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38807U - 一种驱动六页综框的六连杆开口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驱动六页综框的六连杆开口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38807U
CN203938807U CN201420388269.7U CN201420388269U CN203938807U CN 203938807 U CN203938807 U CN 203938807U CN 201420388269 U CN201420388269 U CN 201420388269U CN 203938807 U CN203938807 U CN 2039388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ank
connecting rod
bar
pages
heald fram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8826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玉峰
祝章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jiang Wan Gong Mechanical & Electronic Equipment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jiang Wan Gong Mechanical & Electronic Equipment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jiang Wan Gong Mechanical & Electronic Equipment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Wujiang Wan Gong Mechanical & Electronic Equipment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38826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388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388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38807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om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驱动六页综框的六连杆开口机构,由一根曲轴和六套结构相同的六连杆机构组成,所述曲轴上设有六个相位相同或相差180°的曲拐,每套所述六连杆机构的曲柄与六个所述曲拐一一对应连接,所述曲轴带动六套所述六连杆机构,每套所述六连杆机构均通过中间杆和推杆组驱动一页综框。本实用新型采用六连杆机构替代传统凸轮机构,六连杆机构能够同时驱动六页综框,通过六根曲柄不同的相位设置能织多种斜纹织物。铰接连杆机构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转动副比低副受力小,转动副受力平滑、少冲击,尤其适用于现代高速织机。这样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完美织出平纹斜纹织物,又能减小织机振动对开口机构上所有另件的冲击和磨损。

Description

一种驱动六页综框的六连杆开口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喷气织机领域,涉及一种喷气织机上的开口机构,具体涉及一种驱动六页综框的六连杆开口机构。
背景技术
开口机构的作用是根据织物组织的变化,每页综框按序带动经纱,把经纱分成上下两层,上下两层之间形成梭口,梭口就是纬纱通道,在梭口形成时刻纬纱按时飞越梭口。要形成上下两层经纱,综框需要多页并排,其中几页综框经综丝提拉经纱形成上层经纱,另几页综框经综丝牵降经纱形成下层经纱,因此每页综框运动的相位不相同。
开口机构驱动二页综框,只能织平纹织物;开口机构驱动六页综框,能织多种斜纹织物。多数开口机构由凸轮摆杆机构和综框系统组成,凸轮摆杆机构的最大缺陷是凸轮与凸轮转子接触表面的压力很大,凸轮与凸轮转子摩擦表面因压力大产生磨损,磨损更加剧凸轮与凸轮转子之间的冲击。尤其是织机速度越来越高,冲击与磨损越来越大;尤其是消极式开口机构用回综弹簧作力封闭,当织机转速大于650转/分时,冲击大到损坏开口机构的所有另件。这种情况必须改变,于是现在也出现了用共轭凸轮替代力封闭凸轮,但共轭凸轮的制造精度极高,一旦制造精度不能满足,同样产生强冲击和强振动。
因此必须探索用铰接连杆机构替代凸轮机构。用连杆曲线再现给定轨迹,没有办法精确再现给定轨迹,在设计上使用连杆曲线逼近给定曲线,特点是近似,这适用于织机开口机构的设计,做到基本符合开口运动的要求。
连杆机构做不到完全对称,只能做到近似对称。因此要求驱动六页综框的连杆开口机构生成对称性好的输出曲线,若连杆开口机构产生曲线的对称性差3°,开口臂输出角位移约相差0.01°,则完全不影响机构的使用。而且用连杆机构实现在梭口最高最低位置有二段停顿比较困难,只能实现近似停顿。工艺要求开口机构完成梭口的构型,但完成动作的精度要求不高,每页综框的开口高度是可调的。综框在梭口最低位置的停顿时间长短可以用开口高度来替换,停顿时间若不够,开口高度调高。综框在梭口最高最低位置停顿是为了在这段时间内完成引纬动作,综框稍微有点动不影响纬纱在梭口内飞行和引纬动作的完成。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满足上述需求,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驱动六页综框的六连杆开口机构,不仅能完美织出平纹斜纹织物,又能减小开口机构上所有另件的冲击和磨损。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驱动六页综框的六连杆开口机构,由一根曲轴和六套结构相同的六连杆机构组成,所述曲轴上设有六个相位相同或相差180°的曲拐,所述曲轴通过六个所述曲拐带动六套所述六连杆机构,每套所述六连杆开口机构分别通过中间杆和推杆组驱动一页综框;
所述六连杆机构由曲柄摇杆机构和双杆组件串联而成,所述曲柄摇杆机构包括曲柄、连杆三角形和摇杆,所述曲柄的一端铰接在所述曲轴的所述曲拐上,所述曲柄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杆三角形的第一联接点铰接,所述连杆三角形的第二联接点与所述摇杆的一端铰接,所述摇杆的另一端铰接在机架的摇杆铰接点上;
所述双杆组件包括连杆以及由过渡臂和输出臂组成的开口臂,所述过渡臂与所述输出臂的结合处铰接在机架的第二铰接点上,所述过渡臂与所述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杆三角形的第三联接点铰接,所述输出臂与一所述中间杆的一端铰接,所述中间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推杆组与所述综框联接。
进一步的,六根所述曲柄的长度相等,长度均为32毫米-38毫米,六根所述曲柄的相位或相同或相差180°。
优选的,相邻的所述曲柄的相位相差180°。
优选的,第一、第二根所述曲柄的相位相差180°,第二、第三根所述曲柄的相位相同,第三、第四根所述曲柄的相位相差180°,第四、第五根所述曲柄的相位相同,第五、第六根所述曲柄的相位相差180°。
进一步的,所述曲轴上相邻两个所述曲拐之间的中心距为14毫米,即相邻两根所述曲柄之间的中心距为14毫米,相邻两个所述曲拐结合处轴的直径为50毫米,所述曲拐轴颈直径为40-50毫米。
进一步的,所述曲拐与所述摇杆铰接点之间的机架长度LAD=128-150毫米,所述曲拐与所述开口臂铰接点之间的机架长度LAE=150-176毫米。
进一步的,所述连杆三角形为一连杆三角形,LBC=100-106毫米,LBF=LCF,0.5LBC<LCF<LBC;所述第一、第二、第三联接点上均通过两个螺栓固定有连杆盖;
式中,LBC表示所述第一联接点与所述第二联接点之间的连杆长度,LBF表示所述第一联接点与所述第三联接点之间的连杆长度,LCF表示所述第二联接点与所述第三联接点之间的连杆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连杆的长度LFG=170-190毫米,所述连杆的连杆输入端和连杆输出端的中间分别开设有槽,所述槽的宽度为8毫米,所述连杆输入端一侧的所述槽的深度为52-70毫米。
进一步的,所述开口臂的厚度为8毫米,所述过渡臂与所述输出臂之间的夹角β为固定值,所述过渡臂的长度LGE=85-100毫米。
按上述尺寸设计出的所述驱动六页综框的六连杆开口机构是在开口臂两极限位置具有停顿功能的六杆机构,即在梭口最高和最低位置均具有停顿功能的六杆机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六连杆机构替代传统凸轮机构,六连杆机构能够同时驱动六页综框,能织多种斜纹织物。铰接连杆机构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转动副比低副受力小,转动副受力平滑、少冲击,尤其适用于现代高速织机。这样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完美织出平纹斜纹织物,又能减小织机振动对开口机构上所有另件的冲击和磨损。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带动一页综框的六杆开口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六连杆开口机构的运动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曲轴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曲轴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连杆三角形的正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连杆三角形的右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连杆的正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连杆的半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开口臂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所示,一种驱动六页综框的六连杆开口机构,由一根曲轴A和六套结构相同的六连杆机构组成,所述曲轴A上设有六个相位相同或相差180°的曲拐1,所述曲轴A通过六个所述曲拐1带动六套所述六连杆机构,每套所述六连杆开口机构分别通过中间杆4和推杆组3驱动一页综框2上下往复运动;
参见图2所示,所述六连杆机构由曲柄摇杆机构ABCD和双杆组件FGEH串联而成,所述曲柄摇杆机构ABCD包括曲柄AB、连杆三角形BCF和摇杆CD,所述曲柄AB的一端铰接在所述曲轴A的所述曲拐1上,所述曲柄AB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杆三角形BCF的第一联接点B铰接,所述连杆三角形BCF的第二联接点B与所述摇杆CD的一端铰接,所述摇杆CD的另一端铰接在机架的摇杆铰接点D上;所述双杆组件FGEH包括连杆FG以及由过渡臂GE和输出臂EH组成的开口臂GEH,所述过渡臂GE与所述输出臂EH的结合处铰接在机架的第二铰接点E上,所述过渡臂GE与所述连杆FG的一端铰接,所述连杆FG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杆三角形BCF的第三联接点F铰接,所述输出臂EH与一所述中间杆4的一端铰接,所述中间杆4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推杆组3与所述综框2联接。
所述曲轴A带动所述曲柄AB转动,所述曲柄AB转动带动所述连杆三角形BCF作平面运动,所述连杆三角形BCF上的第三联接点F的平面运动经所述连杆FG带动所述开口臂GEH作摆动。
进一步的,六根所述曲柄AB的长度相等,长度均为32毫米-38毫米,六根所述曲柄AB的相位或相同或相差180°。
优选的,参见图3所示,相邻的所述曲柄AB的相位相差180°,可以织平纹织物。
优选的,参见图4所示,第一、第二根所述曲柄AB的相位相差180°,第二、第三根所述曲柄AB的相位相同,第三、第四根所述曲柄AB的相位相差180°,第四、第五根所述曲柄AB的相位相同,第五、第六根所述曲柄AB的相位相差180°,可以织斜纹织物。
进一步的,所述曲轴A上相邻两个所述曲拐1之间的中心距为14毫米,即相邻两根所述曲柄AB之间的中心距为14毫米,相邻两个所述曲拐1结合处轴的直径为50毫米,所述曲拐1轴颈直径为40-50毫米。
进一步的,所述曲轴A与所述摇杆铰接点D之间的机架长度LAD=128-150毫米,所述曲轴A与所述开口臂铰接点E之间的机架长度LAE=150-176毫米。
进一步的,参见图5、6所示,所述连杆三角形BCF中LBC=100-106毫米,LBF=LCF,0.5LBC<LCF<LBC;所述第一、第二、第三联接点B,C,F上均通过两个螺栓固定有连杆盖5,所述连杆三角形BCF厚度的最厚处为8-0.1毫米;
式中,LBC表示所述第一联接点B与所述第二联接点C之间的连杆长度,LBF表示所述第一联接点B与所述第三联接点F之间的连杆长度,LCF表示所述第二联接点C与所述第三联接点F之间的连杆长度。
开口机构的运动周期是以曲柄转720°为一个周期,因为每360°对应一次打纬,六杆开口机构在设计上要求运动上对称,符合综框运动基本规律,连杆机构制造相对容易。
进一步的,参见图7、8所示,所述连杆FG的长度LFG=170-190毫米,所述连杆FG的连杆输入端F和连杆输出端G的中间分别开设有槽6,所述槽6的宽度为8毫米,所述连杆输入端F一侧的所述槽6的深度为52-70毫米。所述连杆输入端F和所述连杆输出端G都采用开口环的连接方式,轴瓦外圈紧固在所述连杆FG的轴孔内,销轴与轴瓦内圈形成转动配合,所述连杆输入端F的销轴两头插在所述连杆FG的轴孔中,销轴中间插在所述三角形连杆BCF的轴孔中,所述连杆输入端F和所述连杆输出端G经销轴分别与所述连杆三角形BCF和所述开口臂GEH联接,并在环的开口处用两螺栓拧紧。
    进一步的,参见图9所示,所述开口臂GEH的厚度为8毫米,所述过渡臂GE与所述输出臂EH之间的夹角β为固定值,所述过渡臂GE的长度LGE=85-100毫米。
上述实施例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是在于让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内容的实质所作出的等效的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驱动六页综框的六连杆开口机构,其特征在于:由一根曲轴(A)和六套结构相同的六连杆机构组成,所述曲轴(A)上设有六个相位相同或相差180°的曲拐(1),所述曲轴(A)通过六个所述曲拐(1)带动六套所述六连杆机构,每套所述六连杆开口机构分别通过中间杆(4)和推杆组(3)驱动一页综框(2);
所述六连杆机构由曲柄摇杆机构(ABCD)和双杆组件(FGEH)串联而成,所述曲柄摇杆机构(ABCD)包括曲柄(AB)、连杆三角形(BCF)和摇杆(CD),所述曲柄(AB)的一端铰接在所述曲轴(A)的所述曲拐(1)上,所述曲柄(AB)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杆三角形(BCF)的第一联接点(B)铰接,所述连杆三角形(BCF)的第二联接点(B)与所述摇杆(CD)的一端铰接,所述摇杆(CD)的另一端铰接在机架的摇杆铰接点(D)上;
所述双杆组件(FGEH)包括连杆(FG)以及由过渡臂(GE)和输出臂(EH)组成的开口臂(GEH),所述过渡臂(GE)与所述输出臂(EH)的结合处铰接在机架的第二铰接点(E)上,所述过渡臂(GE)与所述连杆(FG)的一端铰接,所述连杆(FG)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杆三角形(BCF)的第三联接点(F)铰接,所述输出臂(EH)与一所述中间杆(4)的一端铰接,所述中间杆(4)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推杆组(3)与所述综框(2)联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六页综框的六连杆开口机构,其特征在于:六根所述曲柄(AB)的长度相等,长度均为32毫米-38毫米,六根所述曲柄(AB)的相位或相同或相差18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六页综框的六连杆开口机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曲柄(AB)的相位相差18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六页综框的六连杆开口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第二根所述曲柄(AB)的相位相差180°,第二、第三根所述曲柄(AB)的相位相同,第三、第四根所述曲柄(AB)的相位相差180°,第四、第五根所述曲柄(AB)的相位相同,第五、第六根所述曲柄(AB)的相位相差18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六页综框的六连杆开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A)上相邻两个所述曲拐(1)之间的中心距为14毫米,即相邻两根所述曲柄(AB)之间的中心距为14毫米,相邻两个所述曲拐(1)结合处轴的直径为50毫米,所述曲拐(1)轴颈直径为40-50毫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六页综框的六连杆开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曲拐(1)与所述摇杆铰接点(D)之间的机架长度LAD=128-150毫米,所述曲拐(1)与所述开口臂铰接点(E)之间的机架长度LAE=150-176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六页综框的六连杆开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三角形(BCF)为一连杆三角形,LBC=100-106毫米,LBF=LCF,0.5LBC<LCF<LBC;所述第一、第二、第三联接点(B,C,F)上均通过两个螺栓固定有连杆盖(5);
式中,LBC表示所述第一联接点(B)与所述第二联接点(C)之间的连杆长度,LBF表示所述第一联接点(B)与所述第三联接点(F)之间的连杆长度,LCF表示所述第二联接点(C)与所述第三联接点(F)之间的连杆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六页综框的六连杆开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FG)的长度LFG=170-190毫米,所述连杆(FG)的连杆输入端(F)和连杆输出端(G)的中间分别开设有槽(6),所述槽(6)的宽度为8毫米,所述连杆输入端(F)一侧的所述槽(6)的深度为52-70毫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六页综框的六连杆开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臂(GEH)的厚度为8毫米,所述过渡臂(GE)与所述输出臂(EH)之间的夹角β为固定值,所述过渡臂(GE)的长度LGE=85-100毫米。
CN201420388269.7U 2014-07-15 2014-07-15 一种驱动六页综框的六连杆开口机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9388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88269.7U CN203938807U (zh) 2014-07-15 2014-07-15 一种驱动六页综框的六连杆开口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88269.7U CN203938807U (zh) 2014-07-15 2014-07-15 一种驱动六页综框的六连杆开口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38807U true CN203938807U (zh) 2014-11-12

Family

ID=51858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88269.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938807U (zh) 2014-07-15 2014-07-15 一种驱动六页综框的六连杆开口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3880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88057A (zh) * 2014-07-15 2014-10-08 吴江万工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六页综框的六连杆开口机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88057A (zh) * 2014-07-15 2014-10-08 吴江万工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六页综框的六连杆开口机构
CN104088057B (zh) * 2014-07-15 2015-08-12 吴江万工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六页综框的六连杆开口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320243U (zh) 双针床经编机
CN204000098U (zh) 一种可驱动十页综框的六连杆开口机构
CN200940181Y (zh) 喷水织机六连杆开口机构
CN110923909A (zh) 一种平行打纬引纬机构
CN203938807U (zh) 一种驱动六页综框的六连杆开口机构
CN201224801Y (zh) 高速六连杆打纬装置
CN104088057B (zh) 一种驱动六页综框的六连杆开口机构
CN104153092B (zh) 一种可驱动十页综框的六连杆开口机构
CN208857428U (zh) 一种织机的纱线张力控制装置
CN104032438B (zh) 梭口最低位置具有长停顿角度的六杆开口机构的设计方法
CN204151522U (zh) 一种用于喷气织机的六杆打纬机构
CN201695145U (zh) 一种高速剑杆织机
CN209957971U (zh) 一种异纬高密双层织物生产装置
CN206928005U (zh) 一种六连杆曲柄开口装置
CN101158082A (zh) 高速四喷喷气织机
CN2892901Y (zh) 送经机构采取积极式松经的喷水织机
CN211734627U (zh) 一种平行打纬引纬机构
CN204000090U (zh) 梭口最低位置具有长停顿角度的六杆开口机构
CN204918956U (zh) 一种喷水织机用开口机构
CN203144641U (zh) 一种喷水织机墙板
CN203049161U (zh) 二上一下开口装置
CN2635686Y (zh) 一种共轭凸轮长打纬系列剑杆织机的开口机构
CN204874986U (zh) 一种凸轮式综框
CN205382259U (zh) 直驱式积极凸轮开口机构
CN203938811U (zh) 梭口最高最低位置有较长停顿角的开口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1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081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1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0812

RGAV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