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61338U - 线圈盘 - Google Patents

线圈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61338U
CN203661338U CN201320683218.2U CN201320683218U CN203661338U CN 203661338 U CN203661338 U CN 203661338U CN 201320683218 U CN201320683218 U CN 201320683218U CN 203661338 U CN203661338 U CN 2036613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support
layer
winding slot
coil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68321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田田
任玉洁
梁为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68321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613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613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6133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圈盘,包括:支架;以及至少两个可独立工作的线圈,至少两个所述线圈分别设在所述支架上,其中,至少有一个线圈绕满整个支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线圈盘,通过将至少两个可独立加热的线圈分层绕在绕线槽内,则至少有一个线圈能够充分感应锅具的大小,为锅具的判断提供准确有效的信号,另外,多个线圈分层进行绕制,绕制过程中也不用停顿,装配方便,便于进行大批量的生产和使用。

Description

线圈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炉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线圈盘。
背景技术
目前具有两个以上独立加热的线圈的线圈盘,普遍是采用内圈和外圈布置的方式,但由于内线圈的面积较小,而锅具的面积又较大,当锅具面积超过线圈面积,这时线圈对锅具的反应就很小,即无法产生一个变化量提供给电路作为正确判别,不能准确判断锅具大小;而外圈的线圈则对面积小的锅具无法准确识别。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结构简单、装配方便且对锅具识别准确的线圈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线圈盘,包括:支架;至少两个可独立工作的线圈,至少两个所述线圈分别设在所述支架上,其中,至少有一个线圈绕满整个支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线圈盘,通过将至少两个可独立加热的线圈分层绕在绕线槽内,则至少有一个线圈能够充分感应锅具的大小,为锅具的判断提供准确有效的信号;另外,多个线圈分层进行绕制,多个线圈之间无需跨越,绕制过程中也不用停顿,装配方便,便于进行大批量的生产和使用。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线圈盘,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架上设有多个依次径向排列的隔筋,沿径向排列的相邻两个所述隔筋之间限定有绕线槽,至少两个所述线圈分别设在所述绕线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线圈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支架上邻近中心的位置设有间隔开布置的第一进线孔和第二进线孔,所述支架的外周上设有间隔开布置的第一出线孔和第二出线孔,所述第一线圈从所述第一进线孔伸入并从所述第一出线孔伸出,所述第二线圈从所述第二进线孔伸入并从所述第二出线孔伸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在所述支架上的投影面积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架上邻近中心的位置设有沿其周向间隔开布置的开孔,所述第一进线孔和第二进线孔分别与所述开孔导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架上设有多个沿其周向间隔开布置的镂空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出线孔和第二出线孔分别与间隔开布置的两个所述镂空部导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至少一个线圈绕满所述支架上的绕线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绕满所述绕线槽的线圈为处于支架最上层的线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线圈在所述绕线槽内绕有上下分布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二线圈在所述绕线槽内绕有上下分布的第三层和第四层,其中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四层分别绕满所述绕线槽,所述第二层和第三层设在所述第一层和第四层之间,所述第二层和所述第三层交错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圈盘的支架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圈盘的支架的正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圈盘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圈盘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圈盘的剖面图。
图6是图5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0:支架;11:隔筋;12:绕线槽;13:第一进线孔;14:第二进线孔;15:第一出线孔;16:第二出线孔;17:开孔;18:镂空部;
20:第一线圈;21:第一层;22:第二层;30:第二线圈;31:第三层;32:第四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圈盘。
如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圈盘包括:支架10和至少两个可独立工作的线圈。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2所示,至少两个线圈分别设在支架10上,其中,至少有一个线圈绕满整个支架10。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圈盘,通过将至少两个可独立加热的线圈分层绕在绕线槽12内,则至少有一个线圈能够充分感应锅具的大小,为锅具的判断提供准确有效的信号;另外,多个线圈分层进行绕制,多个线圈之间无需跨越,绕制过程中也不用停顿,装配方便,便于进行大批量的生产和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线圈在支架10上绕制完成之后,当在线圈盘上放置锅具时,通常只有位于支架10最上层的线圈能够直接与锅具接触,该线圈对锅具的大小的电气参数变化量最大,因此可以将位于最上层的线圈作为锅具识别线圈。不同直径的锅具放置在线圈上都将产生不同的电感量、电阻值,而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圈盘上的各个线圈的面积相等,并且每个线圈都是一个可独立加热的结构,无论锅具大小,线圈均能够对锅具产生准确的反应,从而产生可变化量提供给电路作为正确判别,准确判断锅具的大小。
线圈在支架10上的装配方式没有特殊限制,例如可以直接粘贴在支架10上,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支架10上设有多个依次径向排列的隔筋11,沿径向排列的相邻两个隔筋11之间限定有绕线槽12,至少两个线圈分别设在绕线槽12内。由此,通过绕线槽12装配线圈,不仅装配方便,而且结构稳定性较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圈盘中线圈的个数没有特殊限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合理调节。考虑到成本以及装配难度问题,通常地,线圈包括两个,两个线圈可独立加热。具体地,如图3至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线圈包括第一线圈20和第二线圈30,支架10上邻近中心的位置设有间隔开布置的第一进线孔13和第二进线孔14,支架10的外周上设有间隔开布置的第一出线孔15和第二出线孔16,第一线圈20从第一进线孔13伸入并从第一出线孔15伸出,第二线圈30从第二进线14孔伸入并从第二出线孔16伸出。
换言之,第一线圈20的线从第一进线孔13中进入,并从第一进线孔13开始在绕线槽12内绕制,最后从第一出线孔15中引出;第二线圈30的线从第二进线孔14中进入,并从第二进线孔14开始在绕线槽12内绕制,最后从第二出线孔16中排出。由此,第一线圈20和第二线圈30逐个绕制完成,各自具有独立的进线孔和出线孔,互不干涉,大大提高了装配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线圈20和第二线圈30在支架10上的投影面积相同。也就是说,第一线圈20和第二线圈30能够检测和加热锅具的面积相同。由此,可以保证第一线圈20和第二线圈30能够包围相同的面积,从而可以有效保证对锅具的判断准确性。
为了进一步保证线圈对锅具的检测准确性以及加热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至少一个线圈绕满支架10上的绕线槽12。进一步地,绕满绕线槽12的线圈为处于支架最上层的线圈。也就是说,在多个线圈中,至少有一个线圈的线会布满整个支架10上的绕线槽12,而支架10最上层的线圈对锅具大小的变化其电气参数变化量最大,识别锅具大小最准确。因此,当线圈为两个,即包括第一线圈20和第二线圈30时,优选将位于绕线槽12上层的第二线圈30的线布满整个支架10的绕线槽12,则第二线圈30作为锅具识别线圈。由此,支架10上每一圈绕线槽12内均绕制有线圈,避免了第一线圈20和第二线圈30配合后夹层中存在空圈,并且线圈分布范围广泛,能够准确对放置在上面的锅具进行判断。
在至少有一个线圈的线是绕满支架10上的绕线槽12的基础上,绕线槽12内部分区域是可以绕制多层线圈的。如图5、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20在绕线槽12内绕有上下分布的第一层21和第二层22,第二线圈30在绕线槽12内绕有上下分布的第三层31和第四层32,其中第一层21和第四层32分别绕满绕线槽12,第二层22和第三层31设在第一层21和第四层32之间,第二层22和第三层31交错布置。其中,第二层22和第三层31交错叠加,形成没有空圈或者有很少空圈的中间层。
可以理解的是,绕线槽12上具体的绕线层数可以根据不同产品所需要的电感量而设定,第一线圈20可以只绕有一层,第二线圈30也可以只绕有一层。具体地,以第一线圈20为例,在绕制第一线圈20时,将第一线圈20从支架中心进线,在绕线槽12的内五圈绕制两层,其他绕线槽12内绕制一层;或者在绕线槽12的内N圈和外N圈分别绕制两层,在中间的绕线槽12上绕制一层。
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方便支架10的成型,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支架10上邻近中心的位置设有沿其周向间隔开布置的开孔17,第一进线孔13和第二进线孔14分别与开孔17导通。由此,通过将进线孔和开孔17连通,能够进一步简化支架10的成型工序,降低制备成本。
考虑到线圈在加热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防止热量过大而造成安全隐患,需要对线圈盘设置相应的散热结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支架10上设有多个沿其周向间隔开布置的镂空部18。换言之,镂空部18将支架上的绕线槽12分成了多个独立的结构,镂空部18从邻近支架10的中心的位置由支架10的径向向外延伸至支架10的外圈,每个开孔17分别设在支架10的中心与镂空部18之间。由此,通过在支架10上设置多个镂空部18,部分线圈在支架10上没有位于相邻的两个隔筋11之间,该部分散发的热量可以迅速排出,提高了线圈盘的散热效果,保证了线圈盘的使用安全性。
关于镂空部18的具体形状没有特殊限制,只要起到可以提高线圈盘的散热效果的作用即可,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个镂空部18分别形成为扇形。由此,扇形结构的镂空部18不仅成型方便,而且相邻两个镂空部18之间限定的绕线槽12的宽度大体相同,在提高散热效率的基础上,能够有效保证线圈在支架10上的绕制稳定性,从而保证线圈盘的整体运行。
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出线孔15和第二出线孔16分别与间隔开布置的两个镂空部18导通。具体地,第一出线孔15和第二出线孔16设在支架10的外圈上并且分别与两个间隔开布置的镂空部18导通,由此,可以方便线圈在支架10上的绕制以及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圈盘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线圈盘,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 
至少两个可独立工作的线圈,至少两个所述线圈分别设在所述支架上,其中,至少有一个线圈绕满整个支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设有多个依次径向排列的隔筋,沿径向排列的相邻两个所述隔筋之间限定有绕线槽,至少两个所述线圈分别设在所述绕线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线圈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支架上邻近中心的位置设有间隔开布置的第一进线孔和第二进线孔,所述支架的外周上设有间隔开布置的第一出线孔和第二出线孔,所述第一线圈从所述第一进线孔伸入并从所述第一出线孔伸出,所述第二线圈从所述第二进线孔伸入并从所述第二出线孔伸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在所述支架上的投影面积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邻近中心的位置设有沿其周向间隔开布置的开孔,所述第一进线孔和第二进线孔分别与所述开孔导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设有多个沿其周向间隔开布置的镂空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线孔和第二出线孔分别与间隔开布置的两个所述镂空部导通。 
8.根据权利要求3-7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线圈绕满所述支架上的绕线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绕满所述绕线槽的线圈为处于支架最上层的线圈。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在所述绕线槽内绕有上下分布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二线圈在所述绕线槽内绕有上下分布的第三层和第四层,其中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四层分别绕满所述绕线槽,所述第二层和第三层设在所述第一层和第四层之间,所述第二层和所述第三层交错布置。 
CN201320683218.2U 2013-10-31 2013-10-31 线圈盘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613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683218.2U CN203661338U (zh) 2013-10-31 2013-10-31 线圈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683218.2U CN203661338U (zh) 2013-10-31 2013-10-31 线圈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61338U true CN203661338U (zh) 2014-06-18

Family

ID=509276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683218.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61338U (zh) 2013-10-31 2013-10-31 线圈盘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6133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92402A (zh) * 2014-12-23 2016-07-2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磁线圈盘及具有该电磁线圈盘的电炊具
CN105805790A (zh) * 2016-05-16 2016-07-27 中山市韩科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识别不同锅具的智能电磁炉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92402A (zh) * 2014-12-23 2016-07-2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磁线圈盘及具有该电磁线圈盘的电炊具
CN105805790A (zh) * 2016-05-16 2016-07-27 中山市韩科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识别不同锅具的智能电磁炉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661338U (zh) 线圈盘
CN202168727U (zh) 一种电磁感应加热电饭煲
CN202931589U (zh) 一种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盘
CN203352852U (zh) 一种组合式电磁线盘及电磁炉
CN103415099B (zh) 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CN202663581U (zh) 电磁炉线圈盘及具有其的电磁炉
CN202261896U (zh) 一种凹型电磁炉加热线圈盘
CN205666983U (zh) 电磁炉及线圈盘
CN104219809B (zh) 一种局部对流加热的电磁线盘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06181413U (zh) 一种电磁线盘及烹饪器具
CN203457358U (zh) 线圈盘和具有该线圈盘的电磁炉
CN206564709U (zh) 线圈盘及电磁烹饪器具
CN105682277B (zh) 一种自动烹饪机
CN203953360U (zh) 烹饪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03618163U (zh) 线圈盘
CN201995155U (zh) 一种电磁炉线圈盘
CN202907244U (zh) 线圈盘支架
CN203378080U (zh) 线圈盘和具有该线圈盘的电磁炉
CN206251375U (zh) 线圈盘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03482435U (zh) 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CN202068607U (zh) 一种电磁炉的加热线圈盘
CN205125979U (zh) 用于微波烹饪装置的烹饪盘和微波烹饪装置
CN203897999U (zh) 用于电饭煲的内锅和具有其的电饭煲
CN104349523B (zh) 线圈盘及其制造方法和具有该线圈盘的电磁炉
CN203027524U (zh) 一种电磁炉线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8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