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15410U - 客运交通工具双层卧铺结构 - Google Patents

客运交通工具双层卧铺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15410U
CN204415410U CN201520062510.1U CN201520062510U CN204415410U CN 204415410 U CN204415410 U CN 204415410U CN 201520062510 U CN201520062510 U CN 201520062510U CN 204415410 U CN204415410 U CN 2044154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rth
bunk
passenger
seat
passenger vehic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06251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文曙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2006251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4154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154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15410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Special Chai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客运交通工具。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客运交通工具双层卧铺结构,增加了一个座椅供上铺乘客乘坐。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客运交通工具双层卧铺结构,包括并排布置的铺位,每个铺位由上铺和下铺两层卧铺构成,相邻铺位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铺位纵向与铺位排列方向角度大于或小于90°,所述下铺靠近过道的一端为上铺乘客设置有座椅,所述座椅构成下铺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双层卧铺结构,在下铺一端设置座椅供上铺乘客使用,既不占据额外面积,也基本上不影响下铺乘客的空间,而且解决了上铺乘客没有座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紧凑、简单的特点,非常适合在各种客运交通工具,如飞机、轮船、客车或列车上推广使用。

Description

客运交通工具双层卧铺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客运交通工具,特别涉及客运交通工具的铺位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外出旅行人数越来越多,人口流动数量越来越大。为了改善旅行条件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卧铺结构,以提高载客率和旅途的舒适性。以铁路卧铺车厢铺位布局为例,由现有技术的垂直分布改为斜向分布,即每个铺位纵向与铺位排列方向(或车厢纵向)之间夹角成锐角或钝角。这种斜向布置方式可以在有限的车厢内沿车厢纵向布置2排铺位,增加卧铺数量。将车厢通道设置在2排铺位之间,使每一个铺位都有一端与车厢通道相连,大大增加了铺位数量和进出铺位的方便性,并且由于旅客可以让头部方向与列车行进方向更加一致,乘车舒适性和稳定性也得到了改善。这种铺位布置结构由于取消了传统双层4人包厢或三层6人包厢中的公共通道,上铺乘客的座椅位置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针对上铺乘客没有座椅的问题,提供一种客运交通工具双层卧铺结构,增加一个座椅供上铺乘客乘坐。
本实用新型解决所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客运交通工具双层卧铺结构,包括并排布置的铺位,每个铺位由上铺和下铺两层卧铺构成,相邻铺位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铺位纵向与铺位排列方向角度大于或小于90°,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铺靠近过道的一端为上铺乘客设置有座椅,所述座椅构成下铺的一部分。
本实用新型的双层卧铺结构,在下铺靠近过道的一端设置座椅供上铺乘客使用。本实用新型铺位布置方式为斜向布置,并且取消了原来的公共通道,每个铺位中上铺和下铺就构成了一个双人独立包厢,大大提高了铺位布置密度,增加了卧铺数量。下铺靠近过道的一端设置的座椅,功能上构成下铺的一部分,既不占据额外面积,也基本上不影响下铺乘客的空间,而且解决了上铺乘客没有座位的问题。座椅靠近过道一端,既便于安装,进出也很方便。
优选的,所述座椅为双层结构,其上层为坐凳,下层与下铺床板连接,构成下铺床板的一部分,所述座椅上下两层之间的空间构成下铺空间的一部分。
本方案的座椅为双层结构,其上层为坐凳,坐凳以下部分为空心结构,有一张与下铺床板连接的平板,构成下铺床板的一部分,坐凳以下平板以上的空间可以用于下铺乘客躺卧时伸脚的位置。这种结构的座椅,结构简单实用,既增满足了上铺乘客乘坐要求,又不会影响下铺乘客的躺卧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上铺床板为伸缩式结构和/或折叠式结构。
由于上铺床板的存在,座椅空间可能会显得压抑和拥挤,将上铺床板设计成伸缩式结构和/或折叠式结构,使其能够折叠或旋转,可以进一步拓展座椅空间,提高乘客舒适度。上铺床板可以沿长度方向伸缩,也可以纵向或横向折叠或旋转,或者既能够伸缩,也能够折叠、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座椅两侧设置有扶手。
在座椅两侧设置扶手,可以进一步提高舒适度。
进一步的,所述座椅后部设置有靠背。
座椅后部设置靠背同样是为了提高舒适度。靠背可以通过在隔板上安装泡沫、皮革等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座椅背后下端设置有脚蹬。
由于需要为下铺乘客留出足够的伸脚的空间,座椅高度必须相应提升。座椅背后下端设置脚蹬,可以为后排乘客提供脚垫支撑,弥补座椅太高的缺陷,提高舒适度。
具体的,所述脚蹬为高度可调的伸缩式结构和/或折叠式结构。
脚蹬高度可调,以适应不同身高的乘客,提高座椅的人性化程度。采用伸缩式结构和/或折叠式结构的脚蹬,可以在不使用座椅时,收起脚蹬保持过道顺畅。
进一步的,所述座椅朝向下铺的一面设置有挡板。
座椅朝向下铺的一面设置挡板,可以隔离下铺乘客与座椅,满足乘客的私密性要求,减少不适和尴尬。
推荐的,所述座椅由坐凳和靠背构成,所述坐凳与下铺端部连接,高度低于下铺床板平面,所述靠背为折叠结构,所述靠背折叠到坐凳上时与下铺床板平齐。
这种结构的座椅结构简单,由坐凳和靠背构成,其坐凳连接在下铺端部,高度稍低于下铺床板平面,其靠背为折叠结构,可以折叠在坐凳上,并且当靠背折叠在坐凳上时,刚好与下铺床板平齐,使坐凳成为相应下铺的一部分,可以在不使用坐凳时,保持下铺的完整空间。
优选的,每个铺位结构相同。
采用相同结构的铺位,便于进行标准化大规模生产,有利于维修替换、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为上铺乘客提供了乘坐的位置和座椅,方便乘客坐在座椅上休息或娱乐,上下铺乘客均有独立的座位。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紧凑、简单的特点,非常适合在各种客运交通工具,如飞机、轮船、客车或列车上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卧铺铺位布置平面示意图;
图2是铺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座椅结构示意图;
图4是相邻铺位座椅端面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2座椅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2座椅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中:1为铺位;10为三角形结合部;11为上铺床板;12为下铺床板;13为坐凳;20为铺位挡板;101为隔板;102为车厢侧壁;113为上铺床板折叠部分;123为座椅下层;130为座椅靠背旋转轴;131为座椅挡板;132为座椅支撑板;133为脚蹬;134为靠背;135为扶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双层卧铺结构,可以根据客运交通工具宽度纵向布置多排铺位,每排铺位由若干铺位并排组成,每个铺位由上铺和下铺两层卧铺构成。两排铺位之间可以设置通道,每个铺位纵向与车厢纵向之间夹角为锐角(或钝角),同一排铺位中,相邻铺位之间设置有隔板进行隔离,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在下铺一端设置了座椅,在不影响下铺乘客卧铺空间的情况下,为上铺乘客提供一个比较舒适的坐席。
实施例1
本例为客运列车卧铺车厢双层卧铺结构,包括沿车厢纵向并排布置的铺位1,每个铺位由上下两层卧铺构成,所有铺位沿车厢纵向对称布置成2排,每排铺位一端与车厢侧壁相连,2排铺位之间设置车厢通道,每个铺位纵向与车厢纵向之间夹角为锐角(见图2中的∠BCD),同一排铺位中,相邻铺位之间设置有隔板101,如图1和图2所示。本例下铺靠车厢通道一端设置有座椅,座椅为双层结构,其上层为坐凳13,下层123与下铺床板12连接,构成下铺床板12的一部分,座椅上下两层之间的空间构成下铺空间的一部分,可以作为下铺乘客躺卧状态脚部活动空间。
图2示出了两层卧铺构成的铺位1结构示意图。图1中每个铺位都有与图2所示铺位相同的结构,由上下两层卧铺以及下铺端部的座椅构成。图中,上铺床板11为折叠式结构,能够沿AB轴折叠,在座椅上部露出空间,减少座椅上乘客的压抑感,提高舒适度。由于铺位1是斜向布置的,铺位中与车厢通道一侧的挡板20之间有一个三角形的结合部10,可以一定程度拓展座椅的横向空间,为座椅两侧设置扶手135提供了条件,能够进一步提高座椅的舒适性,参见图3、图4所示。本例座椅后部设置有靠背134,可以改善乘坐条件,进一步提高舒适性。靠背134可以采用泡沫、皮革等安装到隔板101相应位置构成。由图2、图3可见,座椅朝向下铺的一面设置有与下铺垂直的挡板131,进一步提高下铺乘客的私密性。由图4所示的铺位端面示意图可见,每个座椅背后下端都设置有脚蹬133,后排铺位座椅上的乘客可以将脚放在前排铺位座椅脚蹬133上,可以提高乘客舒适度。脚蹬133采用高度可调的伸缩式结构和/或折叠式结构,一来可以弥补座椅高度的缺陷,二来可以根据乘客身高调整脚蹬,也可以在不使用座椅时,便于收纳脚蹬。由图2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铺床板除了可以沿床板纵轴(如图2中轴AB)折叠旋转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绕床板横轴(如图2中的BC轴)旋转,使其向上翻转贴靠在隔板101上,拓展座椅空间。
实施例2
本例座椅结构如图5图6所示,座椅由坐凳13和靠背134构成。坐凳13与下铺端部连接,高度低于下铺床板平面。当靠背134以座椅靠背旋转轴130旋转约90°,折叠到坐凳13上时,高度与下铺床板平齐,如图6所示。座椅靠背134可以翻转伏倒在坐凳13上,靠背134的背面和下铺床板处于同一平面,共同构成完整的下铺床。这种结构坐凳13的高度加上靠背134的厚度后,基本和下铺床的平面处于同一高度。把靠背134翻转折叠后,可以使得下铺乘客睡觉放脚的接触面和坐凳面分离,让上铺乘客乘坐时感到干净卫生。这种方式还可以使得上铺、下铺乘客坐着时高度差不多,整个车厢比较协调。

Claims (10)

1.客运交通工具双层卧铺结构,包括并排布置的铺位,每个铺位由上铺和下铺两层卧铺构成,相邻铺位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铺位纵向与铺位排列方向角度大于或小于90°,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铺靠近过道的一端为上铺乘客设置有座椅,所述座椅构成下铺的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运交通工具双层卧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为双层结构,其上层为坐凳,下层与下铺床板连接,构成下铺床板的一部分,所述座椅上下两层之间的空间构成下铺空间的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运交通工具双层卧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铺床板为伸缩式结构和/或折叠式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运交通工具双层卧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两侧设置有扶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运交通工具双层卧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后部设置有靠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运交通工具双层卧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背后下端设置有脚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客运交通工具双层卧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蹬为高度可调的伸缩式结构和/或折叠式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运交通工具双层卧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朝向下铺的一面设置有挡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运交通工具双层卧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由坐凳和靠背构成,所述坐凳与下铺端部连接,高度低于下铺床板平面,所述靠背为折叠结构,所述靠背折叠到坐凳上时与下铺床板平齐,靠背背面构成下铺床的一部分。
10.根据上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客运交通工具双层卧铺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铺位结构相同。
CN201520062510.1U 2015-01-04 2015-01-29 客运交通工具双层卧铺结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4154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62510.1U CN204415410U (zh) 2015-01-04 2015-01-29 客运交通工具双层卧铺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002949 2015-01-04
CN2015200029495 2015-01-04
CN201520062510.1U CN204415410U (zh) 2015-01-04 2015-01-29 客运交通工具双层卧铺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15410U true CN204415410U (zh) 2015-06-24

Family

ID=53465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062510.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415410U (zh) 2015-01-04 2015-01-29 客运交通工具双层卧铺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41541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54315A (zh) * 2015-01-04 2015-04-29 文曙东 客运交通工具双层卧铺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54315A (zh) * 2015-01-04 2015-04-29 文曙东 客运交通工具双层卧铺结构
CN104554315B (zh) * 2015-01-04 2017-05-31 文曙东 客运交通工具双层卧铺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484417U (zh) 一种铁路客车的卧铺车厢
CN104554315B (zh) 客运交通工具双层卧铺结构
CN101100175A (zh) 系列座卧两用交通工具及其座卧两用椅
CN101235676A (zh) 一种双层卧室
CN204415410U (zh) 客运交通工具双层卧铺结构
CN201249682Y (zh) 一种由首尾相接的双层床铺组成的床组
CN201021287Y (zh) 一种三层式卧舱
CN103465807A (zh) 系列座卧两用交通工具及其单独座卧两用椅
CN204674583U (zh) 一种可实现坐卧转换的卧铺结构及卧铺车厢
CN201016221Y (zh) 一种双层卧室
CN102390295A (zh) 一种安全座卧两用椅及其安全头枕
CN104960534A (zh) 轨道客车车厢及轨道客车
CN111645712B (zh) 一种新型铺椅转换火车乘具及使用方法
CN207078149U (zh) 一种城市轨道交通座椅
CN205768783U (zh) 可平躺式汽车座椅
DE102014014243A1 (de) Platzökonomischer Schlafwagen mit Mischung von Abteilen, Liegekabinen und Sitzplätzen
CN107128318B (zh) 客运交通工具铺位布局结构
CN202345432U (zh) 一种坐卧两用客车
CN204956496U (zh) 轨道客车车厢及轨道客车
CN207072345U (zh) 一种坐卧转换座椅、卧铺包间及卧铺车厢
CN102582472B (zh) 一种车体内阶梯状地板与座椅配合布置的结构
CN202439705U (zh) 一种新型火车客车车厢内部结构
CN102390299A (zh) 系列座卧两用交通工具及其单独座卧两用椅
CN206781754U (zh) 客运交通工具铺位布局结构
CN102390297B (zh) 系列座卧两用交通工具及其座卧两用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2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