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19257U - 蒸发器以及使用该蒸发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蒸发器以及使用该蒸发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719257U CN203719257U CN201420052394.0U CN201420052394U CN203719257U CN 203719257 U CN203719257 U CN 203719257U CN 201420052394 U CN201420052394 U CN 201420052394U CN 203719257 U CN203719257 U CN 20371925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pipe
- flowing
- evaporimeter
- refrigera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减少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而谋求小型化的蒸发器以及使用该蒸发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车辆用空调装置(1)具有:外壳(2);设在外壳上的热交换部(3);和送风机(4),其向外壳内送入空气,并且将在热交换部中进行了温度调节的空气吹送到车室内。热交换部具有:蒸发器(10);配置在蒸发器的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加热器芯(11);和空气混合调节风门(12),其调节从蒸发器通过后的送入到加热器芯的空气量以及从蒸发器通过后的绕过加热器芯的空气量之间的比例。在蒸发器的相邻的制冷剂流通管部彼此之间,设有上端成为空气导入部(19)且车辆后侧成为空气送出部(21)的通风间隙(18)。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蒸发器以及使用该蒸发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在该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将使用了车辆用空调装置的车辆的前方(图1的左侧)称为前,将其后方(图1的右侧)称为后,将车辆的上下方向(图1的上下)称为上下。
背景技术
例如在平头驾驶室型的小型货车中,以减少设置空间为目的而使用了完全中置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作为完全中置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公知如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具有:外壳;设在外壳上并且进行送入至外壳内的空气的温度调节的温度调节部;和送风机,向外壳内送入空气,并且将通过温度调节部进行了温度调节的空气吹送到车室内,温度调节部具有:配置在外壳内的蒸发器;配置在蒸发器的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加热器芯;和空气混合调节风门,调节从蒸发器通过后的送入到加热器芯的空气量以及从蒸发器通过后的绕过加热器芯的空气量之间的比例,在蒸发器中设有热交换芯部,该热交换芯部具有使长度方向朝向相同方向且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制冷剂流通管部,在热交换芯部的相邻的制冷剂流通管部之间,形成有使通过送风机送入到外壳内的空气通过的通风间隙,蒸发器以使制冷剂流通管部的长度方向朝向车辆的上下方向的状态配置,热交换芯部的全部通风间隙在前侧开口,并且该开口成为将空气导入至通风间隙中的空气导入部,热交换芯部的全部通风间隙在后侧开口,并且该开口成为将从通风间隙通过的空气送出的空气送出部,送风机配置在位于外壳的上方且与蒸发器相比位于前侧的部分上,在外壳的上壁部分中的与蒸发器相比位于前侧的部分上,设有与送风机的壳体的空气吹送口连通的空气取入口,在外壳内的与蒸发器相比位于前侧的部分上,设有使外壳的空气取入口、和蒸发器的热交换芯部中的通风间隙的空气导入部连通的连络通风路径(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最近,以确保车室内空间为目的,要求完全中置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进一步小型化。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由于蒸发器以使制冷剂流通管部的长度方向朝向车辆的上下方向的状态配置,热交换芯部的全部通风间隙在前侧开口,并且该开口成为将空气导入至通风间隙中的空气导入部,热交换芯部的全部通风间隙在后侧开口,并且该开口成为将从通风间隙通过的空气送出的空气送出部,送风机配置在位于外壳的上方且与蒸发器相比位于前侧的部分上,在外壳的上壁部分中的与蒸发器相比位于前侧的部分上,设有与送风机的壳体的空气吹送口连通的空气取入口,在外壳内的与蒸发器相比位于前侧的部分上,设有使外壳的空气取入口、和蒸发器的热交换芯部中的通风间隙的空气导入部连通的连络通风路径,所以具有前后方向的尺寸比较大而难以进一步小型化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075169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减少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而谋求小型化的蒸发器以及使用该蒸发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由以下的方式构成。
1)一种蒸发器,其具有热交换芯部,该热交换芯部具有:将长度方向朝向相同方向并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制冷剂流通管部;和配置在相邻的制冷剂流通管部彼此之间的散热片,在热交换芯部的相邻的制冷剂流通管部之间形成有通风间隙,该蒸发器的特征在于,
热交换芯部的全部通风间隙在制冷剂流通管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开口,并且,该开口成为将空气导入至通风间隙的空气导入部,热交换芯部的全部通风间隙在与制冷剂流通管部的长度方向成直角的一侧开口,并且,该开口成为将从通风间隙通过的空气送出的空气送出部。
2)在上述1)所述的蒸发器中,制冷剂流通管部为扁平状,在制冷剂流通管部的厚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且在相邻的制冷剂流通管部间形成的通风间隙中设有:多个第一流路,使空气导入部侧的端部开口并且另一端封闭,且使空气在制冷剂流通管部的长度方向上流动;和多个第二流路,使空气送出部侧的端部开口,且使空气在制冷剂流通管部的宽度方向上流动,第一流路与第二流路连通。
3)在上述2)所述的蒸发器中,在热交换芯部的通风间隙中,以层叠状配置有与该通风间隙一侧的制冷剂流通管部接合的第一散热片、和与该通风间隙另一侧的制冷剂流通管部以及第一散热片接合的第二散热片,第一流路形成在第一散热片与接合有第一散热片的制冷剂流通管部之间,第二流路形成在第一散热片与接合有第二散热片的制冷剂流通管部之间,在第一散热片上形成有使第一流路以及第二流路连通的贯穿孔。
4)在上述3)所述的蒸发器中,设在热交换芯部的通风间隙中的第一流路是使由设在第一散热片上的两侧壁部以及底壁部构成的槽的开口被制冷剂流通管部封闭而形成的,在第一散热片的底壁部上形成有使第一流路以及第二流路连通的贯穿孔。
5)在上述4)所述的蒸发器中,设在热交换芯部的通风间隙中的全部第一流路中,位于与通风间隙的空气送出部为相反侧的端部的第一流路,从通风间隙的空气导入部直到扁平中空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为直线状,其余的第一流路由直线部和折曲部构成,其中,该直线部从通风间隙的空气导入部直到扁平中空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为止,该折曲部与直线部的顶端部相连而向与空气送出部相反的一侧折曲,且使自身的顶端部位于与空气送出部为相反侧的端部,在形成与空气送出部为相反侧的端部的第一流路的第一散热片的底壁部上,形成有使第一流路以及第二流路连通的贯穿孔,在形成其余的第一流路的第一散热片的底壁部中的与折曲部的顶端部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使第一流路以及第二流路连通的贯穿孔。
6)在上述3)~5)中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中,第二散热片由遍及制冷剂流通管部的整体宽度范围内的波峰部、遍及制冷剂流通管部的整体宽度范围内的波谷部、以及将波峰部与波谷部在整体长度范围内连结的连结部构成且为波纹状,波峰部与制冷剂流通管部以及第一散热片中的某一方接合,并且波谷部与另一方接合,在连结部上形成有贯穿孔。
7)在上述3)~5)中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中,第二散热片为由在制冷剂流通管部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波峰部、在制冷剂流通管部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波谷部、以及连结波峰部和波谷部的连结部构成的波状带板,该波状带板在制冷剂流通管部的宽度方向上,以使相邻的两个波状带板的波峰部彼此、波谷部彼此以及连结部彼此沿上下方向错位的方式排列有多个,并且,为相互连结成一体的错开状,全部的波状带板的波峰部与制冷剂流通管部以及第一散热片中的某一方接合,并且波谷部与另一方接合。
8)在上述2)~7)中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中,在制冷剂流通管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中,在与空气导入部为相反侧的端部上,设有使全部的制冷剂流通管部连通的集液箱部,使多个方形扁平中空体在扁平中空体的厚度方向上以层叠状配置并使相邻的扁平中空体彼此之间接合,由此形成全部的制冷剂流通管部以及集液箱部,扁平中空体具有:两个鼓出状制冷剂流通管部,其在扁平中空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在扁平中空体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和两个鼓出状集液箱形成部,其在扁平中空体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在靠扁平中空体的长度方向一端的部分上,且与制冷剂流通管部连通,并且构成集液箱部,扁平中空体的集液箱形成部的鼓出高度比制冷剂流通管部的鼓出高度高,相邻的扁平中空体的集液箱形成部彼此之间,以使两集液箱形成部的内部连通的方式接合,由此在相邻的扁平中空体的制冷剂流通管部彼此之间形成有通风间隙,第一散热片以及第二散热片以横跨在沿扁平中空体的宽度方向并列的两制冷剂流通管部上的方式配置在通风间隙中。
9)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具有:外壳;温度调节部,设在外壳上且进行送入至外壳内的空气的温度调节;和送风机,向外壳内送入空气,并且将在温度调节部中进行了温度调节的空气吹送到车室内,温度调节部具有:配置在外壳内的蒸发器;配置在蒸发器的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加热器芯;和空气混合调节风门,调节从蒸发器通过后的送入到加热器芯的空气量以及从蒸发器通过后的绕过加热器芯的空气量之间的比例,该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温度调节部的蒸发器由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构成,通过送风机送入到外壳内的空气,从空气导入部导入到蒸发器的通风间隙内,并且从通风间隙通过而从空气送出部送出。
10)在上述9)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在外壳的上部设有与送风机的壳体的空气吹送口连通的空气取入口,蒸发器以使制冷剂流通管部的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且使空气导入部位于上端的状态配置,或者以使热交换芯部的通风间隙的空气导入部,与制冷剂流通管部中的位于与空气导入部侧端部为相反侧的端部相比在上方且位于前方或者后方地倾斜的状态配置,蒸发器的热交换芯部的通风间隙的空气导入部位于外壳的空气取入口的下方,并且与空气取入口连通。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上述1)~8)的蒸发器,由于热交换芯部的全部通风间隙在制冷剂流通管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开口,并且该开口成为将空气导入至通风间隙的空气导入部,热交换芯部的全部通风间隙在与制冷剂流通管部的长度方向成直角的一侧开口,并且该开口成为将从通风间隙通过的空气送出的空气送出部,所以在例如作为上述9)以及10)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蒸发器而使用的情况下,当在外壳上设有与送风机的壳体的空气吹送口连通的空气取入口,蒸发器的热交换芯部的通风间隙的空气导入部配置在离外壳的空气取入口很近的内侧时,从空气取入口送入来的空气能够直接从空气导入部流入到蒸发器的通风间隙内。因此,不需要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空调装置那样地,在与外壳内的蒸发器相比位于前侧的部分上设置使外壳的空气取入口、与蒸发器的热交换芯部中的通风间隙的空气导入部连通的连络通风路径。该结果为,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能够变得比较小,而能够谋求小型化。
根据上述2)的蒸发器,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在热交换芯部中的制冷剂流通管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部分上,设置将空气导入至通风间隙的空气导入部,并在热交换芯部中的与制冷剂流通管部的长度方向成直角的一侧的部分上,设置将从通风间隙通过的空气送出的空气送出部。
根据上述3)以及4)的蒸发器,能够比较简单地制造具有如上述2)所示的结构的蒸发器。
根据上述5)的蒸发器,从第一流路流过的空气在进入至第二流路后,在第二流路中流动的距离变长,因此空气的制冷效率会提高。
根据上述6)的蒸发器,第二散热片的相邻的连结部间成为第二流路,相邻的第二流路彼此通过贯穿孔而连通,因此空气的制冷效率会提高。
根据上述7)的蒸发器,第二散热片的波状带板的相邻的连结部间成为第二流路,全部的第二流路连通,因此空气的制冷效率会提高。
根据上述9)以及10)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当在外壳上设有与送风机的壳体的空气吹送口连通的空气取入口,蒸发器的热交换芯部的通风间隙的空气导入部配置在离外壳的空气取入口很近的内侧时,从空气取入口送入来的空气能够直接从空气导入部流入到蒸发器的通风间隙内。因此,不需要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空调装置那样地,在与外壳内的蒸发器相比位于前侧的部分上设置使外壳的空气取入口、与蒸发器的热交换芯部中的通风间隙的空气导入部连通的连络通风路径。该结果为,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能够变得比较小,而能够谋求小型化。
根据上述10)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尤其在作为平头驾驶室型的小型货车的完全中置式车辆用空调装置来使用的情况下,能够谋求设置空间的小型化,并能够确保比较大的车室内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表示使用了本实用新型的蒸发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垂直剖视图。
图2是表示在图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使用的本实用新型的蒸发器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2的蒸发器的一部分的结构的、沿着与制冷剂流通管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4是表示配置在图2的蒸发器的通风间隙中的第一外散热片以及第二外散热片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第二外散热片的变形例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6是表示图4所示的第二外散热片的其他变形例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用空调装置
2:外壳
2a:空气取入口
3:温度调节部
4:送风机
10:蒸发器
11:加热器芯
12:空气混合调节风门
13:热交换芯部
14:制冷剂流通管部
15:第一外散热片
16:第二外散热片
16a:波峰部
16b:波谷部
16c:连结部
18:通风间隙
19:空气导入部
21:空气送出部
22、23:集液箱部
26:扁平中空体
27:集液箱形成部
33、34第一流路
34a:直线部
34b:折曲部
35:第二流路
36:贯穿孔
37:贯穿孔
45:第二外散热片
46:波状带板
46a:波峰部
46b:波谷部
46c:连结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铝”这个术语中,除了纯铝之外还包含铝合金。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车辆的左右,也就是从后方观察前方时的左右称为左右。
图1概略表示使用了本实用新型的蒸发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另外,图2表示在图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使用的蒸发器的整体结构,图2~图4表示该蒸发器的主要部分的结构。
在图1中,车辆用空调装置1具有:合成树脂制外壳2;设在外壳2内且进行送入到外壳2内的空气的温度调节的温度调节部3;和送风机4,配置在外壳2的前侧部分的上方,且向外壳2内送入空气,并且将在温度调节部3中进行了温度调节的空气吹送到未图示的车室内。
在外壳2的上壁部分的前侧,设有与送风机4的壳体4a的空气吹送口4b连通的空气取入口2a。而且,虽省略了图示,但在外壳2的上壁部分中的与送风机4相比位于后侧的部分上,设有除霜开口部、面部开口部以及腿部开口部,空气取入口2a与除霜开口部、面部开口部以及腿部开口部通过设在外壳2内的通风路径5而连通。并且,通过设在外壳2内的吹送模式切换部(省略图示),使在温度调节部3中进行了温度调节的空气在从除霜开口部吹送并且从除霜通道通过而向着前风挡玻璃吹送的情况、从面部开口部吹送并且从面部通道通过而向着乘员的头部吹送的情况、和从腿部开口部通过脚部通道而向着乘员的腿部吹送的情况之间切换。
温度调节部3具有:配置在外壳2内的通风路径5中的空气取入口2a的正下部分上的蒸发器10;以将通风路径5的一部分封闭的方式配置在通风路径5的蒸发器10的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加热器芯11;和调节从蒸发器10通过后的送入到加热器芯11的空气量以及从蒸发器10通过后的绕过加热器芯11的空气量之间的比例的空气混合调节风门12。空气混合调节风门12为旋转式,具有旋转轴部12a、和从旋转轴部12a向着蒸发器10侧延伸且以旋转轴部12a为中心旋转的遮蔽部12b。空气混合调节风门12的遮蔽部12b,使开度在将从蒸发器10通过的全部空气送入到加热器芯11的第一位置(参照图1虚线)、和使从蒸发器10通过的全部空气绕过加热器芯11的第二位置(参照图1实线)之间适当变更,由此调节从加热器芯11通过的空气的流量与绕过加热器芯11的空气的流量之间的比例。
如图2以及图3所示,蒸发器10具有:热交换芯部13,该热交换芯部13具有使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朝向相同方向且隔开间隔地配置在与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多个扁平状制冷剂流通管部14、和配置在相邻的制冷剂流通管部14彼此之间的铝制外散热片15、16;和使全部的制冷剂流通管部14在长度方向的一端部连通的集液箱部22、23,在此,蒸发器10以使制冷剂流通管部14的长度方向朝向车辆的上下方向,并且使集液箱部22、23位于下端的状态,配置在外壳2内的通风路径5中。以下,蒸发器10的前后、上下、左右,以配置在外壳2内的通风路径5中的状态作为基准。
在蒸发器10的热交换芯部13中,沿前后方向并列地设有两列由沿左右方向并列的多个制冷剂流通管部14构成的管部列14A、14B。在蒸发器10的热交换芯部13的各管部列14A、14B中的沿左右方向相邻的制冷剂流通管部14之间,以横跨前后的制冷剂流通管部14的方式形成有通风间隙18。热交换芯部13的全部通风间隙18,在上端侧(制冷剂流通管部14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开口,并且该开口部成为将空气导入至通风间隙18内的空气导入部19。而且,热交换芯部13的全部通风间隙18,在后侧(与制冷剂流通管部14的长度方向成直角的一侧,也就是宽度方向的一侧)开口,并且该开口成为将从通风间隙18通过的空气送出的空气送出部21。并且,在各通风间隙18上以层叠状配置有钎焊在通风间隙18的一侧的制冷剂流通管部14上的第一外散热片15、和钎焊在通风间隙18的另一侧的制冷剂流通管部14以及第一外散热片15上的第二外散热片16。此外,沿左右方向相邻的制冷剂流通管部14之间的空间,也就是通风间隙18的前侧,通过构成外壳2的壁部而封闭。
蒸发器10的集液箱部22、23在蒸发器10的下端部(制冷剂流通管部14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中与空气导入部19为相反侧的端部)上,以将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与制冷剂流通管部14的长度方向成直角的方向)的状态沿前后方向并列地设有两个。在后侧的集液箱部22上连通了后侧管部列14A的全部制冷剂流通管部14的下端部,在前侧的集液箱部23上连通了前侧管部列14B的全部制冷剂流通管部14的下端部。在后侧的集液箱部22的一端部设有制冷剂入口24,在前侧的集液箱部23的另一端部设有制冷剂出口25,集液箱部22、23内在必要的部位上,以使从制冷剂入口24流入的制冷剂从全部制冷剂流通管部14通过而从制冷剂出口25流出的方式,通过未图示的分隔部件而分隔出沿左右方向并列的区域。
蒸发器10的制冷剂流通管部14以及集液箱部22、23通过将多个扁平中空体26钎焊而形成,该多个扁平中空体26为将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并且将宽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的纵长方形,且沿左右方向(集液箱部17的长度方向)并列地配置。在扁平中空体26上,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个鼓出状制冷剂流通管部14、和使各制冷剂流通管部14的下端(与空气导入部19为相反侧的端部)连通且构成集液箱部22、23的鼓出状集液箱形成部27,集液箱形成部27的鼓出高度比制冷剂流通管部14的鼓出高度高。并且,相邻的扁平中空体26的集液箱形成部27彼此间以使内部连通的方式钎焊,由此构成蒸发器10的制冷剂流通管部14以及集液箱部22、23,在沿左右方向相邻的制冷剂流通管部14彼此之间形成有通风间隙18。在各扁平中空体26的前后的制冷剂流通管部14内,以增大导热面积并且提高制冷剂流通管部14的耐压性为目的,以横跨前后两制冷剂流通管部14的方式配置有铝制波纹状内散热片32,并使其钎焊在扁平中空体26上。
扁平中空体26通过将由在两面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板构成的金属板28的周缘部彼此之间钎焊而形成。虽省略了详细的图示,但形成大部分的扁平中空体26的金属板28具有:设在前侧部分以及后侧部分上且向一侧鼓出的管部用鼓出部29;和集液箱用鼓出部(图示略),该集液箱用鼓出部以与管部用鼓出部29连通的方式设在前侧部分以及后侧部分的下端部上,并向与管部用鼓出部29相同的方向鼓出,并且与管部用鼓出部29相比鼓出高度较高。在各集液箱用鼓出部的顶壁上形成有贯穿孔。形成在左右两端所配置的扁平中空体26的左右方向外侧的金属板28中的集液箱用鼓出部31的鼓出高度,与管部用鼓出部29的鼓出高度相同,在集液箱用鼓出部31的顶壁上没有形成贯穿孔。并且,将两张金属板28以使两金属板28的管部用鼓出部29以及集液箱用鼓出部31的开口彼此相对,并且使内散热片32夹在两金属板28之间的方式组合,并将两金属板28彼此间以及两金属板28与内散热片32钎焊,由此形成扁平中空体26,通过两金属板22的管部用鼓出部29而构成制冷剂流通管部14,并且,通过集液箱用鼓出部31而构成集液箱形成部27。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热交换芯部13的通风间隙18中设有:多个第一流路33、34,其使空气导入部19侧的端部开口,并且使另一端封闭,且使空气在制冷剂流通管部14的长度方向上流动;和多个第二流路35,其使空气送出部21侧的端部开口,且使空气在制冷剂流通管部14的宽度方向上流动,第一流路33、34与第二流路35连通。第一流路33、34形成在第一外散热片15与钎焊有第一外散热片15的制冷剂流通管部14之间,第二流路35形成在第一外散热片15与钎焊有第二外散热片16的制冷剂流通管部14之间。
全部第一流路33、34中,前端部(与通风空隙18的空气送出部21为相反侧的端部)的第一流路33从通风间隙18的空气导入部19直到扁平中空体26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为直线状,其余的第一流路34由直线部34a和折曲部34b构成,其中,该直线部34a从通风间隙18的空气导入部19直到扁平中空体26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为止,该折曲部34b与直线部34a的顶端部相连而向前侧(与空气送出部21相反的一侧)折曲且使自身的顶端部位于前端部(与空气送出部21为相反侧的端部)。全部第一流路33、34是通过使设在第一外散热片15上且在右侧开口的槽的右侧开口被制冷剂流通管部14封闭而形成的。此外,前端部的第一流路33的前侧壁部并不一定需要,也可以使外壳2的前壁部的一部分为侧壁部。在形成前端部的第一流路33的第一外散热片15的槽的底壁部上,沿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使第一流路33与第二流路35连通的多个贯穿孔36,在形成其余的第一流路34的第一外散热片15的槽的底壁部中的与折曲部34b的顶端部对应的部分上,形成有使第一流路33与第二流路35连通的多个贯穿孔36。第一流路33以及第二流路35的贯穿孔36大致以一条直线状排列。
全部第二流路35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直线状。第二外散热片16是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而遍及扁平中空体26的整体宽度范围内的波峰部16a、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而遍及扁平中空体26的整体宽度范围内的波谷部16b、以及连结波峰部16a与波谷部16b的连结部16c构成的波纹状,在相邻的连结部16c之间形成有第二流路35。第二外散热片16的波峰部16a钎焊在第一外散热片15上,并且波谷部16b钎焊在制冷剂流通管部14上。而且,在第二外散热片16的连结部16c上,形成有使相邻的第二流路35彼此连通的贯穿孔37。第二流路35的前端部被外壳2的前壁部封闭。此外,也可以代替第二流路35的前端部被外壳2的前壁部封闭,而使第二流路35的前端部被与蒸发器10接合的封闭板封闭。
在上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通过送风机4从空气取入口2a送入至外壳2内的通风路径5中的空气,从空气导入部19进入到热交换芯部13的通风间隙18的第一流路33、34内,并在第一流路33、34内流动的过程中,通过在制冷剂流通管部14内流动的制冷剂而冷却。从第一流路33、34内流过而冷却的空气,在通风间隙18的前侧的端部从贯穿孔36通过而进入至第二流路35内,在第二流路35内向后方流动的过程中,通过在制冷剂流通管部14内流动的制冷剂而冷却。而且,在第二流路35内向后方流动的过程中,在沿上下相邻的第二流路35内流动的空气从贯穿孔37通过而混合。
在蒸发器10的通风间隙18的第一流路33、34以及第二流路35内流动的过程中被冷却的空气,从通风间隙18的空气送出部21向后方送出并在通风路径5内流动。在此,通过变更空气混合调节风门12的开度,能够调节在蒸发器10中被冷却的所有空气中的、与发动机冷却水相比维持于高温(90℃左右)的从加热器芯11通过的空气的流量、和在被冷却后绕过加热器芯11的保持低温的空气的流量之间的比例,从而能够在温度调节部3中调节空气的温度。在温度调节部3中进行了温度调节的空气,通过吹送模式切换部而在从除霜开口部吹送并且从除霜通道通过而向着前风挡玻璃吹送的情况、从面部开口部吹送并且从面部通道通过而向着乘员的头部吹送的情况、和从腿部开口部通过脚部通道而向着乘员的腿部吹送的情况之间切换。
图5表示在蒸发器10中使用的第二外散热片的变形例。
在图5所示的第二外散热片16的连结部16c中,在连结部16c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有沿连结部16c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散热板40。并且,虽省略了图示,但是通过设置散热板40而形成了贯穿孔,并通过该贯穿孔而使相邻的第二流路35彼此之间连通。
图6表示在蒸发器10中使用的第二外散热片的其他变形例。
图6所示的第二外散热片45为铝制,由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波峰部46a、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波谷部46b、以及连结波峰部46a和波谷部46b的连结部46c构成的波状带板46,在前后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并且为通过相互连结成一体而形成的错开状,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波状带板46的波峰部46a彼此以及波谷部46b彼此在上下方向上错位。各波状带板46中的波峰部46a、波谷部46b以及连结部46c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相同。第二外散热片45使全部的波状带板46的波峰部46a钎焊在制冷剂流通管部14以及第一外散热片15中的某一方上,并且,使波谷部46b钎焊在制冷剂流通管部14以及第一外散热片15中的另一方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蒸发器以使制冷剂流通管部14的长度方向朝向车辆的上下方向且使通风间隙18的空气导入部19位于上端,并且使集液箱部22、23位于下端的状态,配置在外壳2内的通风路径5中,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例如在以使通风间隙18的空气导入部19与集液箱22、23相比在上方且位于前方或后方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配置。
工业实用性
使用了本实用新型的蒸发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为了谋求设置空间的小型化而适用于平头驾驶室型的小型货车的完全中置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
Claims (10)
1.一种蒸发器,其具有热交换芯部,该热交换芯部具有:将长度方向朝向相同方向并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制冷剂流通管部;和配置在相邻的制冷剂流通管部彼此之间的散热片,在热交换芯部的相邻的制冷剂流通管部之间形成有通风间隙,该蒸发器的特征在于,
热交换芯部的全部通风间隙在制冷剂流通管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开口,并且,该开口成为将空气导入至通风间隙的空气导入部,热交换芯部的全部通风间隙在与制冷剂流通管部的长度方向成直角的一侧开口,并且,该开口成为将从通风间隙通过的空气送出的空气送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制冷剂流通管部为扁平状,在制冷剂流通管部的厚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且在相邻的制冷剂流通管部间形成的通风间隙中设有:多个第一流路,使空气导入部侧的端部开口并且另一端封闭,且使空气在制冷剂流通管部的长度方向上流动;和多个第二流路,使空气送出部侧的端部开口,且使空气在制冷剂流通管部的宽度方向上流动,第一流路与第二流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在热交换芯部的通风间隙中,以层叠状配置有与该通风间隙一侧的制冷剂流通管部接合的第一散热片、和与该通风间隙另一侧的制冷剂流通管部以及第一散热片接合的第二散热片,第一流路形成在第一散热片与接合有第一散热片的制冷剂流通管部之间,第二流路形成在第一散热片与接合有第二散热片的制冷剂流通管部之间,在第一散热片上形成有使第一流路以及第二流路连通的贯穿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设在热交换芯部的通风间隙中的第一流路是使由设在第一散热片上的两侧壁部以及底壁部构成的槽的开口被制冷剂流通管部封闭而形成的,在第一散热片的底壁部上形成有使第一流路以及第二流路连通的贯穿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设在热交换芯部的通风间隙中的全部第一流路中,位于与通风间隙的空气送出部为相反侧的端部的第一流路,从通风间隙的空气导入部直到扁平中空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为直线状,其余的第一流路由直线部和折曲部构成,其中,该直线部从通风间隙的空气导入部直到扁平中空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为止,该折曲部与直线部的顶端部相连而向与空气送出部相反的一侧折曲,且使自身的顶端部位于与空气送出部为相反侧的端部,在形成与空气送出部为相反侧的端部的第一流路的第一散热片的底壁部上,形成有使第一流路以及第二流路连通的贯穿孔,在形成其余的第一流路的第一散热片的底壁部中的与折曲部的顶端部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使第一流路以及第二流路连通的贯穿孔。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第二散热片由遍及制冷剂流通管部的整体宽度范围内的波峰部、遍及制冷剂流通管部的整体宽度范围内的波谷部、以及将波峰部与波谷部在整体长度范围内连结的连结部构成且为波纹状,波峰部与制冷剂流通管部以及第一散热片中的某一方接合,并且波谷部与另一方接合,在连结部上形成有贯穿孔。
7.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由在制冷剂流通管部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波峰部、在制冷剂流通管部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波谷部、以及连结波峰部和波谷部的连结部构成波状带板,第二散热片为使该波状带板在制冷剂流通管部的宽度方向上,以使相邻的两个波状带板的波峰部彼此、波谷部彼此以及连结部彼此沿上下方向错位的方式排列有多个,并且,为相互连结成一体的错开状,全部的波状带板的波峰部与制冷剂流通管部以及第一散热片中的某一方接合,并且波谷部与另一方接合。
8.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在制冷剂流通管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中,在与空气导入部为相反侧的端部上,设有使全部的制冷剂流通管部连通的集液箱部,使多个方形扁平中空体在扁平中空体的厚度方向上以层叠状配置并使相邻的扁平中空体彼此之间接合,由此形成全部的制冷剂流通管部以及集液箱部,扁平中空体具有:两个鼓出状制冷剂流通管部,其在扁平中空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在扁平中空体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和两个鼓出状集液箱形成部,其在扁平中空体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在靠扁平中空体的长度方向一端的部分上,且与制冷剂流通管部连通,并且构成集液箱部,扁平中空体的集液箱形成部的鼓出高度比制冷剂流通管部的鼓出高度高,相邻的扁平中空体的集液箱形成部彼此之间,以使两集液箱形成部的内部连通的方式接合,由此在相邻的扁平中空体的制冷剂流通管部彼此之间形成有通风间隙,第一散热片以及第二散热片以横跨在沿扁平中空体的宽度方向并列的两制冷剂流通管部上的方式配置在通风间隙中。
9.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具有:外壳;温度调节部,设在外壳上且进行送入至外壳内的空气的温度调节;和送风机,向外壳内送入空气,并且将在温度调节部中进行了温度调节的空气吹送到车室内,温度调节部具有:配置在外壳内的蒸发器;配置在蒸发器的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加热器芯;和空气混合调节风门,调节从蒸发器通过后的送入到加热器芯的空气量以及从蒸发器通过后的绕过加热器芯的空气量之间的比例,该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温度调节部的蒸发器由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构成,通过送风机送入到外壳内的空气,从空气导入部导入到蒸发器的通风间隙内,并且从通风间隙通过而从空气送出部送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外壳的上部设有与送风机的壳体的空气吹送口连通的空气取入口,蒸发器以使制冷剂流通管部的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且使空气导入部位于上端的状态配置,或者以使热交换芯部的通风间隙的空气导入部,与制冷剂流通管部中的位于与空气导入部侧端部为相反侧的端部相比在上方且位于前方或者后方地倾斜的状态配置,蒸发器的热交换芯部的通风间隙的空气导入部位于外壳的空气取入口的下方,并且与空气取入口连通。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85595A JP6106503B2 (ja) | 2013-04-16 | 2013-04-16 | エバポレー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車両用空調装置 |
JP2013-085595 | 2013-04-16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719257U true CN203719257U (zh) | 2014-07-16 |
Family
ID=511584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052394.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19257U (zh) | 2013-04-16 | 2014-01-27 | 蒸发器以及使用该蒸发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106503B2 (zh) |
CN (1) | CN203719257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89640A (zh) * | 2017-11-22 | 2018-06-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控制装置、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CN108426303A (zh) * | 2018-03-16 | 2018-08-2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CN111947240A (zh) * | 2020-08-10 | 2020-11-17 | 浙江申永达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 一种轨道交通专用冷冻机房模块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658581B1 (ko) * | 2019-03-06 | 2024-04-18 |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110747U (zh) * | 1974-07-12 | 1976-01-26 | ||
JPS5645035Y2 (zh) * | 1976-05-11 | 1981-10-21 | ||
JPS5992370U (ja) * | 1982-12-15 | 1984-06-22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水冷エンジン用ラジエタ− |
JPH106760A (ja) * | 1996-06-24 | 1998-01-13 | Sanden Corp | 空調装置 |
DE10010266A1 (de) * | 2000-03-02 | 2001-11-15 | Behr Gmbh & Co | Wärmeübertrager und diesen enthaltende Heizungs- oder Klimaanlage eines Kraftfahrzeuges |
DE10117400A1 (de) * | 2001-04-06 | 2002-10-10 | Behr Gmbh & Co | Wärmeübertrager und diesen enthaltende Heizungs- oder Klimaanlage eines Kraftfahrzeuges |
JP4732609B2 (ja) * | 2001-04-11 | 2011-07-27 | 株式会社ティラド | 熱交換器コア |
JP2005241168A (ja) * | 2004-02-27 | 2005-09-08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熱交換器 |
JP2008064362A (ja) * | 2006-09-06 | 2008-03-21 | Showa Denko Kk | 積層型熱交換器 |
JP5140803B2 (ja) * | 2008-10-31 | 2013-02-13 |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868088B2 (ja) * | 2011-09-15 | 2016-02-24 |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クーリングユニット |
-
2013
- 2013-04-16 JP JP2013085595A patent/JP610650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
- 2014-01-27 CN CN201420052394.0U patent/CN20371925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89640A (zh) * | 2017-11-22 | 2018-06-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控制装置、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CN108189640B (zh) * | 2017-11-22 | 2023-06-3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控制装置、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CN108426303A (zh) * | 2018-03-16 | 2018-08-2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CN111947240A (zh) * | 2020-08-10 | 2020-11-17 | 浙江申永达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 一种轨道交通专用冷冻机房模块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106503B2 (ja) | 2017-04-05 |
JP2014205476A (ja) | 2014-10-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884892B (zh) | 热交换器 | |
CN203719257U (zh) | 蒸发器以及使用该蒸发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 |
CN101069060B (zh) | 换热器 | |
CN103900294B (zh) | 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 | |
KR100765557B1 (ko) | 열교환기 | |
CN104620069B (zh) | 并流式热交换器和安装有该并流式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机 | |
CN105229407B (zh) | 复式热交换器 | |
CN104121728B (zh) | 蒸发器及使用该蒸发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 |
US20120117983A1 (en) | Air-conditioning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same | |
CN104121727A (zh) | 蒸发器及使用该蒸发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 |
CN104949394B (zh) | 一种换热器 | |
CN105437908B (zh) | 汽车空气调节系统用空气引导装置 | |
CN109114845A (zh) | 空调器及热交换装置 | |
JP4667134B2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US20080078539A1 (en) | Air conditioner heat transfer water tank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reof | |
JP6415204B2 (ja) | エバポレー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車両用空調装置 | |
CN109642778A (zh) | 空调单元 | |
CN108973583A (zh) | 车用空调装置 | |
CN206919343U (zh) | 防凝露引流器 | |
JP6486223B2 (ja) | エバポレータ | |
WO2016170878A1 (ja)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 |
US11561052B2 (en) |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 heat exchanger | |
JP6343541B2 (ja) | エバポレー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車両用空調装置 | |
JP2004144395A (ja) | 冷媒蒸発器 | |
CN106440292A (zh) | 防凝露引流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16 Termination date: 20200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