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311464U - 一种基坑降水施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坑降水施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311464U
CN204311464U CN201420786772.8U CN201420786772U CN204311464U CN 204311464 U CN204311464 U CN 204311464U CN 201420786772 U CN201420786772 U CN 201420786772U CN 204311464 U CN204311464 U CN 2043114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watering
foundation pit
filter pipe
gravel filter
s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78677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义立
李晓燕
张涛
朱朋刚
张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20th Bureau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20th Bureau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20th Bureau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20th Bureau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142078677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3114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3114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3114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坑降水施工结构,所施工基坑的上部为砂卵石地层且其下部为泥岩地层,该降水施工结构包括多个布设在砂卵石地层内的降水井,多个降水井的直径均为Φ550~Φ650mm且相邻两个降水井之间的间距为14~16m;各降水井的井孔深度均与所处位置处砂卵石地层的厚度相同;每个降水井均包括沉淀管和水泥砾石滤水管,水泥砾石滤水管底部外侧包覆有一层密目尼龙网;沉淀管与所处井孔之间以及水泥砾石滤水管的中下部与所处井孔之间均为滤料填充层,水泥砾石滤水管上部与所处井孔之间为粘土填充层。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方便、使用效果好,能简便完成上部为砂卵石地层且下部为泥岩地层的基坑降水施工过程。

Description

一种基坑降水施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基坑降水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坑降水施工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地铁工程将会出现多条线路换乘的情况,车站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地铁车站明挖施工从投资和进度上均具有优势。降水施工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地下水水位,对地铁车站基坑进行明挖施工时,降水施工是基坑开挖之前的一道至关重要的工序,尤其是当所开挖基坑所处施工区域的环境复杂,基坑开挖总面积与开挖深度均较大时,降水施工难度较大。如采用明挖法对一个开挖总面积约13345m2且最大开挖深度约25.499m的基坑进行开挖时,根据水文地质资料,所开挖基坑所处施工区域赋存于基岩顶板以上,形成一个整体含水层,含水层总厚度约8.1m~12.1m,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并且,下伏泥岩,埋深13.2m~17.3m,地下水赋存于基岩风化带裂隙中,含水层透水性及富水性差,水量贫乏,与上部卵石含水层相比,属于弱透水层,可视作隔水板,对地铁车站施工影响较小。因而,所施工车站所处施工区域中上部为砂卵石地层(地质为砂卵石)且其下部为泥岩地层(地质为泥岩),其中砂卵石地层中卵石土与砂土间无隔水层,相互间水力联系好,并形成一个共同的含水层,地下水赋存形式为孔隙潜水;而泥岩地层中泥岩的透水性差,视作隔水底板。目前,上部为砂卵石地层且下部为泥岩地层的施工区域中基坑开挖施工的资料较少,降水施工难度较大。因而,需设计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方便、使用效果好的基坑降水施工结构,适合于上部为砂卵石地层且下部为泥岩地层的施工区域进行基坑降水,并能简便、快速完成上部为砂卵石地层且下部为泥岩地层的基坑降水施工过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基坑降水施工结构,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方便、使用效果好,能简便、快速完成上部为砂卵石地层且下部为泥岩地层的基坑降水施工过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坑降水施工结构,所施工基坑的上部为砂卵石地层且其下部为泥岩地层,其特征在于:该降水施工结构包括多个布设在所施工基坑上部的砂卵石地层内的降水井,多个所述降水井的结构均相同且其均呈竖直向布设,多个所述降水井的直径均相同且其直径均为Φ550mm~Φ650mm;多个所述降水井呈梅花形布设,且多个所述降水井呈均匀布设,相邻两个所述降水井之间的间距为14m~16m;多个所述降水井均位于泥岩地层上方,且每个所述降水井的井孔深度均与所处位置处砂卵石地层的厚度相同;每个所述降水井均包括由上至下下放至井孔内的沉淀管和位于沉淀管正上方的水泥砾石滤水管,所述沉淀管位于所述井孔底部且其支撑于泥岩地层上,所述沉淀管和水泥砾石滤水管均与所处井孔呈同轴布设且二者的直径均为Φ280mm~Φ320mm;所述水泥砾石滤水管底部外侧包覆有一层密目尼龙网且其底部包覆密目尼龙网的节段为底部包覆段,所述底部包覆段的长度为3.5m~4.5m;所述沉淀管与所处井孔之间以及水泥砾石滤水管的中下部与所处井孔之间均为滤料填充层,所述水泥砾石滤水管上部与所处井孔之间为粘土填充层,所述粘土填充层位于滤料填充层上方;所述水泥砾石滤水管的顶端伸出地面的高度为0.5m~1m,所述粘土填充层的底面与水泥砾石滤水管顶端之间的竖向距离为3m~4m且其顶面与地面相平齐。
上述一种基坑降水施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沉淀管的长度为3m~5m。
上述一种基坑降水施工结构,其特征是:多个所述降水井的井孔深度均为20m~30m。
上述一种基坑降水施工结构,其特征是:相邻两个所述降水井之间的间距优选为15m。
上述一种基坑降水施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滤料填充层为中粗砂填充层。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方便,投入施工成本较低。
2、降水施工工期较短且降水过程安全、可靠,适合于上部为砂卵石地层且下部为泥岩地层的施工区域进行基坑降水,并能简便、快速完成上部为砂卵石地层且下部为泥岩地层的基坑降水施工过程。并且,实际降水过程中,利用泥岩地层作为降水施工的隔水板,能简便、快速完成降水过程。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方便、使用效果好,能简便、快速完成上部为砂卵石地层且下部为泥岩地层的基坑降水施工过程。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降水井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泥岩地层;    2—沉淀管;      3—水泥砾石滤水管;
4—密目尼龙网;  5—滤料填充层;  6—粘土填充层。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所施工基坑的上部为砂卵石地层且其下部为泥岩地层1,该降水施工结构包括多个布设在所施工基坑上部的砂卵石地层内的降水井,多个所述降水井的结构均相同且其均呈竖直向布设,多个所述降水井的直径均相同且其直径均为Φ550mm~Φ650mm。多个所述降水井呈梅花形布设,且多个所述降水井呈均匀布设,相邻两个所述降水井之间的间距为14m~16m。多个所述降水井均位于泥岩地层1上方,且每个所述降水井的井孔深度均与所处位置处砂卵石地层的厚度相同。每个所述降水井均包括由上至下下放至井孔内的沉淀管2和位于沉淀管2正上方的水泥砾石滤水管3,所述沉淀管2位于所述井孔底部且其支撑于泥岩地层1上,所述沉淀管2和水泥砾石滤水管3均与所处井孔呈同轴布设且二者的直径均为Φ280mm~Φ320mm。所述水泥砾石滤水管3底部外侧包覆有一层密目尼龙网4且其底部包覆密目尼龙网4的节段为底部包覆段,所述底部包覆段的长度为3.5m~4.5m。所述沉淀管2与所处井孔之间以及水泥砾石滤水管3的中下部与所处井孔之间均为滤料填充层5,所述水泥砾石滤水管3上部与所处井孔之间为粘土填充层6,所述粘土填充层6位于滤料填充层5上方。所述水泥砾石滤水管3的顶端伸出地面的高度为0.5m~1m,所述粘土填充层6的底面与水泥砾石滤水管3顶端之间的竖向距离为3m~4m且其顶面与地面相平齐。
本实施例中,所述沉淀管2的长度为3m~5m。
实际施工时,多个所述降水井的井孔深度均为20m~30m。
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降水井之间的间距优选为15m。
本实施例中,所述滤料填充层5为中粗砂填充层。并且,所述滤料填充层5中所采用中粗砂的粒径为3mm~7mm。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基坑降水施工结构,所施工基坑的上部为砂卵石地层且其下部为泥岩地层(1),其特征在于:该降水施工结构包括多个布设在所施工基坑上部的砂卵石地层内的降水井,多个所述降水井的结构均相同且其均呈竖直向布设,多个所述降水井的直径均相同且其直径均为Φ550mm~Φ650mm;多个所述降水井呈梅花形布设,且多个所述降水井呈均匀布设,相邻两个所述降水井之间的间距为14m~16m;多个所述降水井均位于泥岩地层(1)上方,且每个所述降水井的井孔深度均与所处位置处砂卵石地层的厚度相同;每个所述降水井均包括由上至下下放至井孔内的沉淀管(2)和位于沉淀管(2)正上方的水泥砾石滤水管(3),所述沉淀管(2)位于所述井孔底部且其支撑于泥岩地层(1)上,所述沉淀管(2)和水泥砾石滤水管(3)均与所处井孔呈同轴布设且二者的直径均为Φ280mm~Φ320mm;所述水泥砾石滤水管(3)底部外侧包覆有一层密目尼龙网(4)且其底部包覆密目尼龙网(4)的节段为底部包覆段,所述底部包覆段的长度为3.5m~4.5m;所述沉淀管(2)与所处井孔之间以及水泥砾石滤水管(3)的中下部与所处井孔之间均为滤料填充层(5),所述水泥砾石滤水管(3)上部与所处井孔之间为粘土填充层(6),所述粘土填充层(6)位于滤料填充层(5)上方;所述水泥砾石滤水管(3)的顶端伸出地面的高度为0.5m~1m,所述粘土填充层(6)的底面与水泥砾石滤水管(3)顶端之间的竖向距离为3m~4m且其顶面与地面相平齐。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降水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管(2)的长度为3m~5m。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坑降水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降水井的井孔深度均为20m~30m。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坑降水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降水井之间的间距优选为15m。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坑降水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料填充层(5)为中粗砂填充层。
CN201420786772.8U 2014-12-12 2014-12-12 一种基坑降水施工结构 Active CN2043114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86772.8U CN204311464U (zh) 2014-12-12 2014-12-12 一种基坑降水施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786772.8U CN204311464U (zh) 2014-12-12 2014-12-12 一种基坑降水施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11464U true CN204311464U (zh) 2015-05-06

Family

ID=53133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786772.8U Active CN204311464U (zh) 2014-12-12 2014-12-12 一种基坑降水施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31146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75610A (zh) * 2015-07-08 2015-10-14 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扩大端降压井、深基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6013195A (zh) * 2016-06-15 2016-10-12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井点管降水控制系统
CN107165181A (zh) * 2017-07-11 2017-09-15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监测减压作用的地铁基坑降水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75610A (zh) * 2015-07-08 2015-10-14 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扩大端降压井、深基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4975610B (zh) * 2015-07-08 2017-05-10 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扩大端降压井、深基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6013195A (zh) * 2016-06-15 2016-10-12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井点管降水控制系统
CN107165181A (zh) * 2017-07-11 2017-09-15 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监测减压作用的地铁基坑降水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18347B (zh) 一种深基坑内盲沟和集水井排水施工方法
WO2013159749A1 (zh) 一种矿井地下水的分布式存储及利用方法
CN104806217A (zh) 煤层群井地联合分层压裂分组合层排采方法
CN104032760A (zh) 一种基坑施工管井降水方法
LU501539B1 (en) Pumping and drainage method for foundation pit bottom plate construction of deep foundation pit and pumping and drainage structure
CN203487528U (zh) 串珠式岩溶地区水中墩钻孔桩施工用暗河溶洞处理结构
LU500273B1 (en) New comprehensive dewatering and drainage method and drainage device for mudstone subway station
CN102383412A (zh) 采用降水回灌控制深基坑周边沉降的施工方法
CN104633996A (zh) 一种水源热泵回灌技术方法
CN104762982B (zh) 一种富水红砂岩地质地下水位控制的施工方法
CN204311464U (zh) 一种基坑降水施工结构
CN107191188B (zh) 基岩段不良含水层定位靶向注浆立井井壁结构、施工装置及方法
CN202247920U (zh) 一种深基坑内盲沟和集水井排水施工结构
CN206467684U (zh) 一种盾构下穿既有地铁车站围护结构加固系统
CN203939036U (zh) 一种适用于河道的钢板桩围堰结构
CN103590424B (zh) 道路通行的地下工程施工法
CN112715083A (zh) 一种矿山复垦中沉陷区底部蓄提水方法
CN107023013A (zh) 一种充分利用水文地质特性的绿色降水方法
CN206656514U (zh) 一种利用基坑区域的地源热泵地埋管系统
CN111910665B (zh) 一种急倾斜条带状互层复合地层基坑的降水处理方法
CN203924005U (zh) 水域泥炭质土层中的填土筑坝结构
CN104631465A (zh) 卵石层红砂岩地质条件下的深基坑开挖施工方法
CN211144529U (zh) 一种富水黄土隧道降水施工结构
CN204919578U (zh) 特殊地质条件下的真空管井降水系统
CN107905219A (zh) 一种复杂地质条件下超深人工开挖桩孔的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