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03937U - 内嵌显示触控结构 - Google Patents

内嵌显示触控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03937U
CN204203937U CN201420603315.0U CN201420603315U CN204203937U CN 204203937 U CN204203937 U CN 204203937U CN 201420603315 U CN201420603315 U CN 201420603315U CN 204203937 U CN204203937 U CN 2042039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ny
sensor conductor
layer
line segments
conductor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0331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祥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perC-Touch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perC-Touch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perC-Touch Corp filed Critical SuperC-Touch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039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0393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包括有一上基板、一下基板、一薄膜晶体管及感应电极层。本实用新型是在薄膜晶体管及感应电极层设置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及多条连接线走线,由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及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以形成多个感应导体区块,并配合该多条连接走线作为走线,以在薄膜晶体管及感应电极层内形成一自感应电容触碰侦测平面,如此,则无需于显示面板的上玻璃基板或下玻璃基板设置透明导电材料做成的感应电极层,据此降低成本,减少工艺程序,提升工艺良率及降低工艺成本。

Description

内嵌显示触控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具有触摸板的显示屏幕的结构,尤指一种内嵌显示触控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代消费性电子装置多配备触摸板做为其输入设备之一。触摸板根据感测原理的不同可分为电阻式、电容式、音波式、及光学式等多种。
已知的触控式平面显示器是将触控面板与平面显示器直接进行上下的叠合,因为叠合的触控面板为透明的面板,因而影像可以穿透叠合在上的触控面板显示影像,再通过触控面板作为输入的媒介或接口。然而这种已知的技术,因为于叠合时,必须增加一个触控面板的完整重量,使得平面显示器重量大幅地增加,不符合现时市场对于显示器轻薄短小的要求。而直接叠合触控面板以及平面显示器时,不但增加触控面板本身的厚度,且降低了光线的穿透率,还增加了反射率与雾度,使屏幕显示的质量大打折扣。
针对前述的缺点,触控式平面显示器改采嵌入式触控技术。嵌入式触控技术目前主要的发展方向可分为On-Cell及In-Cell两种技术。On-Cell技术是将投射电容式触控技术的感应电极(Sensor)制作在面板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CF)的背面(即贴附偏光板的表面),将感应电极整合到彩色滤光片的结构中。In-Cell技术则是将感应电极(Sensor)置入LCDCell的结构当中,主要利用的感应方式也可分为电阻(接触)式、电容式与光学式三种,其中电阻式是利用LCD Cell上下两基板电极的导通,计算电压分压的变化来判定接触位置坐标,On-Cell Touch的技术则是先将触控面板的Sensor做在薄膜上,然后贴合在上基板的玻璃上或直接将Sensor用透明导电材料做在基板上。
而Out Cell Touch技术是将触控面板外挂在显示面板上,是目前最常见的形式;电阻式、电容式等技术都有,通常都是由另外的触控面板厂商制造,再与显示面板进行贴合与组装。
In-Cell Touch技术则是将触控元件整合于显示面板之内,使得显示面板本身就具备触控功能,因此不需要另外进行与触控面板贴合或组装的工艺,这样技术通常都是由面板厂开发。
然而不论In-Cell Touch技术、On-Cell Touch技术、或Out Cell Touch技术,皆在显示面板的上玻璃基板或下玻璃基板设置透明导电材料(ITO)的感应电极层,不仅增加成本,亦增加工艺程序,容易导致工艺良率降低及工艺成本飙升,且因开口率下降而须要更强的背光,而增加耗电,不利于行动装置低功耗的需求。因此,已知的触控显示面板结构仍有改善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可大幅节省材料成本及加工成本;因为无需于显示面板的上玻璃基板或下玻璃基板设置透明导电材料(ITO)的感应电极层,据此可降低成本,减少工艺程序。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特色,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包括有一上基板、一下基板及一薄膜晶体管及感应电极层。该上基板及该下基板以平行成对的配置将一显示材料层夹置于二基板之间。该薄膜晶体管及感应电极层位于该下基板的面对于显示材料层的一侧的表面,该薄膜晶体管及感应电极层具有一栅极驱动线子层及一源极驱动线子层。该栅极驱动线子层具有多条栅极驱动线及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该多条栅极驱动线是依据一第一方向设置,该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是依据一第二方向设置,该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是被该多条栅极驱动线所分隔。该源极驱动线子层位于该栅极驱动线子层的面对于该显示材料层的一侧的表面,其具有多条源极驱动线、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及多条连接走线,该多条源极驱动线是依据该第二方向设置,该多条连接走线是依据该第二方向设置,且平行于该多条源极驱动线,该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是依据该第一方向设置,该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是被该多条源极驱动线及该多条连接走线所分隔;其中,该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与该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电气连接,以形成多个感应导体区块。
其中,该多条连接走线与该多个感应导体区块分别电气连接,以传输该多个感应导体区块的每一个感应导体区块所感应的电气信号。
其中,该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及该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的位置依据与该多条栅极驱动线、多条源极驱动线及该多条连接走线的位置相对应而设置。
其中,该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该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及该多条连接走线由金属导电材料或其合金所制成。
其中,该多个感应导体区块的每一个感应导体区块为具有网目状的多边型区域。
其中,该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分别具有第一方向的一第一延伸部及一第二延伸部,该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分别具有第二方向的一第一延伸部及一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有部分区域重叠。
其中,部分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与部分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通过重叠处电气连接,让该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及该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形成该薄膜晶体管及感应电极层的该多个感应导体区块。
其还包含:一控制装置,连接至该多个感应导体区块,于触控感测时,该控制装置提供一触控驱动信号,通过该多条连接走线并与该多个感应导体区块感应是否有一外部对象接近或碰触。
其中,该显示材料层由液晶所构成。
其还包含:一遮光层,位于该上基板的面对于显示材料层的一侧的表面,该遮光层由多条遮光线条所构成;一彩色滤光层,位于该遮光层的面对于该显示材料层的一侧的表面上;一共通电极层,位于该上基板与下基板之间;一第一偏光层,位于该上基板的面对于该显示材料层的另一侧的表面;以及一第二偏光层,位于该下基板的面对于该显示材料层的另一侧的表面;其中,该遮光层的该多条遮光线条的位置依据与该多条栅极驱动线及该多条源极驱动线的位置相对应而设置。
其中,该显示材料层由有机发光二极管所构成。
其还包含:一阴极层,其位于该上基板面对该显示材料层一侧的表面,该阴极层由金属导电材料所形成;以及一阳极层,其位于该薄膜晶体管及感应电极层面对于该显示材料层的一侧。
其中,该显示材料层具有白色发光层。
其中,该显示材料层具有红色发光层、蓝色发光层、及绿色发光层。
其还包含:一遮光层,位于该上基板的面对于显示材料层的同一侧的表面,该遮光层由多条遮光线条所构成;一彩色滤光层,位于该遮光层的面对于该显示材料层的同一侧的表面上;其中,该遮光层的该多条遮光线条的位置依据与该多条栅极驱动线及该多条源极驱动线的位置相对应而设置。
其中,该第一方向垂直第二方向。
附图说明
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如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内嵌显示触控结构一实施例的叠层示意图。
图2是一般已知遮光层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栅极驱动线子层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源极驱动线子层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感应导体线段及第二感应导体线段电气连接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栅极驱动线子层及源极驱动线子层电气连接的一示意图。
图7A是本实用新型栅极驱动线子层及源极驱动线子层电气连接的另一示意图。
图7B是本实用新型栅极驱动线子层及源极驱动线子层电气连接的又一示意图。
图8A及图8B是图6中A-A’及B-B’处的剖面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感应导体区块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的叠层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的叠层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内嵌显示触控结构一实施例的叠层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100包括有一上基板110、一下基板120、一显示材料层130、一遮光层(black matrix)140、一薄膜晶体管及感应电极层150、一彩色滤光层(color filter)160、一保护层(over coat)170、一共通电极层(Vcom)180、一第一偏光层(upper polarizer)190、及一第二偏光层(lowerpolarizer)200。
该上基板110及该下基板120较佳为玻璃基板,该上基板110及该下基板120以平行成对的配置将该显示材料层130夹置于二基板110、120之间。于本实施例中,该显示材料层130为一液晶层。
该遮光层(black matrix)140是位于该上基板110的面对于显示材料层130的一侧的表面,该遮光层140是由多条遮光线条所构成。
图2是一般已知遮光层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已知遮光层140是由不透光的黑色绝缘材质的线条构成多条遮光线条250,所述黑色绝缘材质的多条遮光线条250是互相垂直分布于该已知遮光层140,故该已知遮光层140又称为黑矩阵(black matrix)。在所述黑色绝缘材质的线条之间的区域260则分布有彩色滤光层(color filter)。
已知的薄膜晶体管层(TFT)位于该下基板120的面对于显示材料层130的一侧的表面。已知薄膜晶体管层由薄膜晶体管151及透明像素电极所组成。
本实用新型是在已知的薄膜晶体管层(TFT)设置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及多条连接走线,由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与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电气连接,以形成多个感应导体区块,并以该多条连接走线与该多个感应导体区块分别电气连接,以传输该多个感应导体区块的每一个感应导体区块所感应的电气信号,而形成本实用新型的薄膜晶体管及感应电极层150,如此,则无需于LCD显示面板的上玻璃基板或下玻璃基板设置透明导电材料(ITO)做成的感应电极层,据此降低成本,减少工艺程序,提升工艺良率及降低工艺成本。
本案该薄膜晶体管及感应电极层150位于该下基板120的面对显示材料层130的一侧的表面。其中,该薄膜晶体管及感应电极层150具有一栅极驱动线子层及一源极驱动线子层。
图3是本实用新型栅极驱动线子层310的示意图。该栅极驱动线子层(sub-layer)310具有多条栅极驱动线320及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330,该多条栅极驱动线320是依据一第一方向(X)设置,该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330是依据一第二方向(Y)设置,该第二方向的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330是被该多条栅极驱动线320所分隔。其中,第二方向的该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330分别具有第一方向(X)的一第一延伸部331及一第二延伸部333。其中,第一方向(X)大致垂直于第二方向(Y)。
图4是本实用新型源极驱动线子层410的示意图。该源极驱动线子层(sub-layer)410位于该栅极驱动线子层(sub-layer)310的面对该显示材料层130的一侧的表面,其具有多条源极驱动线420、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430、及多条连接走线440,该多条源极驱动线420是依据该第二方向(Y)设置,该多条连接走线440是依据该第二方向(Y)设置,且平行于该多条源极驱动线420,该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430是依据该第一方向(X)设置,该第一方向的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430是被该多条源极驱动线420及该多条连接走线440所分隔。其中,该第一方向的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430分别具有第二方向(Y)的一第一延伸部431及一第二延伸部433。
该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430及该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330的位置是依据与该多条栅极驱动线320及多条源极驱动线420、该多条连接走线440的位置相对应而设置。部分的该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430与部分的第一感应导体线段330电气连接,以形成多个感应导体区块。其中,该多个感应导体区块的每一个感应导体区块是为具有网目状的多边型区域。该多边型区域较佳为矩形。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感应导体线段430及第一感应导体线段330电气连接的示意图。该第一感应导体线段330及该第二感应导体线段430是分别位于不同层,所述延伸部331、333、431、433是有部分区域重叠,故其可经由一贯孔(via)510电气连接,而形成多个感应导体区块520。
本实用新型中,该第一感应导体线段330的位置与源极驱动线420的位置相同,只是在不同层。同样地,该第二感应导体线段430的位置与栅极驱动线320的位置相同,只是在不同层。亦即,本实用新型将该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330及该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430设置于该多条源极驱动线420及该多条栅极驱动线320的对应处。部分的该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330及该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430电气连接,以形成多个感应导体区块520。其中,该多个感应导体区块520的每一个感应导体区块是为具有网目状的多边型区域。该多边型区域较佳为矩形。亦即,该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330及该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430的位置是依据与该多条源极驱动线420及多条栅极驱动线320的位置相对应而设置。
在感应导体区块520中具有多个子像素区530。如图5所示,在感应导体区块520中具有红色子像素区530-1、蓝色子像素区530-2及绿色子像素区530-3。图5中所绘示的第二感应导体线段430、第一感应导体线段330、及子像素区530仅为说明方便,并非其实际尺寸。
该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330及该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430、及该多条连接走线440是由金属导电材料所制成。其中,该金属导电材料是为下列其中之一:铬、钡、铝、银、铜、钛、镍、钽、钴、钨、镁(Mg)、钙(Ca)、钾(K)、锂(Li)、铟(In)、与上述材料彼此做成的合金、氟化锂(LiF)、氟化镁(MgF2)、氧化锂(LiO)。
图6是本实用新型栅极驱动线子层310及源极驱动线子层410电气连接示意图。其是由该上基板110方向往该下基板120方向看过去的示意图。
该多条连接走线440与该多个感应导体区块520分别电气连接,以传输该多个感应导体区块520的每一个感应导体区块所感应的电气信号。如图6所示,该连接走线440-1与该感应导体区块520-1的第一感应导体线段330有区域重叠,故其可经由多个贯孔(via)720电气连接,而形成该感应导体区块520-1的走线,以传输该感应导体区块520-1所感应的电气信号。于图6中,仅有该连接走线440-1与该感应导体区块520-1电气连接,其他的连接走线440与该感应导体区块520-1并未电气连接,故其他的连接走线440并未布植贯孔(via)720。
图7A是本实用新型栅极驱动线子层310及源极驱动线子层410电气连接的另一示意图。其与图6差异在于,由于其他的连接走线440与该感应导体区块520-1并未电气连接,故未布植其他的连接走线440,而将相对应处的源极驱动线420的宽度加大。于本实施例中,较佳将该连接走线440-1布植于红色子像素区530-1。亦即,与红色子像素区530-1对应的源极驱动线420-1的宽度较其他的源极驱动线420-2、420-3、420-4的宽度为小。
图7B是本实用新型栅极驱动线子层310及源极驱动线子层410电气连接的又一示意图。其与图7A差异在于,与红色子像素区530-1对应的源极驱动线420-1的宽度与其他的源极驱动线420-2、420-3、420-4的宽度相同。
如图6所示,该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430的线宽是与栅极驱动线320的线宽相同。该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330的线宽是与源极驱动线420的线宽(d1)加上连接走线440的线宽(d2)再加上源极驱动线420与连接走线440的间距(d3)相同。在椭圆C处,由于源极驱动线420与连接走线440之间有一间距(d3),故可看到第一感应导体线段330。
已知的栅极驱动线及源极驱动线的位置是设置在遮光线条的上方。而本实用新型则将第二方向的该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330及第一方向的该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430设置于该多条栅极驱动线320及该多条源极驱动线420与该多条连接走线440的对应处,亦即,该遮光层140的该多条遮光线条250的位置是依据与该多条栅极驱动线320及该多条源极驱动线420与该多条连接走线440的位置相对应而设置,因此该第二方向的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330及该第一方向的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430亦会被该多条遮光线条250所遮住。亦即,由该上基板110方向往该下基板120方向看过去时,第一方向的该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430、第二方向的该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330、栅极驱动线320、源极驱动线420、及连接走线440会被遮光线条250所遮住,而不会被使用者看到。
图8A及图8B是图6中A-A’及B-B’处的剖面图。如图8A所示,在栅极驱动线320与第二感应导体线段430、第二方向的第二延伸部433之间有一绝缘层710。第二方向的第二延伸部433与第一方向的第一延伸部331及第一方向的第二延伸部333是经由贯孔(via)510电气连接。如图8B所示,在栅极驱动线320与该连接走线440-1之间有一绝缘层710。该连接走线440-1与该感应导体区块520-1的第一感应导体线段330有区域重叠,故其可经由多个贯孔(via)720电气连接。
由图3、4、5、6、7、8A及8B的说明可知,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430及该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330可以形成多个感应导体区块520,并配合该多条连接走线440作为走线,则可形成多个感应导区块520,而在薄膜晶体管及感应电极层150内形成一自感应电容(self capacitance)触碰侦测平面,如此即可侦测手指或物体的触碰或接近。
图9是本实用新型感应导体区块的示意图,于图9中,该感应导体区块520-1由一条该连接走线440-1往下延伸,进而再由一走线730延伸至该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100的一侧边101,以进一步连接至一软性电路板600的控制电路610。
如图7及图9所示,于本实施例中,较佳将该连接走线440-1布植于红色子像素区530-1。此时,与红色子像素区530-1对应的源极驱动线420-1的宽度较其他的源极驱动线420-2、420-3、420-4的宽度为小。于其他实施例中,亦可扩大该连接走线440-1及源极驱动线420-1的宽度。当扩大该连接走线440-1及源极驱动线420-1的宽度时,一种作法是缩减红色子像素区530-1,此时可通过控制电路610内部的电子电路,例如驱动电路,对侦测到的电气信号进行调整及补偿。另一种作法是增加红色子像素区530-1与其左边绿色像素区5303的间距(spaceing),以容纳较宽的该连接走线440-1及源极驱动线420-1。
该彩色滤光层160位于该遮光层140的面对于该显示材料层130的一侧的表面上。该共通电极层180位于该上基板110与下基板120之间。该第一偏光层190是位于该上基板110的面对于该显示材料层130的另一侧的表面。该第二偏光层200是位于该下基板120的背对于该显示材料层130的一侧的表面。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的叠层示意图,其是一种内嵌显示触控结构900的叠层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内嵌显示触控结构900包括有一上基板110、一下基板120、一显示材料层930、一遮光层(blackmatrix)140、一薄膜晶体管及感应电极层950、一彩色滤光层(colorfilter)160、一保护层(over coat)170、一阴极层960、及一阳极层970。
图10与图1主要差别在于该显示材料层930、该阴极层960、该阳极层970、及该薄膜晶体管层950。
该上基板110及该下基板120较佳为玻璃基板或塑料基板,该上基板110及该下基板120并以平行成对的配置将该显示材料层930夹置于二基板110,120之间。其中于本实施例中,该显示材料层930较佳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所构成。
本实施例是在薄膜晶体管设置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430、多条连接走线440、及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330,由部分的该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430与部分的第一感应导体线段330电气连接,以形成多个感应导体区块520,并以该多条连接走线440与该多个感应导体区块520分别电气连接,以传输该多个感应导体区块520的每一个感应导体区块所感应的电气信号,而形成本实用新型的薄膜晶体管及感应电极层950,如此,则无需于显示面板的上玻璃基板或下玻璃基板设置透明导电材料制做的感应电极层,据此降低成本,减少工艺程序,提升工艺良率及降低工艺成本。
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430、该多条连接走线440及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330的详细情形如第一实施例、及图3至图9所揭露,为熟于该技术者基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揭露所能完成,故不再赘述。
该薄膜晶体管及感应电极层950位于该下基板120面对于该显示材料层930一侧的表面,该薄膜晶体管及感应电极层950具有多条栅极驱动线(图未示)、多条源极驱动线(图未示)、沿着第一方向(X)设置的多个第二导体线段、沿着第二方向(Y)设置的多个第一导体线段及该多条连接走线440、及多个像素驱动电路951,每一个像素驱动电路951是对应至一像素,依据一显示像素信号及一显示驱动信号,用以驱动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951,进而执行显示操作。
依像素驱动电路951设计的不同,例如2T1C是由2薄膜晶体管与1储存电容设计而成像素驱动电路,6T2C是由6薄膜晶体管与2储存电容设计而成像素驱动电路。像素驱动电路951中最少有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9511连接至一条栅极驱动线(图未示),依驱动电路设计的不同,控制电路中最少有一薄膜晶体管的漏极/源极9513连接至一条源极驱动线(图未示),像素驱动电路951中最少有一薄膜晶体管的漏极/源极9515连接至该阳极层970中的一个对应的阳极像素电极971。
该阴极层960位于该上基板110面对该显示材料层930一侧的表面。同时,该阴极层960位于该上基板110与该显示材料层930之间。该阴极层960是由金属导电材料所形成。较佳地,该阴极层960是由厚度小于50纳米(nm)的金属材料所形成,该金属材料是选自下列群组其中之一:铝(Al)、银(Ag)、镁(Mg)、钙(Ca)、钾(K)、锂(Li)、铟(In),上述材料的合金或使用氟化锂(LiF)、氟化镁(MgF2)、氧化锂(LiO)与Al组合而成。由于该阴极层960的厚度小于50nm,因此该显示材料层930所产生的光仍可穿透阴极层960,于上基板110上显示影像。该阴极层960是整片电气连接着,因此可作为屏蔽(shielding)之用。同时,该阴极层960亦接收由阳极像素电极971来的电流。
该阳极层970位于该薄膜晶体管及感应电极层950面对于该显示材料层930的一侧。该阳极层970具有多个阳极像素电极971。该多个阳极像素电极971的每一个阳极像素电极是与该薄膜晶体管及感应电极层950的该像素驱动电路951的一个像素驱动晶体管对应,亦即该多个阳极像素电极的每一个阳极像素电极是与对应的该像素驱动电路951的该像素驱动晶体管的源极/漏极连接,以形成一特定颜色的像素电极,例如红色像素电极、绿色像素电极、或蓝色像素电极或本案中使用的白色像素电极。
该显示材料层930包含一电洞传输子层(hole transporting layer,HTL)931、一发光层(emitting layer)933、及一电子传输子层(electrontransporting layer,HTL)935。该显示材料层930较佳为白色发光层,以产生白光,并使用该彩色滤光层(color filter)160过滤而产生红、蓝、绿三原色。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的叠层示意图,其是一种内嵌显示触控结构1100的叠层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内嵌显示触控结构1100包括有一上基板110、一下基板120、一显示材料层930、一薄膜晶体管及感应电极层950、一阴极层960、及一阳极层970。图11与图10主要差别在于:在图11中,使用红色发光层9331、蓝色发光层9332、绿色发光层9333,因此无须使用一遮光层(black matrix)140、一彩色滤光层(colorfilter)160、及一保护层(over coat)170。
已知氧化铟锡材质(ITO)所做的电极垫其平均透光率仅约为90%,而本实用新型的源极驱动线420或与的搭配的连接走线440、与门极驱动线320、及该多个感应导体区块520是设置在已知的栅极驱动线或源极驱动线的相对位置,因此并不影响透光率,故本实用新型的平均透光率远较已知技术为佳。当本实用新型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与液晶显示面板或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结合时,可使所述面板的亮度较已知技术更亮。
由前述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可于薄膜晶体管及感应电极层150上形成感应导体区块520及第二方向的连接走线440,其优点为无需于显示面板的上玻璃基板或下玻璃基板设置氧化铟锡材质(IT0)做成的感应电极层,据此可降低成本,减少工艺程序。
同时,在定义已知多条栅极驱动线320的掩膜上,可同时定义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二方向的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330。在定义已知多条源极驱动线420的掩膜上,可同时定义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方向的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430及第二方向的多条连接走线440。据此并未增加制造程序,无须新增工艺即可让液晶显示面板具有触控功能。
上述实施例仅是为了方便说明而举例而已,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权利范围自应以权利要求范围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

Claims (16)

1.一种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上基板;
一下基板,该上基板及该下基板以平行成对的配置将一显示材料层夹置于二基板之间;以及
一薄膜晶体管及感应电极层,位于该下基板的面对于显示材料层的一侧的表面,其中,该薄膜晶体管及感应电极层具有:
一栅极驱动线子层,其具有多条栅极驱动线及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该多条栅极驱动线是依据一第一方向设置,该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依据一第二方向设置,该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被该多条栅极驱动线所分隔;以及
一源极驱动线子层,位于该栅极驱动线子层的面对于该显示材料层的一侧的表面,其具有多条源极驱动线、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及多条连接走线,该多条源极驱动线依据该第二方向设置,该多条连接走线依据该第二方向设置,且平行于该多条源极驱动线,该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依据该第一方向设置,该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被该多条源极驱动线及该多条连接走线所分隔;
其中,该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与该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电气连接,以形成多个感应导体区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多条连接走线与该多个感应导体区块分别电气连接,以传输该多个感应导体区块的每一个感应导体区块所感应的电气信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及该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的位置依据与该多条栅极驱动线、多条源极驱动线及该多条连接走线的位置相对应而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该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及该多条连接走线由金属导电材料或其合金所制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多个感应导体区块的每一个感应导体区块为具有网目状的多边型区域。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分别具有第一方向的一第一延伸部及一第二延伸部,该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分别具有第二方向的一第一延伸部及一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有部分区域重叠。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部分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与部分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通过重叠处电气连接,让该多条第二感应导体线段及该多条第一感应导体线段形成该薄膜晶体管及感应电极层的该多个感应导体区块。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含:
一控制装置,连接至该多个感应导体区块,于触控感测时,该控制装置提供一触控驱动信号,通过该多条连接走线并与该多个感应导体区块感应是否有一外部对象接近或碰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显示材料层由液晶所构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含:
一遮光层,位于该上基板的面对于显示材料层的一侧的表面,该遮光层由多条遮光线条所构成;
一彩色滤光层,位于该遮光层的面对于该显示材料层的一侧的表面上;
一共通电极层,位于该上基板与下基板之间;
一第一偏光层,位于该上基板的面对于该显示材料层的另一侧的表面;以及
一第二偏光层,位于该下基板的面对于该显示材料层的另一侧的表面;
其中,该遮光层的该多条遮光线条的位置依据与该多条栅极驱动线及该多条源极驱动线的位置相对应而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显示材料层由有机发光二极管所构成。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含:
一阴极层,其位于该上基板面对该显示材料层一侧的表面,该阴极层由金属导电材料所形成;以及
一阳极层,其位于该薄膜晶体管及感应电极层面对于该显示材料层的一侧。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显示材料层具有白色发光层。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显示材料层具有红色发光层、蓝色发光层、及绿色发光层。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含:
一遮光层,位于该上基板的面对于显示材料层的同一侧的表面,该遮光层由多条遮光线条所构成;
一彩色滤光层,位于该遮光层的面对于该显示材料层的同一侧的表面上;
其中,该遮光层的该多条遮光线条的位置依据与该多条栅极驱动线及该多条源极驱动线的位置相对应而设置。
16.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方向垂直第二方向。
CN201420603315.0U 2013-10-25 2014-10-17 内嵌显示触控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20393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19898U TWM476315U (en) 2013-10-25 2013-10-25 Embedded display touch structure
TW102219898 2013-10-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03937U true CN204203937U (zh) 2015-03-11

Family

ID=52661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03315.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203937U (zh) 2013-10-25 2014-10-17 内嵌显示触控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4203937U (zh)
TW (1) TWM47631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62458A (zh) * 2018-09-17 2018-12-21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03950B (zh) * 2019-10-10 2022-07-15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结构及触控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62458A (zh) * 2018-09-17 2018-12-21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76315U (en) 2014-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087148U (zh) 内嵌显示触控结构
CN205068352U (zh) 兼具指纹辨识与触控侦测的显示设备
CN107025010B (zh) 具有触摸屏功能的显示装置
CN204203917U (zh) 内嵌显示触控结构
CN204102098U (zh) 窄边框的内嵌式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触控结构
CN205068332U (zh) 内嵌显示触控结构
CN205176820U (zh) 高感测灵敏度的自电容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装置
CN103809316B (zh) 集成有触摸屏的显示设备
CN204178344U (zh) 以导电线连接感应电极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
CN204178340U (zh) 窄边框高正确性内嵌显示触控结构
CN205068348U (zh) 内嵌式触控面板
CN103699269B (zh) 一种双面触摸显示装置
US20140375911A1 (en) In-cell touch display panel structure using conductive wires to connect with sensing electrodes
US20160132155A1 (en) High-sensitivity mutual-capacitance in-cell touch display panel device
CN105278748A (zh) 一种oled基板、显示装置、可穿戴设备、驱动方法以及补偿电路
CN203950289U (zh) 高正确性平面显示触控结构
CN204087150U (zh) 具金属感应层的内嵌式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面板结构
CN204087149U (zh) 内嵌式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面板结构
CN204203923U (zh) 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结构
US9218079B2 (en) In-cell touch display panel structure
TWM480723U (zh) 高準確度之窄邊框內嵌式主動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觸控結構
CN204203937U (zh) 内嵌显示触控结构
CN204613922U (zh) 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
WO2024032593A1 (zh) 显示装置和触控结构
CN204613900U (zh) 以显示数据线作为触控感应连接线的内嵌显示触控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11

Termination date: 20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