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12646U - 一种电缆铝箔带的接头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缆铝箔带的接头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812646U CN203812646U CN201420195579.7U CN201420195579U CN203812646U CN 203812646 U CN203812646 U CN 203812646U CN 201420195579 U CN201420195579 U CN 201420195579U CN 203812646 U CN203812646 U CN 20381264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luminium foil
- foil strip
- joint
- strip
- cab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缆铝箔带的接头结构。目的是提供的接头结构应能有效保证电信号质量,并且连接牢固。技术方案是:一种电缆铝箔带的接头结构,包括两个搭接的铝箔带,两个铝箔带均由铝箔与PET层复合而成且两个铝箔带的铝箔朝向一致;其特征在于:每个铝箔带的搭接端均往PET一面斜向翻折后使得两个铝箔带的翻折边相互吻合;一铝箔接头覆盖在翻折后的两个铝箔带翻折端上后,又通过胶水与翻折端以及铝箔带的PET层上粘合为一体;所述铝箔接头结构与铝箔带相同,铝箔接头上的铝箔与所述翻折端的铝箔面对面贴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信号传输领域,具体是同轴电缆屏蔽用的铝箔。
背景技术
常规的同轴电缆的结构由内到外依次为:内导体1、绝缘层2、铝箔层3、金属丝层4以及护套5;其中的铝箔层和金属丝层共同形成了屏蔽层(又称外导体)。由于“集肤效应”的影响,位于内层的铝箔层承担着主要的屏蔽作用。
现有的铝箔层结构均为铝箔3-2与PET层3-1通过胶水复合而成;制造电缆时,先在内导体外部注塑绝缘层形成芯线,接着在芯线外部包覆铝箔层并由高速编织机在铝箔的外部编织金属丝层,最后在金属丝层外部注塑护套形成电缆。
上述生产过程中的铝箔层被预先裁切成带状并且缠绕成盘状,生产时逐步释放参与电缆制作。当一盘带状铝箔层将释放完毕时,需接续新的铝箔层;现有的接续方式仅是简单地将两个铝箔层的接头端搭接(如图2、图3所示,搭接后扔保持铝箔的朝向一致);显然,由于PET层绝缘,铝箔层在此处形成了断路,只能通过金属丝层保持屏蔽层的电导通;但是由此造成对电缆的屏蔽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回波损耗和信号衰减指标难以达到较高的要求。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对同轴电缆的屏蔽性能不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开发具有高质量的同轴电缆,已经是业界的迫切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电缆铝箔带的接头结构及其铝箔带续借方法的改进,所提供的接头结构应能有效保证电信号质量,并且连接牢固。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缆铝箔带的接头结构,包括两个搭接的铝箔带,两个铝箔带均由铝箔与PET层复合而成且两个铝箔带的铝箔朝向一致;其特征在于:每个铝箔带的搭接端均往PET一面斜向翻折后使得两个铝箔带的翻折边相互吻合;一铝箔接头覆盖在翻折后的两个铝箔带翻折端上后,又通过胶水与翻折端以及铝箔带的PET层上粘合为一体;所述铝箔接头结构与铝箔带相同,铝箔接头上的铝箔与所述翻折端的铝箔面对面贴合。
所述铝箔带的翻折边与铝箔带的长度方向形成的角度为20-70度。
所述胶水为亚克力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头结构,直接通过铝箔接头实现了两个铝箔带的电导通,保证了外导体在集肤效应时的电路畅通无阻;而且两个铝箔带的翻折边相互吻合,使屏蔽层严密无泄漏确保了屏蔽效果;经测试,电缆的回波性能和信号衰减指标均提高20%以上。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方法,操作简单快捷无技术难度,操作人员稍加培训即能熟练,所采用铝箔接头为不干胶结构,使用方便,所以成本较低,便于推广实施。
附图说明
图1是同轴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铝箔层接续方式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铝箔层接续方式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续步骤的过程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头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6是铝箔接头使用前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缆铝箔带的接头结构,包括两个搭接的铝箔带,两个铝箔带均由铝箔3-2与PET层3-1复合而成,搭接时两个铝箔带的铝箔朝向一致;显然,以上所述均与现有铝箔带的续接方式类同。
本实用新型所作的改进是:每个铝箔带的搭接端P均往PET层一面斜向翻折(翻折后每个翻折端的PET层均与本铝箔带的PET层贴合),使得两个铝箔带的翻折边3-2-1相互吻合(两个铝箔带的翻折边之间不留间隙以保证屏蔽严密,两个铝箔带之间也不要相互叠合);一铝箔接头6(铝箔接头的结构与铝箔带相同)覆盖在翻折后的两个铝箔带翻折端上(铝箔接头上的铝箔与所述翻折端的铝箔面对面贴合)后,该铝箔接头又通过胶水与所述翻折端以及铝箔带的PET上粘合为一体(图4中步骤e显示了接续后的主视结构)。
所述铝箔带的翻折边与铝箔带的长度方向形成的角度为20-70度;作为推荐,该角度为45度。
所述胶水为亚克力胶或其他导电胶水(如聚氨酯胶水、尼龙胶水、502胶水等等)。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缆铝箔带的接续方法,依次按以下步骤进行:
1)两个铝箔带的朝向一致摆放且长度方向保持一致(如图3、图4所示),然后相互搭接形成一定长度的重叠部位;
2)每个铝箔带的搭接端P均往PET一面斜向翻折后使得两个铝箔带的翻折边3-2-1相互吻合(图4中步骤a、步骤b);
3)一涂有胶水的铝箔接头6覆盖在翻折后的两个铝箔带翻折端以及翻折端附近的PET上(铝箔接头的长度应当大于铝箔带的宽度,使得铝箔接头覆盖铝箔带翻折端后还能与一部分PET层粘合;如图4中步骤c所示),将两个铝箔带连为一体;
4)沿着铝箔带的长度方向修剪铝箔带边沿,将铝箔接头突出部位清除(如图4中步骤d所示)即可。
显然步骤2)翻折时,铝箔带的翻折边与铝箔带的长度方向形成的角度没有限制,一般可以为20-70度,优选45度。
所述铝箔接头的结构与铝箔带的结构相同。
所述铝箔接头,可预先将铝箔一面通过胶水粘合在离型纸7上(图6所示),类同不干胶纸;这样使用更为方便。
本实用新型所述各类材料,可全部外购获得。
Claims (3)
1.一种电缆铝箔带的接头结构,包括两个搭接的铝箔带(3),两个铝箔带均由铝箔(3-2)与PET层(3-1)复合而成且两个铝箔带的铝箔朝向一致;其特征在于:每个铝箔带的搭接端(P)均往PET一面斜向翻折后使得两个铝箔带的翻折边(3-2-1)相互吻合;一铝箔接头(6)覆盖在翻折后的两个铝箔带翻折端上后,又通过胶水与翻折端以及铝箔带的PET层上粘合为一体;所述铝箔接头结构与铝箔带相同,铝箔接头上的铝箔与所述翻折端的铝箔面对面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铝箔带的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铝箔带的翻折边与铝箔带的长度方向形成的角度为20-7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缆铝箔带的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水为亚克力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195579.7U CN203812646U (zh) | 2014-04-21 | 2014-04-21 | 一种电缆铝箔带的接头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195579.7U CN203812646U (zh) | 2014-04-21 | 2014-04-21 | 一种电缆铝箔带的接头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812646U true CN203812646U (zh) | 2014-09-03 |
Family
ID=51451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195579.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812646U (zh) | 2014-04-21 | 2014-04-21 | 一种电缆铝箔带的接头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812646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43271A (zh) * | 2014-04-21 | 2014-07-23 | 杭州东兴电讯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电缆铝箔带的接头结构及其铝箔带接续方法 |
CN111834035A (zh) * | 2019-04-23 | 2020-10-27 | 优易电缆(张家港)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z型屏蔽层的电缆 |
-
2014
- 2014-04-21 CN CN201420195579.7U patent/CN203812646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43271A (zh) * | 2014-04-21 | 2014-07-23 | 杭州东兴电讯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电缆铝箔带的接头结构及其铝箔带接续方法 |
CN103943271B (zh) * | 2014-04-21 | 2016-03-23 | 杭州东兴电讯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电缆铝箔带的接头结构及其铝箔带接续方法 |
CN111834035A (zh) * | 2019-04-23 | 2020-10-27 | 优易电缆(张家港)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z型屏蔽层的电缆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190147B2 (ja) | 漏洩同軸ケーブル | |
CN203812646U (zh) | 一种电缆铝箔带的接头结构 | |
CN102222545A (zh) | 一种同轴电缆及其生产工艺 | |
CN103943271B (zh) | 一种电缆铝箔带的接头结构及其铝箔带接续方法 | |
CN202003726U (zh) | 具有补强板贴膜结构的软性排线 | |
CN202018843U (zh) | 一种聚酰亚胺薄膜热熔胶促进剂云母绕包线 | |
CN201226265Y (zh) | 防水型自粘铝箔射频电缆 | |
CN202584921U (zh) | 三屏蔽同轴电缆的短卷边形铝箔 | |
CN101950837A (zh) | 泄漏同轴电缆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3325458A (zh) | 一种高频线屏蔽包带结构 | |
CN202167251U (zh) | 一种新型展翅金属箔 | |
CN207690557U (zh) | 双面镀层屏蔽材料及使用该屏蔽材料的屏蔽线缆 | |
CN204537718U (zh) | 具有电缆分割件的电缆 | |
CN204440919U (zh) | 一种屏蔽复合铜箔及使用该铜箔的对绞数据传输线 | |
CN207692290U (zh) | 复合金属层屏蔽材料及使用该屏蔽材料的屏蔽线缆 | |
CN203276924U (zh) | 一种高频线屏蔽包带结构 | |
CN209822301U (zh) | 一种屏蔽电缆 | |
CN207834006U (zh) | 一种同轴高频波屏蔽线 | |
CN203377030U (zh) | 改良型同轴线缆 | |
CN207690522U (zh) | 一种高强度、高柔软性电缆屏蔽膜 | |
CN203300231U (zh) | 防外界电磁波干扰的音频传输电缆 | |
CN220456115U (zh) | 柔软型传感器电缆 | |
CN203311902U (zh) | 线缆 | |
CN210516451U (zh) | 一种变压器静电板结构 | |
CN202167291U (zh) | 一种漏泄同轴电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0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323 |
|
C25 |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