的第一凹槽101,锅具的底板2的下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凹槽20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底板2的下表面上设置第二凹槽201,在锅具的加热过程中,底板2上相邻第二凹槽201之间的间隔处产生的热量较多,设置有第二凹槽201处产生的热量较少,而间隔处的热量会通过自身传递到底板2的上表面上,由于间隔的体积较小,传热速度比较快,能够使热量快速地传递到上表面上,从而使底板2的上热量分布更均匀,避免底板2局部过热的情况出现,另外,锅具被加热时,锅具周围的空气同时会被加热,第一凹槽101的设置增加了锅具与空气接触的部分,使加热的空气能够自下向上地延着第一凹槽上升将热量尽量多的传给锅具,从而减少侧壁1和底板2的温差,此外,在底板2和侧壁1增加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凹槽201,在保证锅具强度的前提下相对减轻了锅具的重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凹槽201为环形凹槽,底板2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凹槽201,且多个第二凹槽201依次嵌套设置,且第二凹槽201的旋转中心在底板2的轴线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底板2的下表面上相对于电磁线圈的宽度的二分之一处的第二凹槽201的宽度最宽。
在该实施例中,底板2的下表面上相对于电磁线圈的宽度的二分之一处设置有一个环形的基准凹槽,由于环形电磁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的场强在其宽度的二分之一处最强,故而,该结构的设置增加了磁场强度最强处底板2的下表面与电磁线圈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分布在底板2的下表面上的交变磁场的强度更均匀,进而提高了热量在底板2上分布的均匀性,也提高了锅具对食物的加热均匀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底板2的厚度为3-7mm,第二凹槽201的底面距底板2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2.5-6mm。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锅具的底板2的厚度不同,在同一电磁线圈中产生的热量不同,对于底板2厚度为3~7mm的锅具,将第二凹槽201的底面与底板2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限制在2.5-6mm,一方面,设置第二凹槽201的底面与底板2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5mm,避免锅具的底板2上第二凹槽201处过薄而降低锅具的强度,另一方面,设置第二凹槽201的底面与底板2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不大于6mm,以确保第二凹槽201能够有效地对分布于底板2的下表面上的交变磁场的场强进行削弱,从而在保证锅具使用强度的前提下,提高了热量在底板2上分布的均匀性,进而提高了锅具对食物的加热均匀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侧壁1的厚度为3-15mm,第一凹槽101的底面距侧壁1的内壁面之间的距离为3-5mm。
在该实施例中,对于侧壁1的厚度为3-15mm的锅具,将第一凹槽101的底面与侧壁1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限制在3-5mm,一方面,设置第一凹槽101的底面与侧板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不小于3mm,避免锅具的侧板上第一凹槽101处过薄而降低锅具的强度,另一方面,设置第一凹槽101的底面与侧板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不大于5mm,最大程度的增大侧壁1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在保证锅具使用强度的前提下,使加热的空气能够将热量尽量多的传给锅具,从而减少侧壁1和底板2的温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01的宽度为3-15mm,和/或,第二凹槽201的宽度为3-15mm。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01的宽度为3-15mm,在保证锅具的侧壁1的强度情况下,最大程度的增大侧壁1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第二凹槽201的宽度为3-15mm,在保证锅具的底板2的强度情况下,提高了热量在底板2上分布的均匀性,进而提高了锅具对食物的加热均匀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锅具为非金属锅具,底板2的下表面设置有发热层(图中未示出),优选地,非金属锅具为陶瓷锅具。
在该实施例中,对于绝缘锅具,在底板2的下表面复合发热层,可使绝缘锅具能够采用电磁加热方式进行烹饪。
另外,陶瓷锅具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从而使陶瓷锅体兼具保温效果好和加热效率高的特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发热层为银层、铜层或者铝层中的一种。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银、铜和铝的热导率极高,设置发热层3为银层、铜层和铝层中的一种,在电磁线圈的电磁频率一定的情况下,有效地降低了发热层的趋肤深度,相对而言,在发热层厚度一定的条件下,增加了发热层表面的电流密度,从而提高了电磁线圈的加热效率,进而进一步提高了锅具的加热效率。
当然,发热层也可为银、铜和铝中任意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合金层,具体地,银、铜或铝的含量应占发热层总量的60%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发热层的下表面设置有保温层(图中未示出)。
在该实施例中,发热层的下表面设置有保温层,从而降低了锅具的热损失量,进而提高了锅具的加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饭煲,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锅具。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电饭煲通过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锅具,底板2的下表面上设置第二凹槽201,在锅具的加热过程中,底板2上相邻第二凹槽201之间的间隔处产生的热量较多,设置有第二凹槽201处产生的热量较少,而间隔处的热量会通过自身传递到底板2的上表面上,由于间隔的体积较小,传热速度比较快,能够使热量快速地传递到上表面上,从而使底板2的上热量分布更均匀,避免底板2局部过热的情况出现,另外,锅具被加热时,锅具周围的空气同时会被加热,第一凹槽101的设置增加了锅具与空气接触的部分,使加热的空气能够自下向上地延着第一凹槽上升将热量尽量多的传给锅具,从而减少侧壁1和底板2的温差,进而提高了电饭煲对食物的加热均匀性,使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底板2和侧壁1增加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凹槽201,在增加锅具强度的同时减轻了锅具的重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底板2的下表面上设置第二凹槽201,在锅具的加热过程中,底板2上相邻第二凹槽201之间的间隔处产生的热量较多,设置有第二凹槽201处产生的热量较少,而间隔处的热量会通过自身传递到底板2的上表面上,由于间隔的体积较小,传热速度比较快,能够使热量快速地传递到上表面上,从而使底板2的上热量分布更均匀,避免底板2局部过热的情况出现,另外,锅具被加热时,锅具周围的空气同时会被加热,第一凹槽101的设置增加了锅具与空气接触的部分,使加热的空气能够自下向上地延着第一凹槽上升将热量尽量多的传给锅具,从而减少侧壁1和底板2的温差,在底板2和侧壁1增加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凹槽201,在增加锅具强度的同时减轻了锅具的重量。
具体而言,现有电磁加热烹饪器具中,一方面受电磁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的分布不均匀性影响,导致锅具对食物的加热不均匀,另一方面,往往加热都是集中在锅具的底部,从而使得锅具的底板2受到的热量过于集中,而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底板2的下表面上设置第二凹槽201,底板2产生的热量跟底板2距离电磁线圈的间隙相关,间隙越小,产生的热量越多,反之,产生的热量越少,在锅具的加热过程中,底板2上相邻第二凹槽201之间的间隔处产生的热量较多,由于间隔的体积较小,传热速度比较快,能够使热量快速地传递到上表面上,从而使底板2的上热量分布更均匀,避免底板2局部过热的情况出现,另外,锅具被加热时,锅具周围的空气同时会被加热,第一凹槽101的设置增加了锅具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使加热的空气能够自下向上地延着第一凹槽上升将热量尽量多的传给锅具,从而减少侧壁1和底板2的温差。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锅具,用于采用电磁加热的烹饪器具,电磁线圈为圆环形,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具的侧壁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自下向上延伸的第一凹槽,所述锅具的底板的下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凹槽为环形凹槽,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凹槽,且多个所述第二凹槽依次嵌套设置,且所述第二凹槽的旋转中心在所述底板的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的下表面上相对于所述电磁线圈的宽度的二分之一处的所述第二凹槽的宽度最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的厚度为3-7mm,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距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2.5-6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的厚度为3-15mm,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距所述侧壁的内壁面之间的距离为3-5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槽的宽度为3-15mm,和/或,所述第二凹槽的宽度为3-15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具为非金属锅具,所述底板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发热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层为银层、铜层或者铝层中的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层的下表面设置有保温层。
10.一种电饭煲,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073999.2U CN204427620U (zh) | 2015-02-02 | 2015-02-02 | 锅具及电饭煲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073999.2U CN204427620U (zh) | 2015-02-02 | 2015-02-02 | 锅具及电饭煲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427620U true CN204427620U (zh) | 2015-07-01 |
Family
ID=53595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073999.2U Active CN204427620U (zh) | 2015-02-02 | 2015-02-02 | 锅具及电饭煲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42762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74311A (zh) * | 2016-05-17 | 2017-11-24 |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 内锅的制造方法 |
-
2015
- 2015-02-02 CN CN201520073999.2U patent/CN20442762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74311A (zh) * | 2016-05-17 | 2017-11-24 |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 内锅的制造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427752U (zh) | 用于电磁加热烹饪的锅具和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 |
CN204483874U (zh) | 用于电磁加热烹饪的锅具和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 |
CN201909364U (zh) | 凹面电磁炉面板 | |
CN105120544A (zh) | 一种旋风型ih电磁加热线盘 | |
CN204427620U (zh) | 锅具及电饭煲 | |
CN204445448U (zh) | 内锅及电饭煲 | |
CN204445447U (zh) | 用于电磁加热烹饪的锅具和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 |
CN205092989U (zh) | 导磁条、线圈盘及电磁烹饪器具 | |
CN204722868U (zh) | 烹饪器具 | |
CN105982562B (zh) | 用于电磁加热烹饪的锅具和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 |
CN204394271U (zh) | 内胆及电饭煲 | |
CN206612591U (zh) | 加热组件及电压力锅 | |
CN204260534U (zh) | 锅具及电饭煲 | |
CN107361620B (zh) | 烹饪器具 | |
CN204351593U (zh) | 锅具及电饭煲 | |
CN205002177U (zh) | 一种ih电磁线盘支架 | |
CN204733405U (zh) | 电磁炉磁条及电磁炉 | |
CN102595668A (zh) | 电磁炉线圈盘及锅具 | |
CN203407032U (zh) | 一种电磁加热线圈盘、线圈盘架及电磁炉 | |
CN203734868U (zh) | 一种电磁加热线盘和电磁加热装置 | |
CN206330164U (zh) | 无加热盲区电磁炉 | |
CN207638912U (zh) | 自发热金属复合锅体 | |
CN104219808A (zh) | 一种电磁加热线盘和电磁加热装置 | |
CN201160759Y (zh) | 电磁炉导磁板 | |
CN204445471U (zh) | 发热盘和烹饪器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