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30738U - 一种触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触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30738U
CN203930738U CN201420312126.8U CN201420312126U CN203930738U CN 203930738 U CN203930738 U CN 203930738U CN 201420312126 U CN201420312126 U CN 201420312126U CN 203930738 U CN203930738 U CN 2039307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ano
silver thread
cabling
electrode
contact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1212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威康
连少芳
袁琼
陈艺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Original Assignee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filed Critical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Priority to CN20142031212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307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307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307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其包括多条纳米银线电极及连接该多条纳米银线电极至一外部驱动控制电路的多条纳米银线电极走线,纳米银线电极走线包括纳米银线第一边电极走线和/或纳米银线第二边电极走线,该纳米银线第一边电极走线连接该纳米银线电极的其中一端部;该纳米银线第二边电极走线连接该纳米银线电极的相对另一端部。本实用新型采用双边走线时,由于走线以及电极材料均为纳米银线因此电极与走线可以在一道制程完成,另外由于采用双边走线,因此当另一边断线时,另一边仍能保证信号传输,并可以提高触控面板的触控灵敏度,又因纳米银线具有良好的透光性,使得触控面板得以实现无边框设计。

Description

一种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特别一种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触控设备因其便于操作、呈像效果好、功能多元化等优点逐渐受到电子通讯行业的青睐,并广泛应用于资讯系统设备、家电设备、通讯设备、个人便携设备等产品上。
伴随近年来触控面板在通讯行业的迅速崛起,特别是在手机通讯行业的蓬勃发展,触控面板一举成为现今成像显示设备的首选产品。使用率最高的触控面板主要是电阻式触控面板和电容式触控面板,但是使用者出于可控性,易用性和表面外观的考虑,大多会选用电容式触控面板作为其最佳首选设备。
在传统智能手机,如iphone等的电容式触控面板中,触控电极的材料通常为氧化铟锡(简称为ITO)。ITO的透光率很高,导电性能较好。但ITO价格昂贵,ITO较脆,柔韧性差,弯曲时容易断裂造成功能不良,即使在遇到较小物理应力的弯曲也非常容易被破坏,ITO导电率一般大于70欧姆/方阻,随着触控面板尺寸的逐步增大,特别是应用于15寸以上的面板时,ITO的缺陷越来越突出,其中最明显的缺陷就是ITO的面电阻过大,ITO已经无法满足目前触控产品对于电阻率的要求,无法保证大尺寸触控面板良好的导电性能与足够的灵敏度,也无法适用于电子产品不断低价化的发展趋势。
另外,在制造方法上,原来的ITO需要真空腔、较高的沉积温度和/或高退火温度以获得高传导性,造成ITO的整体制作成本非常昂贵。制程中ITO一般采用溅镀和黄光光阻涂布,曝光,显影,蚀刻,剥膜,高温烘烤等繁杂工序,成本高且耗时长。
传统的ITO触控面板通常采用金属走线,因此触控电极与金属走线要分两道制程完成,所以制程复杂且成本较高;当面板尺寸增大时,走线长度需随面板的尺寸而增加,进而造成走线电阻变大,使得触控灵敏度降低;另外存在当部分走线出现断裂时造成信号中断,所以新的改良设计将非常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ITO作为导电层同时配上金属走线时生产成本高、制程复杂,以及单边走线容易出现断线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不易出现断线,保证触控精度的触控面板。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包括多条纳米银线电极及连接该多条纳米银线电极至一外部驱动控制电路的多条纳米银线电极走线,纳米银线电极走线包括纳米银线第一边电极走线和/或纳米银线第二边电极走线,该纳米银线第一边电极走线连接该纳米银线电极的其中一端部;该纳米银线第二边电极走线连接该纳米银线电极的相对另一端部。
优选地,所述纳米银线电极走线的宽度为15um-30um,走线间距为15um-30um。
优选地,所述纳米银线电极,纳米银线电极走线的厚度为20nm-1μm,折射率为1.3-2.5。
优选地,所述的纳米银线第一边电极走线和纳米银线第二边电极走线彼此连接,形成一回路。
优选地,所述的纳米银线第一边电极走线至少为一层结构;所述纳米银线第二边电极走线至少为一层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纳米银线第一边电极走线为两层或多层结构;所述纳米银线第二边电极走线为两层或多层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纳米银线第一边电极走线各层之间进一步包括一绝缘层,绝缘层上对应纳米银线第一边电极走线的一端设置通孔,所述纳米银线第一边电极走线通过通孔和部分的纳米银线电极对应相连;所述的纳米银线第二边电极走线各层之间进一步包括一绝缘层,绝缘层上对应纳米银线第二边电极走线的一端设置通孔,所述纳米银线第二边电极走线通过通孔和部分的纳米银线电极对应相连。
优选地,所述纳米银线电极和纳米银线电极走线均包括一基质及分布于所述基质中的多条纳米银线,所述多条纳米银线相互搭接形成导电网络,所述每条纳米银线的线长介于20-50μm,线径小于50nm,长宽比大于400。
优选地,所述纳米银线电极上进一步设置一平整层,所述平整层与基质在厚度方向上实现相互嵌入,所述纳米银线至少部分收容于平整层。
优选地,进一步包括一屏蔽线,设置于该纳米银线电极分布区域之外,包围该纳米银线电极走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首先,本实用新型触控面板通过采用纳米银线导电层制作成触控面板的第一导电层和/或第二导电层,由于纳米银线材料本身具有电阻率低,光透过率在85%以上,方阻12-120ohm/sq,使得本实用新型触控面板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等特点,保证了触控面板的触控灵敏度高,尤其在中大尺寸的触控面板当中对灵敏度的提升尤为明显。同时,因为纳米银线具有良好透光性,且走线宽度和间距小,使得触控面板的非触控区域特别窄,从而使得无边框触控面板得以实现。无边框触控面板使得用户视觉上更开阔,增加用户体验。其次,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并可以在该触控面板层状结构中增加一平整层,该平整层使得纳米银线之间的搭接变得良好,从而使导电率得到有效保证,并使触控面板,的表面平整度得到极大提升。
再次,本实用新型触控面板可以采用双边走线以改善第一导电电极走线和第二导电电极走线材料在采用纳米银线或其它金属导电材料时因为制作,使用或其它不当操作等原因而易于产生的走线搭接不良的情况,从而加强传输信号,防止触控面板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走线的一边断路使得信号无法传输到触控IC上的情况,提高触控面板的触控灵敏度。另外,由于其纳米级别的尺寸效应,使得其具有优异的透光性与耐曲挠性,故更适合用于现在市场更多人性化产品的设计需要,如运动手环等穿戴型产品。在制程上,由于采用纳米银线作为走线材料,这样可以使第一导电电极及其对应走线,第二导电电极及其对应走线在同一道制程中完成,简化了制作工艺,耗时少,成本低。另外,第一导电电极走线和第二导电电极走线分设于多个走线层,使每一走线层的走线数量相对减少,即可节省了引线所占用的非触控区域的面积,实现窄边框设计的目的。而且,在有限的边框区域内,因每一走线层的导电电极引线数量可以相对减少,因此可以适当加大电极引线之间的宽度和间距,便于导电电极引线的排布和制作,增加制造良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纳米银线薄膜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纳米银线薄膜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触控面板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触控面板中第一导电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触控面板中第二导电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所示触控面板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触控面板制作方法流程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触控面板制作方法流程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多层走线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触控面板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采用图3所示触控面板制作的显示装置剖切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与图2,系纳米银线导电薄膜800的剖切结构示意图,纳米银线导电层一般制作在衬底807上,包括嵌入在基质803中的多根纳米银线801,衬底807一般为透明绝缘材料,纳米银线排布其中相互搭接形成导电网络。因为纳米银线的线径越大,其电阻率就越小,但其表面积会增大,因此会增加纳米银线导电薄膜的雾度;另外纳米银线的长度越长,就越容易搭接,但纳米银线的电阻率就会增加,因此需要调整纳米银线线长与线宽值,平衡雾度与电阻的问题。纳米银线801(silvernano wires,简称SNW)的线长为10-300μm,优选20-100μm,最好其长度20-50μm,纳米银线801的线径小于500nm或小于200nm,100nm,优选为小于50nm,且其长宽比(线长与线径之比)大于10,优选大于50,更优选大于400。
银在一般状态下为银白色金属,且为不透明材料,导电性极佳。而当银制成纳米银线时,纳米银线具有良好的透光率与极佳的导电性,能够很好的运用于触控面板的触控电极。
基质803是指含纳米银线的溶液在经过涂布等方法设置在衬底807上,经过加热烘干使得易挥发的物质挥发后,留在衬底807上的非纳米银线物质。纳米银线801散布或嵌入其中,形成导电网络,部分纳米银线801从基质803材料中突出。纳米银线801依靠基质803形成纳米银线导电层805,基质803可以保护纳米银线801免受腐蚀、磨损等外界环境的影响。
纳米银线导电层的厚度约为10nm-5μm,优选为20nm-1μm,更优为50nm-200nm。在一些实施例中,透明导电层805的折射率为1.3-2.5,更优为1.35-1.8。
含纳米银线801的溶液是指,纳米银线801分散特定的溶剂里而形成的悬浮溶液,该溶剂可以是水、水溶液、离子溶液、含盐溶液、超临界流体、油或其混合物等。该溶剂里还可含有其它添加剂,如分散剂、表面活性剂、交联剂、稳定剂、润湿剂或增稠剂,但不以此为限。
此外,可通过选择适当的基质803材料来调纳米银线导电层的光学特性,特别是解决雾度问题。例如,可以将基质803调整为具有期望的折射率、组成元素和一定的厚度,都可以有效地减少反射损耗、眩光影响、雾度。
雾度是指由于纳米银线导电层中的纳米银线801表面光漫射造成的云雾状或混浊的外观。屏幕的雾度问题会导致在室外场景光线照射的情况下,屏幕反射光强烈,严重的时候会使得用户看不清屏幕。
纳米银线导电层的透光率或清晰度可由以下参数定量的限定:透光率和雾度。透光率是指通过介质传输的入射光的百分比,纳米银线导电层的透光率至少为85%,甚至可以高达90%。雾度是光漫射的指数,雾度是指入射光中分离出来并在传输的过程中散射的光的数量百分比。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雾度不会超过5%,甚至可以达到不超过3%-1.5%。
请参阅图3与图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触控面板10从上至下包括第一基板101,第一导电层103,粘合层109,第二导电层105,第二基板107。第一基板101的下表面布设第一导电层103,第二基板107上表面布设第二导电层105(在所有实施例中,上、下、左右等位置限定词仅限于指定视图上的相对位置,而非绝对位置)。粘合层109位于第一导电层103与第二导电层105之间。该触控面板10于该第二基板107及第一基板101的平面上界定一触控区域133及一非触控区域131,该非触控区域131包围该触控区域133的四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103可以布设在第一基板101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第二导电层105也可以布设在第二基板107的上表面或下表面,本实施例以第一导电层103布设在第一基板101下表面和第二导电层105布设在第二基板107上表面为例说明。
第一基板101采用的是玻璃,强化玻璃,蓝宝石玻璃。其中所述强化玻璃包括具有防眩、硬化、增透或雾化功能的功能层。其中,具有防眩或雾化功能的功能层,由具有防眩或雾化功能的涂料涂敷形成,涂料包括金属氧化物颗粒;具有硬化功能的功能层由具有硬化功能的高分子涂料涂敷形成或直接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硬化;具有增透功能的功能层为二氧化钛镀层、氟化镁镀层或氟化钙镀层。
作为变形,第一基板101也可以为柔性材料制成,如选用可饶性柔性材料制成,是指在工业上具有一定强度并具有一定可挠性的基板。包括但不限于PI(聚酰亚胺),PC(聚碳酸酯),聚醚砜(PE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压克力、聚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聚酰胺(PA)、聚苯并咪唑聚丁烯(PB)、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酯(PE)、聚醚醚酮(PEEK)、聚醚酰亚胺(PEI)、聚醚酰亚胺、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乙烯(PS)、聚四氟乙烯(PTFE)、聚氨酯(PU)、聚氯乙烯(PVC)之任意一种或上述材料的任意组合。
第一基板101上表面为触控操作面,甚至第一基板101可以理解为常述的盖板。
第二基板107可以选用上述第一基板101的材料。第二基板107远离人眼,其下表面附着显示模组。
粘合层109用于将第一导电层103和第二导电层105粘合为一体,粘合层109为绝缘材料。粘合层109可以选用光学透明胶(Optical Clear Adhesive,简称OCA胶。
第一导电层103包括多个在第一方向上平行等间距排列的第一导电电极121,及多个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161。其中该多个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161分别与该多个等间距排列的第一导电电极121一一对应,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161一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导电电极121电性连接,另一端分别连接至在该第一导电层103一侧边的绑定区域135的对应位置,该绑定区域135用于通过柔性电路板(图上未标示)连接至外部驱动控制电路。
该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161用于连接该第一导电电极121至一驱动控制电路。
其中,该多个第一导电电极121设置于上述触控区域133内,该多个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161设置于上述非触控区域131内,位于该触控区域133一侧。
请参阅图5,该第二导电层105包括多个在第二方向上平行等间距排列的第二导电电极123,多个第二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165和第二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167。其中该多个的第二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165和第二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167与该多个等间距排列的第二导电电极123一一对应,每一第二导电极123两端分别连接一对应的第二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165及一第二导电极第二边走线167。该第二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165及第二导电极第二边走线167的另一端分别与在该第二电极层105一侧边的对应的绑定区域135电连接,绑定区域135用于通过柔性电路板(图上未标示)连接至外部驱动控制电路。该多个第二导电电极123设置于上述触控区域133内,该多个第二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165和第二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167对应于上述非触控区域131,分设于该触控区域133的两侧。
非触控区域131靠近触控面板10的边部设置有屏蔽线199,该屏蔽线199接地(图上未标示),该屏蔽线199用于屏蔽干扰信号。
该第一导电层103和第二导电层105至少一层由纳米银线导电层805形成。该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161,第二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165和第二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167的材料亦由纳米银线导电层805形成。
请参阅图6,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161,第二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165和第二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167的材料选用纳米银线导电层805时,由于纳米银线导电层805的制程可以实现走线宽度为5um-50um,甚至可以达到15-30um,走线间距为5um-50um,甚至可以达到15-30um,因此走线的宽度和走线间距都比较小,走线161,165,167所占的区域可以很小,这样可以实现非触控区域131缩小,在触控面板10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使触控区域133面积增加通过采用纳米银线导电层805通过图案化形成走线,由于纳米银线导电层805为透光性好,所以至少两边可以不做遮蔽层168,实现触控面板10无边框设计。
与现有技术相比,首先,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触控面板10,第一导电电极121和第二导电电极123采用纳米银线801制作而成,具有价格低,电阻低,轻薄,挠性好等优点;其次,当纳米银线801作为走线材料时,触控面板采用纳米银线导电层805通过图案化形成走线,由于纳米银线导电层805透光性好,因此,触控面板10至少两边可以不做遮蔽层,实现触控面板10无边框设计。再次,采用纳米银线801作为走线与电极材料,实现第一导电电极121及其走线,第二导电电极123及其走线在同道制程中完成,简化了制作工艺,耗时少,成本低。而且,第二导电电极123的走线包括第二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165和第二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167即双边走线设计,可加强传输信号,防止触控面板10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走线一边断路使得信号无法传输到触控IC上的情况,提高触控面板10的触控灵敏度。
请参阅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其揭示了第一实施例触控面板10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1,提供一第一基板101;S12,在第一基板101上形成第一导电电极121;S13,在第一基板101上形成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161;S14,提供一第二基板107;S15,在第二基板107上形成第二导电电极123;S16,在第二基板107上形成第二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165及第二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167;S17,将第一基板101与第二基板107粘贴在一起;及S18压合一柔性电路板至第一基板101。
在步骤S11中:提供一透明绝缘的第一基板101。所述的第一基板101采用刚性材料或柔性材料制成,第一基板101可以作为盖板,第一基板101的上表面作为触控面,用于与人体触控介质接触。
在步骤S12中,在所述的第一基板101下表面的触控区域133涂布一层ITO层,并对该ITO层做进一步曝光蚀刻处理,形成预想的第一导电电极121,可采用湿法蚀刻,曝光,显影,剥膜,氧化蚀刻,雷射蚀刻,电弧高频感应蚀刻等蚀刻方法。
在步骤S13中,在所述第一基板101的非触控区域131上涂布一层SNW溶液,形成一层纳米银线导电层805,并对该纳米银钱导电层805进行蚀刻形成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161。在该步骤中,还可同时完成绑定区域135与外部驱动控制电路的连接。
在步骤S14中,提供一透明绝缘的第二基板107。所述的第二基板107采用可饶性柔性材料制成。第二基板107远离触控面板10的触控面。
在步骤S15中,在所述第二基板107上表面涂布一纳米银线导电层805,并通过对该纳米银线导电层805图案化形成的第二导电电极123。
该涂布方法包括:喷墨,撒播,凹版印刷,凸版印刷,柔印,纳米压印,丝网印刷,刮刀涂布,或旋转涂布。
该图案化的方法包括湿法蚀刻,曝光蚀刻,显影蚀刻,剥膜氧化蚀刻,或雷射蚀刻。其中该剥膜氧化蚀刻系将预想的导电区域遮蔽,置于湿气富氧和H2S环境中,将非导电区域的纳米银线氧化成非导电金属氧化物。雷射蚀刻系采用激光镭射将非导电区域纳米银线镭射掉,形成非导电区。电弧高频感应蚀刻系采用高频电弧轰击非导电区域纳米银线,使银线气化形成非导电区域。
在步骤S16:在所述第二基板107上形成第二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165和第二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167,该第一边走线165与该第二边走线167分别位于该第二导电电极123的两侧。
在步骤S17:用粘合层109将该第一基板101与该第二基板107对应贴合,使第一基板101,第二基板107上设置的第一导电层103与第二导电层105粘贴在一起。粘合层109的OCA胶特性及特性选择原因同上述实施例基本相同。粘合层109采用OCA胶进行贴合,在贴合时,贴合时为全面贴合,有别于现有仅在非触控区域131对应的边框贴合的方式。OCA胶的贴合面积为第一导电层103表面面积或第二导电层105的120%,或80%-90%,最低不低于50%,此处贴合面积以第一导电层103或第二导电层105表面面积为基准,即当第一导电层103小于等于第二导电层105时,贴合面积为第二导电层105的120%,或80%-90%,最低不低于50%;当第一导电层103大于第二导电层105时,为了实现第二导电层105的粘贴固定,OCA胶的贴合面积为第二导电层105的120%,或80%-90%,最低不低于50%。贴合表面面积选取的原因在于,纳米银线801本身材料会有雾度问题而影响视觉效果。所以,在此处将OCA胶层贴合成具有一定折射率的光学胶层,该光学胶层的折射率为1.52-1.79,以使贴合在纳米银线做成的第二导电层105上后可以将雾度降低到3%以下,最佳可以降低到1.5%以下。
在S18中:压合(Bonding)柔性电路板。利用ACF(全称: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中文:异方性导电膜)将柔性电路板与绑定区域135进行压合,使触控信号传输到触控芯片。
在上述步骤中,S12和步骤S13、S14并无先后顺序。即可以先完成第二基板107上形成第二导电层105,也可以先完成在第一基板101上形成第一导电层103,或者二者同时进行。
请参阅图8,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其揭示了触控面板10第二种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21中:提供一透明绝缘的第一基板101。所述的第一基板101采用刚性材料制成或柔性材料,第一基板101可以作为盖板。
在步骤S22中:在所述的第一基板101下表面形成纳米银线导电层805材料制成的第一导电层103,并在同一道制程中制作预定图案化的纳米银线第一导电电极121和纳米银线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161,可以采用第二实施例的图案化方式。
在步骤S23中:提供一透明绝缘的第二基板107。所述的第二基板107采用刚性材料或柔性材料制成,其中刚性材料或柔性材料与前述相同。
在步骤S24中:在所述第二基板107上表面上涂布形成一纳米银线导电层805,并图案化形成第二导电电极123,第二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165和第二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167,从而形成第二导电层105。
在步骤S25中:在第二导电层105上涂布一层OCA胶,在静置一预定时间后形成该粘合层109,并将该第一基板101对该第二基板107对准贴合,实现该第一导电层103与该第二导电层105通过粘合层109粘贴在一起。
在步骤S26中:压合(Bonding)柔性电路板。利用ACF(全称: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中文:异方性导电膜)将柔性电路板与绑定区域135进行压合,使触控信号传输到触控芯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制造方法工艺简单,耗时少,节省成本,其在一次的工艺过程中即实现了第一,第二电极层103,105的成型,该每一电极层103,105分别包括导电电极及对应的走线。
请参阅图9,系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触控面板40的结构示意图,该触控面板40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一导电电极421采用双边走线设计,其走线包括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461和第一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463。该每一第一导电电极421的一端通过一对应的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461实现与绑定区域435的电连接,另一端通过一对应的第一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463与绑定区域435电连接。
该每一第二导电电极423的一端通过一对应的第二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465实现与绑定区域435的电连接,另一端通过一对应的第二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467与绑定区域435电连接。
该多个第一导电电极421与第二导电电极423的分布区域为触控区域433。多个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461、第一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463、第二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465和第二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467对应于非触控区域431,分设于该触控区域433的周围。
非触控区域431靠近触控面板40的边部设置有屏蔽线499,屏蔽线499接地(图上未标示)该屏蔽线499用于屏蔽干扰信号。
相较于现有技术,通过对第一,第二导电电极421,423分别配置双边走线的结构方式,其可以进一步的保证该触控面板40的稳定性,不会仅因为部分走线因为运输,使用或制程过程中出现断裂而产生坏屏或不能使用,保障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功能稳定性。
请参阅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平面示意图,该触控面板50与第四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561及第一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563的两端分别与一对应的第一导电电极521的两端电连接,连接到各第一导电电极521两端的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561与第一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563是延伸到绑定区域535中,并在绑定区内彼此相连形成一闭合回路(closed loop)。换句话说,自该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561上的任何一点作为起始点,沿着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561以及对应的第一导电电极521行进,最后仍会回到此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561的起始点,故可称此结构为一闭合回路。同理,第二导电电极523也采用上述走线设计,通过第二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565和第二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567连接至绑定区域535与外部驱动控制电路(图未示)电连接,故触控面板50每一基板仅需设置一个绑定区域535即可以与外部驱动控制电路电连接(此方式也可称为一单出pin设计),从而达到简化接合工艺的。此外,由于各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561是同时电连接到对应的第一导电电极521两端,故此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561结构可视为一双边走线设计,通过采用纳米银线导电层作为双边走线材料,即可以简化制程,提高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加快传输速度,又可以实现至少两边的无边框设计。
该多个第一导电电极521与第二导电电极523的分布区域为触控区域533。多个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561、第一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563、第二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565和第二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567对应于非触控区域531,分设于该触控区域533的周围。
非触控区域531靠近触控面板50的边部设置有屏蔽线599,该屏蔽线599接地(图上未标示),该屏蔽线599用于屏蔽干扰信号。
请参阅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该触摸面板90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该第一导电电极921和第二导电电极923形成在同一层上。
第一导电电极921包括多个第一感应单元935,第一感应单元935为菱形,第一感应单元935之间通过多个第一导接线936实现串联,在两两相邻的第一感应单元935之间包括多个第一镂空区(未标号)。相应地,第二导电电极923包括多个第二感应单元938,第二感应单元938为菱形,第二感应单元938之间通过多个第二导接线939实现串联。第一感应单元935与第二感应单元938分别在触控面板90正面上的投影无交叠区域,
也就是说,第二感应单元938的设置在第一镂空区内,最佳地,第一感应单元935与第二感应单元938之间互补,这样使得光线穿过触控面板90的材质尽量保持了一致,光学效果最佳,克服了因材质折射率差异所带来的光线不均匀,浮现电极图案层等缺点。第一导接线936与第二导接线939存在一交叠区域,第一导接线936位于第二导接线939下方,为了使第一导接线936与第二导接线939在该交叠区域相互绝缘,我们通常需要采用桥式设计:即在第一导接线936与第二导接线939之间加上一绝缘层932,使该两者之间相互绝缘。第一边走线965和第二边走线967设置有一圈屏蔽线999,该屏蔽线999接地(图上未标示)该屏蔽线999可防止外部信号干扰。该触控面板90还包括连接触控电极与外部驱动控制电路的走线和绑定区域,走线包括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961,第一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963,第二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965与第二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967,绑定区域包括第一绑定区域985与第二绑定区域987。该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961与该第二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967通过第一绑定区域985连接至外部驱动控制电路,该第一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963与第二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965通过第二绑定区域987连接至外部驱动控制电路,这样,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961,第一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963,第二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965与第二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967形成双边走线,其加强传输信号,减弱信号衰减,即便是部分走线出现断线现象,触控面板90仍然能保持正常工作。
该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961,第一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963,第二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965与第二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967排布在非触控区域931内,其材料采用纳米银线导电层805等透明导电材料,此时触控面板90至少两边可以做成无边框设计,得到无边框触控面板。
请参阅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触控面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该触控面板60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一导电电极621的走线和/或第二导电电极走线采用多层设计。本实施例以第一导电电极621的连接关系为例说明。该触控面板60包括一第一电极层603,一第一绝缘层6252,一第一走线层6272,一第二绝缘层6254,及一第二走线层6274,该第一电极层603,一第一绝缘层6252,第一走线层6272,第二绝缘层6254及第二走线层6274,从下到上依次层叠设置。该第一绝缘层6252,与第一走线层6272在其对应第一导电电极621一端的位置上均设置有多个通孔671,第二绝缘层6254及第二走线层6274在其对应第一导电电极621一端的位置上均设置有多个通孔671,其中该第二走线层6274上的通孔671同时与该第一走线层6272上的通孔671对应。该通孔671灌入导电材料或在通孔671内圈镀金属,该导电材料为纳米银线,导电银浆,铜浆,或其他导电金属浆。
该第一电极层603包括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第一导电电极621,多条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661和多条第一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663,该多条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661和多条第一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663分别连接与其对应的第一部分第一导电电极621的两端,并向外延伸。
该第一走线层6272包括多条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6612和多条第一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6632,该多条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6612和多条第一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6632分别通过多个的对应的通孔671连接与其对应的第二部分第一导电电极621的两端,并延伸至外部驱动控制电路。
该第二走线层6274包括多条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6614和多条第一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6634,该多条第一导电电极第一边走线6614和多条第一导电电极第二边走线6634分别通过多个的对应的通孔671连接与其对应的第三部分第一导电电极621的两端,并延伸外部驱动控制电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60采用多层走线设计,部分的走线分设在不同的走线层6272,6274上,方便走线的排布,实现触控面板60窄边框设计。
请参阅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触控面板70的立体示意图,该触控面板70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在第二导电层705上表面设置一平整层715,当然,也可在第一导电层703下表面设置平整层715。
平整层715位于第二导电层705上表面,或优选的,第二导电层705在厚度方向上有部分嵌入平整层715中。纳米银线导电层805涂布在第二基板707上表面形成第二导电层705。纳米银线801没办法均匀地平铺并比较较好的搭接,使得平整度差,同时由于纳米银线801之间彼此搭接不良影响纳米银线801向上翘起的现象。通过在第二导电层705上涂覆平整层715,并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后,能够使纳米银线801之间的搭接面积增大从而提高纳米银线801的导电率和达到良好的表面平整度。
如此一来,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70从上至下的叠层结构依次为第一基板701,第一导电层703,粘合层709,平整层715,第二导电层705和第二基板707。
平整层715的材料可以选自高分子聚合物、绝缘材料、树脂、透明光学胶、氧化物,类光阻,透明油墨等包括但不限于:聚乙炔、聚苯胺、聚芳撑、聚噻吩、石墨烯、并五苯、聚(苯撑乙炔)(PPE)、聚(苯撑乙烯)(PPV)、聚(3,4-亚乙基二氧吩)(PEDOT)、聚(苯乙烯磺酸)(PSS)、聚(3-己基噻吩),(P3HT)、聚(3-辛基噻吩)(P3OT)、聚(芳醚砜)、聚[2-甲氧基-5-(2′-乙基-己氧基)-1,4-苯撑乙烯](MEH-PPV)、氮化硅、二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锌、氮氧化硅、氮化铝、聚酰等物质或它们的任意组合。
平整层715可通过流体的形式涂覆在第二导电层705上方,所述流体可以包括:水、离子或包含离子的溶液、有机溶剂、无机溶剂、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在具体实施时,布置好第二基板707后,在第二基板707上涂覆纳米银线导电层805并放置60-80s后,用溅镀的方法将平整层715材料涂覆在湿的第二导电层705上,调节温度至140℃,至纳米银线801的第二导电层705薄膜烘干,并用辊筒对以上所得薄膜进行滚压,最后将镀有纳米银线801的第二导电层705和平整层715的薄膜冷却。同理,用纳米银线801作为导电电极材料后,纳米银线801向上翘起对触控面板70表面平整度产生影响,纳米银线801之间仅凭借分子间作用力实现搭接,会有搭接不良从而影响导电率的问题,通过提供平整层715并进行一定的工艺处理,使得纳米银线801之间的搭接变得良好,从而使导电率得到有效保证,并使触控面板70的表面平整度得到极大提升。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10,40,50,60,70和90可以在多种器件中用作触摸感应元件,制作成显示装置80。例如,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触控面板10用在LCD显示屏上时,在触控面板10的下方依次设置有上偏光片811,上基板813,液晶层815,下基板817,下偏光片819。此处除了用在LCD显示屏上外,还可以用在等离子显示器上,彩色平板显示器上,光电子器件及类似产品上。其中,该触控面板10,40,50,60,70和90的其中一层电极可以成形在上偏光片811或下偏光片819,或上基板813,或下基板817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首先,本实用新型触控面板10通过采用纳米银线导电层805制作成触控面板10的第一导电层103和/或第二导电层105,由于纳米银线801材料本身具有电阻率低,光透过率在85%以上,方阻12-120ohm/sq,使得本实用新型触控面板10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等特点,保证了触控面板10的触控灵敏度高,尤其在中大尺寸的触控面板当中对灵敏度的提升尤为明显。同时,因为纳米银线801具有良好透光性,且走线宽度和间距小,使得触控面板10的非触控区域131特别窄,从而使得无边框触控面板10得以实现。无边框触控面板10使得用户视觉上更开阔,增加用户体验。其次,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10,并可以在该触控面板层状结构中增加一平整层,该平整层使得纳米银线801之间的搭接变得良好,从而使导电率得到有效保证,并使触控面板10的表面平整度得到极大提升。
再次,本实用新型触控面板10可以采用双边走线以改善第一导电电极走线和第二导电电极走线材料在采用纳米银线或其它金属导电材料时因为制作,使用或其它不当操作等原因而易于产生的走线搭接不良的情况,从而加强传输信号,防止触控面板10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走线的一边断路使得信号无法传输到触控IC上的情况,提高触控面板的触控灵敏度。另外,由于其纳米级别的尺寸效应,使得其具有优异的透光性与耐曲挠性,故更适合用于现在市场更多人性化产品的设计需要,如运动手环等穿戴型产品。在制程上,由于采用纳米银线801作为走线材料,这样可以使第一导电电极121及其对应走线161,163,第二导电电极123及其对应走线165,167在同一道制程中完成,简化了制作工艺,耗时少,成本低。另外,第一导电电极走线161,163和第二导电电极走线165,167分设于多个走线层,使每一走线层的走线数量相对减少,即可节省了引线所占用的非触控区域的面积,实现窄边框设计的目的。而且,在有限的边框区域内,因每一走线层的导电电极引线数量可以相对减少,因此可以适当加大电极引线之间的宽度和间距,便于导电电极引线的排布和制作,增加制造良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多条纳米银线电极及连接该多条纳米银线电极至一外部驱动控制电路的多条纳米银线电极走线,纳米银线电极走线包括纳米银线第一边电极走线和/或纳米银线第二边电极走线,该纳米银线第一边电极走线连接该纳米银线电极的其中一端部;该纳米银线第二边电极走线连接该纳米银线电极的相对另一端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银线电极走线的宽度为15um-30um,走线间距为15um-30u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银线电极,纳米银线电极走线的厚度为20nm-1μm,折射率为1.3-2.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纳米银线第一边电极走线和纳米银线第二边电极走线彼此连接,形成一回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纳米银线第一边电极走线至少为一层结构;所述纳米银线第二边电极走线至少为一层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纳米银线第一边电极走线为两层或多层结构;所述纳米银线第二边电极走线为两层或多层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纳米银线第一边电极走线各层之间进一步包括一绝缘层,绝缘层上对应纳米银线第一边电极走线的一端设置通孔,所述纳米银线第一边电极走线通过通孔和部分的纳米银线电极对应相连;所述的纳米银线第二边电极走线各层之间进一步包括一绝缘层,绝缘层上对应纳米银线第二边电极走线的一端设置通孔,所述纳米银线第二边电极走线通过通孔和部分的纳米银线电极对应相连。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银线电极和纳米银线电极走线均包括一基质及分布于所述基质中的多条纳米银线,所述多条纳米银线相互搭接形成导电网络,所述每条纳米银线的线长介于20-50μm,线径小于50nm,长宽比大于400。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银线电极上进一步设置一平整层,所述平整层与基质在厚度方向上实现相互嵌入,所述纳米银线至少部分收容于平整层。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屏蔽线,设置于该纳米银线电极分布区域之外,包围该纳米银线电极走线。
CN201420312126.8U 2014-06-12 2014-06-12 一种触控面板 Active CN2039307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12126.8U CN203930738U (zh) 2014-06-12 2014-06-12 一种触控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12126.8U CN203930738U (zh) 2014-06-12 2014-06-12 一种触控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30738U true CN203930738U (zh) 2014-11-05

Family

ID=518265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12126.8U Active CN203930738U (zh) 2014-06-12 2014-06-12 一种触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30738U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91601A (zh) * 2014-11-24 2015-03-0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以及触摸式显示装置
CN104503617A (zh) * 2014-12-26 2015-04-08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屏的边框结构及其制造方法、触摸屏和显示装置
CN104808858A (zh) * 2015-05-08 2015-07-2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5224116A (zh) * 2014-06-12 2016-01-06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面板
CN105487709A (zh) * 2015-11-27 2016-04-13 深圳市骏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
CN105808027A (zh) * 2016-03-11 2016-07-27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感应结构、触摸屏及窄边框电子显示设备
CN106293210A (zh) * 2016-08-01 2017-01-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面板、触控显示装置
CN106325586A (zh) * 2015-06-18 2017-01-11 恒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WO2017020496A1 (zh) * 2015-08-03 2017-02-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器件
CN109848011A (zh) * 2019-02-22 2019-06-0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纳米银线溶液的制作方法和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JP2020155119A (ja) * 2019-03-22 2020-09-24 カンブリオス フィルム 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24116A (zh) * 2014-06-12 2016-01-06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面板
CN104391601A (zh) * 2014-11-24 2015-03-0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以及触摸式显示装置
CN104503617B (zh) * 2014-12-26 2017-10-13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屏的边框结构及其制造方法、触摸屏和显示装置
CN104503617A (zh) * 2014-12-26 2015-04-08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屏的边框结构及其制造方法、触摸屏和显示装置
US10007367B2 (en) 2014-12-26 2018-06-26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zel structure of touch screen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ouch screen and display device
CN104808858A (zh) * 2015-05-08 2015-07-2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4808858B (zh) * 2015-05-08 2018-07-1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US10013099B2 (en) 2015-05-08 2018-07-03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Touch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06325586A (zh) * 2015-06-18 2017-01-11 恒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WO2017020496A1 (zh) * 2015-08-03 2017-02-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器件
US10282004B2 (en) 2015-08-03 2019-05-07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Substrat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5487709A (zh) * 2015-11-27 2016-04-13 深圳市骏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
CN105808027A (zh) * 2016-03-11 2016-07-27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感应结构、触摸屏及窄边框电子显示设备
WO2018024097A1 (zh) * 2016-08-01 2018-02-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面板、触控显示装置
CN106293210A (zh) * 2016-08-01 2017-01-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面板、触控显示装置
CN109848011A (zh) * 2019-02-22 2019-06-0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纳米银线溶液的制作方法和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09848011B (zh) * 2019-02-22 2022-01-25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纳米银线溶液的制作方法和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JP2020155119A (ja) * 2019-03-22 2020-09-24 カンブリオス フィルム 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30738U (zh) 一种触控面板
CN105224116A (zh) 一种触控面板
CN105183246B (zh) 电容式触控面板
CN105224115B (zh) 曲面触控面板及可穿戴设备
CN203930739U (zh) 一种触控显示模组
CN105446555B (zh) 纳米银线导电层叠结构及触控面板
CN103257748B (zh) 触控面板及制造方法
CN105224151B (zh) 纳米银线导电层叠结构及电容式触控面板
CN203930740U (zh) 曲面触控显示模组及可穿戴设备
US9658711B2 (en) Touch panel module, touch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203930765U (zh) 电容式触控面板
CN105204674B (zh) 一种触控显示模组
CN203930775U (zh) 一种大尺寸触控面板
CN204155256U (zh) 一种电容式触控面板
CN105426025A (zh) 一种触控面板
CN105204694B (zh) 纳米银线触控面板
CN203930764U (zh) 纳米银线导电层叠结构及触控面板
CN203930768U (zh) 触控面板
CN203930741U (zh) 曲面触控面板及可穿戴设备
CN203930742U (zh) 纳米银线导电层叠结构及触控面板
CN105242799B (zh) 曲面触控显示模组及可穿戴设备
CN203930770U (zh) 触控面板
US8921704B2 (en) Patterned conductive polymer with dielectric patch
CN203930737U (zh) 触控面板
CN108549503A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