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52351U - 空气包装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包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52351U
CN203652351U CN201320397836.0U CN201320397836U CN203652351U CN 203652351 U CN203652351 U CN 203652351U CN 201320397836 U CN201320397836 U CN 201320397836U CN 203652351 U CN203652351 U CN 2036523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valve
valve film
chamber
locular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39783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嘉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Air Paq Packag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Air Paq Packag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Air Paq Packag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Air Paq Packag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39783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523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523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5235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ffer Packag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包括至少一可充气主体,所述可充气主体包括至少一充气单元,所述充气单元布置成形成一容纳腔以及一缓冲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纳至少一待包装物品,所述缓冲腔和所述充气单元给所述待包装物品提供二级空气缓冲作用以防止所述待包装物品施加的应力集中在所述充气单元的局部位置。

Description

空气包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装材料,特别涉及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适用于包装物品,而防止其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遭到损坏。
背景技术
一些物品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难免受到撞击而被损坏,例如具有显示屏的电子产品,其显示屏很容易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遭到刮伤或撞伤。还有一些易碎物品,例如灯具,对包装的要求也很高。所以需要使用一些缓冲制品如气泡垫,瓦棱纸等来给这些易碎物品提供缓冲作用,然而这些缓冲制品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其起到的缓冲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适用于包装物品,而防止其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遭到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由可充气主体形成一缓冲腔以及一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纳待包装物品,所述缓冲腔以及周围的缓冲室提供二级缓冲,从而增强了对所述待包装物品的空气缓冲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包括一可充气主体以形成一外侧袋体,以及一内袋层,以用于容纳待包装物品,从而形成袋中袋结构,以给所述待包装物品提供加强的空气缓冲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可以通过两个所述空气包装装置以对扣的方式储存所述待包装物品,从而可以容纳较大尺寸的所述待包装物品。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可以通过两个所述空气包装装置以对扣的方式储存所述待包装物品,从而通过两个对扣的可充气主体将内部的内袋层和所述待包装物品与外界完全隔开,从而使所述待包装物品不会受到撞击。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述待包装物品紧密地固持在所述空气包装装置之内,从而所述待包装物品不容易从所述空气包装装置中滑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空气包装装置藉由至少一充气阀向所述空气包装装置中充气,所述充气阀在充气结束后能自动封闭,从而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充气通道由两密封膜密封,从而形成第一重密封效果,然后所述充气通道由止回密封膜进一步密封,从而形成第二重密封效果,以防止所述可充气主体漏气。也就是说,假使空气泄露时,空气会被导引流向由所述止回密封膜形成的止回通道,以产生补充气压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从而补偿所述密封膜密封效果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运输和储存比较方便,并且可以在现场充气,然后直接用于包装所述待包装物品,从而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不需要复杂的结构,成本低,并且增强了对所述待包装物品的缓冲性能。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包括:
至少一可充气主体,所述可充气主体包括至少一充气单元,所述充气单元布置成形成一容纳腔以及一缓冲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纳至少一待包装物品,所述缓冲腔给所述待包装物品提供空气缓冲作用以防止所述待包装物品施加的应力集中在所述充气单元的局部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可充气主体包括两个或多个互相连接的充气单元,所述充气单元以预定的方式布置,以形成一容纳单元以及一缓冲单元,组成所述容纳单元的所述充气单元形成所述容纳腔,组成所述缓冲单元的所述充气单元形成所述缓冲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容纳腔与所述缓冲腔相连通,所述待包装物品容纳于所述容纳腔中,或者所述待包装物品有一部分延伸进入所述缓冲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缓冲单元包括一底部缓冲气室壁,一个或多个顶部缓冲气室壁,以及一个或多个侧部缓冲气室壁,所述底部缓冲气室壁,所述顶部缓冲气室壁,以及所述侧部缓冲气室壁分别由预定数目的所述充气单元组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容纳单元包括一第一气室壁以及一第二气室壁,所述第一气室壁与所述第二气室壁分别由预定数目的所述充气单元组成并且互相间隔地设置以形成所述容纳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缓冲单元包括两所述顶部缓冲气室壁以及两所述侧部缓冲气室壁,所述第一气室壁与所述第二气室壁分别轴向地延伸于两所述顶部缓冲气室壁,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延伸于所述底部缓冲气室壁和所述两个顶部缓冲气室壁之间,从而所述底部缓冲气室壁与所述两个顶部缓冲气室壁互相间隔地设置以形成所述缓冲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第一气室壁和所述第二气室壁的最外侧气室分别形成侧压气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可充气主体包括一底部缓冲气室壁,以及两侧部缓冲气室壁,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从所述底部缓冲气室壁轴向地弯折,所述空气包装装置还包括一内袋层,其与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互相连接从而形成所述容纳腔。所述内袋层与所述底部缓冲气室壁之间留有预定的间距从而形成所述缓冲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分别定义一近端以及一远端,所述近端延伸于所述底部缓冲气室壁并且形成所述缓冲腔,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的远端互相间隔地设置以形成一开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内袋层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以及两侧部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分别的所述远端,所述两侧部端分别与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的侧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的最外侧气室分别形成侧压气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包括两所述可充气主体,其中两所述可充气主体以对扣的方式使所述待包装物品的一部分容纳于一所述可充气主体的所述容纳腔,并且所述待包装物品的另外一部分容纳于另一所述可充气主体的所述容纳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可充气主体具有至少一充气口并且包括一充气通路,所述充气单元形成一充气腔;并且所述空气包装装置还包括至少一充气阀,所述充气阀各自设置在所述充气单元内,充气时,空气从所述充气口经由所述充气通路分配进入所述充气阀从而进一步充满所述充气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待包装物品选自塑料制品、陶瓷制品、玻璃制品以及电子产品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待包装物品是吸顶灯的灯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可充气主体具有一第一气室层以及一第二气室层,所述充气阀是单向止回阀,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室层以及所述第二气室层之间,当所述充气腔中充满空气后,所述单向止回自动封闭,从而防止空气泄露。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充气阀包括两阀膜分别与所述可充气主体的所述充气单元的所述第一气室层和所述第二气室层热封在一起,所述两阀膜之间形成一进气通道,当通过所述进气通道向所述充气单元充气后,所述两阀膜的内表面自动吸附粘在一起,以防止进入所述充气单元的气体从所述进气通道反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充气阀是自粘膜止回阀,其包括一第一阀膜,一第二阀膜,和一第三阀膜,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位于外层,所述第二阀膜位于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二阀膜之间形成一进气通道,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形成一止回腔,当经由所述气体通路通过所述进气通道向所述充气单元内充入空气后,所述第一阀膜,所述第二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的内表面自动吸附粘在一起,以阻止所述充气单元内的空气从所述进气通道反渗,而且在空气返回时会选择性地进入所述止回腔,而进入所述止回腔的空气会对所述第二阀膜产生压力作用,从而进一步封闭所述进气通道,从而防止气体反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二阀膜之间设置有一第一阻隔层,从而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热封时,形成了所述进气通道,而在所述第二膜阀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设置有一第二阻隔层,所述第二阻隔层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阀膜,从而未与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的进气端的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的端部平齐,以使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在位于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的所述进气端处完全贴合在一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第二阀膜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具有相同长度,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的另一端形成一反渗腔,从而当气体需要逃出所述充气单元时,先要进入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之间形成的所述反渗腔,然后选择进入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二阀膜以从所述进气通道出去,或者进入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的所述止回腔,从而使当气体滞留于所述止回腔内,气体压力作用于所述第二阀膜上,用于进一步用于封住所述进气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的进气端,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一气室层热封在一起,所述第二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与所述第二气室层热封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气包装装置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a)将一第一气室层和一第二气室层互相重叠以形成具有至少一充气单元的可充气主体,其中所述充气单元各自形成一充气腔,并且所述可充气主体设置有至少一充气口以向所述可充气主体充气;以及
(b)经过一系列折叠和密封,使所述充气单元在充气后形成一容纳腔以用于容纳一待包装物品以及一缓冲腔,以给所述容纳在所述容纳腔中的所述待包装物品提供空气缓冲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步骤(a)还包括步骤:在所述可充气主体长度方向上沿着至少一连接缝封合,从而使所述可充气主体形成两个或多个所述充气单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步骤(b)还包括步骤:选取需要的预定面积的底部缓冲气室壁;在所述述底部缓冲气室壁的两侧,分别沿着至少两组侧接缝热封,得到至少两侧部缓冲气室壁;沿着至少两组弯折缝热封,以形成至少两顶部缓冲气室壁以及一第一气室壁以及一第二气室壁,所述第一气室壁和所述第二气室壁之间形成所述容纳腔,所述底部缓冲气室壁,所述侧部缓冲气室壁以及所述顶部缓冲气室壁之间形成所述缓冲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每一组所述侧接缝包括设置在多个对应的所述充气单元上的多个热封位点,两组所述弯折缝各自包括设置在多个对应的所述充气单元上的多个热封位点,并且所述热封位点使相邻的所述充气单元之间形成连通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步骤(b)还包括步骤:将所述第一气室壁以及所述第二气室壁的两侧端分别沿着侧缝线密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侧缝线各自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室壁以及所述第二气室壁最外侧两气室之间,以使所述第一气室壁以及所述第二气室壁的最外侧气室形成侧压气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步骤(b)还包括步骤:沿着至少两组侧接缝热封,每一组侧接缝各自包括设置在多个对应的所述充气单元上的多个热封位点,并且使相邻的所述充气单元之间形成连通通道,并且得到一底部缓冲气室壁以及至少两侧部缓冲气室壁;将一内袋层的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的远端缝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步骤(b)还包括步骤:还包括步骤:将一内袋层的一第一端预先与需要得到一侧部缓冲气室壁的远端缝合;选取所需的预定面积的底部缓冲气室壁,沿着至少两组侧接缝热封,每一组侧接缝各自包括设置在多个对应的所述充气单元上的多个热封位点,并且使相邻的所述充气单元之间形成连通通道,并且得到所述底部缓冲气室壁以及至少两侧部缓冲气室壁;将所述内袋层的一第二端与得到的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的另外一个所述侧部缓冲气室壁的远端缝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步骤(b)还包括步骤:将所述侧部缓冲气室壁的两侧端分别沿着两边缘缝密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步骤(b)还包括步骤:将所述侧部缓冲气室壁的两侧端分别沿着两边缘缝密封,并且使所述内袋层的两侧部端至少部分地也沿着所述两边缘缝一起封合,从而所述内袋层形成所述容纳腔,并且所述内袋层与所述底部缓冲气室壁留有预定间距从而形成所述缓冲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两边缘缝分别沿着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的远端向近端延伸,并且与所述底部缓冲气室壁之间留有预定的间距。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侧边缘缝各自设置在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各自最外侧两气室之间,以使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的最外侧气室形成所述侧压气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所述充气单元各自设置有一充气阀,所述充气阀是一单向止回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所述充气阀为一双止回阀,其包括;
一充气通道,所述充气通道与所述充气单元的充气腔连通,以将空气充入所述充气腔,从而填充所述充气单元,其中所述充气单元填充满空气后所述充气通道关闭;和
一止回通道,所述止回通道与所述充气腔连通,其中所述充气通道的充气方向与所述止回通道的进气方向相反,其中当有空气泄露时,所述充气腔内的空气被导引进入所述止回通道,以产生补充气压,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从而防止空气外泄。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至图4分别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顶部透视示意图。
图6及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侧部透视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装入待包装物品后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充气阀的截面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另一透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顶部透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装入待包装物品后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内袋层未封合时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充气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充气阀的剖视图。
图17A和17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另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充气阀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9所示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示意图,其其用于储存一待包装物品,所述待包装物品可以是易碎物品,例如玻璃,陶瓷,或塑料制品,具体地,所述待包装物品可以是吸顶灯的灯罩,所述待包装物品也可以是电子产品,如液晶显示器,或其他板状,片状物品如家具等。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用于为所述待包装物品提供空气缓冲的效果。相应地,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包括一可充气主体10以及至少一充气阀20,所述可充气主体10以环绕的方式容纳一个待包装物品,所述充气阀20用于向所述可充气主体10内充气。
所述可充气主体10包括至少一充气单元11,其中所述充气单元11包括一第一气室层101和一第二气室层102,其相互重叠以形成一充气腔12并形成一充气口13,所述充气口13与所述充气腔12相连通以用于向所述充气腔12充气。如图中所示,所述可充气主体10可以形成两个或多个充气单元11,其按预定的顺序排列以形成所述可充气主体10,其中所述气阀20设置于每所述充气单元11。换句话说,每所述充气单元11可以独立地充气,在两充气单元11之间形成一延长的连接缝103,从而藉由这些连接缝103可以将所述充气腔12分成多个单独的充气腔12,这些连接缝103可以由热封工艺形成。也就是说,两个气室层101和102通过一系列连接缝103分成多个单独的充气单元11。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充气单元11可以互相连通,这样只需要一个充气阀20,就可以对所有所述充气单元11充气。另外,因为每所述充气单元11的形状在充气后可以变化,从而可充气主体10可以制成各种形状和尺寸。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可充气主体10还可以形成一个充气通路14,所述充气通路14与所述充气口13相连通,并且通过一个或多个所述充气阀20与每个充气单元11相连通,这样当从所述充气口13充气时,空气会进入所述充气通路14,然后所述充气通路14将空气导引进入每个所述充气阀20,从而空气再进入到各个所述充气单元11中。也就是说,所述充气通路14将空气分配到各个所述充气单元11,然后这些充气单元11两端封合在一起,以用于环绕在待包装物品上,给所述待包装物品提供缓冲作用。
更具体地,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这些充气单元11形成一容纳单元100,以及一缓冲单元200。所述容纳单元100形成一容纳腔110,所述缓冲单元200界定一缓冲腔210。所述容纳腔110可以与所述缓冲腔210相连通。所述容纳腔110用于容纳所述待包装物品,所述缓冲单元200的充气单元11以及所述缓冲腔210相当于为所述待包装物品提供了二级缓冲作用。
因为形成所述容纳单元100的相邻的所述充气单元11之间设有连接缝103,使得所述充气单元11在充气后,相邻的所述充气单元11之间形成凹槽,并且所述环状空气包装装置的这些充气单元11形成波浪形内表面,从而增强了与所述待包装物品外表面的摩擦接触,并且使待包装物品不容易越过这些凹槽从所述空气包装装置中滑出。也就是说,即使所述待包装物品在所述空气包装装置中滑行时,这些凹槽可以起到限位的作用,保持所述待包装物品不再滑行,而且空气包装装置内部的波浪形内表面使所述待包装物品调整到最佳的固定位置。
更具体地,所述容纳单元100具有两个或多个侧壁以形成所述容纳腔110并形成一开口160,以用于将所述待包装物品放入所述容纳腔110。在本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容纳单元100包括一第一气室壁120以及一第二气室壁130,所述第一气室壁120与所述第二气室壁130并排排列并在两端缝合在一起,以在其之间形成所述容纳腔110。所述第一气室壁120与所述第二气室壁130各自包括多个所述充气单元11。
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将侧缝线140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室壁120与所述第二气室壁130的最外侧气室之间,从而使所述第一气室壁120与所述第二气室壁130的最外侧气室成为两个侧压气室150,这样所述侧压气室150得以提供沿侧向的二级缓冲作用,而所述容纳单元100其他的充气单元11形成主充气单元,以用于形成所述容纳腔。具体地,两个侧压气室150之间形成侧压缓冲空间,所述侧压气室150与所述容纳单元100的主充气单元之间也形成缓冲空间,所述侧压气室受到外部压力时在这两个缓冲空间之间提供缓冲运用,并且所述充纳单元100的主充气单元也能起到空气缓冲作用,从而给储存在所述容纳腔110中的所述待包装物品提供了二级空气缓冲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包装包装可以对扣的方式来容纳较大尺寸的所述待包装物品。也就是说,所述待包装物品的一部分容纳在一个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充纳腔110中,而所述待包装物品的另一部分容纳在另一个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充纳腔110中,这样两个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对接,以用于稳固地储存所述待包装物品。这样,储存有所述待包装物品的两个空气包装装置可以再放置到一个储存箱或储存盒中,而再不需要其他的保护措施。
因为采用了这种包装方式,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包装装置可以重复利用。也就是说,因为在放入所述待包装物品后,再不需要将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包装装置的开合封合或其他的方式将所述待包装物品密封地储存于所述空气包装装置中,而是两个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可拆卸地容纳所述待包装物品,在使用完后,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空气包装装置还可以回收再使用。
所述缓冲腔210与所述容纳腔110可以相连通,所述待包装物品可以固持在所述容纳腔110中,当尺寸较大时,也可以有一部分适当地延伸进入所述缓冲腔210。所述缓冲腔210可以由所述充气单元11组成的多个充气侧壁形成。具体地,在本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单元200包括一底部缓冲气室壁220,一个或多个顶部缓冲气室壁230,以及一个或多个侧部缓冲气室壁240。在图3所示的实例中,所述缓冲单元200包括一底部缓冲气室壁220,两个顶部缓冲气室壁230,以及两个侧部缓冲气室壁240。
所述容纳单元100的所述第一气室壁120与所述第二气室壁130分别轴向地延伸于所述两个顶部缓冲气室壁230,所述侧部缓冲气室壁240延伸于所述底部缓冲气室壁220和所述两个顶部缓冲气室壁230之间,从而所述底部缓冲气室壁220与所述两个顶部缓冲气室壁230互相间隔地设置以形成所述缓冲腔210。
在传统的空气包装装置中,待包装物品安全紧密地与空气包装装置的内壁接触,从而当空气包装装置受到外力撞击时,势必会冲击到待包装物品,因为在受力较大的外力作用时,待包装物品会与空气包装装置某一个位点上产生较大的应力作用,从而可能会导致空气包装装置产生较大的变形甚至损坏,影响缓冲效果,并可能会导致待包装物品的破损。而在本实用新型中,因为提供了所述缓冲腔210,在受到外部压力的作用时,所述缓冲腔内的空气会产生一个反作用力,加上所述底部缓冲气室壁220,所述顶部缓冲气室壁230,以及所述侧部缓冲气室壁240的空气缓冲作用,其实际上是提供了二级缓冲作用,极大限度地降低了在某个位点上产生较大应力的情形,从而保证了较强的缓冲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整个空气包装装置实质上是可以通过两个气室层101和102形成的多个充气单元11通过一系列折叠和热封而形成。具体地,本优选实施方式的空气包装装置,在确定好需要的所述底部缓冲气室壁220后,在所述述底部缓冲气室壁220的两侧,分别沿着两组互相平行的侧接缝250热封,每一组侧接缝250包括设置在多个对应的所述充气单元11上的多个热封位点251。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热封位点251没有将对应的所述充气单元11之间完全封闭,而是形成连通通道,这样在充气时,空气会通过所述连通通道到达所有这些充气单元11。通过所述侧接缝250的热封,可以得到所述底部缓冲气室壁220,以及所述侧部缓冲气室壁240。
然后沿着两组弯折缝260热封,以形成所述两个顶部缓冲气室壁230以及所述第一气室壁220以及所述第二气室壁230。类似地,两组弯折缝260包括设置在多个对应的所述充气单元11上的多个热封位点261。最后,将所述第一气室壁220以及所述第二气室壁230的两侧端分别沿着侧缝线140密封,从而形成所述容纳腔110。值得一提的是,所述侧缝线140可以各自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室壁220以及所述第二气室壁230最外侧两气室之间,以使所述第一气室壁220以及所述第二气室壁230的最外侧气室形成所述侧压气室150。
如图9所示,所述充气阀20包括两密封膜21和22,其互相重叠的固定在所述两气室层101和102之间,从而形成四层结构,所述两密封膜21和22之间形成一个充气通道24。相应地,当所述气袋10充气后,所述两密封膜21,22粘合在一起以将所述气袋所述充气通道密封,从而将空气密封于所述气袋10的所述充气腔12内,在所述气袋10包括多个充气单元11时,多个充气阀20对应地设置在各个所述充气单元11中以分别将空气密封在各个充气单元11内。特别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重叠地粘合于所述第一气室层101,所述第二密封膜22重叠地粘合于所述第二气室层102。在向所述气袋10充气时,空气被导引进入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之间形成的所述充气通道24。当所述气袋充满气后,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互相粘合从而密封所述气袋的所述充气通道24。另外,所述气袋内的气压作用于所述两密封膜21和22,从而保证所述两密封膜21和22紧密粘合在一起,以防止空气从所述气阀20泄露出去。也就是说,所述气阀为一单向阀,其只允许气体进入所述气袋10而防止气体反渗出去。
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充气通道24的形成可以在所述两密封膜21和22之间设置阻隔装置来实现,当将所述两密封膜21和22与所述两气室层101和102热封时,因为所述阻隔装置的设置,所述两密封膜21和22不会完全热封在一起,从而形成所述充气通道24。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所述阻隔装置可以是耐高温的油墨。
如图10至图17B所示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另外一种变形实施方式。类似地,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包括一可充气主体10A以及至少一充气阀20A,所述可充气主体10A以环绕的方式容纳一个待包装物品,所述充气阀20A用于向所述可充气主体10A内充气。
类似地,所述可充气主体10A包括至少一充气单元11A,其中所述充气单元11A包括一第一气室层101A和一第二气室层102A,其相互重叠以形成一充气腔12A并形成一充气口13A,所述充气口13A与所述充气腔12A相连通以用于向所述充气腔12A充气。如图中所示,所述可充气主体10A可以形成两个或多个充气单元11A,其按预定的顺序排列以形成所述可充气主体10A,其中所述气阀20A设置于每所述充气单元11A。换句话说,每所述充气单元11A可以独立地充气,在两充气单元11A之间形成一延长的连接缝103A,从而藉由这些连接缝103A可以将所述充气腔12A分成多个单独的充气腔12A,这些连接缝103A可以由热封工艺形成。也就是说,两个气室层101A和102A通过一系列连接缝103A分成多个单独的充气单元11A。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充气单元11A可以互相连通,这样只需要一个充气阀20A,就可以对所有所述充气单元11A充气。另外,因为每所述充气单元11A的形状在充气后可以变化,从而可充气主体10A可以制成各种形状和尺寸。
所述可充气主体10A还可以形成一个充气通路14A,所述充气通路14A与所述充气口13A相连通,并且通过一个或多个所述充气阀20A与每个充气单元11A相连通,这样当从所述充气口13A充气时,空气会进入所述充气通路14A,然后所述充气通路14A将空气导引进入每个所述充气阀20A,从而空气再进入到各个所述充气单元11A中。也就是说,所述充气通路14A将空气分配到各个所述充气单元11A,然后这些充气单元11A两端封合在一起,以用于环绕在待包装物品上,给所述待包装物品提供缓冲作用。
更具体地,所述可充气主体10A形成一容纳腔110A以及一缓冲腔210A。所述容纳腔110A可以与所述缓冲腔210A相连通。所述容纳腔110A用于容纳所述待包装物品,所述缓冲腔210A的设置相当于为所述待包装物品提供了二级缓冲作用。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可充气主体10A包括一底部缓冲气室壁220A,以及两侧部缓冲气室壁240A,也就是说,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240A从所述底部缓冲气室壁220A轴向地弯折,从而形成所述容纳腔110A。值得一提的是,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240A的两侧端分别连接在一起,但是这种连接可以没有延伸到所述底部缓冲气室壁220A,从而在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240A的根部形成了空隙,以形成所述缓冲腔210A,如图中所示。
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240A各自定义一近端241A以及一远端242A。所述近端轴向地从所述底部缓冲气室壁220A延伸,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240A的两所述远端242A没有缝合在一起,而形成一开口243A,用于向所述容纳腔110A中放置所述待包装物品。
藉由两边缘缝270A,使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240A的两侧端缝合在一起,并且所述两边缘缝270A各自沿着所述侧部缓冲气室壁240A的所述远端242A向所述近端241A延伸,并且与所述近端241A留有预定的距离,从而使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240A在所述近端241A形成了所述缓冲腔210A,而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240A对应着有所述两边缘缝270A的部分形成了所述容纳腔110A,以用于容纳所述待包装物品。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两边缘缝270A可以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230A各自的最外侧的两充气单元11A之间,从而使最外侧的充气单元11A形成了侧压气室,从而给储存在所述容纳腔110A中的所述待包装物品在侧向上提供了二级空气缓冲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包装包装可以对扣的方式来容纳较大尺寸的所述待包装物品。也就是说,所述待包装物品的一部分容纳在一个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充纳腔110A中,而所述待包装物品的另一部分容纳在另一个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所述充纳腔110A中,这样两个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对接,以用于稳固地储存所述待包装物品。这样,储存有所述待包装物品的两个空气包装装置可以再放置到一个储存箱或储存盒中,而再不需要其他的保护措施。
因为提供了所述缓冲腔210A,在受到外部压力的作用时,所述缓冲腔内的空气会产生一个反作用力,加上所述底部缓冲气室壁220A,以及所述侧部缓冲气室壁240A的空气缓冲作用,其实际上是提供了二级缓冲作用,极大限度地降低了在某个位点上产生较大应力的情形,从而保证了较强的缓冲效果。
另外,在本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一内袋层300A,所述内袋层300A可以是由柔性材料制成,如塑料,其连接于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240A,从而形成了所述容纳腔110A。具体地,所述内袋层300A包括一第一端310A,一第二端320A,以及两侧部端330A,所述第一端310A和所述第二端310A分别与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240A的远端242A连接,所述两侧部端330A各自对叠后封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端有所述开口243A的所述容纳腔110A,从而形成了袋中袋结构。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内袋层300A在底部与所述底部缓冲气室壁240A保持有预定距离,从而保证所述缓冲腔210A的形成。当然,所述内袋层300A的底部可以适当地延伸进入所述缓冲腔210A。
当所述待包装物品储存在所述容纳腔110A中后,所述内袋层300A可以提供缓冲作用,并且位于所述内袋层周围的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240A也可以提供缓冲作用。另外,因为所述缓冲腔210A的存在,容纳有所述待包装物品的所述内袋层300A不位在某一局部位点受到较大的应力的作用,从而实质上给所述待包装物品提供了多级空气缓冲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整个空气包装装置实质上是可以通过一个内袋层300A,以及两个气室层101A和102A形成的多个充气单元11A通过一系列折叠和热封而形成。具体地,本优选实施方式的空气包装装置,沿着两组互相平行的侧接缝250A,260A热封,每一组侧接缝240A,250A包括设置在多个对应的所述充气单元11A上的多个热封位点251A或261A。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热封位点251A或261A没有将对应的所述充气单元11A之间完全封闭,而是形成连通通道,这样在充气时,空气会通过所述连通通道到达所有这些充气单元11A。通过所述侧接缝250A和260A的热封,可以得到所述底部缓冲气室壁220A,以及所述侧部缓冲气室壁240A。
将所述侧部缓冲气室壁240A的两侧端分别沿着两边缘缝270A密封。值得一提的是,所述侧边缘缝270A可以各自设置在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240A各自最外侧两气室之间,以使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240A的最外侧气室形成所述侧压气室。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内袋层300A的所述第一端310A预先与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240A中的一个所述侧部缓冲气室壁240A的远端242A缝合在一起,然后,再将所述内袋层300A的所述第二端320A与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240A中的另一个所述侧部缓冲气室壁240A的远端242A缝合在一起。另外,所述两边缘缝270A热封时,同时将所述内袋层300A两侧部端330A至少部分地与所述侧部缓冲气室壁240A封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所述容纳腔110A。
这时,本优选实施例的空气包装装置也可以对扣的方式容纳所述待包装物品,具体地,两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用来容纳一所述待包装物品,其中所述待包装物品的一部分容纳在一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内袋层300A中,而所述待包装物品的另外一部分容纳在另一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内袋层300A中。因为整个包装体系中,两侧都提供了所述缓冲腔210A,从而所述待包装物品不会在由气室层组成的外袋层上的某一局部位点上施加过大的压力,从而保证了整个所述空气包装装置的空气缓冲效果。
另外,本优选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充气阀20A的结构,所述充气阀20A为双止回阀,以给所述气袋提供双重密封效果。其中所述充气阀20A包括一第一密封膜21A,一第二密封膜22A和一止回密封膜23A。
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重叠在所述充气单元11A的所述第一气室层101A和所述第二气室层102A之间。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为相互重叠的由塑料制成的两薄层柔性膜。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为相同的两层膜。
每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具有一近边缘,其延伸于所述充气单元11A的所述充气阀20A的入口,和一远边缘,其延伸至所述充气室内部。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近边缘和远边缘的边界各自毗连。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膜21A的近边缘与所述第一气室层101A相粘合。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近边缘与所述第二气室层102A相粘合。
所述止回密封膜23A重叠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近端,以在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A之间形成一充气通道24A,并在所述止回密封膜23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之间形成一止回通道25A。
所述充气通道24A被排列成用于向所述充气腔12A充入空气以填充所述充气单元11A,直至通过所述充气腔12A内的气压,使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远端重叠并密封以关闭所述充气通道24A。根据本优选实施例,当有气体从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远端之间有空气泄露时,如图17A和17B所示,所述充气腔内12的空气被导引进入所述止回通道25A,以产生补充气压,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24A,以补偿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密封效果的不足。
所述充气通道24A具有两开放端,其中之一近开放端形成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A的近边缘。另外之一远开放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远边缘,以与所述充气腔12A相连通。压缩空气可以通过所述充气通道24A导引进入所述充气腔12A。
值得一提的是,当所述充气单元11A充满空气后,所述充气腔12A内的气压向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施加压力,从而密封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远边缘,并且密封所述充气通道24A的远开放端。另外,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远端因为表面张力而密封在一起。
所述止回密封膜23A为由塑料制成的薄层柔性膜。优选地,所述止回密封膜23A,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为聚乙烯(PE)膜。另外,每所述第一气室层101A和所述第二气室层102A的厚度大于每所述第一密封膜21A,所述第二密封膜22A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A的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所述止回密封膜23A的长度小于每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长度,从而当所述止回密封膜23A重叠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近端时,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远端重叠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止回密封膜23A的长度定义为所述止回密封膜23A的近边缘和远边缘之间的距离。每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长度定义为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近边缘与远边缘之间的距离。
相应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近边缘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A的近边缘处毗连。另外,所述止回密封膜23A的近边缘与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近边缘相粘合。
所述止回通道25A形成于所述止回密封膜23A与所述第二密封膜22A之间,其中所述止回通道25A具有一开放端面向所述充气腔12A和一封闭端面向气阀开口。换句话说,所述止回通道25A的近端为所述封闭端而所述止回通道25A的远端为所述开放端。
相应地,当空气在所述开放端充入所述止回通道25A时,所述止回通道25A充入空气以产生补充气压,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之间的所述充气通道24A。
值得一提的是,当通过所述充气通道24A向所述充气腔12A充气时,所述充气通道24A内的空气流向与所述止回通道25A的空气流向相反。因此,空气不会充入所述止回通道25A。当空气从所述充气腔12A泄露回所述止回通道25A时,空气进入所述止回通道25A以产生补充气压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24A,从而防止漏气。值得一提的是,泄露的空气在从所述充气通道24A的近开放端泄露前,会从所述充气通道24A的远开放端流向所述止回通道25A的远开放端,从而避免空气泄露。另外,所述止回密封膜23A与所述第一密封膜21A由于表面张力密封在一起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24A。
为了在所述充气单元11A形成所述充气阀20A,所述充气阀20A还包括一第一密封接合处201以在所述充气单元11A的气阀开口处将所述第一气室层101A与所述第一密封膜21A粘合在一起,和一第二密封接合处202以在所述充气单元11A的气阀开口处将所述第二气室层102A,所述止回密封膜23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粘合在一起。
相应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A的近边缘通过所述第一密封接合处201与所述第一气室层101A粘合。所述第二气室层102A与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近边缘,所述止回密封膜23A的近边缘通过所述第二密封接合处202A粘合在一起。优选地,两互相间隔的密封接合处201A用来将所述第一气室层101A和所述第一密封膜21A粘合,两互相间隔的第二密封接合处202A用来将所述第二气室层102A,所述止回密封膜23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密封接合处201A和所述第二密封接合处202A可以为热封线,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如月牙形状的热封。换句话说,所述第一密封膜21A的近边缘与所述第一气室层101A通过所述密封接合处201热封在一起。所述第二气室层102A与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近边缘,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2的近边缘通过所述第二密封接合处202A热封在一起。
为了保持在所述热封过程后,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A之间存有空间,所述充气阀20A还包括一第一耐热物26A,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A之间以保证所述充气通道24A的形成。所述第一耐热物26A用于防止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A在所述热封过程后完全粘贴在一起。
具体地,所述第一耐热物26A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A的近边缘部并位于所述充气单元11A的气阀开口处,从而保证所述充气通道24A的所述近端处于打开状态。
同样的,为了保持在所述热封过程后,所述第二密封膜22A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A之间存有空间,所述充气阀20A还包括一第二耐热物27A,其形成于所述第二密封膜22A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A之间以保证所述止回通道25A的形成。
具体地,所述第二耐热物27A设置在所述第二密封膜22A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A的远边缘部,从而保证所述止回通道25A的所述远端处于打开状态。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止回通道25A的近端被所述第二密封接合处202封闭。
根据本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一耐热物26A和所述第二耐热物27A为两耐热层,其涂覆在各自对应的膜上的预定位置,以防止在所述垫封过程中膜粘贴在一起。所述第一耐热物26A延伸于所述止回密封膜23A近端一侧,并朝向所述第一密封膜21A。所述第二耐热物27A延伸于所述止回密封膜23A的远端位于相反一侧,并朝向所述第二密封膜22A,其中所述第二耐热物27A没有设置在所述止回密封膜23A的近端的相反一侧,这样所述止回通道25A的所述近端可以被所述第二密封接合处202A封闭。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二耐热物27A不仅避免所述止回密封膜23A与与述第二密封膜22A粘合在一起,以保证所述止回通道25A的所述远端处于打开状态,而且加强所述止回密封膜23A与所述第一密封膜21A之间的作用,从而由于表面张力以封闭所述充气通道24A。
所述充气阀20A还包括两侧向密封接合处203A,其为两第三密封接合处以将粘合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A,从而形成所述充气通道24A的侧壁。所述充气通道24A的宽度由所述两侧向密封接合处203A界定。具体地,所述两侧向密封接合处203A为两倾斜热封线,从而所述充气通道24A的宽度从所述气阀开口各所述充气腔递减。换句话说,所述充气通道24A的近开放端为一较大的开放端其与所述气阀开口相连通,而所述充气通道24A的远开放端为一锥形开放端并与所述充气腔12A连通。所述锥形的充气通道24A进一步避免空气从所述充气腔12A泄露到所述气阀开口。
优选地,所述侧向密封接合处203从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近边缘延伸至其远边缘。因此,所述侧向密封接合处203A位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近端部分与所述止回密封膜23A粘合在一起。所述侧向密封接合处203A位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远端部分与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粘合在一起。
相应地,为了向所述充气单元11A充气,泵的插脚插入到所述充气口13A以将压缩空气充入所述充气通道24A,其中空气的充气方向为从所述充气通道24A的近开放端到达远开放端。这样所述充气单元11A开始充气。所述充气腔12A的气压增大从而撑开所述第一气室层101A和所述第二气室层102A。同时,气压作用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特别是作用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远端。当所述充气单元11A完全填充空气后,即到达最大填充量后,所述充气腔12A内的气压达到足够以密封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远端,以自动密封所述充气通道24A的所述远开放端。这时泵的插脚抽离所述充气口13A。
当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A的远端没有完全封合在一起时,所述充气腔12A的空气可能会泄露到所述充气通道24A。为了避免空气泄露到所述充气通道24A,所述止回密封膜23A与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封合以将所述充气通道24A的远开放端密封。具体地,所述止回通道25A的进气方向与所述充气通道24A的充气方向相反。另外,当所述止回通道25A的所述开放端打开时,所述充气通道24A的所述远开放端关闭。因此,空气从所述止回通道25A的所述开放端进入并保留在所述止回通道25A内。
所述止回通道25A由空气填充,这样所述止回通道25A内产生补充气压以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24A。特别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A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A之间的所述充气通道24A的所述远开放端被密封。更具体地,所述止回通道25A内的补充气压越高,所述止回密封膜23A的密封效果越好。换句话说,当空气从所述充气腔12A泄露以降低所述充气腔12A的气压时,空气进入所述止回通道25A以提高所述止回通道25A的气压。因此,所述充气压的总气压,即所述充气腔12A和所述止回通道25A的气压之和保持不变。这样,从所述充气腔12A进入所述止回通道25A的空气会进入加强所述充气通道24A的密封效果。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的予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予以展示和说明,在不背离所述原理下,实施方式可作任意修改。所以,本实用新型包括了基于权利要求精神及权利要求范围的所有变形实施方式。

Claims (22)

1.一种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可充气主体,所述可充气主体包括至少一充气单元,所述充气单元布置成形成一容纳腔以及一缓冲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纳至少一待包装物品,所述缓冲腔给所述待包装物品提供空气缓冲作用以防止所述待包装物品施加的应力集中在所述充气单元的局部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充气主体包括两个或多个互相连接的充气单元,所述充气单元以预定的方式布置,以形成一容纳单元以及一缓冲单元,组成所述容纳单元的所述充气单元形成所述容纳腔,组成所述缓冲单元的所述充气单元形成所述缓冲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与所述缓冲腔相连通,所述待包装物品容纳于所述容纳腔中,或者所述待包装物品有一部分延伸进入所述缓冲腔。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单元包括一底部缓冲气室壁,一个或多个顶部缓冲气室壁,以及一个或多个侧部缓冲气室壁,所述底部缓冲气室壁,所述顶部缓冲气室壁,以及所述侧部缓冲气室壁分别由预定数目的所述充气单元组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单元包括一第一气室壁以及一第二气室壁,所述第一气室壁与所述第二气室壁分别由预定数目的所述充气单元组成并且互相间隔地设置以形成所述容纳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单元包括两所述顶部缓冲气室壁以及两所述侧部缓冲气室壁,所述第一气室壁与所述第二气室壁分别轴向地延伸于两所述顶部缓冲气室壁,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延伸于所述底部缓冲气室壁和所述两个顶部缓冲气室壁之间,从而所述底部缓冲气室壁与所述两个顶部缓冲气室壁互相间隔地设置以形成所述缓冲腔。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室壁和所述第二气室壁的最外侧气室分别形成侧压气室。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充气主体包括一底部缓冲气室壁,以及两侧部缓冲气室壁,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从所述底部缓冲气室壁轴向地弯折,所述空气包装装置还包括一内袋层,其与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互相连接从而形成所述容纳腔。所述内袋层与所述底部缓冲气室壁之间留有预定的间距从而形成所述缓冲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分别定义一近端以及一远端,所述近端延伸于所述底部缓冲气室壁并且形成所述缓冲腔,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的远端互相间隔地设置以形成一开口。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袋层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以及两侧部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分别的所述远端,所述两侧部端分别与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的侧部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部缓冲气室壁的最外侧气室分别形成侧压气室。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包装装置包括两所述可充气主体,其中两所述可充气主体以对扣的方式使所述待包装物品的一部分容纳于一所述可充气主体的所述容纳腔,并且所述待包装物品的另外一部分容纳于另一所述可充气主体的所述容纳腔。
13.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充气主体具有至少一充气口并且包括一充气通路,所述充气单元形成一充气腔;并且所述空气包装装置还包括至少一充气阀,所述充气阀各自设置在所述充气单元内,充气时,空气从所述充气口经由所述充气通路分配进入所述充气阀从而进一步充满所述充气腔。
14.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包装物品选自塑料制品、陶瓷制品、玻璃制品以及电子产品中的至少一种。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包装物品是吸顶灯的灯罩。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充气主体具有一第一气室层以及一第二气室层,所述充气阀是单向止回阀,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室层以及所述第二气室层之间,当所述充气腔中充满空气后,所述单向止回自动封闭,从而防止空气泄露。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阀包括两阀膜分别与所述可充气主体的所述充气单元的所述第一气室层和所述第二气室层热封在一起,所述两阀膜之间形成一进气通道,当通过所述进气通道向所述充气单元充气后,所述两阀膜的内表面自动吸附粘在一起,以防止进入所述充气单元的气体从所述进气通道反渗。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阀是自粘膜止回阀,其包括一第一阀膜,一第二阀膜,和一第三阀膜,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位于外层,所述第二阀膜位于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二阀膜之间形成一进气通道,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形成一止回腔,当经由所述气体通路通过所述进气通道向所述充气单元内充入空气后,所述第一阀膜,所述第二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的内表面自动吸附粘在一起,以阻止所述充气单元内的空气从所述进气通道反渗,而且在空气返回时会选择性地进入所述止回腔,而进入所述止回腔的空气会对所述第二阀膜产生压力作用,从而进一步封闭所述进气通道,从而防止气体反渗。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二阀膜之间设置有一第一阻隔层,从而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热封时,形成了所述进气通道,而在所述第二膜阀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设置有一第二阻隔层,所述第二阻隔层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阀膜,从而未与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的进气端的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的端部平齐,以使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在位于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的所述进气端处完全贴合在一起。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膜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具有相同长度,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的另一端形成一反渗腔,从而当气体需要逃出所述充气单元时,先要进入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之间形成的所述反渗腔,然后选择进入所述第一阀膜和所述第二阀膜以从所述进气通道出去,或者进入所述第二阀膜与所述第三阀膜之间的所述止回腔,从而使当气体滞留于所述止回腔内,气体压力作用于所述第二阀膜上,用于进一步用于封住所述进气通道。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自粘膜止回阀的进气端,所述第一阀膜与所述第一气室层热封在一起,所述第二阀膜和所述第三阀膜与所述第二气室层热封在一起。
CN201320397836.0U 2013-07-05 2013-07-05 空气包装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523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397836.0U CN203652351U (zh) 2013-07-05 2013-07-05 空气包装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397836.0U CN203652351U (zh) 2013-07-05 2013-07-05 空气包装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52351U true CN203652351U (zh) 2014-06-18

Family

ID=50918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397836.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52351U (zh) 2013-07-05 2013-07-05 空气包装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5235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96506A (zh) * 2013-07-05 2014-01-08 上海艾尔贝包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9969610A (zh) * 2014-06-19 2019-07-05 上海艾尔贝包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立体折叠式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96506A (zh) * 2013-07-05 2014-01-08 上海艾尔贝包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9969610A (zh) * 2014-06-19 2019-07-05 上海艾尔贝包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立体折叠式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880106U (zh) 自粘膜止回阀和空气包装装置
CN105109826B (zh) 一种多腔室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9368029B (zh) 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03714346U (zh) 具有空气缓冲性能的包装盒
CN103496506A (zh) 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WO2015192708A1 (zh) 方形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03865245U (zh) 物品周缘包装装置
CN203865147U (zh) 具有空气缓冲装置的包装箱
CN203865276U (zh) 一种具有分装层的空气包装袋
CN108860901B (zh) 具有空气缓冲性能的包装盒及其应用
CN105197413A (zh) 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3072757B (zh) 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3407692A (zh) 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5083755A (zh) 一种方形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8945698B (zh) 具有空气缓冲装置的包装箱及其应用
CN204150431U (zh) 一种方形空气包装装置
WO2016050163A1 (zh) 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及错位叠层式空气包装装置
CN204150430U (zh) 一种立体折叠式空气包装装置
CN109969610B (zh) 一种立体折叠式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4743262A (zh) 一种保温空气包装袋及其制造方法
CN203652351U (zh) 空气包装装置
CN203158500U (zh) 空气包装装置
CN204822589U (zh) 交叉错位叠层式空气包装装置
CN204846822U (zh) 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
CN204822590U (zh) 打开即视式空气包装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8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