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90853U - 电感器 - Google Patents

电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390853U
CN204390853U CN201420779759.XU CN201420779759U CN204390853U CN 204390853 U CN204390853 U CN 204390853U CN 201420779759 U CN201420779759 U CN 201420779759U CN 204390853 U CN204390853 U CN 2043908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core
magnetic
inductor
pin
suppor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77975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志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Mentech Optical and Magnet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Mentech Optical and Magnet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Mentech Optical and Magnet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Mentech Optical and Magnet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77975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3908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3908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39085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感器,包括:磁性部、绕组线圈及支撑部,磁性部包括第一磁芯及设置于第一磁芯上的第二磁芯,其中,第一磁芯包括基板及设置于基板上的中心柱,中心柱位于基板及第二磁芯之间;绕组线圈包括主体部及两个引脚,两个引脚分别连接主体部的两端,其中,主体部套设中心柱,并与第二磁芯朝向第一磁芯的表面相抵接,引脚伸出第二磁芯设置;支撑部设置于磁性部上,并与引脚均位于磁性部的相同侧。上述电感器具有良好的通风能力,进而降低使用中的电感器的温度,提高其效率,并延长其使用寿命。此外,电感器能够充分利用空间,令具有电感器的元器件结构更加紧密,减小体积。

Description

电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电子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感器。
背景技术
电感器是把电能转化为磁能并存储起来的元件,用于存储能量、筛选信号、滤除噪声、匹配阻抗、稳定电流、谐振电路发射和接收信号、抑制电磁波干扰等。
最早的电感器产生于1831年,19世纪中期,电感器在电报、电话等装置中得到实际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感器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产品中,其功能与品质也逐步提高。然而,目前的电感器散热不是很理想,并且由于其结构的限制,不能较好地利用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散热较好、效率较高、能充分利用空间、使用寿命较长的电感器。
一种电感器,包括:磁性部、绕组线圈及支撑部,
所述磁性部包括第一磁芯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磁芯上的第二磁芯,其中,所述第一磁芯包括基板及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中心柱,所述中心柱位于所述基板及所述第二磁芯之间;
所述绕组线圈包括主体部及两个引脚,两个所述引脚分别连接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其中,所述主体部套设所述中心柱,并与所述第二磁芯朝向所述第一磁芯的表面相抵接,所述引脚伸出所述第二磁芯设置;
所述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磁性部上,并与所述引脚均位于所述磁性部的相同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磁芯上,所述支撑部及所述引脚均位于所述第二磁芯远离所述第一磁芯的一侧,且所述引脚及所述支 撑部位于所述第二磁芯相异的边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包括连接件、支撑脚、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所述支撑脚至少为一个,并位于所述连接件上,所述第一夹持部及所述第二夹持部分别位于所述连接件的两侧,并分别抵接所述第二磁芯的两个表面,与所述连接件配合夹持所述第二磁芯,所述第二夹持部与所述支撑脚位于所述连接件的相同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脚为两个,分别连接所述连接件的两端;
所述第一夹持部为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为一个,所述第二夹持部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磁芯背向所述第一磁芯的表面开设凹槽,所述第二夹持部容置于所述凹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脚为铜质支撑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脚及所述支撑部远离所述第二磁芯的表面平齐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脚及所述支撑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磁芯相对的两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磁芯还开设容置槽,所述引脚穿设所述容置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芯还包括两个边柱,两个所述边柱及所述中心柱均位于所述第一磁芯的相同侧,且所述中心柱位于两个所述边柱之间,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中心柱及所述边柱之间。
上述电感器通过支撑部及引脚将磁性部抬高,使电感器的底部具有良好的通风能力,进而降低使用中的电感器的温度,提高其效率,并延长其使用寿命。此外由于磁性部被抬高,其与线路板之间的空间,可放置其它元器件,充分利用空间,令具有电感器的元器件结构更加紧密,减小体积。
支撑部与引脚位于第二磁芯相异的边缘上,共同配合支撑磁性部,令支撑更加稳定,进而令磁性部不易晃动,进一步保证电感器的稳定性。
两个边柱相对设令放置于磁性部中的绕组线圈通风更好,进而增加电感器 的散热效果,令其散热更佳、性能更加稳定。
容置槽令引脚放置的位置更准确,不易晃动,增加了引脚安装的稳定度,令其不易弯折,进而增加电感器的稳定度,令电感器不易晃动并连接稳定。此外,穿设凹槽的引脚不易钩刮电感器附近的元器件,保护引脚,进而增加电感器的寿命。
支撑部通过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及连接件配合夹持第二磁芯,令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并且夹持稳定,进而方便批量生产,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电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电感器的爆炸图;
图3为图1所示电感器第二磁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电感器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 的组合。
如图1及图2所示,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电感器10的结构示意图及其爆炸图。
电感器10包括:磁性部100、置于磁性部100内的绕组线圈200及设置于磁性部100上的支撑部300。
绕组线圈200包括主体部210及两个引脚220,两个引脚220分别连接主体部210的两端。其中,主体部210位于磁性部100内,引脚220用于支撑并安装电感器10。本实施例中,绕组线圈200为扁平线圈。
扁平的绕组线圈200令线圈的各匝之间排列紧密平整,充分利用磁芯有限的组装空间,大大减小的产品的铜损耗。
支撑部300用于配合引脚220支撑并安装电感器10,为了令电感器10通风及散热效果更佳,支撑部300及引脚220均朝相同方向伸出磁性部100,即引脚220与支撑部300均位于磁性部100的相同侧,以使磁性部100与安装电感器10的线路板间隔设置。
磁性部100包括第一磁芯110及设置于第一磁芯110上的第二磁芯120。其中,支撑部300设置于第二磁芯120上,支撑部300及引脚220均位于第二磁芯120远离第一磁芯110的一侧,即支撑部300及引脚220伸出第二磁芯120设置。引脚220及支撑部300位于所述第二磁芯120相异的边缘,也可以理解为,引脚220及支撑部300分别位于第二磁芯120相对的两个侧边上。
支撑部300与引脚220位于第二磁芯120相异的边缘上,共同配合支撑磁性部100,令支撑更加稳定,进而令磁性部100不易晃动,进一步保证电感器10的稳定性。
根据实际情况,引脚220及支撑部300也可以位于磁性部100的其他侧面,例如,引脚220及支撑部300均位于磁性部100的相同侧面,并且第一磁芯110位于引脚220及第二磁芯120之间。又如,两个引脚220分别位于第二磁芯120的不同侧面上,并且支撑部300也位于第二磁芯120与两个引脚220相异的侧面上。
两个引脚220位于第二磁芯120不同的侧面上,进一步稳定引脚220及支 撑部300对磁性部100的支撑,进而增加电感器10的稳定性。
第一磁芯110包括基板111、均设置于基板111上的中心柱112及两个边柱113。中心柱112、边柱113均位于基板111及第二磁芯120之间,且中心柱112位于两个边柱113之间。也可以理解为,两个边柱113及中心柱112均位于第一磁芯110的相同侧,两个边柱113相对设置,且边柱113与基板111形成具有相对开口的通槽。主体部210套设中心柱112,并与第二磁芯120朝向第一磁芯110的表面相抵接,主体部210位于中心柱112及边柱113之间。
两个边柱113相对设置,令放置于磁性部100中的绕组线圈200通风更好,进而增加电感器10的散热效果,令其散热更佳、性能更加稳定。
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磁芯110也可以省略两个边柱113,此时只需中心柱112即可。或者,边柱113也可以为其他数量,例如边柱113为四个,四个边柱113及基板111围成收容槽,主体部210位于收容槽内。再如,两个边柱113也可以相邻设置。
请一并参阅图3,其为图1所示电感器10第二磁芯120的结构示意图。
第二磁芯120开设凹槽121及容置槽122。其中,凹槽121位于第二磁芯120上背向第一磁芯110的表面,用于配合固定支撑部300。容置槽122为两个,两个引脚220分别穿设对应的容置槽122。本实施例中,两个容置槽122均位于第二磁芯120相同的边缘上。
容置槽122令引脚220放置的位置更准确,不易晃动,增加了引脚220安装的稳定度,令其不易弯折,进而增加电感器10的稳定度,令电感器10不易晃动并连接稳定。此外,穿设凹槽121的引脚220不易钩刮电感器10附近的元器件,保护引脚220,进而增加电感器10的寿命。
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省略容置槽122,此时引脚220抵接第二磁芯120的侧面;或者第二磁芯120开设凹槽121的表面上开设通孔,引脚220穿设通孔设置。通孔与凹槽121相同,令引脚220更加稳定安全。
请一并参阅图4,其为图1所示电感器10支撑部300的结构示意图。
支撑部300包括连接件310、支撑脚320、第一夹持部330及第二夹持部340。其中,支撑脚320至少为一个,并位于连接件310上。第一夹持部330及第二 夹持部340分别位于连接件310部的两侧,并分别抵接第二磁芯120的两个表面,与连接件310配合夹持第二磁芯120。并且,第二夹持部340与支撑脚320位于连接件310的相同侧。第二夹持部340容置于凹槽121内,将支撑部300固定于第二磁芯120上。
支撑部300通过第一夹持部330、第二夹持部340及连接件310配合夹持第二磁芯120,令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并且夹持稳定,进而方便批量生产,易于推广。
本实施例中,支撑脚320为两个,分别连接连接件310的两端。引脚220及支撑部300分别位于第二磁芯120相对的两端,即两个支撑脚320与两个引脚220分布于矩形状第二磁芯120的四个顶角区域。并且,引脚220及支撑部300远离第二磁芯120的表面平齐设置。也可以理解为,引脚220与支撑脚320的自由端位于同一平面内,其中自由端指用于安装电感器10的安装端。
支撑脚320及引脚220分布于矩形状第二磁芯120的四个顶角区域,令磁性部100的支撑更加稳定,进一步增加其稳定性。
第一夹持部330为两个,第二夹持部340为一个,第二夹持部340位于两个第一夹持部330之间。并且,两个第一夹持部330分别位于两个边柱113之间。这样,令两个夹持部的夹持更加稳定,令其受力平衡,进而保证支撑部300的稳定性。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支撑脚320及引脚220均为铜质制成,即为铜质支撑脚320及铜质引脚220。这样方便电磁铁的后续安装。并且,第一磁芯110、第二磁芯120、绕组线圈200、支撑部300均通过环氧树脂胶水对应固定连接。这样,令其组装更加便捷。
使用上述电磁铁时,先将绕组线圈200设置于磁性部100内,再将支撑部300安装于第二磁芯120上,并将焊锡涂覆于引脚220及支撑脚320上,将其焊接于线路板上。
上述电感器10通过支撑部300及引脚220将磁性部100抬高,使电感器10的底部具有良好的通风能力,进而降低使用中的电感器10的温度,提高其效率。此外由于磁性部100被抬高,其与线路板之间的空间,可放置其它元器件,充 分利用空间,令具有电感器10的元器件结构更加紧密,减小体积。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磁性部、绕组线圈及支撑部,
所述磁性部包括第一磁芯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磁芯上的第二磁芯,其中,所述第一磁芯包括基板及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中心柱,所述中心柱位于所述基板及所述第二磁芯之间;
所述绕组线圈包括主体部及两个引脚,两个所述引脚分别连接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其中,所述主体部套设所述中心柱,并与所述第二磁芯朝向所述第一磁芯的表面相抵接,所述引脚伸出所述第二磁芯设置;
所述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磁性部上,并与所述引脚均位于所述磁性部的相同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磁芯上,所述支撑部及所述引脚均位于所述第二磁芯远离所述第一磁芯的一侧,且所述引脚及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磁芯相异的边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连接件、支撑脚、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所述支撑脚至少为一个,并位于所述连接件上,所述第一夹持部及所述第二夹持部分别位于所述连接件的两侧,并分别抵接所述第二磁芯的两个表面,与所述连接件配合夹持所述第二磁芯,所述第二夹持部与所述支撑脚位于所述连接件的相同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脚为两个,分别连接所述连接件的两端;
所述第一夹持部为两个,所述第二夹持部为一个,所述第二夹持部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芯背向所述第一磁芯的表面开设凹槽,所述第二夹持部容置于所述凹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脚为铜质支撑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脚及所述支撑部远离所述第二磁芯的表面平齐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脚及所述支撑部分 别位于所述第二磁芯相对的两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芯还开设容置槽,所述引脚穿设所述容置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芯还包括两个边柱,两个所述边柱及所述中心柱均位于所述第一磁芯的相同侧,且所述中心柱位于两个所述边柱之间,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中心柱及所述边柱之间。
CN201420779759.XU 2014-12-10 2014-12-10 电感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3908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79759.XU CN204390853U (zh) 2014-12-10 2014-12-10 电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79759.XU CN204390853U (zh) 2014-12-10 2014-12-10 电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90853U true CN204390853U (zh) 2015-06-10

Family

ID=53363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779759.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390853U (zh) 2014-12-10 2014-12-10 电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39085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62969A (zh) * 2020-12-28 2021-03-26 湖州南浔百迪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一种e型电感骨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62969A (zh) * 2020-12-28 2021-03-26 湖州南浔百迪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一种e型电感骨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3010062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fastening structure for circuit board
CN204390853U (zh) 电感器
CN211208139U (zh) 一种点胶盖贴片式共模电感
CN202182088U (zh) 环状物体的固定结构
US20150053686A1 (en) Basket structure with hooks
CN204100506U (zh) 空调器的电辅热组件和空调器的电辅热安装结构
CN204191038U (zh) 一种用于低频器件连接的组合封装装置
CN205921108U (zh) 指纹模组以及移动终端
CN202308597U (zh) 盲插连接器和通信系统
CN202633697U (zh) 一种改进型usb插座
CN202564016U (zh) 一种一体化共模差模电感器
CN205738733U (zh) 一种钢卷防护装置
CN106684935A (zh) 无线充电模组
CN204968223U (zh) 导热电路板、背光组件及显示模组
CN204665627U (zh) 换热器固定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5812115U (zh) 一种消除回声和噪音的手机主板结构
CN103355968A (zh) 易固定把手
CN204518112U (zh) 一种ih电饭煲的线圈盘
CN204792302U (zh) 一种变压器紧固装置
CN104953230A (zh) 天线固定结构
CN102683901B (zh) 一种宽频带超短波对称振子天线
CN206819857U (zh) 共模电感
US20160064990A1 (en)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and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CN203398292U (zh) 智能手机lcd金属板辐射天线
CN206585171U (zh) 一种新型双输出头电脑数据连接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10

Termination date: 202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