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58950U - 一种充气式缓冲袋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气式缓冲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58950U
CN203958950U CN201420418496.XU CN201420418496U CN203958950U CN 203958950 U CN203958950 U CN 203958950U CN 201420418496 U CN201420418496 U CN 201420418496U CN 203958950 U CN203958950 U CN 2039589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ling line
hot
adventitia
inner membrance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41849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伍广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HENPING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HENP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HENPING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HENP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41849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589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589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589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ffer Packag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缓冲袋,特别是指通过充气气体使其膨胀的缓冲袋。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充气式缓冲袋,所述第一外膜和第二外膜之间通过第四热封线和第五热封线段形成主进气道,主进气道和进气分道位于进气口的两侧,所述第三内膜和第四内膜的同一侧边缘设置有耐热条,所述第三热封线把第三内膜和第四内膜粘合在第一外膜或第二外膜上,所述每个第一热封线的端部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五热封线段,第一热封线的一端部与对应的第五热封线段之间通过第六热封线形成连接,相邻的第五热封之间的最接近的两条第六热封线之间构成入气道。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更易于充气的充气式缓冲袋。

Description

一种充气式缓冲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缓冲袋,特别是指通过充气气体使其膨胀的缓冲袋。
背景技术
缓冲袋是以树脂膜为材料,并经由热封成为密封状态形成气柱,且设有可供充气的充气口,当气体经由充气口充入气柱后,空气密封体便可用于内包装中作为缓冲材料。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以树脂膜为材料所制成的气体包装袋,如公开号为CN101367459 的一种充气式包装袋,包括有密封体,所述的密封体由两片周边相互连接的外膜片构成,两片外膜片相互连接后其内部形成密封腔,所述的密封腔内设有一内膜片,该内膜片与一外膜片的内壁贴合,且内膜片上相对称的两条边分别贴设于两外膜片周边的连接边之间,其贴设处设有充气口,所述的密封腔内施加有若干条热封线,将密封腔分成多个密封柱腔,所述的内膜片位于各密封柱腔腔体边侧的热封线之间设有供各密封柱腔导通的入气口。但由于内膜片相对外膜片较薄,内膜片经常会贴合在一起难以分离,使得充气口难以开启以至不易对充气式包装袋进行充气,另外一片内膜片的密封效果不好,容易发生泄漏气体的问题。
另外,专利号为201320043994.6的《一种充气包装袋》专利,包括有两层外膜和两层内膜,两层内膜的宽度与两层外膜的宽度相同,两层内膜的长度小于两层外膜的长度,两层内膜置于两层外膜的长度方向的一侧,两层内膜和两层外膜配合构成包装袋的单向进气装置,两层外膜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和其宽度方向的两侧均通过热封线粘贴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层外膜宽度方向的两侧热封线之间均匀的设置有若干条平行的分割热封线,分割热封线把包装袋的密封腔体分成若干个密封柱,所述单向进气装置包括有进气总道和进气分道,进气总道和进气分道相通,进气总道由两层内膜和两层外膜构成,其中在进气总道内相邻的内膜和外膜之间通过连接热封线或连接热封点粘贴在一起,所述进气分道设置在每个密封柱内,进气分道由两层内膜通过内膜热封线构成,在构成进气分道处的两层内膜通过侧边热封线贴合在一层外膜内壁上,所述进气总道和进气分道之间设置虚热封点,在该虚热封点处进气总道和进气分道相通,所述虚热封点之间设置有环形热封线,该环形热封线的下方与分割热封线衔接。上述技术存在的缺点是需要在进气总道内相邻的内膜和外膜之间通过连接热封线或连接热封点粘贴在一起,这样大大增加制造难度,且位置都要预设,一但错位就失去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更易于充气的充气式缓冲袋。
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充气式缓冲袋,包括有第一外膜和第二外膜,第一外膜和第二外膜的长度和宽度相同,第一外膜和第二外膜之间通过第一热封线形成多个并列的气柱腔,在第一外膜和第二外膜的共同一侧设置有第三内膜和第四内膜,第三内膜和第四内膜置于第一外膜和第二外膜之间,所述第一外膜、第二外膜、第三内膜和第四外膜处通过第二热封线和第三热封线形成进气口和进气分道,进气分道与气柱腔对应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膜和第二外膜之间通过第四热封线和第五热封线段形成主进气道,主进气道和进气分道位于进气口的两侧,所述第三内膜和第四内膜的同一侧边缘设置有耐热条,耐热条的长度与第三内膜和第四内膜的长度相同,第二热封线全处于耐热条上,缓冲袋在第二热封线处的第一外膜与第三内膜粘合,第二外膜与第四内膜粘合,所述第三热封线把第三内膜和第四内膜粘合在第一外膜或第二外膜上,所述每个第一热封线的端部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五热封线段,第一热封线的一端部与对应的第五热封线段之间通过第六热封线形成连接,且第六热封线穿过耐热条设置,相邻的第五热封之间的最接近的两条第六热封线之间构成入气道,该入气道上端与主进气道贯通,下端与进气分道贯通,进气口在入气道上。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以方便的对多个并列的气柱腔进气充气,另外由于设置有第六热封线,相邻的第五热封之间的最接近的两条第六热封线之间构成入气道,这样气体在进入入气道后可以快速的打开两片内膜的耐热条,从而打开进气口,使气体通过进气分道进入气柱腔,另外上述结构对内膜的要求不要,只需要在内膜的边缘设置有耐热条即可,其余的进气口和通道均可以通过热封线压合即可,并不需要特别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每个第一热封线的一端部与对应的第五热封线段之间至少设置有两条第六热封线,其中有一条第六热封线的一端与第五热封线的前端部衔接,另一条第六热封线的一端与第五热封线的后端部衔接,上述两条第六热封线通过缩口设置与第一热封线衔接;所述每个第一热封线的一端部与对应的第五热封线段之间设置有三条第六热封线,其中有一条第六热封线的一端与第五热封线的前端部衔接,另一条第六热封线的一端与第五热封线的后端部衔接,第三条第六热封线位于中部。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是对本产品结构的进一步限定,利于充气和气体的保存。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机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面图;
图3为图1中B-B剖面图;
图4为图1中的C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例
如图1—图4所示,一种充气式缓冲袋,包括有第一外膜1和第二外膜2,第一外膜1和第二外膜2的长度和宽度相同,第一外膜1和第二外膜2之间通过第一热封线5形成多个并列的气柱腔6,在第一外膜1和第二外膜2的共同一侧设置有第三内膜3和第四内膜4,第三内膜3和第四内膜4置于第一外膜1和第二外膜2之间,所述第一外膜1、第二外膜2、第三内膜3和第四外膜4处通过第二热封线7和第三热封线8形成进气口9和进气分道10,进气分道10与气柱腔6对应设置,上述的技术特征在现有技术中也是常见的,所以在本实施例中我们就不详细描述了,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膜1和第二外膜2之间通过第四热封线11和第五热封线段12形成主进气道13,主进气道13和进气分道10位于进气口9的两侧,所述第三内膜3和第四内膜4的同一侧边缘设置有耐热条14,耐热条14的长度与第三内膜3和第四内膜4的长度相同,第二热封线7全处于耐热条14上,缓冲袋在第二热封线7处的第一外膜1与第三内膜3粘合,第二外膜2与第四内膜4粘合,所述第三热封线8把第三内膜3和第四内膜4粘合在第一外膜1或第二外膜2上,这样就防止气体外溢,实现单向进气的作用,所述每个第一热封线5的端部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五热封线段12,第一热封线5的一端部与对应的第五热封线段12之间通过第六热封线15形成连接,且第六热封线15穿过耐热条14设置,这样第六热封线15在耐热条14处使相邻的外膜和内膜相互粘合,相邻的第五热封12之间的最接近的两条第六热封线15之间构成入气道16,该入气道16上端与主进气道13贯通,下端与进气分道10贯通,进气口9在入气道16上;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以方便的对多个并列的气柱腔6进气充气,另外由于设置有第六热封线15,相邻的第五热封12之间的最接近的两条第六热封线15之间构成入气道16,这样气体在进入入气道16后可以快速的打开两片内膜的耐热条14,从而打开进气口9,使气体通过进气分道10进入气柱腔6,另外上述结构对内膜的要求不要,只需要在内膜的边缘设置有耐热条14即可,其余的进气口和通道均可以通过热封线压合即可,并不需要特别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每个第一热封线5的一端部与对应的第五热封线段12之间至少设置有两条第六热封线15,其中有一条第六热封线15的一端与第五热封线12的前端部衔接,另一条第六热封线15的一端与第五热封线12的后端部衔接,上述两条第六热封线15通过缩口设置与第一热封线5衔接;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三条第六热封线15,第三条第六热封线15位于中部。
本实用新型所揭示,乃较佳实施例的一种,举凡局部的变更或是修饰而源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而为熟习该技术的人所易于推知者,俱不脱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Claims (3)

1.一种充气式缓冲袋,包括有第一外膜和第二外膜,第一外膜和第二外膜的长度和宽度相同,第一外膜和第二外膜之间通过第一热封线形成多个并列的气柱腔,在第一外膜和第二外膜的共同一侧设置有第三内膜和第四内膜,第三内膜和第四内膜置于第一外膜和第二外膜之间,所述第一外膜、第二外膜、第三内膜和第四外膜处通过第二热封线和第三热封线形成进气口和进气分道,进气分道与气柱腔对应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膜和第二外膜之间通过第四热封线和第五热封线段形成主进气道,主进气道和进气分道位于进气口的两侧,所述第三内膜和第四内膜的同一侧边缘设置有耐热条,耐热条的长度与第三内膜和第四内膜的长度相同,第二热封线全处于耐热条上,缓冲袋在第二热封线处的第一外膜与第三内膜粘合,第二外膜与第四内膜粘合,所述第三热封线把第三内膜和第四内膜粘合在第一外膜或第二外膜上,所述每个第一热封线的端部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五热封线段,第一热封线的一端部与对应的第五热封线段之间通过第六热封线形成连接,且第六热封线穿过耐热条设置,相邻的第五热封之间的最接近的两条第六热封线之间构成入气道,该入气道上端与主进气道贯通,下端与进气分道贯通,进气口在入气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式缓冲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第一热封线的一端部与对应的第五热封线段之间至少设置有两条第六热封线,其中有一条第六热封线的一端与第五热封线的前端部衔接,另一条第六热封线的一端与第五热封线的后端部衔接,上述两条第六热封线通过缩口设置与第一热封线衔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式缓冲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第一热封线的一端部与对应的第五热封线段之间设置有三条第六热封线,其中有一条第六热封线的一端与第五热封线的前端部衔接,另一条第六热封线的一端与第五热封线的后端部衔接,第三条第六热封线位于中部。
CN201420418496.XU 2014-07-28 2014-07-28 一种充气式缓冲袋 Active CN2039589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18496.XU CN203958950U (zh) 2014-07-28 2014-07-28 一种充气式缓冲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18496.XU CN203958950U (zh) 2014-07-28 2014-07-28 一种充气式缓冲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58950U true CN203958950U (zh) 2014-11-26

Family

ID=51919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418496.XU Active CN203958950U (zh) 2014-07-28 2014-07-28 一种充气式缓冲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5895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83210A (zh) * 2016-06-22 2016-08-24 颜登坤 空气密封体
CN108820551A (zh) * 2018-06-29 2018-11-16 陈晓峰 一种无开启点的防震气柱袋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83210A (zh) * 2016-06-22 2016-08-24 颜登坤 空气密封体
CN108820551A (zh) * 2018-06-29 2018-11-16 陈晓峰 一种无开启点的防震气柱袋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46851B (zh) 直线气阀型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10328892B2 (en) Air bag packaging arrangement and self-adhesive checking valve thereof
TWI322120B (zh)
US7992601B2 (en) Air enclosure provided with cut hole type air lock valves and cut hole type air lock valve
TWI447052B (zh) Automatic opening of the mouth of the mouth of the mouth of the air seal
CN203332658U (zh) 便于充气的充气式包装减震袋
TW200812876A (en) Continuous-inflating multi-step gas sealing member and gas valve apparatus
CN100582536C (zh) 止气阀及带有该止气阀的空气密封体
CN102726989B (zh) 一种充气垫
CN105151529A (zh) 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充气阀和制造方法
CN203958950U (zh) 一种充气式缓冲袋
US20170291750A1 (en) Air Bag Packaging Arrangement and Self-adhesive Checking Valve
TW201408548A (zh) 止回閥裝置
CN203332659U (zh) 一种防漏气充气包装减震袋
CN203047796U (zh) 一种充气包装袋
CN203078988U (zh) 一种自闭式充气包装袋
TW201619017A (zh) 穿透懸掛型氣體包裝袋
CN204713719U (zh) 气柱袋
CN204802332U (zh) 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充气阀
CN203314535U (zh) 可充放气的应急床垫
TWI548570B (zh) Quickly open the air seal of the air inlet
US20180000248A1 (en) Inflatable cushion
JPH0595851U (ja) 流体用密封袋
CN201472841U (zh) 自闭式充气包装袋
CN205615948U (zh) 一种充气式薄膜缓冲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