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10421U - 筷子 - Google Patents

筷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10421U
CN204410421U CN201290001263.9U CN201290001263U CN204410421U CN 204410421 U CN204410421 U CN 204410421U CN 201290001263 U CN201290001263 U CN 201290001263U CN 204410421 U CN204410421 U CN 2044104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opsticks
thumb
food
subassembly
appl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9000126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泽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104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1042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GHOUSEHOLD OR TABLE EQUIPMENT
    • A47G21/00Table-ware
    • A47G21/10Sugar tongs; Asparagus tongs; Other food tongs
    • A47G21/103Chop-sticks

Landscapes

  • Table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一种筷子,包括上筷子部件、下筷子部件和拇指人体工学装置,其中拇指人体工学装置和所述下筷子部件的法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指向下筷子部件的头部,并且处于38到60度的范围内。因此在持筷状态中,拇指人体工学装置在该角度下与拇指的尺侧和/或桡侧接触。这样,拇指人体工学装置能够正确地引导拇指,从而获得稳定的持筷状态。此外,当拇指处于该角度方位时使用者会感到很舒适,从而避免将拇指移开该方位的趋势。

Description

筷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筷子,更具体地涉及带有用于更好地持筷的装置的筷子。
背景技术
目中国人使用筷子作为进食餐具已经有三千年了。图1和2显示了一种通常使用的筷子,包括杆状的上筷子部件10和杆状的下筷子部件20。上筷子部件的头部18和下筷子部件的头部28用来夹取食物。与拇指相接触的上筷子部件和下筷子部件的表面称为前面11、21(见图1);处于顶侧的表面称为顶面12、22;与前面相对的表面称为背面13、23(见图2);而处于底侧的面称为底面(未示出)。拇指的靠近前臂桡骨方向的一侧称为拇指的桡侧33,而拇指的靠近前臂尺骨方向的一侧称为拇指的尺侧34。容易理解,对于具有除了正方形或矩形以外的其他形状的筷子来说,可以类似地认为它们也具有如上所述的表面。
图1显示了持用筷子的正确姿势。在筷子被正确握持时,无名指的第一指节61支撑下筷子部件的背面,食指的第三指节的基部48(及其以下位置)接触下筷子部件的背面,而拇指的第二指节32按压下筷子部件的前面。因此,通过这三个部位可以稳固地夹持住下筷子部件20,使其不能相对于手运动。相反,上筷子部件10是可动的。食指的第一指节41和中指的第一指节51夹持着上筷子部件,允许上下运动,使得上筷子部件10可以朝向下筷子部件20打开和闭合,从而实现了夹取食物的功能。食指的第三指节43接触上筷子部件的背面。拇指的第一指节31按压上筷子部件的前面。拇指的两个指节31、32不应相对于下筷子部件运动。
拇指的这两个指节是手上仅有的能按压筷子部件的前面的部分。因此,维持拇指的正确位置和方向十分重要。目前提出了一些具有拇指人体工学装置、例如凹槽或拇指插入孔的训练筷子,以便将使用者手的拇指引导到适当的位置,并且使拇指的这两个指节相对于下筷子部件不能移动。通过这些拇指人体工学装置,筷子能够被更稳定地夹持。这种拇指人体工学装置的例子例如可见于文献US5277464和WO2003/015589等。
然而,目前的拇指人体工学装置仍然无法将使用者手的拇指引导到正确的角度方位。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者的手会很容易偏离正确的握持状态。例如,如果拇指的第一指节31离中指的第一指节51太远,或者离食指的第三指节43太近(如图17所示),那么筷子就会被错误地握持,导致如图3所示的变形状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拇指人体工学装置的筷子,该拇指人体工学装置能够在持筷状态下将使用者手的拇指引导到正确的角度方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筷子,其包括上筷子部件、下筷子部件和拇指人体工学装置,其中所述拇指人体工学装置和所述下筷子部件的法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指向下筷子部件的头部,并且处于38到60度的范围内,使得在持筷状态中,所述拇指人体工学装置在所述角度下与拇指的尺侧和/或桡侧接触。
在一个优选的例子中,所述角度为42到60度,优选为46到60度。在一个例子中,该角度例如等于或小于55度。在一个最佳的例子中,所述角度为48度。
在另一个优选的例子中,所述拇指人体工学装置设置在下筷子部件上。
在另一个优选的例子中,在持筷状态中,所述拇指人体工学装置与拇指的尺侧和/或桡侧的第一指节和/或第二指节相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拇指人体工学装置构造成设置在下筷子部件的前部并在持筷状态中与拇指的尺侧相接触的第一板,和/或设置在下筷子部件的前部并在持筷状态中与拇指的桡侧相接触的第二板。在一个例子中,所述第一板和/或第二板设置在下筷子部件的前面上,或者设置在下筷子部件的前面的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拇指人体工学装置设置在所述下筷子部件上,并构造成半管件、管件、半环件和环件中的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所述角度是形成在所述半管件、管件、半环件或环件的中心轴线和下筷子部件的法线之间的夹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拇指人体工学装置包括一组突起,包括用于持筷状态中与拇指的尺侧相接触的位于上筷子部件上的第一突起和位于下筷子部件上的第三突起,和/或用于持筷状态中与拇指的桡侧相接触的位于上筷子部件上的第二突起和位于下筷子部件上的第四突起。在这种情况下,所述角度是形成在由第一和第三突起或由第二和第四突起所形成的假想平面与下筷子部件的法线之间的夹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拇指人体工学装置设置在连接上筷子部件和下筷子部件的连接件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筷子还包括已知的适配器,其中拇指人体工学装置设置在该适配器的前面。
容易理解,拇指人体工学装置可以是上述结构中的任一种,例如板、半管件、管件、半环件、环件或突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持筷状态中:无名指的第一指节支撑下筷子部件的背面;食指的第三指节的基部及以下部分接触下筷子部件的背面;拇指的第二指节按压下筷子部件的前面;食指的第三指节接触上筷子部件的背面;食指的第一指节和中指的第一指节一起夹持上筷子部件;以及拇指的第一指节按压上筷子部件的前面。
在一个示例中,在持筷状态中,所述拇指人体工学装置引导拇指的第一指节与食指的第一指节接触。
试验显示,当拇指人体工学装置和下筷子部件的法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处于38到60度的范围内,优选为42到60度,更优选为46到60度,并且最佳为48度时,拇指人体工学装置能够正确地引导拇指,从而获得稳定的持筷状态。此外,当拇指处于该角度方位时使用者会感到很舒适,从而避免将拇指移开该方位的趋势。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用于以简便的方式显示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如附图所示的特定结构和设置。
图1和2分别显示了持用筷子的正确姿势的主视图和后视图;
图3显示了变形的持筷姿势;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拇指人体工学装置的主视图,该拇指人体工学装置设置在下筷子部件的前面上,并且采用板的形式;
图5是图4所示拇指人体工学装置的透视图;
图6到11分别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拇指人体工学装置的几个其它的实施例。
图12和13显示了形式为四个突起的拇指人体工学装置;
图14和15显示了拇指人体工学装置的另一实施例,其设置在连接上、下筷子部件的连接件上;
图16显示了拇指人体工学装置的另一实施例,其设置在已知的适配器上。
图17和18分别显示了当拇指和下筷子部件的法线之间的角度太小或太大时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考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图4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拇指人体工学装置的主视图。在该实施例中,拇指人体工学装置采用设置在下筷子部件20的前部的板301的形式。具体地说,板301位于板301的前面上。朝向下筷子部件20的头部28倾斜,从而相对于下筷子部件20的法线901形成了角度401。这样,如图5所示,当持筷时,板301的朝向下筷子部件20的头部28的侧面将与使用者拇指的尺侧34接触,从而将拇指保持在正确的倾斜方位中。
发明人在经过大量的研究后发现,拇指人体工学装置与下筷子部件的法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对于保持正确的持筷姿势非常重要。根据本实用新型,在板301和下筷子部件20的法线901之间所形成的角度401可以选自从38到60度的范围,优选为42到60度,更优选为46到60度。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角度为38到55度的范围,优选为42到55度,更优选为46到55度。该角度的最佳值为48度。这样,拇指的第一指节31既不会离中指的第一指节51太远,也会不与食指的第三指节43太近,从而避免了如图3所示的变形状态。
图17显示了当所述角度小于上述值的情况。如图所示,拇指离中指的第一指节51太远,使得拇指很难平衡由中指的第一指节51施加到上筷子部件的背面上的力,这就会容易地导致如图3所示的变形状态。此外,在这种情况下,拇指离食指的第三指节43太近,从而增大了这种变形的几率。还有,拇指的第一指节31被引导成与食指的第二指节42相接触,产生了不舒服的握持上筷子部件的感觉。
图18显示了当所述角度大于上述值的情况。如图所示,上筷子部件10太靠近下筷子部件20,使得很难打开上筷子部件10以夹取食物。此外,这种状态也会导致不舒服的感觉。
然而,当所述角度落入上述范围时,拇指离中指的第一指节51足够近(图1)。因此,拇指能够容易地平衡由中指的第一指节51施加到上筷子部件的背面上的力,从而降低了产生图3所示变形的可能性。此外,拇指离食指的第三指节的距离也是合适的,进一步降低了产生所述变形的几率。还有,拇指的第一指节被引导成与食指的第一指节相接触。这是用于握持上筷子部件的舒服位置,并导致能够类似握笔地握持上筷子部件。结果,没有持筷经验的初学者也能通过他们的握笔经验而容易地熟悉此姿势,从而牢固地握住上筷子部件。
图6显示了针对图4所示结构的一种改进。在该实施例中,除了上述拇指人体工学装置(即板301)之外,在下筷子部件20上还设置了另一块板302。板302设计成引导拇指的桡侧33,并且也朝向下筷子部件20的头部28倾斜。在所示例子中,板302平行于板301。板302和下筷子部件20的法线902之间的角度402等于角度401。这样,拇指的两侧均在板301和板302得到了引导,从而提供了稳定且有效的持筷方式。
可选地,在一个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仅提供了板302。换句话说,可以省略板301。
图7A显示了另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其中两块板331和332分别通过两个连接件531和532设置在下筷子部件20的前部。这里所示的两个连接件531和532采用杆的形式,但它们也可为其它的形式。在板331和332分别与下筷子部件的法线931和932之间所形成的角度431和432以与角度401相同的方式进行选择。板331和332的作用分别与上述板301和302相同。
图7B是图7A的透视图,显示了板331和332处于下筷子部件的前面491的上侧492。换句话说,相对于下筷子部件的前面来说,板331和332均处于其上方。
可选地,在一个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仅提供了板331和332中的一个。
图8显示了图6所示的双板结构的一种变型。在该实施例中,拇指人体工学装置采用设置在下筷子部件20上的半管件303的形式。半管件303的两侧端可用作板301和302,用于分别与拇指的尺侧和桡侧接触。根据本实用新型,在拇指人体工学装置(在本例中应理解为半管件303的中心轴线803)与下筷子部件20的法线903之间所形成的角度403应当如同角度401一样地进行选择。在该实施例中,不仅拇指的尺侧和桡侧均得到引导,而且拇指的指腹也能得到引导,从而增大了拇指和拇指人体工学装置之间的接触面,从而改善了持筷的稳定性。
图9到11分别显示了图8的一些变型。在图9中,半管件303由管件305所代替。在图10中,半管件303由半环件307代替。在图11中,半环件307由环件308代替。根据本实用新型,在这些变型中,在管件305、半环件307和环件308的中心轴线805、807和808分别与下筷子部件20的法线905、907和908之间所形成的角度405、407和408应当如同角度401一样地进行选择。
图12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拇指人体工学装置的另一实施例。该实施例的拇指人体工学装置包括四个突起,其中两个设置在上筷子部件10的前面上,而另两个设置在下筷子部件20的前面上。如图所示,第一突起201和第二突起202设置在上筷子部件10的前面上,而第三突起203和第四突起204设置在下筷子部件20的前面上。第一突起201和第三突起203用于与拇指的尺侧接触,而第二突起202和第四突起204用于与拇指的桡侧接触。
在持筷状态中,上、下筷子部件的头部18和28闭合,在两个筷子部件之间形成了角度499,其通常在3到15度的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突起201的内侧、即朝向上筷子部件10的头部18的一侧以及第三突起203的内侧、即朝向下筷子部件20的头部28的一侧构成了一个假想平面809,其与下筷子部件的法线909形成了角度409。类似地,第二突起202的内侧、即朝向上筷子部件10的尾部19的一侧以及第四突起204的内侧、即朝向下筷子部件20的尾部29的一侧构成了一个假想平面810,其与下筷子部件的法线910形成了角度410。根据本实用新型,角度409和410应当如同角度401一样地进行选择。
可选地,在一个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在筷子上仅设置了由第一突起201和第三突起203构成的组以及由第二突起202和第四突起204构成的组中的其中一组突起。
在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在下筷子部件20上设置了板343和344而非第三突起203和第四突起204。板343和344可分别相当于第三突起和第四突起。然而,板343和344能够增大拇指的接触面,从而提高持筷的稳定性。
图14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透视图。在该实施例中,除了上筷子部件10和下筷子部件20以外,筷子还包括用于连接上筷子部件10和下筷子部件20的连接件312。该连接件可用弹性材料制成,其例子可见于US 6749239 B2或JP 2000-47571A。拇指人体工学装置可以为板311的形式,其用作板301或302,不同之处在于,板311设置在连接件312上,而不是直接设置在下筷子部件20上。图15显示了图14所示筷子的正视图。根据本实用新型,板311和下筷子部件20的法线911之间所形成的角度411应当如同角度401一样地进行选择。该拇指人体工学装置利用传统的方法安装在连接件上,例如采用胶粘,或者通过注塑与连接件形成为一体。
显然,图14所示的板311可由任何其它的上述结构所代替,例如半管件303、管件305、半环件307、环件308或突起201-204。当然,上述零件与下筷子部件的法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应当如同角度401一样地进行选择。
图16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如图所示,筷子包括用于连接两个筷子部件的适配器320。适配器320是本领域已知的,其包括两个上、下筷子部件可分别从中穿过的通槽328和329。这种适配器的例子可见于JP2005-177183和US 3,323,825。根据本实用新型,两块板321和322设置在适配器320上并位于适配器320的前面,用于引导拇指,如同上述板301和302一样。显然,板321和322可由任何其它的上述结构所代替,例如半管件303、管件305、半环件307、环件308或突起201-204。当然,上述零件与下筷子部件的法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应当如同角度401一样地进行选择。
实例
对采用图4所示结构的筷子进行了8组试验。在各组试验中,拇指人体工学装置和下筷子部件的法线之间的角度在各试验中分别为30°、38°、42°、46°、48°、55°、60°和68°。
试验对象包括10名初学持筷的人员,针对是否容易产生持筷变形、能否顺利开合筷子、持筷姿势正确与否以及持筷感觉是否舒适等四个方面进行评定。
结果如表1所示。表1中“A”代表容易出现持筷姿势变形的人数,“B”代表无法顺利开合筷子的人数,“X”代表持筷姿势正确的人数,“Y”表示认为持筷感觉舒适的人数。
表1
试验 角度值 A B X Y 综合评定
1 30° 8 0 2 2 不可接受
2 38° 4 0 6 5 可接受
3 42° 2 0 8 6 可接受
4 46° 1 0 9 7 可接受
5 48° 1 0 9 10 可接受
6 55° 0 1 9 6 可接受
7 60° 0 3 7 3 可接受
8 68° 0 9 1 0 不可接受
从表1中可以看到,当拇指人体工学装置和下筷子部件的法线之间的角度在38-60度之间变化时,可以得到持筷姿势正确、不易变形、能容易开合筷子且持筷舒适的优点。尤其是,当拇指人体工学装置和下筷子部件的法线之间的角度为48度时,可以得到最好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看到,当角度处于38-48度之间时,较小的角度变化就会导致上述四项性能有明显的改变。然而,当角度处于48-55度之间时,较大的角度变化才会导致上述四项性能有明显的改变。
虽然附图显示的是用于右手的筷子,然而本实用新型也可适用于左手用筷子。
在上文中详细地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相反,可对本公开的一些特征/部件/结构进行修正和改变而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特别是,除非造成冲突,否则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公开的特征均能与在其他实施方案中公开的特征相结合。本实用新型意在覆盖了其所有的修正和变体。

Claims (21)

1.筷子,包括上筷子部件、下筷子部件和拇指人体工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拇指人体工学装置和所述下筷子部件的法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指向下筷子部件的头部,并且处于38到60度的范围内,使得在持筷状态中,所述拇指人体工学装置在所述角度下与拇指的尺侧和/或桡侧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为42到60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为46到60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为48度。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拇指人体工学装置设置在下筷子部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筷子,其特征在于,在持筷状态中,所述拇指人体工学装置与拇指的尺侧和/或桡侧的第一指节和/或第二指节相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拇指人体工学装置构造成设置在下筷子部件的前部并在持筷状态中与拇指的尺侧相接触的第一板,和/或设置在下筷子部件的前部并在持筷状态中与拇指的桡侧相接触的第二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和/或第二板设置在下筷子部件的前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和/或第二板设置在下筷子部件的前面的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拇指人体工学装置设置在所述下筷子部件上,并构造成半管件、管件、半环件和环件中的一个,其中所述角度形成在所述拇指人体工学装置的中心轴线和下筷子部件的法线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拇指人体工学装置包括一组突起,包括用于持筷状态中与拇指的尺侧相接触的位于上筷子部件上的第一突起和位于下筷子部件上的第三突起,和/或用于持筷状态中与拇指的桡侧相接触的位于上筷子部件上的第二突起和位于下筷子部件上的第四突起,其中所述角度形成在由第一和第三突起或由第二和第四突起所形成的假想平面 与下筷子部件的法线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拇指人体工学装置设置在连接上筷子部件和下筷子部件的连接件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拇指人体工学装置是用于在持筷状态中与拇指的尺侧相接触的第一板,和/或用于在持筷状态中与拇指的桡侧相接触的第二板。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拇指人体工学装置构造成半管件、管件、半环件和环件中的一个,其中所述角度形成在所述拇指人体工学装置的中心轴线和下筷子部件的法线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拇指人体工学装置包括一组突起,包括用于持筷状态中与拇指的尺侧相接触的位于上筷子部件上的第一突起和位于下筷子部件上的第三突起,和/或用于持筷状态中与拇指的桡侧相接触的位于上筷子部件上的第二突起和位于下筷子部件上的第四突起,其中所述角度形成在由第一和第三突起或由第二和第四突起所形成的假想平面与下筷子部件的法线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筷子还包括适配器,所述适配器具有两个供上、下筷子部件分别穿过的通槽,所述拇指人体工学装置设置在所述适配器的前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拇指人体工学装置是用于在持筷状态中与拇指的尺侧相接触的第一板,和/或用于在持筷状态中与拇指的桡侧相接触的第二板。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拇指人体工学装置构造成半管件、管件、半环件和环件中的一个,其中所述角度形成在所述拇指人体工学装置的中心轴线和下筷子部件的法线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拇指人体工学装置包括一组突起,包括用于持筷状态中与拇指的尺侧相接触的位于上筷子部件上的第一突起和位于下筷子部件上的第三突起,和/或用于持筷状态中与拇指的桡侧相接触的位于上筷子部件上的第二突起和位于下筷子部件上的第四突起,其中所述角度形成在由第一和第三突起或由第二和第四突起所形成的假想平面与下筷子部件的法线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筷子,其特征在于,在持筷状态中:
无名指的第一指节支撑下筷子部件的背面;
食指的第三指节的基部及以下部分接触下筷子部件的背面;
拇指的第二指节按压下筷子部件的前面;
食指的第三指节接触上筷子部件的背面;
食指的第一指节和中指的第一指节一起夹持上筷子部件;和
拇指的第一指节按压上筷子部件的前面。
21.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筷子,其特征在于,在持筷状态中,所述拇指人体工学装置引导拇指的第一指节与食指的第一指节接触。
CN201290001263.9U 2012-06-07 2012-06-07 筷子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1042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2/076584 WO2013181822A1 (en) 2012-06-07 2012-06-07 Chopstick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10421U true CN204410421U (zh) 2015-06-24

Family

ID=497112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90001263.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10421U (zh) 2012-06-07 2012-06-07 筷子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4410421U (zh)
WO (1) WO20131818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23596B (zh) * 2011-12-20 2016-09-21 泽明创新工业有限公司 筷子
US11213149B2 (en) 2019-09-02 2022-01-04 Fred Hsu Ergonomic chopsticks
USD934037S1 (en) 2019-11-25 2021-10-26 Fred Hsu Ergonomic nugget for chopsticks
US11246436B2 (en) 2019-12-31 2022-02-15 Fred Hsu Training chopsticks
USD933430S1 (en) 2019-12-31 2021-10-19 Fred Hsu Training chopstick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28234A (ja) * 1997-02-14 1998-08-25 Jido Kakikata Kenkyusho:Kk 持ち方練習用箸
WO2006004290A1 (en) * 2004-03-31 2006-01-12 Young Woo Co., Ltd. Chopsticks
CN101991331A (zh) * 2009-08-05 2011-03-30 胡泽明 训练用筷子及其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181822A1 (en) 2013-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410421U (zh) 筷子
CN201006661Y (zh) 端姿笔套
CN104066650A (zh) 夹握式瓶型容器及其吹塑成型模具装置的可动镶块
CN103507489A (zh) 握笔辅助装置及具有该握笔辅助装置的笔具
CN205344214U (zh) 一种书写握笔器
JP3151079U (ja) 握り姿勢矯正用ペン
CN103462449A (zh) 筷子
CN203697758U (zh) 执笔运笔矫正器
CN203106638U (zh) 筷子
CN220639345U (zh) 一种握笔矫正器及矫正笔
CN201342860Y (zh) 校正坐姿的防近视笔
CN204914991U (zh) 一种握笔器
CN206154956U (zh) 一种握笔器
JP3126015U (ja) 筆記具の持ち方矯正具
CN218127997U (zh) 一种训练筷
CN205344212U (zh) 握把式握笔矫正器
CN216184038U (zh) 一种握笔矫正器
CN218127998U (zh) 一种筷子
CN220757126U (zh) 一种学习筷
CN203093410U (zh) 一种笔
CN220509461U (zh) 一种扫描笔
CN202293810U (zh) 三角拉杆揿动圆珠笔
CN213322358U (zh) 可调节护指笔套
CN217347290U (zh) 一种握笔训练装置及笔
CN206765645U (zh) 矫正握笔器及矫正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24

Termination date: 2020060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