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04373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404373U CN204404373U CN201420848054.9U CN201420848054U CN204404373U CN 204404373 U CN204404373 U CN 204404373U CN 201420848054 U CN201420848054 U CN 201420848054U CN 204404373 U CN204404373 U CN 20440437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n
- air conditioner
- heat exchanger
- indoor apparatus
- distan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其能够确保通过热交换器(20)的正面侧热交换部(21)的空气量。在壁挂式空调室内机(92)中,正面侧热交换部(21)的下部(21a)和过滤器(40)的下部(40a)位于比风扇中心点(O)靠下的位置。在通过下部(21a)/下部(40a)和风扇中心点(O)的直线中与风扇基准水平线(L1)所成的角度最大的直线与风扇基准水平线(L1)所成的热交换器下部角度(θc)/过滤器下部角度(θe)满足θe>(θc×0.4)。并且,风扇中心点(O)的高度位置处的横流式风扇(30)与正面侧热交换部(21)之间的间隙的距离(D1)、正面侧热交换部(21)与过滤器(40)之间的间隙的距离(D2)、过滤器(40)与正面面板(15)之间的间隙的距离(D3)满足D3>D2>D1。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室内机,特别是涉及壁挂式的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以往,一种空调机的室内单元(下面,称为空调室内机)广泛普及,所述空调机的室内单元不设置于天花板而设置在房间的侧壁,从正面或上面吸入空气,并从下部的吹出口将空调后的空气吹出。在室内机的内部容纳有承担制冷剂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及横流式风扇。
例如,根据日本特开2008-8500号公报中所示的空调室内机,采用了这样的结构:在横流式风扇的正面侧配置热交换器,在该热交换器的正面侧配置有过滤器,并且在过滤器的正面侧配置有面板,从上方吸入空气,并从形成于下部的吹出口将空调后的空气吹出到室内。
在最近的空调室内机中,随着横流式风扇的大径化,横流式风扇与正面侧的面板(下面,称为正面面板。)之间的距离变小。特别是,在抑制了进深尺寸的空调室内机中,很难确保该距离较大。
另一方面,为了增加热交换器的通风面积,还进行将热交换器的正面侧热交换部的下部向下方延伸的作业,但在从上方吸入空气的空调室内机中,未必能说足够的空气通过正面侧热交换部的下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空调室内机,其能够确保通过热交换器的正面侧热交换部的空气量。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为壁挂式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具备:横流式风扇,其生成空气流;热交换器;过滤器和外壳。热交换器包括正面侧热交换部和背面侧热交换部,配置在横流式风扇的空气流上游侧。过滤器配置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上游侧。外壳具有位于过滤器的正面侧的正面面板。此外,外壳形成有:吸入口,其处于比横流式风扇的旋转中心即风扇中心点高的位置;和吹出口,其位于比风扇中心点低的位置。在从该空调室内机的纵截面观察时,正面侧热交换部的下部和过滤器的下部位于比风扇中心点靠下。在从该空调室内机的纵截面观察时,将通过风扇中心点的水平线定义为风扇基准水平线。此外,在从纵截面观察时,将通过正面侧热交换部的下部和风扇中心点的直线中与风扇基准水平线所成的角度最大的直线与风扇基准水平线所成的角度定义为热交换器下部角度θc。此外,在从纵截面观察时,将通过过滤器的下部和风扇中心点的直线中与风扇基准水平线所成的角度最大的直线与风扇基准水平线所成的角度定义为过滤器下部角度θe。横流式风扇、热交换器和过滤器配置成:如上定义的热交换器下部角度θc和过滤器下部角度θe满足下面的第一式:
θe>(θc×0.4)。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横流式风扇、热交换器、过滤器和正面面板配置成:风扇中心点的高度位置处的横流式风扇与正面侧热交换部的间隙距离即第一距离D1、正面侧热交换部与过滤器的间隙距离即第二距离D2、和过滤器与正面面板的间隙距离即第三距离D3满足下面的第二式:
D3>D2>D1。
如上构成的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从处于比风扇中心点高的位置的吸入口将室内的空气吸入,但正面侧热交换部的下部和过滤器的下部均位于比风扇中心点靠下的位置。因此,在沿袭以往设计的做法的情况下,通过正面侧热交换部的下部的空气的量变少,变得无法有效地利用整个热交换器。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首先,为了满足第一式,将过滤器的下部延伸到低的位置,确保空气通过该过滤器的下部而朝向正面侧热交换部的下部的流路。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为了使三个间隙距离满足第二式,配置横流式风扇、热交换器、过滤器和正面面板,抑制空调室内机的进深尺寸的同时缩小通过过滤器与正面面板之间的间隙(间隙距离是第三距离D3)而从吸入口向过滤器的下部和正面侧热交换部的下部流去的空气流路的压力损失。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通过正面侧热交换部的下部的空气的量,能够有效地利用整个热交换器。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其中,横流式风扇和热交换器配置成:第一距离D1和横流式风扇的半径即风扇半径R满足第三式:
D1>(0.3×R)。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抑制进深尺寸,采用了满足第二式那样的各部件的配置,但若过于缩小第一距离D1,则在空气通过热交换器时有时产生噪声。特别是,在采用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的情况下,若管的直径小,则有时发生在以卡曼涡为代表的流动的周期性速度变动中更高频率的紊乱强的变动,并由于与风扇叶片的周期性压力变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高频率的离散频率噪声。为了将该噪声抑制得较小,这里,采用了满足第三式那样的各部件的配置。通过使风扇中心点的高度位置处的横流式风扇与正面侧热交换部的间隙距离即第一距离D1成为超过风扇半径R的30%的大小,从而噪声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其中,横流式风扇和正面面板配置成:从纵截面观察时,风扇中心点的高度位置处的风扇中心点与正面面板的距离即第四距离D4和横流式风扇的半径即风扇半径R满足第四式:
D4<(3×R)。
这里,为了满足第四式,配置有正面面板,由于是从风扇中心点到正面面板的距离(第四距离D4)比较小的空调室内机,因此,根据以往的设计的做法,从吸入口向正面侧热交换部的下部延伸的空气流路的压力损失容易变大,无法充分地确保通过正面侧热交换部的下部的空气的量。
但是,如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满足第一式和第二式,采用了配置各部件这样的新的设计方针,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通过正面侧热交换部的下部的空气的量。即,即使是抑制了进深尺寸的薄型的空调室内机,根据本实用新型也能够有效地利用整个热交换器。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其中,热交换器是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管的外径为5mm以下。
这里,采用了管的外径小的热交换器,为了抑制噪声,需要在横流式风扇与正面侧热交换部之间设置充分的间隙,但若增大该间隙的尺寸即第一距离D1,则根据以往设计的做法,第二距离D2及第三距离D3容易自然地变成小的值。但是,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满足上述的第二式,配置了横流式风扇、热交换器、过滤器和正面面板,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通过正面侧热交换部的下部的空气的量。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能够充分地确保通过正面侧热交换部的下部的空气的量,能够有效地利用整个热交换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噪声变小至允许水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即使是抑制了进深尺寸的薄型的空调室内机,也能够有效地利用整个热交换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抑制噪声的同时能够充分地确保通过正面侧热交换部的下部的空气的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由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室内机构成的空调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用于说明正面面板、过滤器和热交换器的配置的空调室内机的纵剖视图(图1中的II-II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稳定器和后引导部的配置的空调室内机的纵剖视图。
图4是示出稳定器的配置与风扇动力的效率改善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5是示出后引导部的配置与风扇动力的效率改善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标号说明
10 外壳
10a 吸入口
10b 吹出口
15 正面面板
20 热交换器
21 正面侧热交换部
21a 正面侧热交换部的下部
22 背面侧热交换部
30 横流式风扇
30a 将叶片的外端连结起来的圆
31 风扇叶片(叶片)
40 过滤器
40a 过滤器的下部
92 空调室内机
D1 第一距离
D2 第二距离
D3 第三距离
D4 第四距离
L1 风扇基准水平线
O 风扇中心点
R 风扇半径
θc 第三角度(热交换器下部角度)
θe 过滤器下部角度
SL3 第三直线
SL5 第五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92进行说明。另外,下面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
(1)空调室内机的结构
图1是包括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92在内的空调机90的结构图。空调室内机92是安装于室内的壁面的壁挂式的室内单元。此外,空调室内机92经制冷剂管道93而与配置在室外的空调室外机91连接,构成空调机90。空调室内机92根据借助于遥控器等的操作来进行室内的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
如图2所示,空调室内机92主要具备外壳10、过滤器40、热交换器20和横流式风扇30。
(1-1)外壳
外壳10是成为空调室内机92的外廓和框架的部件的集合体,其支承并收纳过滤器40、热交换器20、横流式风扇30等。
在外壳10的上部形成有将室内的空气吸入的吸入口10a。在外壳10的下部形成有将空调后的空气送出到室内的吹出口10b。吸入口10a位于比横流式风扇30的旋转中心即风扇中心点O高的位置。更具体而言,吸入口10a形成于外壳10的顶面(上表面),从空调室内机92的上方的空间将室内空气吸入。吹出口10b位于比风扇中心点O低的位置。更具体而言,吹出口10b形成于外壳10的底面的正面侧部分,将空气吹出到空调室内机92的前方和下方。
外壳10包括图2和图3所示的正面面板15、稳定器(stabilizer)17和后引导部18等。借助于稳定器17和后引导部18而在外壳10形成从横流式风扇30向吹出口10b流动的涡卷状的空气的吹出空气流路10c。配置在比后引导部18靠正面侧的稳定器17隔着由弯曲面形成的舌部71而被分成上部72和下部73。如作为纵剖视图的图3所示,稳定器17在上部72的正面侧最接近点P7处最接近横流式风扇30。后引导部18的上部位于比风扇中心点O高的位置,在背面侧最接近点P8处最接近横流式风扇30。正面面板15配置在过滤器40的正面侧。
(1-2)热交换器和过滤器
热交换器20是从纵截面观察时具有倒V字形状的翅片管型的热交换器,在从吸入口10a侧向横流式风扇30侧流动的空气与在管中流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器20由多个铝制的传热翅片、和贯通在这些传热翅片上开设的多个孔的多个管构成。作为铜制的传热管的管的外径是5mm或者4mm。
此外,热交换器20包括位于比顶部20a靠正面侧的正面侧热交换部21和位于比顶部20a靠背面侧的背面侧热交换部22。正面侧热交换部21的下部21a位于比后述的风扇基准水平线L1靠下的位置,背面侧热交换部22的下部22a位于比风扇基准水平线L1靠上的位置。
位于横流式风扇30的空气流上游侧、具体而言是横流式风扇30的上方和前方的热交换器20被过滤器40覆盖。配置在热交换器20的空气流上游侧的过滤器40位于热交换器20的上方和前方,对从吸入口10a向热交换器20流动的空气中所含的尘埃进行捕集。
(1-3)横流式风扇
横流式风扇30具备:圆筒状的风扇转子,其沿着水平方向较长地延伸;和马达,其使风扇转子旋转。风扇转子具有沿着圆周排列的多个风扇叶片31,通过进行旋转而生成从热交换器20侧向吹出口10b侧流动的空气流。
当横流式风扇30旋转时,空气从室内经吸入口10a和过滤器40而向热交换器20流动,通过热交换器20后的空气向吹出空气流路10c流动而从吹出口10b被吹出到室内。
另外,利用未图示的控制装置来改变横流式风扇30的马达的转速。内置于空调室内机92中的控制装置根据使用者借助于遥控器等的操作输入来改变马达的转速。
(2)正面面板、过滤器和热交换器的配置的具体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92中,采用了在以往的空调室内机中没有的新的各部件的配置。下面,对正面面板、过滤器和热交换器的配置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从空调室内机92的纵截面观察,正面侧热交换部21的下部21a和过滤器40的下部40a位于比风扇中心点O靠下的位置。换言之,正面侧热交换部21包括位于比风扇中心点O靠下的下部21a,风扇40包括位于比风扇中心点O靠下的下部40a。
这里,如下定义各线L1、SL3、SL5、各角度θc、θe和各间隙距离D1、D2、D3。
风扇基准水平线L1是通过风扇中心点O的水平线。
第三直线SL3是通过正面侧热交换部21的下部21a和风扇中心点O的直线中,与风扇基准水平线L1所成的角度最大的直线。
热交换器下部角度θc是第三直线SL3与风扇基准水平线L1所成的角度。
第五直线SL5是通过过滤器40的下部40a和风扇中心点O的直线中,与风扇基准水平线L1所成的角度最大的直线。
过滤器下部角度θe是第五直线SL5与风扇基准水平线L1所成的角度。
第一距离D1是风扇中心点O的高度位置处的横流式风扇30与正面侧热交换部21之间的间隙距离。
第二距离D2是风扇中心点O的高度位置处的正面侧热交换部21与过滤器40之间的间隙距离。
第三距离D3是风扇中心点O的高度位置处的过滤器40与正面面板15之间的间隙距离。
在空调室内机92中,横流式风扇30、热交换器20、过滤器40和正面面板15配置成:如上定义的各线L1、SL3、SL5、各角度θc、θe和各间隙距离D1、D2、D3满足下面的第一式、第二式和第三式。
第一式:θe>(θc×0.4)
第二式:D3>D2>D1
第三式:D1>(0.3×R)。
另外,作为横流式风扇30的风扇转子的半径的风扇半径R是从纵截面观察时从风扇中心点O到将多个风扇叶片31的外端连结起来的假想圆(参照图2中的虚线所示的圆30a)的距离。
通过满足这些式子,从而抑制空调室内机92的进深尺寸的同时足够的空气还通过正面侧热交换部21的下部21a,在空调室内机92中,采用了满足这些式子的下面的数值。
热交换器下部角度θc=52°
过滤器下部角度θe=23°>(θc×0.4)
风扇半径R=52mm
第一距离D1=16mm>(0.3×R)
第二距离D2=22mm>D1
第三距离D3=27mm>D2
此外,在空调室内机92中,从纵截面观察时,将风扇中心点O的高度位置处的、风扇中心点O与正面面板15的距离即第四距离D4控制为小于风扇半径R的三倍。即,第四距离D4和风扇半径R满足下面的第四式。
第四式:D4<(3×R)。
具体而言,以使第四距离D4成为143mm的方式相对于横流式风扇30而相对地配置有正面面板15。将该第四距离D4抑制得较小而避免空调室内机92的进深尺寸过于变大,通过将横流式风扇30、热交换器20、过滤器40和正面面板15配置成满足上述的第一式~第三式,从而足够量的从形成于顶面的吸入口10a被吸入的空气被送至正面侧热交换部21的下部21a。
(3)稳定器和后引导部的配置的具体情况
下面,对以往的空调室内机中没有的稳定器17和后引导部18的新的配置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从空调室内机92的纵截面观察时,如下定义各线L2、SL1、SL2、SL4和各角度θO、θa、θb、θc、θd。关于风扇基准水平线L1和第三直线SL3,如上所述。
涡卷基准线L2是将横流式风扇30的多个风扇叶片31的外端连结起来的圆30a的切线、并且是与稳定器17的下部73相切的直线中与风扇基准水平线L1所成的角度最小的直线。这里,成为吹出口10b附近的吹出空气流路10c的上壁的稳定器17的下部73是平面,由于从纵截面观察时从该平面向背面侧延长的直线与圆30a相切,因此该直线是涡卷基准线L2。
基准角度θO是风扇基准水平线L1与涡卷基准线L2所成的角度。
第一直线SL1是将稳定器17的上部72中与横流式风扇30最接近的点即正面侧最接近点P7和风扇中心点O连结起来的直线。
第一角度θa是第一直线SL1与风扇基准水平线L1所成的角度。
第二直线SL2是将后引导部18中与横流式风扇30最接近的点即背面侧最接近点P8和风扇中心点O连结起来的直线。
第二角度θb是第二直线SL2与风扇基准水平线L1所成的角度。
第三角度θc是上述的热交换器下部角度θc,并且是第三直线SL3与风扇基准水平线L1所成的角度。
第四直线SL4是通过背面侧热交换部22的下部22a和风扇中心点O的直线中与风扇基准水平线L1所成的角度最小的直线。
第四角度θd是第四直线SL4与风扇基准水平线L1所成的角度。
在空调室内机92中,稳定器17、后引导部18、热交换器20和横流式风扇30配置成:如上定义的各线L2、SL1、SL2、SL4和各角度θO、θa、θb、θc、θd均满足下面的第一角度关系式~第五角度关系式。
第一角度关系式:(θa-θO)>16°
第二角度关系式:17°<(θb-θO)<26°
第三角度关系式:θb≥θa
第四角度关系式:θc>θa
第五角度关系式:θd<θb
通过满足这些式子,从而如后述那样地喘振耐受力提高,风扇动力的增大得到抑制,在空调室内机92中,采用了下面的满足这些式子的数值。
基准角度θO=28°
第一角度θa=48°
第二角度θb=51°
第三角度θc=52°
第四角度θd=31°
(四)特征
(4-1)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92中,将稳定器17、后引导部18和横流式风扇30配置成:不是满足上述的第一角度关系式、第二角度关系式和第三角度关系式中的任一方,而是第一角度关系式、第二角度关系式和第三角度关系式均满足。
由于采用了该配置,因此能够使稳定器17的正面侧最接近点P7的高度位置被抑制得较低,从正面侧热交换部21的下部21a向横流式风扇30流动的空气流受到阻碍的情况变少。即,从正面侧热交换部21的下部21a朝向横流式风扇30产生低损失的空气流。在图4中示出了成为第一角度关系式的基础的数据。在图4的图表中,横轴是角度差(θa-θO),纵轴是横流式风扇30的马达的负载即风扇动力的、与某规定的基准值的比即效率改善量。试验的结果是,在角度差(θa-θO)低于16°的情况下,效率改善量小,在超过16°时,效率改善量变大。在角度差(θa-θO)是17°、20°、24°、28°中的任一方的情况下,效率改善量也大,风扇动力的增大得以抑制。
此外,利用在该空调室内机92中采用的配置而能够将所谓的风扇吸入角度(第一直线SL1与第二直线SL2所成的吸入口10a侧的角度)在180°以内的范围内增大。这里,风扇吸入角度是180°-θb+θa=177°,能够抑制从横流式风扇30朝向吹出口10b的空气流向吸入口10a侧倒流。即,在空调室内机92中,喘振耐受力提高。另外,在以往的空调室内机中,风扇吸入角度多为170°左右。
并且,在空调室内机92中,通过将后引导部18的背面侧最接近点P8的高度位置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从而能够抑制由过于降低后引导部18而导致的风扇动力的增大,节能性提高。即,若将后引导部18的背面侧最接近点P8的高度位置过于降低,则涡卷状的空气的吹出空气流路10c变短,此外,在背面侧最接近点P8的横流式风扇30侧产生的循环涡的保持力变弱,涡卷状的吹出空气流路10c的表面的紊流增大,风扇动力变大,但根据上述的后引导部18和横流式风扇30的配置,这样的风扇动力的增大得到抑制。在图5中示出了成为第二角度关系式的基础的数据。在图5的图表中,横轴是角度差(θb-θO),纵轴与图4相同是效率改善量。试验的结果是,在角度差(θb-θO)低于17°或者超过26°的情况下,效率改善量小,在处于17°~26°的范围的情况下效率改善量变大。在角度差(θb-θO)是18°、22°、25°中的任一方的情况下,效率改善量也大,风扇动力的增大得到抑制。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92中,通过将稳定器17、后引导部18和横流式风扇30配置成使第一角度关系式、第二角度关系式和第三角度关系式均满足,从而能够兼顾喘振耐受力的提高和抑制风扇动力增大。
(4-2)
在空调室内机92中,由于为了满足第四角度关系式而使正面侧热交换部21的下部21a配置在低的位置,并为了满足第五角度关系式而使背面侧热交换部22的下部22a配置在低的位置,因此热交换器20的容量变大。特别是,使第三角度θc在45°以上,在空调室内机92中采用了将正面侧热交换部21的下部21a向下方延伸的结构,因此能够确保热交换器20的比以往大的容量。当安装这样的大的热交换器20后,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流的分布产生部分的失衡,风扇动力容易变大,但在空调室内机92中,由于如上所述地采用了使第一角度关系式、第二角度关系式和第三角度关系式均满足的部件配置,因此,从热交换器20的下部21a、22a向横流式风扇30流动的空气流不容易受到阻碍,大量空气还流向各热交换部21、22的下部21a、22a。即,空调室内机92的节能性提高。
(4-3)
在空调室内机92中,采用了从处于比风扇中心点O高的位置的形成于外壳10的顶面处的吸入口10a将室内的空气吸入的结构,并且,正面侧热交换部21的下部21a和过滤器40的下部40a均采用了位于比风扇中心点O靠下的结构。因此,在沿袭以往设计的做法的情况下,通过正面侧热交换部21的下部21a的空气的量变少,变得无法有效地利用整个热交换器20。
因此,在空调室内机92中,首先,为了满足上述的第一式而将过滤器40的下部40a向下方延伸到比以往低的位置,确保空气通过该过滤器40的下部40a而朝向正面侧热交换部21的下部21a的流路。
并且,在空调室内机92中,将横流式风扇30、热交换器20、过滤器40和正面面板15配置成使三个间隙距离D1、D2、D3满足上述的第二式,抑制空调室内机92的进深尺寸的同时将通过过滤器40与正面面板15之间的间隙(间隙距离是第三距离D3)而从吸入口10a向过滤器40的下部40a和正面侧热交换部21的下部21a流动的空气流路的压力损失缩小。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通过正面侧热交换部21的下部21a的空气的量,能够实现有效地利用整个热交换器20的结构。
通过采用以上这样的配置,从而在空调室内机92中不过于缩小热交换器20与横流式风扇30之间的间隙距离(第一距离D1)就能够将朝向正面侧热交换部21的下部21a的空气流路的宽度扩大,并能够抑制摩擦阻力(压力损失)。此外,由于使第二距离D2大于第一距离D1、并使第三距离D3大于第二距离D2来确保从横流式风扇30离开的流路那样宽的宽度,因此,如图2所示,在从吸入口10a到正面侧热交换部21的下部21a的中途宽度变窄的空间消失,与以往的结构相比,流体摩擦阻力大幅地减低。
(4-4)
在空调室内机92中,为了抑制进深尺寸(图2中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而采用了满足第二式的那样的各部件的配置,但若过于缩小第一距离D1,则存在这样的可能性:正面侧热交换部21与横流式风扇30的距离过于接近而在空气通过正面侧热交换部21时产生噪声。特别是,在采用翅片管式的热交换器20、并且该管的外径小(5mm或者4mm)的空调室内机92中,发生在以卡曼涡为代表的流动的周期性速度变动中更高频率的紊乱强的变动、并由于与风扇叶片31的周期性压力变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高频率的离散频率噪声的可能性高。
为了将该噪声抑制得较小,在空调室内机92中,采用了满足上述的第三式那样的各部件的配置。即,通过使风扇中心点O的高度位置处的横流式风扇30与正面侧热交换部21的间隙距离即第一距离D1成为超过风扇半径R的30%的大小,从而将噪声控制在允许范围内。若确保该空调室内机92的第一距离D1的大小,则能够使通过热交换器20后的空气流变化成没有周期性的宽区域紊流结构后与风扇叶片31碰撞,能够减低由于与风扇叶片31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周期性噪声。
(4-5)
在空调室内机92中,为了满足上述的第四式而配置有正面面板15,从风扇中心点O到正面面板15的距离(第四距离D4)变得比较小。由此,能够实现抑制了进深尺寸的薄型的空调室内机92,但由于采用了同时还满足第一式~第三式的结构,因此,即使是薄型也能够有效地利用整个热交换器20。
Claims (5)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为壁挂式的空调室内机(92),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室内机具备:
横流式风扇(30),其生成空气流;
热交换器(20),其包括正面侧热交换部(21)和背面侧热交换部(22),配置在所述横流式风扇的空气流上游侧;
过滤器(40),其配置在所述热交换器的空气流上游侧;和
外壳(10),其具有位于所述过滤器的正面侧的正面面板(15),所述外壳(10)形成有:吸入口(10a),其处于比所述横流式风扇的旋转中心即风扇中心点(O)高的位置;和吹出口(10b),其位于比所述风扇中心点低的位置,
在从纵截面观察时,
所述正面侧热交换部的下部(21a)和所述过滤器的下部(40a)位于比所述风扇中心点靠下的位置,
所述横流式风扇、所述热交换器、所述过滤器和所述正面面板被配置成:
在以通过所述风扇中心点的水平线为风扇基准水平线(L1)、
以直线(SL3)与所述风扇基准水平线所成的角度为热交换器下部角度θc、
以直线(SL5)与所述风扇基准水平线所成的角度为过滤器下部角度θe时,
满足第一式:θe>(θc×0.4),
其中,所述直线(SL3)是通过所述正面侧热交换部的下部和所述风扇中心点的直线中,与所述风扇基准水平线所成的角度最大的直线,
所述直线(SL5)是通过所述过滤器的下部和所述风扇中心点的直线中,与所述风扇基准水平线所成的角度最大的直线,
并且,所述风扇中心点的高度位置处的所述横流式风扇与所述正面侧热交换部的间隙距离即第一距离D1、所述正面侧热交换部与所述过滤器的间隙距离即第二距离D2、和所述过滤器与所述正面面板的间隙距离即第三距离D3满足第二式:D3>D2>D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流式风扇和所述热交换器被配置成:所述第一距离D1和所述横流式风扇的半径即风扇半径R满足第三式:D1>(0.3×R)。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流式风扇和所述正面面板被配置成:从纵截面观察时,所述风扇中心点的高度位置处的所述风扇中心点与所述正面面板的距离即第四距离D4和所述横流式风扇的半径即风扇半径R满足第四式:D4<(3×R)。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是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管的外径为5m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是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管的外径为5mm以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72122A JP2015124986A (ja) | 2013-12-27 | 2013-12-27 | 空調室内機 |
JP2013-272122 | 2013-12-27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404373U true CN204404373U (zh) | 2015-06-17 |
Family
ID=534282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848054.9U Active CN204404373U (zh) | 2013-12-27 | 2014-12-26 | 空调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5124986A (zh) |
CN (1) | CN204404373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22535A (zh) * | 2016-09-20 | 2017-01-11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空调器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
CN112050296A (zh) * | 2019-06-06 | 2020-12-08 | 夏普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789205B2 (ja) * | 2017-12-25 | 2020-11-2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ユニットおよび空調システム |
CN109237714B (zh) * | 2018-09-21 | 2020-12-11 |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
JP7244773B2 (ja) * | 2021-01-22 | 2023-03-2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壁掛け式の空調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970010561B1 (ko) * | 1994-04-18 | 1997-06-28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정음형 송풍기 |
US6050773A (en) * | 1997-06-23 | 2000-04-18 | Carrier Corporation | Flow stabilizer for transverse fan |
JP2001182961A (ja) * | 1999-12-27 | 2001-07-06 | Hitachi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2002081672A (ja) * | 2000-09-07 | 2002-03-22 | Hitachi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3764442B2 (ja) * | 2002-09-05 | 2006-04-0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及び貫流送風機及びクロスフローファンのスタビライザー |
JP2005090764A (ja) * | 2003-09-12 | 2005-04-0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
JP4081688B2 (ja) * | 2004-03-12 | 2008-04-3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ES2426578T3 (es) * | 2004-06-29 | 2013-10-24 | Lg Electronics Inc. | Dispositivo interior de acondicionador de aire separable |
JP2011043304A (ja) * | 2009-08-24 | 2011-03-03 | Hitachi Appliances Inc | 空気調和機 |
WO2011077484A1 (ja) * | 2009-12-24 | 2011-06-3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
2013
- 2013-12-27 JP JP2013272122A patent/JP2015124986A/ja active Pending
-
2014
- 2014-12-26 CN CN201420848054.9U patent/CN20440437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22535A (zh) * | 2016-09-20 | 2017-01-11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空调器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
CN112050296A (zh) * | 2019-06-06 | 2020-12-08 | 夏普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机 |
CN112050296B (zh) * | 2019-06-06 | 2024-02-06 | 夏普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5124986A (ja) | 2015-07-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404373U (zh) | 空调室内机 | |
US10436496B2 (en) | In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CN202747568U (zh) | 室内机 | |
CN203203148U (zh) | 落地式空调机 | |
CN104976744B (zh) | 空调器室内机风道结构 | |
JP5823064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US9995504B2 (en) | Air conditioner having air outlet louver with varying curvature | |
CN110360665A (zh) | 窗机空调 | |
CN108644905B (zh) | 出风风道结构和空调器 | |
CN104566636B (zh) | 风管机及具有该风管机的空调器 | |
CN203374522U (zh) | 一种蜗壳和风管机 | |
CN105849467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2709307U (zh) | 一种新型超薄风机盘管 | |
WO2007083501A1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207763210U (zh) | 蜗舌、风道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 |
CN209131007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5972695A (zh) | 一种挂式空调器 | |
CN102721116B (zh) | 一种超薄风机盘管 | |
CN106152266B (zh) | 嵌入式空调机 | |
CN211261014U (zh) | 一种贯流风道的蜗舌结构、风道系统及空调室内机 | |
CN107894034A (zh) | 涡舌以及空调室内机 | |
CN211261013U (zh) | 一种贯流风道的蜗舌结构、风道系统及空调室内机 | |
CN208750789U (zh) | 一种加热除油式风机箱 | |
CN107965896A (zh) | 蜗舌、风道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