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74543U - 电连接器及其插座、插头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及其插座、插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74543U
CN203774543U CN201420081481.9U CN201420081481U CN203774543U CN 203774543 U CN203774543 U CN 203774543U CN 201420081481 U CN201420081481 U CN 201420081481U CN 203774543 U CN203774543 U CN 2037745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or
plug
socket
boss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8148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焯耀
程梦丽
蒋武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yin Electronics Donggu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yin Electronics Donggu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yin Electronics Donggu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yin Electronics Donggu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08148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745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745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7454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及其插座、插头,该电连接器包括:一插座,其包括:第一绝缘体及若干第一端子,第一绝缘体中设有容置空间;一插头,其包括:一与容置空间适配的第二绝缘体及若干第二端子;第一绝缘体中容置空间后端的两侧分别成型有一第一凸台,第一凸台末端形成有第一卡槽,前端形成枢接槽;第一绝缘体中容置空间中部的两侧分别成型有一第二凸台,第二凸台末端形成有第二卡槽,前端两侧设置有与第一凸台适配的容槽,该容槽前端成型有第一卡点;第二绝缘体两侧设有台阶,该台阶上具有第二卡点;当插头置于插座中后,插头上的容槽与插座中的第一凸台嵌合,且第一卡点和第二卡点分别与第一卡槽卡和第二卡槽卡合定位,以防止插头退出插座。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及其插座、插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产品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结构稳固、组装使用方便、使用寿命高、电性连接稳定的电连接器及其插座、插头。 
背景技术:
目前,移动电话(手机)、个人数据处理器(PDA)、笔记型计算机以及数字相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其最方便的功能之一在于可为消费者提供非定点式的使用,而这些电子产品本身均需要消耗电力,因此,许多电子产品需要配备电池,电池与产品本体之间通过一连接器连接,以实现为产品提供电源。 
专利号为201120485643.1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插座连接器,该插座连接器用以固定并电连接一电缆线插头连接器在一电路板上,包括:一绝缘壳体,其具有一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的两侧分别具有一轴部;一对固定装置,其具有一第一垂直部及一第二垂直部,并由该第一垂直部及第二垂直部分别水平延伸一第一焊接部及一第二焊接部,第一焊接部及第二焊接部被焊接在电路板上,且第一垂直部及第二垂直部之间界定形成一第二扣接部;以及一旋转盖体,其枢接在该绝缘壳体上,且旋转盖体对应轴部设有连通的一第一枢接孔及一第二枢接孔,旋转盖体对应所述一对固定装置的第二扣接部设有一卡扣部。 
上述插座连接器与电缆线插头装配使用时,将所述电缆线插头连接器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并转动所述旋转盖体,以使所述旋转盖体覆盖在所述电缆线插头连接器上,再水平推动所述旋转盖体,使所述轴部由所述第一枢接孔移动至所述 第二枢接孔,且使所述卡扣部卡扣至所述第二扣接部中,以固定并电连接所述电缆线插头连接器。 
上述插座连接器存在一些不足:1、上述插座连接器与电缆线插头装配使用较为复杂,使用起来不够方便。2、在电缆线插头连接器置于插座连接器中的容置空间后,且该电缆线插头在旋转盖体与固定装置配合作用下固定于插座连接器中,但由于旋转盖体能够水平推动,在长时间使用后,旋转盖体极大可能会出现松动想象,导致不能保证旋转盖体长时间盖住电缆线插头连接器,以致电缆线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之间不能形成稳定的电性连接,甚至会出现电缆线插头连接器会脱离插座连接器的不良现象。3、由于插座连接器中绝缘壳体的底面与绝缘壳体中容置空间的底部之间的厚度较薄,且无任何加固结构,以致插座连接器多次与电缆线插头对接后,会存在端口裂开的风险,不能够保证插座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另外,市面上还出现有一种可直接插入使用的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其中由于客户机构限制,插座连接器的对插口处一般设置有零件,导致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无法平行插入,而采用倾斜插入的方式装配,但是由于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均无无卡点结合,压下插头连接器时,极大可能存在插头连接器退出插座连接器的风险。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稳固、组装使用方便、使用寿命高、电性连接稳定的电连接器之插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电连接器之插 座包括:第一绝缘体及若干固定于第一绝缘体中的第一端子,该第一绝缘体中设置有用于供插头插接的容置空间,该第一端子中向上隆起的接触部显露于该容置空间中,所述第一绝缘体中容置空间后端的两侧分别成型有一朝中心位置凸伸的第一凸台,该第一凸台前端及末端分别成型有第一枢接部及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绝缘体中容置空间中部的两侧分别成型有一朝中心位置凸伸的第二凸台,第二凸台与第一凸台之间形成有供插头插入的间隔,且该第二凸台下端面端成型有第二限位部;当插头插接所述的容置空间后,该第一凸台及第二凸台对插头进行限位,以防止插头退出。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凸台前端成型有作为所述第一枢接部的枢接槽,末端成型有作为所述第一限位部的有第一卡槽;第二凸台下端面端成型有作为所述第二限位部的第二卡槽。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凸台的后端形成有一便于插头插入,并呈倾斜状的引导面。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绝缘体前端设置有一第一金属叉片,该第一金属叉片包括:一主体部及成型于主体部两端的第一卡扣部和第二卡扣部,其中,第一卡扣部和第二卡扣部分别扣合于第一绝缘体前端两侧设置的第一卡位中,主体部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底部,且第一卡扣部和第二卡扣部的外侧端还分别设置有第一焊脚和第二焊脚。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绝缘体前端的两侧面分别形成有一第一卡凸;第一卡扣部和第二卡扣部中分别设置有与该第一卡凸适配的第一孔位;所述第一卡扣部及第二卡扣部均呈倒“U”字形。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绝缘体后端面向前开设有多个贯通 所述容置空间的第一端子孔,且该第一绝缘体后端设置有一第二金属叉片,该第二金属叉片包覆于第一绝缘体后端的上端面及两侧面,其中,该第二金属叉片位于第一端子孔正上方。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绝缘体后端设置有一供所述第二金属叉片装配的第二卡位,且于该第二卡位中成型有第三卡槽;所述第二金属叉片包括:一主体部、沿主体部两端分别向下弯折形成的扣合部及沿扣合部末端向上弯折形成与主体部平行的第三焊脚,其中,扣合部中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卡槽适配的倒刺片。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端子中的接触部包括有两个并列分布的隆起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稳固、组装使用方便、使用寿命高、电性连接稳定的电连接器之插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电连接器之插头包括:一第二绝缘体及若干固定于第二绝缘体中的第二端子,该第二端子的接触部显露于第二绝缘体下端面;所述第二绝缘体前端两侧均设置有一容槽,该容槽前端成型有一第一嵌位部,且该第一嵌位部的外侧面凸出于第二绝缘体外侧面之外;所述第二绝缘体两侧中部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台阶,该台阶上具有第二嵌位部,所述第一嵌位部的外侧面与台阶的外侧面齐平;当第二绝缘体插接于插座后,通过第二绝缘体上成型的第一嵌位部及第二嵌位部与插座卡合定位,以防止第二绝缘体退出插座。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容槽前端成型有向上凸起,并作为所述第一嵌位部的第一卡点;所述台阶上成型有向上凸起,并作为所述第二嵌位部的 第二卡点。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台阶的截面呈“L”字形。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绝缘体下端面设置有多个用于容置所述第二端子中接触部的端子槽,第二绝缘体后端面向前开设有贯通端子槽的第二端子孔,且第二绝缘体上端面向下开设有贯通所述端子槽的定位孔。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二端子包括:一本体及分别成型于本体前后两端的接触部及引脚部,其中,接触部下端面成型有一向下凸出的倒刺,并通过该倒刺与所述第二绝缘体中设置的定位孔相互卡合定位;引脚部包括有:成型的于本体后端的第一包夹部和第二包夹部,并通过该第一包夹部和第二包夹部固定电缆线。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二端子包括:固定于第二绝缘体中的本体及分别成型于本体前后两端的接触部及引脚部,其中,该引脚部为沿本体后端向下弯折再向上弯折至与本体平行的焊脚结构,并通过该焊脚结构与FPC板导接。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绝缘体于设置有第二端子孔的一端安装有一第三金属叉片,第三金属叉片位于第二端子孔正上方,其紧固包覆第二绝缘体后端的上端面及两侧面。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绝缘体后端设置有一供所述第三金属叉片装配的第三卡位;所述第三金属叉片包括:一主体部、沿主体部两端分别向下弯折形成的扣合部及沿扣合部末端向上弯折形成与主体部平行的第四焊脚,其中,扣合部中设置有用于定位的倒刺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稳固、组装使用 方便、使用寿命高、电性连接稳定的电连接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电连接器包括:一插座,其包括:第一绝缘体及若干固定于第一绝缘体中的第一端子,该第一绝缘体中设置有用于供插头插接的容置空间,该第一端子中向上隆起的接触部显露于该容置空间中;一与插座适配的插头,其包括:一与所述容置空间适配的第二绝缘体及若干固定于第二绝缘体中的第二端子,该第二端子的接触部显露于第二绝缘体下端面;所述第一绝缘体中容置空间后端的两侧分别成型有一朝中心位置凸伸的第一凸台,该第一凸台前端及末端分别成型有一枢接槽和第一卡槽;所述第一绝缘体中容置空间中部的两侧分别成型有一朝中心位置凸伸的第二凸台,该第二凸台下端面端形成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绝缘体前端两侧设置有与第一凸台适配的容槽,该容槽前端成型有向上凸起的并与所述第一卡槽适配的第一卡点;所述第二绝缘体两侧还设置有向外凸出并与所述第二凸台适配的台阶,该台阶上具有与第二卡槽匹配的第二卡点;当插头中第二绝缘体置于插座中第一绝缘体的容置空间后,所述第二绝缘体上的容槽与第一绝缘体中的第一凸台嵌合,且第一卡点与第一卡槽卡合定位,台阶上的第二卡点与第二卡槽卡合定位,以防止插头退出插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电连接器的装配使用方法十分简单,操作简便,可有效提高装配效率。 
2、插座上设置有成对用于防止插头插入容置空间后移动的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且插头上设置有分别与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适配的第一卡点和第二卡点,以致插头插入插座的容置空间后,第一卡点和第二卡点分别与第一凸台和第二凸 台卡合定位,可有效防止插头意外退出插座,令插头和插座对接后形成稳定的电性导接。 
3、插座通过第一绝缘体中成型的部件对插入容置空间后的插头进行限定,无需在第一绝缘体上装配外部结构对插头进行限,可有效简化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节约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4、插座中第一绝缘体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加固第一端子孔和容置空间前端部分的第一金属叉片和第二金属叉片,可有效提高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插座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插座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4是图2中沿A-A向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插座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种结构的插头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种结构的插头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种结构的插头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种结构的插头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种结构的插头的主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种结构的插头的立体分解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种结构的插头与FPC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中电连接器装配使用方法中第一步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中电连接器装配使用方法中第二步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中电连接器装配使用方法中第三步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中电连接器装配使用方法中第四步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中电连接器装配使用方法中第五步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插座                            200插头 
1第一绝缘体                        10容置空间 
101第一卡位                        102缺口 
103第一卡凸                        104第一端子孔 
105第二卡位                        106第三卡槽 
11第一凸台                         111第一卡槽 
112枢接槽                          12第二凸台 
121第二卡槽                        13第一金属叉片 
131主体部                          132第一卡扣部 
133第二卡扣部                      134第一焊脚 
135第二焊脚                        136第一孔位 
14第二金属叉片                     141主体部 
142扣合部                          143第三焊脚 
144倒刺片                          2第一端子 
21本体                             22接触部 
221隆起部                          23引脚部 
3第二绝缘体                        301端子槽 
302第二端子孔                       303第三卡位 
304定位孔                           31容槽 
311第一卡点                         32台阶 
321第二卡点                         33第三金属叉片 
331主体部                           332扣合部 
333第四焊脚                         334倒刺片 
4第二端子                           41本体 
42接触部                            421倒刺 
43引脚部                            431第一包夹部 
432第二包夹部                       5FPC板 
6电缆线                             61金属芯线部分 
62外被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所示,为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一插座100及与插座100适配的插头200。 
结合图2、3所示,所述的插座100包括:第一绝缘体1及若干固定于第一绝缘体1中的第一端子2,该第一绝缘体1中设置有用于供插头插接的容置空间10,该第一端子2中向上隆起的接触部显露于该容置空间10中。 
结合图4所示,所述第一绝缘体1中容置空间10后端的两侧分别成型有一朝中心位置凸伸的第一凸台11,该第一凸台11前端及末端分别成型有第一枢接部及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绝缘体1中容置空间10中部的两侧分别成型有一朝 中心位置凸伸的第二凸台12,第二凸台12与第一凸台11之间形成有供插头插入的间隔,且该第二凸台12下端面端成型有第二限位部;当插头200插接所述的容置空间10后,该第一凸台11及第二凸台12对插头200进行限位,以防止插头200退出。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凸台11前端成型有作为所述第一枢接部的枢接槽112,末端成型有作为所述第一限位部的有第一卡槽111。第二凸台12下端面端成型有作为所述第二限位部的第二卡槽121。 
所述第二凸台12的后端形成有一呈倾斜状的引导面,以致便于引导插头200插入所述插座的容置空间中。 
结合图5所示,所述第一绝缘体1前端设置有一第一金属叉片13,该第一金属叉片13包括:一主体部131及成型于主体部131两端的第一卡扣部132和第二卡扣部133,且第一卡扣部132和第二卡扣部133的外侧端还分别设置有第一焊脚134和第二焊脚135。所述第一绝缘体1于容置空间10前端设置有一缺口102,第一绝缘体1前端两侧还分别设置一第一卡位101,且于第一卡位101中还设置有一第一卡凸103。所述第一卡扣部132及第二卡扣部133均呈倒“U”字形,且该第一卡扣部132和第二卡扣部133中分别设置有与该第一卡凸103适配的第一孔位136。 
上述第一金属叉片13装配时,第一金属叉片13的主体部131容置于第一绝缘体1前端的缺口102中,以增大容置空间10的大小,且第一金属叉片13中的第一卡扣部132和第二卡扣部133分别扣合于第一绝缘体1前端两侧的第一卡位101中,且第一卡扣部132和第二卡扣部133中的第一孔位136分别与所述的第一卡凸103嵌套,令第一金属叉片13固定于第一绝缘体1前端。另外,在插座 100与电路板装配时,第一金属叉片13两端的第一焊脚134和第二焊脚135还焊接于电路板,其不仅加固插座100与电路板的稳定性,还加固插座100本身结构的稳定性。 
上述第一金属叉片13可有效防止插座100和插头200在多次对接后,插座100中容置空间10前端出现裂开的现象,以有效提高插座100的使用寿命。 
所述第一绝缘体1后端面向前开设有多个贯通所述容置空间10的第一端子孔104,且该第一绝缘体1后端设置有一第二金属叉片14,该第二金属叉片14包覆于第一绝缘体1后端的上端面及两侧面,其中,该第二金属叉片14位于第一端子孔104正上方,这样的结构可有效加固所述的第一端子孔104,以防止第一端子孔104崩溃。具体而言,所述第一绝缘体后端设置有一供所述第二金属叉片14装配的第二卡位105,且于该第二卡位105中成型有第三卡槽106。所述第二金属叉片14包括:一主体部141、沿主体部141两端分别向下弯折形成的扣合部142及沿扣合部142末端向上弯折形成与主体部141平行的第三焊脚143,其中,扣合部142中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卡槽106适配的倒刺片144。 
所述的第一端子2包括固为一体的本体21、引脚部23和接触部22,其中,接触部22中开设有一条形开口,令接触部22分割成两部分,且每部分的端部均形成一隆起部221,并呈并列分布。 
所述的插头200具有以下两种结构: 
第一种结构:结合图6、7所示,所述的插头200包括:一与所述容置空间10适配的第二绝缘体3及若干固定于第二绝缘体3中的第二端子4,该第二端子4的接触部显露于第二绝缘体3下端面,其中,第二端子4的引脚部固定有电缆线6。 
所述第二绝缘体3前端两侧设置有与第一凸台11适配的容槽31,该容槽31前端成型有一第一嵌位部,且该第一嵌位部的外侧面凸出于第二绝缘体3外侧面之外。具体而言,所述容槽31前端成型有向上凸起的,并作为所述第一嵌位部的第一卡点311,该的第一卡点311与所述第一卡槽111相适配。 
所述第二绝缘体3两侧还设置有向外凸出并与所述第二凸台12适配的台阶32,该台阶的外侧面与第一嵌位部的外侧面齐平,且该台阶32上具有与第二卡槽121匹配的第二嵌位部,具体而言,所述台阶32上成型有向上凸起,并作为所述第二嵌位部的第二卡点121。当插头200中第二绝缘体3置于插座100中第一绝缘体1的容置空间10后,所述第二绝缘体3上的容槽31与第一绝缘体1中的第一凸台11嵌合,且第一卡点311与第一卡槽111卡合定位,台阶32上的第二卡点321与第二卡槽121卡合定位,以防止插头200退出插座100。 
所述台阶32的截面呈“L”字形。 
结合图8所示,所述第二绝缘体3下端面设置有多个用于容置所述第二端子4中接触部的端子槽301,第二绝缘体3后端面向前开设有贯通端子槽301的第二端子孔302,且第二绝缘体3上端面向下开设有贯通所述端子槽301的定位孔304。 
所述的第二端子4包括:一本体41及分别成型于本体41前后两端的接触部42及引脚部43,其中,接触部42下端面成型有一向下凸出的倒刺421,并通过该倒刺421与所述第二绝缘体3中设置的定位孔304相互卡合定位;该引脚部43包括有:出现于本体41后端的第一包夹部431和第二包夹部432,并通过该第一包夹部431和第二包夹部432固定电缆线6,具体而言,电缆线6包括金属芯线部分61及覆盖于金属芯线部分61外围的外被部分62,金属芯线部分61前 端一部分显露于外被部分62之外。所述的第一包夹部431规格大于第二包夹部432的规格,其中,第一包夹部431用于包夹电缆线6中的外被部分62,第二包夹部432用于包夹电缆线中的金属芯线部分61。 
第二种结构:该结构的插头200与上述结构的插头的不同之处在于:该插头200中第二端子4的结构不相同,具体而言,结合图9-11所示,所述的第二端子4包括:一本体41及分别成型于本体41前后两端的接触部42及引脚部43,其中,该引脚部43为沿本体41后端向下弯折再向上弯折至与本体41平行的4焊脚结构,并通过该焊脚结构与FPC板5导接,参见图12所示。 
另外,所述第二绝缘体3于设置有第二端子孔的一侧安装有一第三金属叉片33,第三金属叉片33位于第二端子孔正上方,其紧固包覆第二绝缘体3后端的上端面及两侧面,这样的结构可有效加固所述的第二端子孔,以防止第二端子崩溃。具体而言,所述第二绝缘体3后端设置有一供所述第三金属叉片33装配的第三卡位303。所述第三金属叉片33包括:一主体部331、沿主体部331两端分别向下弯折形成的扣合部332及沿扣合部332末端向上弯折形成与主体部331平行的第四焊脚333,其中,扣合部332中设置有用于定位的倒刺片334。 
第二种结构除上述区别以外,其它结构与第一种结构一致,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上述电连接器的装配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结合图13所述,将所述插头200前端沿插座100中第一凸台11的前端,并倾斜插装入插座100的容置空间10,此时,所述插头200前端的第一卡点311与插座100中第一凸台11前端的枢接槽112结合,并以此形成一可旋转的支撑点。 
第二步:结合图14所示,向下旋转所述的插头200,直至与插座100平行,其中,插头200中的第二端子4的接触部与插座200中第一端子2中隆起的接触部22接触。 
第三步:结合图15所示,垂直下压所述的插头200,令插头200前端的第一卡点311离开插座中第一凸台11前端的枢接槽112,且第一端子2中的接触部22被压下变形,以致具有向上的恢复力。 
第四步:结合图16所示,水平推动所述的插头200,插头200中第二绝缘体3前端两侧的容槽31嵌套于第一绝缘体1的第一凸台11下端,直至第二绝缘体3前端与插座100中容置空间10的末端抵触。 
第五步:结合图17所示,松开插头200,插头200在所述第一端子2中接触部22的恢复力作用下向上抵靠,令第二绝缘体3中容槽31前端的第一卡点311及台阶32上的第二卡点321分别与所述插座100中的第一卡槽111和第二卡槽121卡合定位,以致插头200与插座100形成稳定装配,并可防止插头200退出插座100。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电连接器的装配使用方法十分简单,操作简便,可有效提高装配效率;再者,插座上设置有成对用于防止插头插入容置空间后移动的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且插头上设置有分别与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适配的第一卡点和第二卡点,以致插头插入插座的容置空间后,第一卡点和第二卡点分别与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卡合定位,可有效防止插头意外退出插座,令插头和插座对接后形成稳定的电性导接。同时,插座通过第一绝缘体中成型的部件对插入容置空间后的插头进行限定,无需在第一绝缘体上装配外部结构对插头进行限,可有效简化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节约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另外,插座中第一绝缘 体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加固第一端子孔和容置空间前端部分的第一金属叉片和第二金属叉片,可有效提高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Claims (17)

1.电连接器之插座,其包括:第一绝缘体及若干固定于第一绝缘体中的第一端子,该第一绝缘体中设置有用于供插头插接的容置空间,该第一端子中向上隆起的接触部显露于该容置空间中,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中容置空间后端的两侧分别成型有一朝中心位置凸伸的第一凸台,该第一凸台前端及末端分别成型有第一枢接部及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绝缘体中容置空间中部的两侧分别成型有一朝中心位置凸伸的第二凸台,第二凸台与第一凸台之间形成有供插头插入的间隔,且该第二凸台下端面端成型有第二限位部;当插头插接所述的容置空间后,该第一凸台及第二凸台对插头进行限位,以防止插头退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之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前端成型有作为所述第一枢接部的枢接槽,末端成型有作为所述第一限位部的有第一卡槽;第二凸台下端面端成型有作为所述第二限位部的第二卡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之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台的后端形成有一便于插头插入,并呈倾斜状的引导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之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前端设置有一第一金属叉片,该第一金属叉片包括:一主体部及成型于主体部两端的第一卡扣部和第二卡扣部,其中,第一卡扣部和第二卡扣部分别扣合于第一绝缘体前端两侧设置的第一卡位中,主体部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底部,且第一卡扣部和第二卡扣部的外侧端还分别设置有第一焊脚和第二焊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之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前端的两侧面分别形成有一第一卡凸;第一卡扣部和第二卡扣部中分别设置有与 该第一卡凸适配的第一孔位;所述第一卡扣部及第二卡扣部均呈倒“U”字形。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之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后端面向前开设有多个贯通所述容置空间的第一端子孔,且该第一绝缘体后端设置有一第二金属叉片,该第二金属叉片包覆于第一绝缘体后端的上端面及两侧面,其中,该第二金属叉片位于第一端子孔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之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后端设置有一供所述第二金属叉片装配的第二卡位,且于该第二卡位中成型有第三卡槽;所述第二金属叉片包括:一主体部、沿主体部两端分别向下弯折形成的扣合部及沿扣合部末端向上弯折形成与主体部平行的第三焊脚,其中,扣合部中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卡槽适配的倒刺片。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之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中的接触部包括有两个并列分布的隆起部。 
9.电连接器之插头,其包括:一第二绝缘体及若干固定于第二绝缘体中的第二端子,该第二端子的接触部显露于第二绝缘体下端面;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体前端两侧均设置有一容槽,该容槽前端成型有一第一嵌位部,且该第一嵌位部的外侧面凸出于第二绝缘体外侧面之外;所述第二绝缘体两侧中部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台阶,该台阶上具有第二嵌位部,所述第一嵌位部的外侧面与台阶的外侧面齐平;当第二绝缘体插接于插座中后,通过第二绝缘体上成型的第一嵌位部及第二嵌位部与插座卡合定位,以防止第二绝缘体退出插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之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容槽前端成型有向上凸起,并作为所述第一嵌位部的第一卡点;所述台阶上成型有向上凸起, 并作为所述第二嵌位部的第二卡点。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之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的截面呈“L”字形。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之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体下端面设置有多个用于容置所述第二端子中接触部的端子槽,第二绝缘体后端面向前开设有贯通端子槽的第二端子孔,且第二绝缘体上端面向下开设有贯通所述端子槽的定位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之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端子包括:一本体及分别成型于本体前后两端的接触部及引脚部,其中,接触部下端面成型有一向下凸出的倒刺,并通过该倒刺与所述第二绝缘体中设置的定位孔相互卡合定位;引脚部包括有:成型的于本体后端的第一包夹部和第二包夹部,并通过该第一包夹部和第二包夹部固定电缆线。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之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端子包括:固定于第二绝缘体中的本体及分别成型于本体前后两端的接触部及引脚部,其中,该引脚部为沿本体后端向下弯折再向上弯折至与本体平行的焊脚结构,并通过该焊脚结构与FPC板导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连接器之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体于设置有第二端子孔的一端安装有一第三金属叉片,第三金属叉片位于第二端子孔正上方,其紧固包覆第二绝缘体后端的上端面及两侧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连接器之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体后端设置有一供所述第三金属叉片装配的第三卡位;所述第三金属叉片包括:一主体部、沿主体部两端分别向下弯折形成的扣合部及沿扣合部末端向上弯折形 成与主体部平行的第四焊脚,其中,扣合部中设置有用于定位的倒刺片。 
17.电连接器,包括: 
一插座,其包括:第一绝缘体及若干固定于第一绝缘体中的第一端子,该第一绝缘体中设置有用于供插头插接的容置空间,该第一端子中向上隆起的接触部显露于该容置空间中; 
一与插座适配的插头,其包括:一与所述容置空间适配的第二绝缘体及若干固定于第二绝缘体中的第二端子,该第二端子的接触部显露于第二绝缘体下端面;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中容置空间后端的两侧分别成型有一朝中心位置凸伸的第一凸台,该第一凸台前端及末端分别成型有一枢接槽和第一卡槽;所述第一绝缘体中容置空间中部的两侧分别成型有一朝中心位置凸伸的第二凸台,该第二凸台下端面端形成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绝缘体前端两侧设置有与第一凸台适配的容槽,该容槽前端成型有向上凸起的并与所述第一卡槽适配的第一卡点;所述第二绝缘体两侧还设置有向外凸出并与所述第二凸台适配的台阶,该台阶上具有与第二卡槽匹配的第二卡点;当插头中第二绝缘体置于插座中第一绝缘体的容置空间后,所述第二绝缘体上的容槽与第一绝缘体中的第一凸台嵌合,且第一卡点与第一卡槽卡合定位,台阶上的第二卡点与第二卡槽卡合定位,以防止插头退出插座。 
CN201420081481.9U 2014-02-25 2014-02-25 电连接器及其插座、插头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7745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81481.9U CN203774543U (zh) 2014-02-25 2014-02-25 电连接器及其插座、插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81481.9U CN203774543U (zh) 2014-02-25 2014-02-25 电连接器及其插座、插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74543U true CN203774543U (zh) 2014-08-13

Family

ID=51291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81481.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774543U (zh) 2014-02-25 2014-02-25 电连接器及其插座、插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7454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94945A (zh) * 2014-02-25 2014-05-14 实盈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94945A (zh) * 2014-02-25 2014-05-14 实盈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3794945B (zh) * 2014-02-25 2016-04-13 实盈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06325B2 (en) Plug, socket and their combined structure of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4030137U (zh) 电连接器
TWI728182B (zh) 電連接器
CN201323274Y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203774543U (zh) 电连接器及其插座、插头
CN101771210A (zh) 电连接器
CN201018095Y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203367571U (zh) 电连接器
CN204103094U (zh) 用于插接电子卡的连接器和端子模组
CN103794945B (zh) 电连接器
CN201038461Y (zh) 电连接装置
CN208608398U (zh) 具有单一侧支撑部与对接凹部的连接器及其绝缘本体
CN201440507U (zh) 电连接器
CN201204290Y (zh) 电连接器
CN201829782U (zh) 转接器
CN208589564U (zh) 汽车用板对板连接器
CN110729583A (zh) 正反插usb插头
CN202308498U (zh) 电池连接器组合
CN203288828U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203747104U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CN201174483Y (zh) 电池连接器
CN204205120U (zh) 连接器及具有该连接器的终端设备
CN203481542U (zh) 电连接器
CN203367605U (zh) 电连接器组合及其插座连接器
CN202749541U (zh) 插头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1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413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