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88198U - 触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88198U
CN204288198U CN201420854191.3U CN201420854191U CN204288198U CN 204288198 U CN204288198 U CN 204288198U CN 201420854191 U CN201420854191 U CN 201420854191U CN 204288198 U CN204288198 U CN 2042881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wiring
electrode unit
line
contact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85419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鸿野胜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nze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nz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nze Ltd filed Critical Gunze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881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8819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具备低电阻的电极且能实现薄型化和轻量化的触控面板。触控面板(1)具备:基材(2)、多列第一电极(3)和与第一电极(3)交叉的多列第二电极(4)。基材(2)具有传感器区域(R)和设置在传感器区域(R)周围的周缘区域(C)。第一电极(3)具有网眼状的多个第一电极单元(30),第二电极(4)具有网眼状的多个第二电极单元(40)。在各第一电极单元(30)和各第二电极单元(40)上连接有布线(5)。各布线(5)以相互不交叉的方式向周缘区域(C)引出,从同列的第一电极单元(30)引出的布线(5)之间和从同列的第二电极单元(40)引出的布线(5)之间电连接。

Description

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容式透明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正在积极开发在计算机和电子设备中不使用按钮而利用了显示器的显示的操作,为了进行所述操作,在显示器的前面配置透明的触控面板并检测触摸位置。作为触控面板的种类,有电阻膜式、表面弹性波式、红外线方式等,并且还有电容式触控面板,该电容式触控面板利用手指的触摸或接近造成的电容的变化来检测位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矩阵状电极(X方向、Y方向的两层结构)的电容式触控开关。
以往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包括:第一导电性基材,形成有透明的第一电极,该透明的第一电极由在基材的一个面上以带状的方式形成图案的氧化铟锡(ITO)等构成;以及第二导电性基材,形成有透明的第二电极,该透明的第二电极由在基材的一个面上以带状方式形成图案的ITO等构成,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互相对,两个导电性基材通过粘合层粘合。但是,ITO电阻率高,一般为200Ω/□~1000Ω/□。特别是在大型的触控面板中,由于电极的端子间的电阻值增加,并且伴随于此电容检测的灵敏度下降,所以存在难以作为触控面板动作的情况。
因此,提出了一种不使用ITO的电容式触控面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2的触控面板中,通过将由铜或铜合金构成的金属线形成为网眼状来形成电极,使电极的透过率在70%以上,以维持清晰度的状态形成低电阻的电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表公报特表2006-511879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3-069257号
但是,在专利文献2的触控面板中,由于是使在基材的一个面上形成有网眼状的第一电极的第一导电性基材与在基材的一个面上形成有网眼状的第二电极的第二导电性基材重叠的结构,所以触控面板整体的厚度变厚。近年来,要求触控面板薄型化、轻量化,但是专利文献2的触控面板存在不利于薄型化、轻量化要求的问题。此外,由于需要在两个基材上分别形成电极和布线等,所以用于触控面板制造的工序变多,存在难以高效地制造触控面板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所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该触控面板具备低电阻的电极,并且能够实现薄型化和轻量化。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目的通过如下触控面板达成,所述触控面板安装在显示装置的前面,所述触控面板具备:基材;多列的第一电极,沿所述基材的一个面侧的第一方向隔开间隔配置;以及多列的第二电极,沿所述基材的一个面侧的第二方向隔开间隔配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所述触控面板的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具有:传感器区域,配置有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以及周缘区域,设置在所述传感器区域的周围,所述第一电极具有多个第一电极单元,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单元是通过使多个导线交叉而形成的,并且沿所述第二方向隔开间隔配置,所述第二电极具有多个第二电极单元,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单元是通过使多个导线交叉而形成的,并且沿所述第一方向隔开间隔配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极单元上连接有布线,所述布线以相互不交叉的方式向所述周缘区域引出,从同列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引出的布线之间和从同列的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引出的布线之间电连接。
在所述结构的触控面板中,优选的是,所述布线的至少在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极单元之间延伸的部分与一部分的所述导线平行。
此外,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极单元之间设置有多个未与所述导线和所述布线连接的辅助线,所述辅助线与所述布线平行。
此外,优选的是,在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布线上设置有第一模仿线,所述第一模仿线与设置有该第一模仿线的所述布线交叉,并且未与相邻于设置有该第一模仿线的所述布线的所述布线和所述导线连接。
此外,优选的是,在至少一部分的所述辅助线上设置有第二模仿线,所述第二模仿线与设置有该第二模仿线的所述辅助线交叉,并且未与所述布线和所述导线连接。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模仿线和所述第二模仿线的至少一方以位于具有与所述导线之间的间距相等的间距的多个线上的方式配置。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导线的方向是相对于所述显示装置的黑矩阵倾斜的方向。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具备切断部,所述切断部在不妨碍两端部间的导通性的范围内切断所述导线。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触控面板是相互容量检测型的电容式触控面板。
按照本实用新型,由于通过使多个导线交叉,形成网眼状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以能够避免使用作为稀有金属的铟,与使用ITO相比,能够实现形成在基材上的电极图案的低电阻化,并且还能够提高触控面板的清晰度,因此能够很好地用作电容式触控面板。此外,由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都形成在基材的一个面上,所以具有如下优点:能够实现触控面板结构的简单化并能减轻整体的厚度和重量(实现薄型化和轻量化)。此外,由于将与各电极单元连接的各布线以相互不交叉的方式向基材的周缘区域引出,并且使规定的布线之间连接,所以基材的传感器区域具有简单的结构,并且能够利用单一的光刻法或其他印刷方法直接形成在基板上。因此,由于能减少用于制造触控面板的工序并能使制造工艺简单化,所以不仅能够高效地制造触控面板,而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简要剖面图。
图3是表示放大了图1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放大了图4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6的(a)~图6的(c)是表示放大了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触控面板
2       基材
3       第一电极
4       第二电极
5       布线
6       辅助线
8       第一模仿线
9       第二模仿线
30      第一电极单元
40      第二电极单元
R       传感器区域
C       周缘区域
L1、L2  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为了使结构容易理解,各附图并不是实际尺寸比例而是进行了局部放大或缩小。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简要剖面图。图3是放大了图1的一部分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1是电容式触控面板,更具体地说,是相互容量检测型的电容式触控面板。这种触控面板1具备透明的基材2、以及设置在基材2的一个面T侧的多列带状的第一电极3和多列带状的第二电极4,向一方的第一电极3施加驱动电压并利用另一方的第二电极4检测与手指间的电容的变化,利用第二电极4检测Y位置并利用第一电极3检测X位置。由于即使当操作者在触控面板的传感器区域R内进行同时进行多点触摸操作的多点触摸时,相互容量检测型的触控面板也能够准确地进行各触摸位置的检测,所以与自身容量检测型的触控面板相比,相互容量检测型的触控面板是优选的方式。这种触控面板1例如安装在银行终端(取款机)、售票机、手机、智能手机、平板设备、笔记本计算机、显示器一体型计算机、导航系统、游戏机、POS终端等显示装置上来使用。
基材2是电介质基材。基材2的材料可以例举的是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透明材料。基材2的厚度优选的是10μm~2000μm左右。此外,可以将所述材料层叠为多层。此外,可以在基材2的表面和背面设置用于保护表面和背面的硬涂层、反射防止层、防污层、抗粘连层、接收层等功能层、或对基材2的表面和背面进行等离子处理等。基材2具有手指或导电性笔等能够触摸的中央的传感器区域R以及包围传感器区域R的周缘区域C。多列的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配置在传感器区域R内。
第一电极3沿基材2的一个面T的第一方向(图示例中左右的Y方向)隔开规定间隔成列配置,相邻的第一电极3之间电绝缘。各列的第一电极3分别具有多个第一电极单元30。另一方面,第二电极4沿基材2的一个面T的、与所述第一方向(Y方向)垂直交叉的第二方向(图示例中上下的X方向)隔开规定间隔成列配置,相邻的第二电极4之间电绝缘。各列的第二电极4分别具有多个第二电极单元4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Y方向)和第二方向(X方向)垂直,但是也可以以不垂直的角度在基材2的一个面T上配置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
多个第一电极单元30以等间隔配置在基材2的一个面T的第二方向(X方向)上。第一电极单元30通过使多个相对于X方向朝向倾斜方向(U方向或V方向)的两种导线L1、L2(图3所示)交叉而形成为网眼状,是组合有多个格子K的形状。格子K在图示例中为正方形,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菱形等任意形状。导线L1、L2的线宽例如为1μm~30μm左右,优选的是1μm~15μm左右。此外,导线L1、L2的间距例如为50μm~500μm左右。此外,导线L1、L2的厚度例如为0.1μm~10μm左右。由于具有这种尺寸的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1、L2的线宽非常细且间距相对于线宽非常大,所以不醒目。
多个第二电极单元40沿基材2的一个面T的第一方向(Y方向)等间隔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外形是菱形,第二电极单元40设置成以与设置在基材2的一个面T上的第一电极单元30不重叠的方式填充不存在第一电极单元30的空着的空间。由此,基材2的传感器区域R成为铺满多个第一电极单元30和多个第二电极单元40的状态。此外,在传感器区域R内设置有在铺满的各电极单元30、40之间延伸的间隙S1、S2。各间隙S1、S2分别沿相对于X方向为倾斜方向的U方向和V方向延伸并到达周缘区域C。第二电极单元40也与第一电极单元30同样,通过使多个两种导线L1、L2交叉而形成为网眼状。所述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1、L2与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1、L2的线宽、间距、厚度相同,第二电极单元40是组合有多个与第一电极单元30相同形状的格子K的形状。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1、L2由与第一电极单元30的导线L1、L2相同的材料形成。由此,由于可以将第二电极单元40与第一电极单元30一同形成在基材2的一个面T上,所以能够高效形成。
另外,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外形并不是必须为菱形,只要能够在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之间确保绝缘性并能够检测手指等的接触点,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外形可以是任意形状。
此外,在所述的说明中,所谓的网眼状除了包含导线L1、L2以具有交点的方式交叉的情况以外,也包含由于在线交叉的部分中至少一方的线间断,所以线和线没有交点但交叉的情况(大体网眼状)。
优选的是,所述导线L1、L2分别相对于显示装置(未图示)的黑矩阵朝向倾斜方向(相对于X方向或Y方向倾斜的U方向或V方向)。由于如果导线L1、L2与黑矩阵朝向相同方向则容易产生波纹(モアレ),所以通过采用上述方式防止产生波纹。由于所述理由,后述的布线5和辅助线6也相对于黑矩阵倾斜。
所述导线L1、L2例如可以使用光刻法形成在基材2上。例如,在将铜或银等金属薄膜成膜在基材2的一个面T上之后,在金属薄膜的表面薄薄地涂布感光性抗蚀剂并进行加热。通过在抗蚀剂的涂布面上配置图案掩模,并从其上方以规定时间照射紫外线来进行曝光,制作由曝光的部分和未曝光的部分构成的图案。此外,使用显影液除去未曝光部分的抗蚀剂来形成抗蚀图案,对金属薄膜的露出部分进行蚀刻并将其从基材2上除去,在基材2上形成导线L1、L2的布线图案。此后,通过除去金属薄膜上剩余的抗蚀剂,形成导线L1、L2。利用溅射或真空蒸镀等成膜方法进行金属薄膜的成膜。此外,使用利用酸或氧化剂等进行的湿式蚀刻、或者利用激光烧蚀或腐蚀性气体进行的干式蚀刻进行蚀刻。
另外,在形成导线L1、L2时,为了防止导线L1、L2的老化,优选的是在表面设置防锈层。例如可以在基材2的一个面T上形成金属薄膜时,通过将镍铜(NiCu)等具有防锈作用的金属作为薄膜堆积在金属薄膜的表面来形成防锈层。
此外,在形成导线L1、L2时,优选的是进行黒化处理,用于抑制使形成为网眼状图案的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不可见性(难以看出电极有/无的差异)恶化的金属光泽。所述黒化处理例如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当在基材2的一个面T上形成金属薄膜时,使基材2的一个面T或成膜在基材2的一个面T上的金属薄膜的表面变色为黒色等能够抑制光反射的低反射色。例如在利用溅射或真空蒸镀等使金属薄膜成膜在基材2的一个面T上时,可以通过使氧气或氮气等气体流入室内,并将通过金属的氧化或氮化生成的生成物质作为薄膜堆积在金属薄膜的最下层或最表层上,由此使基材2的一个面T或金属薄膜的表面变色为黒色等低反射色。由此,蚀刻和抗蚀剂除去后的导线L1、L2在其表面或背面(与基材2的边界面)具有通过黒化处理形成的黒化层。其结果,由于能够抑制导线L1、L2的金属光泽,所以能够使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不可见性良好。另外,在将金属薄膜成膜在基材2的一个面T上时,也可以通过将光反射率低的金属堆积在金属薄膜的表面或背面(与基材2的边界面)上,由此使基材2的一个面T或金属薄膜的表面变色为黒色等低反射色。
此外,也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进行黑化处理:在形成导线L1、L2之后,通过将导线L1、L2的表面浸渍在硫酸或氢氧化钠水溶液等药液中而使其变色为黒色等低反射色。此外,也可以通过利用电镀等在导线L1、L2上堆积氧化铜等光反射率低的氧化物等来进行黒化处理。
另外,作为导线L1、L2的形成方法,也可以使用所述方法以外的光刻法。例如可以通过使用了银油墨这样的具有感光性的导电性油墨进行的光刻法,来形成导线L1、L2。此外,作为导线L1、L2的形成方法并不限于利用光刻法的方法,也可以通过丝网印刷、凹版印刷、喷墨印刷等公知的印刷方法把包含银、金、白金、钯、铜、碳等极微细的导电性颗粒的导电性油墨、PEDOT、PSS这样的透明导电性树脂,以呈细线图案状的方式印刷在基材2上,由此形成导线L1、L2。
在各第一电极单元30和各第二电极单元40上连接有线状的布线5。各布线5以相互不交叉地延伸的方式从各第一电极单元30或各第二电极单元40引出到基材2的周缘区域C。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和周缘区域C相邻的各第一电极单元30和各第二电极单元40(即,配置在带状的各第一电极3和各第二电极4两端的各第一电极单元30和各第二电极单元40)连接的布线5配置在传感器区域R的外侧并保持原样在周缘区域C内延伸。另一方面,与其他的各第一电极单元30和各第二电极单元40连接的布线5在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之间的间隙S1、S2内延伸并被引出到周缘区域C。例如,在图1和图3中,各布线5从各电极单元30、40的上侧端部被引出到在各电极单元30、40上方相邻的间隙S1、S2中的沿U方向延伸的间隙S1,并且在所述间隙S1内以直线状的方式延伸到周缘区域C。此外,在所述间隙S1内以直线状的方式延伸时,各布线5以与各电极单元30、40不接触的方式与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导线L1、L2中的沿U方向延伸的导线L1平行地延伸,并且以与从其他电极单元30、40引出的布线5不交叉的方式相互隔开间隔平行地延伸。另外,所谓的平行除了包含完全平行的状态以外,也包含相对于平行稍许倾斜的状态。布线5的线宽例如为1μm~30μm左右,优选的是1μm~15μm左右。此外,布线5的间距为例如50μm~500μm左右。此外,布线5的厚度例如为0.1μm~10μm左右。
另外,在图1和图3中,各布线5从各电极单元30、40在间隙S1内朝向左斜上方延伸并引出到周缘区域C,但是也可以在间隙S1内朝向右斜下方以与沿U方向延伸的导线L1平行的方式延伸并且以不交叉的方式引出到周缘区域C,此外,还可以在沿V方向延伸的间隙S2内朝向左斜下方或右斜上方以与沿V方向延伸的导线L2平行的方式延伸并且以不交叉的方式引出到周缘区域C。此外,各布线5无需是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直线状,只要在相互不交叉的基础上不与各电极单元30、40接触,可以在间隙S1、S2内呈之字形延伸并引出到周缘区域C。即,只要各布线5之间相互不交叉且不与各电极单元30、40接触,并不特别限定将各布线5引出到周缘区域C的方法,可以采用各种方法。
引出到周缘区域C的各布线5例如通过柔性印刷电路板等连接器7与其他规定的布线5电连接。具体地说,针对多列的第一电极3以使在各个列的每一个列中构成第一电极3的多个第一电极单元30具有相同电位的方式、且针对多列第二电极4以使在各个列的每一个列中构成第二电极4的多个第二电极单元40具有相同电位的方式,在周缘区域C内通过连接器7电连接从构成相同列的全部的第一电极单元30引出的布线5之间和从构成相同列的全部的第二电极单元40引出的布线5之间。例如,如图1和图3所示,对于沿Y方向成列配置的第一电极3,从左侧起依次设为α列、β列、γ列、δ列,对于沿X方向成列配置的第二电极4,从上侧起依次设为a列、b列、c列、d列、e列。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连接器7分别连接引出到基材2的周缘区域C的各布线5中的、来自构成α列的第一电极3的第一电极单元30的布线5(在前端记载为α)之间、来自构成β列的第一电极3的第一电极单元30的布线5(在前端记载为β)之间、来自构成γ列的第一电极3的第一电极单元30的布线5(在前端记载为γ)之间、以及来自构成δ列的第一电极3的第一电极单元30的布线5(在前端记载为δ)之间。此外,通过连接器7分别连接来自构成a列的第二电极4的第二电极单元40的布线5(在前端记载为a)之间、来自构成b列的第二电极4的第二电极单元40的布线5(在前端记载为b)之间、来自构成c列的第二电极4的第二电极单元40的布线5(在前端记载c)之间、来自构成d列的第二电极4的第二电极单元40的布线5(在前端记载为d)之间、以及来自构成e列的第二电极4的第二电极单元40的布线5(在前端记载为e)之间。此外,通过将由连接器7电连接的连接布线与电容检测电路(省略图示)连接,由此使各列的第一电极3和各列的第二电极4与、电容检测电路(省略图示)电连接。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电极3为4列,第二电极4为5列,但是各电极3、4当然都可以比所述列数多或比所述列数少。
各布线5可以利用所述方法与导线L1、L2一同形成在基材2的一个面T上,也可以通过在形成导线L1、L2之后,例如使用丝网印刷等公知的印刷方法,在基材2的一个面T上以细线状印刷导电油墨来形成。但是,如果以与导线L1、L2相同的材料将各布线5一同形成在基材2的一个面T上,则能够高效地形成。
在所述结构的触控面板1中,触摸位置的检测方法与以往的电容式触控面板相同,通过在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接触位置检测基于人体的电容的电压等的变化,来计算接触位置的坐标。
在本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1中,由于通过使多个导线L1、L2交叉来形成网眼状的电极3、4,所以能够避免使用作为稀有金属的铟,与使用ITO相比,能够实现形成在基材2上的电极图案的低电阻化,并且还能够提高触控面板的清晰度,因此能够很好地用作电容式触控面板。此外,由于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都形成在基材2的一个面T上,所以具有如下优点:能够实现触控面板1结构的简单化并减轻整体的厚度和重量(实现薄型化和轻量化)。
此外,由于与各电极单元30、40连接的各布线5以相互不交叉的方式向基材2的周缘区域C引出,并且使规定的布线5之间连接并与电容检测电路(省略图示)电连接,所以基材2的传感器区域R具有简单的结构,并且能够使用单一的光刻法或其他印刷方法直接形成在基板2上。因此,由于能够减少用于制造触控面板的工序并使制造工艺简单化,所以不仅能够高效地制造触控面板1,而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如图4和图5所示,可以在基材2的一个面T的传感器区域R内,在相邻的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之间的未设置布线5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间隙S2)内,设置多个与各电极单元30、40电气独立的辅助线6。多个辅助线6以不与导线L1、L2和布线5连接的方式、且以朝向与布线5(和导线L1)相同的方向(U方向)的方式延伸并相互隔开间隔平行设置。优选的是,辅助线6之间的间距与布线5之间的间距相等。由此,由于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间隙能够由辅助线6补充从而使布线5变得不醒目,所以能够提高触控面板1的清晰度。优选的是,辅助线6的线宽与布线5的线宽相同,但是也可以不同,辅助线6的线宽例如为1μm~30μm左右,优选的是1μm~15μm左右。此外,辅助线6的厚度例如为0.1μm~10μm左右。另外,也可以在相邻的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间隙中的设置有布线5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间隙S1)内,以不与布线5和导线L1、L2(各电极单元30、40)连接的方式,与布线5平行设置一个或多个辅助线6(图3也同样)。由此,由于通过在基材2的一个面T的传感器区域R内利用辅助线6补充布线5密度低的部位,可以使布线5形成的图案均匀,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触控面板1的清晰度。此外,通过与布线5一起设置辅助线6,可以利用布线5和辅助线6使平行排列的线之间的间距与导线L1(L2)的间距相同。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触控面板1的清晰度。另外,在图3和图5中,将辅助线6图示为比布线5粗,这是为了容易识别辅助线6而采用的表示方法,优选的是,布线5和辅助线6的线宽相同。
此外,如图6的(a)~图6的(c)所示,可以在至少一部分的布线5上设置多个沿与该布线5交叉的方向(V方向)延伸的第一模仿线8。另外,图6的(b)和图6的(c)是抽出并放大了图6的(a)的区域A的图。在第一模仿线8和夹着该第一模仿线8的两个布线5(与设置有第一模仿线8的布线5相邻的两个布线5)之间,以两者未电连接的方式形成有间隙。在图6的(b)和图6的(c)中,为了便于说明,将间隙描绘得较大,但是从清晰度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使间隙变小。优选的是,以使其他的第一模仿线8位于相同的线(虚拟线I)上的方式配置各第一模仿线8,并且以隔开与导线L2(或L1)之间的间距相等的间距平行设置多个的方式配置所述线(虚拟线I)。例如,在图6的(b)中,相对于隔开间隔沿V方向排列的多个布线5中的每隔一个的布线5,沿各布线5的长度方向(U方向)隔开与导线L2(或L1)之间的间距相等的间距,设置有多个第一模仿线8。另外,在图6的(b)中,针对用于补充布线5而设置的、与布线5平行延伸的辅助线6,也设置有多个第一模仿线8。此外,在图6的(c)中,针对隔开间隔沿V方向排列有多个的布线5的全部,沿各布线5的长度方向(U方向)隔开导线L2(或L1)之间的间距的两倍间距设置有多个第一模仿线8,并且在相邻的布线5之间以交错配置的方式设置第一模仿线8。由此,多个第一模仿线8设置在具有与导线L2(或L1)之间的间距相等间距的多个虚拟线I上。另外,在图6的(c)中,针对与用于补充布线5而设置的布线5平行延伸的辅助线6,也设置有多个第一模仿线8。
由此,通过以与规定的布线5(和辅助线6)交叉的方式配置第一模仿线8,由各布线5(和辅助线6)与、各第一模仿线8,形成大体网眼状的图案。即,在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间隙中形成与周围的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网眼状图案近似形状的大体网眼状图案。由于如果在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间隙中形成大体网眼状图案,则可以使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网眼状图案变得不醒目,所以能够提高触控面板1的清晰度。另外,第一模仿线8相对于布线5的设置方法并不限于图6的(b)和图6的(c)的方法,只要不使隔开间隔配置的各布线5电连接,可以采用各种方法。第一模仿线8的线宽优选的是与布线5或辅助线6的线宽相同,但是也可以不同,第一模仿线8的线宽例如为1μm~30μm左右,优选的是1μm~15μm左右。此外,第一模仿线8的厚度例如为0.1μm~10μm左右。
此外,也可以针对辅助线6设置多个沿与辅助线6交叉的方向(V方向)延伸的第二模仿线9。并不限定第二模仿线9的长度,只要第二模仿线9不与布线5和导线L1、L2电连接即可。例如,可以以第一模仿线8这样的规定长度(位于与设置有第二模仿线9的辅助线6相邻的两个辅助线6之间的程度的长度),通过与将第一模仿线8设置在各布线5上的相同方法(例如图6的(b)或图6的(c)),把第二模仿线9设置在各辅助线6上。即,通过以将多个第二模仿线9设置在具有与导线L2(或L1)之间的间距相等间距的多个虚拟线I上的方式配置多个第二模仿线9,并使第二模仿线9与规定的辅助线6交叉,由此由各辅助线6和各第二模仿线9形成大体网眼状图案。此外,也可以以使第二模仿线9的长度成为与全部辅助线6交叉的长度并且使多个第二模仿线9沿各辅助线6的长度方向隔开与导线L2(或L1)之间的间距相等的间距相互平行的方式设置多个第二模仿线9。在这种情况下,由各辅助线6和各第二模仿线9形成网眼状图案。这样,由于如果在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之间的间隙中形成接近周围的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网眼状图案形状的大体网眼状图案或网眼状图案,则可以使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的网眼状图案变得不醒目,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触控面板1的清晰度。第二模仿线9的线宽优选的是与布线5或辅助线6的线宽相同,但是也可以不同,第二模仿线9的线宽例如为1μm~30μm左右,优选的是1μm~15μm左右。此外,第二模仿线9的厚度例如为0.1μm~10μm左右。
各辅助线6、各第一模仿线8和第二模仿线9可以利用所述方法与导线L1、L2一起形成在基材2的一个面T上,也可以在形成导线L1、L2之后,使用例如丝网印刷等公知的印刷方法,在基材2的一个面T上以细线状进行印刷来形成。但是,如果利用与导线L1、L2相同的材料将各布线5一同形成在基材2的一个面T上,则能够高效地形成。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导线L1、L2、布线5、辅助线6、模仿线8、9是笔直的直线状,但是也可以是波浪这样的形状的波浪形状或锯齿这样的形状的锯齿状等各种形状。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辅助线6和模仿线8、9,但是并不是必须设置它们。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可以在不妨碍各电极3、4的两端部间的导通性的范围内,针对构成各电极单元30、40的多个导线L1、L2,局部设置切断导线L1、L2的切断部。由于在导线L1、L2与布线5之间;导线L1、L2与辅助线6之间;以及布线5、辅助线6与第一模仿线8、第二模仿线9之间形成有间隙,所以通过在各电极单元30、40中设置所述切断部,相对于电极图案整体均匀地产生线中途断开的间断部(空白部)。因此,由于可以提高光线透过率,并且能够使电极图案的外观更均匀,所以可以进一步提高清晰度。所述切断部可以形成在形成网眼状的各电极30、40的多个导线L1、L2的交叉部,也可以形成在与交叉部不同的部位上。

Claims (9)

1.一种触控面板,其安装在显示装置的前面,所述触控面板具备:基材;多列的第一电极,沿所述基材的一个面侧的第一方向隔开间隔配置;以及多列的第二电极,沿所述基材的一个面侧的第二方向隔开间隔配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
所述触控面板的特征在于,
所述基材具有:传感器区域,配置有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以及周缘区域,设置在所述传感器区域的周围,
所述第一电极具有多个第一电极单元,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单元是通过使多个导线交叉而形成的,并且沿所述第二方向隔开间隔配置,
所述第二电极具有多个第二电极单元,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单元是通过使多个导线交叉而形成的,并且沿所述第一方向隔开间隔配置,
在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极单元上连接有布线,
所述布线以相互不交叉的方式向所述周缘区域引出,从同列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引出的布线之间和从同列的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引出的布线之间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布线的至少在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极单元之间延伸的部分与一部分的所述导线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极单元之间设置有多个未与所述导线和所述布线连接的辅助线,所述辅助线与所述布线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布线上设置有第一模仿线,所述第一模仿线与设置有该第一模仿线的所述布线交叉,并且未与相邻于设置有该第一模仿线的所述布线的所述布线和所述导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部分的所述辅助线上设置有第二模仿线,所述第二模仿线与设置有该第二模仿线的所述辅助线交叉,并且未与所述布线和所述导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仿线和所述第二模仿线的至少一方以位于具有与所述导线之间的间距相等的间距的多个线上的方式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的方向是相对于所述显示装置的黑矩阵倾斜的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具备切断部,所述切断部在不妨碍两端部间的导通性的范围内切断所述导线。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是相互容量检测型的电容式触控面板。
CN201420854191.3U 2014-01-08 2014-12-29 触控面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28819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01390A JP6138059B2 (ja) 2014-01-08 2014-01-08 タッチパネル
JP2014-001390 2014-01-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88198U true CN204288198U (zh) 2015-04-22

Family

ID=52871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854191.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288198U (zh) 2014-01-08 2014-12-29 触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38059B2 (zh)
CN (1) CN20428819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69877A (zh) * 2015-12-11 2018-08-03 株式会社则武 静电电容触摸开关
CN108563362A (zh) * 2018-04-27 2018-09-2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98578B2 (ja) * 2015-09-28 2019-04-1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JP2017207906A (ja) * 2016-05-18 2017-11-24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静電容量方式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206744B2 (ja) * 2018-09-25 2023-01-1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導電性パターン基板及び導電性パターン基板の製造方法
KR102657639B1 (ko) 2018-11-09 2024-04-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및 표시장치
JP7202906B2 (ja) * 2019-01-25 2023-01-12 株式会社ワコム ペンが送信したペン信号を検出するためのセンサパネ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98615A (ja) * 2009-02-20 2010-09-09 Acrosense Technology Co Ltd 静電容量タッチパネル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69877A (zh) * 2015-12-11 2018-08-03 株式会社则武 静电电容触摸开关
CN108369877B (zh) * 2015-12-11 2019-09-10 株式会社则武 静电电容触摸开关
US10509522B2 (en) 2015-12-11 2019-12-17 Noritake Co., Limited Capacitive touch switch
CN108563362A (zh) * 2018-04-27 2018-09-2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
CN108563362B (zh) * 2018-04-27 2020-05-2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38059B2 (ja) 2017-05-31
JP2015130083A (ja) 2015-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288198U (zh) 触控面板
CN102016775B (zh) 多点触摸传感器图案和叠层
KR101873177B1 (ko) 적층 구조체, 터치 패널, 터치 패널 부착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2112949B (zh) 带电极平面基板和触摸开关
US9454267B2 (en) Touch sensing circuit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CN101763191B (zh) 单层上的菱形模式
US9477358B2 (en) Touch screen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3164094A (zh) 触摸面板的电极图案及其形成方法
TWI628565B (zh) 導電片、靜電容式觸控面板以及顯示裝置
JP2014219986A (ja) タッチセンサおよびそれを含む電子機器
WO2020029371A1 (zh) 一种触摸屏及oled显示面板
CN103376966A (zh) 用于显示装置的静电电容型触摸屏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3430134A (zh) 触摸板及其制造方法
KR20130069938A (ko) 터치패널의 전극 패턴
KR20130091518A (ko) 정전용량 방식의 터치스크린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TWI557623B (zh) A transparent planar substrate with a contact and a touch panel
TWI509480B (zh) 觸控面板
JP5487240B2 (ja) 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の導電模様構造、およびその構成方法
US20140347579A1 (en) Electrode pattern of touch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2027892A (ja) タッチスクリーン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30111297A (ko) 정전 용량식 입력 장치
EP2887189B1 (en)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KR101878858B1 (ko) 입력 장치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TWI663538B (zh) 電容式觸控面板及包含該電容式觸控面板之顯示器裝置
CN109976569A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22

Termination date: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