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77315U - 一种汽车后风挡遮阳帘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后风挡遮阳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77315U
CN204077315U CN201420549699.2U CN201420549699U CN204077315U CN 204077315 U CN204077315 U CN 204077315U CN 201420549699 U CN201420549699 U CN 201420549699U CN 204077315 U CN204077315 U CN 2040773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n screen
kinematic link
joint
edge strip
rear windscre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4969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小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142054969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773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773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77315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汽车后风挡遮阳帘,包括布帘,所述布帘顶端连接有边条,所述边条的两端分别固定有端盖,两端的端盖中分别设有滚轮,所述边条与连动杆的一端连接,所述连动杆的另一端连接传动连杆;还包括外管,且所述外管上固定有马达和控制模块,所述马达与转盘固定连接,且所述转盘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传动连杆固定连接;所述边条的内部设有两端分别固接有钢丝的弹簧,所述钢丝远离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有接头,所述接头与固定在所述传动连杆顶端的传动连杆接头卡接;此结构可保证传动连杆在弹簧拉紧力的作用下始终保持收紧状态,在遮阳帘上升/下降的过程中不会发生晃动,且结构简单,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后风挡遮阳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后风挡遮阳帘。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的一种汽车后风挡遮阳帘包括边条1′、端盖2′、滚轮3′、遮阳布4′、传动杆5′、封盖6′、传动连杆8′、马达齿轮箱组9′、控制模块10′及外管等,边条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端盖2′通过螺钉固定,边条1′和传动杆5′通过铆接固定,滚轮3′铆接固定于端盖2′上,遮阳布4′的两端同边条1′固定,传动杆5′与传动连杆8′活动铆接;外管内固定有内管7′,内管7′的两端铆接固定封盖6′,传动连杆8′的一端铆接固定于内管7′上,另一端连接马达齿轮箱组9′,马达齿轮箱组9′和控制模块10′均通过螺钉固定于内管7′上。开启控制开关,控制模块10′输入信号,马达驱动传动连杆8′,传动连杆8′带动传动杆5′运动,从而带动边条1′上升。
但是,现有遮阳帘通过传动杆5′和传动连杆8′组成的四连杆结构实现上升或下降,在此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晃动、抖动的现象,影响遮阳帘的操纵性能和工作品质,也会影响到各部件的寿命,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设计合理的技术方案以解决遮阳帘在上升或下降过程中发生晃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后风挡遮阳帘,使其在上升或下降过程中能够平稳运动,具有较好的工作性能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后风挡遮阳帘,包括布帘,所述布帘的顶端连接有边条,所述边条的两端分别固定有端盖,两端的端盖中分别设有滚轮,所述边条与连动杆的一端连接,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连接有传动连杆;还包括外管,且所述外管上固定有马达和控制模块,所述马达与转盘固定连接,且所述转盘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传动连杆固定连接;所述边条的内部设有两端分别固接有钢丝绳的弹簧,所述钢丝绳远离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有接头,所述接头与固定在所述传动连杆顶端的传动连杆接头卡接。
优选地,所述接头为方块结构,且其顶部和底部均设有定位凹槽;所述传动连杆接头上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内表面设有与所述定位凹槽配合的定位凸起;且所述卡槽的一端开设有供所述钢丝绳通过的开口,所述开口从所述卡槽的端面向传动连杆接头本体的方向为渐扩型。
优选地,所述钢丝绳与所述接头冲压压合连接,且所述钢丝绳的末端伸出所述接头之外0.8~1mm。
优选地,所述传动连杆接头卡接在所述传动连杆的顶端,且与所述边条和所述传动连杆铆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弹簧上包覆有一组或多组海绵套。
优选地,所述端盖上设有连接轴,所述滚轮通过安装支架与所述连接轴转动连接,且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连接轴的连接处套装有压紧弹簧;所述外管上固定有挡板,遮阳帘关闭时,所述滚轮位于所述挡板的下方,遮阳帘打开时,所述滚轮位于所述挡板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挡板的一侧设有第一缓冲块,且所述第一缓冲块的顶端具有与所述边条的边缘配合的凹槽。
优选地,所述挡板上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一缓冲块卡接在所述安装槽中。
优选地,所述外管上设有一组或多组第二缓冲块,所述第二缓冲块为中空结构的硅胶缓冲块。
优选地,所述外管上固定有安装支架,所述第二缓冲块上的插头与所述安装支架上的安装孔卡接。
本实用新型对现有技术中四连杆结构的后风挡遮阳帘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后风挡遮阳帘包括布帘,所述布帘的顶端连接有边条,所述边条的两端分别固定有端盖,两端的端盖中分别设有滚轮,所述边条与连动杆的一端连接,所述连动杆的另一端连接有传动连杆;还包括外管,且所述外管上固定有马达和控制模块,所述马达与转盘固定连接,且所述转盘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传动连杆固定连接;所述边条的内部设有两端分别固接有钢丝绳的弹簧,所述钢丝绳远离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有接头,所述接头与固定在所述传动连杆顶端的传动连杆接头卡接。在边条内、两个传动连杆之间增加一个弹簧,在遮阳帘上升/下降的过程中起到拉紧传动连杆的作用,在弹簧拉力的控制下,传动连杆在运动过程中保持收紧的状态,不会产生晃动、抖动的现象,提高了遮阳帘的工作品质,利于提高其使用寿命。另外,所述弹簧通过固定在其两端、具有接头的钢丝绳与传动连杆顶端的接头连接,可保证连接牢靠,防止遮阳帘上升/下降过程中,弹簧与传动连杆断开。
进一步地,所述遮阳帘上还设有第一缓冲块和第二缓冲块,可避免边条、传动连杆在遮阳帘下降的过程中与其他部件发生直接碰撞,产生异响,且利于提各部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并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后风挡遮阳帘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风挡遮阳帘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弹簧与传动连杆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钢丝绳及其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传动连杆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边条、传动连杆、传动连杆接头连接处的断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挡板与滚轮配合关系的第一局部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挡板与滚轮配合关系的第二局部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滚轮的内部断面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缓冲块装配视图;
图11为图10中A-A截面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与后挡风玻璃配合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边条,2′-端盖,3′-滚轮,4′-遮阳布,5′-传动杆,6′-封盖,8′-传动连杆、9′-马达齿轮箱组、10′-控制模块;
1-布帘,2-边条,3-端盖,4-滚轮,5-连动杆,6-传动连杆,7-外管,8-马达,9-控制模块,10-转盘,11-弹簧,12-钢丝绳,13-接头,14-传动连杆接头,15-海绵套,16-挡板,17-第一缓冲块,18-第二缓冲块,19-安装支架,20-衣帽架,21-后挡风玻璃;
a-卡槽,b-开口,c-钣金连接板,d-衣帽架安装板,e-铆钉,f-压紧弹簧;
a1-自然状态的滚轮,a2-贴紧玻璃状态的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地详细介绍。
如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风挡遮阳帘,包括布帘1,所述布帘1的顶端连接有边条2,所述边条2的两端分别固定有端盖3,两端的端盖3中分别设有滚轮4,所述边条2与连动杆5的一端连接,所述连动杆5的另一端连接传动连杆6,遮阳帘还包括外管7,所述外管7设为弯折管,本实施例中弯折处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为126°,保证遮阳帘与后挡风玻璃的贴附,所述外管7上固定有马达8和控制模块9,所述马达8与转盘10固定连接,且所述转盘1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传动连杆6固定连接,所述边条2的内部还设有弹簧11,所述弹簧11的两端分别固接有钢丝绳12,所述弹簧11可与所述钢丝绳12铆接固定,所述钢丝绳12远离所述弹簧11的一端设有接头13,所述接头13与固定在所述传动连杆6顶端的传动连杆接头14卡接。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遮阳帘对四连杆结构的遮阳帘进行了改进,通过在边条内、两个传动连杆之间增加一个弹簧,其在遮阳帘上升/下降的过程中起到拉紧传动连杆的作用,在弹簧拉力的控制下,传动连杆在运动过程中保持收紧的状态,不会产生晃动、抖动的现象,提高了遮阳帘的工作品质,由于晃动减轻,减少了对连接处的破坏,因此利于提高其使用寿命。另外,所述弹簧通过固定在其两端、具有接头的钢丝绳与传动连杆顶端的传动杆接头连接,可保证连接牢靠,防止遮阳帘上升/下降过程中,弹簧与传动连杆断开。
上述遮阳帘上还设有钣金连接板c和衣帽架安装板d,具体使用过程中,遮阳帘先与衣帽架20进行预安装,再与钣金固定,所述衣帽架20能够与所述边条2配合良好,间隙均匀,利于提高遮阳帘的外观品质。
遮阳帘开启时,启动控制开关,所述控制模块9输入信号,所述马达8驱动所述转盘10转动,所述转盘10带动所述连动杆5运动,所述连动杆5与所述传动连杆6组成四连杆机构,带动所述边条2上升,上升到一定位置时,所述滚轮4与后挡风玻璃21相接处,所述边条2通过所述滚轮4在玻璃上滚动而贴附在玻璃上,所述传动连杆6完全展开后,遮阳帘升至最高点。
如图12所示,在设计时,保证自由状态下的滚轮a1与贴紧玻璃状态的滚轮a2的高度差保持在(46±2)mm左右,以使得所述滚轮4与所述后挡风玻璃21之间的粘附力保持在(5±0.5)N,确保遮阳帘贴附在玻璃上,不易产生晃动,又不影响遮阳帘上升/下降的时间。
如图4~5所示,在本实施例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接头13可设计为方块结构,本实施例中为立方体铜接头,且所述接头13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定位凹槽;而所述传动连杆接头14上开设有卡槽a,所述卡槽a的内表面设有与所述定位凹槽配合的定位凸起;所述接头13可牢固地卡接在所述卡槽a中,实现所述钢丝绳12和所述传动连杆6的连接。另外,为了便于所述钢丝绳12的运动,所述卡槽a的一端开设有供所述钢丝12通过的开口b,并且所述开口b从所述卡槽a的端面向传动连杆接头本体的方向为渐扩型。
所述钢丝12与所述接头13可选择冲压压合连接,且使得所述钢丝12的末端伸出所述接头13之外0.8~1mm,以方便进行工装检测,且可保证接头能够完全压住钢丝绳,防止遮阳帘运动数次后钢丝绳从接头中脱落。
所述传动连杆接头14可注塑成型,如图6所示,其底部设计有卡槽结构,以便于卡接在所述传动连杆6的顶端,且传动连杆接头14上设有通孔,使用铆钉e穿过所述通孔将所述传动连杆接头14同时与所述边条2和所述传动连杆6铆接固定。
为了防止所述弹簧10在拉紧收缩过程中产生异响,影响使用品质,所述弹簧10上包覆有一组或多组海绵套15。
在本实施例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端盖3上设有连接轴,所述滚轮4可通过安装支架与所述连接轴转动连接,且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连接轴的连接处套装有压紧弹簧f;而在所述外管7上固定有挡板16,具体地,所述挡板16可布置在所述衣帽架20的开口下方,当遮阳帘上升时,所述滚轮4翻折到所述挡板16的上方,由于所述压紧弹簧f的作用,所述滚轮4弹开后压附在玻璃上;当遮阳帘下降时,所述滚轮4翻折到所述挡板16的下方,由于所述压紧弹簧f被所述挡板16压缩,所述滚轮4滚入所述衣帽架20的内部不可见,可提升遮阳帘的外观品质。
另外,在所述挡板16的一侧设有第一缓冲块17,且所述第一缓冲块17的顶端具有与所述边条2的边缘配合的凹槽,当遮阳帘下降时,所述边条2与所述第一缓冲块17接触,防止出现异响,提高遮阳帘各部件的使用寿命。
所述挡板15上可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一缓冲块17卡接在所述安装槽中。具体地,可在所述第一缓冲块17上设置插条,插条最宽处的直径为2.7mm,对应的所述安装槽直径为2.5mm,插条直接插安装槽中进行卡接限位。
进一步地,所述外管7上还设有一组或多组第二缓冲块18,所述第二缓冲块18可为中空结构的硅胶缓冲块,可避免所述传动连杆6在下降的过程中,直接与所述外管7或所述连动杆5发生碰撞,产生异响。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外管7上可通过螺钉固定有安装支架19,所述第二缓冲块18上设有插头,所述插头与所述安装支架19上的安装孔卡接固定,方便缓冲块的固定。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后风挡遮阳帘,包括布帘(1),所述布帘(1)的顶端连接有边条(2),所述边条(2)的两端分别固定有端盖(3),两端的端盖(3)中分别设有滚轮(4),所述边条(2)与连动杆(5)的一端固接,所述连动杆(5)的另一端连接有传动连杆(6);还包括外管(7),且所述外管(7)上固定有马达(8)和控制模块(9),所述马达(8)与转盘(10)固定连接,且所述转盘(1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传动连杆(6)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条(2)的内部设有两端分别固接有钢丝绳(12)的弹簧(11),所述钢丝绳(12)远离所述弹簧(11)的一端设有接头(13),所述接头(13)与固定在所述传动连杆(6)顶端的传动连杆接头(14)卡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风挡遮阳帘,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13)为方块结构,且其顶部和底部均设有定位凹槽;所述传动连杆接头(14)上开设有卡槽(a),所述卡槽(a)的内表面设有与所述定位凹槽配合的定位凸起;且所述卡槽(a)的一端开设有供所述钢丝绳(12)通过的开口(b),所述开口(b)从所述卡槽(a)的端面向传动连杆接头本体的方向为渐扩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风挡遮阳帘,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绳(12)与所述接头(13)冲压压合连接,且所述钢丝绳(12)的末端伸出所述接头(13)之外0.8~1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后风挡遮阳帘,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连杆接头(14)卡接在所述传动连杆(6)的顶端,且与所述边条(2)和所述传动连杆(6)铆接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后风挡遮阳帘,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10)上包覆有一组或多组海绵套(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风挡遮阳帘,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3)上设有连接轴,所述滚轮(4)通过安装支架与所述连接轴转动连接,且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连接轴连接处套装有压紧弹簧(f);所述外管(7) 上固定有挡板(16),遮阳帘关闭时,所述滚轮(4)位于所述挡板(16)的下方,遮阳帘打开时,所述滚轮(4)位于所述挡板(16)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后风挡遮阳帘,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16)的一侧设有第一缓冲块(17),且所述第一缓冲块(17)的顶端具有与所述边条(2)的边缘配合的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后风挡遮阳帘,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16)上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一缓冲块(17)卡接在所述安装槽中。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后风挡遮阳帘,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7)上设有一组或多组第二缓冲块(18),所述第二缓冲块(18)为中空结构的硅胶缓冲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后风挡遮阳帘,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7)上固定有安装支架(19),所述第二缓冲块(18)上的插头与所述安装支架(19)上的安装孔卡接。 
CN201420549699.2U 2014-09-23 2014-09-23 一种汽车后风挡遮阳帘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773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49699.2U CN204077315U (zh) 2014-09-23 2014-09-23 一种汽车后风挡遮阳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49699.2U CN204077315U (zh) 2014-09-23 2014-09-23 一种汽车后风挡遮阳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77315U true CN204077315U (zh) 2015-01-07

Family

ID=52170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49699.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77315U (zh) 2014-09-23 2014-09-23 一种汽车后风挡遮阳帘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7731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91940A (zh) * 2014-09-23 2014-12-10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风挡遮阳帘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91940A (zh) * 2014-09-23 2014-12-10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风挡遮阳帘
CN104191940B (zh) * 2014-09-23 2016-02-03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风挡遮阳帘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077315U (zh) 一种汽车后风挡遮阳帘
CN104191940B (zh) 一种汽车后风挡遮阳帘
CN202345633U (zh) 复合型雨刷器
CN201694255U (zh) 一种汽车前翼子板的安装结构
CN208881752U (zh) 一种新型汽车雨刮器防护盒
CN201925302U (zh) 可固定在面板上的螺钉组件
CN202810355U (zh) 车门外把手及具有该外把手的汽车
CN107587682A (zh) 一种免工具安装拆卸的内墙装饰铝板连接装置
CN203571826U (zh) 一种侧吸式油烟机面板的连接装置
CN205956152U (zh) 用于汽车内饰塑料板安装的金属弹性连接模块
CN202234888U (zh) 一种烤箱炉门安装结构
CN204210284U (zh) 一种汽车天窗一体式电机控制单元
CN210309866U (zh) 稳定安装遮阳板开关的骨架分总成
CN201484361U (zh) 汽车雨刮
CN205601666U (zh) 汽车遮阳板化妆镜安装结构
CN201140704Y (zh) 无骨架刮片连接装置
CN203543599U (zh) 后风挡电动遮阳帘安装结构
CN210191349U (zh) 一种汽车仪表板与手套箱的装卸结构
CN201335444Y (zh) 欧式吸油烟机开关的安装固定结构
CN208515750U (zh) 电动车雨棚快速组合装置
CN201580387U (zh) 无安装骨架的车内顶板
CN102514547A (zh) 复合型雨刷器
CN209330037U (zh) 一种高功率的太阳能电池板组件
CN201516837U (zh) 一种可屈伸的雨刷头
CN208233214U (zh) 一种底座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0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203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