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86789U - 转轴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86789U
CN204186789U CN201420603999.4U CN201420603999U CN204186789U CN 204186789 U CN204186789 U CN 204186789U CN 201420603999 U CN201420603999 U CN 201420603999U CN 204186789 U CN204186789 U CN 2041867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component
axial
pedestal
radial
arc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0399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有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rllyte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rllyte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rllytec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rllyte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60399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1867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867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867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轴装置,包括有彼此可相对转动的两个转动件和座体,座体径向侧设有弧形凹槽且其内设有轴向连接部,在弧形凹槽轴向侧设有活动空间。彼此接触的两个转动件各置入活动空间和弧形凹槽,两转动件的轴向侧各设有第一、第二轴向连接部以及弧形结构和弧形通道,弧形结构对接且可滑移出入弧形通道,各轴向连接部相互对接以让该两转动件分别沿着活动空间和弧形凹槽滑移而各别转出或转入座体。再者,两个转动件除了彼此以轴向侧触动而形成分阶段依序转动之外,还可改为彼此以径向侧周面触动而同步转动。

Description

转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轴装置,尤其涉及组装于显示器与支撑脚架之间的转轴装置,所述显示器可为平板计算机或是AIO计算机,而该平板计算机可以是智能手机或是笔记型计算机的触控屏幕,所述支撑脚架可采用板体、片体和框体中任一个来呈现。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平板计算机(或是AIO计算机)等显示器会通过枢设支撑脚架,以支撑平板计算机站立,而支撑脚架则会通过转轴装置,达到翻转(掀开或闭合)以及支撑平板计算机站立的功效。所述转轴装置的组成构件包括芯轴以及套设于芯轴上的摩擦片、弹片或弹簧、螺帽等,其中形成旋转的主要构件为芯轴,芯轴一端会枢设于旋转中心线处的支撑脚架部位,芯轴另一端会枢设于平板计算机的壁面,使支撑脚架可相对于平板计算机翻转作动,若要产生显著的扭力变化及定位效果,也会进一步在转轴装置的芯轴套设有相互推压或相互闭合的两个干涉件(或称凸轮),由此可知,转轴装置是能让平板计算机从平躺姿态轻易转变为站立姿态的主要构件。且在之后更让该支撑脚架具有多角度的站立定位功效,在掀开该支撑脚架后,能提供平板计算机在这些立起角度时形成稳定地的定位姿态。 
实用新型内容
然而在上述内容中,不管是传统转轴装置还是之后具多角度定位功效的转轴装置,均会限制该支撑脚架的掀开角度范围,使该支撑脚架与平板计算机之间的开启角度多在90度以内,均不易超过90度,从而使平板计算机多为小角度倾斜的站立姿态而缺乏大角度倾斜的仰躺姿态;其次,也因上述转轴装置着重于定位功效,致使该支撑脚架的掀开角度仅能定位在预先设定的角度处,而缺乏自由停滞的功能;因此如何使该转轴装置能提供该支撑脚架可相对于平板计算机等显示器以翻转开启超过90度,还能 形成自由停滞的功效,又能使该支撑脚架闭合平贴于平板计算机的壁面,即为本实用新型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轴装置,以适用于平板计算机(或是AIO计算机)等显示器的支撑脚架(以下简称支架)。该转轴装置通过在两个转动件上分别设有可相互搭配且非与旋转中心线同轴设置的弧形结构和弧形通道,并使两转动件之间彼此以轴向侧触动而形成分阶段依序转动的功效,使两转动件所组成的转动机构可替代传统芯轴实施,再分别搭配一座体的两个容置部后,两个转动件可先后分阶段转出该座体以具有延伸效果,并使整个转动机构的样态近似于中空芯轴,而使所接连的支架能够相对于平板计算机等显示器以翻转开启超过90度,也可先后转入该座体并隐藏于该座体中,而使所接连的支架可闭合平贴于平板计算机的壁面。 
其次,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同步转动功能的转轴装置,通过具有弧形凹槽和活动空间的座体搭配转动机构实施,其转动机构是包含有彼此以径向侧周面触动的两个转动件,其中一个转动件具有弧形结构而另一转动件具有传统芯轴,所述转动件的弧形结构非与旋转中心线同轴设置用以替代传统芯轴实施。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在上述转动机构的两转动件之间再增设可隐藏于该座体中的第三转动件,使其与原先的其中一个转动件间彼此以径向侧周面触动,均能形成同步转动的功效,还在所述两个转动件的径向侧周面分别设置多个齿状结构并彼此啮合,以稳定同步转动的效果。 
再者,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自由停滞功能的转轴装置,通过在上述座体中增设扭力单元以接连上述第三转动件的轴心部或上述转动件的传统芯轴,使所接连的支架在翻转期间能形成自由停滞作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转轴装置主要具有两种实施例,第一实施所述的一种转轴装置,其包括:座体,其径向侧设有弧形凹槽,在该弧形凹槽内设有轴向连接部,且在该弧形凹槽的轴向侧设有活动空间;以及转动机构,其包含有彼此接触的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以分别置入该活动空间和该弧形凹槽,第一转动件的轴向侧设有第一轴向连接部和绕着第一轴向连接部的弧形结构,第二转动件的轴向侧设有第二轴向连接部和绕着第二轴向连接部且对接该弧形结构的弧形通道,该弧形结构可滑移出入该弧形通道,第二轴向连接部的两轴向端分别对接该轴向连接部和 第一轴向连接部,以让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分别沿着该活动空间和该弧形凹槽滑移,从而分别转出或转入该座体,使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和该座体之间形成相对转动。 
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转轴装置,其包括:座体,其径向侧设有弧形凹槽,在该弧形凹槽内设有轴向连接部,且在该弧形凹槽的轴向侧设有活动空间;以及转动机构,其包含有彼此接触的第一转动件和第三转动件,均设置于该活动空间中且彼此以径向侧周面触动,第一转动件的轴向侧设有第一轴向连接部和绕着第一轴向连接部的弧形结构,该弧形结构可滑移出入该弧形凹槽,第一轴向连接部对接该轴向连接部,以让第一转动件沿着该活动空间滑移而能转出或转入该座体,使第一转动件和该座体之间形成相对转动,并使转动状态的第一转动件会带动第三转动件同步反向转动。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转轴装置通过采用两转动件彼此以轴向侧或是径向侧周面触动,且采用非与旋转中心线同轴设置的弧形结构搭配弧形通道或弧形凹槽,以替代传统芯轴实施,使所组成的转动机构有别于传统转轴装置,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转动机构具有分阶段转动以延伸而出的功效,还能具有同步转动的功效并提供扭力变化,从而使所接连的支架能够相对于平板计算机等显示器以翻转开启超过90度并形成自由停滞,更有助于缩减整体体积,并保有隐蔽的收纳效果,从而使整体外侧容易形成平整表面,增加安装上的方便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转轴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俯视图。 
图3为图1的分解示意仰视图。 
图4为第一实施例的转动机构增设第三转动件搭配该座体增设侧板实施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4中该侧板拆离该座体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转轴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为第二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样态的立体分解图。 
图8为本实施例的转轴装置的转动机构包括有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第三转动件、扭力单元,而该座体增设有侧板实施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9为图8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10为图8的俯视图。 
图11A为图10中A至A线段的剖断面视图。 
图11B为图10中B至B线段的剖断面视图。 
图12A为接续图11A的动作示意图。 
图12B为接续图11B的动作示意图。 
图13A为接续图12A的动作示意图。 
图13B为接续图12B的动作示意图。 
图14为本实施例的转轴装置固定于机体的对应连接部并连接于支架的对应连接部的剖断面侧视图。 
图15为接续图14的动作示意图。 
图16为接续图15的动作示意图。 
图17为图16的立体示意图,其中,附有其中一个转轴装置分别与机体和支架组装后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轴装置,其第一实施例包括座体10以及转动机构。座体10的径向侧设有弧形凹槽11,在该弧形凹槽11内设有轴向连接部111,且在该弧形凹槽11的轴向侧设有活动空间12。该转动机构包含有彼此接触的第一转动件20和第二转动件30,以分别置入该活动空间12和该弧形凹槽11。第一转动件20的轴向侧设有第一轴向连接部23和绕着第一轴向连接部23的弧形结构24,第二转动件30的轴向侧设有第二轴向连接部33和绕着第二轴向连接部33且对接该弧形结构24的弧形通道34。该弧形结构24可滑移出入该弧形通道34。第二轴向连接部33的两轴向端分别对接该轴向连接部111和第一轴向连接部23,以让第一转动件20和第二转动件30分别沿着该活动空间12和该弧形凹槽11滑移,从而分别转出或转入该座体10,使第一转动件20、第二转动件30和该座体10之间形成相对转动。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第二转动件30分别与第一转动件20和该座体10的对接方式,即是将该座体10的轴向连接部111在该弧形凹槽11内形成轴向凸部,第一轴向连接部23在第一转动件20的相对两轴向侧分别形成轴向凹部23a、23b,第二轴向连接部33在第二转 动件30的相对两轴向侧分别形成轴向凹部33a和轴向凸部33b,使第二转动件30一轴向侧的轴向凸部33b对接第一转动件20一轴向侧的轴向凹部23a,而该座体10的轴向凸部(轴向连接部111)可对接第二转动件30相对轴向侧的轴向凹部33a,如此使两转动件和座体之间可彼此相对转动,但上述各轴向连接部的凹、凸样式,并不以此实施例为限制。 
其次,上述彼此对接的两转动件之间还通过该弧形结构24搭配该弧形通道34,使转动功效具有引导作用,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3所示,是将该弧形通道34(轴向)凹设于第二转动件30的一轴向侧以沿着该轴向凸部33b的周围设置,并在该轴向侧形成弧形开口340,且在第二转动件30的径向侧形成至少一个通道口343、344,而该弧形结构24(轴向)凸设于第一转动件21的一轴向侧并对应该弧形通道34的形状,以沿着该轴向凹部23a周围设置,使第一转动件20和第二转动件30彼此以该轴向侧对应接触,而使该弧形结构24对应接合该弧形通道34且经由所述至少一个通道口343、344出入。本实施例为了稳定彼此接触的第一、第二转动件20、30的相对转动动作以防止松脱,还在该弧形开口340边设有至少一个径向挡墙341,而沿着该弧形结构24边设有至少一个径向凸缘241,使该弧形结构24和该弧形通道34可彼此卡扣,以防止侧向松脱,使该弧形结构24能够稳定地沿着该弧形通道34滑移。 
又为了让彼此轴向接触的第一、第二转动件20、30能够形成分阶段转出该座体10的功效,则使该弧形通道34是由一端渐次收敛至另一端而在该弧形通道34的内壁面形成止挡结构342(在图2中为了明显揭示则以虚线标明),又在该弧形结构24的外壁面设有一对应止挡结构242(参见图3),该对应止挡结构242滑移在该弧形通道34中而止挡于该止挡结构342,使先行转出的第一转动件20或第二转动件30比后续转出的第二转动件30或第一转动件20可相对于该座体10转动一较大角度;换言之,当第一、第二转动件20、30均未转出该座体10时,位于该弧形通道34中的止挡结构342与该对应止挡结构242为相互分开状(参见图11A),而当第一转动件20先行转出该活动空间12的过程中,该弧形结构24也随着逐渐滑移出该弧形通道34,致使该对应止挡结构242逐渐滑移并接近该止挡结构342,直至彼此接触而相互止挡(参见图12A),若后续要让第一转动件20持续转出,则通过上述止挡作用来牵引第二转动件30转动,因此在后续转动过程中,会使第一、第二转动件20、30同步转动而分别逐渐转出该 活动空间12和该弧形凹槽11。但由于第一转动件20已相对于该座体10而转出一定角度,所以后续转出的第二转动件30,其相对于该座体10所转出的角度会比第一转动件20的转出角度小(可参见图13A)。 
再如图2和图3所示,该座体10还设有径向穿孔13,该径向穿孔13贯穿该弧形凹槽11并于该弧形凹槽11的槽口边形成缺口131,因而使该径向穿孔13的两个径向孔壁132、133分别位于不同部位(如图2所示,一径向孔壁132位于该弧形凹槽11中的径向穿孔13内,而另一径向孔壁133位于该缺口131内),第二转动件30具有第二平切面31和第二圆弧面32以组成第二转动件30的径向侧周面,使第二转动件30的轮廓由轴向侧观察(参见图11A),可形成弓形体和半圆形体的其中任一个,还由该径向侧周面延伸出一导入并可滑移于该径向穿孔13中的扇形挡块321,该扇形挡块321随着转动状态的第二转动件30位移以触及该径向穿孔13的径向孔壁132而形成止挡(参见图13A)、或是经由该缺口131出入该径向穿孔13;因此该弧形凹槽11的轮廓由轴向侧观察,可为弓形状凹槽和半圆形凹槽的其中任一个,予以对应第二转动件30形状,如此会在第二转动件30的第二圆弧面32完全进入该座体10的弧形凹槽11中而使第二平切面31与该座体10的一径向侧面平齐,使第二转动件30视为隐藏于该座体10中;其中,为了让第二转动件30能够沿着该弧形凹槽11滑移并转出或转入,则使第二圆弧面32与该弧形凹槽11的径向圆弧底面相互对应配合,在图中该扇形挡块321是由第二圆弧面32延伸而出,因此当上述扇形挡块321与该径向孔壁132相互止挡时,即为该转动机构相对于该座体10所能转出的最大角度,另外在设计上使上述扇形挡块321可经由该缺口131出入该径向穿孔13,是为了方便组装和拆卸。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转动件20具有第一平切面21和第一圆弧面22以组成第一转动件20的径向侧周面,使第一转动件20的轮廓由轴向侧观察,可形成弓形体和半圆形体的其中任一个,还在第一圆弧面22依序排列有多个齿状结构221,该转动机构还在该座体10的活动空间12中进一步容置有第三转动件40,第三转动件40的径向侧周面环设有多个齿状结构401,使第三转动件40如同齿轮结构,以与第一转动件20的多个齿状结构221相互啮合,并使转动状态的第一转动件20会带动第三转动件40同步反向转动,从而使上述第一、第二转动件20、30彼此以轴向侧触动而形成分阶段依序转动之外,还能增加转动动作的稳定性;因此会在第一 转动件20的第一圆弧面22完全进入该座体10的活动空间12中而使第一平切面21与该座体10的一径向侧面平齐,使第一转动件20视为隐藏于该座体10中。其中,为了方便实际实施以增加适用范围,该活动空间12可设计成中空状(参见图2和图3所示),或是设计成开口状再斟酌搭配一侧版15(请参见后续图8、9和说明所示),在该活动空间内的径向壁面也设计成圆弧面(参见图11B所示),以便于第一、第三转动件转动。 
如图6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转轴装置还有第二实施例,也包括有座体10以及转动机构,但在该转动机构中,则是以第三转动件40替代上述第二转动件30,使第一转动件20搭配第三转动件40实施。第二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处在于:将原先彼此以轴向侧触动而形成分阶段依序转动的两个转动件(第一、第二转动件20、30),改为彼此以径向侧周面触动而同步转动的两个转动件(第一、第三转动件20、40)。其整体特征在于:该座体10的径向侧设有弧形凹槽11,在该弧形凹槽11内设有轴向连接部111,且在该弧形凹槽11的轴向侧设有活动空间12。该转动机构包含有彼此接触的第一转动件20和第三转动件40,均设置于该活动空间12中且彼此以径向侧周面触动。第一转动件20的轴向侧设有第一轴向连接部23和绕着第一轴向连接部23的弧形结构24。该弧形结构24可滑移出入该弧形凹槽11。第一轴向连接部23对接该轴向连接部111,以让第一转动件20沿着该活动空间12滑移而能转出或转入该座体10,使第一转动件20和该座体10之间形成相对转动,并使转动状态的第一转动件20会带动第三转动件40同步反向转动。 
在第二实施例中,即是将第一转动件20的轴向凹部23a对接该座体10的轴向凸部(轴向连接部111),从而使第一转动件20和座体10之间可彼此相对转动,而两者之间的对接样式,其一如图6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弧形凹槽11结构,可视为将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转动件结合于弧形凹槽以与座体形成一体成型的结构,并使第二实施例的座体10的一轴向侧为可拆卸的侧板15,并在该活动空间12的轴向侧壁面和侧板15的对应处分别设有一轴接孔,以轴接第三转动件40的轴心部;或是如图7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转动件20结构,可视为将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转动件与第一转动件结合为一体成型,即可搭配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座体结构实施,而所述第三转动件40的轴心部则为可拆卸的芯轴结构,以便于组装和拆卸。因此在图6和图7的实施样态中,均能使第一轴向连接部23(轴向凹 部23a)对接该轴向连接部111(轴向凸部)。 
上述中,同样能使第一转动件20具有第一平切面21和第一圆弧面22以组成第一转动件20的径向侧周面,也能使第一转动件20的轮廓由轴向侧观察,可形成弓形体和半圆形体的其中任一个。而同样为了稳定转动动作,还可在该转动机构中增设构件和结构。例如还在第一圆弧面22依序排列有多个齿状结构221,第三转动件40的径向侧周面环设有多个齿状结构401,使第三转动件40如同齿轮结构,以与第一转动件20的多个齿状结构221相互啮合。 
其次,在第一实施例的图5和第二实施例的图7中,第一圆弧面22还设有邻接多个齿状结构221的无齿状区域222。该无齿状区域222不会触动第三转动件40的齿状结构401,使第三转动件40与第一转动件20之间可形成间歇性同步转动。而当本实施例的转轴装置分别与机体70和支架60相互连接后,由于在该支架60与该机体70彼此闭合时,可参见图11B所示,第一转动件20的无齿状区域222对应第三转动件40的齿状结构401而无法啮合,进而无法相互带动或抑制动作,则有助于让使用者可轻易掀开该支架60。之后如图12B和图13B所示,持续转动的第一转动件20的多个齿状结构221陆续与第三转动件40的齿状结构401相互啮合并触动,以形成同步转动。反之,在翻转已掀开的支架60在闭合过程中,彼此啮合的第一、第三转动件20、40先同步转动,至支架60的自由端接近该机体70时,由于第三转动件40的齿状结构401又会对应第一转动件20的无齿状区域222而无法啮合,此时通过该支架60的磁性组件62和该机体70的磁性组件72相互磁吸,而如图14所示使彼此自动闭合。 
在上述两个实施例中,当该座体10的活动空间12为开口状时,可参见图8和图9所示,则该座体10还进一步在该活动空间12的轴向侧设有侧板15。该侧板15设有对应第一转动件20相对轴向侧且呈圆缺状的缺口151,使该缺口151在该侧板15形成圆弧形内缘。另外在第一转动件20的相对轴向侧延伸出穿设该缺口151的轴向凸部25,从而使转动状态的第一转动件20通过该轴向凸部25触及该缺口151的圆弧形内缘并沿着作动;如此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还可在第一转动件20和该座体10之间还设有置入该弧形凹槽11的第二转动件30,可再参见图8至图13B所示,第二转动件30设有第二轴向连接部33和绕着第二轴向连接部33且对接该弧形结构24的弧形通道34,使该弧形结构24滑移出入该弧形通道34。第 二轴向连接部33的两轴向端分别对接该轴向连接部111和第一轴向连接部23,以让第一转动件20和第二转动件30分别沿着该活动空间12和该弧形凹槽11滑移,从而分别转出或转入该座体10,也使第一转动件20、第二转动件30和该座体10之间形成相对转动。在第二实施例中,该座体10的轴向凸部(轴向连接部111)可对接第二转动件30相对轴向侧的轴向凹部33a(第二轴向连接部33)、或是可对接第一转动件20一轴向侧的轴向凹部23a(第一轴向连接部23)。至于各轴向连接部之间设计为轴向凸部111、33b或轴向凹部23a、23b、33a的样式、该弧形通道34的弧形开口340和通道口343、344、该弧形开口340的径向挡墙341搭配该弧形结构24的径向凸缘241、该弧形通道34的止挡结构342搭配该弧形结构24的对应止挡结构242、该座体10的径向穿孔13和缺口131搭配第二转动件30的扇形挡块321、第二转动件30的第二平切面31和第二圆弧面32等特征,均已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还是在上述两个实施例中,可在参见图8和图9所示,除了在该座体10相对两径向侧的其中一个径向侧设有弧形凹槽11之外,还在该座体10的相对径向侧还设有定位凹槽14。该转动机构还在第三转动件40的轴向侧进一步设有扭力单元50。该扭力单元50容置于该定位凹槽14中以配合转动状态的第三转动件40形成扭力变化。该定位凹槽14分为连通该活动空间151的深槽141和连通该深槽141的浅槽142。而该扭力单元50包含有连接并卡合于第三转动件40轴心部的芯轴51(第三转动件40轴心部与该芯轴51可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也能为可拆卸的结构)、以及套接于该芯轴51的套件52。该套件52能为具有管簧的包覆件、多数弹性垫圈搭配调整螺帽、扭簧、一字型套筒或是多个摩擦垫片相互迭合而成的其中任一种或是其中两种以上相互搭配实施,而在本实施例中的套件52是采用一包覆件。该包覆件设有具有径向开口532的管簧531和连接片533。该连接片533容置并固定于该浅槽142中,该管簧531包覆该芯轴51的一端部并容置于该深槽141中,通过该芯轴51随着第三转动件40转动,并以轴表面与该管簧531的内壁面相互摩擦,从而产生扭力变化以实现开轻关重(也能调整成开重关轻)的功效,以配合先前该支架60的磁性组件62和该机体70的磁性组件72之间的磁吸作用而有助于彼此自动闭合。 
在上述两个实施例中,该座体10的径向周侧包含有至少四个径向侧且彼此两两相对(可参见图9),除了先前提及该座体10的相对两径向侧之 外,还在该座体10的另外的相对两径向侧分别设有两个侧翼连接部101,如图14至图17所示,使该座体10固定于机体70的对应连接部71,而第一转动件20的相对轴向侧设有另一轴向凹部23b(第一轴向连接部23),以连接于支架60的对应连接部61,该对应连接部61与该轴向凹部23b彼此连接时,该轴向凸部25与该对应连接部61相互抵持,使该支架60能够带动第一转动件20,以同步作动。该机体70和该支架60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磁性组件72、62,彼此相近或闭合状态的支架60和机体70会使各所述至少一个磁性组件62、72相互磁吸,从而使该机体70和该支架60之间能够稳定闭合而不会轻易形成张开状。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各组成构件之间多采用螺丝(图未示)搭配螺孔的方式锁固,例如:该侧板15与该座体10之间的接连锁固方式、该座体10与该机体70之间的接连锁固方式、第一转动件20与该支架60之间的接连锁固方式等,由于前述锁固方式为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虽为实现上述目的而揭露了较佳的具体实施例,但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精神下,任何显而易见的变化或修改均是可能的,且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附图标记列表 
10       座体        101      侧翼连接部 
11       弧形凹槽    111      轴向连接部 
12       活动空间    121      缺口 
13       径向穿孔    131      缺口 
132、133 径向孔壁    14       定位凹槽 
141      深槽        142      浅槽 
15       侧板        151      缺口 
20       第一转动件  21       第一平切面 
22       第一圆弧面  221      齿状结构 
222      无齿状区域  23       第一轴向连接部 
23a      轴向凹部    23b      轴向凹部 
24       弧形结构 
241      径向凸缘    242      对应止挡结构 
25       轴向凸部 
30       第二转动件  31       第二平切面 
32       第二圆弧面  321      扇形挡块 
33       第二轴向连接部 
33a      轴向凹部    33b      轴向凸部 
34       弧形通道    340      弧形开口 
341      径向挡墙    342      止挡结构 
343、344 通道口 
40       第三转动件  401      齿状结构 
50       扭力单元    51       芯轴 
52       套件        531      管簧 
532      开口        533      连接片 
60       支架        61       对应连接部 
62       磁性组件 
70       机体        71       对应连接部 
72       磁性组件。 

Claims (15)

1.一种转轴装置,其包括:
座体,其径向侧设有弧形凹槽,在该弧形凹槽内设有轴向连接部,且在该弧形凹槽的轴向侧设有活动空间;以及
转动机构,其包含有彼此接触的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以分别置入该活动空间和该弧形凹槽,第一转动件的轴向侧设有第一轴向连接部和绕着第一轴向连接部的弧形结构,第二转动件的轴向侧设有第二轴向连接部和绕着第二轴向连接部且对接该弧形结构的弧形通道,该弧形结构可滑移出入该弧形通道,第二轴向连接部的两轴向端分别对接该轴向连接部和第一轴向连接部,以让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分别沿着该活动空间和该弧形凹槽滑移,从而分别转出或转入该座体,使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和该座体之间形成相对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转动件具有第一平切面和第一圆弧面以组成第一转动件的径向侧周面,还在第一圆弧面依序排列有多个齿状结构,该转动机构还在该座体的活动空间中进一步容置有第三转动件,第三转动件的径向侧周面环设有多个齿状结构,以与第一转动件的多个齿状结构相互啮合,使转动状态的第一转动件会带动第三转动件同步反向转动;第一转动件的第一圆弧面完全进入该座体的活动空间中而使第一平切面与该座体的一径向侧面平齐。
3.一种转轴装置,其包括:
座体,其径向侧设有弧形凹槽,在该弧形凹槽内设有轴向连接部,且在该弧形凹槽的轴向侧设有活动空间;以及
转动机构,其包含有彼此接触的第一转动件和第三转动件,均设置于该活动空间中且彼此以径向侧周面触动,第一转动件的轴向侧设有第一轴向连接部和绕着第一轴向连接部的弧形结构,该弧形结构可滑移出入该弧形凹槽,又第一轴向连接部对接该轴向连接部,以让第一转动件沿着该活动空间滑移而能转出或转入该座体,使第一转动件和该座体之间形成相对转动,并使转动状态的第一转动件会带动第三转动件同步反向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转动件具有第一平切面和第一圆弧面以组成第一转动件的径向侧周面,还在第一圆弧面依序排列有多个齿状结构,第三转动件的径向侧周面环设有多个齿状结构,以与第一转动件的多个齿状结构相互啮合;第一转动件的第一圆弧面完全进入该座体的活动空间中而使第一平切面与该座体的一径向侧面平齐。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座体的相对径向侧还设有定位凹槽,该转动机构还在第三转动件的轴向侧进一步设有扭力单元,该扭力单元容置于该定位凹槽中以配合转动状态的第三转动件形成扭力变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定位凹槽分为连通该活动空间的深槽和连通该深槽的浅槽,而该扭力单元包含有连接并卡合于第三转动件轴心部的芯轴、以及套接于该芯轴的套件,该套件能为包覆件,该包覆件设有具有径向开口的管簧和连接片,该连接片容置并固定于该浅槽中,该管簧包覆该芯轴的一端部并容置于该深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圆弧面还设有邻接多个齿状结构的无齿状区域,该无齿状区域不会触动第三转动件的齿状结构,使第三转动件与第一转动件之间可形成间歇性同步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转动件和该座体之间还设有置入该弧形凹槽的第二转动件,第二转动件设有第二轴向连接部和绕着第二轴向连接部且对接该弧形结构的弧形通道,使该弧形结构滑移出入该弧形通道,又第二轴向连接部的两轴向端分别对接该轴向连接部和第一轴向连接部,以让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分别沿着该活动空间和该弧形凹槽滑移,从而分别转出或转入该座体,也使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和该座体之间形成相对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座体的轴向连接部在该弧形凹槽内形成轴向凸部,第一轴向连接部在第一转动件的相对两轴向侧分别形成轴向凹部,第二轴向连接部在第二转动件的相对两轴向侧分别形成轴向凹部和轴向凸部,使第二转动件一轴向侧的轴向凸部对接第一转动件一轴向侧的轴向凹部,而该座体的轴向凸部可对接第二转动件相对轴向侧的轴向凹部、或是可对接第一转动件一轴向侧的轴向凹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弧形通道凹设于第二转动件的一轴向侧并在该轴向侧形成弧形开口,且在第二转动件的径向侧形成至少一个通道口,而该弧形结构凸设于第一转动件的一轴向侧并对应该弧形通道的形状,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彼此以该轴向侧对应接触,而使该弧形结构对应接合该弧形通道且经由所述至少一个通道口出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该弧形开口边设有至少一个径向挡墙,而沿着该弧形结构边设有至少一个径向凸缘,使该弧形结构和该弧形通道可彼此卡扣。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弧形通道由一端渐次收敛至另一端而在该弧形通道的内壁面形成止挡结构,又在该弧形结构的外壁面设有对应止挡结构,该对应止挡结构滑移在该弧形通道中而止挡于该止挡结构,使先行转出的第一转动件或第二转动件比后续转出的第二转动件或第一转动件可相对于该座体转动一较大角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座体还设有径向穿孔,该径向穿孔贯穿该弧形凹槽并在该弧形凹槽的槽口边形成缺口,第二转动件具有第二平切面和第二圆弧面以组成第二转动件的径向侧周面,还由该径向侧周面延伸出导入并可滑移于该径向穿孔中的扇形挡块,该扇形挡块随着转动状态的第二转动件位移以触及该径向穿孔的一径向孔壁而形成止挡、或是经由该缺口出入该径向穿孔;第二转动件的第二圆弧面完全进入该座体的弧形凹槽中而使第二平切面与该座体的一径向侧面平齐。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活动空间为开口状,则该座体还进一步在该活动空间的轴向侧设有侧板,该侧板设有对应第一转动件相对轴向侧且呈圆缺状的缺口,另在第一转动件的相对轴向侧延伸出穿设该缺口的轴向凸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转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座体的另外的相对两径向侧分别设有两个侧翼连接部,使该座体固定于机体的对应连接部,而第一转动件的相对轴向侧设有另一轴向凹部,以连接于支架的对应连接部;该机体和该支架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磁性组件,彼此相近或闭合状态的支架和机体会使各所述至少一个磁性组件相互磁吸。
CN201420603999.4U 2014-10-17 2014-10-17 转轴装置 Active CN2041867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03999.4U CN204186789U (zh) 2014-10-17 2014-10-17 转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03999.4U CN204186789U (zh) 2014-10-17 2014-10-17 转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86789U true CN204186789U (zh) 2015-03-04

Family

ID=526187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03999.4U Active CN204186789U (zh) 2014-10-17 2014-10-17 转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186789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63132A (zh) * 2017-01-16 2017-05-31 捷开通讯(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实现虚拟转轴中心的无极转轴的结构
CN110513389A (zh) * 2018-05-21 2019-11-29 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挠性结构及具有挠性结构的组合
CN108508976B (zh) * 2018-04-13 2020-10-2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3397789A (zh) * 2021-05-31 2021-09-17 四川大学 一种医用机械臂
WO2021213054A1 (zh) * 2020-04-22 2021-10-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转轴机构和具有开合性能的设备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63132A (zh) * 2017-01-16 2017-05-31 捷开通讯(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实现虚拟转轴中心的无极转轴的结构
CN106763132B (zh) * 2017-01-16 2019-03-15 捷开通讯(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实现虚拟转轴中心的无极转轴的结构
CN108508976B (zh) * 2018-04-13 2020-10-2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0513389A (zh) * 2018-05-21 2019-11-29 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挠性结构及具有挠性结构的组合
CN110513389B (zh) * 2018-05-21 2021-06-15 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挠性结构及具有挠性结构的组合
WO2021213054A1 (zh) * 2020-04-22 2021-10-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转轴机构和具有开合性能的设备
CN113397789A (zh) * 2021-05-31 2021-09-17 四川大学 一种医用机械臂
CN113397789B (zh) * 2021-05-31 2022-01-25 四川大学 一种医用机械臂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186789U (zh) 转轴装置
CN103148087B (zh) 铰链装置和具有铰链装置的折叠设备
KR101937557B1 (ko) 2축 힌지 및 상기 2축 힌지를 이용한 단말기기
US9759242B2 (en) Hinge device
TW202122692A (zh) 可交替旋轉的雙軸式鉸鏈(二)
CN208040904U (zh) 双轴式枢纽装置
TWM538309U (zh) 鉸鏈裝置
CN105020259A (zh) 稳定转动的双轴转轴
TWM483641U (zh) 雙軸樞紐之平行度穩定結構
US20100263166A1 (en) Hinge assembly
US9753497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connecting device
US11698665B2 (en) Multi-position hinge with double axles
KR20200089783A (ko) 표시 장치
US9226580B2 (en) Rotation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521151B (zh) Three-axis linkage type hub
CN108253842A (zh) 瞄准器的补偿机构
TWM563730U (zh) 雙軸式樞紐裝置
CN204900513U (zh) 一体式双轴同动枢轴器
CN201277257Y (zh) 枢纽器及其干涉组件
TWM468875U (zh) 雙軸扭力樞軸器開啓角度控制裝置
CN103871322A (zh) 显示器
CN202634502U (zh) 双轴齿轮铰链装置及翻盖型便携式终端
TWI550199B (zh) Integral biaxial synchronous pivot
CN203560283U (zh) 大角度多段式扭力及双锁定枢轴器
CN104281206B (zh) 一种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