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51350U - 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及其系统 - Google Patents
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及其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151350U CN204151350U CN201420640474.8U CN201420640474U CN204151350U CN 204151350 U CN204151350 U CN 204151350U CN 201420640474 U CN201420640474 U CN 201420640474U CN 204151350 U CN204151350 U CN 20415135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photosynthetic microorganism
- microorganism culture
- outside plate
- out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包括相对彼此固定设置的第一外板和第二外板,设置于第一外板和第二外板之间的芯体,设置于所述芯体与所述第一外板之间的第一中间层,以及设置于所述芯体与所述第二外板之间的第二中间层,以该培养板第一外板的外表面所在平面为基准界定出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述第一中间层和所述第二中间层具有沿第二方向渐变的液体通过率,使得所述芯体吸收的液体通过所述第一中间层和第二中间层再渗透通过第一外板和第二外板之后、到达第一外板和第二外板的外表面上的液体量在整个第一外板和第二外板的外表面上均匀一致。本申请还涉及包括该培养板的微生物培养系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总体上涉及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及其系统,属于微生物培养领域。具体地,本申请涉及一种微生物培养系统以及在微生物培养系统中使用的改进型复合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及系统。
背景技术
光合微生物是一类以光为唯一的或主要能量来源而生活的微生物,包括微藻、蓝细菌等含有叶绿素可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微生物有着重要生物利用价值。特别是微藻,富含蛋白质,可以作为水产饵料或畜禽饲料(如螺旋藻);更重要的,某些微藻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大量合成次生代谢物,如油脂、类胡萝卜素、多糖等,这些物质往往是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被用在功能食品、食品添加剂、制药、生物能源等领域。特别是通过微藻大规模培养提取微藻油脂,进而转化成液体燃料,如生物柴油被认为是解决生物能源生产与固碳减排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微藻大量培养已有几十年历史,目前的工业化微藻培养为液体浸没式,以大量水作为微藻生长的介质。主要包括开放式培养池与密闭式光生物反应器(photo-bioreactor,PBR)两种形式。开放式培养池的优点在于建造和运行的成本较低。但由于开放池的光照面积/体积比较小,液体表面与下部混合较差,只有表层藻细胞能够接受较充足的光照,池底细胞往往难以接受到充分光照;其次,开放池培液的深度较浅,一般只有10-30厘米,使得通气补碳时气液接触时间短,补碳效率低,培养液中溶解二氧化碳(CO2)的不足使光合作用受到限制,再一个是开放式升温慢,不能在短时间内升到酶活性最好的温度25℃,经常错失光利用的最佳时机;而在夜间开放式池内温度自然下降太慢,使藻细胞仍然保持旺盛的呼吸作用,将白天存储的能量消耗掉,故使藻细胞内有用的代谢物含量太低。因此开放池培养的细胞生长速度与细胞密度均较低,另外其占地还大。与其相比,PBR—般是采用透光材料(如玻璃、有机玻璃、塑料薄膜等)制成的细薄结构,由于光径小、培养体系光照面积/体积比较大,所以细胞光照较充分。同时,补碳气体与液体接触时间长,培养液溶解浓度较高,因而细胞生长速度与细胞密度均较开放培养池高。但该类PBR通常造价昂贵、运行成本高、维护困难、难于大型化,产率在5~30g/m2/d,远远低于理论预期的100~200g/m2/d,达不到产业化的理论计算目标,光能利用率低这项微藻大规模培养实现产业化最重要的直接制约因素仍有待提高。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附着式培养系统,已有专利报道,这种附着式是采用滤纸、滤布、塑料泡沫、纤维织物(例如帆布)中的一种或几种作为基质材料,但是该类软质材料具备如下缺点:1)机械强度低,需要复杂的支撑,不合适大尺寸和空间高度上的放大,只能制成低矮细薄结构,而往往能自支撑,刚性较高的多孔材料其锁水性又比较有限,无法很好地满足微藻生长所需的营养液量;2)现有的滤布和纤维织物等表面湿度不均匀,微藻生长不牢固;并且3)现有的滤布和纤维织物等不耐循环使用,需要经常更换,增加成本,4)现有的滤布和纤维织物等容易掉落纤维等杂质;另外,5)这些柔性材料在作为培养板表面材料时,其生物兼容性、和耐化学腐蚀性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目前此类培养系统没有进入大规模生产。
为此,本发明人在另外一些申请中,提出一种微藻培养系统,其采用夹心式复合培养板进行微藻的培养。如图1a所示的一种夹心式复合培养板10,其主要包括两个外板12和14以及位于两个外板12和14之间的芯体16。其中,外板为刚性吸水透水性材料板,芯体为吸水透水性填充材料。
在培养过程中,夹心式复合培养板10的芯体16吸收培养液,在夹心式复合培养板10的两个外板12和14的外表面上接种附着藻种,芯体16吸收的培养液渗透过两个外板12和14而到达在外表面上的藻种,在设置适当的环境湿度和温度、光强下,藻类得以生长。上述夹心式复合培养板10,借助其夹心复合式结构,外板12、14表面的水量非常适合藻生长,且相对于现有的帆布等培养方式,由于其刚性材料外板12、14可以轻易实现自支撑,具有空间率用率高、耐环境因素性好、重复利用率高、不会掉纤维等优势。
但是,由于培养板10在竖直方向上存在一定高度,例如0.5-5.0米,在培养板的芯体吸水饱和后,在竖直方向上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静水压。如图1b所示,由于高度H1小于高度H2,距上边缘高度H2处的B点处的静水压高于距上边缘高度H1处的A点处的静水压。
这种现象使得,在竖直方向上,芯体的水分作用在外板上的压力不同,透过外板渗出的培养液的量不同。也就是,越远离培养板10的上边缘,即越靠近培养板10的下边缘,渗出外板12和14的培养液越多,甚至出现大量积水,将外板表面附着的藻种冲刷下来,造成无法正常培养。这样一来,一块培养板,一部分区域可以供藻附着生长,一部分则不适合藻生长,其利用率被减小;同时,由于一块培养板外表面各区域渗出的培养液量不同,各区域养出的藻生物量、藻内代谢物含量都呈现较大差异,这当然是不希望看到的。
为此,本实用新型希望能够研发一种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及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使得渗透到外板的外表面上的培养液的量在整个外表面上均匀一致。
为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包括相对彼此固定设置的第一外板和第二外板,设置于第一外板和第二外板之间的芯体,设置于所述芯体与所述第一外板之间的第一中间层,以及设置于所述芯体与所述第二外板之间的第二中间层,以该培养板第一外板或第二外板的外表面所在平面为基准界定出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述第一中间层和所述第二中间层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渐变的液体通过率,使得所述芯体吸收的液体通过所述第一中间层再渗透通过第一外板之后、到达第一外板的外表面上的液体量在整个第一外板的外表面上均匀一致,并且所述芯体吸收的液体通过所述第二中间层再渗透通过第二外板之后、到达第二外板的外表面上的液体量在整个第二外板的外表面上均匀一致。
根据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中间层和所述第二中间层具有沿第一方向恒定的液体通过率。
根据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中间层和所述第二中间层之一或两者是由液体不可透过的材料制成的板体,并且所述板体包括液体可通过的部分。
根据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液体可通过的部分是穿过所述板体的孔。
根据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板体包括由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行和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列构成的孔的阵列。
根据一个可选实施例,同一行中的孔沿所述第一方向相等间隔地均匀排列。
根据一个可选实施例,在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一端朝至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二端,相邻行之间的行间距具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根据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相邻行之间的行间距以恒定的增量增大,或者所述增量线性地变化。
根据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阵列中的所有孔具有相同的直径。
根据一个可选实施例,在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二端的方向上,同一列中的各孔的直径逐渐减小。
根据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同一列中的各孔的直径以恒定的减小量减小,或者所述减小量线性地变化。
根据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板体包括由行和列构成的孔的阵列,所述行与所述第一方向成一角度地延伸,所述列与所述第二方向成一角度地延伸。
根据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孔具有圆形、方形、矩形、椭圆形、三角形以及它们的任意组合形状的横截面。
根据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孔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排布置的多个细长孔,各该细长孔沿所述第二方向伸长,并且具有在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二端的方向上逐渐缩窄的宽度。
根据一个可选实施例,在所述孔中填充有液体可透过的材料或者设置有液体可透过的膜。
根据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中间层和所述第二中间层之一或两者被配置成固定于所述第一外板和所述第二外板上的网状或筛状的液体可透过的微孔膜。
根据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微孔膜被粘接或涂覆或喷涂或印刷到所述第一外板和所述第二外板之一或两者的朝向所述芯体的内表面上。
根据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微孔膜具有与所述第一外板和所述第二外板相同的尺寸。
根据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微孔膜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并排布置的多个微孔膜,每个微孔膜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且其中,在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二端的方向上,所述多个微孔膜具有逐渐减小的液体透过率;或者
所述微孔膜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排布置的多个微孔膜,每个微孔膜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在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二端的方向上逐渐减小的液体透过率。
根据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方向是水平方向,并且所述第二方向是竖直方向。
根据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是用于培养微藻的培养板,所述液体是用于微藻的培养液。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的微生物培养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借助其芯体的锁水保水性,能够吸收和锁住大量培养液,并在吸收饱和后,可持续均匀地向两侧第一外板和第二外边渗水,将水、无机盐等营养成分输送到外板外表面,供附着于其上的微生物生长;不需要长时间用动力设备搅拌和运输培养液,节省能耗;相对于浸没式的培养,本实用新型两侧外板上的微生物可直接接受光源的照射,可减少光能损失量;此外,由于微生物如藻类,是直接附着在固相上的,故可以轻易改变生长环境,减少人工人力成本。
更进一步的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在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竖直放置的情况下是非常有利的,如此便可有效提升空间利用率。中间层的设置能够缓解和抵消由于培养板竖直放置时,因高度差所带来的静水压差的问题,从而平衡培养液在外板表面各个位置的渗水速率,能够避免在外板的外表面的下部区域渗出培养液过多、积水,造成培养液浪费、甚至积水量过大将附着的微生物冲刷脱离培养板的技术问题,从而提高培养板单位面积的生物量,为实现大规模培养奠定基础;并且能够降低对外板和芯体的材料本身的要求以及可能需要的加工的工艺要求。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的特征和优势将在下面对参考附图给出的优选实施例方式的描述中得到更好地理解,其中:
图1a示意出现有技术的夹心式复合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的侧视剖视图;
图1b是图1a的夹心式复合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的正视图;
图2a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优选实施例的带中间层的夹心式复合培养板的侧视剖视图;
图2b为图2a中的区域Z的放大图;和
图3a至3b是中间层中的孔的两种示例性分布方式;
图3c示出了中间层的另一可选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中,“微生物”包括但不限于光合微生物和植物细胞,“微生物培养”包括但不限于光合微生物和植物细胞的培养,尤其是微藻的培养,而“液体”即培养目标微生物所需的培养液。
根据申请,微生物培养系统主要包括培养液供应装置和夹心式复合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根据本申请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为带有中间层的夹心式复合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申请优选实施例的夹心式复合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
如图2a-2b所示,根据本申请优选实施例的夹心式复合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用附图标记20表示。
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20包括相对于彼此固定的两个外板22和24、介于两个外板22之间的芯体26、位于芯体26和外板22之间第一中间层32、以及位于芯体26和外板24之间第二中间层34。
外板22或24为本领域内常用的刚性或柔性的液体可透过性材料板,并且分别具有适于接种和培养微生物的外表面22a和24a。芯体26为本领域内常用的液体可透过性填充材料。中间层32和34由液体不可透过性的材料制成,并且包括适于水通过的多个孔36(在图2b中示出)。可用于制造中间层32和34的材料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聚乙烯、PVC、PTFE等。中间层32和34可被配置为板或膜或其它能够实现相同功能的形式。
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培养液被供应至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20的芯体26,芯体26吸收培养液饱和之后,芯体26内的培养液经由中间层32和34上的孔36到达外板22和24,然后渗透通过外板22和24到达外板22和24的外表面22a和24a,为外表面22a和24a上的微生物提供营养,实现微生物培养目的。
在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20竖直放置的情况下,为了尽可能减小或消除由于培养板外表面上不同位置的高度不同、培养液的重力以及因此不同位置的不同静水压等对能够到达外板22和24的外表面22a和24a上的培养液的量的影响,使到达外板22和24的整个外表面22a和24a上的培养液更加均匀,中间层32和34中的孔36可沿竖直方向不均匀地分布。
下面参考图3a-3c描述中间层32。需指出,中间层32和34优选具有完全相同的形状、结构、尺寸和布置方式,所以下面对中间层32的描述同样适用于中间层34。
图3a示出了中间层32上的孔36的第一分布模式P1。第一分布模式P1包括孔36的m×n阵列。具体地,孔36的第一分布模式P1包括孔36的多个行R1-Rm和多个列C1-Cn,即每一行Ri包括n个孔36且每一列Cj包括m个孔36,其中,m为大于1的整数,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i为1和m之间包括端点在内的整数,j为1和n之间包括端点在内的整数。孔36的m个行Ri在中间层32上沿竖直方向并排排列,每个行Ri沿垂直于竖直方向的水平方向延伸,孔36的n个列Cj在中间层32上沿水平方向并排排列,每个列Cj沿竖直方向延伸。
m×n阵列中的每个孔36具有相同的直径。每个行Ri中的各孔36沿水平方向彼此等距地间隔开,相邻行的行间距彼此不相同。在从上向下的方向上,相邻行之间的行间距逐渐增大。根据实际情况,相邻的行间距之间的变化量相同或不同。这里需说明的是,在本上下文中,术语“行间距”是相邻两行在同一列中的两个孔的孔中心之间的距离,术语“列间距”是相邻两列在同一行中的两个孔的孔中心之间的距离。
在上述第一分布模式P1中,由于相邻两行之间的行间距从上向下逐渐增大,能够至少部分或完全抵消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到达外板32和34的外表面上的培养液量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与3a中示出的第一分布模式P1不同,在3b中示出的第二分布模式P2中,同一行Ri中的各孔具有相同的直径,同一列Cj中的各孔从上向下直径依次减小。相邻两行之间的行间距彼此相等,即各行Ri沿竖直方向彼此相等地间隔开,相邻两列之间的列间距彼此相等,即各列Cj沿水平方向彼此相等地间隔开。
在上述第二分布模式P2中,m×n阵列的孔36在中间层32中以全部行间距都相等和全部列间距都相等的方式均匀地布置,但同一行的孔具有相同的直径而同一列的孔从上向下直径依次减小。这样,也能如第一分布模式P1一样能够至少部分或完全抵消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到达外板32和34的外表面上的培养液量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了更好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可以设想,在第一分布模式P1中,同一列Cj中的各孔从上向下直径依次减小;或者可以设想,在第二分布模式P2中,相邻两行之间的行间距从上向下逐渐增大。
另外,在第一分布模式P1的可选实施例中,相邻两行之间的行间距从上向下可以以恒定的增量增大,或者增量可成线性或其它规律变化。同理,在第二分布模式P1的可选实施例中,同一列Cj中的各孔从上向下直径的变化量可以相等,或者变化量可成线性或其它规律变化。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还可以理解,行Ri和列Cj不必须严格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延伸,而是,行Ri和列Cj可分别与水平或竖直方向成某一角度倾斜延伸。
根据实际应用和需要,孔36的形状不限制于图示的圆形,矩形、方形、三角形、半圆形、椭圆形等以及这些几何形状的任意组合形状都可以使用。孔36也不必须以垂直的方式穿过中间层32,可选地,孔36倾斜地穿过中间层32。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还可理解,孔36的个数,即行的个数m和列的个数n之一或两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在可替代实施例中,不同于如图3a和3b中示出的孔36,中间层32和34可分别包括沿水平并排布置的多个细长孔,各细长孔沿竖直方向伸长,并且具有在从上向下逐渐缩窄的宽度。
在其它可替代实施例中,中间层32和34的孔中可填充液体可透过性的材料或可设置液体可透过的膜,来获得与上述相同的技术目的。
在上面的描述,根据本申请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20的中间层32和34被配置为包括流体可透过部分,例如孔36,的本体由流体不可透过材料制成的板状体。中间层32和34可以任何方式固定于外板22和24上,或可仅仅设置于芯体26与外板22和24之间而不以任何方式固定到外板22和24上。
然而,申请人还设想中间层32和34可以是固定到外板22和24上的网状或筛状的微孔膜。如图3c所示,中间层32和34到外板22和24上的固定可以通过印刷、涂覆、喷涂、粘贴或其它类似方式实现。
在图3c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微孔膜可配置为从上向下并排布置的k个微孔膜Jk,其中,k为大于1的整数。每个微孔膜成水平定向的条状,并且具有恒定的液体透过率,从上向下并排布置的各微孔膜的液体透过率依次逐渐减小。
在未示出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微孔膜可配置为从左向右并排布置的彼此相同的多个微孔膜。每个微孔膜成竖直定向的条状,并且具有从上向下逐渐减小的液体透过率。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还理解,在能够实现预期功能的情况下,各微孔膜也可以与竖直或水平方向成角度地倾斜布置。
在未示出的又一实施方式中,微孔膜可以是固定到外板22的内表面上的一整张微孔膜,其具有在水平方向上恒定、在竖直方向上从上向下渐变的液体透过率,液体透过率从上向下逐渐减小。
根据本申请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包括相对彼此固定设置的第一外板和第二外板,设置于第一外板和第二外板之间的芯体,设置于所述芯体与所述第一外板之间的第一中间层,以及设置于所述芯体与所述第二外板之间的第二中间层,若以该培养板第一外板或第二外板的外表面所在平面为基准界定出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则所述第一中间层和所述第二中间层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渐变的液体通过率,由此通过逐渐增加从培养板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渗水阻力,使得所述芯体吸收的液体通过所述第一中间层再渗透通过第一外板之后、到达第一外板的背离所述芯体的外表面上的液体量在整个外表面上均匀一致,并且所述芯体吸收的液体通过所述第二中间层再渗透通过第二外板之后、到达第二外板的背离所述芯体的外表面上的液体量在整个外表面上均匀一致。在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竖直放置的情况下,根据本申请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是非常有利的。
此中间层的设置,能够至少相当大部分上或者完全抵消由于竖直放置的培养板上不同位置的高度差、培养液的重力以及静液压而导致的在外板的用于培养微生物的外表面上获得培养液不均匀、以及因此造成的底部微生物可能会从板上脱落的技术问题,使得在两个外板的外表面上培养的微生物更加一致。
此中间层的设置,能够避免在外板的外表面的下部尤其是底部渗出培养液过多、出现“流汗”现象从而造成培养液浪费的技术问题,使培养微生物所需的培养液的量最少,有效地控制成本,并且为实现大规模培养奠定基础,还能够降低对外板和芯体的材料本身的要求以及可能需要的加工的工艺要求。
上面仅以示例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但不意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相反,这里描述的结构或特征可以体现为许多其它形式,在一个实施例中描述的特征可以与其它实施例中的其它特征相结合而构成新的实施例。在不偏离由权利要求限定的实质和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各种替代和修改。
Claims (22)
1.一种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其特征是,包括相对彼此固定设置的第一外板和第二外板,设置于第一外板和第二外板之间的芯体,设置于所述芯体与所述第一外板之间的第一中间层,以及设置于所述芯体与所述第二外板之间的第二中间层,以该培养板第一外板或第二外板的外表面所在平面为基准界定出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述第一中间层和所述第二中间层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渐变的液体通过率,使得所述芯体吸收的液体通过所述第一中间层再渗透通过第一外板之后、到达第一外板的外表面上的液体量在整个第一外板的外表面上均匀一致,并且所述芯体吸收的液体通过所述第二中间层再渗透通过第二外板之后、到达第二外板的外表面上的液体量在整个第二外板的外表面上均匀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其特征是,所述第一中间层和所述第二中间层具有沿第一方向恒定的液体通过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其特征是,所述第一中间层和所述第二中间层之一或两者是由液体不可透过的材料制成的板体,并且所述板体包括液体可通过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其特征是,所述液体可通过的部分是穿过所述板体的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其特征是,所述板体包括由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行和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列构成的孔的阵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其特征是,同一行中的孔沿所述第一方向相等间隔地均匀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其特征是,在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二端的方向上,相邻行之间的行间距具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其特征是,所述相邻行之间的行间距以恒定的增量增大,或者所述增量线性地变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其特征是,所述阵列中的所有孔具有相同的直径。
10.根据权利要求5-8中任一所述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其特征是,在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二端的方向上,同一列中的各孔的直径逐渐减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其特征是,所述同一列中的各孔的直径以恒定的减小量减小,或者所述减小量线性地变化。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其特征是,所述板体包括由行和列构成的孔的阵列,所述行与所述第一方向成一角度地延伸,所述列与所述第二方向成一角度地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4-9中任一所述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其特征是,所述孔具有圆形、方形、矩形、椭圆形、三角形以及它们的任意组合形状的横截面。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其特征是,所述孔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排布置的多个细长孔,各细长孔沿所述第二方向伸长,并且具有在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二端的方向上逐渐缩窄的宽度。
15.根据权利要求4-9中任一所述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其特征是,在所述孔中填充有液体可透过的材料或者设置有液体可透过的膜。
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其特征是,所述第一中间层和所述第二中间层之一或两者被配置成固定于所述第一外板和所述第二外板上的网状或筛状的液体可透过的微孔膜。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其特征是,所述微孔膜被粘接或涂覆或喷涂或印刷到所述第一外板和所述第二外板之一或两者的朝向所述芯体的内表面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其特征是,所述微孔膜具有与所述第一外板和所述第二外板相同的尺寸。
19.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其特征是,
所述微孔膜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并排布置的多个微孔膜,每个微孔膜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且其中,在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二端的方向上,所述多个微孔膜具有逐渐减小的液体透过率;或者
所述微孔膜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排布置的多个微孔膜,每个微孔膜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在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二端的方向上逐渐减小的液体透过率。
2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其特征是,所述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方向是水平方向,并且所述第二方向是竖直方向。
21.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其特征是,所述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是用于培养微藻的培养板,所述液体是用于微藻的培养液。
22.一种微生物培养系统,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21中任一所述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640474.8U CN204151350U (zh) | 2014-10-30 | 2014-10-30 | 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及其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640474.8U CN204151350U (zh) | 2014-10-30 | 2014-10-30 | 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及其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151350U true CN204151350U (zh) | 2015-02-11 |
Family
ID=52509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640474.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151350U (zh) | 2014-10-30 | 2014-10-30 | 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及其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15135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28048A (zh) * | 2014-10-30 | 2015-02-04 |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 | 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及其系统 |
-
2014
- 2014-10-30 CN CN201420640474.8U patent/CN204151350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28048A (zh) * | 2014-10-30 | 2015-02-04 |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 | 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及其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373156B (zh) | 一种用于微藻工业化生产的半干固态培养方法 | |
CN103820318B (zh) | 光生物养殖装置 | |
CN103547667A (zh) | V-型槽光生物反应器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
CN104328030A (zh) | 夹心结构的表面生长式培养板、系统及培养方法 | |
CN204298382U (zh) | 覆膜多孔板结构表面生长式培养板、培养单元及培养系统 | |
CN104328029A (zh) | 核壳结构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培养单元、系统及培养方法 | |
CN204298380U (zh) | 夹心结构的表面生长式培养板、培养单元及培养系统 | |
EP3670642A1 (en) | Microorganism culture system | |
CN204151350U (zh) | 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及其系统 | |
CN102986568B (zh) | 底栖贝类养殖装置 | |
CN103396936B (zh) | 一种光生物养殖单元及养殖系统 | |
CN104328032A (zh) | 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单元、培养系统及培养方法 | |
CN104328033B (zh) | 一种基于毛细管仿生结构的微藻固定化培养装置及其方法 | |
CN104328048A (zh) | 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及其系统 | |
CN204151337U (zh) | 核壳结构的表面生长式光合微生物培养板、培养单元及系统 | |
CN204265740U (zh) | 一种基于毛细管仿生结构的微藻固定化培养装置 | |
CN103931478B (zh) | 一种水上漂浮种植装置 | |
CN204644342U (zh) | 用于培养光合微生物的多孔式培养板 | |
CN106916723B (zh) | 一种雨生红球藻培养方法及培养装置 | |
CN203999631U (zh) | 光生物养殖装置 | |
CN106916749B (zh) | 一种葛仙米的培养方法及培养装置 | |
CN205088011U (zh) | 一种用于修复水体的生态堤岸 | |
CN106467888B (zh) | 栅板式光生物反应器 | |
CN105754837B (zh) | 微生物培养板及微生物培养系统 | |
CN103834563A (zh) | 光生物养殖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