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51716U - 一种接口板、扳手、可插拔设备及机框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接口板、扳手、可插拔设备及机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51716U
CN203951716U CN201420375147.4U CN201420375147U CN203951716U CN 203951716 U CN203951716 U CN 203951716U CN 201420375147 U CN201420375147 U CN 201420375147U CN 203951716 U CN203951716 U CN 2039517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anner
mating surface
force
interface board
plugg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7514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平
唐勇锋
王宏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37514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517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517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517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口板、扳手、可插拔设备及机框,其中接口板包括:安装面、以及固定在所述安装面上的助力部件,所述助力部件用于与可插拔设备上的扳手配合,以使得所述可插拔设备上的可插拔模块沿所述安装面移动直至所述可插拔模块与所述接口板对接;所述助力部件包括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所述第一配合面用于与所述扳手的第一施力部接触以向所述扳手施加装配力,所述第二配合面用于与所述扳手的第二施力部接触以向所述扳手施加拆卸力。本实用新型使得可插拔模块在接口板的安装面移动目标配合行程,保证了可插拔设备的正常装配和通信。

Description

一种接口板、扳手、可插拔设备及机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领域的机械设备,特别涉及一种接口板、扳手、可插拔设备及机框。
背景技术
在通信领域中,很多通信模块都是设置在机框中,并且为了提高安装效率以及便于维护,采用了可插拔方式来安装这些通信模块。比如,可以在机框中设置多个槽位,每个槽位以可插拔方式来容设通信模块,可以将每个通信模块称为可插拔设备。并且,为了使得各可插拔设备间能够相互传递信号,机柜中还设置了接口板,可插拔设备连接在接口板上。更具体的,可插拔设备和接口板上可以分别设置连接器,两者通过连接器的配合来实现通信。由于有些连接器的配合力比较大,所以实际实施中,部分可插拔设备上安装了扳手,以借助扳手的杠杆助推力来实现可插拔设备的装配或者拆卸操作;可以将可插拔设备上除了扳手之外的部分称为可插拔模块。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扳手配合扳手孔的装配示意图,该图1示出了扳手助力可插拔模块的装配或拆卸的过程:在具体实施时,为了使得扳手能够充分发挥其杠杆助推力,通常在接口板11上设置了扳手孔12,扳手13设置有与扳手孔12配合的凸缘14,该凸缘14伸入扳手孔12并在扳手13沿箭头a旋转的过程中获得扳手孔12所施加的反作用力,来带动可插拔模块15沿着箭头b所示的方向插入槽位中。但是,在采用上述的扳手13来助力可插拔设备的装配时,有时会出现可插拔设备与接口板上的连接器无法实现充分接触即接触不良,使得可插拔设备不能正常通信。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口板、扳手、可插拔设备及机框,以保证可插拔设备的正常装配和通信。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接口板,包括:
安装面、以及固定在所述安装面上的助力部件,所述助力部件用于与可插拔设备上的扳手配合,以使得所述可插拔设备上的可插拔模块沿所述安装面移动直至所述可插拔模块与所述接口板对接;
所述助力部件包括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所述第一配合面用于与所述扳手的第一施力部接触以向所述扳手施加装配力,所述第二配合面用于与所述扳手的第二施力部接触以向所述扳手施加拆卸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助力部件是圆柱体。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助力部件的所述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是平面。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垂直于所述安装面设置。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在所述安装面上倾斜设置。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扳手,包括:扳手本体,所述扳手本体包括把手以及扳手头部;所述扳手头部包括:用于通过转轴与可插拔模块转动连接的连接孔、用于与所述助力部件的第一配合面接触的第一施力部、以及用于与所述助力部件的第二配合面接触的第二施力部;所述连接孔的中心位于第一线和第二线的交点处;所述第一线是所述第一施力部在所述第一配合面的装配施力起点和装配施力终点的第一连接线的垂直中心线,所述第二线是所述第二施力部在所述第二配合面的拆卸施力起点和拆卸施力终点的第二连接线的垂直中心线;并且,所述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在沿可插拔模块装配方向的水平投影长度等于可插拔模块的目标配合行程,所述目标配合行程用于使得可插拔模块的连接器与接口板的连接器实现对接。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可插拔设备,包括:可插拔模块、以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扳手;所述扳手与可插拔模块转动连接。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机框,包括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接口板。
本实用新型的接口板、扳手、可插拔设备及机框,通过在接口板上设置助力部件与扳手配合,对可插拔设备在插入机框时施加装配力或者拆卸力,并且该助力部件用以施加上述作用力的第一配合面或第二配合面只与扳手的固定施力部接触,这种结构的接口板提供了扳手与助力部件配合的装配方式,为两者的配合提供了基础,能够使得扳手只采用固定的施力部接受插拔助力,可使得装配时的可插拔模块可一直延直线装配,装配行程准确,在满足设计要求时可有效提高可插拔模块装配行程的准确性,提高可插拔设备装配的精确性,可提高可插拔设备与接口板上的连接器之间的可靠接触,保证可插拔设备的正常装配和通信。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扳手配合扳手孔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口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助力部件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配过程示意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配过程示意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拆卸过程示意图一;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拆卸过程示意图二;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扳手设计图一;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扳手设计图二;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扳手设计图三;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扳手设计图四;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扳手设计图五;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扳手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现有技术中的扳手不能保证将可插拔模块所需要助力的配合行程,主要是由于在图1所示的扳手与扳手孔配合助力的方式中,扳手上的施力点是不固定的,随着扳手13上的凸缘14在扳手孔12中的不断伸入,用于接收扳手孔12施加的反作用力的施力点也在扳手的头部曲线(该头部曲线参见图1中所示的TQX,是指的扳手的开口部分两个凸缘之间的部分)上移动。而正是由于施力点的不固定使得扳手的头部曲线的设计具有随意性,导致扳手的运动行程也不确定,可能出现不能达到配合行程的情况。基于此,发明人在本实用新型中,使得扳手上的施力点固定,即扳手依靠其头部的某一个固定的施力部来接受接口板给予的反作用力,并使得扳手推动可插拔设备运动所需要的配合行程。具体的方案如下详细描述:
首先提供一种接口板,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口板的结构示意图,该图2将接口板应用在与扳手配合的场景中显示,以使得该接口板的结构更加清楚。接口板11包括安装面21、以及固定在安装面21上的助力部件22,其中,安装面21通常也被形象的称为滑道,因为可插拔设备在插入槽位时,其可插拔模块15是在该安装面21上沿箭头方向滑动直至推进槽位;助力部件22在安装面21上的固定方式,例如可以是一体成型、或者粘接等其他方式连接,只要保证助力部件21在安装面21上固定即可。
该助力部件22在设置时,需要包括两个配合面;具体的,参见图3,图3为图2中的助力部件的侧视图,固定在安装面21上的助力部件22包括第一配合面31和第二配合面32,其中,第一配合面31用于与图2中的扳手13的第一施力部接触以向扳手施加装配力(该第一施力部例如是图2中所示的装配施力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扳手是有厚度的,该装配施力点与第一配合面接触时可能是线接触,本实施例只是为了方便描述,简化的称为施力点或施力部,并且图示时也简示为点),使得扳手在装配力的作用下将可插拔模块推入槽位;第二配合面32用于与扳手的第二施力部(该第二施力部例如是图2中所示的拆卸施力点)接触以向扳手施加拆卸力,以使得扳手在拆卸力的作用下将可插拔模块从槽位拆卸下来,即退出槽位。
如下结合上述的第一配合面31和第二配合面32,来说明扳手配合助力部件将可插拔模块装配或拆卸的过程,以更加清楚的理解这两个配合面与扳手的施力部的相互作用,并且,在以下的描述中,第一施力部以称为装配施力点为例,第二施力部以称为拆卸施力点为例。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配过程示意图一,示出的是装配开始时的状态;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配过程示意图二,示出的是装配结束时的状态。开始装配时,扳手13的装配施力点先接触到助力部件22的第一配合面31,扳手13逆时针旋转,第一配合面31则会向装配施力点施加装配力F,在该装配力的作用下扳手13将继续带动可插拔模块15向左移动。待可插拔模块15装配到位时(装配到位即可插拔模块与接口板的连接器对接),扳手13旋转到位,此时装配施力点仍然压在助力部件的第一配合面31上,即装配施力点始终在第一配合面31上滑动。可以看到,第一配合面31是与扳手13上的固定的一个第一施力部(即上述装配施力点)接触的,在整个装配过程中,扳手13上始终是上述的第一施力部与第一配合面31配合,即实现施力点固定。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拆卸过程示意图一,示出的是拆卸开始时的状态;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拆卸过程示意图二,示出的是拆卸结束时的状态。开始拆卸时,扳手13的拆卸施力点先接触到助力部件22的第二配合面32,扳手13顺时针旋转,第二配合面32则会向装配施力点施加拆卸力,在该拆卸力的作用下扳手13将继续带动可插拔模块15向右移动。待可插拔模块15拆卸到位时(拆卸到位即可插拔模块从槽位退出),扳手13旋转到位,此时拆卸施力点仍然压在助力部件的第二配合面32上,即拆卸施力点始终在第二配合面32上。可以看到,在整个拆卸过程中,第二配合面32是与扳手13上的固定的一个第二施力部(即上述拆卸施力点)接触的,并且始终保持第二施力部与第二配合面接触,实现施力点固定。
通过上述对助力部件的两个配合面、与扳手的固定施力部的配合方式的描述,可以看到,助力部件实际上是提供了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这两个配合面用于与扳手的固定的第一施力部或第二施力部接触以提供移动可插拔模块的作用力,从而形成了在可插拔模块的装配或拆卸过程中使用的助力部件与扳手的配合方式,并且,在两者的配合中,扳手上始终是固定的一个施力部(比如上面提到的第一施力部或第二施力部)与助力部件的配合面接触,保持施力部固定。
可选的,可以将助力部件设置为圆柱体,此时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是该圆柱体的两个侧面。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该助力部件的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也可以设置为平面,平面的方式相对于圆柱体的侧面的方式,能够与第一施力部或者第二施力部更稳固的接触,并且更好的施加反作用力。在又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可以垂直于安装面设置,或者也可以在安装面上倾斜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接口板,通过设置助力部件来对扳手施加装配力或者拆卸力,并且该助力部件用以施加上述作用力的第一配合面或第二配合面只与扳手的固定施力部接触,比如第一施力部或第二施力部,这种结构的接口板提供了扳手与助力部件配合的装配方式,为两者的配合提供了基础,能够使得扳手只采用固定的施力部接受插拔助力,从而有利于按照目标配合行程来设计扳手的头部曲线,保证可插拔设备的正常装配和通信。
下面将详细描述在提供助力部件及其两个配合面的基础上,对扳手的头部曲线设计方面所起的作用:由于扳手在施力过程中是通过固定的施力部与助力部件接触的,这使得扳手的头部曲线与其连接孔的中心之间具有了确定的几何关系,就可以根据该几何关系来设计扳手的头部曲线,并使得扳手根据该头部曲线下的运动行程满足目标配合行程的需求,该目标配合行程用于使得可插拔模块的连接器与接口板的连接器实现对接,以实现良好通信。具体的,描述如何根据确定的几何关系来设计扳手的头部曲线:
首先,确定施力部以及轴心;
参考图8,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扳手设计图一。先确定可插拔模块需要助力的行程,即目标配合行程,该目标配合行程用于使得可插拔模块的连接器与接口板的连接器实现良好对接;通常该目标配合行程可以是一个范围值,可以参考相关标准或经验来确定。并且,该目标配合行程等于装配开始和结束时,助力部件在沿可插拔模块装配方向上,相对于可插拔模块移动的间距。
在确定目标配合行程的基础上,在助力部件的第一配合面上指定装配时扳手的装配施力起点(相当于第一施力部在装配开始时的位置)和装配施力终点(相当于第一施力部在装配结束时的位置),然后将该装配施力起点和装配施力终点连接得到第一连接线,并取第一连接线的垂直中心线即第一线,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连接线所连接的装配施力起点和装配施力终点是分别位于助力部件相对于可插拔模块移动的初始位置和结束位置。在助力部件的第二配合面上指定拆卸时扳手的拆卸施力起点(相当于第二施力部在拆卸开始时的位置)和拆卸施力终点(相当于第二施力部在拆卸结束时的位置),然后将该拆卸施力起点和拆卸施力终点连接得到第二连接线,并取第二连接线的垂直中心线即第二线,同样,上述的第二连接线所连接的拆卸施力起点和拆卸施力终点是分别位于助力部件相对于可插拔模块移动的初始位置和结束位置。第一线和第二线的交点处即为连接孔的中心即扳手轴心。上述的连接孔34可以参见图5中所示,该连接孔34是用于与图2中的轴33配合将可插拔模块与扳手转动连接;连接孔的中心ZX也参见图5。
接着,由确定的施力点和轴心及对应的运动位置绘制扳手的施力点处曲线和开口曲线,除施力点外的整体开口曲线只要在运动过程中避开助力部件即可。可以先确定扳手中的除头部曲线之外的大体轮廓,该轮廓线的设计原则是保证扳手强度的同时手部操作空间最大化,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绘制。参见图9,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扳手设计图二,示出了扳手完全装配到位时的大体轮廓和连接孔的大致形状。
然后,终点设计扳手的头部曲线,该头部曲线的绘制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头部曲线是根据拆卸过程来设计,另一部分头部曲线根据装配过程设计。具体的,参见图10,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扳手设计图三,确定拆卸施力的角度及扳手位置:扳手轴心与拆卸施力起点及拆卸施力终点形成的夹角可以设置为α,即可插拔模块在拆卸时,扳手施力转动的角度为α。先将扳手以轴心为中心转动至图10中的右侧扳手所示的位置,此位置是扳手拆卸施力结束状态,再将扳手以轴心为中心转动至图10中左侧扳手所示位置,扳手的外轮廓线与拆卸起始时的夹角为α,此位置对应扳手拆卸施力开始的状态。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扳手设计图四,如图11所示,在上述的确定扳手拆卸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后,在拆卸施力起点的位置,开始绘制扳手头部曲线,此时绘制的只是完整的扳手头部曲线的一部分,主要是根据第二施力部的拆卸施力起点和终点来绘制的。在施力起始的位置绘制后,再在施力终点的位置验证所绘制的这部分头部曲线是否与助力部件干涉。按照该方法在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这两个位置反复验证和修改,直至扳手的这部分头部曲线与助力部件不干涉。
最后,根据与上述类似的方式,根据第一施力部的装配施力起点和装配施力终点来绘制扳手头部曲线的另一部分,以完成全部扳手头部曲线的设计。参见图12,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扳手设计图五,在扳手的装配施力起点的位置,开始绘制扳手头部曲线,并将扳手旋转至装配施力终点,在该终点位置验证所绘制的这部分头部曲线是否与助力部件干涉。按照该方法在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这两个位置反复验证和修改,直至扳手的这部分头部曲线与助力部件不干涉。至此,完成扳手的设计。
由上述的扳手设计过程可以看到,通过上述扳手的设计,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在扳手与助力部件的配合方式中,扳手始终都是以一个固定的施力部(第一施力部或第二施力部)与助力部件的配合面(第一配合面或第二配合面)接触,扳手的头部曲线与扳手轴心具有固定的几何关系,从而可以预先保证扳手助力的行程达到所需要的目标配合行程,在此基础上来设计扳手头部曲线,这样就能够保证扳手在助力可插拔设备的装配时,是能到达到可插拔模块所需要的配合行程的,实现可插拔模块与接口板的连接器良好对接,可插拔设备正常通信。
此外,这种扳手的设计方式中,能够根据扳手的固定施力部以及确定的几何关系,快速确定扳手的轴心,并根据扳手轴心以及上述施力部快速完成扳手的头部曲线的设计;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随意性设计头部曲线,大大提高了扳手的设计速度。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采用上述的助力部件与扳手的固定施力部配合的方式,还带来了一显著的效果,即可以避免扳手转动时出现卡死。具体的,在现有技术图1所示的扳手与扳手孔配合的方式中,扳手头部的受力中的垂直于装配方向的分力较大,结合参见图1,扳手头部受力F可以分解为垂直于可插拔模块的装配方向的分力FL和平行于装配方向的分力FV,该分力FL不仅对可插拔模块产生不了沿装配方向的推力,并且会对接口板11产生推力,导致可插拔模块与接口板11之间的配合间隙增大。而且在实际产品应用时,如果分力FL大于FV,则扳手在转动时容易出现卡死。
相比较的,参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图4所示,第一施力部(装配施力点)在第一配合面上31上滑动时,垂直于装配方向的分力FV是摩擦力,而且这个力非常小,对装配没有影响,即助力部件22对扳手13产生的反作用力F与水平分力FL大小相当,这对装配非常有利,扳手不会挤压安装面21,在转动时不会出现旋转死点。同样的,与装配过程相似,图6中的拆卸施力点在助力部件的第二配合面32所受到的反作用力中,垂直于拆卸方向的摩擦力也非常小,该反作用力与拆卸方向的水平分力大小相当,对拆卸非常有利,扳手也不会出现旋转死点,不会在转动中卡死。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还减小了扳手所受到的垂直于可插拔模块装配方向的分力,避免了扳手在转动过程中卡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扳手,该扳手的结构可以参见图13,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扳手结构示意图。该扳手包括扳手本体,该扳手本体包括把手1301和扳手头部1302,所述扳手头部1302包括:连接孔34、第一施力部35和第二施力部36。其中,连接孔34用于通过转轴33与可插拔模块转动连接,第一施力部35用于与助力部件22的第一配合面31接触,接收助力部件施加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可以作为装配力或拆卸力;第二施力部36用于与助力部件22的第二配合面32接触。并且,扳手在助力可插拔模块的装配或拆卸的过程中,均是以固定的第一施力部35或第二施力部36与助力部件接触。
该扳手的形状设计还满足如下:连接孔34的中心ZX位于第一线和第二线的交点处;该第一线是第一施力部在第一配合面的装配施力起点和装配施力终点的第一连接线的垂直中心线,第二线是第二施力部在第二配合面的拆卸施力起点和拆卸施力终点的第二连接线的垂直中心线。并且,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在沿可插拔模块装配方向的水平投影长度等于可插拔模块的目标配合行程,所述目标配合行程用于使得可插拔模块的连接器与接口板的连接器实现对接。上述的几何关系可以参见图8;并且,该扳手相对于现有的扳手来说,其具有固定的施力部,由该固定的施力部与助力部件配合接触;而且,该扳手的头部曲线中的施力点与连接孔中心还具有上述确定的关系,并保证了扳手的助力行程达到可插拔模块所需要的目标配合行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插拔设备,该可插拔设备包括:可插拔模块、以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扳手。可插拔模块上固定设置转轴,扳手与可插拔模块在转轴处转动连接。该可插拔设备的结构可以结合参见图1、图2和图4等,即是可插拔模块与扳手的配合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机框,该机框中包括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接口板。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框结构示意图,该图14仅仅简单示意了该机框的主要结构,实际中的机框结构可以与该结构不同,只要包括上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口板即可。如图14所示,该机框可以包括框本体41,在框本体41的侧面设置有接口板42;在该机框中还设置了多个槽位43,每一个槽位43都可以容设一个可插拔设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接口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面、以及固定在所述安装面上的助力部件,所述助力部件用于与可插拔设备上的扳手配合,以使得所述可插拔设备上的可插拔模块沿所述安装面移动直至所述可插拔模块与所述接口板对接;
所述助力部件包括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所述第一配合面用于与所述扳手的第一施力部接触以向所述扳手施加装配力,所述第二配合面用于与所述扳手的第二施力部接触以向所述扳手施加拆卸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口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力部件是圆柱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口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力部件的所述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是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口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垂直于所述安装面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口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在所述安装面上倾斜设置。
6.一种用于与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接口板中的助力部件配合的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扳手本体,所述扳手本体包括把手以及扳手头部;所述扳手头部包括:用于通过转轴与可插拔模块转动连接的连接孔、用于与所述助力部件的第一配合面接触的第一施力部、以及用于与所述助力部件的第二配合面接触的第二施力部;
所述连接孔的中心位于第一线和第二线的交点处;所述第一线是所述第一施力部在所述第一配合面的装配施力起点和装配施力终点的第一连接线的垂直中心线,所述第二线是所述第二施力部在所述第二配合面的拆卸施力起点和拆卸施力终点的第二连接线的垂直中心线;
并且,所述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在沿可插拔模块装配方向的水平投影长度等于可插拔模块的目标配合行程,所述目标配合行程用于使得可插拔模块的连接器与接口板的连接器实现对接。
7.一种可插拔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插拔模块、以及权利要求6所述的扳手;所述扳手与所述可插拔模块转动连接。
8.一种机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接口板。
CN201420375147.4U 2014-07-08 2014-07-08 一种接口板、扳手、可插拔设备及机框 Active CN2039517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75147.4U CN203951716U (zh) 2014-07-08 2014-07-08 一种接口板、扳手、可插拔设备及机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75147.4U CN203951716U (zh) 2014-07-08 2014-07-08 一种接口板、扳手、可插拔设备及机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51716U true CN203951716U (zh) 2014-11-19

Family

ID=518937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75147.4U Active CN203951716U (zh) 2014-07-08 2014-07-08 一种接口板、扳手、可插拔设备及机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5171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11750A (zh) * 2017-07-26 2018-01-19 同济大学 水下湿插拔辅助结构
CN111113316A (zh) * 2020-02-21 2020-05-08 上海御渡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扳手组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11750A (zh) * 2017-07-26 2018-01-19 同济大学 水下湿插拔辅助结构
CN111113316A (zh) * 2020-02-21 2020-05-08 上海御渡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扳手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51716U (zh) 一种接口板、扳手、可插拔设备及机框
CN105171749B (zh) 执行模块、魔方还原机器人及其使用方法
WO2011148250A3 (en) Method for creating three-dimensional shape data, apparatus for creating three-dimensional shape data, and corresponding computer -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203863613U (zh) 一种撑紧拉拔式拆卸轴承内衬套工具
CN103729877A (zh) 一种三维模型的有向包围盒构造的方法和系统
CN106777689A (zh) 一种基于有限元模型的飞机双铰链舵面偏转方法
CN104015157A (zh) 一种轴承内衬套撑紧拉拔式拆卸装置
CN105114431B (zh) 一种用于固定铜箔试验机的紧固螺栓
CN105335397A (zh) 一种滑动装置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JP2008259713A5 (zh)
CN104138825A (zh) 点胶机定位方法
US20160193789A1 (en)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device
CN108647697A (zh) 一种基于改进Hough变换的目标边界检测方法和装置
CN203632759U (zh) 一种摄像机镜头及摄像机
CN202952436U (zh) 二次顶出机构
CN204725852U (zh) 一种超高建筑构件3d打印装置
CN203901980U (zh) 一种加工时随机使用的打号装置
CN104999413A (zh) 一种印制电路板组件起拔器
CN204022000U (zh) 一种运纸辊
CN203792238U (zh) 一种电批头及具有该电批头的电批
CN203979225U (zh) 两用弹簧
CN104002593B (zh) 凸轮轮廓曲线绘图仪
CN114670004B (zh) 螺杆移送方法、装置、控制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03850608U (zh) 一种漆包线刮漆机的刮刀驱动装置
CN204152928U (zh) 一种方便拆装的螺丝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10052 Binjiang District Changhe Road, Zhejiang, China, No. 466, No.

Patentee after: Xinhua three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0052 Binjiang District Changhe Road, Zhejiang, China, No. 466, No.

Patentee before: Huasa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