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18306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18306U
CN204118306U CN201420528377.XU CN201420528377U CN204118306U CN 204118306 U CN204118306 U CN 204118306U CN 201420528377 U CN201420528377 U CN 201420528377U CN 204118306 U CN204118306 U CN 2041183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destal
place
swivelling cover
arm
electric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2837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昌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HONGZHI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HONGZHI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HONGZHI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HONGZHI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52837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1183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183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183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其中座体的基座与二侧壁之间为形成有对接空间,并于基座上定位有端子组各导电端子的定位部,而定位部上下二侧处为朝前方分别延伸有位于对接空间内的抵压臂及接触部,且定位部相对于抵压臂的另侧上下方处朝后方分别延伸有位于基座后方处的操作空间内的作动部及承接部,该作动部与承接部间的轴槽中枢接有旋转盖的凸轮部,并于凸轮部上可供作动部伸入的复数穿槽内壁面处形成有抵持面,当旋转盖向上开启至定位时,可利用穿槽的抵持面向下推顶于作动部所向上凸出的顶推块上形成导正作用,并连动抵压臂保持向上撑开状态,辅助抵压臂复位至原先位置,以提供导电端子顺利形成正常插入软性电路板的正确位置与开口。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指当旋转盖向上开启时,可利用穿槽的抵持面向下推顶于导电端子作动部向上凸出的顶推块上形成导正作用,并连动抵压臂保持向上撑开状态,辅助抵压臂复位而提供导电端子形成正常插入软性电路板的正确位置与开口。
背景技术
按,现今电子科技与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式各样电子相关产品陆续推陈出新,并逐渐趋向轻、薄、短、小,易于携带且运算及传输速度加快方向迈进,为了能使各种电子产品体积缩小,电子产品内部不同功能作用的电子零组件,则需更为微小化且精密,整体结构强度亦需加强,以因应目前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
再者,为了使电子相关产品中的电子零组件能够发挥其本身应有的功能,一般皆会以电连接器接口作为彼此之间进行电气讯号传输与沟通的桥梁,且因讯号传输用电连接器的设计者通常会特别针对增加讯号传输量及体积微小化的双重发展进行设计,所以端子数目多而体积轻、薄、短、小的软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型式的电连接器便应运而生,并愈来愈得以广泛运用于计算机及其周边的电子设备中。
然而,请参阅图8、图9、图10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其中该座体A所具的基座A1内部为形成有对接空间A0,并于基座A1上定位有端子组B导电端子B1的定位部B11,该导电端子B1的定位部B11上下二侧处朝前方分别延伸有位于对接空间A0内的抵压臂B12及接触部B13,且定位部B11相对于抵压臂B12的另侧上下方处朝后方分别延伸有作动部B14及承接部B15,而旋转盖C的凸轮部C1为位于作动部B14与承接部B15之间转动,并推顶于作动部B14与承接部B15而连动抵压臂B12与接触部B13相对夹持于软性电路板D上下二侧表面,同时使接触部B13与软性电路板D的复数接点D1形成电性连接。
惟该旋转盖C的凸轮部C1推顶于导电端子B1的作动部B14而连动抵压臂B12推抵于软性电路板D表面上时,由于抵压臂B12为形成下压的动作状态,便会因导电端子B1本身材质特性的问题,导致导电端子B1配合旋转盖C进行下压造成抵压臂B12长久的使用下产生降伏变形与尺寸变异现象而无法复位至原先正确位置,以致抵压臂B12与接触部B13前方处所形成的开口无法正常的插入软性电路板D,进而影响到电连接器整体功能与电性接触的效果,且因电连接器产品相关技术发展成熟,使电连接器可供改善的空间变得相当有限,所以厂商只能针对细部结构着手进行设计,以期更能符合实际上的应用,即为有待从事于此行业者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以改进公知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包括有座体、端子组及旋转盖,该座体的基座与二侧壁之间为形成有对接空间,并于基座上定位有端子组各导电端子的定位部,而定位部上下二侧处朝前方为延伸有位于对接空间内的抵压臂及接触部,且定位部相对于抵压臂的另侧上下方处朝后方延伸有位于基座后方操作空间内的作动部及承接部,该作动部与承接部间的轴槽中为枢接有旋转盖的凸轮部,并于凸轮部上可供作动部伸入的各穿槽内壁面处形成有抵持面,当旋转盖向上开启至定位时,可利用穿槽的抵持面向下推顶于作动部所向上凸出的顶推块上形成导正作用,并连动抵压臂保持向上撑开状态,辅助抵压臂复位至原先位置,藉此提供导电端子顺利形成正常插入软性电路板的正确位置与开口,以避免因导电端子本身材质问题导致配合旋转盖进行下压时所造成抵压臂产生降伏变形而无法复位,造成软性电路板难以插入于座体的对接空间内与端子组形成电性连接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的电连接器,当旋转盖向下盖合时,其凸轮部便会位于导电端子的轴槽中呈一转动,并由凸轮部其中一弧面抵持于承接部表面上作为支撑,而凸轮部的另一弧面则向上推顶于作动部底面处使定位部受力后产生向前弯曲的弹性变形位移,即可透过杠杆作用连动抵压臂以定位部作为支点朝接触部推抵于软性电路板表面上进行下压,使软性电路板上下二侧表面被相对夹持于抵压臂与接触部之间,且软性电路板底面处的复数接点与导电端子上对应的接触部形成确实的电性连接,以确保整体电性接触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软性电路板插入前的立体外观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软性电路板插入时的侧视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旋转盖扳动后的侧视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旋转盖复位后的侧视剖面图。
图8为公知软性电路板插入时的侧视剖面图。
图9为公知操作件扳动后的侧视剖面图。
图10为公知操作件复位后的侧视剖面图。
附图中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座体;
10对接空间,101插口,11基座,111端子槽,112挡块,1121导引面,12侧壁,13操作空间,131轴部,1311轴孔,
2端子组;
21导电端子,210轴槽,211定位部,212抵压臂,2121抵持块,213接触部,2131抵持块,214作动部,2141顶推块,215承接部;
3旋转盖;
31凸轮部,311弧面,312切平面,32穿槽,321抵持面,33扳动部,34轴柱;
4软性电路板,41接点,42抵持肩部;
A座体,A0对接空间,A1基座;
B端子组,B1导电端子,B11定位部,B12抵压臂,B13接触部,B14作动部,B15承接部;
C旋转盖,C1凸轮部;
D软性电路板,D1接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与功能有完全了解。
请参阅图1、图2、图3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及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为包括有座体1、端子组2及旋转盖3,故就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构件及特征详述如后,其中:
该座体1为具有一基座11,并于基座11二侧处形成有侧壁12,且基座11与二侧壁12之间形成有前方具插口101的对接空间10,而基座11后方处为设有上下排贯穿至对接空间10内的复数端子槽111,并于对接空间10底部位于端子槽111二侧处设有凸出的挡块112,且二挡块112前方相邻于插口101处分别形成有向上斜伸的导引面1121;另,基座11后方处为形成有可供端子槽111外露的凹陷状操作空间13,并于操作空间13二侧壁面处皆设有具轴孔1311的轴部131。
该端子组2为包括有概呈一工形状的复数导电端子21,其导电端子21上具有定位于端子槽111内的定位部211,并由定位部211上下二侧处朝前方分别延伸有位于对接空间10内的悬空状抵压臂212及接触部213,且各抵压臂212与接触部213前方相对内侧处形成有凸出的抵持块2121、2131,而定位部211相对于抵压臂212的另侧上下方处为朝后方分别延伸有位于操作空间13内的悬空状作动部214及外露于基座11外部的承接部215,并于作动部214与承接部215之间形成有轴槽210,且作动部214的端部形成有向上凸起而高出于基座11顶部的顶推块2141。
该旋转盖3为具有横向的凸轮部31,并于凸轮部31上沿着长度方向设有间隔排列的复数穿槽32,且凸轮部31与穿槽32一侧处朝外延伸有扳动部33,再于凸轮部31与穿槽32相邻于扳动部33的另侧二边处设有相对的轴柱34,而凸轮部31为呈一椭圆状,并于凸轮部31外表面位置形成有相对的弧面311,且位于不具有弧面311位置的侧边处形成有相对的切平面312;又,旋转盖3的各穿槽32内壁面相邻于扳动部33处为形成有对应于凸轮部31的切平面312处的平整状抵持面321。
当本实用新型于组装时,是先将旋转盖3为置入于座体1的操作空间13处,并使端子组2各导电端子21的作动部214后端分别伸入于旋转盖3上对应的穿槽32内,以及凸轮部31上的弧面311分别对正于作动部214与承接部215间所形成的轴槽210后,即可推动旋转盖3向前位移使凸轮部31进入且位于轴槽210中形成活动枢接,亦可由旋转盖3二侧处的轴柱34分别卡入于轴部131的轴孔1311内形成活动枢接,便可扳动于旋转盖3的扳动部33以凸轮部31作为轴心位于导电端子21的轴槽210中呈一转动状态,也可利用轴柱34作为轴心位于轴部131的轴孔1311内呈一角度旋动,使旋转盖3位于座体1的操作空间13处作旋动开启或盖合的动作。
请搭配参阅图4、图5、图6、图7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软性电路板插入前的立体外观图、插入时的侧视剖面图、旋转盖扳动后的侧视剖面图及旋转盖复位后的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其中该座体1较佳实施为可利用端子组2各导电端子21的承接部215定位于默认电路板上,但于实际应用时,亦可将导电端子21的接触部213外露于基座11外部,并利用接触部213定位于默认电路板上,再利用表面黏着技术(SMT)或穿孔(Through Hole)焊接的方式稳固接合成为一体,并形成良好的电性连接状态。
当本实用新型于使用时,先扳动于旋转盖3的扳动部33,其凸轮部31便会位于端子组2导电端子21的轴槽210中呈一转动,使旋转盖3以轴柱34作为轴心位于轴部131的轴孔1311内作开启或盖合的动作,而使用者将旋转盖3为向上开启至垂直时,可利用穿槽32的抵持面321向下推顶于作动部214的顶推块2141上而连动抵压臂212以定位部211作为支点保持向上撑开的状态,使抵压臂212与接触部213之间形成有预定间距,便可将软性电路板4为由座体1的插口101处插入于对接空间10内,并抵触于导电端子21的接触部213上,且软性电路板4二侧处的抵持肩部42即沿着导引面1121越过至挡块112内侧处预置定位。
而后便可扳动于旋转盖3的扳动部33向下盖合至水平,其凸轮部31便会位于导电端子21的轴槽210中呈一转动,并由凸轮部31其中一弧面311抵持于承接部215表面上作为支撑,而凸轮部31的另一弧面311则向上推顶于作动部214底面处使定位部211受力后可产生向前弯曲的弹性变形位移,即可透过杠杆作用连动抵压臂212以定位部211作为支点朝接触部213推抵于软性电路板4表面上进行下压,使软性电路板4上下二侧表面被相对夹持于抵压臂212与接触部213的抵持块2121、2131间,且软性电路板4底面处的复数接点41与导电端子21上对应的接触部213形成确实的电性连接,同时使软性电路板4的抵持肩部42抵持于基座11的挡块112内侧处形成挡止定位,以防止软性电路板4受到外力的拉扯时向外脱出或滑动位移的情况发生,并确保整体电性接触的效果。
当用户欲将软性电路板4自座体1的对接空间10内予以取出时,可扳动于旋转盖3的扳动部33向上开启,其凸轮部31便会位于端子组2导电端子21的轴槽210中呈一转动,并利用穿槽32的抵持面321向下推顶于作动部214的顶推块2141上而连动抵压臂212以定位部211作为支点保持向上撑开的状态,使抵压臂212与接触部213之间形成有预定间距,且待旋转盖3旋动复位形成垂直后,便可将软性电路板4自座体1的对接空间10内取出,此种导电端子21作动部214上凸出的顶推块2141结构设计,当用户扳动旋转盖3向上旋动开启至垂直时,可利用穿槽32的抵持面321向下推顶于作动部214的顶推块2141上形成导正作用,并连动抵压臂212以定位部211作为支点保持向上撑开的状态,辅助导电端子21的抵压臂212复位至原先位置,同时使抵压臂212与接触部213前方处之间形成有预定间距的开口,以此可提供导电端子21顺利形成正常插入软性电路板4的正确位置与开口,以避免因导电端子21本身材质的问题导致配合旋转盖3进行下压时所造成抵压臂212产生降伏变形现象而无法复位至原先位置,并使抵压臂212与接触部213间的预定间距为小于软性电路板4的厚度,从而造成软性电路板4难以插入于座体1的对接空间10内与端子组2形成电性连接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为针对座体1的基座11与二侧壁12之间为形成有对接空间10,并于基座11上所定位端子组2导电端子21的定位部211上下二侧处朝前方延伸有位于对接空间10内的抵压臂212及接触部213,且定位部211相对于抵压臂212另侧上下方处朝后方延伸有位于基座11后方操作空间13内的作动部214及承接部215,该作动部214与承接部215间的轴槽210中枢接有旋转盖3的凸轮部31,并于凸轮部31上可供作动部214伸入的各穿槽32内壁面处形成有抵持面321,当旋转盖3向上开启时,可利用穿槽32的抵持面321向下推顶于作动部214上所向上凸出的顶推块2141上形成导正作用,并连动抵压臂212保持向上撑开的状态,辅助抵压臂212复位至原先位置而提供导电端子21顺利形成正常插入软性电路板4的正确位置与开口。
上述详细说明为针对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的可行实施例说明而已,惟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凡其它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下所完成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变更,均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专利范围中。

Claims (8)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有座体、端子组及旋转盖,其特征是:
该座体所具的基座与二侧壁之间为形成有前方具插口而可供默认软性电路板插入的对接空间,并于基座后方处形成有操作空间;
该端子组为包括有复数导电端子,其导电端子具有定位于基座上的定位部,并由定位部上下二侧处朝前方分别延伸有位于对接空间内的抵压臂及接触部,且定位部相对于抵压臂的另侧上下方处朝后方分别延伸有位于操作空间内的作动部及承接部,该作动部与承接部之间为形成有轴槽,且作动部上形成有向上凸出的顶推块;
该旋转盖为位于座体的操作空间处,其旋转盖具有位于导电端子的轴槽中的凸轮部,该凸轮部上为设有可供作动部伸入的复数穿槽,且各穿槽内壁面对应于凸轮部处形成有可供旋转盖向上开启时向下推顶于顶推块而连动抵压臂保持向上撑开状态的抵持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是,该座体的基座后方处为设有上下排贯穿至对接空间内的复数端子槽,并于端子槽内定位有端子组导电端子的定位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是,该座体的对接空间底部位于端子槽二侧处为设有凸出的挡块,且二挡块前方相邻于插口处分别形成有向上斜伸的导引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是,该座体的操作空间二侧壁面处为设有具轴孔的轴部,而旋转盖的凸轮部与穿槽相邻于扳动部另侧二边处为设有枢接于轴孔内使旋转盖位于操作空间处作旋动开启或盖合动作的轴柱。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是,该端子组各导电端子的抵压臂与接触部前方相对内侧处为形成有凸出而可供相对夹持于默认软性电路板上形成电性连接的抵持块。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是,该端子组各导电端子的作动部端部所形成的顶推块为高出于基座顶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是,该旋转盖的凸轮部外表面位置为形成有相对的弧面,且位于不具有弧面位置的侧边处形成有相对的切平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是,该旋转盖的凸轮部与穿槽一侧处为朝外延伸有扳动部。
CN201420528377.XU 2014-09-15 2014-09-15 电连接器 Active CN2041183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28377.XU CN204118306U (zh) 2014-09-15 2014-09-15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28377.XU CN204118306U (zh) 2014-09-15 2014-09-15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18306U true CN204118306U (zh) 2015-01-21

Family

ID=523355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28377.XU Active CN204118306U (zh) 2014-09-15 2014-09-15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11830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48656A (zh) * 2017-03-02 2017-06-13 深圳市亚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插座连接装置
KR20180079552A (ko) * 2016-12-30 2018-07-11 한국단자공업 주식회사 소켓 커넥터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80079552A (ko) * 2016-12-30 2018-07-11 한국단자공업 주식회사 소켓 커넥터
KR102644964B1 (ko) * 2016-12-30 2024-03-08 한국단자공업 주식회사 소켓 커넥터
CN106848656A (zh) * 2017-03-02 2017-06-13 深圳市亚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插座连接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48335U (ja) eSATAおよびUSBプラグ用コネクタ・ソケット
CN203225432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04216293U (zh) 插座电连接器之补强结构
US20170187140A1 (en)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CN102195223A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CN104051920A (zh) Usb电连接器的转接模块
CN203800331U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204118306U (zh) 电连接器
CN203423327U (zh) 防误插电连接器
CN108963544A (zh) 电连接器
CN207490136U (zh) 电连接器
CN104348055A (zh) 具插卡功能的微型usb连接器
CN203386106U (zh) 电子设备及其电连接器
CN202205949U (zh) 电连接器
CN206332207U (zh) 电连接器
CN104716468A (zh) Usb电连接器的旋动装置
CN204424539U (zh) 电连接器
CN206059722U (zh) 接口及具有其的移动终端
CN205178120U (zh) 电连接器
CN203800209U (zh) 应用于电路板的电连接器模块
CN203589309U (zh) 卡缘连接器
CN206271918U (zh) 用于终端设备的接口组件及包含其的终端组件
CN206283024U (zh) 插头连接器
CN206332206U (zh) 电连接器
CN201946780U (zh) 一种rj45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