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57382U - 一种空气转向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气转向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57382U
CN204057382U CN201420346124.0U CN201420346124U CN204057382U CN 204057382 U CN204057382 U CN 204057382U CN 201420346124 U CN201420346124 U CN 201420346124U CN 204057382 U CN204057382 U CN 2040573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eat
return air
housing
steering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4612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昌林
曹忠民
吴震波
周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NGDA HI-TECH MECHANICAL LIGHT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NGDA HI-TECH MECHANICAL LIGHT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NGDA HI-TECH MECHANICAL LIGHT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NGDA HI-TECH MECHANICAL LIGHT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34612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573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573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57382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Nozz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气转向器,包括壳体、匀风板、内回风座、喷风座和外回风座;壳体上固定有通入其内部的送风管;匀风板固定在壳体内,并与壳体固定连接,且匀风板上设有透孔;内回风座连在壳体上,其为具有多个折边的弯折板,且其上各个弯折部分均设有第一透孔;喷风座为多个,且其设置在内回风座上;喷风座罩在第一透风孔外,且喷风座上设有窄长条形的喷风口;外回风座设置在相邻的喷风座之间;外回风座与内回风座的回风透孔连通;回风透孔与内回风座的内回风通道连通;壳体上设有用于连接大气和内回风通道的排风口。该空气转向器中,各处回风气流能够通过附近的外回风座回风,避免气垫内回风气流堆积,确保空气转向器与纸张之间的间隙均匀。

Description

一种空气转向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工业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空气转向器。
背景技术
空气转向器广泛应用于纸机设备,其用于使纸张无接触转向。
现有的空气转向器包括转向箱体、渐开口风道和风压自动控制系统,其中,渐开口风道设置在转向箱体上方,并与转向箱体连通;风压自动控制系统固定在渐开口风道上方。工作时,风从渐开口风道进入,并由风压自动控制系统根据纸张自动控制风门的开度,从而控制进风量和风压,来调节转向箱体内的风压,风经过带孔洞的匀风隔板使转向箱体形成风压,经过带孔洞匀风隔板使转向箱体内的各处风压相等,使整个纸幅方向风嘴和狭缝的出风风压一致,在纸幅和风嘴、狭缝之间形成圆弧气垫弧面,保证纸幅运行时不与箱体相接触。
但是,上述空气转向器形成的气垫中,回风空间为空气转向器、纸幅、风嘴之间的空间,气垫的出口位于整个回风空间四周,造成气流易堆积,气流在气垫出风口处气流量大,在中间部分气流量小,出风口处由于气流量大,对出风速度造成影响,使出风速度减少,因此空气转向器和纸间隙较小,而中间部分则相反,间隙较大,因此造成间隙不均匀,导致挂纸、断纸现象。
另外,上述空气转向器中,不同位置的风嘴处所受回风气流不同,靠近中间部分受回风气流影响较小,靠近纸张进出侧及纸幅边受影响较大,造成不同位置的风嘴所需的风量和风压有差异,而该空气转向器仅够控制进入转向箱体1的总风量和风压,并不能单独控制每个出风口的风压和风量,难以满足各处风嘴对风量和风压的要求,不利于纸张顺利转向。
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空气转向器,以避免回风气流堆积、确保空气转向器与纸张之间的间隙均匀,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转向器,其喷风座和外回风座间隔设置,各处回风气流能够通过附近的上述外回风座回风,避免气垫内回风气流产生堆积现象,进而确保空气转向器与纸幅之间的间隙均匀,避免挂纸、断纸现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气转向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固定有通入其内部的送风管;
固定在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的匀风板,所述匀风板上设有透孔;
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内回风座,所述内回风座是具有多个折边的弯折板,且其上各弯折部分均设有第一透风孔;
设置在所述内回风座上的多个喷风座,所述喷风座罩在所述透风孔外,且所述喷风座上设有长条形的喷风口;和
设置在相邻的所述喷风座之间的外回风座;
其中,所述外回风座与所述内回风座的回风透孔连通;所述回风透孔与所述内回风座的内回风通道连通;所述壳体上设有用于连通大气和所述内回风通道的排风口。
优选的,上述空气转向器中,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排风口的开度的挡风板;所述挡风板能够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优选的,上述空气转向器中,所述排风口的个数为多个,且成排设置;所述挡风板的滑动方向与所述排风口的排列方向相同。
优选的,上述空气转向器中,还包括能够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内回风座上的风量调节座;所述风量调节座位于所述喷风座内,并覆在所述第一透风孔处,且所述风量调节座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透风孔连通的第二透风孔。
优选的,上述空气转向器中,所述风量调节座通过驱动机构沿所述内回风座滑动。
优选的,上述空气转向器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具有安装部和螺杆的螺杆座,所述安装部和所述螺杆固定连接;
固定在所述壳体上的外连接座,所述外连接座上设有开口槽,且所述螺杆穿过该开口槽;
与所述风量调节座固定连接的销钉座,所述销钉座的销钉穿过所述壳体并与所述安装部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螺杆上设有转动手轮和螺母,且所述转动手轮和所述螺母分别位于所述外连接座两侧,且所述螺母位于所述外连接座和所述壳体之间。
优选的,上述空气转向器中,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安装部上的针板;所述外连接座上设有与所述针板配合的刻度。
优选的,上述空气转向器中,各个所述风量调节座对应一组所述驱动机构,且每组所述驱动机构仅对应一组所述风量调节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转向器,其包括壳体、匀风板、内回风座、喷风座和外回风座;壳体上固定有通入其内部的送风管;匀风板固定在壳体内,并与壳体固定连接,且匀风板上设有均匀分布的透孔;内回风座设置在壳体上,且内回风座是具有多个折边的弯折板,且其上各个弯折部分均设有第一透孔;喷风座设置在内回风座上,其个数为多个;喷风座罩在第一透风孔外,且喷风座上设有窄长条形的喷风口;外回风座设置在相邻的喷风座之间;外回风座与内回风座的回风透孔连通;上述回风透孔与内回风座的内回风通道连通;壳体上设有用于连接大气和内回风通道的排风口。
应用上述空气转向器时,送风管将气体输送至壳体内,壳体内的气体通过匀风板,再通过内回风座后由喷风座喷出,喷出的气体在纸张的阻挡作用下形成回风,回风经过其附近的外回风座到达到回风透孔,并经由内回风座的内回风通道到达排风口,再由排风口排入大气,另外,位于纸张进出口处以及纸张边缘处的少量回风由纸张与空气转向器之间的间隙排入大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转向器中,喷风座和外回风座间隔设置,各处回风气流能够通过附近的上述外回风座回风,避免气垫内回风气流堆积现象,进而确保空气转向器与纸张之间的间隙均匀,避免挂纸、断纸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气转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气转向器中气体流出的流向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气转向器中回风气体的流向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气转向器的细节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图5中:
壳体101;内回风座102;匀风板103;挡风板104;喷风座105;风量调节座106;外回风座107;转动手轮108;销钉座109;销钉110;螺杆座111;针板112;外连接座113;螺母114;纸张201。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空气转向器,其喷风座和外回风座间隔设置,各处回风气流能够通过附近的上述外回风座回风,避免气垫内回风气流产生堆积现象,进而确保空气转向器与纸幅之间的间隙均匀,避免挂纸、断纸现象。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转向器,其包括壳体101、内回风座102、喷风座105和外回风座107;匀风板103固定在壳体101内,并与壳体101固定连接,且匀风板103上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透孔,且该透孔为矩形孔或圆孔,且沿风的流向孔径逐渐减小,以达到匀风作用;内回风座102设置在壳体101上,且内回风座102是具有多个折边的弯折板,且其上各个弯折部分均设有第一透孔(第一透孔是直径为10mm或10mm左右的小孔,其具有匀风作用);喷风座105设置在内回风座102上,其个数为多个;喷风座105罩在第一透风孔外,且喷风座105上设有窄长条形的喷风口;外回风座107设置在相邻的喷风座105之间;外回风座107与内回风座102的回风透孔连通;上述回风透孔与内回风座102的内回风通道连通;壳体101上设有用于连接大气和内回风通道的排风口。
应用上述空气转向器时,送风管将气体输送至壳体101内,壳体101内的气体通过匀风板103,再通过内回风座102后由喷风座105喷出,喷出的气体在纸幅的阻挡作用下形成回风,回风经过其附近的外回风座107到达到回风透孔,并经由内回风座102的内回风通道到达排风口,再由排风口排入大气,另外,位于纸幅进出口处以及纸幅边缘处的少量回风由纸幅与空气转向器之间的间隙排入大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气转向器中,喷风座105和外回风座107间隔设置,各处回风气流能够通过附近的上述外回风座107到达内回风座102,再由内回风座102到达壳体101,最后由壳体101处排出,从而实现回风,避免气垫内回风气流堆积现象,进而确保空气转向器与纸张201之间的间隙均匀,避免挂纸、断纸现象。
具体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气转向器中,内回风座102的各个弯折棱均平行。另外,上述内回风座102围成半圆状结构,并包在送风管外周。上述喷风座105沿周向均匀分布。
优选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气转向器中,还包括用于调节排风口的开度的挡风板104;上述挡风板104能够滑动地设置在壳体101上,具体的,挡风板104设置为能够遮挡所有的排风口,且能够遮挡0个排风口。进一步的,上述壳体101包括两块端板、两块L型的侧板和顶板;端板包括扇形部和与扇形部固定连接的连接部,扇形部与连接部位于同一平面内;上述L型侧板的开口朝向远离空气转向器的方向,且其一个弯折部分与连接部固定连接,另一个弯折部分与扇形部固定连接;上述顶板分别与两个侧板和两个顶板的连接部固定连接;上述排风口设置在侧板上与扇形部相连的弯折部分上;上述匀风板103、内回风座102分别夹在两个端板之间,并均同时与端板和侧板固定连接。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气转向器中,设置了用于调节排风口的开度的挡风板104;上述挡风板104能够滑动地设置壳体101上。上述排风口可设置为多个,且成排设置,相应的挡风板104的滑动方向与排风口的排列方向相同,挡风板104通过滑动实现更改覆盖排风口的个数、调节排风口的开度;上述排风口设置为圆孔,相应的,挡风板104的滑动方向设置为与排风口的排列方向平行,挡风板104通过更改覆盖排风口的数量调节排风口的开度。
优选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气转向器中,挡风板104可设置为通过液压控制、气动或电动等方式控制。
具体的,上述空气转向器还包括能够滑动地设置在内回风座102上的风量调节座106;风量调节座106位于喷风座105内,并覆在第一透风孔处,且风量调节座106上设有用于与第一透风孔连通的第二透风孔,上述风量调节座106的滑动方向为空气转向器的长度方向。
优选的,上述空气转向器中,风量调节座106通过驱动机构沿内回风座102滑动,且风量调节座106的滑动范围为的内回风座102上与之对应的弯折部分。
上述驱动机构包括:
具有安装部和螺杆的螺杆座111,上述安装部和螺杆固定连接;
固定在壳体101的端板上的外连接座113,该外连接座113上设有开口槽,上述螺杆穿过该开口槽;
与风量调节座106固定连接的销钉座109,销钉座109的销钉110穿过壳体101上端板的孔并与螺杆座111的安装部固定连接;
其中,螺杆上设有转动手轮108和螺母114,转动手轮108和螺母114两者分别位于外连接座113两侧,且螺母114位于外连接座113和壳体101的端板之间。
应用该空气转向器时,使转动手轮108或螺母114转动,即可使螺杆伸出或缩入壳体101,螺杆伸缩带动风量调节106座滑动,从而调节风量调节座106的腰型孔与内回风座102的圆孔对齐的程度(即调节第一透孔的开度),实现调节喷风座105处风量。
优选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气转向器中,各个风量调节座106对应一组驱动结构,且每组驱动机构对应一组风量调节座106。
本实施例提供的空气转向器中,通过调节各个风量调节座106的位置能够分别调节各个喷风座105内的风量,方便用户精确调节各个喷风座105内的风量和风压,利于满足各处喷风座105对风量和风压的要求,确保纸张201顺利转向。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用户精确调节风量调节座106,上述空气转向器的驱动机构中还包括固定在安装部上的针板112,相应的,外连接座113上设有与上述针板112配合的刻度。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空气转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固定有通入其内部的送风管;
固定在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的匀风板,所述匀风板上设有透孔;
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内回风座,所述内回风座是具有多个折边的弯折板,且其上各弯折部分均设有第一透风孔;
设置在所述内回风座上的多个喷风座,所述喷风座罩在所述透风孔外,且所述喷风座上设有窄长条形的喷风口;和
设置在相邻的所述喷风座之间的外回风座;
其中,所述外回风座与所述内回风座的回风透孔连通;所述回风透孔与所述内回风座的内回风通道连通;所述壳体上设有用于连通大气和所述内回风通道的排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转向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排风口的开度的挡风板;所述挡风板能够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口的个数为多个,且成排设置;所述挡风板的滑动方向与所述排风口的排列方向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转向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能够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内回风座上的风量调节座;所述风量调节座位于所述喷风座内,并覆在所述第一透风孔处,且所述风量调节座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透风孔连通的第二透风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量调节座通过驱动机构沿所述内回风座的弯折部分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具有安装部和螺杆的螺杆座,所述安装部和所述螺杆固定连接;
固定在所述壳体上的外连接座,所述外连接座上设有开口槽,且所述螺杆穿过该开口槽;
与所述风量调节座固定连接的销钉座,所述销钉座的销钉穿过所述壳体并与所述安装部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螺杆上设有转动手轮和螺母,且所述转动手轮和所述螺母分别位于所述外连接座两侧,且所述螺母位于所述外连接座和所述壳体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转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安装部上的针板;所述外连接座上设有与所述针板配合的刻度。
8.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空气转向器,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风量调节座对应一组所述驱动机构,且每组所述驱动机构仅对应一组所述风量调节座。
CN201420346124.0U 2014-06-26 2014-06-26 一种空气转向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573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46124.0U CN204057382U (zh) 2014-06-26 2014-06-26 一种空气转向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46124.0U CN204057382U (zh) 2014-06-26 2014-06-26 一种空气转向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57382U true CN204057382U (zh) 2014-12-31

Family

ID=52198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46124.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057382U (zh) 2014-06-26 2014-06-26 一种空气转向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5738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30073A (zh) * 2014-06-26 2014-09-10 湖南正大轻科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转向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30073A (zh) * 2014-06-26 2014-09-10 湖南正大轻科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转向器
CN104030073B (zh) * 2014-06-26 2016-06-08 湖南正大轻科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转向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170732U (zh) 一种带钢平整液吹扫装置
CN204057382U (zh) 一种空气转向器
CN104520014A (zh) 凹版吻式涂敷装置
CN104030073B (zh) 一种空气转向器
KR200469290Y1 (ko) 케익에 생크림을 도포하는 장치
CN203718042U (zh) 一种插板式三通分路阀
CN207227528U (zh) 一种涂锡用独立可调节式风刀装置
CN204358919U (zh) 空调风道系统
CN205202196U (zh) 一种3d打印机精准降温机构
CN203795229U (zh) 一种高浓流浆箱
CN202595575U (zh) 一种涂布机的刮涂装置
CN202519530U (zh) 均衡直喷式气刀
CN205803570U (zh) 一种光伏焊带用风刀装置
CN202427735U (zh) 带钢边部吹扫装置
CN203196846U (zh) 变截面内风道网孔板送风装置
CN206731871U (zh) 带有波纹节距调整装置的轧花机
CN204922131U (zh) 易拆装流量控制器
CN207342975U (zh) 一种室内装饰涂料手持式喷枪
CN203964294U (zh) 一种出风口调节机构
CN208542503U (zh) 喷风管分配调节机构
CN205570709U (zh) 一种新型蜂窝板上胶机
CN110743722B (zh) 可调压式快速喷淋刀
CN204472106U (zh) 一种全息防伪印刷用多段风涂布机
CN207667897U (zh) 一种水旋式喷房的水旋式结构
CN209549875U (zh) 一种点胶机的组合点胶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3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608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