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27690U - 多功能折叠式中耕机 - Google Patents

多功能折叠式中耕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27690U
CN203827690U CN201420222660.XU CN201420222660U CN203827690U CN 203827690 U CN203827690 U CN 203827690U CN 201420222660 U CN201420222660 U CN 201420222660U CN 203827690 U CN203827690 U CN 2038276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frame
frame body
hole
connecting rod
la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22266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秋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g Yee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g Yee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g Yee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g Yee Machiner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276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2769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oil Working Imp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多功能折叠式中耕机,其包含一主架体、一枢转组、一阻力棒及至少一行走轮;枢转组包含有一连接杆及一转动件;连接杆枢设于主架体上,转动件枢设于连接杆上,阻力棒及行走轮则分别设于转动件的两端;使用中耕机功能时,相对连接杆枢转转动件,使阻力棒朝向下方而行走轮位于上方;欲搬运移动中耕机时,反向枢转转动件,使行走轮位于下方而阻力棒朝向上方;欲收纳存放中耕机时,则相对主架体枢转连接杆,如此便可让转动件、阻力棒及行走轮邻近于主架体;本实用新型通过枢转组的设置,于收纳时可同时收折阻力棒及行走轮,进而达到缩小整体体积的目的。

Description

多功能折叠式中耕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用于水泥搅拌、田间作业及农耕园艺的多功能折叠式中耕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中耕机,如中国台湾公告号第M414074的「中耕机的机架装置」新型专利案,请参阅图15所示,其包含有一主架体91、一阻力棒组92、一行走轮组93、一把手组94、一引擎95、一蜗轮组96及一耕刀组97;阻力棒组92枢设于主架体91的底端;行走轮组93固设于阻力棒组92上;把手组94枢设于主架体91的顶端;引擎95及蜗轮组96设于主架体91的底端处;耕刀组97设于蜗轮组96上,引擎95通过蜗轮组96驱动耕刀组97转动。
使用时,阻力棒组92的阻力棒921突出于主架体91的下方;当不使用而欲搬运移动中耕机时,则枢转阻力棒组92以收折阻力棒921,这时设于阻力棒组92上的行走轮组93便会转动至主架体91的底端处,于是便可使中耕机行走于路面上以便搬运移动;请参阅图16所示,最后,当不使用而欲存放中耕机时,则进一步枢转把手组94,以此缩小整体体积及占据的空间。
然而,前述现有技术的中耕机在收纳存放时,行走轮组93无法进一步改变位置,而仍处于使用状态,并突出主架体91一定距离;把手组94虽可相对主架体91枢转,但枢转过后,把手组94的端部反而向上突出主架体91一定距离;因此行走轮组93及把手组94皆导致中耕机无法有效缩小整体体积。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前述的现有技术的缺点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折叠式中耕机,以可以进一步收折行走轮,进而缩小体积。
为达到上述的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计一种多功能折叠式中耕机,其中包含:
一主架体;
一枢转组,其枢设于主架体上,且包含有一连接杆及一转动件;连接杆的一端枢设于主架体上;转动件枢设于连接杆的另一端;
一阻力棒,其设于转动件的一端;
至少一行走轮,其设于转动件的另一端;
一把手组,其设于主架体上;
一引擎,其设于主架体上;
一蜗轮组,其设于主架体上,且与引擎相连接;
一耕刀组,其设于蜗轮组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欲使用中耕机的功能时,相对连接杆枢转转动件,使阻力棒朝向下方而行走轮位于上方,这时便可使阻力棒插入泥土中以发挥其功能;欲搬运移动中耕机时,反向枢转转动件,使行走轮位于下方而阻力棒朝向上方,这时便可让行走轮抵靠于地面上,进而方便推动中耕机;欲收纳存放中耕机时,则相对主架体枢转连接杆,如此便可让转动件、阻力棒及行走轮邻近于主架体;相较于现有技术的中耕机仅能收折阻力棒而无法收折行走轮,因此占据一定的收纳空间,本实用新型通过枢转组的设置而在收纳时可同时收折阻力棒及行走轮,进而可达到有效缩小整体体积的目的。
进一步而言,所述的多功能折叠式中耕机,其中:引擎设于主架体的顶端;主架体包含有一滑动部,滑动部位于引擎与蜗轮组之间;把手组可移动且可定位地设于主架体的滑动部上,且位于引擎的下方。因此把手组是通过向下移动的方式来收折,相较于现有技术以转动的方式而会导致把手组的端部向上突出,本实用新型的把手组相对贴合于主架体上,而可缩小整体体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角度立体外观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大部元件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把手组的元件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把手组的主视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主架体与枢转组的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枢转组的元件分解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插销卡合时的后视剖面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插销可移动时的后视剖面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阻力棒使用时的侧视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行走轮使用时的侧视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阻力棒微调角度时的侧视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把手组调整位置时的侧视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收折时的侧视示意图。
图15是现有技术的中耕机的阻力棒使用时的侧视示意图。
图16是现有技术的中耕机的收折时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主架体      11滑动部
12枢设壁      121轴孔
122轨道孔     1221定位槽
13上限位壁    14下限位壁
15第二插销    151头部
152卡合段     153移动段
16第二螺帽    17套筒
171环凸缘     18弹性元件
20枢转组      21连接杆
211第一插销孔 212第二插销孔
22转动件      221装设壁
2211阻力棒孔  2212行走轮孔
222枢设轴     23第一插销
231头部       24第三插销
31阻力棒      32行走轮
321轴杆       40引擎
50蜗轮组      60耕刀组
70把手组      71滑动架
711滑动壁     72弹性垫
73上轮体      74下轮体
75第一螺帽    76转动销
761头部       77齿轮止松垫圈
78拉动销      79第四插销
80提把
91主架体      92阻力棒组
921阻力棒     93行走轮组
94把手组      95引擎
96蜗轮组      97耕刀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折叠式中耕机包含有一主架体10、一枢转组20、一阻力棒31、两行走轮32、一引擎40、一蜗轮组50、一耕刀组60、一把手组70及一提把80。
请参阅图3至图5所示,前述的主架体10包含有一滑动部11、两枢设壁12、两上限位壁13及两下限位壁14;滑动部11为一方形管体(如图5所示);两枢设壁12间隔设置于滑动部11的顶端,且分别设于滑动部11的相对两侧壁面上,各枢设壁12上贯穿有一轴孔121及一轨道孔122,轨道孔122以轴孔121为圆心成圆弧形地延伸,轨道孔122的孔壁上成形有多个定位槽1221,各该定位槽1221沿着轨道孔122的弧形间隔设置;两上限位壁13分别延伸成形于两枢设壁12的底侧,并设于滑动部11的邻近顶端处的相对两侧面上;两下限位壁14分别设于滑动部11的邻近底端处的相对两侧面上。
请参阅图6及图7所示,前述的枢转组20枢设于主架体10上,且包含有一连接杆21及一转动件22;连接杆21的顶端枢设于主架体10的两枢设壁12之间,且枢设于各枢设壁12上的轴孔121中;连接杆21上邻近底顶两端处分别贯穿设有一第一插销孔211及一第二插销孔212。
请参阅图4、图6及图8所示,主架体10上进一步设有一第二插销15、一第二螺帽16、一套筒17及一弹性元件18;第二插销15选择性地穿设于两枢设壁12的轨道孔122的其中一定位槽1221中,且贯穿连接杆21的第二插销孔212;第二插销15包含有一头部151、两卡合段152及两移动段153,两卡合段152及两移动段153交错设置,卡合段152的外径大于移动段153的外径,卡合段152的形状与枢设壁12的轨道孔122的定位槽1221的形状相对应,因此卡合段152可卡合于相对应的枢设壁12上的轨道孔122的任一定位槽1221中,移动段153的外径小于各定位槽1221相邻处的最小间隙,因此移动段153可在相对应的枢设壁12上的轨道孔122的各定位槽1221中来回移动;第二螺帽16套设螺合于第二插销15上与头部151相对的端部,第二螺帽16与第二插销15的头部151分别位于两枢设壁12的外侧;套筒17套设于第二插销15外,且抵靠于其中一枢设壁12上,套筒17抵靠于枢设壁12的端部环绕有一环凸缘171;弹性元件18在本实施例中为一弹簧,其套设于套筒17外,且两端分别抵靠于套筒17的环凸缘171及第二插销15的头部151上,弹性元件18以此将第二插销15向外推动,且使第二螺帽16抵靠于另一枢设壁12上,并使第二插销15的两卡合段152分别卡合于两枢设壁12的轨道孔122的其中一定位槽1221中。
请参阅图8所示,平时弹性元件18使第二插销15卡合于两枢设壁12上,而使连接杆21无法相对两枢设壁12转动;请参阅图9所示,而欲相对枢设壁12转动连接杆21时,则向内推动第二插销15而压缩弹性元件18,直到第二插销15的两卡合段152分别脱离两轨道孔122,并改由两移动段153分别穿设于两轨道孔122中,这时便可转动连接杆21;请参阅图8所示,转动连接杆21到所希望的角度后,放开第二插销15,则弹性元件18又会使第二插销15的两卡合段152穿设回轨道孔122中,并卡合于该角度处的定位槽1221中,如此再次相对枢设壁12固定连接杆21。
请参阅图6及图7所示,转动件22枢设于连接杆21的底端,转动件22包含有两间隔设置的装设壁221,该两装设壁221的一侧相连接,该两装设壁221分别枢设于连接杆21的相对两侧;各装设壁221上贯穿成形有多个阻力棒孔2211及多个行走轮孔2212,各该阻力棒孔2211与各该行走轮孔2212分别位于装设壁221与连接杆21的一枢设轴222的相对两侧,且各该行走轮孔2212邻近转动件22的一端,各该阻力棒孔2211与各该行走轮孔2212皆以装设壁221与连接杆21的枢设轴222为圆心环绕间隔设置,阻力棒孔2211与该枢设轴222的距离及各行走轮孔2212与该枢设轴222的距离相同。
枢转组20进一步包含有一第一插销23及一第三插销24;第一插销23选择性地穿设两装设壁221的其中一阻力棒孔2211或其中一行走轮孔2212,且贯穿连接杆21的第一插销孔211,第一插销23的一端设有一头部231;第三插销24插设于第一插销23上与头部231相对的另一端,于是第一插销23的头部231及第三插销24可避免第一插销23自阻力棒孔2211或行走轮孔2212中脱落。
前述的阻力棒31设于转动件22的两装设壁221之间,且邻近转动件22设置行走轮孔2212的一端。
前述的两行走轮32分别位于转动件22的两装设壁221的外侧,且以一轴杆321贯穿转动件22的两装设壁221,并邻近装设壁221上与阻力棒31相对的另一端;在本实施例中,该轴杆321焊接固定于两装设壁221上,而两行走轮32则可相对轴杆321转动,但不此为限,亦可让行走轮32固定于轴杆321上,而让轴杆321相对两装设壁221转动。
请参阅图10所示,使用时,未插入第一插销23前,转动件22可相对连接杆21自由转动;以图10的方向来说,当转动件22顺时针转动时,两行走轮32间的轴杆321抵靠于连接杆21的左端,并且两行走轮32相对位于上方,而阻力棒31则相对位于下方,这时各装设壁221的其中一阻力棒孔2211与连接杆21的第一插销孔211相通,将第一插销23插入两装设壁221的该阻力棒孔2211及该第一插销孔211后,便可使转动件22连带阻力棒31及行走轮32固定于该角度,这时便可使用位于下方的阻力棒31;
请参阅图11所示,当转动件22逆时针转动时,最后阻力棒31抵靠于连接杆21的右侧,并且相对位于上方,而两行走轮32则相对位于下方,这时各装设壁221的其中一行走轮孔2212与连接杆21的第一插销孔211相通,将第一插销23插入两装设壁221的该行走轮孔2212及该第一插销孔211后,便可使转动件22连带阻力棒31及行走轮32固定于该角度,这时便可使用位于下方的行走轮32;
请参阅图12所示,此外,由于阻力棒孔2211及行走轮孔2212皆有多个,因此可通过将第一插销23穿设于不同的阻力棒孔2211及行走轮孔2212,来分别微调阻力棒31及行走轮32使用时的角度。
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前述的引擎40设于主架体10的滑动部11的顶端,且引擎40的一传动轴41穿设进滑动部11内。
前述的蜗轮组50设于主架体10的滑动部11的底端,且与引擎40的传动轴41相连接。
前述的耕刀组60设于蜗轮组50的两侧,因此引擎40可通过蜗轮组50驱动耕刀组60转动。
请参阅图3至图5所示,前述的把手组70可移动且可定位地设于主架体10的滑动部11上,且位于引擎40与蜗轮组50之间;把手组70的底端设有一滑动架71、两弹性垫72、两上轮体73、一下轮体74、一第一螺帽75、一转动销76、一齿轮止松垫圈77、一拉动销78及一第四插销79;滑动架71包含有两间隔设置的滑动壁711,该两滑动壁711的顶侧相连接,主架体10的滑动部11设于两滑动壁711之间(如图5所示);两弹性垫72分别设于两滑动壁711的内侧面上,且选择性地夹设滑动部11;上轮体73及下轮体74皆设于两滑动壁711之间,且上轮体73及下轮体74夹设滑动部11(如图5所示),两上轮体73沿着滑动部1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第一螺帽75焊接固定于其中一滑动壁711的外侧面上;转动销76贯穿两滑动壁711及下轮体74,且穿设螺合于第一螺帽75中,并位于滑动部11的下方,转动销76设有一头部761,该头部761与第一螺帽75夹设两滑动壁711;齿轮止松垫圈77设于转动销76的头部761与相对应的滑动壁711之间;拉动销78垂直地贯穿转动销76的头部761,以此可加大力臂,进而方便转动转动销76;第四插销79贯穿于转动销76与头部761相对的端部,且位于第一螺帽75的外侧,于是可避免转动销76转动过度而脱离第一螺帽75。
使用时,当转动销76的头部761与第一螺帽75并未紧迫地夹设两滑动壁711时,两滑动壁711内侧面的弹性垫72并未紧迫夹设滑动部11,如此一来便可通过上轮体73及下轮体74而使把手组70在滑动部11上移动;把手组70向上可移动至两滑动壁711抵靠于两上限位壁13,向下可移动至两滑动壁711抵靠于两下限位壁14;把手组70移动完毕后,转动转动销76,使其头部761与第一螺帽75紧迫地夹设两滑动壁711,并进而使两弹性垫72紧迫夹设滑动部11,如此便可使把手组70固定于当下的位置。
请参阅图3及图10所示,前述的提把80设于主架体10的滑动部11的底端,且邻近蜗轮组50处。
请参阅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使用中耕机的功能时,使阻力棒31朝向下方而行走轮32相对位于上方,这时便可使阻力棒31插入泥土中以发挥其功能;请参阅图11所示,欲搬运移动中耕机时,拔出第一插销23,并相对连接杆21转动转动件22,使行走轮32相对位于下方而阻力棒31朝向上方,接着重新插设第一插销23,便可固定行走轮32的位置而让行走轮32抵靠于地面上,进而方便推动中耕机。
请参阅图12所示,在上述两种使用状态下,皆可通过主架体10上的轨道孔122的多个定位槽1221,以及转动件22上的多个阻力棒孔2211及多个行走轮孔2212,而进一步微调转动件22的角度,即微调阻力棒31及行走轮32的角度;请参阅图13所示,此外,亦可相对主架体10移动把手组70来改变把手组70的位置,通过上述各方面的调整以可迎合不同场合及不同使用者的使用习惯。
请参阅图10及图11所示,此外,如欲不利用行走轮32而直接搬运本实用新型时,可直接将本实用新型扛在肩上,使用者的肩膀抵住两枢设壁12处,而滑动部11及枢转组20则分别位于肩膀的前后两侧,使用者的手则进一步握住提把80,如此便可稳固地搬运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1所示,而欲将本实用新型收纳时,首先使行走轮32相对位于下方而阻力棒31朝向上方;请参阅图14所示,接着相对枢设壁12转动连接杆21到轨道孔122的邻近滑动部11的端部处,于是行走轮32及阻力棒31亦连带转动至邻近滑动部11;而把手组70则移动至滑动部11的底端;本实用新型以此可同时收折行走轮32及阻力棒31,并配合把手组70的移动,以有效缩小整体体积,进而避免占据过多收纳空间。
此外,当本实用新型收折成收纳状态时,亦可直接通过提把80将本实用新型抬起,进而同样方便直接搬运本实用新型。
在其它实施例中,把手组底端的滑动架等构造亦可有其它变化,例如无需设置轮体及弹性垫,而直接让滑动架抵靠于滑动部上等等。
在其它实施例中,转动件的构造亦可有其它变化,例如转动件可为一杆体,并且直接枢设于连接杆的一侧面即可,其同样可发挥转动件的功能。
在其它实施例中,转动件亦可只有单一阻力棒孔及单一行走轮孔,如此虽无法进行阻力棒及行走轮的角度微调,但仍可使阻力棒及行走轮转动到使用的角度后,定位于该角度。
在其它实施例中,主架体与连接杆的枢设结构亦可有其它变化,即可以没有两枢设壁,而连接杆直接枢设于主架体的横向一侧,如此一来轨道孔的数量仅剩一个,而第二插销上亦仅剩单一卡合段及单一移动段,但如此仍可达到使连接杆相对主架体枢转及定位于多种角度的目的。
在其它实施例中,主架体的轨道孔亦可改成阻力棒孔及行走轮孔的形式,即包含有多个圆孔状的轨道孔,并且各该轨道孔环绕间隔设置,而第二插销则无需进一步设置弹性元件,并改为跟第一插销相同的使用方式,其同样可发挥调整及固定连接杆与主架体的相对角度的功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披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应当可以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改变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多功能折叠式中耕机,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主架体;
一枢转组,其枢设于主架体上,且包含有一连接杆及一转动件;连接杆的一端枢设于主架体上;转动件枢设于连接杆的另一端;
一阻力棒,其设于转动件的一端;
至少一行走轮,其设于转动件的另一端;
一把手组,其设于主架体上;
一引擎,其设于主架体上;
一蜗轮组,其设于主架体上,且与引擎相连接;
一耕刀组,其设于蜗轮组的两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折叠式中耕机,其特征在于:
引擎设于主架体的顶端;
主架体包含有一滑动部,滑动部位于引擎与蜗轮组之间;
把手组可移动且可定位地设于主架体的滑动部上,且位于引擎的下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折叠式中耕机,其特征在于:把手组的底端设有一滑动架、一第一螺帽及一转动销;滑动架包含有两间隔设置的滑动壁,该两滑动壁的顶侧相连接,主架体的滑动部设于两滑动壁之间;第一螺帽固设于其中一滑动壁的外侧面上;转动销贯穿两滑动壁,且穿设螺合于第一螺帽中,并位于主架体的滑动部的下方,转动销设有一头部,转动销的头部与第一螺帽夹设两滑动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折叠式中耕机,其特征在于:把手组的底端设有两上轮体及一下轮体,各该轮体皆设于两滑动壁之间,且上轮体及下轮体夹设主架体的滑动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折叠式中耕机,其特征在于:主架体的滑动部的邻近顶端处的相对两侧面上分别设有一上限位壁;滑动部的邻近底端处的相对两侧面上分别设有一下限位壁;
把手组底端的两滑动壁选择性地抵靠于两上限位壁,并选择性地抵靠于两下限位壁。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功能折叠式中耕机,其特征在于:枢转组的转动件上贯穿成形有多个阻力棒孔及多个行走轮孔,各该阻力棒孔与各该行走轮孔分别位于转动件与连接杆的一枢设轴的相对两侧,各该阻力棒孔与各该行走轮孔皆以转动件与连接杆的枢设轴为圆心环绕间隔设置;
枢转组的连接杆上贯穿有一第一插销孔;
枢转组进一步包含有一第一插销,其选择性地穿设转动件的其中一阻力棒孔或其中一行走轮孔,且贯穿连接杆的第一插销孔。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功能折叠式中耕机,其特征在于:枢转组的转动件包含有两间隔设置的装设壁,该两装设壁分别枢设于连接杆的相对两侧;阻力棒设于该两装设壁的邻近一端处,且选择性地抵靠于连接杆;行走轮以一轴杆贯穿两装设壁的邻近另一端处,且该轴杆选择性地抵靠于连接杆。
8.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功能折叠式中耕机,其特征在于:
主架体上设有至少一轨道孔;各轨道孔以主架体与连接杆的一轴孔为圆心成圆弧形地延伸,该轨道孔的孔壁上成形有多个定位槽,各该定位槽沿着轨道孔的弧形间隔设置;
枢转组的连接杆上贯穿有一第二插销孔;
主架体上进一步设有一第二插销,其选择性地穿设于主架体的各轨道孔的其中一定位槽中,且贯穿连接杆的第二插销孔,第二插销包含有一头部、至少一卡合段及至少一移动段,卡合段的外径大于移动段的外径,卡合段可卡合于相对应的轨道孔的任一定位槽中,移动段可在相对应的轨道孔的各定位槽中移动;
第二插销上进一步设有一第二螺帽及一弹性元件;第二螺帽套设螺合于第二插销上,第二螺帽与第二插销的头部分别位于主架体的相对两侧;弹性元件设于主架体与第二插销的头部之间,弹性元件将第二插销向外推动,并使第二插销的各卡合段卡合于相对应的轨道孔的其中一定位槽中,且使第二螺帽抵靠于主架体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功能折叠式中耕机,其特征在于:
主架体上设有两间隔设置的枢设壁,连接杆枢设于两枢设壁之间;
主架体上设有两轨道孔,其分别设于两枢设壁上;
第二插销选择性地穿设于两枢设壁的轨道孔的其中一定位槽中,且第二插销具有两卡合段及两移动段,两卡合段及两移动段交错设置;第二插销的头部与第二螺帽分别位于两枢设壁的外侧;
弹性元件设于第二插销的头部与相对应的枢设壁之间,并使第二螺帽抵靠于相对应的枢设壁上。
10.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功能折叠式中耕机,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有一提把,其设于主架体上。
CN201420222660.XU 2014-02-20 2014-04-30 多功能折叠式中耕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2769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2915U TWM480244U (zh) 2014-02-20 2014-02-20 多功能摺疊式中耕機
TW103202915 2014-02-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27690U true CN203827690U (zh) 2014-09-17

Family

ID=51395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22660.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27690U (zh) 2014-02-20 2014-04-30 多功能折叠式中耕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3827690U (zh)
TW (1) TWM48024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17170A (zh) * 2017-03-15 2018-10-09 浙江星月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微耕机
RU195668U1 (ru) * 2019-10-23 2020-02-03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МОБИЛ К" (ООО "МОБИЛ К") Мотобло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D211873S (zh) 2020-07-17 2021-06-01 麥卡隆國際有限公司 中耕管理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17170A (zh) * 2017-03-15 2018-10-09 浙江星月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微耕机
CN108617170B (zh) * 2017-03-15 2023-09-01 浙江星月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微耕机
RU195668U1 (ru) * 2019-10-23 2020-02-03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МОБИЛ К" (ООО "МОБИЛ К") Мотобло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80244U (zh) 2014-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27690U (zh) 多功能折叠式中耕机
CN104354750B (zh) 一种联动折叠童车的上联动折叠关节
CN204742995U (zh) 一种可调式电吹风支架
CN204623707U (zh) 一种滑板车拉簧折叠结构
CN204527255U (zh) 一种推车车架
CN205008980U (zh) 一种具有可调节配重的磨地机
CN203111283U (zh) 推把能换向的童车
CN204623529U (zh) 儿童推车
CN205018661U (zh) 一种婴儿床的护栏折叠杆机构
CN204161422U (zh) 一种折叠童车
CN104527757A (zh) 儿童伞把车
CN204196989U (zh) 可转换为睡篮的儿童座兜
CN204670559U (zh) 一种溜溜车拉杆箱
CN204136823U (zh) 一种便捷稳定型汽车座椅扶手
CN204055842U (zh) 折叠式购物车
CN203855926U (zh) 一种多功能冰铲
CN203902595U (zh) 一种手推车
CN204309861U (zh) 儿童伞把车
CN203487436U (zh) 一种小型压路机
CN202374858U (zh) 一种连接头
CN203268111U (zh) 换向儿童推车
CN204908740U (zh) 一种多功能秋千
CN202478858U (zh) 一种手动旋转搅拌器
CN204105493U (zh) 一种多功能婴儿载具
CN201758530U (zh) 辅助轮架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17

Termination date: 201904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