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35993U - 脚趾垫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脚趾垫体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335993U CN204335993U CN201420856694.4U CN201420856694U CN204335993U CN 204335993 U CN204335993 U CN 204335993U CN 201420856694 U CN201420856694 U CN 201420856694U CN 204335993 U CN204335993 U CN 20433599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ce
- stop surface
- tiptoe
- district
- body struc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脚趾垫体结构,适用于鞋内的鞋尖区域,用以在向后回步动作时提供脚尖踩蹬。脚趾垫体结构在相对的顶面和底面之间连接有倾斜设置的止挡面,其中顶面对应于脚尖的脚趾区,止挡面与顶面的连接处对应于脚尖的趾骨间关节区,而止挡面与底面的连接处对应于脚尖的跖趾关节区,从而让脚趾区可以相对脚掌预先弯折一角度,并且在脚尖进行踩蹬动作时,让趾骨间关节区和跖趾关节区可以直接施力于止挡面上,从而让脚尖可以通过反作用力作为向后回步的助力,而提升向后回步的运动表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运动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鞋内的鞋尖区域中,用以在向后回步动作时提供脚尖踩蹬的一种脚趾垫体结构。
背景技术
鞋子的功能在于提供脚部穿着的舒适度,例如提供较好的缓冲效果,以避免对脚部造成损害,或者是提供较好的防滑效果,以避免脚部在运动过程中相对鞋体滑动。
然而,在一些需要进行脚步向前蹬步再瞬时向后回步的运动中,例如羽毛球、剑击或拳击等,有研究结果显示,在这些类型的运动中,对于高水平运动员与普通水平运动员之间有着差不多的向前蹬步速度,但高水平运动员在向后回步到原位的速度比普通水平运动员明显较快。这显示一般鞋子只能是供避震、防滑的使用需求,但无法符合运动员对于提升向前蹬步再向后回步等特定动作的运动表现的使用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脚趾垫体结构,用以解决一般鞋子无法符合向前蹬步再向后回步等特定动作的使用需求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揭示了一种脚趾垫体结构,适用于鞋内的鞋尖区域,用以在向后回步动作时提供脚尖踩蹬。脚趾垫体结构包括相对的顶面和底面以及与顶面位于同一侧的止挡面,且止挡面倾斜连接于顶面和底面之间,其中顶面对应于脚尖的脚趾区,止挡面与顶面的连接处对应于脚尖的趾骨间关节区,止挡面与底面的连接处对应于脚尖的跖趾关节区。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脚趾垫体结构中,止挡面包括相对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分别连接于顶面与底面之间,且止挡面的长度从第一侧边朝向第二侧边的方向递增,其中顶面远离止挡面的一侧具有一弧度,顶面的面积分别自对应于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相对二侧朝向顶面的弧顶方向递增。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脚趾垫体结构中,顶面的面积大小匹配于脚趾区的面积大小。
进一步地,上述的脚趾垫体结构还可包括止滑块,设置于止挡面上,且止滑块相对止挡面的另一侧具有凸棱,凸棱沿第一侧边朝向第二侧边的方向延伸,并且对应于脚尖上介于趾骨间关节区与跖趾关节区之间的趾沟区,其中趾沟区与凸棱为凹凸配合结构。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脚趾垫体结构中,止滑块具有相连接的基础段和延伸段,凸棱配置于基础段上,其中基础段覆盖住止挡面,延伸段朝向顶面的方向延伸,并且覆盖住顶面。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脚趾垫体结构中,止挡面的面积大于顶面的面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可以获得包括以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的脚趾垫体结构,通过在相对的顶面和底面之间连接有倾斜设置的止挡面,并且以顶面对应于脚尖的脚趾区,以止挡面与顶面的连接处对应于脚尖的趾骨间关节区,以及以止挡面与底面的连接处对应于脚尖的跖趾关节区,让脚趾区踩踏于顶面上,而常态的相对脚掌预弯折成一定角度,从而在脚尖进行踩蹬动作时,可以省略抬离脚跟让脚趾区与脚掌弯曲的动作,而加快踩蹬动作的反应速度,并且在脚尖进行踩蹬动作时,让趾骨间关节区和跖趾关节区可以直接施力于止挡面上,从而让脚尖可以通过反作用力作为向后回步的助力,进一步加快脚步回缩的速度,而大幅提升向后回步的运动表现。此外,在上述回步过程中,在脚趾的楔形位置能够诱发趾屈肌(例如拇短屈肌、骨间足底肌和趾短屈肌等)的伸展缩短循环(stretch-shortening cycle,SSC),其中伸展缩短循环过程包含先把一肌腱拉长而引起的肌腱组织的弹性行为(被动的),并配合该肌肉同心收缩(主动的)以进行一特定动作。本申请的脚趾垫体结构能够在上述脚趾肌腱组织受拉伸时提供助力,再加上脚部的主动发力而相互结合成向后回步的动力,从而提升往后回步时的速度以及运动表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和图2分别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其他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其他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藉此对本申请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申请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它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实施例描述
请参照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所揭露的脚趾垫体结构10可以单独做为鞋垫使用,或者是一体成型于中底表面上的立体结构,又或者是设置在鞋垫与中底的组合结构中,其适用于鞋子20内的鞋尖区域,例如运动鞋的鞋尖处,用以在向后回步动作时提供脚尖30踩蹬,其中脚尖30包括脚趾区310、趾骨间关节区320、跖趾关节区330以及介于趾骨间关节区320与跖趾关节区330之间的趾沟区340,其中趾沟区340为脚尖30上介于趾骨间关节区320与跖趾关节区330之间自然形成的凹陷区域。
如图3和图4所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所揭露的脚趾垫体结构10包括相对的顶面110和底面120以及连接于顶面110和底面120之间的止挡面130,以美码九号鞋子为例,其中顶面110和底面120之间的厚度大约介于4至8毫米之间使止挡面130与顶面110位于脚趾垫体结构10的同一侧,并且倾斜连接于顶面110和底面120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顶面110和底面120之间的厚度也可以视实际的使用需求(如鞋号或不同运动类别的鞋子等)而设置为小于4毫米或大于8毫米的厚度,并不以本实施例的4-8毫米为限。并且,在垂直于底面120的方向上,顶面110和止挡面130可以是但并不局限于恰好覆盖住底面120,例如,在顶面110连同止挡面130在垂直于底面120的方向所涵盖的面积恰好等于或大于底面120的面积。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视实际需求而采用顶面110和止挡面130所涵盖的面积小于底面120的面积的配置方式,而并不局限于大于或等于的结构形态。
请参照图1、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脚趾垫体结构10的顶面110的面积大小至少匹配于(例如等于或略大于)脚趾区310的面积大小,但不只限于脚趾区310的面积,而止挡面130的面积大小匹配于趾沟区340的面积大小。止挡面130包括相对的第一侧边131和第二侧边132以及相对的第三侧边133和第四侧边134。第一侧边131、第二侧边132、第三侧边133和第四侧边134交错设置,而共同围绕于止挡面130的四周围。第一侧边131和第二侧边132分别在止挡面130的相对二侧连接于顶面110和底面120之间,从而在实际应用上分别对应于脚底外侧与脚底内侧,第三侧边133在止挡面130相邻于顶面110的一侧连接于第一侧边131和第二侧边132之间,并且与顶面110的侧缘相互贴齐且相互连接,而第四侧边134在止挡面130相邻于底面120的一侧连接于第一侧边131和第二侧边132之间,并且与底面120远离顶面110的一侧缘相互贴齐且相互连接。其中,止挡面130的第一侧边131与第二侧边132之间的宽度与趾沟区340的宽度相当,而第三侧边133与第四侧边134之间的距离等于或趋近于趾骨间关节区320与跖趾关节区330之间的距离,使第三侧边133和第四侧边134恰好分别对应于趾骨间关节区320和跖趾关节区330,也就是使止挡面130与顶面110的连接处(即第三侧边133的位置处)对应于趾骨间关节区320,以及使止檔面130与底面120的连接处(即第四侧边134的位置处)对应于跖趾关节区330。
一般来说,在鞋子20内的鞋尖区域通常设置为圆弧型结构,因此在脚趾垫体结构10的相应位置上也可以设置有圆弧面140,使顶面110远离止挡面130的一侧具有一弧度,从而使顶面110的面积分别从对应于止檔面130的第一侧边131和第二侧边132的相对二侧分别朝向圆弧面140的弧顶方向递增。类似地,一般在脚尖处,各个脚趾的趾骨间关节从大姆指朝向小姆指的方向的联机呈曲线分布,因此可以将止挡面130的第三侧边133设置为相对应的曲线,从而让介于圆弧面140与止挡面130的第三侧边133之间所界定出的顶面110的面积形态匹配于脚尖30的脚趾区310的面积形态,如此一来,可以针对各个脚趾提供适当的接触面积,让各个脚趾的趾腹可以稳固的踩踏于顶面110上。
此外,随着止挡面130的第三侧边133呈曲线分布,使止挡面的长度(即第三侧边133与第四侧边134之间的距离)从第一侧边131朝向第二侧边132的方向递增,从而让止挡面130的面积形态匹配于脚尖30的趾沟区340的面积形态,并且让止挡面130的面积大于顶面110的面积,使止挡面130能够在靠近顶面110的一侧稳固的支撑脚尖30的趾骨间关节区320,以及在靠近底面120的一侧稳固的支撑脚尖30的跖趾关节区330,并且让脚尖30的脚趾区310被抬离底面120至一预定角度和高度。
请参照图1至图4,在应用上,当脚趾垫体结构10设置于鞋子20内的鞋尖区域时,脚趾垫体结构10以止挡面130的第一侧边131对应于脚外侧以及以止挡面130的第二侧边132对应于脚内侧的方式,让底面120固定于鞋尖区域的底部,使顶面110和止挡面130可以供脚尖30踩踏。并且当脚尖30踩踏于脚趾垫体结构10时,脚尖30的跖趾关节区330恰好接触于止挡面130与底面120的连接处(也就是止挡面130上靠近于第四侧边134的位置),而趾骨关节区320恰好接触于止挡面130与顶面110的连接处(也就是止挡面130上靠近于第三侧边133的位置),让脚尖30的脚趾区310受到止挡面130的导引而部分的悬置于顶面110上方,并且恰好对应于脚趾垫体结构10的顶面110,让各个脚趾的趾腹可以踩踏在顶面110上。
通常,当脚尖30在进行向前蹬步后,再向后蹬步回原位的动作时,基于运动力学的作动以及肌肉发力(即先前所述的伸展缩短循环)等原理,必需先把脚跟抬离地面少许,让脚尖30相对脚掌弯折至一定角度后,才能通过跖趾关节区330、趾骨关节区320以及脚趾区310施力于地面,从而让脚尖30通过反作用力向后蹬步回原位。在本申请中,由于脚尖30踩踏于脚趾垫体结构10时,已预先被抬离脚趾垫体结构10的底面120一预定高度,从而与脚掌之间预弯折一定角度,因此,当脚尖30在进行上述向后蹬步回原位的动作时,可以直接通过跖趾关节区330和趾骨关节区320踩蹬于止挡面130上,而施加作用力于止挡面130,以便于从止挡面130上获得向后蹬步的反作用力,并且可以通过脚趾区310向下踩踏于顶面110上,让脚尖30所施加的力量可以被集中在止挡面130上,从而在止挡面130上施加稳定的且集中的作用力,并且让止挡面130产生相应的反作用力后,推动脚尖30朝向脚跟的方向向后蹬步回原位。在此过程中,省略了一般抬离脚跟以及弯折脚尖30的动作,因此可以大幅缩短向后蹬步的反应时间,而有效提升向后回步的运动表现。另一方面,本申请的脚趾垫体结构也能够在脚趾肌腱组织受拉伸时产生相应的助力,再加上回步过程中的主动发力,两者相互结合成向后回步的驱动力,从而提升向后回步时的速度以及运动表现。
如图5至图7所示,本申请所揭露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在结构上大致相同,两者间的差异在于,第二实施例所揭露的脚趾垫体结构10还包括止滑块150,设置于止挡面130上,并且在止滑块150相对止挡面130的另一侧(即远离于止挡面130的一侧)具有凸棱151。凸棱151沿止挡面130的第一侧边131朝向第二侧边132的方向延伸,并且对应于脚尖30上介于趾骨间关节区320与跖趾关节区330之间的趾沟区340,其中从止滑块150的底部至凸棱151之间的高度大约为4毫米,其主要根据实际使需求(例如不同使用者的趾沟深度)来决定,是可作调整的,并不以4毫米为限。因此,通过止滑块的设置使凸棱151相对于底面120的垂直高度大于顶面110与底面120之间的厚度,并且使凸棱151在水平方向的相对位置上凸出于顶面110。同时,凸棱151的结构形态匹配于趾沟区340的结构形态,两者为凹凸配合结构。因此,当脚尖30踩蹬于脚趾垫体结构10时,可以通过凸棱151嵌合于趾沟区340内,让脚尖30朝向顶面方向和止挡面方向自由位移的能力受到限制,从而避免脚尖30在止挡面130上踩蹬的过程中,相对止挡面130产生位移而使分散作用力。此外,还可以针对各个脚趾提供适当的接触面积,让各个脚趾的趾腹可以稳固的踩踏于顶面110以提供更加舒适的贴脚感觉
此外,如图8和图9所示,在脚趾垫体结构10中包含有止滑块150的其他实施例中,为了让止滑块150可以更加稳固的设置在止挡面130上,还可以将止滑块150设置为包括有基础段152和延伸段153的结构形态。凸棱151配置在基础段152上,延伸段153的一端连接于基础段152上相邻于凸棱151的一侧,另一端朝向远离基础段152的方向延伸,且延伸段153的面积形态匹配于顶面110的面积形态。因此,在配置上,止滑块150通过基础段152覆盖于止挡面130上,使延伸段153朝向顶面110的方向延伸,并且覆盖住顶面110,用以对脚趾区域提供更好的贴合度,而提升更佳的贴脚感觉。这种配置方式,除了可以提供更佳的脚感外,还可以增加止滑块150与顶面110和止挡面13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彼此间的摩擦力,进一步避免止滑块150相对止挡面130和/或顶面110位移,让止滑块150可以更加稳固的结合在止挡面130和顶面110上。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申请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申请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脚趾垫体结构,适用于鞋内的鞋尖区域,用以在向后回步动作时提供脚尖踩蹬,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趾垫体结构包括:相对的顶面和底面以及与所述顶面位于同一侧的止挡面,且所述止挡面倾斜连接于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之间,其中所述顶面对应于所述脚尖的脚趾区,所述止挡面与所述顶面的连接处对应于所述脚尖的趾骨间关节区,所述止挡面与所述底面的连接处对应于所述脚尖的跖趾关节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趾垫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面包括相对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分别连接于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之间,且所述止挡面的长度从所述第一侧边朝向所述第二侧边的方向递增,其中所述顶面远离所述止挡面的一侧具有一弧度,所述顶面的面积分别自对应于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的相对二侧朝向所述顶面的弧顶方向递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脚趾垫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面的面积大小匹配于所述脚趾区的面积大小。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脚趾垫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止滑块,设置于所述止挡面上,且所述止滑块相对所述止挡面的另一侧具有凸棱,所述凸棱沿所述第一侧边朝向所述第二侧边的方向延伸,并且对应于所述脚尖介于所述趾骨间关节区与所述跖趾关节区之间的趾沟区,其中所述趾沟区与所述凸棱为凹凸配合结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脚趾垫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滑块具有相连接的基础段和延伸段,所述凸棱配置于所述基础段上,其中所述基础段覆盖住所述止挡面,所述延伸段朝向所述顶面的方向延伸,并且覆盖住所述顶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趾垫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面的面积大于所述顶面的面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856694.4U CN204335993U (zh) | 2014-12-24 | 2014-12-24 | 脚趾垫体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856694.4U CN204335993U (zh) | 2014-12-24 | 2014-12-24 | 脚趾垫体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335993U true CN204335993U (zh) | 2015-05-20 |
Family
ID=53219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856694.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335993U (zh) | 2014-12-24 | 2014-12-24 | 脚趾垫体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33599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44729A (zh) * | 2014-12-24 | 2015-04-29 | 李宁体育(上海)有限公司 | 脚趾垫体结构 |
-
2014
- 2014-12-24 CN CN201420856694.4U patent/CN204335993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44729A (zh) * | 2014-12-24 | 2015-04-29 | 李宁体育(上海)有限公司 | 脚趾垫体结构 |
CN104544729B (zh) * | 2014-12-24 | 2016-04-06 | 李宁体育(上海)有限公司 | 脚趾垫体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467046B2 (ja) | 後足部が分割された靴底を有する靴 | |
CN107440223B (zh) | 具有稳定围栏的鞋类物品 | |
JP6454784B2 (ja) | 前足部が分割された靴底を有する靴 | |
CN104687641B (zh) | 具有非线性的粘性液体的鞋组件 | |
JP6670128B2 (ja) | インソール | |
JP2006198101A (ja) | 履物の本底及び履物 | |
CN204335993U (zh) | 脚趾垫体结构 | |
JP6048831B2 (ja) | 靴の中敷き | |
KR101301690B1 (ko) | 발바닥 전면 밀착형 신발의 인솔 | |
CN104544729B (zh) | 脚趾垫体结构 | |
JP3211473U (ja) | インソール構造 | |
JP2017176490A (ja) | シューズ用ソール構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シューズ | |
JP2007312822A (ja) | 高さのあるヒールを備えた婦人靴の中底体 | |
JP5695794B1 (ja) | 履物の底部材 | |
JP3187084U (ja) | 屈曲性爪先部を有するスポーツシューズ | |
KR101196569B1 (ko) | 걸음걸이 교정 및 근력 강화용 신발 | |
JP3211541U (ja) | 履物 | |
JP2008048893A (ja) | 靴 | |
KR101435757B1 (ko) | 신발깔창 | |
JP6721995B2 (ja) | 筋力をトレーニングする方法及びそれに用いる履物 | |
JP6721232B2 (ja) | 中敷き、及び履物 | |
JP5792327B2 (ja) | ハイヒール | |
US2265853A (en) | Footwear | |
KR200455359Y1 (ko) | 족구화 | |
JP6288687B1 (ja) | 両面使用シャンク及び当該シャンクを備えた一対のスポーツシュー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406 |
|
C25 |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