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47926U - 水带收取与铺设消防车 - Google Patents

水带收取与铺设消防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47926U
CN203647926U CN201420017431.4U CN201420017431U CN203647926U CN 203647926 U CN203647926 U CN 203647926U CN 201420017431 U CN201420017431 U CN 201420017431U CN 203647926 U CN203647926 U CN 2036479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rlin
arm
car
pair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1743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志锋
张建明
崔小锋
姚桂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Jieda Fire-Protection Vehicle &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Jieda Fire-Protection Vehicle &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Jieda Fire-Protection Vehicle &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Jieda Fire-Protection Vehicle &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01743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479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479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4792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re-Extinguishing By Fire Departments, And Fire-Extinguishing Equipment And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水带收取与铺设消防车,属于消防车辆技术领域。包括一车辆主体,该车辆主体包括车头、动力厢和储带厢,动力厢位于车头与储带厢之间,在储带厢的顶部的敞口部位构成有一储带厢厢框;一收放带机构和一铺带机构,特点是:所述的铺带机构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储带厢厢框上并且同时与所述动力厢的顶部滑动配合,所述的收放带机构滑动地配设在铺带机构上。由于将铺带机构设置在了储带厢的储带厢厢框上,因而可避免占用储带厢的空间,使储带厢得以储存更多及更长的消防水带;由于将收放带机构滑动地配设于铺带机构上,处于车头及储带厢的上方,因而不会给驾驶员的视野产生干涉影响,保障车辆的行驶安全。

Description

水带收取与铺设消防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消防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带收取与铺设消防车,用于将消防用的水带自动收取并且有序地铺置于消防车的储带厢内。
背景技术
如业界所知,消防车的种类较多,依据其功能而言有泡沫消防车、干粉车、泵浦消防车、救援消防车、照明消防车、登高平台消防车、通讯指挥消防车、云梯消防车、勘察消防车、排烟消防车、供水消防车、器材消防车和宣传消防车,等等,等等。水带收取与铺设消防车从消防车的大类上分,则属于专勤消防车范畴,为主战消防车提供救援用的水带,并且在救援结束后将水带归存于备用状态,也就是说将水带自动收取并且有序地叠置于前述的储带厢内。
关于具有将水带收取与铺设的消防车的技术信息可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见诸,如授权公告号CN202802600U推荐有“水带敷设消防车”,又如授权公告号CN202967760U提供有“一种大口径非金属输送水带自动铺设卷收装置”,等等。
典型的如发明专利授权公告号CN101607118B介绍的“安装有消防水带铺设与拾取装置的消防装备”,该专利详细地描述了收放带机构(专利称拾取器)和铺带机构(专利称卷盘器),客观而言,该专利方案能够如实地体现其说明书第23至24段记载的技术效果,但是存在以下缺憾:其一,由于构成收放带机构的下滑槽在与上滑槽相铰接的状态下以倾斜方式设置于车辆驾驶室的前下方,并且通过位于下滑槽与车辆主体之间的支撑杆对下滑槽支撑(说明书第38至43段),因而不仅增加了车辆主体的长度,而且或多或少会给驾驶员的视野产生干涉影响;其二,由于将铺带机构即卷盘器设置在了储带厢内(说明书第36段),因而占用了储带厢的宝贵空间,使储带厢的储带量产生影响,并且从专利全文的阅读可知,储带厢空间的约三分之一被铺带机构占用,从而使储带量减少约三分之一。
针对上述已有技术,仍有改进之必要,为此本申请人作了积极而有益的设计,终于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避免收放带机构对驾驶员的视野产生影响而藉以保障行驶安全和有利于避免铺带机构占用储带厢的空间而藉以充分利用储带厢储存足量的水带的水带收取与铺设消防车。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水带收取与铺设消防车,包括一车辆主体,该车辆主体包括车头、动力厢和储带厢,动力厢位于车头与储带厢之间,在储带厢的顶部的敞口部位构成有一储带厢厢框;一收放带机构和一铺带机构,特点是:所述的铺带机构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储带厢厢框上并且同时与所述动力厢的顶部滑动配合,所述的收放带机构滑动地配设在铺带机构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收放带机构包括收放带桁架、输送带主动辊、输送带从动辊、输送带、主动辊动力箱、夹带辊传动箱、夹带装置和支承臂锁定装置,收放带桁架包括第一、第二臂梁和支承臂,第一、第二臂梁彼此并行设置,支承臂的左端构成有支承臂托架,支承臂托架的一端与第一臂梁的底部固定,另一端与第二臂梁的底部固定,支承臂的右端与支承臂锁定装置相配合,由该支承臂锁定装置对支承臂锁定或解除锁定,而支承臂锁定装置固定在设置于所述储带厢厢框上的所述铺带机构上,输送带从动辊位于所述收放带桁架的左端,并且该输送带从动辊的从动辊辊轴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的第一、第二臂梁之间,输送带主动辊对应于收放带桁架的右端,并且该输送带主动辊的主动辊辊轴转动地支承在主动辊动力箱与夹带辊传动箱之间,输送带的左端套置在输送带从动辊上,而右端套置在输送带主动辊上,主动辊动力箱固定在所述第一臂梁的右端,夹带辊传动箱固定在第二臂梁的右端,并且与主动辊动力箱相对应,夹带装置设置在主动辊动力箱 与夹带辊传动箱之间,并且对应于所述输送带主动辊的右侧,其中:所述的主动辊动力箱包括主动辊动力箱箱体和输送带主动辊驱动马达,主动辊动力箱箱体固定在所述第一臂梁的右端,输送带主动辊驱动马达设置在主动辊动力箱箱体的主动辊动力箱箱体腔内,所述的夹带辊传动箱包括夹带辊传动箱箱体、位于夹带辊传动箱箱体的夹带辊传动箱箱体腔内的主动链轮、从动链轮和传动链条,夹带辊传动箱箱体固定在所述第二臂梁的右端,并且与所述主动辊动力箱箱体相对应,主动链轮固定在所述输送带主动辊的主动辊辊轴上,从动链轮与所述的夹带装置传动连接,传动链条的一端套置在主动链轮上,另一端套置在从动链轮上,所述的输送带主动辊的主动辊辊轴的一端转动地支承在主动辊动力箱箱体上,并且探入到主动辊动力箱箱体腔内与所述的输送带主动辊驱动马达传动连接,输送带主动辊的主动辊辊轴的另一端转动地支承在夹带辊传动箱箱体上并且探入到夹带辊传动箱箱体腔内,所述主动链轮固定在输送带主动辊的所述主动辊辊轴的另一端;在所述动力厢的顶部构成有动力厢厢顶架,所述的铺带机构与该动力厢厢顶架滑动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夹带装置包括夹带大辊筒、第一工作缸、第二工作缸、第一夹带小辊筒、第二夹带小辊筒、第一缸柱转臂和第二缸柱转臂,夹带大辊筒对应于所述输送带主动辊的右侧,该夹带大辊筒的夹带大辊筒轴的一端转动地支承在固定于所述第一臂梁的右端的所述的主动辊动力箱箱体上,而夹带大辊筒轴的另一端转动地支承在固定于所述第二臂梁的右端的所述夹带辊传动箱箱体上,第一工作缸设置在所述的主动辊动力箱箱体腔内,并且该第一工作缸的第一工作缸柱与第一缸柱转臂铰接,而该第一缸柱转臂位于主动辊动力箱箱体腔内并且转动地支承在主动辊动力箱箱体的对应壁体上,第二工作缸设置在所述的夹带辊传动箱箱体腔内,并且该第二工作缸的第二工作缸柱与第二缸柱转臂铰接,而该第二缸柱转臂位于夹带辊传动箱箱体腔内,并且转动地支承在夹带辊传动箱箱体的对应壁体上,第一夹带小辊筒朝向第一缸柱转臂的一端通过第一夹带小辊筒轴与第一缸柱转臂连接,而第一夹带小辊筒朝向第二夹带小辊筒的一端构成为自由端,并且在对应于夹带大辊筒的右侧与夹带大辊筒相配合,第二夹带小辊筒朝向第二缸柱转臂的一端通过第二夹带小辊筒轴与第二缸柱转臂连接,而第二夹带小辊筒朝向第一夹带小辊筒的一端构成为自由端,并且同样在对应于夹带大辊筒的右侧与夹带大辊筒相配合,其中:第一夹带小辊筒和第二夹带小辊筒的长度之和等于夹带大辊筒的长度,而第一、第二夹带小辊筒的长度是彼此相等的;所述的支承臂锁定装置包括一锁定座、一对第一锁定钩板、一对第二锁定钩板和一提手轴,锁定座固定在设置于所述储带厢厢框上的所述铺带机构上,在该锁定座朝向上的一侧构成有一第一锁定钩板铰接座,而另一侧构成有一第二锁定钩板铰接座,该第一、第二锁定钩板铰接座彼此对应,并且在第一锁定钩板铰接座的上部的右端构成有一第一斜面,而在第二锁定钩板铰接座的上部的右端构成有一第二斜面,该第一、第二斜面彼此对应,一对第一锁定钩板分别对应于第一锁定钩板铰接座的两侧,并且该一对第一锁定钩板的中部以同轴状态枢轴连接在第一锁定钩板铰接座上,而一对第一锁定钩板的右端各构成有一第一锁定钩钩头,第一锁定钩钩头与所述的第一斜面相对应,一对第二锁定钩板分别对应于第二锁定钩板铰接座的两侧,并且该一对第二锁定钩板的中部以同轴状态枢轴连接在第二锁定钩板铰接座上,而一对第二锁定钩板的右端各构成有一第二锁定钩钩头,第二锁定钩钩头与所述的第二斜面相对应,提手轴同时与一对第一锁定钩板以及一对第二锁定钩板的左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承臂的所述右端固定有一支承臂锁定轴,该支承臂锁定轴朝向所述的第一锁定钩钩头的一端与第一锁定钩钩头相配合,而支承臂锁定轴朝向所述第二锁定钩钩头的一端与第二锁定钩钩头相配合;在所述的动力厢厢顶架上并且朝向上的一侧设置有一厢顶架导轨,所述的铺带机构与该厢顶架导轨滑动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收放带机构还包括有一水带喷淋清洗器,该水带喷淋清洗器包括主喷淋管、第一、第二侧喷淋臂管和进水管,主喷淋管对应于所述输送带从动辊的下方,在该主喷淋管的一端构成有一第一主喷淋管固定耳,而另一端构成有一第二主喷淋管固定耳,在主喷淋管的中部并且朝向左的一侧以密集状态开设有主喷淋管喷淋孔,所述的第一主喷淋管固定耳与所述第一臂梁的左端固定,所述的第二主喷淋管固定耳与所述的第二臂梁的左端固定,第一侧喷淋臂管构成于主喷淋管的一端,并且与主喷淋管的主喷淋管管腔相通,在该第一侧喷淋臂管朝向第二侧喷淋臂管的一侧以密集状态开设有第一侧喷淋臂管喷淋孔,第二侧喷淋臂管构成于主喷淋管的另一端,并且同样与主喷淋管的主喷淋管管腔相通,在该第二侧喷淋臂管朝向第一侧喷淋臂管的一侧同样以密集状态开设有第二侧喷淋臂管喷淋孔,进水管的一端与主喷淋管连接并且与主喷淋管管腔相通,进水管的另一端与消防供水装置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铺带机构包括铺带桁架、第一铺带桁车移动小车、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第一、第二丝杠、铺带行走小车、铺带行走小车牵引装置和丝杠驱动装置,铺带桁车包括第一桁车臂和第二桁车臂,该第一、第二桁车臂彼此在长度方向保持并行,在第一桁车臂的左端固定有一对第一臂梁限定座,在第二桁车臂的左端固定有一对第二臂梁限定座,该一对第二臂梁限定座与一对第一臂梁限定座相对应,所述的第一臂梁与一对第二臂梁限定座滑动配合,所述的第二臂梁与一对第一臂梁限定座滑动配合,第一铺带桁车移动小车位于铺带桁车的左端,并且固定在第一、第二桁车臂之间,该第一铺带桁车移动小车与所述的厢顶架导轨构成滚动副,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位于铺带桁车的右端,并且固定在第一、第二桁车臂之间,该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与所述储带厢厢框构成滚动副,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对应于所述第一铺带桁车移动小车的右侧并且固定在第一、第二桁车臂之间,第一丝杠的一端转动支承在第一丝杠座上,而该第一丝杠座固定在所述储带厢厢框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的上方,第一丝杠的另一端与丝杠驱动装置传动连接,第一丝杠的中部配设有一第一丝杠螺母,该第一丝杠螺母与所述的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固定,第二丝杠的一端转动地支承在第二丝杠座上,而该第二丝杠座固定在储带厢厢框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的上方,并且与第一丝杠座相对应,第二丝杠的另一端同样与丝杠驱动装置传动连接,第二丝杠的中部配设有一第二丝杠螺母,该第二丝杠螺母与所述的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固定,铺带行走小车移动地配设在所述的第一、第二桁车臂之间,并且在铺带行走小车牵引装置的带动下在所述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与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之间往复移动,所述铺带行走小车牵引装置在对应于所述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的一端的部位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桁车臂上,并且与铺带行走小车连接,丝杠驱动装置在对应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的另一端的部位设置在所述储带厢厢框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上方,所述的支承臂锁定装置的锁定座与所述第一铺带桁车移动小车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 在所述的第一桁车臂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一桁车臂腔,所述的一对第一臂梁限定座固定在该第一桁车臂腔的第一桁车臂腔顶壁上,并且位于第一桁车臂腔顶壁的长度方向的左端,在第一桁车臂腔的第一桁车臂腔前侧壁朝向第一桁车臂腔后侧壁的一侧的长度方向的上部固定有一滑块导轨,并且在第一桁车臂腔前侧壁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开设有一与第一桁车臂腔相通的第一小车支架移动让位槽,在所述第一桁车臂腔后侧壁的底部并且背对第一桁车臂腔的一侧沿着第一桁车臂腔后侧壁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一厢顶盖泄水槽;在所述的第二桁车臂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二桁车臂腔,所述的一对第二臂梁限定座固定在该第二桁车臂腔的第二桁车臂腔顶壁上,并且位于第二桁车臂腔的长度方向的左端,在第二桁车臂腔的第二桁车臂腔后侧壁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开设有一与第二桁车臂腔相通的第二小车支架移动让位槽,并且在该第二桁车臂腔后侧壁朝向第二桁车臂腔的第二桁车臂腔前侧壁的一侧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滚轮滚道,在第二桁车臂腔前侧壁的底部并且背对第二桁车臂腔的一侧沿着第二桁车臂腔前侧壁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二厢顶盖泄水槽;与所述厢顶架导轨构成滚动副的所述第一铺带桁车移动小车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桁车臂腔前侧壁固定,而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桁车臂腔后侧面壁固定;所述的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以及铺带桁车移动中间移动小车的一端均与第一桁车臂腔前侧壁固定,而另一端均与第二桁车臂腔后侧壁固定;与所述丝杠驱动装置传动连接的所述第一丝杠同时对应于第一桁车臂以及第二桁车臂的底部,所述的第一丝杠螺母与所述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的中部固定;与所述丝杠驱动装置传动连接的所述第二丝杠同时对应于第一桁车臂以及第二桁车臂底部,所述的第二丝杠螺母与所述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的中部固定;所述的铺带移动小车与所述滑块导轨滑动配合,并且还同时与所述滚轮滚道构成滚动副;所述的铺带行走小车牵引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桁车臂腔前侧壁朝向所述第二桁车臂腔后侧壁的一侧,并且在所述第一桁车臂腔内与铺带行走小车传动连接;在所述储带厢厢框的长度方向的一侧铰设有一第一厢顶盖,而在储带厢厢框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铰设有一第二厢顶盖,当第一厢顶盖和第二厢顶盖朝着所述铺带桁车的方向翻转至水平状态时,则对储带厢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蔽护,并且第一厢顶盖朝向第二厢顶盖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的第一厢顶盖盖沿与所述的第一厢顶盖泄水槽相配合,同时第二厢顶盖朝向第一厢顶盖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的第二厢顶盖盖沿与所述的第二厢顶盖泄水槽相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第一铺带桁车移动小车的长度方向的下部以间隔状态并且以配成对的方式枢轴设置有第一移动小车滚轮,第一移动小车滚轮与所述的厢顶架导轨构成滚动副;所述的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的长度方向的下部以间隔状态设置有第二移动小车滚轮,第二移动小车滚轮与所述储带厢厢框的上表面滚动配合,所述铺带行走小车包括行走小车支架、夹带弧形板、双缸柱作用缸、一对作用缸柱转臂和一对压带辊,行走小车支架位于所述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与所述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之间,该行走小车支架朝向所述第一桁车臂的一端端部途经所述的第一小车支架移动让位槽探入到所述第一桁车臂腔内,并且固定有一滑块固定板和一对链条固定座,滑块固定板位于行走小车支架朝向上的一侧,而一对链条固定座位于行走小车支架朝向下的一侧,在该滑块固定板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滑块导轨的位置固定有一滑块,该滑块与滑块导轨构成滑动导轨副,行走小车支架朝向所述第二桁车臂的一端端部途经所述第二桁车臂腔后侧壁上的第二小车支架移动让位槽探入到所述第二桁车臂腔内,并且固定有一滚轮安装板,在该滚轮安装板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滚轮滚道的位置转动地设置有一个或以上的小车支架滚轮,小车支架滚轮与滚轮装置构成滚动副,夹带弧形板固定在行走小车支架朝向所述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的一侧,双缸柱作用缸以水平卧置状态固定在行走小车支架的底部,该双缸柱作用缸具有一对作用缸柱,一对作用缸柱转臂以彼此对应的状态分别位于夹带弧形板的两端,该一对作用缸柱转臂各设置在转臂轴上,转臂轴设置在转臂轴座上,而转臂轴座与夹带弧形板的端面固定,并且该一对作用缸柱转臂中的其中一个作用缸柱转臂与一对作用缸柱中的其中一个作用缸柱的末端铰接,而一对作用缸柱转臂中的另一个作用缸柱转臂同样与一对作用缸柱中的另一个作用缸柱的末端的作用缸柱连接头铰接,一对压带辊与夹带弧形板朝向所述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的一侧相配合,该一对压带辊各具有一压带辊轴,并且该一对压带辊中的其中一个压带辊的压带辊轴与所述的一对作用缸柱转臂中的其中一个作用缸柱转臂固定连接,而该一对压带辊中的另一个压带辊的压带动辊轴与一对作用缸柱转臂中的另一个作用缸柱转臂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的一对压带辊的长度是相等的,并且该一对压带辊的长度之和为所述夹带弧形板的长度,所述铺带行走小车牵引装置与所述的一对链条固定座连接,在所述第一桁车臂腔的所述第一桁车臂腔后侧壁朝向所述第一桁车臂腔前侧臂的一侧并且位于上部以间隔状态转动地设置有一组链条上托轮,而下部同样以间隔状态转动地设置有一组链条下托轮。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铺带行走小车牵引装置包括液压马达固定座、行走小车牵引液压马达、大链轮、第一、第二小链轮、牵引链条和链条改向链轮,液压马达固定座在对应于所述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的部位固定在所述第一桁车臂的第一桁车臂腔的所述第一桁车臂腔前侧壁上,行走小车牵引液压马达固定在液压马达固定座朝向所述第二桁车臂的第二桁车臂腔的第二桁车臂腔后侧壁的一侧并且对应于所述第一铺带桁车移动小车与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之间,大链轮在第一桁车臂腔内与行走小车牵引液压马达的马达动力输出轴固定,第一小链轮和第二小链轮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桁车臂腔后侧壁朝向所述第一桁车臂腔前侧壁的一侧,并且第一小链轮对应于第二小链轮的上方,链条改向链轮同样转动地设置在第一桁车臂腔后侧壁朝向第一桁车臂腔前侧壁的一侧,并且该链条改向链轮在第一桁车臂腔内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一桁车臂朝向所述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的一端,牵引链条的一端套置在大链轮、第一小链轮和第二小链轮上,而牵引链条的另一端套置在链条改向链轮上,所述的一对链条固定座与牵引链条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的一组链条上托轮和一组链条下托轮均与牵引链条接触,其中:在所述的液压马达固定座上设置有一用于对所述铺带行走小车起缓冲作用而藉以避免铺带行走小车的行走小车支架连同所述的滑块固定板撞击液压马达固定座的行走小车缓冲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丝杠驱动装置包括液压马达、换向传动箱、传动杆和改向传动箱,液压马达、 换向传动箱以及改向传动箱设置在所述储带厢厢框上,其中,换向传动箱位于液压马达与改向传动箱之间,并且换向传动箱与所述的第一丝杠相对应,改向传动箱与所述的第二丝杠相对应,液压马达的液压马达动力输出轴与换向传动箱传动连接,换向传动箱的第一动力输出轴与第一丝杠传动连接,传动杆的一端与换向传动箱的第二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另一端与改向传动箱的改向传动箱动力输入轴传动连接,而改向传动箱的改向传动箱动力输出轴与第二丝杠传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液压马达固定座上固定有一第一缓冲弹簧杆导板和一第二缓冲弹簧杆导板,该第一、第二缓冲弹簧杆导板、彼此对应,所述的行走小车缓冲装置包括一对缓冲弹簧杆、一限位板、一缓冲板和一对缓冲弹簧,一对缓冲弹簧杆以彼此上下并行的状态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的第一缓冲弹簧杆导板和第二缓冲弹簧杆导板上,限位板与一对缓冲弹簧杆朝向所述第一铺带桁车移动小车的一端固定连接,并且对应于第一缓冲弹簧杆导板背对第二缓冲弹簧杆导板的一侧,缓冲板与一对缓冲弹簧杆朝向所述行走小车支架的一端固定连接,并且对应于第二缓冲弹簧导板背对第一缓冲弹簧导板的一侧,与所述的滑块固定板相对应,一对缓冲弹簧中的其中一个缓冲弹簧套置在一对缓冲弹簧杆中的其中一根缓冲弹簧杆上,而一对缓冲弹簧中的另一个缓冲弹簧套置在一对缓冲弹簧杆的另一根缓冲弹簧杆上,该一对缓冲弹簧的一端支承在所述第一缓冲弹簧导板上,而另一端支承在所述第二缓冲弹簧导板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将铺带机构设置在了储带厢的储带厢厢框上,因而可避免占用储带厢的空间,使储带厢得以储存更多及更长的消防水带;由于将收放带机构滑动地配设于铺带机构上,处于车头及储带厢的上方,因而不会给驾驶员的视野产生干涉影响,保障车辆的行驶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收放带机构的具体结构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铺带机构的具体结构图。
图4为用于使图3所示的铺带桁车在储带厢的储带厢厢框上横向运动的丝杠驱动装置的具体结构图。
图5为图1和图3所示的铺带机构的铺带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中、右、前和后的方向性的概念均是针对描述时所涉及的附图所处的位置状态而言的,目的在于方便公众的理解,因而不应当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内容的特定限制。
请参见图1,给出了本实用新型水带收取与铺设消防车的车辆主体1,该车辆主体1包括车头11、动力厢12和储带箱13,动力厢12和储带厢13均依据公知常识而设置于车辆主体1的底盘14上,车头11的车头行走轮111保障车头11行走,底盘14由底盘行走轮141使底盘4载着动力厢12以及储带厢13行走,底盘14与车头11连接,以便由车头11带动底盘14。由图1所示,前述的动力厢12位于即对应于车头11与储带厢13之间。
前述的储带厢13的顶部的敞口部位构成有一储带厢厢框131,由于储带厢13通常呈长方体的构造,因而储带厢厢框131也呈长方体的构造,即储带厢厢框131的大小是与储带厢13的大小相一致的。由图1所示,在储带厢厢框131上并且位于储带厢厢框131的表面可移动地设置有一铺带机构3,该铺带机构3还同时与前述车头12的顶部(朝向外的一侧)滑动配合,在该铺带机构3上滑动地配设收放带机构2。于是不论是在本实用新型处于使用状态还是处于非使用状态(图1所示状态为使用状态),由于收放带动机构2均处于车头11的顶部,因而不会给驾驶消防车的驾驶员的视野产生任何干涉影响,又由于铺带机构3设置于储带厢厢框131上,因而不会占用储带厢13的空间,从而弥补了已有技术例如前述CN101607118B的欠缺并且印证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的技术效果。
依据专业常识,前述的储带厢13具有后厢门132(图5示),该后厢门132也可称为储带厢尾厢门,以便消防队员进入储带厢内。
请参见图2,上面提及的收放带机构2的优选而非绝对限于的结构如下:包括收放带桁架21、输送带主动辊22、输送带从动辊23、输送带24、主动辊动力箱25、夹带辊传动箱26、夹带装置27和支承臂锁定装置28,收放带桁架21包括第一臂梁211、第二臂梁212和支承臂213,第一、第二臂梁211、212彼此并行设置,并且优选使用中空的矩形钢管担当第一臂梁211和第二臂梁212,在第一臂梁211的长度方向并且朝向上的一侧表面固定有一第一臂梁挡护栏2111,而在第二臂梁212的长度方向并且朝向上的一侧表面固定有一第二臂梁挡护栏2121,由第一、第二臂梁挡护栏2111、2121的共同配合而起到对消防水带7(图5示)的侧部即边缘的挡护作用。优选地,将第一臂梁挡护栏2111和/或第二臂梁挡护栏2121由中空的并且横截面形状呈圆形的管子充任,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臂梁挡护栏2111兼作供水过渡管,以便为下面还要描述的水带喷淋清洗器29提供对消防水带清洗用的清洗水。在第一、第二臂梁211、212之间还以间隔状态转动地设置有一组上托带辊2112和一组下托带辊2113,由一组上托带辊2112和一组下托带辊2113对用于输送消防水带7的输送带24承托,藉以确保输送带24在运动状态下始终保持于一个周而复始地行移的运动平面。支承臂213的左端(以图2所示位置状态为例)构成有支承臂托架2131,支承臂托架2131有间隔分布的一组,在支承臂托架2131的一端固定有一第一支承臂托架固定角板21311,而另一端固定有一第二支承臂托架固定角板21312,该第一、第二支承臂托架固定角板21311、21312优选使用横截面形状呈L字形的角铁,并且第一支承臂托架固定角板21311与前述第一臂梁211的底部固定(采用紧固件),第二支承臂托架固定角板21312与前述第二臂梁212的底部固定(同样采用紧固件)。支承臂213的右端与支承臂锁定装置28相配合,由该支承臂锁定装置28对支承臂213的右端锁定或解除锁定,而支承臂锁定装置28固定在下面还要详细描述的设置于储带厢厢框131上的铺带机构3上。输送带从动辊23位于前述收放带桁架21的左端,并且该输送带从动辊23的从动辊辊轴231的一端以及另一端分别转动地支承在第一、第二臂梁211、212之间。由于从动辊辊轴231与第一臂梁211的左端枢转支承的方式是与从动辊辊轴231与第二臂梁212的左端枢转支承的方式相同的,因而申请人仅对从动辊辊轴231与第一臂梁211的左端枢转支承作如下说明:在第一臂梁211的左端固定一输送带从动辊辊座214,在该输送带从动辊辊座214上设置一从动辊辊轴轴承座2141,前述的从动辊辊轴231通过从动辊辊轴轴承2311转动地支承在从动辊辊轴轴承座2141上。优选地,还可在输送带从动辊辊座214朝向外的一侧固定一轴承护盖2142,藉由该轴承护盖2142对从动辊辊轴轴承2311起蔽护作用。输送带主动辊22对应于收放带桁架21的右端(以图2所示位置状态为例),并且该输送带主动辊22的主动辊辊轴221转动地支承在主动辊动力箱25与夹带辊传动箱26之间。输送带24的左端套置在输送带从动辊23上,而输送带24的右端套置在输送带主动辊22上,前述的一组上托带辊2112与输送带24的内侧面接触,而前述的一组下托带辊2113与输送带24的外侧面接触。主动辊动力箱25固定在第一臂梁211的右端,夹带辊传动箱26固定在第二臂梁212的右端并且与主动辊动力箱25相对应。夹带装置27 设置在主动辊动力箱25 与夹带辊传动箱26之间,并且对应于前述输送带主动辊22的右侧。
请继续见图2,前述的主动辊动力箱25包括主动辊动力箱箱体251和输送带主动辊驱动马达252,主动辊动力箱箱体251优选采用焊接或用紧固件固定的方式固定于第一臂梁211的右端,输送带主动辊驱动马达252为油马达(也可称液压马达),与前述的动力箱12液压油路连接,该输送带主动辊驱动马达252设置在主动辊动力箱箱体251的主动辊动力箱箱体腔2511内,与前述的输送带主动辊22的主动辊辊轴221传动连接。
前述的夹带辊传动箱26包括夹带辊传动箱箱体261、位于夹带辊传动箱箱体261的夹带辊传动箱箱体腔2611内的主动链轮262、从动链轮263和传动链条264,夹带辊传动箱箱体261优选采用焊接或用紧固件固定的方式固定于前述的第二臂梁212的右端,并且与前述主动辊动力箱箱体251相对应,该夹带辊传动箱箱体261的形状和大小优选与主动辊动力箱箱体251相同。主动链轮262固定在输送带主动辊22的主动辊辊轴221朝向夹带辊传动箱箱体261的一端。从动链轮263与下面即将详细描述的夹带装置27传动连接。传动链条264的一端套置在主动链轮262上,另一端套置在从动链轮263上。
结合图2并且依据专业常识,前述的输送带主动辊22的主动辊辊轴221的一端即朝向主动辊动力箱25的一端通过轴承座转动地支承在主动辊动力箱箱体251上,并且探入到主动辊动力箱箱体腔2511内与前述的输送带主动辊驱动马达252的驱动马达输出轴传动连接,而输送带主动辊22的主动辊辊轴221的另一端即朝向夹带辊传动箱26的一端通过轴承座转动地支承在夹带辊传动箱箱体261上并且探入到夹带辊传动箱箱体腔2611内,前述主动链轮262固定在该探入到夹带辊传动箱箱体腔2611内的主动辊辊轴221的轴头上。
仍请参见图2,前述的夹带装置27包括夹带大辊筒271、第一工作缸272、第二工作缸273、第一夹带小辊筒274、第二夹带小辊筒275、第一缸柱转臂276和第二缸柱转臂277,夹带大辊筒271对应于前述输送带主动辊22的右侧,该夹带大辊筒271的夹带大辊筒轴(图中未示出)的一端即朝向前述主动辊动力箱箱体251的一端通过轴承座转动地支承在主动辊动力箱箱体251上,而夹带大辊筒271的夹带大辊筒轴的另一端即朝向夹带辊传动箱箱体261的一端通过轴承座转动地支承在夹带动辊传动箱箱体261上。第一工作缸272通过第一工作缸座2722设置在主动辊动力箱箱体腔2511内,由图2所示,在第一工作缸座2722上并且在对应的位置构成有一对第一工作缸座枢转轴头27221,一对第一工作缸座枢转轴头27221转动地支承在设置于主动辊动力箱箱体251上的第一轴头支承轴承座2512上,第一工作缸272的第一工作缸柱2721与第一缸柱转臂276铰接,第一缸柱转臂276设置在第一转臂轴2761上,而第一转臂轴2761位于主动辊动力箱箱体腔2511内,并且该第一转臂2761的转臂轴头27611转动地支承在设置于主动辊动力箱箱体251上的并且位置相对应的一对第一转臂轴座2513上。由图2示,第一缸柱转臂276通过第一转臂销轴2762与第一作用缸柱2721末端的第一缸柱连接头27211铰接。第二工作缸273通过第二工作缸座2732设置在前述的夹带辊传动箱箱体腔2611内,具体的设置方式如同对第一工作缸272的描述,在第二工作缸座2732上并且在对应的位置构成有一对第二工作缸座枢转轴头27321,该一对第二工作缸座枢转轴头27321转动地支承在设置于夹带辊传动箱箱体261上的第二轴头支承轴承座2612上,第二工作缸273的第二工作缸柱2731与第二缸柱转臂277铰接,第二缸柱转臂277位于夹带辊传动箱箱体腔2611内,并且该第二缸柱转臂277设置在第二转臂轴2771上,而该第二转臂轴2771的两端转动地支承在设置于夹带辊传动箱箱体261上的并且位置相对应的一对第二转臂轴座2613上。同样,由图2所示,第二缸柱转臂277通过第二转臂销轴2772与第二作用缸柱2731末端的第二缸柱连接头27311铰接。第一夹带小辊筒274朝向第一缸柱转臂276的一端通过第一夹带小辊筒轴2741与第一缸柱转臂276的前述第一转臂轴2761连接,而第一夹带小辊筒274朝向第二夹带小辊筒275的一端构成为自由端,并且在对应于夹带大辊筒271的右侧与夹带大辊筒271相配合。第二夹带小辊筒275朝向第二缸柱转臂277的一端通过第二夹带小辊筒轴2751末端的第二小辊筒轴头27511与第二缸柱转臂277的前述第二转臂轴2771连接,而第二夹带小辊筒275朝向第一夹带小辊筒274的一端构成为自由端,并且对应于夹带大辊筒271的右侧,同样与夹带大辊筒271相配合。由图2的示意可知:第一夹带小辊筒274和第二夹带小辊筒275的长度之和等于夹带大辊筒271的长度,而第一、第二夹带小辊筒274、275的长度是彼此相等的,即各为夹带大辊筒271的长度的二分之一。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一工作缸272和第二工作缸273均为油缸,并且通过液压油管路与前述的动力厢12的液压动力装置液压油路连接。当然,如果将第一、第二工作缸272、273改用气缸,并且通过气压管路与动力厢12的气源装置气路连接,那么应当视为等效性替代而依然属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内容范畴。
当输送带主动辊驱动马达252顺时针工作时,则由其带动输送带主动辊22顺时针运动(旋转),由于输送带24的一端套置在输送带从动辊23上,另一端套置在输送带主动辊22上,因而在输送带主动辊22的运动下使输送带24围绕输送带主、从动辊22、23作顺时针方向的周而复始的运动,由输送带24将由消防队员拽引至输送带24上的消防水带7朝着下面还要详细说明的铺带机构3的方向自动输送。在该过程中,由于夹带大辊筒271对应于输送带主动辊22的右侧,并且第一、第二夹带小辊筒274、275共同对应于夹带大辊筒271的右侧,因此,消防水带7在输送带24的输送下从夹带大辊筒271与第一夹带小辊筒274以及第二夹带小辊筒275之间输向铺带机构3。在输送消防水带7的过程中,第一、第二夹带小辊筒274、275均处于与夹带大辊筒271相配合的状态,该状态即为图2所示的第二夹带小辊筒275所处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前述的第一工作缸272的第一工作缸柱2721以及第二工作缸273的第二工作缸柱2731均处于向缸体外伸出的状态。当消防水带7末端端部的用于与消防栓或类似的供水设施配接的消防水带配接法兰抵达夹带大辊筒271与第一夹带小辊筒274以及第二夹带小辊筒275之间时,前述的第一工作缸272的第一工作缸柱2721以及第二工作缸273的第二工作缸柱2731均处于向缸体内缩入的状态,使第一、第二夹带小辊筒274、275 同时朝着背离夹带大辊筒271的方向斥开,呈图2所示的第一夹带小辊筒274所处的状态。由夹带大辊筒271朝向铺带机构3的方向输送的消防水带7由铺带机构3以有序的折叠方式储存于储带厢13内(图5示意)。
请依然见图2,前述的支承臂锁定装置28包括一锁定座281、一对第一锁定钩板282、一对第二锁定钩板283和一提手轴284,锁定座281固定在设置于所述储带厢厢框131上的所述铺带机构3上,更具体地讲,固定座281通过一组锁定座固定螺钉2813与铺带机构3的第一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2固定,在该锁定座281朝向上的一侧构成有一第一锁定钩板铰接座2811,而另一侧构成有一第二锁定钩板铰接座2812,该第一、第二锁定钩板铰接座2811、2812彼此对应,并且在第一锁定钩板铰接座2811的上部的右端构成有一第一斜面28111,而在第二锁定钩板铰接座2812的上部的右端构成有一第二斜面28121,该第一、第二斜面28111、28121彼此对应,一对第一锁定钩板282分别对应于第一锁定钩板铰接座2811的两侧,并且该一对第一锁定钩板282的中部通过钩板销轴2822以同轴状态枢轴连接在第一锁定钩板铰接座2811上,而一对第一锁定钩板282的右端各构成有一第一锁定钩钩头2821,第一锁定钩钩头2821与前述的第一斜面28111相对应,一对第二锁定钩板283分别对应于第二锁定钩板铰接座2812的两侧,并且该一对第二锁定钩板283的中部通过等效于钩板销轴2822的销轴(图中未示出)以同轴状态枢轴连接在第二锁定钩板铰接座2812上,而一对第二锁定钩板283的右端各构成有一第二锁定钩钩头2831,第二锁定钩钩头2831与前述的第二斜面28121相对应,提手轴284同时与一对第一锁定钩板282以及一对第二锁定钩板283的左端固定连接;在前述支承臂213的所述右端固定有一支承臂锁定轴2132,该支承臂锁定轴2132朝向所述的第一锁定钩钩头2821的一端与第一锁定钩钩头2821相配合,而支承臂锁定轴2132朝向所述第二锁定钩钩头2831的一端与第二锁定钩钩头2831相配合。
由图2的示意可知,当由消防队员握住提手轴284并且向上提拉时,一对第一锁定钩板282的第一锁定钩钩头2821以及一对第二锁定钩板283的第二锁定钩钩头2831同时下倾,解除对支承臂锁定轴2132的阻挡,即解除对支承臂锁定轴2132的锁定,此时整个收放带桁架21便可向着铺带机构3的方向移动,使本实用新型处于备用状态,反之,当收放带机构2的收放带桁架21朝着远离铺带机构3的方向移动即朝着车头11的顶部的方向移动并且移动至呈图1所示的状态时,则表面收放带机构2及铺带机构3处于工作状态,并且支承臂锁定轴2132处于由图2示意的被支承臂锁定装置28锁定的状态,收放带机构2的收放带桁架21便不能向铺带机构3的方向移动。
请重点见图2,前述的收放带机构2的优选的方案还可配备一水带喷淋清洗器29,该水带喷淋清洗器29的优选而非绝对限于的结构如下:包括主喷淋管291、第一、第二侧喷淋臂管292、293和进水管294,主喷淋管291对应于输送带从动辊23的下方,在该主喷淋管291的一端构成有一第一主喷淋管固定耳2911,而另一端构成有一第二主喷淋管固定耳2912,在主喷淋管291的中部并且朝向左的一侧(以图2所示位置状态为例)以密集状态开设有主喷淋管喷水淋孔2913,第一主喷淋管固定耳2911通过固定耳固定螺钉29111与前述第一臂梁211的左端固定,更确切地讲与前述轴承护盖2142固定,第二主喷淋管固定耳2912同样通过等效于固定耳固定螺钉29111的螺钉与前述的第二臂梁212的左端固定,更确切地讲与等效于轴承护盖2142的护盖(图中未示出)固定。第一侧喷淋臂管292构成于主喷淋管291的一端并且与主喷淋管291的主喷淋管管腔2914相通,在该第一侧喷淋臂管292朝向第二侧喷淋臂管293的一侧以密集状态开设有第一侧喷淋臂管喷淋孔2921,第二侧喷淋臂管293构成于主喷淋管291的另一端,并且同样与主喷淋管291的主喷淋管管腔2914相通,在该第二侧喷淋臂管293朝向第一侧喷淋臂管292的一侧同样以密集状态开设有第二侧喷淋臂管喷淋孔2931。进水管294的一端与主喷淋管291连接并且与主喷淋管管腔2914相通,而进水管294的另一端与消防供水装置连接。如前述,由于第一臂梁挡护栏2111是中空的横截面形状呈圆形的管状体(即前述的管子),并且兼作供水过渡管,因而在本实施例中将进水管294的另一端与第一臂梁挡护栏2111连接,而第一臂梁挡护栏2111经管路与用于提供对消防水带清洗用的清洗水的消防供水设施连接。
请参见图3 并且结合图1,在前述的动力厢12的顶部构成有动力厢厢顶架121,前述的铺带机构3除了在储带厢厢框131上移动外还同时与动力厢厢顶架121滑动配合。由图3所示,在动力厢厢顶架121上并且朝向上的一侧固定有一厢顶架导轨1211,铺带机构3与该厢顶架导轨1211滑动配合。
前述的铺带机构3的优选而非绝对限于的结构如下:包括铺带桁架31、第一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2、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3、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第一、第二丝杠35、36、铺带行走小车37、铺带行走小车牵引装置38和丝杠驱动装置39,铺带桁车31包括第一桁车臂311和第二桁车臂312,该第一、第二桁车臂311、312彼此在长度方向保持并行,在第一桁车臂311的左端(以图3所示位置状态为例,以下同)固定有一对第一臂梁限定座3111,在第二桁车臂312的左端固定有一对第二臂梁限定座3121,该一对第二臂梁限定座3121与一对第一臂梁限定座3111相对应,前述的第二臂梁212与一对第一臂梁限定座3111滑动配合,前述的第一臂梁211与一对第二臂梁限定座3121滑动配合。为了确保前述收放带机构2的收放带桁架21的第一臂梁211以及第二臂梁212分别与铺带机构3的铺带桁车31的第二桁车臂312以及第一桁车臂311的滑动配合,在第一桁车臂311上并且在对应于第一臂梁限定座3111的位置转动地设置有第一臂梁导引滚轮3117,第二臂梁212的底部(也可称底表面)与第一臂梁导引滚轮3117相配合(滑动配合),而第二臂梁212朝向第一臂梁限定座3111的一侧与第一臂梁限定座3111滑动配合;在第二桁车臂312上并且在对应于第二臂梁限定座3121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臂梁导引滚轮3126,第一臂梁211的底部(也可称底表面)与第二臂梁导引滚轮3126相配合(滑动配合),而第一臂梁211朝向第二臂梁限定座3121的一侧与第二臂梁限定座3121滑动配合。作为优选的方案,还可在第一臂梁限定座3111的顶部配设一对第一臂梁锁定螺钉31111,而在第二臂梁限定座3121的顶部配设一对第二臂梁锁定螺钉31211。当由图2示意的收放带桁架21向右即向铺带机构3的方向滑动(通过人为拽拉)并且滑动到位后,由消防人员通过工具对第一、第二臂梁限定螺钉31111、31211的顺时针操作,从而由第一、第二臂梁锁定螺钉31111、31211分别对第二、第一臂梁212、211的上表面限定。同样的道理,在松启(逆时针操作)第一、第二臂梁锁定螺钉31111、31211的状态下,将收放带桁架21向左即向着背离铺带机构3的方向滑动(通过人为拽拉)即向着车头11的方向滑动并且滑动到位后(图1所示的状态即为滑动到位状态),由消防人员对第一、第二臂梁锁定螺钉31111、31211顺时针操作,由第一、第二臂梁锁定螺钉31111、31211分别对第二、第一臂梁212、211限定。第一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2位于铺带桁车31的左端,并且固定在第一、第二桁车臂311、312之间。具体而言,由于在第一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2的两端各构成有一第一移动小车固定臂322 ,位于第一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2的一端的第一移动小车固定臂322用螺钉与第一桁车臂311朝向第二桁车臂312的一侧固定,并且对应于第一桁车臂311的左端,位于第一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2的另一端的第一移动小车固定臂322同样用螺钉与第二桁车臂312朝向第一桁车臂311的一侧固定,并且对应于第二桁车臂312的左端。由图3 所示,在第一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2的中部区域各通过第一移动小车滚轮轴3211以成对配置的方式并且以间隔状态转动地设置有一第一移动小车滚轮321,第一移动小车滚轮321与前述的厢顶架导轨1211构成滚动副。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3位于铺带桁车31的右端,并且固定在第一、第二桁车臂311、312之间。具体而言,由于在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3的两端各构成有一第二移动小车固定臂332,位于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3的一端的第二移动小车固定臂332用螺钉与第一桁车臂311朝向第二桁车臂312的一侧固定,并且对应于第一桁车臂311的右端,位于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3的另一端的第二移动小车固定臂332同样用螺钉与第二桁车臂312朝向第一桁车臂311的一侧固定,并且对应于第二桁车臂312的右端。由图3所示,在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3的中部区域各通过第二移动小车滚轮轴3311并且以间隔状态转动地设置有一组第二移动小车滚轮331,第二移动小车滚轮331与前述储带厢厢框131的上表面形成滚动副。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对应于前述第一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2的右侧,并且固定在第一、第二桁车臂311、312之间,具体而言,由于在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的两端各构成有一中间移动小车固定臂341,位于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的一端的中间移动小车固定臂341用螺钉与第一桁车臂311朝向第二桁车臂312的一侧固定,而位于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的另一端的中间移动小车固定臂341用螺钉与第二桁车臂312朝向第一桁车臂311的一侧固定。由图3所示的状态可知,前述的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实质上位于第一、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2、33之间。第一丝杠35的一端转动支承在第一丝杠座351上,而该第一丝杠座351固定在所述储带厢厢框13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的上方(即上表面),第一丝杠35的另一端与由图4示意的丝杠驱动装置39传动连接,第一丝杠35的中部配设有一第一丝杠螺母352,该第一丝杠螺母352通过第一丝杠螺母固定螺钉3521与前述的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固定。第二丝杠36的一端转动地支承在第二丝杠座361上,而该第二丝杠座361固定在储带厢厢框13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的上方(即上表面),并且与第一丝杠座351相对应,第二丝杠36的另一端同样与丝杠驱动装置29传动连接,第二丝杠36的中部配设有一第二丝杠螺母362,该第二丝杠螺母362通过第二丝杠螺母固定螺钉3621与所述的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3固定。铺带行走小车37移动地配设在前述的第一、第二桁车臂311、312之间,并且在铺带行走小车牵引装置38的带动下在前述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与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3之间往复移动。前述铺带行走小车牵引装置38在对应于所述铺带桁车小间移动小车34的一端的部位设置在前述的第一桁车臂311上,并且与铺带行走小车37连接,丝杠驱动装置39在对应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的另一端的部位设置在前述储带厢厢框13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上方。上面已提及:支承臂锁定装置28的锁定座281由锁定座固定螺钉2831与前述第一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2中部并且朝向上的一侧固定。
请继续见图3,前述第一桁车臂311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一桁车臂腔3112,前述的一对第一臂梁限定座3111固定在该第一桁车臂腔3112的第一桁车臂腔顶壁3113上,并且位于第一桁车臂腔顶壁3113的长度方向的左端,在第一桁车臂腔3112的第一桁车臂腔前侧壁3114朝向第一桁车臂腔后侧壁3115的一侧的长度方向的上部固定有一滑块导轨3116,并且在第一桁车臂腔前侧壁3114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开设有一与第一桁车臂腔3112相通的第一小车支架移动让位槽31141。在前述第一桁车臂腔后侧壁3115的底部并且背对第一桁车臂腔3112的一侧沿着第一桁车臂腔后侧壁3115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一厢顶盖泄水槽31151。前述的第二桁车臂312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二桁车臂腔3122,前述的一对第二臂梁限定座3121固定在该第二桁车臂腔3122的第二桁车臂腔顶壁3123上,并且位于第二桁车臂腔3123的长度方向的左端,在第二桁车臂腔3122的第二桁车臂腔后侧壁3124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开设有一与第二桁车臂腔3122相通的第二小车支架移动让位槽31241,并且在该第二桁车臂腔后侧壁3124朝向第二桁车臂腔3122的第二桁车臂腔前侧壁3125的一侧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滚轮滚道31242,在第二桁车臂腔后侧壁3125的底部并且背对第二桁车臂腔3122的一侧沿着第二桁车臂腔后侧壁3125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二厢顶盖泄水槽31251。与前述厢顶架导轨1211构成滚动副的前述第一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2的一端的第一移动小车固定臂322与前述第一桁车臂腔前侧壁3114固定,而另一端的第一移动小车固定臂322与前述的第二桁车臂腔后侧壁3124固定。同样,前述的位于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的一端的中间移动小车固定臂341与第一桁车臂腔前侧壁3114固定,而另一端的中间移动小车固定臂341与第二桁车臂腔后侧壁3124固定。同例,位于前述的第二铺带桁车移动车33的一端的第二移动小车固定臂332与第一桁车臂腔前侧壁3114固定,而另一端的第二移动小车固定臂332与第二桁车臂腔后侧壁3124固定。与前述丝杠驱动装置39传动连接的前述第一丝杠35同时对应于第一桁车臂311以及第二桁车臂312的底部,前述的第一丝杠螺母352与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的中部固定;与所述丝杠驱动装置39传动连接的前述第二丝杠36同时对应于第一桁车臂311以及第二桁车臂312底部,前述的第二丝杠螺母362与前述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3的中部固定。
前述的铺带移动小车37与滑块导轨3116滑动配合,并且还同时与所述滚轮滚道31242构成滚动副;前述的铺带行走小车牵引装置38设置在前述第一桁车臂腔前侧壁3114朝向前述第二桁车臂腔后侧壁3124的一侧,并且在前述的第一桁车臂腔3112内与铺带行走小车37传动连接。
请参见图4并且仍结合图3,在前述储带厢厢框13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通过第一铰链42铰设有一第一厢顶盖4,而在储带厢厢框13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通过第二铰链52铰设有一第二厢顶盖5,当第一厢顶盖4和第二厢顶盖5朝着前述铺带桁车31的方向翻转至水平状态时,则由该第一、第二厢顶盖4、5共同对储带厢13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蔽护,并且第一厢顶盖4朝向第二厢顶盖5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的第一厢顶盖盖沿41与所述的第一厢顶盖泄水槽31151相配合,同时第二厢顶盖5朝向第一厢顶盖4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的第二厢顶盖盖沿51与所述的第二厢顶盖泄水槽31251相配合。
由图4示,前述的第一厢顶盖4的开启与关闭由一对第一厢顶盖启闭作用缸43保障,一对第一厢顶盖启闭作用缸43的缸体连接在储带厢13上,而第一厢顶盖启闭作用缸43的第一厢顶盖启闭作用缸柱431与第一厢顶盖4连接;前述的第二厢顶盖5的开启与关闭由一对第二厢顶盖启闭作用缸53保障,一对第二厢顶盖启闭作用缸53的缸体连接在储带厢13上,而第二厢顶盖启闭作用缸53的第二厢顶盖启闭作用缸柱531与第二厢顶盖5连接。第一、第二厢顶盖启闭作用缸4、5均为油缸并且与前述的动力厢12液压油管路控制连接。如果将该第一、第二厢顶盖启闭作用缸4、5改用气缸,那么应当视为等效替代。
由图3所示,在前述铺带行车31的右端(以图3所示位置状态为例)配设有一铺带桁车顶盖板313,该铺带桁车顶盖板313的长度方向的一侧与前述第一桁车臂腔顶壁3113固定,而铺带桁车顶盖板313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与前述第二桁车臂腔顶臂3123固定,从而由铺带桁车顶盖板313既起到对铺带行走小车37的蔽护作用,又起到对储带厢13的长度方向的中部的右端区域的蔽护作用。对应于铺带桁车顶盖板313的左端的区域构成为消防水带让位腔314。优选的方案在前述的第一、第二桁车臂311、312之间间隔设置桁车臂支撑管315(图3示),更确切地讲在第一桁车臂腔前侧壁3114与第二桁车臂腔后侧壁3124之间以间隔状态设置桁车臂支撑管315。由于桁车臂支撑管315位于前述的第一、第二小车支架移动让位槽31141、31241的上方,因而不会对铺带行走小车37产生干涉影响。
为了方便地设置上面提及的第一臂梁导引滚轮3117,因而在第一桁车臂腔顶壁3113上并且在对应于第一臂梁限定座3111的位置固定有第一臂梁导引滚轮座31131,第一臂梁导引滚轮3117转动地设置在第一导引滚轮轴31171上,而该第一导引滚轮轴31171的一端固定于第一臂梁限定座3111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一臂梁导引滚轮座31131上。同样,为了方便设置上面提及的第二壁梁导引滚轮3126,因而在第二桁车臂腔顶壁3123上并且在对应于第二臂梁限定座3121的位置固定有第一臂梁导引滚轮座31231,第二臂梁导引滚轮3126转动地设置在第二导引滚轮轴31261上,而该第二导引滚轮轴31261的一端固定在第二臂梁限定座3121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二臂梁导引滚轮座31231上。
请见图2,在前述的主动辊动力箱箱体腔2511的底壁上枢转设置有主动辊动力箱导引滚轮25111,而在前述的夹带辊传动箱箱体腔2611的底壁上同样设置有与主动辊动力箱导引滚轮25111的功用相同的夹带辊传动箱导引滚轮(图中未示出),主动辊动力箱导引滚轮25111以及夹带辊传动箱导引滚轮分别与由图3示意的第二桁车臂腔顶壁3123以及第一桁车臂腔顶壁3113构成滚动副。
请重点见图3,前述的铺带行走小车37包括行走小车支架371、夹带弧形板372、双缸柱作用缸373、一对作用缸柱转臂374和一对压带辊375,行走小车支架371位于前述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3与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之间,该行走小车支架371朝向前述第一桁车臂311的一端端部途经前述的第一小车支架移动让位槽31141探入到前述第一桁车臂腔3112内,并且固定有一滑块固定板3711和一对链条固定座3713,滑块固定板3711位于行走小车支架371朝向上的一侧,而一对链条固定座3713位于行走小车支架371朝向下的一侧,在该滑块固定板3711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滑块导轨3116的位置固定有一滑块37111,该滑块37111与滑块导轨3116构成滑动导轨副,行走小车支架371朝向前述第二桁车臂312的一端端部途经前述的第二桁车臂腔后侧壁3124上的第二小车支架移动让位槽31241探入到所述第二桁车臂腔3122内,并且固定有一滚轮安装板3712,在该滚轮安装板3712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滚轮滚道31242的位置用小车支架滚轮轴371211转动地设置有一个或以上的小车支架滚轮37121(在本实施例中,小车支架滚轮37121有一对),小车支架滚轮37121与滚轮滚道31242构成滚动副。夹带弧形板372固定在行走小车支架371朝向所述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的一侧,具体地讲,该夹带弧形板372的弧形腔3721朝向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的一侧,双缸柱作用缸373以水平卧置状态固定在行走小车支架371的底部,该双缸柱作用缸373具有一对作用缸柱3731。一对作用缸柱转臂374以彼此对应的状态分别位于夹带弧形板372的两端,该一对作用缸柱转臂374各设置在转臂轴3741上,转臂轴3741设置在转臂轴座3742上,而转臂轴座3742通过转臂轴座固定螺钉37421 与夹带弧形板372的端面固定,并且一对作用缸柱转臂374中的其中一个作用缸柱转臂通过转臂连接销轴3743与一对作用缸柱3731中的其中一个作用缸柱的末端的作用缸柱连接头37311铰接,而一对作用缸柱转臂374中的另一个作用缸柱转臂同样通过转臂连接销轴3743与一对作用缸柱3731中的另一个作用缸柱的末端的作用缸柱连接头37311铰接,一对压带辊375与夹带弧形板372朝向前述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的一侧相配合(即与前述的弧形腔3721相配合),该一对压带辊375各具有一压带辊轴3751,一对压带辊375中的其中一个压带辊的压带辊轴与一对作用缸柱转臂374中的其中一个作用缸柱转臂的转臂轴固定连接,而一对压带辊375中的另一个压带辊的压带辊轴与一对作用缸柱转臂374中的另一个作用缸柱转臂的转臂轴固定连接。其中:前述的一对压带辊375的长度是相等的,并且该一对压带辊375的长度之和为前述夹带弧形板372的长度,前述铺带行走小车牵引装置38与前述的一对链条固定座3713连接,在前述第一桁车臂腔3112的前述第一桁车臂腔后侧臂3115朝向前述第一桁车臂腔前侧臂3114的一侧并且位于上部以间隔状态转动地设置有一组链条上托轮31152,而下部同样以间隔状态转动地设置有一组链条下托轮31153。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双缸柱作用缸373为油缸,由液压油管管路与动力箱12的液压源装置连接,具体如同对前述第一、第二工作缸272、273的描述。以将消防水带7收藏于储带厢13内为例,在前述收放带机构2的工作下,将消防水带7朝着铺带机构3的方向输送,并且在消防水带7(图5示)的前端端部对应于夹带弧形板372处时,此时,双缸柱作用缸373工作,使一对作用缸柱3731同时向缸体外伸出,由一对作用缸柱3731同时带动一对作用缸柱转臂374,由一对作用缸柱转臂374各自带动其转臂轴3741回转,从而由转臂3741通过压带辊轴3751带动一对压带轮375同时朝着弧形腔3721的方向运动,由一对压带辊375配合夹带弧形板372将消防水带7的前端端部夹住或称挟持。在该状态下,由铺带行走小车牵引装置38带动铺带行走小车37往复运动,使消防水带7以由图5示意的状态铺叠于储带厢13的储带厢腔内。
请继而见图3,前述的铺带行走小车牵引装置38包括液压马达固定座381、行走小车牵引液压马达382、大链轮383、第一、第二小链轮384、385、牵引链条386和链条改向链轮387,液压马达固定座381在对应于前述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的部位固定在前述第一桁车臂311的第一桁车臂腔3112的第一桁车臂腔前侧壁3114上,行走小车牵引液压马达382固定在液压马达固定座381朝向前述第二桁车臂312的第二桁车臂腔3122的第二桁车臂腔后侧壁3124的一侧并且对应于前述第一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2与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之间,大链轮383在第一桁车臂腔3112内与行走小车牵引液压马达382的马达动力输出轴3821(图5示)固定,第一小链轮384和第二小链轮385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桁车臂腔后侧壁3115朝向第一桁车臂腔前侧壁3114的一侧,并且第一小链轮384对应于第二小链轮385的上方,链条改向链轮387(图5示)同样转动地设置在第一桁车臂腔后侧壁3115朝向第一桁车臂腔前侧壁3114的一侧,并且该链条改向链轮387在第一桁车臂腔3112内的位置位于前述第一桁车臂311朝向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3的一端,牵引链条386的一端套置在大链轮383、第一小链轮384和第二小链轮385上,而牵引链条386的另一端套置在链条改向链轮387上,前述的一对链条固定座3713与牵引链条386的中部固定连接,前述的一组链条上托轮31152和一组链条下托轮31153均与牵引链条386接触,其中:在前述的液压马达固定座381上设置有一用于对前述铺带行走小车37起缓冲作用而藉以避免铺带行走小车37的行走小车支架371连同前述的滑块固定板3711撞击液压马达固定座381的行走小车缓冲装置6。
请参见图4,前述的丝杠驱动装置39包括液压马达391、换向传动箱392、传动杆393和改向传动箱394,液压马达391、 换向传动箱392以及改向传动箱394设置在前述储带厢厢框131上,其中,换向传动箱392位于液压马达391与改向传动箱394之间,并且换向传动箱392与所述的第一丝杠35相对应,改向传动箱394与所述的第二丝杠36相对应,液压马达391的液压马达动力输出轴3911与换向传动箱392传动连接,换向传动箱392的第一动力输出轴3921与第一丝杠35传动连接,传动杆393的一端与换向传动箱392的第二动力输出轴3922传动连接,另一端与改向传动箱394的改向传动箱动力输入轴3941传动连接,而且改向传动箱394的改向传动箱动力输出轴3942与第二丝杠36传动连接。前述的液压马达351与动力厢12液压油路连接,具体如同对输送带主动辊驱动马达252的描述。
当液压马达391工作时,由液压马达动力输出轴3911带动换向传动箱392工作,由换向传动箱392的第一动力输出轴3921带动第一丝杠35旋转,由配设在第一丝杠35上的第一丝杠螺母352带动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移动,同时由换向传动箱392的第二动力输出轴3922带动传动杆393,由传动杆393经改向传动箱动力输入轴3941带动改向传动箱394工作,由改向传动箱394的改向传动箱动力输出轴3942带动第二丝杠36,由配设在第二丝杠36上的第二丝杠螺母362(图3示)带动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3移动。由液压马达391的顺时针或逆时针工作而使第一、第二丝杠35、36作相应的正、反旋转,直至使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以及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3作向前或向后移动(以图4所示位置状态为例)。
由上述说明并且依据图3和图4的示意可知,铺带行走小车牵引装置38使铺带行走小车37循着储带厢13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即,使铺带行走小车37左右运动,而丝杠驱动装置39使铺带行走小车37循着储带厢13的宽度方向运动,即,使铺带行走小车37作向前或向后的运动,从而保证将依需数量的消防水带7以有序的满铺状态铺放于储带厢13的储带厢腔内。
此外,通过上述说明还可完全知道前述的输送带主动辊驱动马达252、行走小车牵引液压马达382和液压马达391均为油马达并且均具有正反转的功能。
请重点见图3和图4以及图5,在前述的液压马达固定座381上固定有一第一缓冲弹簧杆导板3811和一第二缓冲弹簧杆导板3812,该第一、第二缓冲弹簧杆导板3811、3812彼此对应,前述的行走小车缓冲装置6包括一对缓冲弹簧杆61、一限位板62、一缓冲板63和一对缓冲弹簧64,一对缓冲弹簧杆61以彼此上下并行的状态滑动地设置在前述的第一缓冲弹簧杆导板3811和第二缓冲弹簧杆导板3812上,限位板62与一对缓冲弹簧杆61朝向前述第一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2的一端固定连接,并且对应于第一缓冲弹簧杆导板3811背对第二缓冲弹簧杆导板3812的一侧,缓冲板63与一对缓冲弹簧杆61朝向前述行走小车支架371的一端固定连接,并且对应于第二缓冲弹簧导板3812背对第一缓冲弹簧导板3811的一侧,与前述的滑块固定板3711相对应,一对缓冲弹簧64中的其中一个缓冲弹簧套置在一对缓冲弹簧杆61中的其中一根缓冲弹簧杆上,而一对缓冲弹簧64中的另一个缓冲弹簧套置在一对缓冲弹簧杆61的另一根缓冲弹簧杆上,该一对缓冲弹簧64的一端支承在前述第一缓冲弹簧导板3811上,而另一端支承在前述第二缓冲弹簧导板3812上。
当铺带行走小车牵引装置38带动铺带行走小车37左行时(以图3所示位置状态为例),并且在铺带行走小车37抵达液压马达固定座381处时,行走小车支架371以及其上的滑块固定板3711便与行走小车缓冲装置6的缓冲板63接触,因而不会出现与液压马达固定座381碰撞,有利于保护铺带行走小车37。
申请人结合图1至图5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使用,以收取消防水带7为例,将收放带机构2的收放带桁架21自铺带机构3的铺带桁车31朝着车头11的方向拽引,直至呈由图1所示的状态,并且由支架臂锁定装置28对支承臂锁定轴2132锁定。接着由消防队员将消防水带7的一端拽引至输送带24并且使消防水带7上的水带配接法兰越过夹带装置27的夹带大辊筒271。此时,输送带主动辊驱动马达252处于工作状态,并且第一、第二夹带小辊筒274、275分别在第一、第二工作缸272、273的工作下处于与夹带大辊筒271相配合或称相贴靠的状态,由输送带24输送的消防水带7自图3示意的消防水带让位腔314进入储带厢13内,并且由铺带机构3的铺带行走小车37的一对压带辊375将消防水带7的前述一端压住(消防水带7一端的水带配接法兰处于一对压带动辊375与夹带弧形板372之间的下方),这里所称的压住是指对消防水带7管制,使消防水带7只能在一对压带辊375与夹带弧形板372 之间通过,起到对消防水带7的导向牵引作用。在铺带行走小车牵引装置38的工作下以及在丝杠驱动装置39的工作下使铺带行走小车37在左右往复运动和前、后移动的同时将由输送带24输往的消防水带7以图5示意的状态铺叠于储带厢13内。
在上述过程中,铺带行走小车牵引装置38的工作原理是:行走小车牵引液压马达382以正转与反转交替的方式工作,由其带动大链轮383,由大链轮383带动牵引链条386,由于铺带行走小车37通过其行走小车支架371上的链条固定座3713与牵引链条386固定连接,因而由牵引链条386带动铺带行走小车37往复运动,具体可参见图5。
在上述对消防水带7的收取过程中,水带喷淋清洗器29处于工作状态,由其对消防水带实施喷淋清洗。当消防水带7的另一端即末端到达前述的夹带大辊筒271处时,在第一、第二工作缸272、273的反向工作下,使第一、第二夹带小辊筒274、275朝向背离夹带大辊筒271的方向斥开。具体可通过设置在主动辊动力箱箱体251和/或夹带辊传动箱箱体261上的信号采集器如光电开关或类似的部件采集位于消防水带末端的水带配接法兰信号并将信号反馈给电气控制箱,由电气控制箱发出指令而使第一、第二工作缸272、273工作,并使第一、第二夹带小辊筒274、275相对于夹带大辊筒271斥开。在前述的行走小车支架371上同样设置信号采集器,由其探知消防水带末端的水带配接法兰,并将信号反馈给电气控制箱,双缸柱作用缸373反向工作,使一对压带辊375相对于夹带弧形板372斥开。
在完成了对消防水带7的收带后,按申请人在上面的描述,向上提拉提手轴274,使支架臂锁定装置28解除对第二锁定钩钩头2831的锁定,将收放带机构2的收放带桁架21朝向铺带机构3的方向拽拉,并且通过对第一、第二臂梁锁定螺钉31111、31211的操作将收放带桁架21限定。
由于将消防水带7从储带厢13内放出的过程与前述收带的动作过程相反,因而申请人不再赘述。

Claims (10)

1.一种水带收取与铺设消防车,包括一车辆主体(1),该车辆主体(1)包括车头(11)、动力厢(12)和储带厢(13),动力厢(12)位于车头(11)与储带厢(13)之间,在储带厢(13)的顶部的敞口部位构成有一储带厢厢框(131);一收放带机构(2)和一铺带机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铺带机构(3)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储带厢厢框(131)上并且同时与所述动力厢(12)的顶部滑动配合,所述的收放带机构(2)滑动地配设在铺带机构(3)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带收取与铺设消防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收放带机构(2)包括收放带桁架(21)、输送带主动辊(22)、输送带从动辊(23)、输送带(24)、主动辊动力箱(25)、夹带辊传动箱(26)、夹带装置(27)和支承臂锁定装置(28),收放带桁架(21)包括第一、第二臂梁(211、212)和支承臂(213),第一、第二臂梁(211、212)彼此并行设置,支承臂(213)的左端构成有支承臂托架(2131),支承臂托架(2131)的一端与第一臂梁(211)的底部固定,另一端与第二臂梁(212)的底部固定,支承臂(213)的右端与支承臂锁定装置(28)相配合,由该支承臂锁定装置(28)对支承臂(213)锁定或解除锁定,而支承臂锁定装置(28)固定在设置于所述储带厢厢框(131)上的所述铺带机构(3)上,输送带从动辊(23)位于所述收放带桁架(21)的左端,并且该输送带从动辊(23)的从动辊辊轴(231)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的第一、第二臂梁(211、212)之间,输送带主动辊(22)对应于收放带桁架(21)的右端,并且该输送带主动辊(22)的主动辊辊轴(221)转动地支承在主动辊动力箱(25)与夹带辊传动箱(26)之间,输送带(24)的左端套置在输送带从动辊(23)上,而右端套置在输送带主动辊(22)上,主动辊动力箱(25)固定在所述第一臂梁(211)的右端,夹带辊传动箱(26)固定在第二臂梁(212)的右端,并且与主动辊动力箱(25)相对应,夹带装置(27 )设置在主动辊动力箱(25) 与夹带辊传动箱(26)之间,并且对应于所述输送带主动辊(22)的右侧,其中:所述的主动辊动力箱(25)包括主动辊动力箱箱体(251)和输送带主动辊驱动马达(252),主动辊动力箱箱体(251)固定在所述第一臂梁(211)的右端,输送带主动辊驱动马达(252)设置在主动辊动力箱箱体(251)的主动辊动力箱箱体腔(2511)内,所述的夹带辊传动箱(26)包括夹带辊传动箱箱体(261)、位于夹带辊传动箱箱体(261)的夹带辊传动箱箱体腔(2611)内的主动链轮(262)、从动链轮(263)和传动链条(264),夹带辊传动箱箱体(261)固定在所述第二臂梁(212)的右端,并且与所述主动辊动力箱箱体(251)相对应,主动链轮(262)固定在所述输送带主动辊(22)的主动辊辊轴(221)上,从动链轮(263)与所述的夹带装置(27)传动连接,传动链条(264)的一端套置在主动链轮(262)上,另一端套置在从动链轮(263)上,所述的输送带主动辊(22)的主动辊辊轴(221)的一端转动地支承在主动辊动力箱箱体(251)上,并且探入到主动辊动力箱箱体腔(2511)内与所述的输送带主动辊驱动马达(252)传动连接,输送带主动辊(22)的主动辊辊轴(221)的另一端转动地支承在夹带辊传动箱箱体(261)上并且探入到夹带辊传动箱箱体腔(2611)内,所述主动链轮(262)固定在输送带主动辊(22)的所述主动辊辊轴(221)的另一端;在所述动力厢(12)的顶部构成有动力厢厢顶架(121),所述的铺带机构(3)与该动力厢厢顶架(121)滑动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带收取与铺设消防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带装置(27)包括夹带大辊筒(271)、第一工作缸(272)、第二工作缸(273)、第一夹带小辊筒(274)、第二夹带小辊筒(275)、第一缸柱转臂(276)和第二缸柱转臂(277),夹带大辊筒(271)对应于所述输送带主动辊(22)的右侧,该夹带大辊筒(271)的夹带大辊筒轴的一端转动地支承在固定于所述第一臂梁(211)的右端的所述的主动辊动力箱箱体(251)上,而夹带大辊筒轴的另一端转动地支承在固定于所述第二臂梁(212)的右端的所述夹带辊传动箱箱体(261)上,第一工作缸(272)设置在所述的主动辊动力箱箱体腔(2511)内,并且该第一工作缸(272)的第一工作缸柱(2721)与第一缸柱转臂(276)铰接,而该第一缸柱转臂(276)位于主动辊动力箱箱体腔(2511)内并且转动地支承在主动辊动力箱箱体(251)的对应壁体上,第二工作缸(273)设置在所述的夹带辊传动箱箱体腔(2611)内,并且该第二工作缸(273)的第二工作缸柱(2731)与第二缸柱转臂(277)铰接,而该第二缸柱转臂(277)位于夹带辊传动箱箱体腔(2611)内,并且转动地支承在夹带辊传动箱箱体(261)的对应壁体上,第一夹带小辊筒(274)朝向第一缸柱转臂(276)的一端通过第一夹带小辊筒轴(2741)与第一缸柱转臂(276)连接,而第一夹带小辊筒(274)朝向第二夹带小辊筒(275)的一端构成为自由端,并且在对应于夹带大辊筒(271)的右侧与夹带大辊筒(271)相配合,第二夹带小辊筒(275)朝向第二缸柱转臂(277)的一端通过第二夹带小辊筒轴(2751)与第二缸柱转臂(277)连接,而第二夹带小辊筒(275)朝向第一夹带小辊筒(274)的一端构成为自由端,并且同样在对应于夹带大辊筒(271)的右侧与夹带大辊筒(271)相配合,其中:第一夹带小辊筒(274)和第二夹带小辊筒(275)的长度之和等于夹带大辊筒(271)的长度,而第一、第二夹带小辊筒(274、275)的长度是彼此相等的;所述的支承臂锁定装置(28)包括一锁定座(281)、一对第一锁定钩板(282)、一对第二锁定钩板(283)和一提手轴(284),锁定座(281)固定在设置于所述储带厢厢框(131)上的所述铺带机构(3)上,在该锁定座(281)朝向上的一侧构成有一第一锁定钩板铰接座(2811),而另一侧构成有一第二锁定钩板铰接座(2812),该第一、第二锁定钩板铰接座(2811、2812)彼此对应,并且在第一锁定钩板铰接座(2811)的上部的右端构成有一第一斜面(28111),而在第二锁定钩板铰接座(2812)的上部的右端构成有一第二斜面(28121),该第一、第二斜面(28111、28121)彼此对应,一对第一锁定钩板(282)分别对应于第一锁定钩板铰接座(2811)的两侧,并且该一对第一锁定钩板(282)的中部以同轴状态枢轴连接在第一锁定钩板铰接座(2811)上,而一对第一锁定钩板(282)的右端各构成有一第一锁定钩钩头(2821),第一锁定钩钩头(2821)与所述的第一斜面(28111)相对应,一对第二锁定钩板(283)分别对应于第二锁定钩板铰接座(2812)的两侧,并且该一对第二锁定钩板(283)的中部以同轴状态枢轴连接在第二锁定钩板铰接座(2812)上,而一对第二锁定钩板(283)的右端各构成有一第二锁定钩钩头(2831),第二锁定钩钩头(2831)与所述的第二斜面(28121)相对应,提手轴(284)同时与一对第一锁定钩板(282)以及一对第二锁定钩板(283)的左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承臂(213)的所述右端固定有一支承臂锁定轴(2132),该支承臂锁定轴(2132)朝向所述的第一锁定钩钩头(2821)的一端与第一锁定钩钩头(2821)相配合,而支承臂锁定轴(2132)朝向所述第二锁定钩钩头(2831)的一端与第二锁定钩钩头(2831)相配合;在所述的动力厢厢顶架(121)上并且朝向上的一侧设置有一厢顶架导轨(1211),所述的铺带机构(3)与该厢顶架导轨(1211)滑动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带收取与铺设消防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放带机构(2)还包括有一水带喷淋清洗器(29),该水带喷淋清洗器(29)包括主喷淋管(291)、第一、第二侧喷淋臂管(292、293)和进水管(294),主喷淋管(291)对应于所述输送带从动辊(23)的下方,在该主喷淋管(291)的一端构成有一第一主喷淋管固定耳(2911),而另一端构成有一第二主喷淋管固定耳(2912),在主喷淋管(291)的中部并且朝向左的一侧以密集状态开设有主喷淋管喷淋孔(2913),所述的第一主喷淋管固定耳(2911)与所述第一臂梁(211)的左端固定,所述的第二主喷淋管固定耳(2912)与所述的第二臂梁(212)的左端固定,第一侧喷淋臂管(292)构成于主喷淋管(291)的一端,并且与主喷淋管(291)的主喷淋管管腔(2914)相通,在该第一侧喷淋臂管(292)朝向第二侧喷淋臂管(293)的一侧以密集状态开设有第一侧喷淋臂管喷淋孔(2921),第二侧喷淋臂管(293)构成于主喷淋管(291)的另一端,并且同样与主喷淋管(291)的主喷淋管管腔(2914)相通,在该第二侧喷淋臂管(293)朝向第一侧喷淋臂管(292)的一侧同样以密集状态开设有第二侧喷淋臂管喷淋孔(2931),进水管(294)的一端与主喷淋管(291)连接并且与主喷淋管管腔(2914)相通,进水管(294)的另一端与消防供水装置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带收取与铺设消防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铺带机构(3)包括铺带桁架(31)、第一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2)、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3)、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第一、第二丝杠(35、36)、铺带行走小车(37)、铺带行走小车牵引装置(38)和丝杠驱动装置(39),铺带桁车(31)包括第一桁车臂(311)和第二桁车臂(312),该第一、第二桁车臂(311、312)彼此在长度方向保持并行,在第一桁车臂(311)的左端固定有一对第一臂梁限定座(3111),在第二桁车臂(312)的左端固定有一对第二臂梁限定座(3121),该一对第二臂梁限定座(3121)与一对第一臂梁限定座(3111)相对应,所述的第一臂梁(211)与一对第二臂梁限定座(3121)滑动配合,所述的第二臂梁(212)与一对第一臂梁限定座(3111)滑动配合,第一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2)位于铺带桁车(31)的左端,并且固定在第一、第二桁车臂(311、312)之间,该第一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2)与所述的厢顶架导轨(1211)构成滚动副,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3)位于铺带桁车(31)的右端,并且固定在第一、第二桁车臂(311、312)之间,该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3)与所述储带厢厢框(131)构成滚动副,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对应于所述第一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2)的右侧并且固定在第一、第二桁车臂(311、312)之间,第一丝杠(35)的一端转动支承在第一丝杠座(351)上,而该第一丝杠座(351)固定在所述储带厢厢框(13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的上方,第一丝杠(35)的另一端与丝杠驱动装置(39)传动连接,第一丝杠(35)的中部配设有一第一丝杠螺母(352),该第一丝杠螺母(352)与所述的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固定,第二丝杠(36)的一端转动地支承在第二丝杠座(361)上,而该第二丝杠座(361)固定在储带厢厢框(13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的上方,并且与第一丝杠座(351)相对应,第二丝杠(36)的另一端同样与丝杠驱动装置(39)传动连接,第二丝杠(36)的中部配设有一第二丝杠螺母(362),该第二丝杠螺母(362)与所述的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3)固定,铺带行走小车(37)移动地配设在所述的第一、第二桁车臂(311、312)之间,并且在铺带行走小车牵引装置(38)的带动下在所述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与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3)之间往复移动,所述铺带行走小车牵引装置(38)在对应于所述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的一端的部位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桁车臂(311)上,并且与铺带行走小车(37)连接,丝杠驱动装置(39)在对应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的另一端的部位设置在所述储带厢厢框(13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上方,所述的支承臂锁定装置(28)的锁定座(281)与所述第一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2)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带收取与铺设消防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桁车臂(311)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一桁车臂腔(3112),所述的一对第一臂梁限定座(3111)固定在该第一桁车臂腔(3112)的第一桁车臂腔顶壁(3113)上,并且位于第一桁车臂腔顶壁(3113)的长度方向的左端,在第一桁车臂腔(3112)的第一桁车臂腔前侧壁(3114)朝向第一桁车臂腔后侧壁(3115)的一侧的长度方向的上部固定有一滑块导轨(3116),并且在第一桁车臂腔前侧壁(3114)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开设有一与第一桁车臂腔(3112)相通的第一小车支架移动让位槽(31141),在所述第一桁车臂腔后侧壁(3115)的底部并且背对第一桁车臂腔(3112)的一侧沿着第一桁车臂腔后侧壁(3115)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一厢顶盖泄水槽(31151);在所述的第二桁车臂(312)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二桁车臂腔(3122),所述的一对第二臂梁限定座(3121)固定在该第二桁车臂腔(3122)的第二桁车臂腔顶壁(3123)上,并且位于第二桁车臂腔(3123)的长度方向的左端,在第二桁车臂腔(3122)的第二桁车臂腔后侧壁(3124)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开设有一与第二桁车臂腔(3122)相通的第二小车支架移动让位槽(31241),并且在该第二桁车臂腔后侧壁(3124)朝向第二桁车臂腔(3122)的第二桁车臂腔前侧壁(3125)的一侧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滚轮滚道(31242),在第二桁车臂腔前侧壁(3125)的底部并且背对第二桁车臂腔(3122)的一侧沿着第二桁车臂腔前侧壁(3125)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二厢顶盖泄水槽(31251);与所述厢顶架导轨(1211)构成滚动副的所述第一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桁车臂腔前侧壁(3114)固定,而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桁车臂腔后侧面壁(3124)固定;所述的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3)以及铺带桁车移动中间移动小车(34)的一端均与第一桁车臂腔前侧壁(3114)固定,而另一端均与第二桁车臂腔后侧壁(3124)固定;与所述丝杠驱动装置(39)传动连接的所述第一丝杠(35)同时对应于第一桁车臂(311)以及第二桁车臂(312)的底部,所述的第一丝杠螺母(352)与所述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的中部固定;与所述丝杠驱动装置(39)传动连接的所述第二丝杠(36)同时对应于第一桁车臂(311)以及第二桁车臂(312)底部,所述的第二丝杠螺母(362)与所述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3)的中部固定;所述的铺带移动小车(37)与所述滑块导轨(3116)滑动配合,并且还同时与所述滚轮滚道(31242)构成滚动副;所述的铺带行走小车牵引装置(38)设置在所述第一桁车臂腔前侧壁(3114)朝向所述第二桁车臂腔后侧壁(3124)的一侧,并且在所述第一桁车臂腔(3112)内与铺带行走小车(37)传动连接;在所述储带厢厢框(13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铰设有一第一厢顶盖(4),而在储带厢厢框(13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铰设有一第二厢顶盖(5),当第一厢顶盖(4)和第二厢顶盖(5)朝着所述铺带桁车(31)的方向翻转至水平状态时,则对储带厢(13)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蔽护,并且第一厢顶盖(4)朝向第二厢顶盖(5)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的第一厢顶盖盖沿(41)与所述的第一厢顶盖泄水槽(31151)相配合,同时第二厢顶盖(5)朝向第一厢顶盖(4)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的第二厢顶盖盖沿(51)与所述的第二厢顶盖泄水槽(31251)相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带收取与铺设消防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2)的长度方向的下部以间隔状态并且以配成对的方式枢轴设置有第一移动小车滚轮(321),第一移动小车滚轮(321)与所述的厢顶架导轨(1211)构成滚动副;所述的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3)的长度方向的下部以间隔状态设置有第二移动小车滚轮(331),第二移动小车滚轮(331)与所述储带厢厢框(131)的上表面滚动配合,所述铺带行走小车(37)包括行走小车支架(371)、夹带弧形板(372)、双缸柱作用缸(373)、一对作用缸柱转臂(374)和一对压带辊(375),行走小车支架(371)位于所述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3)与所述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之间,该行走小车支架(371)朝向所述第一桁车臂(311)的一端端部途经所述的第一小车支架移动让位槽(31141)探入到所述第一桁车臂腔(3112)内,并且固定有一滑块固定板(3711)和一对链条固定座(3713),滑块固定板(3711)位于行走小车支架(371)朝向上的一侧,而一对链条固定座(3713)位于行走小车支架(371)朝向下的一侧,在该滑块固定板(3711)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滑块导轨(3116)的位置固定有一滑块(37111),该滑块(37111)与滑块导轨(3116)构成滑动导轨副,行走小车支架(371)朝向所述第二桁车臂(312)的一端端部途经所述第二桁车臂腔后侧壁(3124)上的第二小车支架移动让位槽(31241)探入到所述第二桁车臂腔(3122)内,并且固定有一滚轮安装板(3712),在该滚轮安装板(3712)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滚轮滚道(31242)的位置转动地设置有一个或以上的小车支架滚轮(37121),小车支架滚轮(37121)与滚轮装置(31242)构成滚动副,夹带弧形板(372)固定在行走小车支架(371)朝向所述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的一侧,双缸柱作用缸(373)以水平卧置状态固定在行走小车支架(371)的底部,该双缸柱作用缸(373)具有一对作用缸柱(3731),一对作用缸柱转臂(374)以彼此对应的状态分别位于夹带弧形板(372)的两端,该一对作用缸柱转臂(374)各设置在转臂轴(3741)上,转臂轴(3741)设置在转臂轴座(3742)上,而转臂轴座(3742)与夹带弧形板(372)的端面固定,并且该一对作用缸柱转臂(374)中的其中一个作用缸柱转臂与一对作用缸柱(3731)中的其中一个作用缸柱的末端铰接,而一对作用缸柱转臂(374)中的另一个作用缸柱转臂同样与一对作用缸柱(3731)中的另一个作用缸柱的末端的作用缸柱连接头(37311)铰接,一对压带辊(375)与夹带弧形板(372)朝向所述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的一侧相配合,该一对压带辊(375)各具有一压带辊轴(3751),并且该一对压带辊(375)中的其中一个压带辊的压带辊轴与所述的一对作用缸柱转臂(374)中的其中一个作用缸柱转臂固定连接,而该一对压带辊(375)中的另一个压带辊的压带动辊轴与一对作用缸柱转臂(374)中的另一个作用缸柱转臂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的一对压带辊(375)的长度是相等的,并且该一对压带辊(375)的长度之和为所述夹带弧形板(372)的长度,所述铺带行走小车牵引装置(38)与所述的一对链条固定座(3713)连接,在所述第一桁车臂腔(3112)的所述第一桁车臂腔后侧壁(3115)朝向所述第一桁车臂腔前侧臂(3114)的一侧并且位于上部以间隔状态转动地设置有一组链条上托轮(31152),而下部同样以间隔状态转动地设置有一组链条下托轮(3115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带收取与铺设消防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铺带行走小车牵引装置(38)包括液压马达固定座(381)、行走小车牵引液压马达(382)、大链轮(383)、第一、第二小链轮(384、385)、牵引链条(386)和链条改向链轮(387),液压马达固定座(381)在对应于所述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的部位固定在所述第一桁车臂(311)的第一桁车臂腔(3112)的所述第一桁车臂腔前侧壁(3114)上,行走小车牵引液压马达(382)固定在液压马达固定座(381)朝向所述第二桁车臂(312)的第二桁车臂腔(3122)的第二桁车臂腔后侧壁(3124)的一侧并且对应于所述第一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2)与铺带桁车中间移动小车(34)之间,大链轮(383)在第一桁车臂腔(3112)内与行走小车牵引液压马达(382)的马达动力输出轴固定,第一小链轮(384)和第二小链轮(385)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桁车臂腔后侧壁(3115)朝向所述第一桁车臂腔前侧壁(3114)的一侧,并且第一小链轮(384)对应于第二小链轮(385)的上方,链条改向链轮(387)同样转动地设置在第一桁车臂腔后侧壁(3115)朝向第一桁车臂腔前侧壁(3114)的一侧,并且该链条改向链轮(387)在第一桁车臂腔(3112)内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一桁车臂(311)朝向所述第二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3)的一端,牵引链条(386)的一端套置在大链轮(383)、第一小链轮(384)和第二小链轮(385)上,而牵引链条(386)的另一端套置在链条改向链轮(387)上,所述的一对链条固定座(3713)与牵引链条(386)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的一组链条上托轮(31152)和一组链条下托轮(31153)均与牵引链条(386)接触,其中:在所述的液压马达固定座(381)上设置有一用于对所述铺带行走小车(37)起缓冲作用而藉以避免铺带行走小车(37)的行走小车支架(371)连同所述的滑块固定板(3711)撞击液压马达固定座(381)的行走小车缓冲装置(6)。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带收取与铺设消防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丝杠驱动装置(39)包括液压马达(391)、换向传动箱(392)、传动杆(393)和改向传动箱(394),液压马达(391)、换向传动箱(392)以及改向传动箱(394)设置在所述储带厢厢框(131)上,其中,换向传动箱(392)位于液压马达(391)与改向传动箱(394)之间,并且换向传动箱(392)与所述的第一丝杠(35)相对应,改向传动箱(394)与所述的第二丝杠(36)相对应,液压马达(391)的液压马达动力输出轴(3911)与换向传动箱(392)传动连接,换向传动箱(392)的第一动力输出轴(3921)与第一丝杠(35)传动连接,传动杆(393)的一端与换向传动箱(392)的第二动力输出轴(3922)传动连接,另一端与改向传动箱(394)的改向传动箱动力输入轴(3941)传动连接,而改向传动箱(394)的改向传动箱动力输出轴(3942)与第二丝杠(36)传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带收取与铺设消防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液压马达固定座(381)上固定有一第一缓冲弹簧杆导板(3811)和一第二缓冲弹簧杆导板(3812),该第一、第二缓冲弹簧杆导板(3811、3812)彼此对应,所述的行走小车缓冲装置(6)包括一对缓冲弹簧杆(61)、一限位板(62)、一缓冲板(63)和一对缓冲弹簧(64),一对缓冲弹簧杆(61)以彼此上下并行的状态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的第一缓冲弹簧杆导板(3811)和第二缓冲弹簧杆导板(3812)上,限位板(62)与一对缓冲弹簧杆(61)朝向所述第一铺带桁车移动小车(32)的一端固定连接,并且对应于第一缓冲弹簧杆导板(3811)背对第二缓冲弹簧杆导板(3812)的一侧,缓冲板(63)与一对缓冲弹簧杆(61)朝向所述行走小车支架(371)的一端固定连接,并且对应于第二缓冲弹簧导板(3812)背对第一缓冲弹簧导板(3811)的一侧,与所述的滑块固定板(3711)相对应,一对缓冲弹簧(64)中的其中一个缓冲弹簧套置在一对缓冲弹簧杆(61)中的其中一根缓冲弹簧杆上,而一对缓冲弹簧(64)中的另一个缓冲弹簧套置在一对缓冲弹簧杆(61)的另一根缓冲弹簧杆上,该一对缓冲弹簧(64)的一端支承在所述第一缓冲弹簧导板(3811)上,而另一端支承在所述第二缓冲弹簧导板(3812)上
CN201420017431.4U 2014-01-13 2014-01-13 水带收取与铺设消防车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6479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17431.4U CN203647926U (zh) 2014-01-13 2014-01-13 水带收取与铺设消防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017431.4U CN203647926U (zh) 2014-01-13 2014-01-13 水带收取与铺设消防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47926U true CN203647926U (zh) 2014-06-18

Family

ID=50914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17431.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647926U (zh) 2014-01-13 2014-01-13 水带收取与铺设消防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47926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85125A (zh) * 2014-01-13 2014-05-14 苏州市捷达消防车辆装备有限公司 水带收取与铺设消防车
WO2017217841A1 (en) * 2016-06-13 2017-12-21 Hytrans Beheer B.V. Retracting device with hose guide for retracting a hose, vehicle provided therewith and method therefor.
CN108452457A (zh) * 2017-12-27 2018-08-28 三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水带消防车
NL2028775B1 (nl) * 2021-07-19 2023-01-25 Innovative Fire Fighting Solutions B V Slangencontainer voor een brandweerwagen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85125A (zh) * 2014-01-13 2014-05-14 苏州市捷达消防车辆装备有限公司 水带收取与铺设消防车
WO2017217841A1 (en) * 2016-06-13 2017-12-21 Hytrans Beheer B.V. Retracting device with hose guide for retracting a hose, vehicle provided therewith and method therefor.
NL2016951B1 (nl) * 2016-06-13 2017-12-21 Hytrans Beheer B V Inhaalinrichting met slanggeleider voor het inhalen van een slang, voertuig voorzien daarvan en werkwijze daarvoor
US11097138B2 (en) 2016-06-13 2021-08-24 Hytrans Beheer B.V. Retracting device with hose guide for retracting a hose, vehicle provided therewith and method therefor
CN108452457A (zh) * 2017-12-27 2018-08-28 三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水带消防车
CN108452457B (zh) * 2017-12-27 2023-04-28 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水带消防车
NL2028775B1 (nl) * 2021-07-19 2023-01-25 Innovative Fire Fighting Solutions B V Slangencontainer voor een brandweerwage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85125B (zh) 水带收取与铺设消防车
CN103751931B (zh) 消防水带自动铺设消防车
CN203647926U (zh) 水带收取与铺设消防车
CN103785126B (zh) 具有自动收放带功能的消防车
CN106796908B (zh) 清洗装置以及清洗方法
CN203647924U (zh) 消防水带自动铺设消防车
CN105615780B (zh) 多功能高楼清洗装置
CN205739211U (zh) 玻璃智能仓储系统的动态输送设备
CN105640424B (zh) 多功能高楼升降装置
CN203647925U (zh) 具有自动收放带功能的消防车
CN209155414U (zh) 一种环保型建筑施工用除尘装置
CN205471032U (zh) 一种菌菇栽培筐进出库半自动化装置
CN105615781B (zh) 组合式多功能高楼清洗装置
CN108454581B (zh) 一种分体式洗车机龙门系统及其行走方法
CN209349180U (zh) 一种超声波清洗干燥线
CN101570199A (zh) 动车车底自动吹扫除尘装置
CN101507965A (zh) 三维吊车式双c形管洗罐机
CN107988975A (zh) 一种道路施工用路面清扫设备
CN105696803B (zh) 外墙干洗机
CN110583602B (zh) 一种伸缩机构温室喷雾机
CN106183941A (zh) 一种喷涂车间用清理车
CN106004890A (zh) 一种蔬菜果园用单轨运输设备
DK168426B1 (da) Rengøringsapparat
CN208303117U (zh) 一种t型电梯导轨背面刷漆系统
CN206923459U (zh) 一种猪、牛、羊家畜圈舍专用粪便自动清理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518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