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84595U - 双侧出风的除湿机 - Google Patents

双侧出风的除湿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84595U
CN204084595U CN201420375948.0U CN201420375948U CN204084595U CN 204084595 U CN204084595 U CN 204084595U CN 201420375948 U CN201420375948 U CN 201420375948U CN 204084595 U CN204084595 U CN 2040845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eflector
heat exchanger
dehumidifier
diversion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7594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利
刘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37594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845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845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8459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双侧出风的除湿机,所述双侧出风的除湿机包括壳体、设于所述壳体内的换热器、蜗壳及两个贯流风扇,所述蜗壳包括两对呈相对设置的外侧导流板和内侧导流板,所述两对相对设置的外侧导流板和内侧导流板构成两个引风通道,所述两个引风通道将所述换热器的出风端对应连接至所述两个出风口,第一外侧导流板自所述换热器向相对的内侧导流板倾斜延伸形成,且引风通道于对应所述舌部的位置形成窄口,并且贯流风扇位于相应的窄口和出风口之间且靠近相应的窄口设置,因而,于所述换热器与贯流风扇之间的一段引风通道向内收缩,一方面可以增大气流的进入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小引风通道的容积而提高引风通道内的气流的流动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双侧出风的除湿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湿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侧出风的除湿机。 
背景技术
起初的除湿机多为单向出风设计且多为落地式,即一般放在地面的某一角落处。若用户房间布局不允许出风侧朝向室内空间而是对墙,这样就不利于干燥空气与室内潮湿空气进行交换,从而降低了除湿机除湿的功效。 
为此,业界出现了一种双贯流出风结构的除湿机,但所述双贯流出风结构的除湿机又存在一些缺陷:由于除湿机内部容腔体积较大,容易造成空气流动不稳定,此外,现有的除湿机内部容腔缺少分流结构,只是单纯地把容腔内的空气引流到机体外侧,对空气流动没有起到导向作用,空气在流动过程中容易造成混流,而进一步影响气流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双贯流结构的的除湿机内的气流没有导向且不稳定的问题。 
为到达上述之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侧出风的除湿机,包括壳体、换热器、蜗壳及两个贯流风扇,所述壳体具有位于前端的进风口和左右两个侧的两个出风口,所述换热器具有背离所述进风口的出风端: 
所述蜗壳包括两对呈相对设置的外侧导流板和内侧导流板,所述两对相对设置的外侧导流板和内侧导流板构成两个引风通道,所述两个引风通道将所述换热器的出风端对应连接至所述两个出风口,所述外侧导流板包括自所述换热器向相对的内侧导流板倾斜延伸的第一外侧导流板、以及自所述第一外侧导流板的远离所述换热器的一端向相应的出风口延伸的第二外侧导流板,所述第一外侧导流板与所述第二外侧导流板的交界处形成具有第一弯折角的舌部,以使所述引风通道于对应所述舌部的位置形成窄口; 
所述两个贯流风扇设于相应的引风通道中,位于相应的窄口和相应的出 风口之间且靠近相应的窄口设置。 
优选地,所述蜗壳包括前框体和后框体,其中, 
所述前框体包括上下左右的四个第一侧板、及由所述四个第一侧板共同围设形成的第一容腔,所述两个外侧导流板为所述前框体的左右的两个第一侧板; 
所述后框体包括上下左右的四个第二侧板、由所述四个第二侧板共同围设形成的第二容腔,左右方向的两个第二侧板分别设有与两个出风口相对的两个窗口,所述后框体还包括自后向前呈渐缩设置的突起部,所述突起部由所述两个内侧导流板构成,所述突起部自所述两个窗口的远离所述换热器的一侧向所述换热器延伸形成,以将所述第一容腔和所述第二容腔共同形成的大容腔分割形成所述两个引风通道。 
优选地,所述前框体的前端设有一螺钉孔位和一扣位,所述前框体通过所述螺钉孔位和所述扣位与所述换热器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弯折角为锐角。 
优选地,所述第一外侧导流板和所述第二外侧导流板之间设有第一加强筋板,以加强所述外侧导流板的强度。 
优选地,所述第二外侧导流板包括与所述第一外侧导流板连接且与相应的贯流风扇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板、以及依次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平滑连接且朝向所对应的出风口延伸的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相应的贯流风扇之间形成第一过流狭道,所述第一连接板为曲率半径大于相应的贯流风扇的曲率半径的弧形板。 
优选地,所述内侧导流板包括自所述换热器的出风端向相对的外侧导流板倾斜延伸的第一内侧导流板、与所述第一内侧导流板平滑连接且与相应的贯流风扇相对的第二内侧导流板、以及与所述第二内侧导流板平滑连接且延伸至所对应的出风口的第三内侧导流板,所述第二内侧导流板与相应的贯流风扇之间形成第二过流狭道,所述第二内侧板为圆心与相应的贯流风扇的中心重合的弧形板,所述第二内侧导流板的曲率半径大于对应的贯流风扇的曲率半径。 
优选地,两个所述第一内侧导流板平滑连接且形成第二折弯角,且两个所述第一内侧导流板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筋板,以加强所述内侧导流板的强度。 
优选地,所述第二折弯角为锐角。 
优选地,所述后框体的左右的两个第二侧板的前端向相对的方向延伸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的外侧分别设置有台阶,当所述前框体与所述后框体组合成所述蜗壳时,所述两个第二外侧导流板的靠近相应出风口的一端分别与两个台阶抵接,限制了所述前框体的左右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侧出风的除湿机,第一外侧导流板自所述换热器向相对的内侧导流板倾斜延伸形成,且引风通道于对应所述舌部的位置形成窄口,并且贯流风扇位于相应的窄口和出风口之间且靠近相应的窄口设置,因而,于所述换热器与贯流风扇之间的一段引风通道向内收缩,一方面可以增大气流的进入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小引风通道的容积而提高引风通道内的气流的流动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侧出风的除湿机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图1提供的双侧出风的除湿机的蜗壳的分解示意图; 
图3图1提供的双侧出风的除湿机的蜗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图1提供的双侧出风的除湿机的侧视示意图; 
图5为图4沿A-A面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图5局部Ⅵ的放大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侧出风的除湿机,于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侧出风的除湿机1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双侧出风的除湿机100包括壳体1以 及设于所述壳体1内的换热器2、蜗壳3、两个贯流风扇4、过滤网5、接水盘6和换热器盖7。 
所述壳体1包括前壳体1a和后壳体1b,所述前壳体1a的前端设有进风口11,所述进风口11向后依次为所述过滤网5、所述换热器2、所述蜗壳3及所述后壳体1b,所述后壳体1b的两个侧分别设有一出风口12,所述换热器2具有与所述进风口11相对的进风端(未标号)、以及与所述进风口11背对的出风端(未标号),所述蜗壳3内具有两个引风通道30,所述两个引风通道30将所述换热器2的出风端对应连接至两个出风口12,藉此,湿润的空气从所述进风口11进入所述壳体1,依次经过所述过滤网5、所述换热器2后得到过滤和干燥的空气,过滤和干燥的空气经过所述两个引风通道30导引至两个出风口12排去。 
所述蜗壳3包括前框体3a和后框体3b,所述前框体3a包括上下左右的四个第一侧板(未标号)、及由所述四个第一侧板(未标号)共同围设形成的第一容腔301。 
所述后框体3b包括上下左右的四个第二侧板(未标号)、由所述四个第二侧板共同围设形成的第二容腔302,左右方向的两个第二侧板分别设有与两个出风口12相对的两个窗口303。 
所述后框体3b还包括自后向前呈渐缩设置的突起部3c,所述突起部3c自所述两个窗口303的远离所述换热器2的一侧向所述换热器2延伸形成,以将所述第一容腔301和所述第二容腔302共同形成的大容腔分割形成两个引风通道30。 
所述突起部3c包括呈对称设置且自所述两个窗口303的远离所述换热器2的一侧向所述换热器2延伸的两个内侧导流板32a和32b,所述前框体3a的左右的两个第一侧板与所述两个内侧导流板32a和32b相对设置,所述前框体3a的左右的两个第一侧板即为两个外侧导流板31a和31b,即内侧导流板32a与外侧导流板31a相对设置,内侧导流板32b与外侧导流板31b相对设置。 
于本实施例中,两个引风通道30的结构相同,且两个外侧导流板31a和31b的结构相同,两个内侧导流板32a和32b的结构也相同,因此,以下仅以其中一外侧导流板31a、其中一内侧导流板32a以及它们组成的一引风通道30来举例说明: 
外侧导流板31a包括自所述换热器2向相对的内侧导流板32a倾斜延伸的第 一外侧导流板311、以及自所述第一外侧导流板311的远离所述换热器2的一端向相应出风口12延伸的第二外侧导流板312,所述第一外侧导流板311与所述第二外侧导流板312之间形成一具有弯折角α的舌部313,以使引风通道30于对应所述舌部313的位置形成窄口30a。其中一个贯流风扇4位于相应的窄口30a和出风口12之间且靠近相应的窄口30a设置。于本实施例中,两个外侧导流板31a和31b的结构相同,因而,另一引风通道30也具有一窄口30a,另一个贯流风扇4也位于相应的窄口30a和出风口12之间且靠近相应的窄口30a设置。 
所述第一外侧导流板311自所述换热器2向相对的内侧导流板32a倾斜延伸形成,且引风通道30于对应所述舌部313的位置形成窄口30a,并且贯流风扇4位于相应的窄口30a和出风口12之间且靠近相应的窄口30a设置,因而,于所述换热器2与贯流风扇4之间的一段引风通道30向内收缩,一方面可以增大气流的进入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小引风通道30的容积而提高引风通道30内的气流的流动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第一弯折角α为锐角,以使得于所述换热器2与贯流风扇4之间的一段引风通道30向内侧收缩程度增大,而进一步增大气流的进入压力,以及进一步减小引风通道30的容积而进一步提高气流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外侧导流板311和所述第二外侧导流板312之间设有第一加强筋板314,以加强所述外侧导流板31a的强度。 
请参阅图3至图6,所述第二外侧导流板312包括与所述第一外侧导流板311连接且与相应的贯流风扇4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板312a、以及依次与所述第一连接板312a平滑连接且朝向所对应的出风口12延伸的第二连接板312b和第三连接板312c。所述第一连接板312a与相应的贯流风扇4之间形成第一过流狭道30b,且所述第一连接板312a优选为的曲率半径大于相应的贯流风扇4的曲率半径的弧形板,即,所述第一过流狭道30b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先呈逐渐变窄设置,然后呈逐渐扩张设置,从而一方面在气流进入时可以对气流进行加压,另一方面在气流输出时使气流的通道扩宽而减小混流,增强引风通道30内气流的流动的稳定性。 
此外,所述第二外侧导流板312的第一连接板312a、第二连接板312b和第三连接板312c均采用平滑过渡,使得所述引风通道30的内部较为光滑,减小对气流的阻力。 
请参阅图3至图6,所述内侧导流板32a包括自所述换热器2的出风端向外侧导流板31a倾斜延伸的第一内侧导流板321、与所述第一内侧导流板321平滑连接的第二内侧导流板322以及与所述第二内侧导流板322平滑连接且延伸至所对应的出风口12的第三内侧导流板323。 
其中,第一内侧导流板321和第三内侧导流板323均为直板结构,第二内侧导流板322为弧形板,所述舌部313与所述第一内侧导流板321相对且形成窄口30a,相应的贯流风扇4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内侧导流板322的弧形圆心重合,且所述第二内侧导流板322的曲率半径大于对应的贯流风扇4的曲率半径,以使于所述第二内侧导流板322与相应的贯流风扇4之间形成第二过流狭道30c,所述第二过流狭道30c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先呈逐渐变窄设置,然后呈逐渐扩张设置,从而,一方面在气流进入时可以对气流进行加压,另一方面在气流输出时使气流的通道扩宽而减小混流,增强引风通道30内气流的流动的稳定性。 
此外,所述内侧导流板32a的第一内侧导流板321、第二内侧导流板322以及第三内侧导流板323采用平滑过渡,使得所述引风通道30的内部较为光滑而减小对气流的阻力。 
请参阅图5至图6,两个内侧导流板32a和32b的两个所述第一内侧导流板321平滑连接且形成第二折弯角β,所述第二折弯角β为锐角,使得从所述换热器2出来的风能够尽量多的分别进入两个引风通道30。 
优选的,所述第二折弯角β大于或等于20度且小于或等于25度。 
进一步的,两个第一内侧导流板321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筋板324以加强所述两个内侧导流板32a和32b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后框体3b的左右的两个第二侧板的前端向相对的方向延伸有抵接部33,所述抵接部33的外侧分别设置有台阶33a,当所述前框体3a与所述后框体3b组合成所述蜗壳3时,所述两个第二外侧导流板312的靠近相应出风口12的一端分别与两个台阶33a抵接,限制了所述前框体3a的左右向移动。 
优选的,两个抵接部33的自由端呈圆弧倒角设置,以使得引风通道30内部平滑过渡而减小对气流的阻力。 
请参阅图3至图6,所述前框体3a的前端设有一螺钉孔位315和一扣位316,所述螺钉孔位315和所述扣位316可增强所述前框体3a注塑成型后的稳定性,并且所述前框体3a通过所述螺钉孔位315和所述扣位316与所述换热器2固定连接,使得整机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因为所述前框体3a与所述换热器2接触处过于强烈的挤压而变形或开裂。优选所述扣位316呈J型。 
进一步的,每一出风口12处安装有可转动的导风板8,所述导风板8通过驱动电机驱动转动,以调节所述出风口12的出风方向。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其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双侧出风的除湿机,包括壳体、换热器、蜗壳及两个贯流风扇,所述壳体具有位于前端的进风口和左右两个侧的两个出风口,所述换热器具有背离所述进风口的出风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蜗壳包括两对呈相对设置的外侧导流板和内侧导流板,所述两对相对设置的外侧导流板和内侧导流板构成两个引风通道,所述两个引风通道将所述换热器的出风端对应连接至所述两个出风口,所述外侧导流板包括自所述换热器向相对的内侧导流板倾斜延伸的第一外侧导流板、以及自所述第一外侧导流板的远离所述换热器的一端向相应的出风口延伸的第二外侧导流板,所述第一外侧导流板与所述第二外侧导流板的交界处形成具有第一弯折角的舌部,以使所述引风通道于对应所述舌部的位置形成窄口;
所述两个贯流风扇设于相应的引风通道中,位于相应的窄口和相应的出风口之间且靠近相应的窄口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侧出风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包括前框体和后框体,其中,
所述前框体包括上下左右的四个第一侧板、及由所述四个第一侧板共同围设形成的第一容腔,所述两个外侧导流板为所述前框体的左右的两个第一侧板;
所述后框体包括上下左右的四个第二侧板、由所述四个第二侧板共同围设形成的第二容腔,左右方向的两个第二侧板分别设有与两个出风口相对的两个窗口,所述后框体还包括自后向前呈渐缩设置的突起部,所述突起部由所述两个内侧导流板构成,所述突起部自所述两个窗口的远离所述换热器的一侧向所述换热器延伸形成,以将所述第一容腔和所述第二容腔共同形成的大容腔分割形成所述两个引风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侧出风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框体的前端设有一螺钉孔位和一扣位,所述前框体通过所述螺钉孔位和所述扣位与所述换热器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侧出风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角为锐角。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侧出风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侧导流板和所述第二外侧导流板之间设有第一加强筋板,以加强所述外侧导流板的强度。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侧出风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侧导流板包括与所述第一外侧导流板连接且与相应的贯流风扇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板、以及依次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平滑连接且朝向所对应的出风口延伸的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相应的贯流风扇之间形成第一过流狭道,所述第一连接板为曲率半径大于相应的贯流风扇的曲率半径的弧形板。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侧出风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导流板包括自所述换热器的出风端向相对的外侧导流板倾斜延伸的第一内侧导流板、与所述第一内侧导流板平滑连接且与相应的贯流风扇相对的第二内侧导流板、以及与所述第二内侧导流板平滑连接且延伸至所对应的出风口的第三内侧导流板,所述第二内侧导流板与相应的贯流风扇之间形成第二过流狭道,所述第二内侧板为圆心与相应的贯流风扇的中心重合的弧形板,所述第二内侧导流板的曲率半径大于对应的贯流风扇的曲率半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侧出风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内侧导流板平滑连接且形成第二折弯角,且两个所述第一内侧导流板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筋板,以加强所述内侧导流板的强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侧出风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弯角为锐角。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侧出风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框体的左右的两个第二侧板的前端向相对的方向延伸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的外侧分别设置有台阶,当所述前框体与所述后框体组合成所述蜗壳时,所述两个第二外侧导流板的靠近相应出风口的一端分别与两个台阶抵接,限制了所述前框体的左右向移动。
CN201420375948.0U 2014-07-08 2014-07-08 双侧出风的除湿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845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75948.0U CN204084595U (zh) 2014-07-08 2014-07-08 双侧出风的除湿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75948.0U CN204084595U (zh) 2014-07-08 2014-07-08 双侧出风的除湿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84595U true CN204084595U (zh) 2015-01-07

Family

ID=521773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75948.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84595U (zh) 2014-07-08 2014-07-08 双侧出风的除湿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8459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31625A (zh) * 2017-05-31 2017-09-05 宁波德业日用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除湿机的三侧出风口结构
CN108870536A (zh) * 2016-10-27 2018-11-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70536A (zh) * 2016-10-27 2018-11-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
US11739976B2 (en) 2016-10-27 2023-08-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ir conditioner
CN107131625A (zh) * 2017-05-31 2017-09-05 宁波德业日用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除湿机的三侧出风口结构
CN107131625B (zh) * 2017-05-31 2022-09-13 宁波德业日用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除湿机的三侧出风口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87987B (zh) 空调柜机、空调器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CN105546647B (zh) 轴流柜机
CN103245042B (zh) 一种空调器
CN204084595U (zh) 双侧出风的除湿机
CN104374065A (zh) 风道系统及其送风方法、具有该风道系统的风扇和空调器
CN104456883A (zh) 风道系统及其送风方法、具有该风道系统的风扇和空调器
CN210118955U (zh) 空调器的导风板组件及其空调器
CN104848420A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
CN201787673U (zh) 落地式空调机
CN105020157B (zh) 单电机双风轮的送风机构及送风系统
CN207146553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器
CN103486659B (zh) 空调器室内机以及包括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
CN205618435U (zh) 风机、风机蜗壳及空调器
CN105444388A (zh) 空气整流装置及空调器
CN207094809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器
CN202813904U (zh) 筒状蒸发器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CN205448026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5190340U (zh) 离心风机和空调器
CN209083637U (zh) 塔扇
CN208073830U (zh) 送风装置及应用其的取暖换气扇
CN207975820U (zh) 出风面板和空调室内机
CN109539529B (zh) 风道件、风机风道组件和空调器
CN203548256U (zh) 通风换气设备及其离心贯流式风机
CN208566886U (zh) 新型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08024578U (zh) 一种贯流式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07

Termination date: 202107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