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34868U - 一种电磁加热线盘和电磁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磁加热线盘和电磁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34868U
CN203734868U CN201320858524.5U CN201320858524U CN203734868U CN 203734868 U CN203734868 U CN 203734868U CN 201320858524 U CN201320858524 U CN 201320858524U CN 203734868 U CN203734868 U CN 2037348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stripe
coil
electromagnetic heating
heating wire
magne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85852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王云斌
刘海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ou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85852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348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348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3486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加热线盘,包括线圈和磁条,所述线圈包括背面和朝向锅具的正面,磁条安装在线圈的背面,所述磁条由多层软磁薄片层叠而成。本实用新型采用层叠面正对磁场,交变磁场进入线圈时,分别进入每一个层软磁薄片,大大减小了磁条与磁场的接触面,避免交变磁场在接触面上产生涡流的风险,进而避免磁条的发热损耗,提升线盘的能效。

Description

一种电磁加热线盘和电磁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加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家电用电磁加热线盘。
【背景技术】
由于电磁加热具有安全、高效的特性,已经被普遍的使用在家电领域。
然而,传统的电磁加热线盘为提升其能效,减少磁泄露,通常在线盘上设置磁条。这种磁条由铁氧体粉末经压制、烧结制备而成,其受压制设备以及粉末烧结制品存在易变形、平整度差、质脆易断等因素影响,造成这种磁条的成品率低,运输难度大。
此外,这种磁条安装在线盘上,通常有一个较大的面正对线圈,使得线圈的交变磁场在磁条中产生涡流,导致磁条发热,使得线盘的温升较高,容易使线圈烧坏,并且降低了电磁加热的能效,不利于节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全、高能效、低温升的电磁加热线盘,以及利用该电磁加热线盘的电磁加热装置。
一种电磁加热线盘,包括线圈和磁条,所述线圈包括背面和朝向锅具的正面,磁条安装在线圈的背面,所述磁条由多层软磁薄片层叠而成。
所述软磁薄片沿线圈的周向方向上层叠,所述磁条的层叠面正对线圈背面。
所述磁条包括底部和至少1个端部,底部的内侧层叠面正对线圈背面。 
所述磁条为弧形磁条,弧形磁条的内层叠面正对线圈背面。
所述磁条的软磁薄片厚度方向垂直于线圈的磁力线方向。
所述软磁薄片的厚度为0.01至0.1mm,或者所述软磁薄片的厚度为0.02mm。
所述软磁薄片为纳米晶软磁薄片。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包括壳体、控制电路板,还包括上述的电磁加热线盘,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电磁加热线盘。
所述电磁加热线盘包括盘架,所述磁条安装在盘架上或所述磁条与盘架一体成型或磁条嵌入在盘架内。
所述电磁加热装置为电磁炉,所述壳体包括电磁炉的底壳,所述磁条安装在所述底壳上或者所述磁条与底壳一体成型或磁条嵌入在底壳内。
所述壳体包括下壳体、上面板,电磁加热线盘的磁条为U型磁条,U型磁条的两端与上面板的距离为0~5mm。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电磁加热线盘,包括线圈和磁条,所述线圈包括背面和朝向锅具的正面,磁条安装在线圈的背面,所述磁条由多层软磁薄片层叠而成,通过软磁薄片层叠而成的磁条可以提高磁条的散热效率,降低磁条和线盘的温升,并且可以提高磁通,从而提高电磁加热线盘的加热效率。
所述软磁薄片沿线圈的周向方向上层叠,并且所述磁条的层叠面正对线圈背面。此处沿线圈周向方向层叠,是指软磁薄片从线圈的中部向外缘延伸,并且多个按照这个方向延伸的软磁薄片在沿着线圈周向上层叠,使得形成的磁条的层叠面,与线圈背面相对。本实用新型中的线圈可以是圆形线圈也可以是方形线圈或者椭圆形线圈。
本实用新型采用层叠面正对磁场,交变磁场进入线圈时,分别进入每一个层软磁薄片,大大减小了磁条与磁场的接触面,避免交变磁场在接触面上产生涡流的风险,进而避免磁条的发热损耗,提升线盘的能效。
进一步地,所述磁条包括底部和至少1个端部,底部的内侧层叠面正对线圈背面, 即所述磁条为“L”型或“U型”。
进一步地,所述磁条为弧形磁条,弧形磁条的内层叠面正对线圈背面。弧形磁条更加适合内凹的线盘或者其它弧形结构的线盘。
进一步地,所述磁条的软磁薄片厚度方向垂直于线圈的磁力线方向。即每个软磁薄片垂直于线圈的平面。如此,磁条与线圈磁场的接触面为多个软磁薄片的厚度面,接触面积最小,能效损坏大大降低。
进一步地,所述软磁薄片厚度为0.01至0.1mm。若软磁薄片的厚度小于0.01mm,薄片加工难度大,且太薄的软磁薄片在叠加过程中容易损坏,导致成品率降低;若软磁薄片的厚度大于0.1mm,线圈磁场与磁条的接触面增加,产生的涡流增加,不利于能效提升,导致磁条发热。本实用新型考虑上述问题,设定的最佳厚度值为0.02mm。
进一步地,所述软磁薄片为纳米晶软磁薄片。纳米晶软磁薄片具备高磁导率、高饱和磁通、低矫顽力、低铁损、频散特性好等优点,制成磁条后,导磁率高,进一步提升电磁加热的能效。
此外,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包括壳体、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安装在壳体内,还包括上述的电磁加热线盘,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电磁加热线盘。将上述的电磁加热线盘应用在电磁加热装置上,实现均匀加热,使得食物烹饪更美味。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下壳体、上面板,电磁加热线盘的磁条为U型磁条,U型磁条的两端与上面板的距离为0~5mm。本实用新型的磁条由于采用了纳米晶软磁薄片,其耐温性好,如此,磁条可以伸到线盘的加热面上,更好的实现导磁。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磁条与盘架一体成型或磁条嵌入在盘架内。如此,即可以保证磁条的导磁效果,又可有效避免磁条断裂等风险。
进一步地,在电磁加热装置为电磁炉的情况下,上述的壳体包括电磁炉的底壳,为了进一步降低电磁炉的厚度,本实用新型将磁条安装在所述底壳上或者所述磁条与底壳一体成型或磁条嵌入在底壳内。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磁加热线盘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磁条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磁加热线盘第二实施方式的磁条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磁加热线盘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A-A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磁加热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磁加热装置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磁加热装置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
请参与图1、图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磁加热线盘10第一实施方式,其包括线圈11和磁条12,所述线圈11包括背面111和朝向锅具的正面112,磁条12安装在线圈的背面111上,所述磁条12由多层软磁薄片121层叠而成,所述软磁薄片沿线圈的周向方向上层叠,所述磁条的层叠面122正对线圈背面。此处沿线圈周向方向层叠,是指软磁薄片121从线圈的中部向外缘延伸,并且多个按照这个方向延伸的软磁薄片在沿着线圈周向上层叠,使得形成的磁条的层叠面122,与线圈背面相对。所述电磁加热线盘10还包括线盘架13,线圈11和磁条12安装在线盘架13上。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线圈11为平板线圈。 平板线圈的正面放置锅具,背面设有磁条12。
所述磁条12的软磁薄片121厚度方向垂直于线圈12的磁力线方向。即每个软磁薄片121都垂直于线圈11的平面。如此,磁条12与线圈11磁场的接触面为多个软磁薄片121的厚度面,接触面积最小,能效损坏大大降低。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磁条12包括底部123和两个端部124,底部123的内侧层叠面正对线圈背面111。即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磁条为“U”型结构的磁条,“U”型磁条内侧的层叠面正对线圈11的背面,端部固定在线圈的侧部。
所述软磁薄片121为纳米晶软磁薄片,纳米晶软磁薄片具备高磁导率、高饱和磁通、低矫顽力、低铁损、频散特性好等优点,制成磁条后,导磁率高,进一步提升电磁加热的能效。
进一步地,所述软磁薄片121的厚度为0.01至0.1mm。若软磁薄片121的厚度小于0.01mm,薄片加工难度大,且太薄的软磁薄片在叠加过程中容易损坏,导致成品率降低;若软磁薄片121的厚度大于0.1mm,线圈磁场与磁条的接触面增加,产生的涡流增加,不利于能效提升,导致磁条发热。本实用新型考虑上述问题,设定的最佳值为软磁薄片的厚度为0.02mm。
本实用新型所述磁条11的制作方法为:首先将软磁薄片121绕制成多层叠加的基材;随后,将绕制的基材在500~600℃环境中放置1至2小时,去除基材的应力;然后,将热处理后的基材在绝缘漆中浸渍2~3小时;接着将浸渍有绝缘漆的基材在80~120℃环境中,放置1~2小时;最后将固化后的基材切割成型为需要的磁条形状。
本实用新型所述软磁薄片121层叠形成磁条12后,软磁薄片121的宽度决定了磁条12的厚度。所述磁条12的厚度为0.5mm至5mm,即所述软磁薄片121的宽度为0.5至5mm,若软磁薄片121的宽度小于0.5mm,加工困难,且制作的磁条12厚度太薄,安装不方便;若软磁薄片121的宽度大于5mm,则制作的磁条12厚度大、体积大,成本太高,在线盘架上安装困难。本实施方式中,考虑上述为解决上述弊端,设定磁条12的最佳厚度为1mm。
此外,本实用新型所述磁条12的宽度为0.1至10mm。磁条12的宽度由其所叠加的软磁薄片121厚度和个数决定,该软磁薄片121的厚度为0.01至0.1mm。若磁条12的宽度大于10mm,软磁薄片121层叠太多,工艺成本高,且导致磁条体积大,不易固定,此外宽度大的磁条安装在线圈上后也不利于线圈散热;若磁条12的宽度小于0.1mm,即软磁薄片121层叠太少,导致磁条12过细,线圈11上需要安装的磁条12过多,才能保证其能效,导致安装工艺复杂。鉴于上述原因,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磁条的宽度设定为2mm。
本实用新型采用层叠面122正对线圈11的背面磁场,交变磁场进入线圈时,分别进入每一个层软磁薄片,大大减小了磁条12与磁场的接触面,避免交变磁场在接触面上产生涡流的风险,进而避免磁条的发热损耗,有效降低了线盘的自热,避免温升过高,更加安全。
另外,本实用新型采用纳米晶软磁材料薄片的磁通密度大,磁导率大,居里温度高,且钢性好,不易破碎,可以通过切割加工成任意磁条的形状,满足不同结构线盘的使用。
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电磁加热线盘的磁条直接固定在线圈背面,省去线盘架,或者设有磁条安装架。
可以理解,所述磁条12也可以是包括底部123和两个端部124的“L”型磁条。
可以理解,所述磁条12也可以是扇形磁条。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对磁条形状改变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磁加热线盘10的第二实施方式,其与实施方式一的区别在于:所述磁条12为弧形磁条,弧形磁条的内层叠122面正对线圈11背面。
所述线圈11为弧形线盘,对应安装弧形磁条,使得磁条与线圈贴合紧密,提升导磁效率。
本实施方式的其它有益效果和结构均与实施方式一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4、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磁加热线盘10的第三实施方式,其与实施方式一的区别在于:所述磁条12与线盘架13一体成型,即磁条注塑在线盘架13内。
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注塑工艺将耐高温的磁条12注塑在线盘架13内,结构简单,避免了后续安装磁条的工艺,成本降低,且注塑在线盘架13内的磁条还可以增加线盘架13的强度。
可以理解,所述磁条也可以通过嵌入安装的方式,嵌入在线盘架内。这种非本质的变化,也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四:
请参阅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磁加热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其为电磁加热压力煲,包括壳体21、控制电路板22,电磁加热线盘10,控制电路板22电连接所述电磁加热线盘10。
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上述的电磁加热线盘10作为加热装置,提升了电磁加热的效率,且内部温升低,更加安全。
可以理解,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也可以是电磁加热饭煲或电磁加热电热锅。这种非本质的改进,也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五:
请参阅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磁加热装置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其为电磁灶,电磁灶的壳体21包括下壳体31、上面板32,控制装置22和电磁加热线盘10安装在下壳体31和上面板32之间。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灶采用了上述的电磁加热线盘10,提升了电磁加热的效率,并且电磁加热线盘10的厚度由于磁条厚度的减小而大大降低,并且避免了磁条发热,进而有效的提升了超薄电磁炉的性能。
实施例六:
请参阅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磁加热装置的第三种实施方式,其与实施方式五的区别在于:所述磁条12为“U”型磁条,“U”型磁条的两端与上面板32的距离为0~5mm。若该距离小于0,即嵌入在上面板上,会导致制作工艺复杂,成本增加;若大于5mm,则降低了磁条对于线圈侧壁的导磁效果。鉴于上述原因,本实施方式中,设定该最佳距离为1m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电路板22可以安装在壳体21内,也可以将控制电路板22安装在壳体21外。
在电磁加热装置为电磁炉的情况下,上述的壳体可以包括电磁炉的底壳,为了进一步降低电磁炉的厚度,本实用新型将磁条安装在所述底壳上或者所述磁条与底壳一体成型或磁条嵌入在底壳内,相当于通过电磁炉的底壳实现相应盘架的功能,为了防止底壳被烧坏,此处底壳需要选用耐高温的材料。
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磁条采用耐高温的纳米晶软磁薄片,如此,磁条可以更贴近高温的上面板32,在不考虑成本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嵌入进上面板32内,如此,该U型磁条的端部,可以对线圈侧部的磁场形成导磁效果,进一步地提升电磁加热的效率。
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不局限于电磁灶、电磁加热压力煲,其还可以为电磁加热豆浆机、料理机以及可以采用本实用新型上述电磁加热线盘的其它电磁加热装置或设备,均为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电磁加热线盘,包括线圈和磁条,所述线圈包括背面和朝向锅具的正面,磁条安装在线圈的背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条由多层软磁薄片层叠而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磁加热线盘,所述软磁薄片沿线圈的周向方向上层叠,所述磁条的层叠面正对线圈背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磁加热线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条包括底部和至少1个端部,底部的内侧层叠面正对线圈背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磁加热线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条为弧形磁条,弧形磁条的内层叠面正对线圈背面。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电磁加热线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条的软磁薄片厚度方向垂直于线圈的磁力线方向。
6.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电磁加热线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磁薄片的厚度为0.01至0.1mm,或者所述软磁薄片的厚度为0.02mm。
7.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电磁加热线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磁薄片为纳米晶软磁薄片。
8.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包括壳体、控制电路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磁加热线盘,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电磁加热线盘。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加热线盘包括盘架,所述磁条安装在盘架上或所述磁条与盘架一体成型或磁条嵌入在盘架内。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加热装置为电磁炉,所述壳体包括电磁炉的底壳,所述磁条安装在所述底壳上或者所述磁条与底壳一体成型或磁条嵌入在底壳内。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下壳体、上面板,电磁加热线盘的磁条为U型磁条,U型磁条的两端与上面板的距离为0~5mm。
CN201320858524.5U 2013-12-24 2013-12-24 一种电磁加热线盘和电磁加热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348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858524.5U CN203734868U (zh) 2013-12-24 2013-12-24 一种电磁加热线盘和电磁加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858524.5U CN203734868U (zh) 2013-12-24 2013-12-24 一种电磁加热线盘和电磁加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34868U true CN203734868U (zh) 2014-07-23

Family

ID=51204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858524.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34868U (zh) 2013-12-24 2013-12-24 一种电磁加热线盘和电磁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3486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95714A (zh) * 2016-10-27 2018-05-04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线圈盘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95714A (zh) * 2016-10-27 2018-05-04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线圈盘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CN107995714B (zh) * 2016-10-27 2024-04-3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线圈盘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359170U (en) Inductive cookware
CN201499342U (zh) 电磁炉线盘
CN203734868U (zh) 一种电磁加热线盘和电磁加热装置
CN201436824U (zh) 一种电磁线盘及采用此种线盘的电磁灶
CN104219808A (zh) 一种电磁加热线盘和电磁加热装置
CN201658229U (zh) 一种可用多种方式加热的陶瓷锅具
CN203661332U (zh) 电磁加热线圈盘组件和电磁炉
Meng et al. Heating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and field study of the induction cooker
CN203896525U (zh) 一种电磁加热线圈盘用的磁条
CN205612257U (zh) 锅具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01242191Y (zh) 大功率电磁炉线圈加热部件
CN202269042U (zh) 一种新型电磁炉感应加热线盘
JP2011003490A (ja) 誘導加熱装置
CN203407032U (zh) 一种电磁加热线圈盘、线圈盘架及电磁炉
CN204427620U (zh) 锅具及电饭煲
CN203099925U (zh) 一种碳纤维电加热盘
CN203249286U (zh) 电磁炉的控制系统
CN204029513U (zh) 一种电磁加热用导磁体及其电磁加热线盘
CN207926956U (zh) 线圈盘组件及加热器具
CN111202423A (zh) 电饭煲锅体及电饭煲
CN210469782U (zh) 线圈盘和电磁烹饪器具
CN203618159U (zh) 一种电磁加热电热锅
CN201964482U (zh) 具有多个同心感应线圈的电磁灶
CN205162830U (zh) 烹饪器具
CN202282882U (zh) 一种加热线圈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Huaiyin District of Ji'n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250117 US 999 miles

Patentee after: JOYOUNG Co.,Ltd.

Address before: Xinsha Road, Huaiyin District of Ji'nan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No. 12 250118

Patentee before: JOYOUNG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23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