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49822U - 换挡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换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49822U
CN204249822U CN201420678439.5U CN201420678439U CN204249822U CN 204249822 U CN204249822 U CN 204249822U CN 201420678439 U CN201420678439 U CN 201420678439U CN 204249822 U CN204249822 U CN 2042498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ifting shaft
bolster
plate
gearshift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7843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加藤大典
汤本航
樋口怜士
渡边佳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Rik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Rik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Rik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Rika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498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4982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Change-Speed Gear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挡装置,即便在换挡体以及支承体相比支承轴沿支承轴的轴向大幅度膨胀的情况下,也能抑制换挡体干涉支承体。在换挡杆装置(10)中,换挡轴(18)支承于板(12)的左壁以及右壁,并且保持器(22)以及换挡杆(30)支承于换挡轴(18)。其中,在换挡轴(18)的左端部设置有卡定面(18B)以及推压螺母(20),卡定面(18B)以及推压螺母(20)与板(12)的左壁抵接,由此换挡轴的向左右方向两侧的移动被卡定。因此,即便在保持器以及板相比换挡轴向左右方向大幅度膨胀的情况下,板的右壁也能够向右侧移动,而能够抑制板的向左右方向的膨胀被限制的情况,能够抑制保持器干涉板的左壁以及右壁的情况。

Description

换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过操作换挡部件来改变换挡位置的换挡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换挡杆装置中,闭塞杆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控制块,并且控制块通过换挡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单元壳体。另外,在换挡轴的轴向一端以及轴向另一端分别设置有大径部以及推压螺母,大径部以及推压螺母配置于单元壳体的外侧,由此换挡轴的向轴向两侧的移动被卡定。
其中,优选,在换挡杆装置中,即便在由于温度变化控制块以及单元壳体与换挡轴相比向换挡轴轴向大幅度膨胀的情况下,单元壳体的向换挡轴轴向的膨胀也能够被换挡轴的大径部以及推压螺母限制,而能够抑制控制块干涉单元壳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5703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考虑上述事实,目的是获得即便在换挡体以及支承体相比支承轴沿支承轴的轴向大幅度膨胀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换挡体干涉支承体的换挡装置。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换挡装置具备:换挡体,通过操作该换挡体改变换挡位置;支承轴,该支承轴支承上述换挡体;支承体,该支承体在上述支承轴的轴向一侧部分以及轴向另一侧部分支承上述支承轴;以及一对卡定部,上述一对卡定部设置于上述支承轴的轴向一侧部分,并且配置于上述支承体的上述支承轴轴向两侧,通过卡定于上述支承体而卡定上述支承轴的向轴向两侧的移动。
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换挡装置,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换挡装 置中,能够相对于上述支承轴安装上述卡定部。
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换挡装置,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换挡装置中,能够沿上述支承轴的轴向相对于上述支承轴安装上述卡定部。
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换挡装置中,通过操作换挡体改变换挡位置。另外,支承轴支承换挡体,并且支承体在轴向一侧部分以及轴向另一侧部分支承支承轴。
其中,在支承轴的轴向一侧部分设置有一对卡定部,并且一对卡定部配置于支承体的支承轴轴向两侧,通过一对卡定部卡定于支承体,而卡定支承轴的向轴向两侧的移动。因此,即便在换挡体以及支承体相比支承轴向支承轴的轴向大幅度膨胀的情况下,支承体也能够相对于支承轴的轴向另一侧部分移动,而能够抑制支承体的向支承轴轴向的膨胀被限制的情况,能够抑制换挡体干涉支承体的情况。
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换挡装置中,能够相对于支承轴安装卡定部,因此能够在相对于支承轴安装卡定部之前相对于支承体安装支承轴,从而能够容易地相对于支承体安装支承轴。
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换挡装置中,能够沿支承轴的轴向相对于支承轴安装卡定部,因此,能够容易地调整卡定部相对于支承轴在支承轴轴向的位置,能够容易地调整一对卡定部间的支承轴轴向距离。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杆装置的从左斜后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杆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从上方观察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换挡杆装置(换挡装置);12...板(支承体);18...换挡轴(支承轴);18B...卡定面(卡定部);20...推压螺母(卡定部);22...保持器(换挡体);30...换挡杆(换挡体)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利用从左斜后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的换挡杆装置10,在图2中,利用从上方观察的剖视图示出换挡杆装置10的主要部分。另外,在附图中,以箭头“前”表示换挡杆装置10的前方,以箭头“右”表示换挡杆装置10的右方,以箭头“上”表示换挡杆装置10的上方。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杆装置10应用于车辆(汽车),换挡杆装置10为所谓的落地式,设置于车室的地板部(地面)。另外,换挡杆装置10的前方、右方以及上方分别朝向车辆前方、车辆右方以及车辆上方。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换挡杆装置10设置有作为支承体的由树脂制成的大致矩形筒状的板12,板12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被敞开。在板12的左壁(第1部)以及右壁(第2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分别贯通形成有圆形的卡定孔14以及容许孔16,卡定孔14与容许孔16配置在同轴上,并且卡定孔14的直径比容许孔16的直径小。
作为支承轴(第1轴)的由金属制成的大致圆柱形的换挡轴18同轴地贯通于板12的卡定孔14以及容许孔16,换挡轴18的轴向配置为与左右方向平行。在换挡轴18的左端部(轴向一侧端部)同轴地形成有圆柱形的缩径部18A,并且换挡轴18的缩径部18A以外的部分形成为圆柱形,缩径部18A的直径比换挡轴18的缩径部18A以外的部分的直径小。缩径部18A嵌入卡定孔14,并且换挡轴18的右端部(轴向另一侧端部)嵌入容许孔16,由此,换挡轴18以能够绕轴转动且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板12。
在换挡轴18,以与缩径部18A的右侧相邻的方式形成有作为卡定部的圆环平面状的卡定面18B,卡定面18B与板12的左壁右表面(内表面)抵接,由此换挡轴18的向左侧的移动被卡定。
在换挡轴18的缩径部18A安装有作为卡定部的由金属制成的大致圆环板状的推压螺母20。在推压螺母20的径向内侧部分形成有大致圆环板状的卡合部20A,卡合部20A沿周向被分割为多个,并且向随着趋 向径向内侧而趋向左侧的方向倾斜。缩径部18A从右侧插入卡合部20A内,由此,基于缩径部18A使卡合部20A向左侧变形,通过卡合部20A的径向内侧端与缩径部18A卡合,推压螺母20相对于缩径部18A向左侧的移动被卡定,推压螺母20被安装于缩径部18A。在推压螺母20的径向外侧部分形成有圆环平板状的抵接部20B,抵接部20B与板12的左壁左侧面(外表面)抵接,由此换挡轴18的向右侧的移动被卡定。另外,通过使推压螺母20相对于缩径部18A向左侧移动,能够将推压螺母20从换挡轴18取下。
在板12内收容有构成换挡体的作为中间体的由树脂制成的大致有底矩形筒状的保持器22,保持器22的上表面被敞开。换挡轴18贯通于保持器22的上部,保持器22能够以换挡轴18为中心向前后方向转动。在保持器22的前壁以及后壁的下端部贯通形成有圆形的支承孔24,一对支承孔24配置于同轴上。
作为第2轴的由金属制成的大致圆柱形的选择轴26同轴地贯通于保持器22的一对支承孔24,选择轴26的轴向配置为与前后方向平行。选择轴26嵌入一对支承孔24,由此,选择轴26以能够绕轴转动且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保持器22。
在选择轴26的后端同轴地形成有圆板状的扩径部26A,扩径部26A的直径比选择轴26的扩径部26A以外的部分的直径大。扩径部26A与保持器22的后壁后表面(外表面)抵接,由此,选择轴26的向前方的移动被卡定。
在选择轴26的前端部安装有由金属制成的大致圆环板状的推压螺母28。在推压螺母28的径向内侧部分形成有大致圆环板状的卡合部28A,卡合部28A沿周向被分割为多个,并且向随着趋向径向内侧而趋向前侧的方向倾斜。选择轴26从后侧插入卡合部28A内,由此,基于选择轴26使卡合部28A向前侧变形,通过卡合部28A的径向内侧端与选择轴26卡合,推压螺母28相对于选择轴26向前侧的移动被卡定,推压螺母28被安装于选择轴26。在推压螺母28的径向外侧部分形成有圆环平板状的抵接部28B,通过抵接部28B与板12的前壁前表面(外表面)抵接,选择轴26的向后方的移动被卡定,另外,通过使推压螺 母28相对于选择轴26向前方移动,能够将推压螺母28从选择轴26取下。
构成换挡体的作为换挡主体的换挡杆30被插入保持器22内。在换挡杆30A的下侧部分设置有由树脂制成的大致块状的换挡部30A,比换挡部30A的上下方向中间部靠下侧的下侧部分配置于保持器22内。
在换挡部30A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形成有贯通孔32供换挡轴18贯通,并且选择轴26贯通于换挡部30A的下端部。因此,换挡杆30能够与保持器22(包含选择轴26)一体地以换挡轴18为中心向前后方向转动。另外,换挡部30A的贯通孔32在上下方向为长条,容许换挡部30A相对于换挡轴18向左右方向转动,换挡杆30能够相对于保持器22(包含换挡轴18)以选择轴26为中心向左右方向转动。
在换挡部30A的上部形成有构成限制单元的圆柱形的限制孔34,限制孔34的轴向配置为大致与上下方向平行,限制孔34的上侧被敞开。构成限制单元的作为施力单元的压缩螺旋弹簧36被插入限制孔34,压缩螺旋弹簧36的下端(轴向一端)与限制孔34的下表面(底面)卡定。在限制孔34,在压缩螺旋弹簧36的上侧,嵌入构成限制单元的作为限制部件的大致圆柱形的限制销38,限制销38被压缩螺旋弹簧36向上侧施力而向限制孔34的上侧突出。
在换挡杆30的上侧部分设置有由金属制成的圆柱形的杆30B,杆30B的轴向配置为与上下方向平行,杆30B从板12向上方伸出。因此,通过车辆的乘客(驾驶员)向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操作杆30B,换挡杆30被分别向彼此正交(交叉)的前后方向(换挡方向、一个方向)以及左右方向(选择方向、另一个方向)进行转动操作。
在板12的上端固定有作为引导体的大致矩形板状的门板40,门板40覆盖板12的上表面。在门板40贯通形成有规定形状(本实施方式中为俯视观察为反转h字形状)的引导孔42,换挡杆30的杆30B贯通于引导孔42。因此,杆30B的转动被引导孔42的周面的限制,换挡杆30的转动范围被限定,并且杆30B的转动被引导孔42引导,换挡杆30的转动操作被引导。
换挡杆30的换挡位置成为作为规定位置的“H”位置(起始位置),通过从“H”位置向后侧转动操作换挡杆30,换挡杆30的换挡位置改变为“B”位置(制动位置),并且通过从“H”位置向右侧转动操作换挡杆30,换挡杆30的换挡位置改变为“N”位置(中立位置),另外,通过从“N”位置向后侧转动操作换挡杆30,换挡杆30的换挡位置改变为“D”位置(驱动位置),并且通过从“N”位置向前侧转动操作换挡杆30,换挡杆30的换挡位置改变为“R”位置(倒车位置)。
在门板40的下表面形成有构成限制单元的限制面(省略图示),换挡杆30的限制销38基于压缩螺旋弹簧36的作用力而与限制面抵接。当从“H”位置转动操作换挡杆30时,随着换挡杆30从“H”位置离开,限制销38被限制面按压而在限制孔34内移动,由此压缩螺旋弹簧36的压缩量增加,压缩螺旋弹簧36的作用力增加。因此,当在换挡杆30配置于“H”位置以外的位置的状态下解除转动操作力时,换挡杆30基于压缩螺旋弹簧36的作用力而向“H”位置转动(回复)。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以上的构成的换挡杆装置10中,通过换挡杆30被向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转动操作,换挡杆30的换挡位置被改变。另外,当在换挡杆30配置于“H”位置以外的位置的状态下解除转动操作力时,换挡杆30基于压缩螺旋弹簧36的作用力而向“H”位置转动(回复)。
另外,换挡轴18的缩径部18A(左端部)贯通于板12的左壁(卡定孔14),并且换挡轴18的右端部贯通于板12的右壁(容许孔16),从而换挡轴18支承于板12。另外,保持器22支承于换挡轴18,并且换挡杆30支承于保持器22的选择轴26。由此,换挡杆30能够与保持器22(包含选择轴26)一体地以换挡轴18为中心向前后方向转动。
其中,在换挡轴18的左端部设置有卡定面18B以及推压螺母20,卡定面18B与板12的左壁右表面抵接从而换挡轴18的向左侧的移动被卡定,并且推压螺母20(抵接部20B)与板12的左壁左表面抵接从而换挡轴18的向右侧的移动被卡定。
因此,即便在由于温度上升保持器22以及板12与换挡轴18相比 向左右方向大幅度膨胀的情况下,板12的右壁(容许孔16)也能够相对于换挡轴18的右端部向右方移动,而能够抑制板12的向左右方向的膨胀被限制的情况,能够抑制保持器22与板12的左壁以及右壁干涉(压接)而夹持于板12的左壁和右壁之间的情况。由此,能够抑制保持器22的向前后方向转动的阻力变大的情况,能够抑制换挡杆30的向前后方向的转动操作性能降低的情况,并且配置于“H”位置以外的位置的换挡杆30能够基于压缩螺旋弹簧36的作用力而良好地向前后方向转动回复到“H”位置。
另外,仅通过在换挡轴18(缩径部18A)安装有推压螺母20,就能够卡定换挡轴18的向右侧的移动。由此,能够容易地卡定换挡轴18的向右侧的移动。此外,能够利用自动安装机将推压螺母20安装于换挡轴18,从而能够容易地将推压螺母20安装于换挡轴18。
另外,能够相对于换挡轴18(缩径部18A)安装推压螺母20。因此,能够在相对于换挡轴18安装推压螺母20之前相对于板12安装换挡轴18,而能够容易地相对于板12安装换挡轴18。
并且,能够通过使推压螺母20相对于换挡轴18(缩径部18A)向右侧(换挡轴18轴向)移动来安装推压螺母20。因此,能够容易地调整推压螺母20相对于换挡轴18的左右方向位置(换挡轴18轴向位置),能够容易地调整推压螺母20与卡定面18B之间的左右方向距离(换挡轴18轴向距离)。尤其是通过使推压螺母20相对于换挡轴18向右侧移动,将板12的左壁夹持于推压螺母20和卡定面18B之间,从而能够抑制换挡轴18相对于板12向左右方向晃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换挡轴18形成有卡定面18B从而卡定了换挡轴18的向左侧的移动。然而,也可以将独立于换挡轴18的卡定部(例如正面观察为C字形板状的卡定部)安装于换挡轴18从而卡定换挡轴18的向左侧的移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将独立于换挡轴18的推压螺母20安装于换挡轴18从而卡定换挡轴18的向右侧的移动。然而,也可以在换挡轴18形成有卡定部(例如直径比其他部分大的卡定部)从而卡定换挡杆18 的向右侧的移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换挡轴18从左方贯通于板12的卡定孔1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板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承体,以换挡轴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承轴,以换挡杆30以及保持器22(包含选择轴2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换挡体,在换挡轴18设置有卡定面18B以及推压螺母20。然而,也可以以保持器2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承体,以选择轴2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承轴,以换挡杆3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换挡体,在选择轴26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一对卡定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换挡杆装置10为落地式结构设置于车室的地板部,然而,也可以将换挡杆装置10设置于车辆的转向柱、仪表盘。

Claims (3)

1.一种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换挡体,通过操作该换挡体改变换挡位置;
支承轴,该支承轴支承上述换挡体;
支承体,该支承体在上述支承轴的轴向一侧部分以及轴向另一侧部分支承上述支承轴;以及
一对卡定部,上述一对卡定部设置于上述支承轴的轴向一侧部分,并且配置于上述支承体的上述支承轴轴向两侧,通过卡定于上述支承体而卡定上述支承轴的向轴向两侧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能够相对于上述支承轴安装上述卡定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能够沿上述支承轴的轴向相对于上述支承轴安装上述卡定部。
CN201420678439.5U 2013-11-19 2014-11-13 换挡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24982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39129 2013-11-19
JP2013239129 2013-11-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49822U true CN204249822U (zh) 2015-04-08

Family

ID=52954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78439.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249822U (zh) 2013-11-19 2014-11-13 换挡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2498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80086230A1 (en) Seat sliding device for vehicle
CN102135155B (zh) 横向稳定杆用套筒
CN107107945B (zh) 转向装置
CN107109873A (zh) 进退移动装置
EP2933133B1 (en) Vehicular seat slide device
CN105209318A (zh) 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
CN104913042B (zh) 用于车辆的换档装置
CN104129423A (zh) 用于车辆的转向设备
US20050052014A1 (en) Shock absorbing steering column of low tilt type
JP2020019326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204249822U (zh) 换挡装置
JP2020019325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8590414B2 (en) Shift lever fo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N102211709B (zh) 制动装置
CN106470865B (zh) 换档装置
CN101332771B (zh) 汽车用变速杆装置
CN109958766B (zh) 变速杆的换挡锁定结构
CN105757228A (zh) 汽车变速箱内部选换挡装置的选换挡控制机构
JP2009535589A (ja) ギア・チェンジ装置及びギア・ボックス
JP6129661B2 (ja) シフト装置
KR102370495B1 (ko) 차량용 파킹장치
US9671012B2 (en) Vehicle shift lever apparatus
CN103861913B (zh) 用于折弯矩形管体的多轴折弯机
CN110035917A (zh) 换挡装置
JP2008190640A (ja) 多段式調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08

Termination date: 202111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