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29980U - 局部放电试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局部放电试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29980U
CN203929980U CN201420317583.6U CN201420317583U CN203929980U CN 203929980 U CN203929980 U CN 203929980U CN 201420317583 U CN201420317583 U CN 201420317583U CN 203929980 U CN203929980 U CN 2039299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st cable
simulation rod
test
center conductor
cable sim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1758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悟
熊田佳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31758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299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299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2998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Testing Relating To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局部放电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其结构为:具备可插入贯通形成于收缩型绝缘体(100)上的中心孔(101)的棒状的、一端部插入的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以及两端部插入收缩型绝缘体的中心孔的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和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均具有内部空心的管状中心导体(11、21)和形成在所述中心导体的外周的绝缘层(12、22),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与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导电且空心内部连通地连接。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放电试验装置,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收缩型绝缘体的局部放电试验。

Description

局部放电试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收缩型绝缘体的局部放电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对连接电力电缆的端部与端部的中间连接部实施绝缘,进行在该中间连接部的外周包覆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筒状常温收缩套管的作业。
在所述常温收缩套管上形成的中心孔,其直径比电力电缆的直径更小,将电力电缆插进所述中心孔后,便能以借助于常温收缩套管的收缩力而与电力电缆的外周紧贴、不产生空隙的状态覆盖导体的连接部分。
在工厂出厂阶段或安装作业的现场,通过使用动力机械等将圆筒状扩径夹具预先插入所述常温收缩套管的所述中心孔,将电力电缆插进扩径夹具后再只撤掉扩径夹具的方法,将所述常温收缩套管安装到电力电缆上。
另外,为防止不合格产品出厂,对所述常温收缩套管进行作为出厂前检查的局部放电试验。
以往的局部放电试验中,是将安装有连接端子的一对试验用电力电缆的前端部制成圆锥形状,从常温收缩套管的中心孔的两侧插入,因此可将所述常温收缩套管的内周面与电力电缆的外周面的紧贴度维持在较高水平。
此外,不使用试验用电力电缆情况下,使用一对试验用电缆模拟棒来进行试验,所述试验用电缆模拟棒是模拟构成安装常温收缩套管的所述连接部分的电力电缆而成。即,使用由实心导体与从距离所述导体的前端指定尺寸的位置覆盖于所述导体上的绝缘层构成的一对试验用电缆模拟棒进行试验。在所述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一侧的导体的前端,设置有具有突起的连接端子,在另一侧设置有具有与所述突起嵌合的孔的连接端子。从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连接端子到绝缘层之间的部分形成为前端侧直径缩小的圆锥形状。将这些试验用电缆模拟棒从常温收缩套管的中心孔的两个端部插入,在常温收缩套管的中央部将连接端子与连接端子结合。在此状态下,对试验用电缆模拟棒施加高电压,然后根据是否检测到来自常温收缩套管的外周的电晕来检查是否发生了局部放电(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028912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所述以往的局部放电试验装置中,是将安装有连接端子的一对试验用电力电缆的前端部制成圆锥形状,从常温收缩套管的中心孔的两侧插入,因此可将所述常温收缩套管的内周面与电力电缆的外周面的紧贴度维持在较高水平。然而,以紧贴度较高的状态插入电力电缆或具有实心导体的试验用电缆模拟棒后,由于常温收缩套管内部的空气无处可去,因此在电力电缆与常温收缩套管之间会产生由空气造成的空隙等,这可能会降低绝缘性。
其结果,导致无法准确地进行常温收缩套管局部放电试验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更加准确地进行常温收缩套管等收缩型绝缘体的局部放电试验。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其结构为:具备一端部插入贯通形成于收缩型绝缘体上的中心孔的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以及两个端部插入所述收缩型绝缘体的所述中心孔的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与所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均具有内部空心的管状中心导体和形成在所述中心导体的外周的绝缘层,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与所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导电且空心内部连通地连接。
此外,所述实用新型中,也可采用如下结构: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导电且空心内部连通地串联。
此外,所述实用新型中,还可采用如下结构:在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一端部设置凸状结构或凹状结构,在所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一端部设置凹状结构或凸状结构,通过将所述凸状结构与所述凹状结构嵌合,使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所述中心导体与所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所述中心导体导电且空心内部连通地连接。
此外,所述实用新型中,所述凸状结构为圆柱状突起、所述凹状结构为嵌合孔也可以。
此外,所述实用新型中,还可采用如下一种构成:具备具有所述凸状结构的连接端子和具有所述凹状结构的连接端子,在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的一端部以导电状态安装具有所述凸状结构的连接端子或具有所述凹状结构的连接端子,在所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的一端部以导电状态安装具有所述凹状结构的连接端子或具有所述凸状结构的连接端子,具有所述凸状结构的连接端子和具有所述凹状结构的连接端子具有与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或所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所述中心导体的空心内部连通的开口部。
此外,所述实用新型中,也可采用如下构成:具备从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另一端部施加电压的试验用终端部。
此外,所述实用新型中,将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所述另一端部的绝缘层的外径做成比所述一端部的绝缘层的外径更大也可以。
此外,所述实用新型中,也可采用如下构成:具备一端部可插入贯通形成于收缩型绝缘体上的中心孔的棒状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所述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具有内部空心的管状中心导体和形成在所述中心导体的外周的绝缘层,具有在所述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一端部,所述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与所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以导电且空心内部连通的状态连接的结构,在所述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另一端部具有籍由所述绝缘层与所述空心导体的空心内部连通的空气室。
此外,另一个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采用了如下结构:具备一端部插入贯通形成于收缩型绝缘体的中心孔的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以及一端部插入所述收缩型绝缘体的所述中心孔的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与所述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均具有内部空心的管状中心导体和形成于所述中心导体的外周的绝缘层,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与所述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导电且空心内部连通地连接,在所述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另一端部具有籍由所述绝缘层与所述空心导体的空心内部连通的空气室。
此外,将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所述另一端部的绝缘层的外径设置成比所述一端部的绝缘层的外径更大也可以。
本实用新型中,插入收缩型绝缘体的中心孔的第一与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具备管状中心导体,将第一与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从收缩型绝缘体的中心孔的两侧插入的情况下,两者之间的空间内的空气被送入第一与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的空心内部,抑制空气进入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外周面与收缩型绝缘体的内周面之间而产生空隙,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局部放电试验。
此外,本实用新型中,采用如下结构的情况下,即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导电且空心内部连通地串联的情况下,可将一个以上的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通过串联接长然后,通过在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与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之间配置新的收缩型绝缘体,能够对更多的收缩型绝缘体进行局部放电试验。
此外,本实用新型中,籍由例如圆柱状突起与嵌合孔那样的凸状结构与凹状结构将第一与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连接的情况下,通过将各试验用电缆模拟棒插入收缩型绝缘体的中心孔,然后直接压入的方法,就可将各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电气连接,从而能快速且轻松地进行局部绝缘试验的准备作业。
此外,利用具有凸状结构的连接端子与具有凹状结构的连接端子,将第一与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连接的情况下,即使试验用电缆模拟棒是由管状中心导体和绝缘层构成,也能轻松地确保相互接触部分的面积,从而能够将两个中心导体更加适当地加以电气连接。
此外,将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另一端部的绝缘层的外径设置成比一端部的绝缘层的外径更大的情况下,可将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另一端部与试验用终端部连接的部分的绝缘性维持在较高水平。
此外,在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设置空气室的情况下,可将中心导体的端部包于绝缘层内而不对外敞开,从而可充分确保其绝缘性。而且,籍由空气室,可充分确保第一至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内的容积,因此在连接第一至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时,可将相互间的空间内的空气容纳于内部,还可充分减少在第一至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外周面与收缩型绝缘体的内周面之间空隙的产生。
此外,通过将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空气室设置于另一端部,将其外周的绝缘层的外径设置成比一端部的外周更大,可进一步扩大空气室的容积,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在第一至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外周面与收缩型绝缘体的内周面之间空隙的产生。
此外,由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与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构成的另一个实用新型中,在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设有空气室的情况下,可将中心导体的端部包于绝缘层内而不对外敞开,可充分确保其绝缘性。而且,籍由空气室,可充分确保第一与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内的容积,因此在连接第一与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时,可将相互之间的空间内的空气容纳于内部,还可充分减少在第一与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外周面与收缩型绝缘体的内周面之间空隙的产生。
此外,通过将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空气室设置于另一端部,将其外周的绝缘层外径设置成比一端部的外周更大,可进一步扩大空气室的容积,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在第一至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外周面与收缩型绝缘体的内周面之间空隙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将常温收缩套管的局部放电试验装置的各部位剖开看时的整体构成图。
图2是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剖面图。
图3是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剖面图。
图4是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剖面图。
图5是处于连接状态的两个连接端子的侧视图。
图6是处于分离状态的两个连接端子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局部放电试验装置的组装的起始状态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紧接图7之后的局部放电试验装置的组装状态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紧接图8之后的局部放电试验装置的组装状态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紧接图9之后的局部放电试验装置的组装状态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紧接图10之后的局部放电试验装置的组装状态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局部放电试验装置其他示例的剖面图。
标号说明
1 局部放电试验装置
10、20、30 第一至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
11、21、31 中心导体
12、22、32 绝缘层
37 空气室
40 试验用终端部
50 检测装置
60、70 连接端子
61 嵌合孔(凹状结构,开口部)
63 连通孔(开口部)
66 排气孔
71 突起(凸状结构)
73 连通孔(开口部)
100 常温收缩套管(收缩型绝缘体)
101 中心孔
102 绝缘层
103 内部半导电层
104 外部半导电层
具体实施方式
[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概要]
根据图1~图11,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常温收缩套管的局部放电试验装置,所述常温收缩套管为覆盖安装于电力电缆的中间连接部对其进行绝缘的收缩型绝缘体。
[常温收缩套管]
如图1所示,常温收缩套管100具备形成有中心孔101的筒状绝缘层102、在绝缘层102的内周面上、长度方向中间位置形成的内部半导电层103、以及以覆盖绝缘层102的整个外周面的方式形成的外部半导电层104。
所述绝缘层102由常温下具有橡胶弹性的硅橡胶、乙丙橡胶、氯丁橡胶等绝缘性材料形成,其两个端部为直径逐渐缩小的形状。
内部半导电层103和外部半导电层104由所述绝缘性材料中添加炭黑而成的半导电橡胶形成。并且,绝缘层102、内部半导电层103及外部半导电层104为一体成型。
另外,在常温收缩套管100的绝缘层102的内周面上的、长度方向两端位置设置应力锥层也可以。
所述常温收缩套管100的中心孔101的内径设定成比电力电缆和中间连接部的外径更小,将所述常温收缩套管100安装在中间连接部上时,预先将圆筒状扩径夹具(图示省略)插入中心孔101,进行扩径。当将电力电缆和中间连接部插入所述扩径夹具的内侧后,撤掉扩径夹具的时候,常温收缩套管100收缩,处于与电力电缆和中间连接部的外周面紧贴的状态。
用下面将要说明的局部放电试验装置1对常温收缩套管100进行局部放电试验时,无需使用所述扩径夹具。
[局部放电试验装置]
局部放电试验装置1用于预先检查在任何一个安装在中间连接部的所述常温收缩套管100是否出现放电,导致绝缘性降低。
局部放电试验装置1具备第一至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20、30和试验用终端部40。
第一至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20、30为可插入常温收缩套管100的中心孔101的棒状,能够串联并电气连接。
位于被连接的第一至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20、30的连结体的一侧端部的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与所述试验用终端部40连接。
此外,作为试验对象的两个常温收缩套管100、100,分别配置于第一与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20的连接部的外周和第二与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30的连接部的外周,设有对所述常温收缩套管100、100单独进行局部放电检测的检测装置50、50。
进行试验时,所述第一、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20分别从常温收缩套管100的中心孔101的不同端部插入。此外,第二、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30也是分别从常温收缩套管100的中心孔101的不同端部插入。
[试验用终端部]
试验用终端部40主要由被施加电压的导体41、支持导体41的套管42、设置于插入套管42的内侧中心的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的外周的应力锥43、以及将这些容纳于内部的箱体44。
在套管42的内侧,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的中心导体11(后面将要叙述)介由连接端子70与导体41电气连接。此外,套管42中,在连接端子70与导体41的连接部的周围封有绝缘油。
此外,所述箱体44具有气密性,在内部封有绝缘气体。
[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
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为用于与试验用终端部40连接的导体。针对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将插入常温收缩套管100一侧的端部(图1中的右端部)称为“一端部”,与试验用终端部40连接一侧的端部(图1的左端部)称为“另一端部”。
如图2的剖面图所示,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主要由位于中心的中心导体11、以及形成于所述中心导体10的外周的由环氧树脂构成的绝缘层12构成。
中心导体11为由良导体(例如铜)构成的剖面圆形的管材,其内部为空心,两个端部开口,在整个长度上贯通。
从绝缘层12的一端部到另一端部依次排列形成有小径部15、中径部14、大径部13,直径逐步扩大。另一端部一侧的大径部13插入试验用终端部40,一端部一侧的小径部15插入常温收缩套管100的中心孔101。此外,小径部15的外径比常温收缩套管100的中心孔101的内径略大,插入时小径部15的外周面与常温收缩套管100的中心孔101的内周面无空隙地紧贴。
此外,中心导体11从绝缘层12的两个端部略微突出,在这些中心导体11的两侧的突出端部将分别安装后面将要叙述的连接端子60、70。另外,在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的一端部一侧安装连接端子60,在另一端部一侧安装连接端子70。
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的中心导体11在整个长度上为空心,因此将绝缘层12的小径部15插入常温收缩套管100的中心孔101时,可将中心孔101内部的空气送入中心导体11的内部。
[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
如图3的剖面图所示,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主要由位于中心的中心导体21、以及形成于所述中心导体的外周的由环氧树脂构成的绝缘层22构成。
和中心导体11一样,中心导体21也是两个端部开口、在整个长度上贯通的、由良导体构成的管材。
针对所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将与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连接一侧的端部(图1的左端部)称为“一端部”,与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30连接一侧的端部(图1的右端部)称为“另一端部”。
绝缘层22的一端部与另一端部为小径部23、23,中间为中径部24。小径部23、23的外径设定成与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的小径部15相等,中径部24的外径设定成与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的中径部14相等。
而且,各小径部23、23分别插入常温收缩套管100、100的中心孔101、101。
此外,中心导体21的两个端部从绝缘层22的两个端部突出,安装连接端子60、70,这点与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相同。另外,在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的一端部一侧安装连接端子70,在另一端部一侧安装连接端子60。
此外,中心导体21在整个长度上贯通,在插入常温收缩套管100时,其空心内部成为空气容纳区域,这点与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相同。
[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
在串联的第一至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20、30中,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30配置在与试验用终端部40相反的一侧(距试验用终端部40最远的一侧)。针对所述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30,将插入常温收缩套管100一侧的端部(图1的左端部)称为“一端部”,将相反一侧的端部(图1的右端部)称为“另一端部”。
如图4的剖面图所示,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30主要由位于中心的中心导体31、以及形成于所述中心导体31的外周的由环氧树脂构成的绝缘层32构成。
和中心导体11一样,中心导体31也是两个端部开口、在整个长度上贯通的、由良导体构成的管材。只是,中心导体31的与试验用终端部40相反一侧的端部是和后面将要叙述的空气室37连通,与外部是隔绝的。
从绝缘层32的一端部到另一端部依次排列形成有小径部33、中径部34、大径部35,在中径部34与大径部35之间形成有直径逐渐扩大的锥形部36。
小径部33的外径设定成与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的小径部15相等,中径部34的外径设定成与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的中径部14相等。
而且,小径部33插入常温收缩套管100的中心孔101。
此外,所述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30的中心导体31只有一端部从绝缘层32的一个端部突出,在所述突出端部将安装连接端子60。
而且,中心导体31的另一端部与在绝缘层32的另一个端部一侧的锥形部36和大径部35的内部所形成的空气室37连通。所述空气室37只通过中心导体31与外部连通。此外,所述空气室37的内径在其几乎整个长度上比中心导体31的外径更大,使得内部容积略微扩大了一些。
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30的中心导体31在整个长度上贯通,因此将绝缘层32的小径部33插入常温收缩套管100的中心孔101的情况下,可将其内部的空气通过中心导体31的内部引导至空气室37。
[连接端子]
所述第一至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20、30介由连接端子60、70物理连接且电气串联。
如图5及图6所示,连接端子60、70均为由良导体(例如铜)形成的大致圆柱状的块体。在一侧的连接端子60的一个端面上的块体的中心位置,形成有作为凹状结构的、圆形有底的嵌合孔61。此外,在另一侧的连接端子70的相对端面,在块体的中心线上形成有作为凸状结构的圆柱状突起71。然后,通过将突起71插入嵌合孔61,便可将连接端子60与70连接。
一侧的连接端子60装备于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的一端部(与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连结一侧的端部)、以及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的另一端部(与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30连结一侧的端部)。
在所述连接端子60的与形成有嵌合孔61的端面相反一侧的端面上,在块体的中心位置形成有第一或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20的中心导体11或21的插入孔62。所述插入孔62有底,与嵌合孔61同心,籍由贯通各个底面的连通孔63,形成有相互之间的空气通道。即,在将连接端子60装备于第一或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20的状态下,空气能够从连接端子60的前端部的端面流通到中心导体11或21的空心内部。即,嵌合孔61和连通孔63起到与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20的空心内部连通的开口部的作用。
此外,在插入孔62的四面形成有从连接端子60的外周面贯通至插入孔62的螺钉孔64。从所述螺钉孔64拧入未图示的无头螺钉,将插入插入孔62的中心导体11或21的前端部从四面紧固固定。
另外,连接端子60的嵌合孔61形成有端面一侧呈圆锥状的直径扩大了的锥形部65,能够将连接端子70的突起71的前端容易地引导至嵌合孔61。
此外,在连接端子60形成有从连接端子60的外周面贯通至所述嵌合孔61的底部附近的排气孔66。当将装备有连接端子60或70状态的第一至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20、30从常温收缩套管100的中心孔101的两侧插入时,夹在它们中间的空间内的空气介由各连接端子60、70从各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20、30的中心导体11~31被排出。然而,当连接端子70的突起71插入连接端子60的嵌合孔61时,各连接端子60、70之间的空间的空气无处可去,从而可能进入连接端子60、70的外周面与常温收缩套管100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空隙。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介由排气孔66将连接端子60、70周围的空气引导至内部来避免空隙的产生。
连接端子70装备于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的另一端部(试验用终端部40一侧的端部)、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的一端部(与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连结一侧的端部)、以及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30的一端部(与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连结一侧的端部)。
在所述连接端子70的与形成有突起71的端面相反一侧的端面上的块体的中心位置,形成有第一~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20、30的中心导体11、21、31的插入孔72。所述插入孔72与突起71同心且有底,在插入孔72的底部形成有穿过突起71的中心一直贯通至前端部的作为开口部的连通孔73。即,在连接端子70装备于第一~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20、30的状态下,空气能够从连接端子70的突起71的前端部流通到中心导体11、21或31的空心内部。
此外,在插入孔72的四面设置有螺钉孔74,用无头螺钉将中心导体11、21或31的前端部固定,这点与连接端子60的情况相同。
另外,连接端子70的突起71在其根部形成有呈圆锥状的直径扩大的锥形部75,将与所述连接端子60的锥形部65嵌合。这样,便可减少在连接时在连接端子60、70之间所产生的空隙空间。
[检测装置]
检测装置50具备覆盖常温收缩套管100的整个外周面的由铝等良导体构成的金属箔51、将金属箔51接地的导线52、以及在导线52中途进行电流检测的电流检测器53。
所述检测装置50,在各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20、30上施加有规定的高电压时,若在常温收缩套管100的任意一个部分出现放电,则导线52中会流过超过一定量的电流,通过用电流检测器53检测该电流,便可检查是否发生局部放电。
另外,两个常温收缩套管100、100上单独设有检测装置50,因此可对各常温收缩套管100、100单独检查是否有局部放电的发生。
[局部放电试验装置的组装]
按照图7~图11的顺序对局部放电试验装置1的组装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7所示,在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的中心导体11的一端部与另一端部安装连接端子60、70,在绝缘层12的外周面设置应力锥43。然后,介由连接端子70将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连接在试验用终端部40的导体41上。
然后,如图8所示,将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的连接端子60一侧的端部从常温收缩套管100的中心孔101的一个端部插入。此时,将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的连接端子60一直插入至内部半导电层103的内侧的位置。
接下来,如图9所示,在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的中心导体21的另一端部与一端部安装连接端子60、70,将连接端子70一侧的端部从第一个常温收缩套管100的中心孔101的另一个端部插入。此时,将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的连接端子70插入至内部半导电层103的内侧的位置,然后再进一步,与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的连接端子60连接。
当将上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插入常温收缩套管100的中心孔101时,中心孔101内部的两个端部被连接端子60和70封闭。而且,中心孔101内的空气介由连接端子60的嵌合孔61和连通孔63流入中心导体11的空心内部,并且介由连接端子70的连通孔73流入中心导体21的空心内部(参照图6)。
然后,当将连接端子70的突起71插入连接端子60的嵌合孔61时,嵌合孔61被突起71封闭,但是在连接端子60与连接端子70之间无处可去的空气会籍由排气孔66被引导至嵌合孔61内,因此可将无处可去的空气引导至各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20的中心导体11、21的空心内部。
接着,如图10所示,将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的连接端子60一侧的端部从第二个常温收缩套管100的中心孔101的一个端部插入。此时,也将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的连接端子60插入至内部半导电层103的内侧的位置。
然后,如图11所示,在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30的中心导体31的一端部安装连接端子70,从第二个常温收缩套管100的中心孔101的另一个端部插入。此时,将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30的连接端子70插入至内部半导电层103的内侧的位置,然后再进一步,与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的连接端子60连接。
此时,连接端子60、70之间的空气流入各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30的中心导体21、31的空心内部。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30的中心导体31与空气室37连通,第一至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20、30的各中心导体11、21、31的内部容积与空气室37的内部容积已得到充分保障,因此可将连接端子60、70之间的空气全部纳入这些空间内。
在此状态下,每个常温收缩套管100、100的两个端部分别位于第一至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20、30的小径部15、23、33与中径部14、24、34的边界处的台阶部位置。
然后,在各常温收缩套管100、100的外周面缠绕覆盖金属箔51,通过导线52将所述金属箔51接地。然后,在导线52上设置电流检测器53,从而组装完成对两个常温收缩套管100、100进行试验的局部放电试验装置1(参考图1)。
所述局部放电试验装置1,利用试验用终端部40对第一至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20、30施加预设时间规定的高电压,并使用电流检测器53检测导线52上的电流值,然后根据流通的电流值是否为一定值以上来判定常温收缩套管100上是否出现了局部放电。
[局部放电试验装置的技术效果]
所述局部放电试验装置1的各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30的中心导体11、21、31被制成空心,因此从常温收缩套管100的中心孔101的两侧插入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20或30的情况下,可将中心孔101内的空气送入中心导体11、21或31的空心内部。因此,可抑制空气进入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30的外周面与常温收缩套管100的中心孔101的内周面之间而形成空隙,从而可更加准确地进行局部放电试验。
此外,由于各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30的插入常温收缩套管100的中心孔101的部分的外径与连接端子60、70的外径都较均匀,因此通过制成便于插入常温收缩套管100的外径,可不使用动力机械便可进行压入,进行试验的准备作业。
此外,尽管各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30使用的是管状中心导体11、21、31,横截面积较小,难以将两个中心导体直接连接,但由于是介由连接端子60、70来连接,因此可充分确保接触面积,电气连接性也较好。
此外,由于各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30在中心具备中心导体11、21、31,在其外周具备绝缘层12、22、32,因此能够在与将电力电缆装备于常温收缩套管100的情况下的实际使用环境接近的状态下进行局部放电试验。
此外,由于位于中间的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在两侧具有连接端子60、70,因此可容易地增设所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即,通过将多个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串联,在其两个端部连接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和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30的方法,便可增加试验用电缆模拟棒与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连结部的数量,因此能够安装更多的收缩套管100。而且,这样能够一次对多个常温收缩套管100进行局部放电试验。
尤其是,由于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的两个端部开口,能使中心导体21的空心内部与两侧的其他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20、30的中心导体11、21、31的空心内部连通,因此可将各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30的空心内部空间全部连通。而且,这样能形成更大的能容纳更多空气的空间,可将抑制在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30的外周面与常温收缩套管100的中心孔101的内周面之间产生空隙的效果维持在较高水平。
局部放电试验结束后,将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20、30从常温收缩套管100拔出时,空气可从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20、30的空心内部流入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20、30与常温收缩套管100之间,因此可降低拔出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20、30时的阻力。
[其他]
虽然第一至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20、30上的、插入常温收缩套管100的中心孔101的部分包括连接端子60、70在都是等直径,但是也可采用例如包括连接端子60、70在内,将插入端部做成朝向后端部直径逐渐扩大的形状。该情况下,优选将直径最小的连接端子60或70的前端部的外径做成与中心孔101的内径相同或者比其略大。
这样便可提高常温收缩套管100的中心孔101的内周面与连接端子60、70及各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20、30的外周面之间的紧贴度,将空气有效送入空心内部,进一步减少空隙的产生。
此外,所述实施例中,虽然使用了三根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20、30,但是如图12所示,也可以只使用第一与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30,仅对一个常温收缩套管100进行局部放电试验。
此外,由于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的两个端部分别可插入常温收缩套管100的中心孔,因此通过在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的一端部介由连接端子70、60连接另外一个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的另一端部的方法,便能够以串联的状态增设多个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此外,通过在中间插入连接端子70、60的方法,可将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的数量增加到两根以上。这样,通过在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与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之间的连接部分也配置常温收缩套管100,并在各常温收缩套管100上装备检测装置50的方法,可对更多的常温收缩套管100进行局部放电试验。
此外,各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20、30的中心导体11、21、31与绝缘层12、22、32的材料为一个示例,并不限定于所述材料。中心导体11、21、31为良导体即可,绝缘层12、22、32为绝缘材料即可。
此外,虽然之前是将连接端子60设置于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连接端子70设置于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并将其相互连接,但是也可以将连接端子70设置于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10,连接端子60设置于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并将其相互连接。对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20与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30也是如此。

Claims (10)

1.一种局部放电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其结构为:具备一端部插入贯通形成于收缩型绝缘体上的中心孔的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以及两个端部插入所述收缩型绝缘体的所述中心孔的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与所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均具有内部空心的管状中心导体和形成在所述中心导体的外周的绝缘层,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与所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导电且空心内部连通地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局部放电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其结构为: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导电且空心内部连通地串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局部放电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其结构为:在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一端部设置凸状结构或凹状结构,在所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一端部设置凹状结构或凸状结构,通过将所述凸状结构与所述凹状结构嵌合,使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所述中心导体与所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所述中心导体导电且空心内部连通地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局部放电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状结构为圆柱状突起,所述凹状结构为嵌合孔。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局部放电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所述凸状结构的连接端子和具有所述凹状结构的连接端子,
在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的一端部以导电的状态安装具有所述凸状结构的连接端子或具有所述凹状结构的连接端子,在所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的一端部以导电的状态安装具有所述凹状结构的连接端子或具有所述凸状结构的连接端子,具有所述凸状结构的连接端子和具有所述凹状结构的连接端子具有与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或所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所述中心导体的空心内部连通的开口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局部放电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从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另一端部施加电压的试验用终端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局部放电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所述另一端部的绝缘层的外径比所述一端部的绝缘层的外径更大。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局部放电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其结构为:具备一端部插入贯通形成于收缩型绝缘体上的中心孔的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所述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具有内部空心的管状中心导体和形成在所述中心导体的外周的绝缘层,所述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与所述第二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导电且空心内部连通地连接,其中,在所述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另一端部具有籍由所述绝缘层与所述空心导体的空心内部连通的空气室。
9.一种局部放电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其结构为:具备一端部插入贯通形成于收缩型绝缘体上的中心孔的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以及一端部插入所述收缩型绝缘体的所述中心孔的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与所述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均具有内部空心的管状中心导体和形成在所述中心导体的外周的绝缘层,所述第一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与所述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中心导体导电且空心内部连通地连接,其中,在所述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另一端部具有籍由所述绝缘层与所述空心导体的空心内部连通的空气室。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局部放电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试验用电缆模拟棒的所述另一端部的绝缘层的外径比所述一端部的绝缘层的外径更大。
CN201420317583.6U 2014-06-13 2014-06-13 局部放电试验装置 Active CN2039299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17583.6U CN203929980U (zh) 2014-06-13 2014-06-13 局部放电试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17583.6U CN203929980U (zh) 2014-06-13 2014-06-13 局部放电试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29980U true CN203929980U (zh) 2014-11-05

Family

ID=518257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17583.6U Active CN203929980U (zh) 2014-06-13 2014-06-13 局部放电试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2998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54025A (zh) * 2017-06-20 2020-02-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气设备连接装置和开闭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54025A (zh) * 2017-06-20 2020-02-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气设备连接装置和开闭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05675B (zh) 一种高耐压密封连接器及其电缆制作方法
ITMI970817A1 (it) Terminale secco per cavo elettrico
CN205029301U (zh) 智能检测防爆盒
CN203929980U (zh) 局部放电试验装置
CN206471590U (zh) 一种防水电连接器
Illias et al.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field in medium voltage cable joint geometry
CN205070387U (zh) 一种320kV直流电缆中间接头
CN102820584B (zh) 螺纹连接圆形高压连接器
CN106058750A (zh) Pvc电工管
CN110007179B (zh) 一种电缆中间接头电气性能测试工装及方法
CN203800301U (zh) 高压连接器
CN112505504A (zh) 一种配电电缆本体主绝缘层空穴缺陷模型的制作方法
CN209200306U (zh) 一种太阳能线缆汇流连接器
CN202522378U (zh) 绝缘子耐压试验测试装置
CN205944595U (zh) 一种光电混装连接器
CN204967217U (zh) 一种用于充油电缆和干式交联电缆之间的连接结构
CN110220808B (zh) 一种基于界面电弧燃烧的电缆中间接头防爆盒防爆性能检测方法及装置
CN209217261U (zh) 一种电缆插接件
CN208479156U (zh) 一种用于高压房中高压线路的欧式前接头
CN209182357U (zh) 一种电缆中间接头试验装置
CN207851172U (zh) 一种电缆软接头试验工装
KR101002792B1 (ko) 공동구내 화재감지용 소방감지선의 접속 연결장치
CN107274981B (zh) 一种用于电缆附件试验的仿真电缆及电缆附件的检测方法
CN105606962B (zh) 套管绝缘气隙缺陷模拟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207320456U (zh) 一种带凸状绝缘片的耐高压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424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