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57237U - 一种车门铰链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门铰链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357237U CN204357237U CN201420792412.9U CN201420792412U CN204357237U CN 204357237 U CN204357237 U CN 204357237U CN 201420792412 U CN201420792412 U CN 201420792412U CN 204357237 U CN204357237 U CN 20435723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 door
- fixed head
- hinge structure
- door part
- body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Hi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车门铰链结构,其中,车身件包括:连接板、第一固定板以及第二固定板;车门件包括第一车门件、第二车门件以及连接销,铆接销,铆接销贯穿第一车门件内的车身件定位孔、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内的固定板通孔以及第二车门件的车身件定位孔;车身件与车门件通过铆接销连接。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一种车门铰链结构,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节省材料,同时减轻了自重,增加安装的空间,更有利于整个车门内部的系统布置,在制造的工艺上实现级进模冲压方式,产品一致性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门铰链结构。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车门铰链结构是应用于车身与车门之间的连接件,主要起到支撑车门以及开关车门的作用。
目前,市场上的车门铰链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其结构的限制在制造的时采用单模多工序的冲压工艺,并且材料的利用率低消耗过多材料增加本体重量,同时连接车门的车门件为一体式的一旦任何一个连接处发生损坏则需要全部更换。这样的车门铰链制造工艺复杂而且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门铰链结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门铰链结构不佳导致制造工艺复杂以及成本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车门铰链结构,其中,包括:车身件,所述车身件包括:连接板、第一固定板以及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分别垂直设于所述连接板上表面的两侧,所述第一固定板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板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端均分别设有一固定板通孔;
车门件,所述车门件包括第一车门件、第二车门件以及连接销,所述第一车门件与第二车门件均设有一限位板与一车门固定板垂直连接构成,所述车门固定板内设有车门固定通孔,所述限位板内设有车身件定位孔与限位孔,所述第一车门件内的所述限位孔与第二车门件内的所述限位孔之间贯穿设有所述连接销;
铆接销,所述铆接销贯穿所述第一车门件内的所述车身件定位孔、所述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内的固定板通孔以及所述第二车门件的所述车身件定位孔;
所述车身件与所述车门件通过铆接销连接。
上述的车门铰链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的中部内侧均设有一挡块。
上述的车门铰链结构,其中,所述连接板上设有多个车身固定通孔。
上述的车门铰链结构,其中,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之间的直角连接处均设有一加强筋块。
上述的车门铰链结构,其中,所述第一车门件内所述车身件定位孔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内的固定板通孔之间以及所述第二车门件内所述车身件定位孔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内的固定板通孔之间均设有陪衬套。
上述的车门铰链结构,其中,所述连接销的外侧设有套件。
上述的车门铰链结构,其中,所述第一车门件的所述限位板的侧面与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平行面具有倾角。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门铰链结构,采用了如上的方案具有以下的效果:
1、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节省材料,同时减轻了自重;
2、增加安装的空间,更有利于整个车门内部的系统布置;
3、在制造的工艺上实现级进模冲压方式,产品一致性好。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如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门铰链结构的总成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门铰链结构的车门件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门铰链结构的车身件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门铰链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如图参考:车身件1、第一固定板101、第二固定板102、连接板103、加强筋块104、固定板通孔105、车身固定通孔1031、车门件2、第一车门件201、第二车门件202、连接销203、限位板204、车门固定板205、车门固定通孔2051、车身件定位孔2041、限位孔2042、铆接销3、挡块4、陪衬套5、套件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造特征、达成目的和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图1-4所示,一种车门铰链结构,其中,包括:车身件1,车身件1包括:连接板103、第一固定板101以及第二固定板102,第一固定板101与第二固定板102分别垂直设于连接板103上表面的两侧,第一固定板101远离连接板103的一端与第二固定板103远离连接板103的一端均分别设有一固定板通孔105;
车门件2,车门件2包括第一车门件201、第二车门件202以及连接销203,第一车门件201与第二车门件202均设有一限位板204与一车门固定板205垂直连接构成,车门固定板205内设有车门固定通孔2051,限位板204内设有车身件定位孔2041与限位孔2042,第一车门件201内的限位孔2042与第二车门件201内的限位孔2042之间贯穿设有连接销203;
进一步的,固定板通孔105与车身定位孔2041相对应。
铆接销3,铆接销3贯穿第一车门件201内的车身件定位孔2041、第一固定板101与第二固定板102内的固定板通孔105以及第二车门件202的车身件定位孔2041;通过铆接销3将车身件1与车门件2连接。进一步的,使得车门件2绕车身件1旋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板101与第二固定板102的中部内侧均设有一挡块4,进一步的,当车门件2绕车身件1旋转到一定角度的时候,限位板204远离车门固定板205的一端靠在挡块4上,限制了车门件2绕车身件1的旋转角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连接板103上设有多个车身固定通孔1031。进一步的,通过车身固定通孔1031将车身件1固定在车身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连接板103与第一固定板101、第二固定板102之间的直角连接处均设有一加强筋块104。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车门件201内车身件定位孔2041与第一固定板101内的固定板通孔105之间以及第二车门件202内车身件定位孔2041与第二固定板102内的固定板通孔105之间均设有陪衬套5,进一步的,陪衬套5使得车门件2绕车身件1更顺滑的旋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连接销203的外侧设有套件6。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车门件201的限位板204的侧面与第一固定板101的平行面具有倾角,进一步的使得第一车门件201与第二车门件202的偏心设置增强了车门件2固定车门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车门铰链结构,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节省材料,同时减轻了自重,增加安装的空间,更有利于整个车门内部的系统布置,在制造的工艺上实现级进模冲压方式,产品一致性好。
以上对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其中未尽详细描述的设备和结构应该理解为用本领域中的普通方式予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
Claims (7)
1. 一种车门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件,所述车身件包括:连接板、第一固定板以及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分别垂直设于所述连接板上表面的两侧,所述第一固定板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板远离所述连接板的一端均分别设有一固定板通孔;
车门件,所述车门件包括第一车门件、第二车门件以及连接销,所述第一车门件与第二车门件均设有一限位板与一车门固定板垂直连接构成,所述车门固定板内设有车门固定通孔,所述限位板内设有车身件定位孔与限位孔,所述第一车门件内的所述限位孔与第二车门件内的所述限位孔之间贯穿设有所述连接销;
铆接销,所述铆接销贯穿所述第一车门件内的所述车身件定位孔、所述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内的固定板通孔以及所述第二车门件的所述车身件定位孔;
所述车身件与所述车门件通过铆接销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的中部内侧均设有一挡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上设有多个车身固定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之间的直角连接处均设有一加强筋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门件内所述车身件定位孔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内的固定板通孔之间以及所述第二车门件内所述车身件定位孔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内的固定板通孔之间均设有陪衬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销的外侧设有套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门件的所述限位板的侧面与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平行面具有倾角。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792412.9U CN204357237U (zh) | 2014-12-16 | 2014-12-16 | 一种车门铰链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792412.9U CN204357237U (zh) | 2014-12-16 | 2014-12-16 | 一种车门铰链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357237U true CN204357237U (zh) | 2015-05-27 |
Family
ID=532587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792412.9U Active CN204357237U (zh) | 2014-12-16 | 2014-12-16 | 一种车门铰链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357237U (zh) |
-
2014
- 2014-12-16 CN CN201420792412.9U patent/CN20435723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357237U (zh) | 一种车门铰链结构 | |
CN204641602U (zh) | 汽车空调出风口电镀框与壳体装配结构 | |
CN204567185U (zh) | 一种汽车悬架控制臂、汽车悬挂系统及汽车 | |
CN107489880A (zh) | 一种型材连接组件 | |
CN207647638U (zh) | 一种发动机中的分体式密封件 | |
CN204271996U (zh) | 一种横向均布设置加强筋的固定边框用角键 | |
CN204567815U (zh) | 一种备胎升降器 | |
CN104500518B (zh) | 一种固定边框用新型角键 | |
CN205853946U (zh) | 一种组装时方便挂面套的汽车头枕 | |
CN104500511B (zh) | 一种具有级联功能的边框固定用角键 | |
CN205752918U (zh) | 钩型换向器 | |
CN204271998U (zh) | 一种新型具有级联功能的边框固定用角键 | |
CN204316422U (zh) | 一种具有级联功能的边框固定用新型角键 | |
CN204651543U (zh) | 一种导电片 | |
CN205329375U (zh) | 一种洗衣机滚筒的传动装置 | |
CN204357235U (zh) | 带止挡的车门铰链结构 | |
CN203637583U (zh) | 一种汽车中控箱与仪表板安装结构 | |
CN203814104U (zh) | 一种服务器用滑轨的支撑杆 | |
CN107554297A (zh) | 汽车仪表盘面板的固定结构 | |
CN204172631U (zh) | 一种汽车上摆臂 | |
CN206774847U (zh) | 全塑槽型换向器换向片 | |
CN202689553U (zh) | 方便拆卸的调整板结构 | |
CN203058743U (zh) | 背具背架 | |
CN204361809U (zh) | 电机机壳钢板 | |
CN204452625U (zh) | 一种汽车底护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