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21070U - 折叠自行车 - Google Patents

折叠自行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21070U
CN203921070U CN201420192866.2U CN201420192866U CN203921070U CN 203921070 U CN203921070 U CN 203921070U CN 201420192866 U CN201420192866 U CN 201420192866U CN 203921070 U CN203921070 U CN 2039210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frame
sleeve
folding
node
rear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9286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蜀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19286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210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210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2107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折叠自行车,属于交通工具领域,包括车架,车架分为相互转动连接的前车架和后车架;折叠导向系统,折叠导向系统设置有前叉、“T”型件、车把和至少两根第一绳索;折叠车座系统,折叠车座系统设置有座椅和至少一根支撑杆;第三套筒上设置有保险杆,保险杆与第三套筒转动连接,保险杆的远离第三套筒的一端与前车架卡合。这种结构的折叠自行车折叠更加方便、折叠后的体积更小,非常适合出门时收纳携带。

Description

折叠自行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工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折叠自行车。
背景技术
折叠自行车属于自行车的一个分类。一般折叠自行车通过车架折叠,将前后两轮对折在一起,可以减少45%的长度。整车在折叠后可放入登机箱和折叠包内以及汽车的后备箱。然而,这种折叠自行车折叠不够充分,折叠后体积仍然较大,不适于日常出门携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折叠自行车,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折叠自行车,包括车架,车架分为相互转动连接的前车架和后车架;折叠导向系统,折叠导向系统设置有前叉、“T”型件、车把和至少两根第一绳索;前叉的一端设置有转向杆,另一端设置有前轮42,转向杆设置在前车架的远离后车架的一端形成前叉合件;“T”型件的底部与转向杆转动连接形成第一节点,第一节点的外侧套设有第一套筒,“T”型件套设有至少一根与第一套筒的一端接触的第一弹簧;车把与“T”型件的顶部两端转动连接形成两个第二节点,两个第二节点的外侧均套设有第二套筒;每根第一绳索分别与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连接,“T”型件上设置有限制第一绳索的位置的导向部件,第一绳索在导向部件处弯折;折叠车座系统,折叠车座系统设置有座椅和至少一根支撑杆;后车架上设置有凸起块,座椅的底部设置有连接块,支撑杆一端与凸起块转动连接形成第三节点,另一端与连接块转动连接形成第四节点,第三节点的外侧套设有第三套筒,第四节点设置有限制连接块活动范围的限位块;第三套筒上设置有保险杆,保险杆与第三套筒转动连接,保险杆的远离第三套筒的一端与前车架卡合。
进一步地,前车架与后车架之间设置有中间块43,中间块43分别与前车架和后车架转动连接。中间块43的作用:可以保证前车架与后车架之间可以更加充分地贴合,折叠后的自行车体积更小,携带更加方便。
进一步地,中间块43的横截面为三角形,三角形的底边分别与前车架和后车架的靠下的一侧转动连接,三角形的侧边与前车架之间以及三角形的侧边与后车架之间均设置有减震层。中间块43的横截面为三角形,三角形的底边分别与前车架和后车架的靠下的一侧转动连接,确保前车架与后车架是在竖直平面上折叠,需要对折叠自行车折叠时,向上拉动中间块43,即可实现前车架与后车架之间的折叠,操作简单方便;需要将折叠自行车展开时,向下按压即可。中间块43与前车架之间以及中间块43与后车架之间均设置有减震层,骑行过程中,即使路面颠簸,三者之间也不会出现较大的晃动,减轻噪音、减少摩擦、提高部件的使用寿命、增加骑行人员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前车架与后车架的连接部分设置有提手,提手的两端分别与前车架和后车架连接。自行车折叠后,人们抓住提手即可携带,轻松方便。
进一步地,“T”型件与转向杆之间通过补偿杆与竖杆连接,竖杆的两端分别与补偿杆的一端以及转向杆转动连接形成第一节点,补偿杆的远离竖杆的一端与“T”型件的底部连接,第一节点的外侧均套设有第一套筒,竖杆的外侧套设有至少一根与第一套筒的一端接触的第一弹簧。在“T”型件与转向杆之间增设竖杆,竖杆的两端均设置第一节点并使用第一套筒和第一弹簧,可以根据需要加大车把与前叉之间的距离,并且竖杆与“T”型件之间可以折叠,折叠后的体积较小,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车把高度的需求,使用方便快捷。竖杆可以为多根,根据需要使折叠更加充分。如果竖杆为多根,则相邻的两根竖杆首尾相连。“T”型件与竖杆之间增设补偿杆,折叠导向系统折叠时,“T”型件与竖杆的与补偿杆转动连接的部分距离一定,二者的另一端可以尽量靠近,竖杆所在直线可以折叠至与“T”型件所在平面平行贴合,二者之间间隙较小,占用空间较小,折叠充分、美观。
进一步地,车把的外侧均套设有至少一根与第二套筒的一端接触的第二弹簧;支撑杆的外侧套设有至少一根与第三套筒的一端接触的第三弹簧。。第二弹簧是第二套筒的第二道保险,在绳索因为不可抗力断掉的情况下,第一套筒会在重力以及第一弹簧的作用下保留在原位置,第二弹簧压迫第二套筒,保证第二套筒不会出现滑动露出第二节点,从而保证车把与“T”型件之间不会因为意外事故而发生转动造成危险,折叠导向系统更加安全。第三弹簧是第三套筒的第二道保险,在套筒因为自行车颠簸而有向上滑动的趋势时,第三弹簧压迫第三套筒,使其保持在原位,不会露出第一节点,即不会使支撑杆与凸起块发生相对转动,保证骑行人员的安全。
进一步地,座椅的一端与第三套筒之间设置有第二绳索。绳索的两端分别与座椅的一端和套筒连接,使绳索设置在座椅转动时上升的一端,向下按压座椅的远离绳索的一端,座椅转动时拉动绳索上升,绳索带动套筒上升露出第一节点,支撑杆与凸起块之间可以发生相对转动,对车座进行折叠,折叠后的支撑杆紧贴车架,座椅紧贴支撑杆,操作方便快捷,省去了需要人为拉动套筒的工作。
进一步地,转盘的圆周面的边缘均设置有凸起,飞轮的圆周面的中间部分凹陷,传动件为环形带,飞轮与后轮一体成型。凸起使得转盘的圆周面中间部分较低,环形带套于转盘后被圆周面边缘的凸起固定住,飞轮的圆周面的中间部分均凹陷,相当于环形带与凹陷部分卡合,使其不会向旁边滑动,环形带靠着其与转盘及飞轮之间的摩擦力传递动力,带动后轮转动,实现自行车的前进。环形带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橡胶皮带、铁丝外缠绕胶带等。这种结构的传动系统不需要齿轮与链条,避免了齿轮链条之间经常需要涂抹润滑油进行润滑产生的油污弄脏衣服的问题,环形带可以方便地更换,传动系统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维修方便。飞轮与后轮一体成型,即组成了死飞结构,飞轮在环形带的作用下可以做顺时针转动和逆时针转动,由于飞轮与后轮是一个整体,从而控制后轮的正转与倒转,后轮正转时,自行车前行,后轮倒转时,自行车刹车或倒行,这种结构的自行车不再需要专门的刹车装置,使得自行车更加轻便。
进一步地,传动系统,传动系统设置有驱动机构和从动机构;后车架的一端设置有后叉,后叉的端部设置有转动轴;驱动机构设置有中轴和曲柄,中轴贯穿车架,中轴的两端分别与曲柄连接,曲柄的两个端部设置有脚蹬,曲柄上设置有转盘;从动机构设置有飞轮与后轮,飞轮与转盘之间通过传动件传动,后轮设置在飞轮的一侧,飞轮带动后轮转动,从动机构套设于转动轴的外侧;后车架上还设置有压紧轮,压紧轮绕自身轴心线转动,压紧轮的圆周面的中间部分凹陷,环形带嵌入压紧轮的凹陷部分。传动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可以与现有技术中的齿轮链盘传动方式相同,也可以通过特殊的设计达到更好的效果。压紧轮的作用是防止环形带松弛,环形带嵌入压紧轮的凹陷部分,不容易滑脱,在环形带的作用下,压紧轮绕自身轴心线转动,二者不产生滑动摩擦力,轻便省力,不增加额外作用力。
进一步地,前车架的远离转向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固定件,后车架的远离凸起块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均设置有凹槽,支撑杆与第二固定件卡合。
折叠导向系统的结构:前叉的作用是与轮胎连接,转向杆是与车架连接形成前叉合件,在车把的控制下可以带动前叉转动,从而实现轮胎的转向和导向;“T”型件的作用是连接车把和转向杆,使得车把可以通过控制“T”型件实现对前叉的控制;第一节点可以实现“T”型件与转向杆转动,并在正常骑行时在第一套筒的约束下被固定;第一节点位于“T”型件的底部,第一套筒套设于第一节点,第一弹簧套设于“T”型件,一端与第一套筒接触,即第一弹簧位于第一套筒的上方,将第一弹簧的远离第一套筒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与第一套筒接触,第一套筒会在重力以及第一弹簧的作用下被固定在第一节点的外侧,限制“T”型件与转向杆之间的相对转动;车把与“T”型件转动连接形成第二节点,第二节点被第二套筒包围,限制车把与“T”型件之间的相对转动;绳索在导向部件处弯折,可以实现第二套筒沿着车把方向移动的同时,通过绳索带动第一套筒沿着“T”型件移动;绳索的作用有两个:第一,正常骑行状态下,由于绳索分别与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固定,绳索在第一套筒和导向部件的作用下,拉动第二套筒向“T”型件靠近并将第二节点包围,限制车把与“T”型件之间的相对转动;第二,需要将导向部件折叠时,将第二套筒向着远离“T”型件的方向拉动,绳索随之运动并在导向部件的作用下将第一套筒向上拉动,分别露出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使得形成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的部分发生相对转动,将折叠导向系统折叠。
折叠导向系统的工作原理:折叠导向系统是折叠自行车的一部分,正常骑行状态下,“T”型件与转向杆位于同一个平面上,第一套筒将第一节点包围,限制“T”型件与转向杆之间的转动,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与第一套筒接触,第一套筒在重力以及第一弹簧的作用下被固定;绳索的一端与第一套筒固定,在导向部件的作用下,将第二套筒拉至将第二节点包围的位置,从而限制车把与“T”型件之间的转动。需要折叠放置时,拉动第二套筒,露出第二节点,绳索会带动第一套筒向上运动,压迫弹簧,露出第一节点,从而实现车把与“T”型件之间、“T”型件与转向杆之间均可转动折叠,折叠后收纳或者提携。
折叠车座系统的结构: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后车架上的凸起块以及座椅底部的连接块转动连接,用于支撑座椅;第三套筒套在第三节点的外侧,第三套筒在重力的作用下在原位不动,保证凸起块与支撑杆在正常骑行状态下相对固定,确保折叠车座的安全;支撑杆与连接块可以相对转动,如果不采取措施,座椅的位置将无法固定,骑行人员无法正常坐靠,因此在第四节点处增设一个限位块,限位可以有多种形式,既可以与其中一个部件一体成型,也可以单独设置,只要能保证连接块与支撑杆转动一定角度后卡住二者,使二者不能继续转动即可。
折叠车座系统的工作原理:它是折叠自行车的一部分,正常骑行状态下,支撑杆与凸起块被第三套筒限定在一定的位置不能发生相对转动,第三套筒在重力的作用下也保持在第三节点的外侧;座椅与连接块发生一定角度的转动后被限位块限定,骑行人员坐于座椅上开始骑行。需要折叠时,转动座椅使其贴紧支撑杆,拉动第三套筒露出第三节点,凸起块在车架上保持位置不动,转动支撑杆使其贴紧车架即可实现该折叠车座的折叠,然后提携或者收纳即可。
保险杆的作用:保险杆与前车架卡合后,由于保险杆是设置在第三套筒上的,保险杆会拉动第三套筒使得第三套筒、前车架和后车架三者之间不发生相对移动,从而不会露出第三节点导致支撑杆与后车架发生相对转动,前车架与后车架之间更加稳定,不会发生相对转动,保证骑行人员的安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这种结构的折叠自行车折叠更加方便、折叠后的体积更小,非常适合出门时收纳携带。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折叠自行车主视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折叠自行车侧视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折叠自行车的局部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折叠自行车的第一节点剖视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折叠自行车的第二节点剖视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折叠自行车的第三节点剖视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折叠自行车的第四节点剖视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折叠自行车主视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折叠自行车侧视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折叠自行车的折叠导向系统主视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折叠自行车的折叠导向系统侧视图;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折叠自行车的折叠导向系统的局部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折叠自行车的第一节点剖视图;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折叠自行车的第一节点剖视图;
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折叠自行车的第二节点剖视图;
图1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折叠自行车的导向轮示意图;
图1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折叠自行车的第三节点剖视图;
图1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折叠自行车的第三节点剖视图;
图1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折叠自行车的传动系统主视图;
图2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折叠自行车的转盘轴测图;
图2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折叠自行车折叠后的俯视图;
图2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折叠自行车折叠后的仰视图;
图2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折叠自行车折叠后的仰视图;
图2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折叠自行车折叠后展开前的示意图。
前车架1、后车架2、前叉3、转向杆4、”T”型件5、第一套筒6、第一弹簧7、车把8、第二套筒9、第一第一绳索10、导向部件11、竖杆12、补偿杆13、固定件14、卡扣15、第二弹簧16、手柄17、凸起块18、座椅19、连接块20、支撑杆21、第三套筒22、限位块23、第一通槽24、第二通槽25、第三弹簧26、第二绳索27、固定块28、保险杆30、后叉31、转动轴32、曲柄33、脚蹬34、转盘35、飞轮36、后轮37、传动件38、轴承39、凸起40、压紧轮41、前轮42、中间块43。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折叠自行车,包括车架,车架分为相互转动连接的前车架1和后车架2;折叠导向系统,折叠导向系统设置有前叉3、”T”型件5、车把8和至少两根第一第一绳索10;前叉3的一端设置有转向杆4,另一端设置有前轮42,转向杆4设置在前车架1的远离后车架2的一端;”T”型件5的底部与转向杆4转动连接形成第一节点,第一节点的外侧套设有第一套筒6,”T”型件5套设有至少一根与第一套筒6的一端接触的第一弹簧7;车把8与”T”型件5的顶部两端转动连接形成两个第二节点,两个第二节点的外侧均套设有第二套筒9;每根第一第一绳索10分别与第一套筒6和第二套筒9连接,”T”型件5上设置有限制第一第一绳索10的位置的导向部件11,第一第一绳索10在导向部件11处弯折;折叠车座系统,折叠车座系统设置有座椅19和至少一根支撑杆21;连接块2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通槽24,支撑杆2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通槽24的内部,限位块23设置在第一通槽24的一端。后车架2上设置有凸起块18,座椅19的底部设置有连接块20,支撑杆21一端与凸起块18转动连接形成第三节点,另一端与连接块20转动连接形成第四节点,第三节点的外侧套设有第三套筒22,第四节点设置有限制连接块20活动范围的限位块23;传动系统,传动系统设置有驱动机构和从动机构;后车架2的一端设置有后叉31,后叉31的端部设置有转动轴32;驱动机构设置有中轴和曲柄33,中轴贯穿车架,中轴的两端分别与曲柄33连接,曲柄33的两个端部设置有脚蹬34,曲柄33上设置有转盘35;从动机构设置有飞轮36与后轮37,飞轮36与转盘35之间通过传动件38传动,后轮37设置在飞轮36的一侧,飞轮36带动后轮37转动,从动机构套设于转动轴32的外侧;第三套筒22上设置有保险杆30,保险杆30与第三套筒22转动连接,保险杆30的远离第三套筒22的一端与前车架1卡合。
折叠导向系统的结构:前叉3的作用是与轮胎连接,转向杆4是与车架连接形成前叉3合件,在车把8的控制下可以带动前叉3转动,从而实现轮胎的转向和导向;”T”型件5的作用是连接车把8和转向杆4,使得车把8可以通过控制”T”型件5实现对前叉3的控制;第一节点可以实现”T”型件5与转向杆4转动,并在正常骑行时在第一套筒6的约束下被固定;第一节点位于”T”型件5的底部,第一套筒6套设于第一节点,第一弹簧7套设于”T”型件5,一端与第一套筒6接触,即第一弹簧7位于第一套筒6的上方,将第一弹簧7的远离第一套筒6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与第一套筒6接触,第一套筒6会在重力以及第一弹簧7的作用下被固定在第一节点的外侧,限制”T”型件5与转向杆4之间的相对转动;车把8与”T”型件5转动连接形成第二节点,第二节点被第二套筒9包围,限制车把8与”T”型件5之间的相对转动;第一绳索10在导向部件11处弯折,可以实现第二套筒9沿着车把8方向移动的同时,通过第一绳索10带动第一套筒6沿着”T”型件5移动;第一绳索10的作用有两个:第一,正常骑行状态下,由于第一绳索10分别与第一套筒6和第二套筒9固定,第一绳索10在第一套筒6和导向部件11的作用下,拉动第二套筒9向”T”型件5靠近并将第二节点包围,限制车把8与”T”型件5之间的相对转动;第二,需要将导向部件11折叠时,将第二套筒9向着远离”T”型件5的方向拉动,第一绳索10随之运动并在导向部件11的作用下将第一套筒6向上拉动,分别露出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使得形成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的部分发生相对转动,将折叠导向系统折叠。
折叠导向系统的工作原理:折叠导向系统是折叠自行车的一部分,正常骑行状态下,”T”型件5与转向杆4位于同一个平面上,第一套筒6将第一节点包围,限制”T”型件5与转向杆4之间的转动,第一弹簧7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与第一套筒6接触,第一套筒6在重力以及第一弹簧7的作用下被固定;第一绳索10的一端与第一套筒6固定,在导向部件11的作用下,将第二套筒9拉至将第二节点包围的位置,从而限制车把8与”T”型件5之间的转动。需要折叠放置时,拉动第二套筒9,露出第二节点,第一绳索10会带动第一套筒6向上运动,压迫弹簧,露出第一节点,从而实现车把8与”T”型件5之间、”T”型件5与转向杆4之间均可转动折叠,折叠后收纳或者提携。
折叠车座系统的结构:支撑杆21的两端分别与后车架2上的凸起块18以及座椅19底部的连接块20转动连接,用于支撑座椅19;第三套筒22套在第三节点的外侧,第三套筒22在重力的作用下在原位不动,保证凸起块18与支撑杆21在正常骑行状态下相对固定,确保折叠车座的安全;支撑杆21与连接块20可以相对转动,如果不采取措施,座椅19的位置将无法固定,骑行人员无法正常坐靠,因此在第四节点处增设一个限位块23,限位可以有多种形式,既可以与其中一个部件一体成型,也可以单独设置,只要能保证连接块20与支撑杆21转动一定角度后卡住二者,使二者不能继续转动即可。
折叠车座系统的工作原理:它是折叠自行车的一部分,正常骑行状态下,支撑杆21与凸起块18被第三套筒22限定在一定的位置不能发生相对转动,第三套筒22在重力的作用下也保持在第三节点的外侧;座椅19与连接块20发生一定角度的转动后被限位块23限定,骑行人员坐于座椅19上开始骑行。需要折叠时,转动座椅19使其贴紧支撑杆21,拉动第三套筒22露出第三节点,凸起块18在车架上保持位置不动,转动支撑杆21使其贴紧车架即可实现该折叠车座的折叠,然后提携或者收纳即可。
传动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可以与现有技术中的齿轮链盘传动方式相同,也可以通过特殊的设计达到更好的效果。
保险杆30的作用:保险杆30与前车架1卡合后,由于保险杆30是设置在第三套筒22上的,保险杆30会拉动第三套筒22使得第三套筒22、前车架1和后车架2三者之间不发生相对移动,从而不会露出第三节点导致支撑杆21与后车架2发生相对转动,前车架1与后车架2之间更加稳定,不会发生相对转动,保证骑行人员的安全。保险杆30也可以做成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三套筒22的两侧,中间使用一根杆连接。
这种结构的折叠自行车折叠更加方便、折叠后的体积更小,非常适合出门时收纳携带。
实施例2
图8-图2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折叠自行车,包括:
车架部分:前车架1与后车架2之间设置有中间块43,中间块43分别与前车架1和后车架2转动连接。中间块43的横截面为三角形,三角形的底边分别与前车架1和后车架2的靠下的一侧转动连接,三角形的侧边与前车架1之间以及三角形的侧边与后车架2之间均设置有减震层。前车架1与后车架2的连接部分设置有提手,提手的两端分别与前车架1和后车架2连接。
中间块43的作用:可以保证前车架1与后车架2之间可以更加充分地贴合,折叠后的自行车体积更小,携带更加方便。中间块43的横截面为三角形,三角形的底边分别与前车架1和后车架2的靠下的一侧转动连接,确保前车架1与后车架2是在竖直平面上折叠,需要对折叠自行车折叠时,向上拉动中间块43,即可实现前车架1与后车架2之间的折叠,操作简单方便;需要将折叠自行车展开时,向下按压即可。中间块43与前车架1之间以及中间块43与后车架2之间均设置有减震层,骑行过程中,即使路面颠簸,三者之间也不会出现较大的晃动,减轻噪音、减少摩擦、提高部件的使用寿命、增加骑行人员的舒适度。自行车折叠后,人们抓住提手即可携带,轻松方便。
折叠导向系统:包括:前叉3,前叉3的一端设置有转向杆4;”T”型件5,”T”型件5的底部与转向杆4转动连接形成第一节点,第一节点的外侧套设有第一套筒6,”T”型件5套设有一根与第一套筒6的一端接触的第一弹簧7;车把8,车把8与”T”型件5的顶部两端转动连接形成两个第二节点,两个第二节点的外侧均套设有第二套筒9;两根第一绳索10,每根第一绳索10分别与第一套筒6和其中一个第二套筒9连接,”T”型件5上设置有限制第一绳索10的位置的导向部件11,第一绳索10在导向部件11处弯折。”T”型件5与转向杆4之间通过竖杆12连接,竖杆12的两端分别与”T”型件5的底部以及转向杆4转动连接形成第一节点,第一节点的外侧均套设有第一套筒6,竖杆12的外侧套设有一根与第一套筒6的一端接触的第一弹簧7。”T”型件5与竖杆12通过补偿杆13连接,补偿杆13的两端分别与”T”型件5和竖杆12转动连接。还包括固定件14,固定件14设置在前车架1上,固定件14为凹槽,竖杆12与固定件14卡合。固定件14的两侧设置有卡扣15,车把8的端部设置有容纳卡扣15的孔。车把8的外侧均套设有一根与第二套筒9的一端接触的第二弹簧16。导向部件11为两个并排设置的导向轮,导向轮绕其轴心线转动,导向轮的圆周面的中间部分凹陷。车把8的远离第二节点的一端设置有手柄17。
在”T”型件5与转向杆4之间增设竖杆12,竖杆12的两端均设置第一节点并使用第一套筒6和第一弹簧7,可以根据需要加大车把8与前叉3之间的距离,并且竖杆12与”T”型件5之间可以折叠,折叠后的体积较小,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车把8高度的需求,使用方便快捷。”T”型件5与竖杆12之间增设补偿杆13,折叠导向系统折叠时,”T”型件5与竖杆12的与补偿杆13转动连接的部分距离一定,二者的另一端可以尽量靠近,竖杆12所在直线可以折叠至与”T”型件5所在平面平行贴合,二者之间间隙较小,占用空间较小,折叠充分、美观。固定件14设置在外接的折叠自行车的前车架1上,折叠导向系统各部分折叠后,将竖杆12卡入固定件14,限制竖杆12的活动,提携时不容易发生晃动;同时,可以使折叠后的折叠导向系统与前车架1贴合较为紧密,体积更小,有效减少其占用空间,方便收纳携带。车把8与”T”型件5之间为转动连接,将折叠导向系统折叠后,二者可以发生转动,在固定件14的两侧设置有卡扣15,将折叠后的车把8使用卡扣15固定,不再晃动,卡扣15将车把8固定的同时,竖杆12与车把8会共同作用限制”T”型件5的活动,从而保证折叠后的折叠导向系统与前车架1形成一个整体,二者不发生相对活动,提携时更加稳定舒适。第二弹簧16是第二套筒9的第二道保险,在第一绳索10因为不可抗力断掉的情况下,第一套筒6会在重力以及第一弹簧7的作用下保留在原位置,第二弹簧16压迫第二套筒9,保证第二套筒9不会出现滑动露出第二节点,从而保证车把8与”T”型件5之间不会因为意外事故而发生转动造成危险,折叠导向系统更加安全。第一弹簧7与第二弹簧16均可以为数个,保证在其中一根断掉的情况下,可以由其它的来继续工作,保证折叠导向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第一绳索10嵌入导向部件11的凹陷部分,导向部件11绕其轴心转动,第一绳索10发生移动时,导向部件11转动,二者不发生相对滑动,减少因为二者发生相对滑动产生的滑动摩擦力,折叠时拉动第二套筒9更加轻便省力,使用方便。
折叠车座系统:包括:后车架2上设置有凸起块18;座椅19,座椅19的底部设置有连接块20;支撑杆21,支撑杆21的一端与凸起块18转动连接形成第三节点,另一端与连接块20转动连接形成第四节点,第三节点的外侧套设有第三套筒22,第四节点设置有限制连接块20活动范围的限位块23。支撑杆2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通槽25,连接块20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通槽25的内部,限位块23设置在第二通槽25的一端。支撑杆21的外侧套设有至少一根与第三套筒22的一端接触的第三弹簧26。座椅19的一端与第三套筒22之间设置有第二绳索27。第三节点设置有固定块28,第三节点的远离所述限位块23的一侧设置有凹槽,固定块28嵌入凹槽。后车架2的远离凸起块18的一端设置有固定件14,支撑杆21与固定件14卡合。手柄17使得骑行人员的手部感觉更加舒适,同时手柄17可以增加手部与车把8之间的摩擦力,不容易发生相对滑动,握把更加稳定。
第三弹簧26是第三套筒22的第二道保险,在第三套筒22因为自行车颠簸而有向上滑动的趋势时,第三弹簧26压迫第三套筒22,使其保持在原位,不会露出第三节点,即不会使支撑杆21与凸起块18发生相对转动,保证骑行人员的安全。连接块20在第二通槽25内绕支撑杆21与连接块20之间的转动轴32在一个平面上转动,限位块23将第二通槽25的一个端口堵住,连接块20转动到一定角度后顶住限位块23,连接块20不能继续转动,座椅19随即被固定,方便骑行人员乘坐。第二绳索27的两端分别与座椅19的一端和第三套筒22连接,使第二绳索27设置在座椅19转动时上升的一端,向下按压座椅19的远离第二绳索27的一端,座椅19转动时拉动第二绳索27上升,第二绳索27带动第三套筒22上升露出第三节点,支撑杆21与凸起块18之间可以发生相对转动,对车座进行折叠,折叠后的支撑杆21紧贴后车架2,座椅19紧贴支撑杆21,操作方便快捷,省去了需要人为拉动第三套筒22的工作。限位块23只能限定连接块20的一个方向上的转动位置,然后座椅19依靠自身重力以及人体的重量保持在适当的位置,座椅19仍然是活动的,可能会造成危险,第三节点的远离限位块23的一侧设置有凹槽,即支撑杆21与连接块20的连接处设置有凹槽,固定块28嵌入凹槽后,两端分别顶住支撑杆21与连接块20,从而限制二者之间在另一个方向上的转动,座椅19的各个方向上的转动均被限制,不再活动,有效降低因为座椅19活动产生的危险。固定架设置在后车架2上,车座被折叠后,支撑杆21卡入固定件14,固定件14限制支撑杆21的活动,使得提携时不容易发生晃动;方便收纳携带。
传动系统:包括:后车架2的一端设置有后叉31,后叉31的端部设置有转动轴32;驱动机构,驱动机构设置有中轴和曲柄33,中轴贯穿后车架2,中轴的两端分别与曲柄33连接,曲柄33的两个端部设置有脚蹬34,曲柄33上设置有转盘35,转盘35的圆周面的中间部分凹陷;从动机构,从动机构设置有飞轮36与后轮37,飞轮36的圆周面的中间部分凹陷,飞轮36与转盘35之间通过环形带传动,后轮37设置在飞轮36的一侧,飞轮36带动后轮37转动,从动机构套设于转动轴32的外侧。从动机构与转动轴32之间设置有两个轴承39。转盘35的圆周面的边缘均设置有凸起40。凸起40的外侧设置有将凸起40包住的包覆层。飞轮36与后轮37一体成型。后车架2上还设置有压紧轮41,压紧轮41绕自身轴心线转动,压紧轮41的圆周面的中间部分凹陷,环形带嵌入压紧轮41的凹陷部分。脚蹬34与曲柄33转动连接。其中一个曲柄4与转盘35合为一体,其中一个脚蹬34与转盘35连接。
骑行人员通过踩动脚蹬34使曲柄33转动,从而带动转盘35转动,为传动系统提供动力源;从动机构套设于转动轴32,飞轮36和后轮37均绕转动轴32转动,环形带绕在转盘35和飞轮36上,转盘35转动时,环形带依靠摩擦力带动飞轮36绕转动轴32旋转,飞轮36带动后轮37转动,从而实现自行车的行走。转盘35与飞轮36的圆周面的中间部分均凹陷,相当于环形带与凹陷部分卡合,不会左右移动脱离二者,骑行时比较稳定,传动系统依靠环形带与凹陷部分的摩擦力实现传动。环形带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橡胶皮带、铁丝外缠绕胶带等。与现有技术相比,这种结构的传动系统不需要齿轮与链条,避免了齿轮链条之间经常需要涂抹润滑油进行润滑产生的油污弄脏衣服的问题,环形带可以方便地更换,传动系统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维修方便。轴承39可以使得从动机构与转动轴32之间的转动更加平滑顺畅,较小二者之间的摩擦力,骑行时较为省力。凸起40使得转盘35的圆周面中间部分较低,环形带套于转盘35后被圆周面边缘的凸起40固定住,使其不会向旁边滑动,环形带靠着其与转盘35及飞轮36之间的摩擦力传递动力,带动后轮37转动,实现自行车的前进。凸起40的外侧使用包覆层包住,包覆层可以采用橡胶、塑料等材料,使得凸起40较为平滑,不容易挂破衣服。飞轮36与后轮37一体成型,即组成了死飞结构,飞轮36在环形带的作用下可以做顺时针转动和逆时针转动,由于飞轮36与后轮37是一个整体,从而控制后轮37的正转与倒转,后轮37正转时,自行车前行,后轮37倒转时,自行车刹车或倒行,这种结构的自行车不再需要专门的刹车装置,使得自行车更加轻便。压紧轮41的作用是防止环形带松弛,环形带嵌入压紧轮41的凹陷部分,不容易滑脱,在环形带的作用下,压紧轮41绕自身轴心线转动,二者不产生滑动摩擦力,轻便省力,不增加额外作用力。需要将自行车传动系统收纳时,扳动脚蹬34,使脚蹬34与曲柄33贴合,折叠后体积较小、占用空间较小,方便收纳携带。其中一个曲柄4与转盘35合为一体,其中一个脚蹬34与转盘35连接可以减少一个曲柄4的重量,使折叠自行车重量更轻,携带更加方便。
前车架上设置有固定杆,后车架2上设置有与固定杆卡合的卡合块,保证折叠后的前车架与后车架2通过固定杆与卡合块卡合,二者不发生晃动,当然也可以使用弹簧等固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架,所述车架分为相互转动连接的前车架和后车架;
折叠导向系统,所述折叠导向系统设置有前叉、“T”型件、车把和至少两根第一绳索;所述前叉的一端设置有转向杆,另一端设置有前轮,所述转向杆设置在所述前车架的远离所述后车架的一端形成前叉合件;所述“T”型件的底部与所述转向杆转动连接形成第一节点,所述第一节点的外侧套设有第一套筒,所述“T”型件套设有至少一根与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接触的第一弹簧;所述车把与所述“T”型件的顶部两端转动连接形成两个第二节点,两个所述第二节点的外侧均套设有第二套筒;每根所述第一绳索分别与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连接,所述“T”型件上设置有限制所述第一绳索的位置的导向部件,所述第一绳索在所述导向部件处弯折;
折叠车座系统,所述折叠车座系统设置有座椅和至少一根支撑杆;所述后车架上设置有凸起块,所述座椅的底部设置有连接块,所述支撑杆一端与所述凸起块转动连接形成第三节点,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块转动连接形成第四节点,所述第三节点的外侧套设有第三套筒,所述第四节点设置有限制所述连接块活动范围的限位块;
所述第三套筒上设置有保险杆,所述保险杆与所述第三套筒转动连接,所述保险杆的远离所述第三套筒的一端与所述前车架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架与所述后车架之间设置有中间块,所述中间块分别与所述前车架和所述后车架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块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三角形的底边分别与所述前车架和所述后车架的靠下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三角形的侧边与所述前车架之间以及所述三角形的侧边与所述后车架之间均设置有减震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架与所述后车架的连接部分设置有提手,所述提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车架和所述后车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T”型件与所述转向杆之间通过补偿杆与竖杆连接,所述竖杆的两端分别与补偿杆的一端以及所述转向杆转动连接形成第一节点,所述补偿杆的远离所述竖杆的一端与所述“T”型件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一节点的外侧均套设有第一套筒,所述竖杆的外侧套设有至少一根与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接触的第一弹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把的外侧均套设有至少一根与所述第二套筒的一端接触的第二弹簧;所述支撑杆的外侧套设有至少一根与所述第三套筒的一端接触的第三弹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套筒之间设置有第二绳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自行车还包括传动系统,所述传动系统设置有驱动机构和从动机构;所述后车架的一端设置有后叉,所述后叉的端部设置有转动轴;驱动机构设置有中轴和曲柄,所述中轴贯穿所述车架,所述中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曲柄连接,所述曲柄的两个端部设置有脚蹬,所述曲柄上设置有转盘;所述从动机构设置有飞轮与后轮,所述飞轮与所述转盘之间通过传动件传动,所述后轮设置在所述飞轮的一侧, 所述飞轮带动所述后轮转动,所述从动机构套设于所述转动轴的外侧;
所述后车架上还设置有压紧轮,所述压紧轮绕自身轴心线转动,所述压紧轮的圆周面的中间部分凹陷,所述传动件嵌入所述压紧轮的凹陷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的圆周面的边缘均设置有凸起,所述飞轮的圆周面的中间部分凹陷,所述传动件为环形带,所述飞轮与所述后轮一体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架的远离所述转向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固定件,所述后车架的远离所述凸起块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固定件均设置有凹槽,所述支撑杆与所述第二固定件卡合。
CN201420192866.2U 2014-04-18 2014-04-18 折叠自行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210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92866.2U CN203921070U (zh) 2014-04-18 2014-04-18 折叠自行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92866.2U CN203921070U (zh) 2014-04-18 2014-04-18 折叠自行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21070U true CN203921070U (zh) 2014-11-05

Family

ID=51816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92866.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21070U (zh) 2014-04-18 2014-04-18 折叠自行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2107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19516A (zh) * 2017-11-27 2018-02-23 成都大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汽车总装时固定传动轴的装置
CN110450898A (zh) * 2019-09-27 2019-11-15 麦云 一种可扁平收纳的自行车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19516A (zh) * 2017-11-27 2018-02-23 成都大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汽车总装时固定传动轴的装置
CN110450898A (zh) * 2019-09-27 2019-11-15 麦云 一种可扁平收纳的自行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96652U (zh) 自平衡电动双轮车及其组装车架
CN203996627U (zh) 轻便四轮电瓶车
TW201406595A (zh) 輪式載具之懸吊系統
WO2005123493A1 (en) A front- wheel drive vehicle having no chain
CN101380262A (zh) 电动轮椅
CN203921070U (zh) 折叠自行车
CN106005169B (zh) 一种可折叠的便携式电动三轮车
JP2006160258A (ja) 自転車の前輪駆動装置
SE537198C2 (sv) Fordon med drivanordning som kopplas in när föraren sätter sig
CN202463879U (zh) 童车的刹车机构
CN203410583U (zh) 自行车用附曲柄装置
TWI549857B (zh) Couplings of tricycles
CN201506450U (zh) 杠杆传动自行车
CN203111391U (zh) 前驱动后转向躺式三轮自行车
CN205440640U (zh) 一种多功能车架及自行车
CN103612697A (zh) 一种多功能婴儿车
CN203844922U (zh) 折叠导向系统
CN102126533A (zh) 手驱大轮滑行车
CN102328721A (zh) 手驱动手控制代步器
CN105584564A (zh) 一种多功能车架、自行车及其工作方法
CN201800833U (zh) 坐乐行车
CN201784784U (zh) 复合式驱动的三轮车构造
CN201016022Y (zh) 一种可伸缩折叠式袖珍自行车
CN205586525U (zh) 一种绿色便捷代步小车
CN205440715U (zh) 一种新型可调整结构的自行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