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69931U - 用于卡车的中冷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卡车的中冷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69931U
CN203769931U CN201420184479.4U CN201420184479U CN203769931U CN 203769931 U CN203769931 U CN 203769931U CN 201420184479 U CN201420184479 U CN 201420184479U CN 203769931 U CN203769931 U CN 2037699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intercooler
vent hole
pipelin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8447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圣东
林德开
戴松玉
邓友权
蔡松华
田壮言
程海洋
闞树莹
周庄平
李小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to Conglomerate Wenzhou Shaanxi Cloud Top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to Conglomerate Wenzhou Shaanxi Cloud Top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to Conglomerate Wenzhou Shaanxi Cloud Top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to Conglomerate Wenzhou Shaanxi Cloud Top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18447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699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699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6993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卡车的中冷器,包括壳体及壳体内设置的冷却管道,冷却管道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发动机气循环连接的进气口与出气口,壳体与冷却管道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通风孔,壳体内围绕通风孔设置有填充有冷却液的冷却腔,冷却腔朝向通风孔的面作为冷却相邻气流的冷却面,壳体上设置有与冷却腔联通的进液口及出液口。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高冷却效率的用于卡车的中冷器。

Description

用于卡车的中冷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卡车,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卡车的中冷器。
背景技术
中冷器一般只有在安装了涡轮增压的车才能看到。因为中冷器实际上是涡轮增压的配套件,其作用在于提高发动机的换气效率。 对于增压发动机来说,中冷器是增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无论是机械增压发动机还是涡轮增压发动机,都需要在增压器与发动机进气歧管之间安装中冷器。
传统的中冷器包括壳体及壳体内设置的冷却管道,冷却管道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发动机气循环连接的进气口与出气口,壳体与冷却管道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通风孔,然而由于卡车的工作环境一般比较恶劣,导致从通风孔进入的空气仍具有一定的热度,给管道散热带来诸多不利。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冷却效率的用于卡车的中冷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壳体及壳体内设置的冷却管道,所述的冷却管道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发动机气循环连接的进气口与出气口,所述的壳体与冷却管道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通风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内围绕通风孔设置有填充有冷却液的冷却腔,所述的冷却腔朝向通风孔的面作为冷却相邻气流的冷却面,所述的壳体上设置有与冷却腔联通的进液口及出液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冷却腔,冷却腔内的冷却液通过冷却面来对通风孔的空气进行降温,在保证不影响气流流量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冷却速率,使发动机气循环中循环的气体能够快速达到更低温气体,使恶劣情况列如高温中工作的卡车能够正常运行,不会因为发动机温度过高而抛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冷却管道包括主管道及联通管道,所述的主管道数量为两个,所述的两个主管道平行设置且分别与进气口与出气口相联通,所述的联通管道垂直设置于两个主管道之间,所述的主管道穿过冷却腔设置,所述的联通管道与通风孔相对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流通过与进气口联通的主管道流经联通管道再从与出气口联通的主管道,实现一次冷却过程,而部分主管道通过冷却腔的设置,气流实现二次冷却,进一步提高冷却速率,而联通管道仍实现原有的功能通过气流冷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冷却面轴向截面呈弧形状,所述的弧形面的凹处朝向联通管道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形面的凹处将贴合冷却面流动而温度较低的气流能够形成回旋,通过弧形面的引导将这部分冷却气流重新利用对联通管道再一次冷却,回旋中的气流会与刚进入的气流融合,带走这部分气流的一部分热量,进一步提高冷却速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壳体由上盖和底座组成,所述的底座中部设置有环形隔板将底座的空间隔成通风孔和冷却腔,所述的上盖和底座相对的端面四周设置有裙边,所述的上盖和底座的裙边之间压设有密封垫且穿设有固定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形隔板可采用易导热的材质制成,实现冷却面的热传导,而上盖和底座的裙边之间压设有密封垫,保证密封的效果同时也作为安装面能够将两者稳定固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进液口及出液口的数量为两对且分别设置于上盖的四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冷器一般倾斜放置,单一进液口无法将冷却液充满整个冷却腔,需要同时平行进液才能尽可能充满,冷却液可以为专业冷却液,也可用蒸馏水混合物代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通风孔内横截设置有散热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片可对还未进入的通气孔的气流进行初冷却,为普遍的散热的构件,也使整个装置的冷却效果达到最大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底座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冷却管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卡车的中冷器,包括壳体1及壳体1内设置的冷却管道2,冷却管道2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发动机气循环连接的进气口21与出气口22,壳体1与冷却管道2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通风孔3,壳体1内围绕通风孔3设置有填充有冷却液的冷却腔11,冷却腔11朝向通风孔3的面作为冷却相邻气流的冷却面111,壳体1上设置有与冷却腔11联通的进液口112及出液口113,增设冷却腔11,冷却腔11内的冷却液通过冷却面来对通风孔3的空气进行降温,在保证不影响气流流量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冷却速率,使发动机气循环中循环的气体能够快速达到更低温气体,使恶劣情况列如高温中工作的卡车能够正常运行,不会因为发动机温度过高而抛锚。
冷却管道2包括主管道23及联通管道24,主管道23数量为两个,两个主管道23平行设置且分别与进气口21与出气口22相联通,联通管道24垂直设置于两个主管道23之间,主管道23穿过冷却腔11设置,联通管道24与通风孔3相对应,气流通过与进气口21联通的主管道23流经联通管道24再从与出气口22联通的主管道23,实现一次冷却过程,而部分主管道23通过冷却腔11的设置,气流实现二次冷却,进一步提高冷却速率,而联通管道24仍实现原有的功能通过气流冷却。
冷却面111轴向截面呈弧形状,弧形面的凹处朝向联通管道24设置,弧形面的凹处将贴合冷却面111流动而温度较低的气流能够形成回旋,通过弧形面的引导将这部分冷却气流重新利用对联通管道24再一次冷却,回旋中的气流会与刚进入的气流融合,带走这部分气流的一部分热量,进一步提高冷却速率。
壳体1由上盖12和底座13组成,底座13中部设置有环形隔板131将底座的空间隔成通风孔4和冷却腔11,上盖12和底座13相对的端面四周设置有裙边14,上盖12和底座13的裙边14之间压设有密封垫15且穿设有固定螺栓16,环形隔板131可采用易导热的材质制成,实现冷却面的热传导,而上盖12和底座13的裙边14之间压设有密封垫15,保证密封的效果同时也作为安装面能够将两者稳定固定。
进液口112及出液口113的数量为两对且分别设置于上盖12的四端,中冷器一般倾斜放置,单一进液口无法将冷却液充满整个冷却腔,需要同时平行进液才能尽可能充满,冷却液可以为专业冷却液,也可用蒸馏水混合物代替。
通风孔3内横截设置有散热片31,散热片31可对还未进入的通气孔的气流进行初冷却,为普遍的散热的构件,也使整个装置的冷却效果达到最大效果。

Claims (6)

1.一种用于卡车的中冷器,包括壳体及壳体内设置的冷却管道,所述的冷却管道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发动机气循环连接的进气口与出气口,所述的壳体与冷却管道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通风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内围绕通风孔设置有填充有冷却液的冷却腔,所述的冷却腔朝向通风孔的面作为冷却相邻气流的冷却面,所述的壳体上设置有与冷却腔联通的进液口及出液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卡车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管道包括主管道及联通管道,所述的主管道数量为两个,所述的两个主管道平行设置且分别与进气口与出气口相联通,所述的联通管道垂直设置于两个主管道之间,所述的主管道穿过冷却腔设置,所述的联通管道与通风孔相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卡车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面轴向截面呈弧形状,所述的弧形面的凹处朝向联通管道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卡车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由上盖和底座组成,所述的底座中部设置有环形隔板将底座的空间隔成通风孔和冷却腔,所述的上盖和底座相对的端面四周设置有裙边,所述的上盖和底座的裙边之间压设有密封垫且穿设有固定螺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卡车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液口及出液口的数量为两对且分别设置于上盖的四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用于卡车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风孔内横截设置有散热片。
CN201420184479.4U 2014-04-16 2014-04-16 用于卡车的中冷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699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84479.4U CN203769931U (zh) 2014-04-16 2014-04-16 用于卡车的中冷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84479.4U CN203769931U (zh) 2014-04-16 2014-04-16 用于卡车的中冷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69931U true CN203769931U (zh) 2014-08-13

Family

ID=51287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84479.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69931U (zh) 2014-04-16 2014-04-16 用于卡车的中冷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699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03717A (zh) 内外双循环水冷却系统大功率防爆柴油机
CN102400762A (zh) 组合式发动机散热器
CN107525418A (zh) 一体多用水室散热器
CN205225411U (zh) 排气出口弯管
CN203769931U (zh) 用于卡车的中冷器
CN102174910A (zh) 船用发动机水空中冷器
CN103352741B (zh) 主冷器总成
CN103388584A (zh) 一种减小应力及缓冲压力的散热器
CN103133111A (zh) 一种防爆柴油机进排气总管
CN204082310U (zh) 中冷器、发动机、汽车及船舶
CN204152692U (zh) 一种集成中冷器的分体式双气道进气歧管
CN106948923B (zh) 水冷空冷式预燃装置
ES2663510T3 (es) Unidad de distribución de aire entrante de motor con una carcasa y un accionador
CN104594970A (zh) 柴油机用机油冷却器结构装置
US20150322898A1 (en) Heat exchanger for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unit
CN104775893A (zh) 一种直列六缸发动机水冷式中冷器
CN202832673U (zh) 涡轮增压器的中间体
CN203009032U (zh) 一种气室带水冷管的汽车中冷器
CN204152625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节温器结构
US20160084128A1 (en) Apparatus for supplying a coolant to a heat exchanger, preferably for an exhaust gas cooler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of a motor vehicle
CN203383880U (zh) 主冷器总成
CN101846012A (zh) 内燃机气缸头的内置废气再循环结构
CN204755046U (zh) 一种直列四缸水冷柴油机排气管
CN205779228U (zh) 一种用于增压发动机的集成水冷进气歧管
CN204055322U (zh) 发动机舱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13

Termination date: 20150416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