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93538U - 自行车的线控旋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自行车的线控旋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93538U
CN203793538U CN201420074536.3U CN201420074536U CN203793538U CN 203793538 U CN203793538 U CN 203793538U CN 201420074536 U CN201420074536 U CN 201420074536U CN 203793538 U CN203793538 U CN 2037935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bicycle
revolve
adjustment
fol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7453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荣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ANYU MACHINER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ANYU MACHINER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ANYU MACHINER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ANYU MACHINER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07453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935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935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9353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主要系提供一种自行车的线控旋拨结构,属于控制装置领域。本实用新型中的线控选拨结构主要系与一自行车装置及自行车把手间,以提供控制该自行车装置的作动,其包含有:一夹持组,一旋拨组,一高度调整组;其中夹持组系以一定位栓共同穿设各该第一、第二夹座予以螺设固定;利用松开该定位栓后即可调整该旋拨组与把手上的位置,以及该旋拨组以斜向线性位移调整与把手间的高度,于旋紧该定位栓则同步使该旋拨组与把手间的位置及高度予以固定,而具有符合人体工学的高度调整设计,配合该高度调整组相关构件系以一体方式分别设于各该夹持组及旋拨组间,整体结构简单且组设快速,同步完成定位与高度调整,于操作上容易又方便。

Description

自行车的线控旋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关于控制装置,特别是指使用于自行车相关装置且以线控方式利用旋拨动作予以驱动,并同时具有拨旋杆的高度以及钢索松紧等双重调整功效者。
背景技术
自行车发展已有200多年,人们对于自行车使用上的需求亦有所变化,从早期单纯为交通工具、载运物品,到现今作为休闲运动运用途,因使用上消费者的需求不同,开始在自行车架上装设各式各样的组件或装置;以目前大部份消费者而言,自行车架上常见组设组件或装置,除煞车、曲柄踏板组、轮圈组、及变速系统等基本配备外,更进一步包括:灯具、货架、菜篮、水壶架、手机架、避震器、座垫高度调整装置、测速器或秒表、体适能相关装置、GPS 定位装置、防盗装置、铃铛、停车柱及各式收纳包等等,提供骑乘者相当多的选择。
前述组件或装置,有一部分主要是作为置放物品用途,另一部份则为具有特殊功能的装置,此类特殊功能的组件则更细分有需以手动或自动等方式使各该装置或组件可受控制驱动并运作或侦测;例如,煞车、变速系统、缓冲器、座垫高度调整装置等均属需手动操作控制其运作;测速器或秒表、体适能相关装置、GPS 定位装置、防盗装置等则属于组装后即自动驱动进行运作或侦测者。
以手动控制自行车相关装置的技术应用,大致上又可分为线控型、气油压型、电磁型及无线射频型等三大类,其中线控型系指前述自行车相关装置以钢索拉引方式予以控制其运作的开启及关闭,属机械式的应用;气油压型则是将自行车相关装置配合油路或气路与相关压力组件,进行开启或关闭相关控制的应用;电磁型即利用电磁组件配合电路控制自行车相关装置的技术应用;无线射频型则是以红外线或蓝牙等无线射频技术,将信号传递后驱动自行车相关装置的启动、关闭或侦测等的技术者。
进一步针对线控型的自行车相关装置的控制结构,大致上均具可组设于车架上的夹持组,以及控制拉引钢索的驱动组,然而各机构组于构件及其关联性或空间型态,则有相当大的差异,于操作上的驱动动作为按压或拨旋,以及于功能上的达成亦有所不同;线控型的自行车相关装置的控制结构所应用的驱动组结构,多采用旋拨式的驱动方式以拉引钢索,来达到切换或驱动自行车相关装置的控制效果;而夹持组的作用主要在提供可固定于车架上的部位,让其它组件可于车架预定部位进行作动;因此除了各组件的构成组件相关机构设计外,如添加手部按压或旋拨该驱动组动作的人因设计考虑时,夹持车架管材中心轴线方向、驱动组及钢索拉引的相对位置与相互间的作动方向则更是设计的重点。
 按,习知属旋拨式的线控型自行车装置控制结构,如台湾第096216981 号新型专利所揭露的自行车刹车把手锁固装置,是适用于该自行车的一把手杆,并包含:一固定座,包括一围绕该把手杆的承靠部,该承靠部具有一与该把手杆相顶抵且呈曲面状的第一承靠面,及一与该第一承靠面相背设置的第二承靠面;一握把,是枢设于该固定座;及一夹持单元,包括分别设置于该把手杆两侧的一第一环片与一第二环片,及一穿设于该固定座与该等环片的调整件,每一环片是和该第二承靠面与该把手杆相顶抵,且该第一环片是与该第二环片枢接,该等环片与该承靠部相配合界定出一供该把手杆穿设的固定孔。
第二种习知属旋拨式的线控型自行车装置控制结构,如台湾第101215332 号新型专利所揭露的自行车避震器线控拨杆及装置,包含:一内线;一线控拨杆,连接于该内线的一端且包括:一本体,该本体沿一轴线设置且具有一形成于表面的沟槽,且该沟槽具有一卡部;一主杆体,该主杆体能够沿该轴线转动且设置于该本体,且该主杆体供该内线的一端固定;一副杆体,该副杆体枢设于该主杆体,其枢接点与该轴线间隔设置,且该副杆体与该主杆体间具有一相斥力;一凸柱,该凸柱连接该副杆体并于该沟槽内移动,该凸柱相对于该沟槽在一导入该卡部的导入位置,及一远离该卡部的导出位置间移动;及一导线座,该导线座连接于该内线的另一端,且包括一连接该内线且绕一中心轴旋转的转动件,及一套设于该内线且其两端均被固定的弹性件,该弹性件的其中一端被固定于该转动件,且该弹性件在该凸柱移动至该导入位置时会被压缩,该弹性件在该凸柱移动至该导出位置时,因其弹性回复力自动回复并使该转动件复位。
第三种习知属旋拨式的线控型自行车装置控制结构,如台湾第098220956 号新型专利所揭露的改良型线控装置,系包括:一定位环座,系一体成形的构件,该定位环座中形成一把手穿槽,该定位环座上形成一枢接部及位于该枢接部侧边的穿孔;一操作杆,该操作杆具有一枢结部以及位于该枢接部两侧的拨转部以及连结部,该操作杆以该枢结部结合一枢接组件可转动地枢接于该定位环座的枢接部处,使操作杆的枢结部可于定位环座枢接部的枢转空间中转动,该连结部中形成一穿线孔;以及一线控组件,系包括一操控线,该操控线一端穿过该定位环座的穿孔,且该操控线以其线芯再穿设于该操作杆的连结部的穿线孔连接操作杆。
实用新型内容
上述结构中,均为利用旋转旋把拉引钢索的操作方式,其中第一结构系作为自行车剎车装置的线控组件,为平行式的线控技术应用,见其钢索穿设于固定座内并与把手的管部中心轴线平行;第二结构则为避震装置所使用的线控技术,该结构夹持车架管部的中心轴线与钢索受拉引方向呈非平行状态;第三结构则为通用型的线控驱动装置,其钢索末端可与任何其车架中心轴线与钢索于座体内受驱动拉引的方向亦呈非平形状态者。由于被夹持管材中心轴线与驱动组的固定座两者间的相对位置,攸关手部拨旋的姿势,而驱动组的拨杆与管材间的距离则涉及可旋拨角度范围,以第一种习知结构而言,拨杆与管材间的距离更影响到旋拨时手指伸展的程度,故各线控装置的技术应用,会因组设于车管的部位、钢索拉引方向、旋拨控制角度范围、手部动作及姿势等考虑因素,而有不同的结构设计。
前述各该习知结构虽均可达到旋拨拉引钢索以控制相关装置驱动的效果,且同时均具备有钢索松紧调整的装置;惟,夹持组及驱动组间的相对位置为固定无法调整,使得被夹持管材的中心轴线与驱动组间的距离为固定的状态,以致旋杆的高度与管材间的距离亦呈固定形式,无法因每个人手部大小不同而作调整,不符合人体工学;再者,前述习知结构的驱动组多为组设于另一基座组件,再将夹持组与基座接设,换言的,各该夹持组及驱动组两者系藉由该基座为媒介而间接结合,此一结构设计对于高度要求轻量化的自行车产业而言,仍有进步的空间;故本案创作人提供一种具有旋拨高度调整、结构简单而更具轻量的线控结构,以解决习知结构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本实用新型所揭露自行车的线控旋拨结构,主要设置于一自行车装置及自行车把手间,以提供控制该自行车装置的作动,其包含有:一夹持组,系以一定位栓共同穿设各该第一、第二夹座予以固定接设,各该第一、第二夹座共同形成一把手夹持部;一旋拨组,其具有一旋拨座,及枢设于该旋拨座第一端的一旋拨件,提供手部施力的部位,该旋拨件可于该旋拨座上旋转;一高度调整组,系设于各该夹持组及旋拨组之间,以一体方式形成于各该第一、第二夹座间呈中空状的一旋拨夹部,其中心轴线系与该把手夹持部的中心轴线呈预设角度的一斜向角,于该旋拨座第二端以一体方式形成具预设高度柱状的一调整夹柱,系可夹固于该旋拨夹部内,并可于其内作线性位移,该调整夹柱位移方向与旋拨夹部中心轴线平行;藉由上述构件,利用松开该定位栓后即可调整该旋拨组与把手上的位置,以及该旋拨组以斜向线性位移调整与把手间的高度,于旋紧该定位栓则同步使该旋拨组与把手间的位置及高度予以固定,而具有符合人体工学的高度调整设计,配合该高度调整组相关构件系以一体方式分别设于各该夹持组及旋拨组间,整体结构简单且组设快速,同步完成定位与高度调整,于操作上容易又方便,亦可达到轻量化的效果,故极具实用性及高经济价值者。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即在提供一种自行车的线控旋拨结构,系利用与自行车管材中心轴线呈预设角度斜向设置的一高度调整组,设于夹持组及旋拨组之间,并以斜向线性位移方式达到旋拨组与自行车管材的距离,达到高度调整的功效,以因应不同使用者手部大小及姿势,为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种自行车的线控旋拨结构,其具有可调整高度的一高度调整组,其组成组件系以一体方式分别形成于夹持组及旋拨组间,而使夹持组及旋拨组两者呈直接组设状态,无需另一基座组件作为媒介,故整体结构简单,且更具轻量化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种自行车的线控旋拨结构,系于夹持组及旋拨组间设有一高度调整组,其可同时调整夹持于车架上的位置及旋拨组相对于车架的斜向延伸高度,故具有同步调整功效,同时调整的操作方式简单、容易且快速。
本实用新型的更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种自行车的线控旋拨结构,系具有一松紧调整组设于高度调整组上,以提供钢索穿设后,调节钢索外露于该套件的长度,以产生线控的松紧状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组设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组设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组设示意图三。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高度调整作动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旋拨控制作动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松紧调整作动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自行车装置组配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组设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组设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其中,10 夹持组,11第一夹座,12第二夹座,13 把手夹持部,14 定位栓,20 旋拨组,21 旋拨座,22旋拨件,221 阶状凹槽,23 枢接组件,231 第一枢件,232 第二枢件,30 高度调整组,31旋拨夹部,32 调整夹柱,40 松紧调整组,41 旋件,411 凸缘,42 旋钮,421 凹沟,43 套件,44 钢索,441 定位端,45 弹性件,50 自行车装置,60 把手,θ 斜向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首先请参照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自行车的线控旋拨结构,主要系与一自行车装置(50)及一把手(60)间,以提供控制该自行车装置(50)的作动,其包含有:一夹持组(10),以及设于该夹持组(10)上的一旋拨组(20)、一高度调整组(30)及一松紧调整组(40)。
该夹持组(10),具有相互对应的一第一夹座(11)及一第二夹座(12);并于各该第一、第二夹座(11)(12)间预设部位共同形成中空状的一把手夹持部(13),提供夹持该把手(60)的部位;并配合一定位栓(14)共同穿设各该第一、第二夹座(11)(12)予以固定接设。
该旋拨组(20),其具有一旋拨座(21),及枢设于该旋拨座(21)一端的一旋拨件(22),提供手部施力的部位,该旋拨件(22)可于该旋拨座(21)上旋转;各该旋拨座(21)及旋拨件(22)之间,系以一枢接组件(23)共同穿设于其中,该枢接组件(23)具有一第一枢件(231)及一第二枢件(232),两者分别由各该旋拨座(21)及旋拨件(22)枢接的两侧穿设后,并使各该第一、第二枢件(231)(232)的穿设端则相互螺设定位。
该高度调整组(30),系设于各该夹持组(10)及旋拨组(20)之间,其具有呈预设曲面中空锥槽的一旋拨夹部(31),为各该第一、第二夹座(11)(12)间于另一预设部位共同形成的中空状,该旋拨夹部(31)中心轴线系与该把手夹持部(13)的中心轴线呈预设角度的一斜向角(θ);于该旋拨座(21)另端形呈预设高度柱状的一调整夹柱(32),呈可与该旋拨夹部(31)完整抵接配合的锥体状,故可夹固于该旋拨夹部(31)内,并可于其内作线性位移;该调整夹柱(32)位移方向与旋拨夹部(31)中心轴线平行,并于松开该定位栓(14)后进行接设状态的各该旋拨件(22)、旋拨座(21)及调整夹柱(32),与该把手(50)间的斜向高度调整位移至适当位置后,旋紧该定位栓(14)以迫紧各该第一、第二夹座(11)(12)相抵接并共同夹持各该把手(60)及调整夹柱(32)固定定位。
该松紧调整组(40),系设于该高度调整组(30)上,其具有穿设于该调整夹柱(32)内的一旋件(41),及套设于该旋件(41)外且位于该调整夹柱(32)端缘处的一旋钮(42);配合内外相互套设的一套件(43)及一钢索(44)共同穿设于各该旋件(41)及调整夹柱(32)内,并定位于该旋拨件(22)上;该钢索(44)另端则与该自行车装置(50)相接;该旋拨件(22)与该钢索(44)穿设的部位形呈具较大孔径的一阶状凹槽(221);该钢索(44)其一穿设端则呈较大外径的一定位端(441),并设于该阶状凹槽(221)内;该旋钮(42)内部形成有凹状的四凹沟(421),可与该旋件(41)外径缘形成有凸状的四凸缘(411)相互配合,使该旋件(41)及旋钮(42)间呈卡制状态以产生同步旋转,且该旋件(41)又可于该旋钮(42)内作相对位置的线性位移,以与该调整夹柱(32)间产生相对位置的距离变化,而具有调节该钢索(44)外露于该套件(43)的长度以产生线控的松紧调整;该旋拨件(22)于该旋拨座(21)旋转时则同步拉引该钢索(44);该旋件(41)其一端螺设于该调整夹柱(32)内,另端则外露于该调整夹柱(32)的端缘并与该旋钮(42)相套设,且于该旋件(41)套接的端缘面凹设有一接槽(411);该套件(43)的一端系固设于该接槽(411)内;一弹性件(45),系设于各该旋钮(42)内部及旋件(41)之间,提供该旋钮(42)朝该调整夹柱(32)位移贴近的自动弹力。
藉由上述构件,利用松开该定位栓(14)后即可调整该旋拨组(20)与把手(60)上的位置,以及该旋拨件(22)以斜向线性位移调整与把手(60)间的高度,于旋紧该定位栓(14)则同步使该旋拨组(20)与把手(60)间的位置及高度予以固定,而具有符合人体工学的高度调整设计,配合该高度调整组(30)相关构件系以一体方式分别设于各该夹持组(10)及旋拨组(20)间,整体结构简单且组设快速,同步完成定位与高度调整,于操作上容易又方便,亦可达到轻量化的效果,故极具实用性及高经济价值者。
为供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构造特征、运用技术手段及所预期达成的功效,兹将本实用新型使用方式加以叙述如下:
本实用新型各该旋拨夹部(31)及调整夹柱(32)的中心轴线,系与各该把手(60)及把手夹持部(13)的中心轴线两者间呈非平行斜置状态,其相对斜置的角度θ范围为1-60 度为最佳。
本实用新型的该高度调整组(30),于整体组设前,系预先将该调整夹柱(32)以一体方式形成于该旋拨座(21)预设部位;该旋拨夹部(31)以一体方式形成于各该第一、第二夹座(11)(12)间预设部位;故各该调整夹柱(32)与旋拨座(21)两者系呈同步作动且相互间具力量传导,各该旋拨夹部(31)分别与第一、第二夹座(11)(12)间呈同步作动且相互间具力量传导。
本实用新型各组件间的组设,请参照图2至图6,首先将该旋拨件(22)以各该第一、第二枢件(231)(232)共同枢设于该旋拨座(21)预设部位,此时各该第一、第二枢件(231)(232)分别以各该旋拨件(22)及旋拨座(21)的两侧穿接枢接点处,并使各该第一、第二枢件(231)(232)于穿设其枢接点内的端缘相互螺锁定位;将该套件(43)的一端设于该旋件(41)一端缘处,该弹性件(45)则套设于该旋件(41)外径缘预设部位,再共同将各该套件(43)、旋件(41)及弹性件(45)共同穿设于该旋钮(42)内,此时各该凸缘(411)系嵌设于各该凹沟(421)内,且可使各该旋件(41)及套件(43)于该旋钮(42)内作线性位移;接着将该钢索(44)由该阶状凹槽(221)穿入,并依序穿设各该调整夹柱(32)内、旋钮(42)、弹性件(45)、旋件(41)及套件(43)等构件,最后使该钢索(44)穿设的末端则与该自行车装置(50)相接设。
本实用新型组设于自行车架时,本实施例系以装设于该把手(60)上的应用作为组设说明,将前述段落已相互组设的各该旋拨组(20)、高度调整组(30)及松紧调整组(40),藉由各该第一、第二夹座(11)(12)两相对应并同时对合,以分别组接各该把手(60)及调整夹柱(32)于各该把手夹持部(13)及旋拨夹部(31)内;以该定位栓(14)共同穿设各该第一、第二夹座(11)(12),于旋紧后同时迫紧各该把手(60)及调整夹柱(32),即同步使各该旋拨组(20)、高度调整组(30)及松紧调整组(40)可定位于该把手(60)上,以及各该旋拨组(20)及调整夹柱(32)同时可定位于该旋拨夹部(31)上,即组设完成。
本实用新型该旋拨件(22)于该把手(60)上进行位置或高度的调整时,请参照图3至图5即已定位于该把手(60)上的各该夹持组(10)、旋拨组(20)、高度调整组(30)及松紧调整组(40),无论是欲进行位置或高度调整时,均仅将该定位栓(14)调松但不脱离各该第一、第二夹座(11)(12),此时各该把手夹持部(13)及旋拨夹部(31)系分别与各该把手(60)及调整夹柱(32)的外径缘产生间隙,即可同步移动各该把手(60)及调整夹柱(32)各别于各该把手夹持部(13)及旋拨夹部(31)间的相对位置,此时各该夹持组(10)、旋拨组(20)、高度调整组(30)及松紧调整组(40)可沿该把手(60)的管径中心轴线方向进行线性位移,同时各该旋拨组(20)及松紧调整组(30)则可沿该调整夹柱(32)的中心轴线方向进行与该把手(60)呈预设角度θ的斜向线性位移。
本实用新型于前述高度及位置线性位移调整于预设位置后,而欲进行定位锁固时,即将该定位栓(14)旋紧以使各该第一、第二夹座(11)(12)两相对合并抵接,同时迫紧于各该把手(60)及调整夹柱(32)上,此时各该把手夹持部(13)及旋拨夹部(31)系分别与各该把手(60)及调整夹柱(32)的外径缘未有间隙而完全相互抵接,即完成锁固定位。
本实用新型于驱动该自行车装置的作动,请参照图6至图7,当要驱动该自行车装置(50)作动时,即旋拨该旋拨件(22)旋转,此该钢索(44)其靠近该定位端(441)部位亦同步朝旋转方向拉引而产生弯曲,而该钢索(44)其穿设于各该调整夹柱(32)、旋件(41)及套件(43)内的部位则受拉引亦朝向该旋拨件(22)方向产生线性位移,进而连动位该钢索(44)连接该自行车装置(50)的部位,即驱动该自行车装置(50)。
本实用新型于解除驱动该自行车装置(50)的作动,系将已拨旋的该旋拨件(22)解除施力,即手部放开对该旋拨件(22)的旋拨动作,该自行车装置(50)即提供一复归力将该钢索(44)拉引而逐渐复归,此时该钢索(44)其穿设于各该调整夹柱(32)、旋件(41)及套件(42)内的部位则受拉引亦朝向该旋拨件(22)的反向产生线性位移,进而使该钢索(44)其靠近该定位端(441)部位亦同步拉引回复至未受旋拨力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于进行该钢索(44)的松紧度调整时,请参照图8,系旋转该旋钮(42)以调整该旋件(41)于该调整夹柱(32)内的相对位置,当该旋件(41)越往该调整夹柱(32)外露长度越长,则该钢索(44)外露于该套件(43)的长度越长,此时该钢索(44)的松紧度较偏紧,旋转该旋拨件(22)以驱动该自行车装置(50)的动作则越灵敏;当该旋件(41)调旋其外露于该调整夹柱(32)端缘的长度越短,则该钢索(44)外露于该套件(43)的长度亦越短,此时该钢索(44)的松紧度较偏松,旋转该旋拨件(22)以驱动该自行车装置(50)的动作则较不灵敏。
本实用新型的该高度调整组(30),系与受夹持定位的车架管材其中心轴线呈预定角度θ角的斜向设置,并依斜向的中心轴线方向以线性位移方式,使位于末端的该旋拨件(22)的高度产生变化,以因应骑乘者的手部尺寸大小不同而作调整,解决习知结构驱动组与夹持管材间的高度无法依需求调节的问题,故本实用新型该高度调整组(30)系提供该旋拨组(20)具有高度调整的功能,为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该高度调整组(30),其构成组件系以一体方式各别形成于各该夹持组(10)及旋拨组(20)上,因而无需另添一基座或组件作为接设媒介,而可使各该夹持组(10)及旋拨组(20)等同两相直接组设,解决习知需以基座为间接结合各该夹持组及驱动组,以致构件较多及重量较重的问题,故本实用新型该高度调整组(30)以一体方式形成于各该夹持组(10)及旋拨组(20),两者直接夹持接设的结构设计,无需添设一基座,无需额外增添新构件,显具较优的轻量化效果。
本实用新型该高度调整组(30)其构件简单,组设容易且快速,系可有效降低制造及人力成本;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该高度调整组(30)于高度调整操作时,系以简单调旋该定位栓(14)即可进行,不必将该定位栓(14)整个脱离该夹持组(10),紧稍为调松使各该第一、第二夹座(11)(12)产生间隙,即可同步进行两种调整功能,其一为各该夹持组(10)、旋拨组(20)、高度调整组(30)及松紧调整组(40)于该把手(60)上的位置调整,其二为各该旋拨组(20)及松紧调整组(40)于各该夹持组(10)与把手(60)相对位置的斜向高度调整,调整确定后即旋紧该定位栓(14)即可,故本实用新型的调整操作相当简便、快速且容易,亦不用担心该定位栓(14)因完全松脱而发生遗失或遍寻不找的情形,同时又具有位置及高度的同步调整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该松紧调整组(40),系提供该钢索(44)一可调整其线材松紧度的功能,其主要利用旋调该旋钮(42)使其内的该旋件(41)产生线性位移,依其外露与于该调整夹柱(32)的长度,可使该钢索(44)外露于该套件(43)的长度亦产生变化,进而使该钢索(44)具有松紧调整的效果,当该钢索(44)外露于该套件(43)外部的长度越长,其松紧度越紧,控制该自行车装置(60)的驱动则更为敏感;当该钢索(44)外露于该套件(43)外部的长度越短,其松紧度越松,控制该自行车装置(50)的驱动则较不敏感,使用者可依喜好调整该钢索(44)的松紧手感。
请参照图9,系为本实用新型该自行车装置的应用实施态样,其中该自行车装置(50)可为前叉缓冲装置、煞车装置或座垫高度调整装置等的应用,同样可配合本实用新型的线控旋拨结构,系将该钢索(44)的另端与该自行车装置(50)接设,即能控制前叉缓冲装置、煞车装置或座垫高度调整装置等装置的作动。另一方面,除组设于该把手(60)部位外,本实用新型的线控旋拨结构亦可组设于自行车车架的任何管材部位,如上管、下管、后上叉管、后下叉管、前叉管等等部位,均可适用。
请参照图10及图11,系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其中该旋拨夹部(31)系呈预设斜度的四边形中空斜槽;该调整夹柱(32)则呈可与该旋拨夹部(31)完整抵接配合的四边形柱状。此一实施例主要系提供呈四边柱状的该调整夹柱(32),对应该旋拨夹部(31)以两斜面邻接的凹槽以配合夹持者。
此一四边形夹持关系使该高度调整组(30)具有与前述较佳实施例相同的斜向位移的调整功能外,其进一步使得于各该旋拨组(20)及松紧调整组(30)于进行斜向线性位移时,不会产生径向旋转,可确保该旋拨件(22)不换产生偏旋,以致发生该把手(60)径向逆时针或顺时针翻转,亦可达到调整位移作业时的稳固性功效。其它结构组设上、使用上、及功效上,均与前述实施例完全相同。
请参照图12至图13,系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其中该旋拨夹部(31)系呈预设斜度θ的波浪形中空斜槽;该调整夹柱(32)则呈可与该旋拨夹部(31)完整抵接配合的波浪形柱状。 此一实施例主要提供呈若干凸缘环设状的该调整夹柱(32),该旋拨夹部(31)则于各该第一、第二夹座(11)(12)上形成如波浪状的凹槽以与该调整夹柱(32)相配合并稳固夹持。
此一实施例主要系提供该高度调整组(30)具有与前述较佳实施例相同的斜向位移的调整功能外,其进一步使得于各该旋拨组(20)及松紧调整(40)组于进行斜向线性位移时,同样不会产生径向旋转;另一方面,对于该旋拨件(22)沿该调整夹柱(32)的中心轴线可产生具段数的旋转调整,即指该旋拨件(22)可因使用者需求而使其施力面朝该把手(60)径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倾斜,而具有第三种调整功能。其它结构组设上、使用上、及功效上,均与前述实施例完全相同。
综合上述,本实用新型所揭露「自行车的线控旋拨结构」,系提供一种于自行车管材上可使各该旋拨组及松紧调整组两者同步进行位置及高度两种调整功能的线控旋拨结构,其利用该高度调整组设于各该夹持组及旋拨组间,设置各该旋拨夹部及调整夹柱以一体方式分别形成于各该夹持组及旋拨组之间,并使各构件以预设角度的斜向位移方式予以达成高度调整的结构设计,其构件简单、组设快速且容易,无需添设基座作为各组件的结合媒介,故具有较佳的轻量化效果,且于调整操作上简易又方面,同时于该高度调整组上亦设置有该松紧调整组,以达到钢索的松紧调整功效,而获致一实用性高的线控旋拨结构,俾使整体确具产业实用性及成本效益,且其构成结构又未曾见于诸书刊或公开使用,诚符合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要件,恳请 钧局明鉴,早日准予专利,至为感祷。
需陈明者,以上所述乃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及所运用的技术原理,若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其所产生的功能作用仍未超出说明书及图式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合予陈明。

Claims (10)

1.一种自行车的线控旋拨结构,主要设置于一自行车装置及自行车把手间,以提供控制该自行车装置的动作,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夹持组,具有相互对应的一第一夹座及一第二夹座,并于各该第一、第二夹座间预设部位共同形成中空状的一把手夹持部,提供夹持该把手的部位,配合一定位栓共同穿设各该第一、第二夹座予以螺设固定;一旋拨组,其具有一旋拨座,及枢设于该旋拨座第一端的一旋拨件,提供手部施力的部位,该旋拨件可于该旋拨座上旋转;一高度调整组,系设于各该夹持组及旋拨组之间,其具有以一体方式形成于各该第一、第二夹座间呈中空状的一旋拨夹部,其中心轴线系与该把手夹持部的中心轴线呈预设角度的一斜向角,于该旋拨座第二端以一体方式形成具预设高度柱状的一调整夹柱,系可夹固于该旋拨夹部内,并可于其内作以该旋拨夹部中心轴线方向作线性位移,并由该定位栓的旋松及旋紧而使该高度调整组产生可位移及定位的状态变换;一松紧调整组,系设于该高度调整组上,其具有穿设于该调整夹柱内的一旋件,及套设于该旋件外且位于该调整夹柱端缘处的一旋钮,配合内外相互套设的一套件及一钢索共同穿设于各该旋件及调整夹柱内,并定位于该旋拨件上,该钢索另端则与该自行车装置相接,该旋拨件于该旋拨座旋转时则同步拉引该钢索,各该旋件及旋钮可同步旋转以使各该调整夹柱及旋件间相对位置的长短距离变化,而可调节该钢索外露于该套件的长度以产生线控的松紧调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行车的线控旋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旋拨夹部及调整夹柱的中心轴线,系与各该把手及把手夹持部的中心轴线两者间呈非平行斜置状态,其相对斜置的角度范围为1-6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行车的线控旋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旋拨座及旋拨件之间,系以一枢接组件共同穿设于其中,该枢接组件具有一第一枢件及一第二枢件,两者分别由各该旋拨座及旋拨件枢接的两侧穿设后,各该第一、第二枢件的穿设端则相互螺设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行车的线控旋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旋拨夹部系呈预设曲面的中空锥槽;该调整夹柱则呈可与该旋拨夹部完整抵接配合的锥体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行车的线控旋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旋拨夹部系呈预设斜度的四边形中空斜槽;该调整夹柱则呈可与该旋拨夹部完整抵接配合的四边形柱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行车的线控旋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旋拨夹部系呈预设斜度的波浪形中空斜槽;该调整夹柱则呈可与该旋拨夹部完整抵接配合的波浪形柱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行车的线控旋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旋拨件与该钢索穿设的部位形呈具较大孔径的一阶状凹槽;该钢索其一穿设端则呈较大外径的一定位端,并设于该阶状凹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行车的线控旋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旋件其一端螺设于该调整夹柱内,另端则外露于该调整夹柱的端缘并与该旋钮相套设,且于该旋件套接的端缘面凹设有一接槽;该套件的一端系固设于该接槽内;一弹性件,系设于各该旋钮内部及旋件之间,提供该旋钮朝该调整夹柱位移贴近的自动弹力。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行车的线控旋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旋钮内部形成有凹状的至少一凹沟,可与该旋件外径缘形成有凸状的至少一凸缘相互配合,使该旋件及旋钮间呈卡制状态以产生同步旋转,且该旋件又可于该旋钮内作相对位置的线性位移,以与该调整夹柱间产生相对位置的距离变化。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行车的线控旋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自行车装置为自行车的前叉缓冲装置、煞车装置或座垫高度调整装置中的至少一种。
CN201420074536.3U 2014-02-21 2014-02-21 自行车的线控旋拨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935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74536.3U CN203793538U (zh) 2014-02-21 2014-02-21 自行车的线控旋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74536.3U CN203793538U (zh) 2014-02-21 2014-02-21 自行车的线控旋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93538U true CN203793538U (zh) 2014-08-27

Family

ID=513757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74536.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93538U (zh) 2014-02-21 2014-02-21 自行车的线控旋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9353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72906A (zh) * 2017-09-29 2019-04-05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用操作装置、自行车用连接器及自行车用构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72906A (zh) * 2017-09-29 2019-04-05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用操作装置、自行车用连接器及自行车用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64545B (zh) 可调式的自行车座管管内限位装置
CN203793538U (zh) 自行车的线控旋拨结构
CN206817089U (zh) 多功能自拍杆夹持装置
CN207086943U (zh) 弧轨式精密夹爪
CN106218788B (zh) 电动平衡车的转角可调操控把手
CN203294265U (zh) 滑板车折叠装置
TWI548555B (zh) Bicycle of the wire-controlled rotary structure
CN207053592U (zh) 一种车载手机支架
CN203488934U (zh) 数字产品的夹具
CN105620598B (zh) 机械式的自行车座高调整结构
CN207328660U (zh) 一种可转角度并前后移动自行车座椅
CN203996608U (zh) 一种具有伸缩功能的后视镜
CN104229045A (zh) 自行车的车手竖管
CN202686441U (zh) 三轮车推把角度调节结构
CN205769732U (zh) 一种公共自行车车锁活动插头
CN205952209U (zh) 新型折叠滑板车
CN208118788U (zh) 一种兼具有支架功能的笔
CN209089045U (zh) 一种骑车用手机支架
CN202780983U (zh) T型接头
CN205239822U (zh) 可调换式刹车把手
CN106347548B (zh) 电动平衡车操控把手
CN106926969A (zh) 一种自行车换挡器
TWM415825U (en) Ratchet structure for bicycle wheel hub
CN207328664U (zh) 一种可前后移动的单车座椅
CN201712746U (zh) 自行车的车头碗组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7

Termination date: 201902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