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15175U - 一种动力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动力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15175U
CN204415175U CN201420749489.8U CN201420749489U CN204415175U CN 204415175 U CN204415175 U CN 204415175U CN 201420749489 U CN201420749489 U CN 201420749489U CN 204415175 U CN204415175 U CN 2044151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storage battery
engine
escape
mix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74948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文阁
王富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dsome steam (Shanghai) 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
Original Assignee
李懋源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李懋源 filed Critical 李懋源
Priority to CN20142074948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4151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151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15175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Abstract

一种动力装置,包括一动力总成,该动力总成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的水箱、电解槽、复合气体储存罐、燃气发动机混合装置,以及与燃气发动机混合装置一体安装的复合气体燃气机,安装于复合气体燃气机输出轴上的发电机,与发电机的输出电源线连接的总电源控制器,总电源控制器连接有蓄电池,蓄电池输出端连接有开动系统、照明系统以及空调系统,从总电源控制器引出并与电解槽连接的正负极电源线,还包括复合气体蓄气总罐,该复合气体蓄气总罐与燃气发动机混合装置通过管道连接;本实用新型具备结构合理,安全性能佳,续航能力强,蓄电池使用寿命长,充电效率高,燃气热值高的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动力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安全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动力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划分有五类汽车,第一种为纯汽油动力车,第二种为纯电动车,第三种为油电混动汽车,第四种油气混动汽车,第五种为电气混动汽车。
燃油汽车普遍存在排放污染严重,浪费燃料的问题。
电动版汽车则存在续航能力差,蓄电池寿命短的问题,若是太阳能电动车,因为一直处于一遍充电一遍耗电状态,电池使用寿命更为短。
油电混动版则两类确定兼具。
油气混动汽车则存在燃油的缺点,另外,存在天然气燃烧热值较低的现象。
电气混动汽车存在蓄电池续航能力差,寿命短,以及燃气热值低下的问题。
除此之外,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普通车辆,在遭遇火灾或是水灾时,没有有效设施帮助乘客逃生,每年都有很多人为此而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安全性能佳,续航能力强,蓄电池使用寿命长,充电效率高,燃气热值高的动力装置。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力装置,其创新点在于,包括一动力总成,该动力总成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的水箱、电解槽、复合气体储存罐、燃气发动机混合装置,与燃气发动机混合装置一体安装的复合气体燃气机,安装于复合气体燃气机输出轴上的发电机,与发电机的输出电源线连接的总电源控制器,总电源控制器连接有蓄电池,蓄电池输出端连接有开动系统、照明系统以及空调系统,从总电源控制器引出并与电解槽连接的正负极电源线,还包括复合气体蓄气总罐,该复合气体蓄气总罐与燃气发动机混合装置通过管道连接。
其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动力装置在普通燃气机的基础上,另外增设了电解槽,该电解槽可将产生的氢气和氧气输入至复合气体燃气机,大大提升了复合气体燃气机内气体的燃烧热值,这就必然带来在单位时间内产生更为巨大的热能,即单位时间内,发电量大大提升,缩短充电时间,提高充电效率。
优选的,蓄电池分为蓄电池a和蓄电池b,该蓄电池a和蓄电池b按并联方式与总电源控制器连接,蓄电池a、蓄电池b供电输出端汇合连接于电源结合口。
优选的,复合气体储存罐和燃气发动机混合装置连接的管道上串接安全阻火阀,复合气体蓄气总罐和燃气发动机混合装置连接的管道上也串接安全阻火阀;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提高该装置的安全性能,提高结构可靠性。
优选的,包括一逃生系统,该逃生系统包括与总电源控制器连接的空气压缩机,与空气压缩机出气端管道连接的供气储存罐,以及与供气储存罐连接的控制安全门和逃生天窗启闭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通过输气管道与安全门和逃生天窗连接,还包括安装于汽车两侧的逃生滑梯,所述逃生滑梯通过气压伸缩杆连接于输气管道,该供气储存罐上设置有调压安全阀;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可以给乘客提供更宽敞的逃生通道。
优选的,还包括安全控制系统,该安全控制系统包括设置于控制装置中的PLC,与PLC电连接的烟雾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水位传感器、设置于蓄电池a中的电池容量传感器c和设置于蓄电池b中的电池容量传感器d,以及通过驱动电路与PLC连接的灭火高压泵、安全门、逃生滑梯、感应式自爆灭火弹、供气储存罐以及安装于总电源控制器中的电磁继电器e和安装于电源结合口中的电磁继电器f,所述灭火高压泵进气口连接有灭火箱,灭火高压泵出气口连接有灭火器连接管,所述灭火器连接管上连接有灭火喷淋头。
其有益效果是:1)当汽车发生火灾时,烟雾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同时检测到异常,会给PLC发送一个信号,PLC会通过驱动电路迅速控制灭火高压泵工作,开启灭火喷淋头实现灭火,感应式自爆灭火弹也会即刻响应迅速炸裂灭火,与此同时安全门以及逃生滑梯会在供气存储罐的作用下打开,供乘客逃生使用;2)当汽车遭遇水灾时,水位传感器会给PLC一个信号,PLC通过驱动电路控制供气存储罐将安全门以及逃生滑梯打开,供乘客逃生使用;3)通过电磁继电器e和电磁继电器f可以实现单个蓄电池处于工作状态,另一个处于充电状态,具体控制步骤为:当电池容量传感器c检测到蓄电池a电量低于使用标准量时,控制电磁继电器e断开与蓄电池b的连接,转而与蓄电池a连接,给蓄电池a充电,同时电磁继电器f断开与蓄电池a的连接,转而与蓄电池b连接,这种结构使得电池续航能力加强,另外蓄电池不会处于一边充电一边耗电的状态,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动力装置在汽车安全领域的用途在于,利用该动力装置处理防火、防水、逃生的难题。
动力装置在汽车动力领域的用途在于,该动力装置用于汽车动力领域的应用。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动力装置动力总成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动力装置逃生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动力装置安全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动力装置控制模块图。
附图标记:1-水箱,2-电解槽,3-复合气体储存罐,4-燃气发动机混合装置,5-复合气体燃气机,6-发电机,7-总电源控制器,8-电源结合口,9-复合气体蓄气总罐,10-安全阻火阀,11-空气压缩机,12-供气储存罐,13-控制装置,14-逃生滑梯,15-调压安全阀,16-灭火高压泵,17-感应式自爆灭火弹,18-灭火箱,19-灭火喷淋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另外,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卸载”、“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力装置: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动力装置,包括一动力总成,该动力总成包括安装于汽车一侧的水箱1,与水箱1管道连接的电解槽2,与电解槽2管道连接的复合气体储存罐3,与复合气体储存罐3管道连接的燃气发动机混合装置4,与燃气发动机混合装置4一体安装的复合气体燃气机5,安装于复合气体燃气机5输出轴上的发电机6,与发电机6的输出电源线连接的总电源控制器7,蓄电池a和蓄电池b按并联方式与总电源控制器7连接,与蓄电池a、蓄电池b供电输出端汇合连接的电源结合口8,与电源结合口8电力输出端连接的开动系统、照明系统以及空调系统,从总电源控制器7引出并与电解槽2连接的正负极电源线,还包括安装于汽车另一侧的复合气体蓄气总罐9,该复合气体蓄气总罐9与燃气发动机混合装置4管道连接。
该结构可以获得以下几点优点:
1)燃料热值大大提高,提高发电效率;
2)天然气热值为88MJ/Kg,氢气热值为1560MJ/Kg,单位时间内,发电机产电量更高,充电效率高,速度快。
复合气体储存罐3和燃气发动机混合装置4连接的管道上串接安全阻火阀10,复合气体蓄气总罐9和燃气发动机混合装置4连接的管道上也串接安全阻火阀10;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提高该装置的安全性能,提高结构可靠性。
实施例2,如图2所示,包括一逃生系统,该逃生系统包括与总电源控制器7连接的空气压缩机11,与空气压缩机11出气端管道连接的供气储存罐12,以及与供气储存罐12连接的控制安全门和逃生天窗启闭的控制装置13,该控制装置13通过输气管道与安全门和逃生天窗连接,还包括安装于汽车两侧的逃生滑梯14,该逃生滑梯14通过气压伸缩杆连接于输气管道,供气储存罐12上设置有调压安全阀15;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可以给乘客提供更宽敞的逃生通道,调压安全阀15的设置也进一步确保了安全性。
实施例3,如图3图4所示,包括安全控制系统,该安全控制系统包括设置于控制装置中的PLC,与PLC电连接的烟雾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水位传感器、设置于蓄电池a中的电池容量传感器c和设置于蓄电池b中的电池容量传感器d,以及通过驱动电路与PLC连接的灭火高压泵16、安全门、逃生滑梯14、感应式自爆灭火弹17、供气储存罐12以及安装于总电源控制器7中的电磁继电器e和安装于电源结合口8中的电磁继电器f,灭火高压泵16进气口连接有灭火箱18,灭火高压泵16出气口连接有灭火器连接管,该灭火器连接管上连接有灭火喷淋头19。
其有益效果以及工作方法为:1)当汽车发生火灾时,烟雾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同时检测到异常,会给PLC发送一个信号,PLC会通过驱动电路迅速控制灭火高压泵16工作,开启灭火喷淋头19实现灭火,感应式自爆灭火弹17也会即刻响应迅速炸裂灭火,与此同时安全门以及逃生滑梯14会在供气存储罐12的作用下打开,供乘客逃生使用;2)当汽车遭遇水灾时,水位传感器会给PLC一个信号,PLC通过驱动电路控制供气存储罐12将安全门和逃生天窗以及逃生滑梯14打开,供乘客逃生使用;3)通过电磁继电器e和电磁继电器f可以实现单个蓄电池处于工作状态,另一个处于充电状态,具体控制步骤为:当电池容量传感器c检测到蓄电池a电量低于使用标准量时,控制电磁继电器e断开与蓄电池b的连接,转而与蓄电池a连接,给蓄电池a充电,同时电磁继电器f断开与蓄电池a的连接,转而与蓄电池b连接,这种结构使得电池续航能力加强,另外蓄电池不会处于一边充电一边耗电的状态,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4,动力装置在汽车安全领域的用途是:利用该动力装置处理防火、防水、逃生的难题。
实施例5,该动力装置在汽车尾气排放领域的用途为:利用该动力装置处理排放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热值较低的问题。
实施例6,动力装置在汽车动力领域的用途在于,该动力装置用于汽车动力领域的应用。

Claims (5)

1.一种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动力总成,该动力总成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的水箱(1)、电解槽(2)、复合气体储存罐(3)、燃气发动机混合装置(4),以及与燃气发动机混合装置一体安装的复合气体燃气机(5),安装于复合气体燃气机输出轴上的发电机(6),与发电机的输出电源线连接的总电源控制器(7),总电源控制器连接有蓄电池,蓄电池输出端连接有开动系统、照明系统以及空调系统,从总电源控制器引出并与电解槽连接的正负极电源线,还包括复合气体蓄气总罐(9),该复合气体蓄气总罐与燃气发动机混合装置通过管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分为蓄电池a和蓄电池b,该蓄电池a和蓄电池b按并联方式与总电源控制器连接,蓄电池a、蓄电池b供电输出端汇合连接于电源结合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复合气体储存罐和燃气发动机混合装置连接的管道上串接安全阻火阀(10),复合气体蓄气总罐和燃气发动机混合装置连接的管道上也串接安全阻火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一逃生系统,该逃生系统包括与总电源控制器连接的空气压缩机(11),与空气压缩机出气端管道连接的供气储存罐(12),及与供气储存罐连接的控制安全门和逃生天窗启闭的控制装置(13),该控制装置通过输气管道与安全门和逃生天窗连接,还包括安装于汽车两侧的逃生滑梯(14),所述逃生滑梯通过气压伸缩杆连接于输气管道,所述供气储存罐上设置有调压安全阀(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安全控制系统,该安全控制系统包括设置于控制装置中的PLC,与PLC电连接的烟雾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水位传感器、设置于蓄电池a中的电池容量传感器c和设置于蓄电池b中的电池容量传感器d,以及通过驱动电路与PLC连接的灭火高压泵(16)、安全门、逃生滑梯、感应式自爆灭火弹(17)、供气储存罐以及安装于总电源控制器中的电磁继电器e和安装于电源结合口中的电磁继电器f,所述灭火高压泵进气口连接有灭火箱(18),灭火高压泵出气口连接有灭火器连接管,所述灭火器连接管上连接有灭火喷淋头(19)。
CN201420749489.8U 2014-12-03 2014-12-03 一种动力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4151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49489.8U CN204415175U (zh) 2014-12-03 2014-12-03 一种动力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49489.8U CN204415175U (zh) 2014-12-03 2014-12-03 一种动力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15175U true CN204415175U (zh) 2015-06-24

Family

ID=53465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749489.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415175U (zh) 2014-12-03 2014-12-03 一种动力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41517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85933A (zh) * 2014-12-03 2015-03-04 李懋源 一种动力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85933A (zh) * 2014-12-03 2015-03-04 李懋源 一种动力装置
CN104385933B (zh) * 2014-12-03 2016-08-24 帅汽(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77285B (zh) 燃料供应系统
CN109860671B (zh) 一种减少氢燃料电池车在密闭空间排放氢气的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2555765A (zh) 一种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混合动力系统
CN203835573U (zh) 一种节能助燃车载氢氧发生系统
CN205231142U (zh) 一种电池储能系统阻燃装置
CN103867352A (zh) 一种节能助燃车载氢氧发生系统
CN202531308U (zh) 燃烧式发动机燃烧辅助装置
CN106757121A (zh) 车载氢氧发生装置
CN105697198B (zh) 醇-氢-电混合动力系统
CN201786493U (zh) 一体化自循环内燃机微氢喷射节能降排装置
WO2015176571A1 (zh) 一种混合动力车辆
CN101915186A (zh) 一体化自循环内燃机微氢喷射节能降排装置
CN201650510U (zh) 一种用于内燃发动机氢氧助燃节能智能控制系统装置
CN204060986U (zh) 一种燃烧式发动机用的辅助装置
CN106968841A (zh) 一种电解产生氢氧设备
CN204415175U (zh) 一种动力装置
CN103647336B (zh) 油电混合电源系统及该电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4527449A (zh) 一种可涉水的安全环保车用电池包系统
CN201902273U (zh) 高原用汽车发动机臭氧助燃装置
CN203983346U (zh) 一种可涉水的车用电池包系统
US20120249081A1 (en) Balanced energy and energy producing system
CN105240165A (zh) 一种便携式发动机氢氧混合动力装置
CN103247811A (zh) 氢燃料电池电动扫地车动力系统
CN214778163U (zh) 一种基于燃料电池的集装箱保温系统
CN104385933A (zh) 一种动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009

Address after: 201908 D517, room 8885, Hu Tai Road, Baoshan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Handsome steam (Shanghai) 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

Address before: 201805 No. 305, Yongan street, Anting old street, Anting Town, Shanghai, Jiading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Li Maoyuan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2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824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