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25880U -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 - Google Patents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25880U
CN204425880U CN201520133159.0U CN201520133159U CN204425880U CN 204425880 U CN204425880 U CN 204425880U CN 201520133159 U CN201520133159 U CN 201520133159U CN 204425880 U CN204425880 U CN 2044258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lating pipeline
detachable
heat
main heat
fixed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13315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本宏
黄世伟
蔡水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oler Mas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oler Mas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oler Mas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oler Mas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13315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4258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258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25880U/zh
Priority to DE202016100321.0U priority patent/DE202016100321U1/de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G06F1/203Cooling mean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e.g. for laptop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其中,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一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及一接触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包括外壳结构及内置式散热结构。外壳结构包括一可拆卸地容置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预定容置槽内的可拆卸式壳体及一设置在可拆卸式壳体上且电性连接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电源接头的电连接器。内置式散热结构包括一内置式散热风扇、多个内置式散热鳍片、一泵浦及一循环式管路。循环式管路具有一从可拆卸式壳体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接触部,使得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产生的一部分热量通过接触部传递至循环式管路。

Description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尤指一种用于提升散热效能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
背景技术
由于计算机CPU等集成电路元件的处理速度及作业频率越来越高,随之产生的热量也越来越高,而高热对所有的集成电路元件均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使用一种能够将集成电路元件产生的热量迅速移走的散热片便显为十分的重要。现有的散热片多是平板状结构,其可通过多片迭置的方式进行热传导,并辅以风扇的吹送来进行散热。近年来,为了加强散热效果,已有热导管式散热器,其设计方式为在用以进行传热的热导管上迭设多片散热片,热量可经由热导管带离集成电路元件后,再经由散热片的传导并辅以风扇的吹送来进行散热。然而,现有的采用“经由散热片的传导并辅以风扇的吹送来进行散热”的散热方式所能够提供的散热效果仍然有待加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
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接触一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其中所述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包括一外壳结构及一内置式散热结构。所述外壳结构包括一可拆卸地容置于一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预定容置槽内的可拆卸式壳体及一设置在所述可拆卸式壳体上且电性连接于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电源接头的电连接器。所述内置式散热结构设置在所述可拆卸式壳体的内部,其中所述内置式散热结构包括一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连接器的内置式散热风扇、多个邻近所述内置式散热风扇的内置式散热鳍片、一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连接器的泵浦、及一连通于所述泵浦且贯穿多个所述内置式散热鳍片的循环式管路。其中,所述循环式管路具有一从所述可拆卸式壳体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接触部,使得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产生的一部分热量通过所述接触部传递至所述循环式管路。
本实用新型另外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接触一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其中所述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包括一外壳结构及一内置式散热结构。所述外壳结构包括一可拆卸地容置于一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预定容置槽内的可拆卸式壳体及一设置在所述可拆卸式壳体上且电性连接于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电源接头的电连接器。所述内置式散热结构设置在所述可拆卸式壳体的内部,其中所述内置式散热结构包括一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连接器的内置式散热风扇、多个邻近所述内置式散热风扇的内置式散热鳍片、及一贯穿多个所述内置式散热鳍片的辅助热管。其中,所述辅助热管具有一从所述可拆卸式壳体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接触部,使得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产生的一部分热量通过所述接触部传递至所述辅助热管。
本实用新型另外再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其包括一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及一接触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其中所述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包括一外壳结构及一内置式散热结构。所述外壳结构包括一可拆卸地容置于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预定容置槽内的可拆卸式壳体及一设置在所述可拆卸式壳体上且电性连接于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电源接头的电连接器。所述内置式散热结构设置在所述可拆卸式壳体的内部,其中所述内置式散热结构包括一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连接器的内置式散热风扇、多个邻近所述内置式散热风扇的内置式散热鳍片、一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连接器的泵浦、及一连通于所述泵浦且贯穿多个所述内置式散热鳍片的循环式管路。其中,所述循环式管路具有一从所述可拆卸式壳体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接触部,使得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产生的一部分热量通过所述接触部传递至所述循环式管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可通过“所述循环式管路具有一从所述可拆卸式壳体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接触部,使得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产生的一部分热量通过所述接触部传递至所述循环式管路”或“所述辅助热管具有一从所述可拆卸式壳体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接触部,使得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产生的一部分热量通过所述接触部传递至所述辅助热管”的设计,以提升整体的散热效能。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应用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可拆卸式光驱容置槽内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及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暂时移除顶盖后)相互配合的上视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割面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使用另一种导热垫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不使用导热垫而直接接触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应用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可拆卸式电池容置槽内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及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暂时移除顶盖后)相互配合的上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及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暂时移除顶盖后)相互配合的上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Z-可携式电子装置;Z1000-预定容置槽;Z1-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Z10-主要热管;Z101-侧接触表面;Z102-上接触表面;Z103-下接触表面;Z11-主要散热鳍片;Z12-主要散热风扇;Z2-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Z3-电源接头;1-外壳结构;10-可拆卸式壳体;11-电连接器;2-内置式散热结构;21-内置式散热风扇;22-内置式散热鳍片;23-泵浦;24-循环式管路;2400-侧接触表面;241-第一管路部;242-第二管路部;243-切换开关;24A-导热垫;24B-导热垫;25-贮水槽;26-辅助热管;2600-侧接触表面;3-外接式散热结构;31-外接式散热风扇;32-外接式散热鳍片;33-外接式管路;W-工作液体;J1-第一快拆接头;J2-第二快拆接头;P-散热垫;S-发热源;L1、L2-导电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有关“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亦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图式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先予叙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第一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其中图3为图2的A-A割面线的剖面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Z,其中可携式电子装置Z使用一固定在可携式电子装置Z的内部的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Z1及一接触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Z1的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Z2。
首先,如图1及图2所示,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Z2包括一外壳结构1及一内置式散热结构2。其中,外壳结构1包括一可拆卸地容置于一可携式电子装置Z的一预定容置槽Z1000内的可拆卸式壳体10及一设置在可拆卸式壳体10上且电性连接于可携式电子装置Z的一电源接头Z3的电连接器11。举例来说,如图1所示,可携式电子装置Z的预定容置槽Z1000可为一可拆卸式光驱容置槽。更进一步来说,当可拆卸式光驱(图未示)从预定容置槽Z1000移除后,预定容置槽Z1000会形成未被占据的状态(如图1所示),所以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Z2即可插入预定容置槽Z1000内,此时电连接器11会与电源接头Z3彼此配合以产生电性连接关系(如图2所示)。
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内置式散热结构2设置在可拆卸式壳体10的内部,并且内置式散热结构2包括一通过一导电线L1电性连接于电连接器11的内置式散热风扇21(例如径流式风扇)、多个邻近内置式散热风扇21的内置式散热鳍片22、一通过另一导电线L2以电性连接于电连接器11的泵浦23、及一连通于泵浦23且贯穿多个内置式散热鳍片22的循环式管路24。更进一步来说,内置式散热结构2包括一连通于循环式管路24的贮水槽25,并且循环式管路24具有一连通于泵浦23与贮水槽25之间的第一管路部241及一连通于泵浦23与贮水槽25之间且贯穿多个内置式散热鳍片22的第二管路部242。
再者,如图2所示,循环式管路24具有一从可拆卸式壳体10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Z1的接触部,使得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Z1产生的一部分热量可通过接触部传递至循环式管路24来进行水冷散热。
以其中一举例来说明,如图2及图3所示,接触部可为一设置在循环式管路24的一侧接触表面2400上的导热垫24A(例如片状导热垫),并且循环式管路24的导热垫24A从可拆卸式壳体10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Z1的一主要热管Z10的一侧接触表面Z101,使得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Z1的主要热管Z10产生的一部分热量通过导热垫24A传递至循环式管路24来进行水冷散热,其中工作液体W被容置于贮水槽25及循环式管路24内。换言之,当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Z1的主要热管Z10吸收一发热源S产生的热量时,主要热管Z10除了会将大部分热量传输至多个主要散热鳍片Z11并配合主要散热风扇Z12来进行散热之外,主要热管Z10还会将一部分热量通过导热垫24A传递至循环式管路24来进行水冷散热。值得一提的是,循环式管路24的侧接触表面2400可为一平面(当然,主要热管Z10的侧接触表面Z101也可设计成一平面),以增加热传导效率,并且循环式管路24的侧接触表面2400与导热垫24A的接触面积大于主要热管Z10的侧接触表面Z101与导热垫24A的接触面积。
以另外一举例来说明,如图4所示,接触部可为一设置在循环式管路24的一侧接触表面2400上的导热垫24B(例如L型导热垫),并且循环式管路24的导热垫24B从可拆卸式壳体10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Z1的一主要热管Z10的一侧接触表面Z101及一上接触表面Z102(或者是一下接触表面Z103),使得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Z1的主要热管Z10产生的一部分热量通过导热垫24B传递至循环式管路24来进行水冷散热。换言之,当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Z1的主要热管Z10吸收一发热源S产生的热量时,主要热管Z10除了会将大部分的热传输至多个主要散热鳍片Z11并配合主要散热风扇Z12来进行散热之外,主要热管Z10还会将一部分热量通过导热垫24B传递至循环式管路24来进行水冷散热。值得一提的是,循环式管路24的侧接触表面2400及主要热管Z10的上接触表面Z102及下接触表面Z103都可为平面(当然,主要热管Z10的侧接触表面Z101也可设计成一平面),以增加热传导效率,并且循环式管路24的侧接触表面2400与导热垫24A的接触面积会小于主要热管Z10的侧接触表面Z101及上接触表面Z102两者与导热垫24A的接触面积。
另外再一举例来说明,如图5所示,接触部可省略上述导热垫的设计而直接为循环式管路24的一侧接触表面2400,并且循环式管路24的侧接触表面2400从可拆卸式壳体10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Z1的一主要热管Z10的一侧接触表面Z101,使得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Z1的主要热管Z10产生的一部分热量通过循环式管路24的侧接触表面2400传递至循环式管路24来进行水冷散热。换言之,当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Z1的主要热管Z10吸收一发热源S产生的热量时,主要热管Z10除了会将大部分热量传输至多个主要散热鳍片Z11并配合主要散热风扇Z12来进行散热之外,主要热管Z10还会将一部分热量通过循环式管路24的侧接触表面2400传递至循环式管路24来进行水冷散热。
值得注意的是,如图6所示,可携式电子装置Z的预定容置槽Z1000亦可从图1的可拆卸式光驱容置槽替换成一可拆卸式电池容置槽。换言之,依据不同的设计需求,可携式电子装置Z的预定容置槽Z1000可为一可拆卸式光驱容置槽(如图1所示)或一可拆卸式电池容置槽(如图6所示)。但是,本实用新型的预定容置槽Z1000的设计与应用仍然不以上述所举的例子为限。
〔第二实施例〕
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Z2。由图7与图2的比较可知,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在第二实施例中,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Z2更进一步包括一外接式散热结构3,并且外接式散热结构3设置在可拆卸式壳体10的外部。举例来说,外接式散热结构3可设置在一用于承载可携式电子装置Z的散热垫P上。更进一步来说,外接式散热结构3包括一外接式散热风扇31、多个邻近外接式散热风扇31的外接式散热鳍片32、一连通于循环式管路24且贯穿多个外接式散热鳍片32的外接式管路33。值得注意的是,外接式管路33的其中一末端与循环式管路24之间通过一第一快拆接头J1来进行连接配合,外接式管路33的另外一末端与循环式管路24之间通过一第二快拆接头J2来进行连接配合,并且在循环式管路24上可额外设计一切换开关243,以让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Z2可选择性只单纯使用内置式散热结构2来进行散热,或搭配内置式散热结构2及外接式散热结构3来同时进行散热。
〔第三实施例〕
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Z2,其包括一外壳结构1及一内置式散热结构2。由图8与图2的比较可知,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在第三实施例中,内置式散热结构2包括一通过一导电线L1以电性连接于电连接器11的内置式散热风扇21、多个邻近内置式散热风扇21的内置式散热鳍片22、及一贯穿多个内置式散热鳍片22的辅助热管26。
更进一步来说,辅助热管26具有一从可拆卸式壳体10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Z1的接触部,使得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Z1产生的一部分热量能通过接触部传递至辅助热管26。举例来说,接触部可为一设置在辅助热管26的一侧接触表面2600上的导热垫24A,并且导热垫24A与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Z1的主要热管Z10的配合方式可以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图3或图4所举的例子一样。因此,当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Z1的主要热管Z10吸收一发热源S产生的热量时,主要热管Z10除了会将大部分热量传输至多个主要散热鳍片Z11并配合主要散热风扇Z12来进行散热之外,主要热管Z10还会将一部分热量通过导热垫24A传递至辅助热管26来进行水冷散热。
值得一提的是,辅助热管26的侧接触表面2600亦可省略使用导热垫24A而直接接触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Z1的一主要热管Z10的一侧接触表面Z101,使得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Z1的主要热管Z10产生的一部分热量直接通过辅助热管26的侧接触表面2600传递至辅助热管26来进行水冷散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携式电子装置Z及其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Z2,其可通过“循环式管路24具有一从可拆卸式壳体10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Z1的接触部,使得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Z1产生的一部分热量能通过接触部传递至循环式管路24”或“辅助热管26具有一从可拆卸式壳体10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Z1的接触部,使得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Z1产生的一部分热量能通过接触部传递至辅助热管26”的设计,以提升整体的散热效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所述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接触一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包括:
一外壳结构,所述外壳结构包括一可拆卸地容置于一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预定容置槽内的可拆卸式壳体及一设置在所述可拆卸式壳体上且电性连接于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电源接头的电连接器;以及
一内置式散热结构,所述内置式散热结构设置在所述可拆卸式壳体的内部,其中所述内置式散热结构包括一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连接器的内置式散热风扇、多个邻近所述内置式散热风扇的内置式散热鳍片、一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连接器的泵浦、及一连通于所述泵浦且贯穿多个所述内置式散热鳍片的循环式管路;
其中,所述循环式管路具有一从所述可拆卸式壳体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接触部,使得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产生的一部分热量通过所述接触部传递至所述循环式管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为所述循环式管路的一侧接触表面,且所述循环式管路的所述侧接触表面从所述可拆卸式壳体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一主要热管的一侧接触表面,使得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所述主要热管产生的所述部分热量通过所述循环式管路的所述侧接触表面传递至所述循环式管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为一设置在所述循环式管路的一侧接触表面上的导热垫,且所述循环式管路的所述导热垫从所述可拆卸式壳体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一主要热管的一侧接触表面,使得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所述主要热管产生的所述部分热量通过所述导热垫传递至所述循环式管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为一设置在所述循环式管路的一侧接触表面上的导热垫,且所述循环式管路的所述导热垫从所述可拆卸式壳体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一主要热管的一侧接触表面及一上接触表面,使得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所述主要热管产生的所述部分热量通过所述导热垫传递至所述循环式管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式散热结构包括一连通于所述循环式管路的贮水槽,所述循环式管路具有一连通于所述泵浦与所述贮水槽之间的第一管路部及一连通于所述泵浦与所述贮水槽之间且贯穿多个所述内置式散热鳍片的第二管路部,且工作液体容置于所述贮水槽及所述循环式管路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更进一步包括:一外接式散热结构,所述外接式散热结构设置在所述可拆卸式壳体的外部,其中所述外接式散热结构包括一外接式散热风扇、多个邻近所述外接式散热风扇的外接式散热鳍片、及一连通于所述循环式管路且贯穿多个所述外接式散热鳍片的外接式管路,其中所述外接式管路的其中一末端与所述循环式管路之间通过一第一快拆接头连接,所述外接式管路的另外一末端与所述循环式管路之间通过一第二快拆接头连接,并且所述循环式管路上具有一 切换开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所述预定容置槽为一可拆卸式光驱容置槽或一可拆卸式电池容置槽。
8.一种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所述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接触一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包括:
一外壳结构,所述外壳结构包括一可拆卸地容置于一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预定容置槽内的可拆卸式壳体及一设置在所述可拆卸式壳体上且电性连接于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电源接头的电连接器;以及
一内置式散热结构,所述内置式散热结构设置在所述可拆卸式壳体的内部,其中所述内置式散热结构包括一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连接器的内置式散热风扇、多个邻近所述内置式散热风扇的内置式散热鳍片、及一贯穿多个所述内置式散热鳍片的辅助热管;
其中,所述辅助热管具有一从所述可拆卸式壳体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接触部,使得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产生的一部分热量通过所述接触部传递至所述辅助热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为所述辅助热管的一侧接触表面,且所述辅助热管的所述侧接触表面从所述可拆卸式壳体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一主要热管的一侧接触表面,使得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所述主要热管产生的所述部分热量通过所述辅助热管的所述侧接触表面传递至所述辅助热管。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为一设置在所述辅助热管的一侧接触表面上的导热垫,且所述辅助热管的所述导热垫从所述可拆卸式壳体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一主要热管的一侧接触表面,使得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所述主要热管产生的所述部分热量通过所述导热垫传递至所述辅助热管。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为一设置在所述辅助热管的一侧接触表面上的导热垫,且所述辅助热管的所述导热垫从所述可拆卸式壳体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一主要热管的一侧接触表面及一上接触表面,使得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所述主要热管产生的所述部分热量通过所述导热垫传递至所述辅助热管。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所述预定容置槽为一可拆卸式光驱容置槽或一可拆卸式电池容置槽。
13.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一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及一接触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包括:
一外壳结构,所述外壳结构包括一可拆卸地容置于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预定容置槽内的可拆卸式壳体及一设置在所述可拆卸式壳体上且电性连接于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电源接头的电连接器;以及
一内置式散热结构,所述内置式散热结构设置在所述可拆卸式壳体的内部,其中所述内置式散热结构包括一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连接器的内置式散热风扇、多个邻近所述内置式散热风扇的内置式散 热鳍片、一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连接器的泵浦、及一连通于所述泵浦且贯穿多个所述内置式散热鳍片的循环式管路;
其中,所述循环式管路具有一从所述可拆卸式壳体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接触部,使得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产生的一部分热量通过所述接触部传递至所述循环式管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为所述循环式管路的一侧接触表面,且所述循环式管路的所述侧接触表面从所述可拆卸式壳体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一主要热管的一侧接触表面,使得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所述主要热管产生的所述部分热量通过所述循环式管路的所述侧接触表面传递至所述循环式管路。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为一设置在所述循环式管路的一侧接触表面上的导热垫,且所述循环式管路的所述导热垫从所述可拆卸式壳体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一主要热管的一侧接触表面,使得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所述主要热管产生的所述部分热量通过所述导热垫传递至所述循环式管路。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为一设置在所述循环式管路的一侧接触表面上的导热垫,且所述循环式管路的所述导热垫从所述可拆卸式壳体裸露而出且直接接触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一主要热管的一侧接触表面及一上接触表面,使得所述固定式主要散热模块的所述主要热管产生的所述部分热量通过所述导热垫传递至所述循环式管路。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内置式散热结构包括一连通于所述循环式管路的贮水槽,所述循环式管路具有一连通于所述泵浦与所述贮水槽之间的第一管路部及一连通于所述泵浦与所述贮水槽之间且贯穿多个所述内置式散热鳍片的第二管路部,且工作液体容置于所述贮水槽及所述循环式管路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更进一步包括:一外接式散热结构,所述外接式散热结构设置在所述可拆卸式壳体的外部,其中所述外接式散热结构包括一外接式散热风扇、多个邻近所述外接式散热风扇的外接式散热鳍片、及一连通于所述循环式管路且贯穿多个所述外接式散热鳍片的外接式管路,其中所述外接式管路的其中一末端与所述循环式管路之间通过一第一快拆接头来连接,所述外接式管路的另外一末端与所述循环式管路之间通过一第二快拆接头连接,并且所述循环式管路上具有一切换开关。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所述预定容置槽为一可拆卸式光驱容置槽或一可拆卸式电池容置槽。
CN201520133159.0U 2015-03-09 2015-03-09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 Active CN2044258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33159.0U CN204425880U (zh) 2015-03-09 2015-03-09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
DE202016100321.0U DE202016100321U1 (de) 2015-03-09 2016-01-25 Tragbare elektronische Vorrichtung und dazugehöriges abnehmbares Zusatzkühlmodul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133159.0U CN204425880U (zh) 2015-03-09 2015-03-09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25880U true CN204425880U (zh) 2015-06-24

Family

ID=53476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133159.0U Active CN204425880U (zh) 2015-03-09 2015-03-09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4425880U (zh)
DE (1) DE202016100321U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73544A (zh) * 2016-01-14 2017-07-21 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系统
TWI598727B (zh) * 2016-06-08 2017-09-11 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外接式功能擴充裝置
TWI758193B (zh) * 2020-07-31 2022-03-11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快速連接器
US11294435B2 (en) * 2018-12-14 2022-04-05 Dell Products L.P.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high density motherboard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73544A (zh) * 2016-01-14 2017-07-21 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系统
CN106973544B (zh) * 2016-01-14 2019-03-15 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系统
TWI598727B (zh) * 2016-06-08 2017-09-11 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外接式功能擴充裝置
US10058009B2 (en) 2016-06-08 2018-08-21 Cooler Master Co., Ltd. External function extension device
US11294435B2 (en) * 2018-12-14 2022-04-05 Dell Products L.P.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high density motherboard
US11662784B2 (en) 2018-12-14 2023-05-30 Dell Products L.P.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high density motherboard
TWI758193B (zh) * 2020-07-31 2022-03-11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快速連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202016100321U1 (de) 2016-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533862U (zh) 一种低噪音的电脑散热设备
CN204425880U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可拆卸式辅助散热模块
CN111324189A (zh) 散热装置及应用所述散热装置的服务器
CN102768568B (zh) 散热模块及其散热方法
US20210176900A1 (en) Network equipment power supply and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therefor
CN207301942U (zh) 显示卡的散热装置
CN206639147U (zh) 一种散热器
CN203149473U (zh) 一种低噪音的电脑散热设备
CN103176572A (zh) 伺服器及散热模块
CN107949236A (zh) 一种基于传导的综合换热装置
CN205091693U (zh) 一种可提高路由器数据处理能力的散热装置
CN104349648B (zh) 复合式散热组件
CN106255391A (zh) 一种冷却系统和移动终端
CN206895117U (zh) 一种通讯器材的高效散热器
CN203279449U (zh) 电子装置
CN216561683U (zh) 显示适配器背板散热模块
CN206249214U (zh) 一种计算机散热罩
CN212209473U (zh) 一种风冷兼辅助液冷散热的电子芯片散热器
CN209842550U (zh) 一种笔记本电脑散热器
CN204679938U (zh) 一种计算机cpu风扇
CN202443406U (zh) 电脑散热板
CN210630126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6610387U (zh) 一体机的独立导风散热装置
CN206532238U (zh) 水冷式散热装置
CN206250181U (zh) 一种大电流整流散热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