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缝纫的压紧装置,可以保证将面料与工作台相压合,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缝纫的压紧装置,包括底盘、滚动轮组件和压紧件,所述压紧件与所述底盘可拆卸连接,且所述压紧件设置有用于与面料相压合的压合端;所述滚动轮组件包括滚动轮,所述滚动轮组件与所述底盘相连接,所述滚动轮用于与面料相接触。
优选的,所述压紧件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压紧件设置于所述底盘的宽度方向的端部。
优选的,所述底盘用于与所述压紧件相连接的端部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为弧形安装孔,所述压紧件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弧形安装孔与所述底盘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压紧件用于与所述底盘相连接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沿着压紧件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紧固件能够沿着所述第一安装孔滑动。
优选的,所述安装件包括滚轮座、连接件、固定件和弹性件,所述滚动轮安装于所述滚轮座且所述滚轮座与所述连接件相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固定件贯穿所述第二安装孔且所述连接件能够沿着所述固定件滑动,所述弹性件的两个端部分别于所述固定件的顶端和所述连接件的上表面相抵接。
优选的,所述底盘设置有开口部,所述滚动轮置于所述开口部。
优选的,所述滚动轮用于与面料相接触的端部所在平面不高于所述压合端所在平面。
优选的,所述压合端设置有防滑垫,所述防滑垫设置有环形凸起。
优选的,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压合端。
优选的,所述防滑垫为硅胶防滑垫。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包括底盘、滚动轮组件和压紧件,压紧件与底盘可拆卸连接,且压紧件设置有用于与面料相压合的压合端;滚动轮组件包括滚动轮,滚动轮组件与底盘相连接,滚动轮用于与面料相接触。如此设置,在缝制面料的过程中,压紧件的压合端会与面料的表面相压合,保证面料的平整性,同时,由于设置有滚动轮组件,滚动轮会与面料的表面相接触,因此,面料与滚动轮会发生相对滑动,保证面料能够沿着压紧装置进行传输。与现有技术中采用人工进行压和面料相比,通过采用压紧件的压合端与面料相压合即可以保证面料与工作台相压合,可以保证面料的平整性,因此,可以释放工作人员的劳动力,进而可以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用于缝纫的压紧装置,可以保证将面料与工作台相压合,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4,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用于缝纫的压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用于缝纫的压紧装置的底盘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用于缝纫的压紧装置的压紧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用于缝纫的压紧装置的滚轮座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用于缝纫的压紧装置包括底盘1、压紧件2和滚动轮组件,其中,压紧件2可拆卸的设置于底盘1的端部且压紧件2设置有用于与面料相压合的压合端2b;包括滚动轮3的滚动轮组件与底盘1相连接。
如此设置,在缝制面料的过程中,压紧件2的压合端2b会与面料的表面相压合,保证面料的平整性,同时,由于设置有滚动轮组件,滚动轮3会与面料的表面相接触,因此,面料与滚动轮3会发生相对滑动,保证面料能够沿着压紧装置进行传输。与现有技术中采用人工进行压和面料相比,通过采用压紧件2的压合端2b与面料相压合即可以保证面料与工作台相压合,可以保证面料的平整性,因此,可以释放工作人员的劳动力,进而可以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此外,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底盘1为长方形底盘,因此,压紧件2设置有四个,四个压紧件2分别设置于长方形底盘的四个顶端,在使用过程中,底盘1的宽度方向与面料的宽度方向相一致,如此可以保证四个压紧件2能够与面料的四个端部相压合,进一步保证面料的平整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四个压紧件2,当然,也不排除采用其他的设置方式,如可以设置两个压紧件,两个压紧件位于底盘1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如此同样可以保证面料的平整性;还可以在同一宽度方向设置三个压紧件等。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底盘1设置有四个安装孔,四个安装孔分别设置于底盘1的四个端部,四个安装孔均为弧形安装孔1a,紧固件贯穿安装孔并与压紧件2相连接,如此压紧件2通过紧固件和弧形安装孔1a与底盘1相连接,以此可以保证压紧件2与底盘1相固定连接。如此,将安装孔设置为弧形安装孔1a,当需要根据面料的宽度进行调整时,可以使紧固件沿着弧形安装孔1a进行滑动,从而可以调整压紧件2的安装角度,进而可以调整设置于底盘1同一宽度方向向相邻的两个压紧件2之间的距离,进而可以保证同一方向上的压紧件2之间的距离满足面料的宽度,进而可以保证压紧件2与面料相压合。
同时,在压紧件2与底盘1相连接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安装孔2a,第一安装孔2a沿着压紧件2的长度方向延伸,如此,紧固件可以沿着第一安装孔2a滑动,进而可以调整压合端2b与底盘1之间的距离,进而可以保证当需要调整的距离超出弧形安装孔1a的调整范围时,通过调整压合端2b与底盘1之间的距离,可以调整位于同一宽度方向上的两个压紧件2之间的距离,进而可以保证压紧件2之间的距离满足面料宽度方向上的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由于压紧件2的长度大于其宽度,将第一安装孔2a沿着长度方向延伸,保证第一安装孔2a具有一定的长度,当需要时,可以使紧固件沿着第一安装孔2a滑动;当紧固件到达满足需求的位置时,通过紧固紧固件,可以保证压紧件2与底盘1稳固连接。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孔2a具有一定的长度,以便于调整压合端2b与底盘1之间的距离,当然也不排除采用其他的设置方式,如沿着压紧件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安装孔,如此通过将紧固件置于不同安装孔,以此可以进行调节。
再进一步的方案中,为了防止面料沿着压合端2b发生不必要的滑动,在本具体实施方式,压合端2b还设置有防滑垫8,防滑垫8设置有环形凸起,如此,通过设置防滑垫8,防滑垫8的环形凸起会增加面料与压合端2b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可以防止面料发生不必要的滑动。
防滑垫8的材质可以多样的,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优选的为硅胶防滑垫,由于硅胶防滑垫具有一定的柔软性,可以避免对面料造成划伤。
此外,在压合端2b还设置有传感器,传感器用于感应面料传输速度。如此,通过设置传感器,可以保证对面料的传输速度进行监测,保证面料的传输速度满足缝纫速度的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安装防滑垫8和传感器,压合端2b设置有多个通孔,防滑垫8和传感器通过紧固件与压合端2b相紧固连接。
在上文中,主要对压紧件进行了介绍,下面将针对其他部件进行说明。
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滚动轮组件包括两个滚动轮3和用于与底盘1相连接的安装件,底盘1设置有相对两个开口部1b且两个开口部1b分别设置于底盘1的两个端部,两个滚动轮3分别置于两个开口部1b。如此,通过设置开口部1b,一方面便于安装滚轮,另一方面开口部1b为滚动轮3的活动起到限位的作用,如此可以避免滚动轮3发生不必要的移位,保证面料能够顺利通过滚动轮3,同时设置两个滚动轮3可以保证滚动轮3在转动过程中的平稳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滚动轮3,当然,也不排除采用设置其他数目的滚动轮,如可以在底盘的中心位置处设置开口部,滚动轮置于该开口部,或者可以根据底盘具体的尺寸设置三个或四个滚动轮等。
再进一步的方案中,安装件包括滚轮座、连接件6、固定件7和弹性件5,其中,用于安装滚动轮3的滚轮座与连接件6相固定连接,连接件6设置有与固定件7相配合的第二安装孔,固定件7贯穿第二安装孔且固定件7与底盘1相固定连接,连接件6能够沿着固定件7滑动,弹性件5的两个端部分别与固定件7的顶端和连接件6的上表面相抵接(连接件6的上表面是指连接件6朝向固定件7的顶端的表面,连接件6的下表面是指用于安装滚轮座的表面)。
如此,在使用过程中,滚动轮3先与面料相接触,由于滚轮座能够随着连接件6沿着固定件7滑动,如此滚动轮3会向靠近固定件7顶端的方向运动,在滚动轮3运动的过程中,弹性件5受力压缩,如此弹性件5会对滚轮座施加作用力,在弹性件5作用力的作用下,可以保证滚动轮3与面料保持紧密接触。
在更进一步的方案中,滚动轮3用于与面料相接触的端部所在平面不高于压合端2b所在平面,弹性件5与抵接件相抵接,即当滚动轮3与面料相接触时,压合端2b与面料处于相分离状态或与面料所在平面相平齐。如此设置,当缝制较长的面料时,不需要利用压合端2b保证面料的平整性,此时,在弹性件5的作用下。滚动轮3朝向靠近面料的方向运动,并与面料保持紧密接触状态而,为面料的运动起到导向的作用。此外,当需要保证压合端2b与面料相压合时,只需要利用动力装置对底盘1施加朝向面料的作用力即可保证压合端2b与面料相压合,同时滚动轮3同样与面料相紧密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弹性件5优选的为弹簧,而且弹簧对滚轮座所施加的作用力应该满足保证滚动轮3与面料相接触同时保证面料能够与滚动轮3发生相对滑动,保证面料能够进行传输。
还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上述压紧装置在保持压合端2b与面料处于压和状态时,在动力装置的作用下,上述压紧装置可以随着面料一起进行移动,将面料传输至缝纫位置,可以避免在面料传输过程中出现褶皱的现象,当然,也不排除压紧装置相对于工作台的设置位置是相对固定的,即直接将上述压紧装置设置与面料用于缝纫的位置处,当面料到达该位置时,压合端2b与面料相压合,保证面料的平整性。
需要更进一步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底盘1、安装组件等部件均为尼龙材质,当然,也不排除采用其他的材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缝纫的压紧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