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11522U - 贴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贴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11522U
CN203611522U CN201320675001.7U CN201320675001U CN203611522U CN 203611522 U CN203611522 U CN 203611522U CN 201320675001 U CN201320675001 U CN 201320675001U CN 203611522 U CN203611522 U CN 2036115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screw mechanism
motor screw
lens
material loa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67500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聂泉
武杰
刘文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iande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Liande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Liande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Liande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67500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115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115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1152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ting Or Compres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贴合装置,包括底座平台、安装支架、上料组件、第一贴合机构及第二贴合机构,上料组件位于第一贴合机构及第二贴合机构之间,第一贴合机构包括可以形成完整腔体的第一上半腔体及第一下半腔体,第二贴合机构包括可以形成完整腔体的第二上半腔体及第二下半腔体,在上料组件为第一贴合机构上料完后,接着上料组件返回至上料位继续为第二贴合机构上料,使得第一贴合机构在贴合的过程中时,第二贴合机构也进入或开始进入贴合步骤,采用第一、第二贴合机构交替进行的方法完成贴合。采用这种双贴合机构搭配一上料组件的方式,可以将生产节拍由23秒/pcs减少至15秒/pcs,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贴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贴合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贴合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智能显示产品不断受到用户的追捧,触摸屏和液晶显示模组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该行业相关配套设备中,硬基材与硬基材贴合用的贴合机属于一款比较关键的设备。目前硬基材对硬基材的贴合多为CG(coverglass,盖板玻璃)与SG(sensor glass,感应玻璃)、TP(touch panel,触摸屏)与LCM(liquid crystal module,液晶模组)及TP与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的贴合。
传统的贴合装置中,一般的上料平台与贴合平台为一一对应的,在上料的时候贴合位处于等待状态,在贴合的时候上料位处于等待状态。采用这种贴合方式生产效率低,每个生产节拍只能加工一个成品,平均每加工一个成品的周期为23秒,生产效率达不到客户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提供一种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的贴合装置。
一种贴合装置,包括:
底座平台;
安装支架,固定于所述底座平台上;
上料组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平台,所述上料组件包括上料平台,所述上料平台上设置有吸附区;
第一贴合机构,设置于所述底座平台且位于所述上料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一贴合机构包括第一上半腔体及第一下半腔体,所述第一上半腔体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第一上半腔体包括第一上吸附板,所述第一下半腔体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平台上,所述第一下半腔体包括第一下吸附板,所述第一下半腔体可与所述第一上半腔体对接形成第一完整腔体;及
第二贴合机构,设置于所述底座平台且位于所述上料组件的另一侧,所述第二贴合机构包括第二上半腔体及第二下半腔体,所述第二上半腔体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第二上半腔体包括第二上吸附板,所述第二下半腔体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平台上,所述第二下半腔体包括第二下吸附板,所述第二下半腔体可与所述第二上半腔体对接形成第二完整腔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安装支架上设有横向轨道,所述第一贴合机构还包括第一横向电机丝杠机构、第一滑块、第一竖向电机丝杠机构、第一升降气缸及第一旋转气缸,所述第一横向电机丝杠机构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第一滑块设置于所述横向轨道上,所述第一横向电机丝杠机构可驱动所述第一滑块沿所述横向轨道横向移动,所述第一竖向电机丝杠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块上且可随所述滑块移动而移动,所述第一升降气缸及第一旋转气缸设置于所述第一竖向电机丝杠机构上,所述第一旋转气缸设置于所述第一升降气缸下方,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第一横向电机丝杠机构、第一竖向电机丝杠机构、第一升降气缸及第一旋转气缸;所述第二贴合机构还包括第二横向电机丝杠机构、第二滑块、第二竖向电机丝杠机构、第二升降气缸及第二旋转气缸,所述第二横向电机丝杠机构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第二滑块设置于所述横向轨道上,所述第二横向电机丝杠机构可驱动所述第二滑块沿所述横向轨道横向移动,所述第二竖向电机丝杠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滑块上且可随所述第二滑块移动而移动,所述第二升降气缸及第二旋转气缸设置于所述第二竖向电机丝杠机构上,所述第二旋转气缸设置于所述第二升降气缸下方,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第二横向电机丝杠机构、第二竖向电机丝杠机构、第二升降气缸及第二旋转气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平台的第一纵向电机丝杠机构、第二纵向电机丝杠机构及第三纵向电机丝杠机构,所述第一纵向电机丝杠机构驱动所述上料组件沿纵向移动,所述第二纵向电机丝杠机构驱动所述第一下半腔体纵向移动,所述第三纵向电机丝杠机构驱动所述第二下半腔体纵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抽真空组件,所述第一下半腔体和第二下半腔体的一侧壁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抽真空组件包括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的密封板、固定所述密封板的密封板固定板、固定于所述底座平台的底座、抽真空管、固定所述抽真空管的固定座及与所述抽真空管连通的抽真空系统,所述密封板上的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所述抽真空管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半腔体及第二上半腔体内还设置有夹具结构,所述夹具结构包括水平气缸、接头、水平导轨、水平滑块、第二安装板、升降气缸、第三安装板及底板,所述水平气缸的驱动端通过所述接头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板上,所述水平滑块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水平导轨上,所述水平滑块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板上,所述升降气缸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板上,所述第三安装板设置于所述升降气缸的驱动端,所述底板安装于所述第三安装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半腔体内及第二上半腔体内分别设置两个夹具结构,两个所述夹具结构错开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镜头组件,包括第一镜头组件及第二镜头组件,所述第一镜头组件包括第一镜头及第二镜头,所述第一镜头用于对放置于所述第一下吸附板上的一第二基材进行取像,所述第二镜头用于对放置于所述第二下吸附板上的另一第二基材进行取像,所述第二镜头组件包括第三镜头,所述第三镜头用于对位放置于上料平台的第一基材进行取像;及
图像处理器,与所述第一镜头、第二镜头、第三镜头及控制装置通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头组件还包括镜头支架及两个第一电机丝杠机构,所述镜头支架包括镜头底座及镜头横梁,所述镜头底座固定于所述底座平台上,所述镜头横梁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镜头底座上,两个所述第一电机丝杠机构分别设置于所述镜头横梁两端,所述第一镜头及第二镜头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电机丝杠机构上,所述第二镜头组件还包括第二电机丝杠机构及第三马达传动带机构,所述第三马达传动带机构垂直于所述第二电机丝杠机构,所述第三镜头设置于所述第三马达传动带机构上,所述第一电机丝杠机构、第二电机丝杠机构及第三马达传动带机构均由所述控制装置控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料平台上设置有定位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半腔体及第二上半腔体的腔口处设置有卡槽及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卡设于卡槽里。
上述贴合装置,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首先,在该贴合装置中,设置了两个贴合机构及一个上料组件,在上料组件为第一贴合机构上料完后,接着上料组件返回至上料位继续为第二贴合机构上料,使得第一贴合机构在贴合的过程中时,第二贴合机构也进入或开始进入贴合步骤,采用第一、第二贴合机构交替进行的方法完成贴合。采用这种双贴合机构搭配一上料组件的方式,可以将生产节拍或产能由23秒/pcs和减少至15秒/pcs,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其次,在该贴合装置中,还设置了抽真空组件,在第一上半腔体及第一下半腔体形成第一完整腔体后,使第一完整腔体内形成真空环境,在第二上半腔体及第二下半腔体形成第二完整腔体后,使第二完整腔体内形成真空环境,有效避免了贴合后的产品产生气泡。
最后,第一上半腔体及第二上半腔体内还设置有夹具结构,夹具结构可为吸附于第一上吸附板上的第一基材提供一支撑力,为吸附于第二上吸附板上的另一第一基材提供一支撑力,防止第一基材在真空环境下掉落,且第一上半腔体及第二上半腔体内分别设置两个错开的夹具结构,有利于减小第一贴合机构及第二贴合机构的横向尺寸,从而减小贴合装置的横向尺寸。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中的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上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上料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第一贴合机构中第一上半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第一上半腔体的剖视图;
图6为图1中第一贴合机构中第一下半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第一镜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第二镜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抽真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第一上半腔体的仰视图;
图11为一实施方式中夹具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一实施方式中贴合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为一实施方式中贴合装置10的结构示意图。该贴合装置10用于贴合TP与LCD、TP与LCM或者SG与CG。该贴合装置10包括底座平台100、安装支架200、上料组件300、第一贴合机构400、第二贴合机构500、镜头组件600、图像处理器(图未示)、控制装置(图未示)、抽真空组件700。
在本实用新型中,以底座平台100的长度方向为横向,以底座平台100的宽度方向为纵向,以垂直于底座平台100的方向为竖向。
请参阅图1,底座平台100可通过螺纹紧固件如螺钉等固定于机架上。底座平台100主要是用于安装贴合装置10的各零部件。
请继续参阅图1,安装支架200固定于底座平台100上。安装支架200固定于底座平台100的边缘,安装支架200垂直固定于底座平台100上。在安装支架200与底座平台100连接处还可以设置加强肋板,以增大安装支架200的稳定性。安装支架200的正面设置有横向轨道210,横向轨道210平行于底座平台100所在的平面。
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上料组件300可移动地设置于底座平台100上。具体地,上料组件300可通过固定侧板310设置于底座平台100上。上料组件300包括第一纵向电机丝杠机构320、固定于第一纵向电机丝杠机构320的安装侧板330及垂直固定于安装侧板330上的上料平台340。上料平台340上开设有吸附孔及围绕吸附孔设置的定位块342,上料平台340用来放置第二基材,吸附孔设置在吸附区,定位块342用于定位第二基材。可选的,上料组件300还设置有加强板350,加强板350连接安装侧板330及上料平台340,增大上料平台340的稳定性。第一纵向电机丝杠机构320可驱动上料平台340沿纵向移动。第一纵向电机丝杠机构320是由电机与丝杠组成的结构,电机驱动丝杠旋转,将圆周运动转化成直线运动。
请参阅图1、图4及图5,第一贴合机构400设置于底座平台100上且位于上料组件300的一侧。第一贴合机构400包括第一横向电机丝杠机构410、第一滑块(图未示)、第一竖向电机丝杠机构420、第一升降气缸430、第一旋转气缸440、第一上半腔体450、第一下半腔体460及电机丝杠机构第二纵向电机丝杠机构470。
第一横向电机丝杠机构410设置于安装支架200的背面上,第一滑块(图未示)设置于横向轨道210上,且第一横向电机丝杠机构410可驱动第一滑块(图未示)沿横向轨道210横向移动。第一竖向电机丝杠机构420设置于第一滑块(图未示)上,且随第一滑块(图未示)的移动而移动。第一升降气缸430及第一旋转气缸440设置于第一竖向电机丝杠机构420上。具体地,第一升降气缸430可固定在第一上转接板481上,第一上转接板481再通过第一上固定板491固定于第一竖向电机丝杠机构420上,从而使第一升降气缸430设置于第一竖向电机丝杠机构420上。第一旋转气缸440设置于第一竖向电机丝杠机构420下方,第一旋转气缸440可通过固定第一下转接板482上,第一下转接板482再固定于第一下固定板492上,从而使得第一旋转气缸440设置于第一竖向电机丝杠机构420上。
请参阅图4,第一上半腔体450可移动地设置于安装支架200上。具体地,第一上半腔体450可通过固定于第一下转接板482,第一下转接板482再通过第一下固定板492固定于第一竖向电机丝杠机构420上,从而第一上半腔体450设置于第一竖向电机丝杠机构420上,进而设置于安装支架200上。第一上半腔体450可被第一横向电机丝杠机构410驱动沿横向轨道移动,被第一竖向电机丝杠机构420驱动沿竖向移动,被第一旋转气缸440驱动旋转角度。
请参阅图5,第一上半腔体450包括第一上吸附板452。具体地,第一上吸附板452可通过第一上吸附板安装板454固定于第一上半腔体450的顶壁上。第一上吸附板452用于吸附第一基材,第一基材具体地可为TP。
请一并参阅图10,第一上半腔体450的腔口处设有卡槽(图未示)及第一密封圈455,第一密封圈455卡设于卡槽(图未示)里,第一上半腔体450及第一下半腔体460的连接处可通过第一密封圈455密封。第一密封圈455可为橡胶密封垫圈,当第一上半腔体450与第一下半腔体460对接时,第一密封圈455在第一上半腔体450与第一下半腔体460之间,保证第一上半腔体450与第一下半腔体460之间的密封性。当然,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当第一上半腔体450与第一下半腔体460之间的密封性足够好时,也可以省略第一密封圈455。
请一并参阅图5、图10及图11,第一上半腔体450内还设置有夹具结构456。具体地,夹具结构456设置于第一上吸附板安装板454上。夹具结构456包括水平气缸4651、接头4652、水平导轨4653、水平滑块4654、第二安装板4655、升降气缸4656、第三安装板4657及底板4658。水平气缸4651的驱动端通过接头4652固定于第二安装板4655上,水平滑块4654滑设于水平导轨4653上,水平滑块4654固定于第二安装板4655上,升降气缸4656设置于第二安装板4655上,第三安装板4657设置于升降气缸4656的驱动端,底板4658安装于第三安装板4657上。水平气缸4651的驱动端水平往复移动,带动接头4652及第二安装板4655往复移动,水平滑块4654也沿水平导轨4653水平移动,安装于第二安装板4655上的升降气缸4656也随水平气缸4651的往复移动而水平移动,第三安装板4657及底板4658安装于升降气缸4656上,故第三安装板4657及底板4658也沿水平往复移动;又升降气缸4656的驱动端可驱动底板4658上下往复移动,故底板4658可随水平气缸4651水平往复移动,也可随升降气缸4656上下往复移动。
当第一上吸附板452吸附第一基材后,先水平气缸4651收缩,然后升降气缸4656上升,带动底板4658上升直至底板4658抵接第一基材,为第一基材提供一支撑力。这样第一基材就同时受到同方向的吸附力及支撑力,与吸附力反方向的产品自身重力而平衡。当第一基材进行贴合时,先升降气缸4656下降,然后水平气缸4651伸长,将底板4658移出贴合范围。可有效防止第一基材在第一完整腔体被抽真空后从第一上半腔体450掉落。
请参阅图10,具体地,第一上半腔体450内的夹具结构456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夹具结构456错开设置于第一上吸附板安装板454上。有利于减小第一上半腔体450的横向尺寸,进而减小整个贴合装置10的尺寸。当然,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当第一上吸附板452的吸附力足够时,也可省略夹具结构456。
请参阅图1及图6,第一下半腔体460可移动地设置于底座平台100上,第一下半腔体460包括第一下吸附板462,第一下半腔体460可与第一上半腔体450对接形成第一完整腔体。具体地,可通过电机丝杠机构第二纵向电机丝杠机构470来实现第一下半腔体460纵向移动。第一下半腔体460设置于电机丝杠机构第二纵向电机丝杠机构470上,从而带动第一下半腔体460纵向往复移动。第一下半腔体460内设有第一下吸附板462,第一下半腔体460的一侧壁开设有第一通孔464,第一下半腔体460可与第一上半腔体450形成第一完整腔体。第一下吸附板462为第二基材提供吸附力,第二基材可为LCM。第一下半腔体460纵向移动到贴合位,第一上半腔体450竖向移动到贴合位,第一上半腔体450与第一下半腔体460对接可形成一完整腔体。
请参阅图1,第二贴合机构500设置于底座平台100上,且位于上料组件300的另一侧。第二贴合机构500包括第二横向电机丝杠机构(图未示)、第二滑块510、第二竖向电机丝杠机构520、第二升降气缸530、第二旋转气缸540、第二上半腔体550、第二下半腔体560及电机丝杠机构第三纵向电机丝杠机构570。
第二横向电机丝杠机构(图未示)设置于安装支架200的背面上,第二滑块510设置于横向轨道210上,且第二横向电机丝杠机构(图未示)可驱动第二滑块510沿横向轨道210横向移动。第二竖向电机丝杠机构520设置于第二滑块510上,且随第二滑块510的移动而移动。第二升降气缸530及第二旋转气缸540设置于第二竖向电机丝杠机构520上。具体地,第二升降气缸530可固定在第二上转接板581上,第二上转接板581再通过第二上固定板591固定于第二竖向电机丝杠机构520上,从而使第二升降气缸530设置于第二竖向电机丝杠机构520上。第二旋转气缸540设置于第二竖向电机丝杠机构520下方,第二旋转气缸540可通过固定第二下转接板582上,第二下转接板582再固定于第二下固定板592上,从而使得第二旋转气缸540设置于第二竖向电机丝杠机构520上。
第二上半腔体550可移动地设置于安装支架200上。具体地,第二上半腔体550可通过固定于第二下转接板582,第二下转接板582再通过第二下固定板592固定于第二竖向电机丝杠机构520上,从而第二上半腔体550设置于第二竖向电机丝杠机构520上,进而设置于安装支架200上。第二上半腔体550可被第二横向电机丝杠机构(图未示)驱动沿横向轨道210移动,被第二竖向电机丝杠机构520驱动沿竖向移动,被第二旋转气缸540驱动旋转角度。
第二上半腔体550包括第二上吸附板。具体地,第二上吸附板可通过第二上吸附板安装板固定于第二上半腔体550的顶壁上。第二上吸附板用于吸附另一第一基材,第一基材具体地可为TP。第二上半腔体550与第一上半腔体450结构相同,第二上半腔体550也可参阅图5。
第二上半腔体550的腔口处设有卡槽(图未示)及第一密封圈455,第一密封圈455卡设于卡槽(图未示)里,第二上半腔体550及第二下半腔体560的连接处可通过第一密封圈455密封。第一密封圈455可为橡胶密封垫圈,当第二上半腔体550与第二下半腔体560对接时,第一密封圈455在第二上半腔体550与第二下半腔体560之间,保证第二上半腔体550与第二下半腔体560之间的密封性。当然,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当第二上半腔体550与第二下半腔体560之间的密封性足够好时,也可以省略第一密封圈455。
第二上半腔体550内还设置有夹具结构456。第二上半腔体550内的夹具结构456与第一上半腔体450内的夹具结构456相同,这里不再赘述。第二上半腔体550内也设置两个错开的夹具结构456,以减小贴合装置的尺寸。
第二下半腔体560可移动地设置于底座平台100上,第二下半腔体560包括第二下吸附板562,第二下半腔体560可与第二上半腔体550对接形成第二完整腔体。具体地,可通过电机丝杠机构第三纵向电机丝杠机构570来实现第二下半腔体560纵向移动。第二下半腔体560设置于电机丝杠机构第三纵向电机丝杠机构570上,从而带动第二下半腔体560纵向往复移动。第二下半腔体560内设有第二下吸附板562,第二下半腔体560的一侧壁开设有第一通孔464,第二下半腔体560可与第二上半腔体550形成第二完整腔体。第二下吸附板562为第二基材提供吸附力,第二基材可为LCM。第二下半腔体560纵向移动到贴合位,第二上半腔体550竖向移动到贴合位,第二上半腔体550与第二下半腔体560对接可形成一完整腔体。
请参阅图1、图7及图8,镜头组件600设置于底座平台100上。镜头组件600包括第一镜头组件610及第二镜头组件620。第一镜头组件610包括第一镜头612及第二镜头614,第一镜头612用于对放置于第一下吸附板462上的一第二基材进行取像,第二镜头614用于对放置于第二下吸附板562上的另一第二基材进行取像。第二镜头组件620包括第三镜头622,第三镜头622用于对位放置于上料平台340的第一基材进行取像。
请参阅图7,具体地,第一镜头组件610包括第一镜头612、第二镜头614、镜头支架615及左右两个第一电机丝杠机构616。镜头支架615包括镜头底座6152及镜头横梁6154,镜头底座6152固定于底座平台100上,镜头横梁6154两端分别固定于镜头底座6152上,从而使得镜头横梁6154跨设于第一下半腔体460及第二下半腔体560上方。两个第一电机丝杠机构616分别设置于镜头横梁6154的左右两端,第一电机丝杠机构616包括分别设置于左右两侧的两个第一电机丝杠机构616。第一镜头612及第二镜头614分别设置于左右两个第一电机丝杠机构616上。第一电机丝杠机构616可驱动第一镜头612及第二镜头614往复移动。
第二镜头组件620包括第三镜头622、第二电机丝杠机构623及第三马达传动带机构624,第三镜头622可沿横向和纵向移动地设置于底座平台100上。第三马达传动带机构624垂直于第二电机丝杠机构623,第三镜头622设置于第三马达传动带机构624上。第二电机丝杠机构623可驱动第三镜头622横向往复移动,第三马达传动带机构624驱动第三镜头622纵向往复移动。第三马达传动带机构为由马达及传动带组成的机构。
图像处理器(图未示)与第一镜头612、第二镜头614及第三镜头622电连接。可分析处理由第一镜头612、第二镜头614及第三镜头622获取的图像信息,从而分析出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的相对位置的差值。
控制装置(图未示)控制整个贴合装置的驱动机构。控制装置与第一横向电机丝杠机构410、第一竖向电机丝杠机构420、第一升降气缸430及第一旋转气缸440电连接,以控制第一贴合机构400的各个驱动机构。控制装置与第二横向电机丝杠机构(图未示)、第二竖向电机丝杠机构520、第二升降气缸530及第二旋转气缸540电连接,以控制第二贴合机构500的各个驱动机构。控制装置与第一电机丝杠机构616、第二电机丝杠机构623及第三马达传动带机构624电连接,以控制各个镜头的取像位置,保证各个镜头的取像能在基材的范围内。
请参阅图1及图9,该贴合装置设置两个抽真空组件700。抽真空组件700包括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712的密封板710、固定密封板710的第一固定板720、固定于底座平台100的底座730、抽真空管740、固定抽真空管740的固定座750及与抽真空管740连通的抽真空系统(图未示),密封板710上的第二通孔712与第一通孔464对应,抽真空管740与第二通孔712连通。抽真空系统(图未示)通过抽真空管740与第二通孔712连通,第二通孔712通过第一通孔464与由第一上半腔体450与第一下半腔体460形成的第一完整腔体连通及由第二上半腔体550与第二下半腔体560形成的第二完整腔体连通,抽真空系统(图未示)可使完整腔体内形成真空环境。
可选的,可在密封板710上安装第二密封圈714,第二密封圈714可为橡胶密封垫圈。第二密封圈714可增大密封板710与第一下半腔体460及第二下半腔体560之间的密封性,防止空气进到由第一上半腔体450及第一下半腔体460形成的第一完整腔体内及由第二上半腔体550及第二下半腔体560形成的第二完整腔体内。当然,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当密封板与第一下半腔体460及第二下半腔体560之间的密封性足够好时,也可以省略第二密封圈714。
请继续参阅图9,密封板710及第一固定板720之间通过螺栓715连接,且在螺栓715上套设有第二弹簧716,密封板710与第一固定板720之间还设置有不锈钢管,不锈钢管之间采用法兰连接。在螺栓上套设第二弹簧716,可以为第一下半腔体460及第二下半腔体560与密封板对接时提供缓冲,有利于减小第一下半腔体460及第二下半腔体560与密封板对接时产生的撞击力。不锈钢管用法兰连接与密封板,法兰连接使用方便,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
请参阅图12,为上述贴合装置一实施方式中贴合方法的流程图。为使用上述贴合装置的一种贴合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0,在上料平台340上放置一第一基材,将上料平台340移动至转接位。具体地,可通过人工方式或者自动方式在上料平台340上放置一第一基材,第一基材可为TP。可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一纵向电机丝杠机构320驱动上料平台340至转接位。转接位为预先设定的。
步骤S120,第一上吸附板452吸附第一基材,第三镜头622对第一基材取像。具体地,第一上半腔体450原本在原始位置,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一横向电机丝杠机构410驱动第一上半腔体450往第二移动,然后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一竖向电机丝杠机构420驱动第一上半腔体450下降,然后控制装置控制第一上吸附板452吸附第一基材。接着第三镜头622对第一基材取像,当第一基材不在第三镜头622的取像范围内时,可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二电机丝杠机构623及第三马达传动带机构624驱动第三镜头622移动,使第一基材在第三镜头622的取像范围内。
步骤S130,上料平台340返回至上料位。同样地,可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一纵向电机丝杠机构320驱动上料平台340回上料位,上料位即上料平台340原始所在的位置。
步骤S140,将第一上半腔体450移动至第一贴合位。具体地,可先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一竖向电机丝杠机构420驱动第一上半腔体450上升,然后控制装置控制第一横向电机丝杠机构410驱动第一上半腔体450向第一移动,直至第一贴合位。第一贴合位为预先设定的位置。
步骤S150,在第一下吸附板462上放置一第二基材,第一镜头612对第二基材进行取像,第一下半腔体460移动到第一贴合位。具体地,可通过人工方式或者自动方式在第一下吸附板462上放置一第二基材,第二基材可为LCM。当第二基材不在第一镜头612的取像范围之内时,可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一电机丝杠机构616驱动第一镜头612移动,以使第二基材在第一镜头612的取像范围之内。第一下半腔体460可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电机丝杠机构第二纵向电机丝杠机构470驱动,使第一下半腔体460纵向移动至第一贴合位。
步骤S160,在上料平台340上放置另一第一基材,将上料平台340纵向移动至转接位。具体地,可通过人工方式或者自动方式在上料平台340上放置另一第一基材,第一基材可为TP。可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一纵向电机丝杠机构320驱动上料平台340至转接位。转接位可为与步骤S111中相同。
步骤S170,第二上吸附板吸附所述第一基材,第三镜头622对所述第一基材取像。具体地,第二上半腔体550原本在原始位置,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二横向电机丝杠机构(图未示)驱动第二上半腔体550往第一移动,然后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二竖向电机丝杠机构520驱动第二上半腔体550下降,然后第二上吸附板吸附第一基材。接着第三镜头622对第一基材取像,当第一基材不在第三镜头622的取像范围内时,可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二电机丝杠机构623及第三马达传动带机构624驱动第三镜头622移动,使第一基材在第三镜头622的取像范围内。
步骤S180,将所述第二上半腔体550向第二移动至第二贴合位。具体地,可先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二竖向电机丝杠机构520驱动第二上半腔体550上升,然后控制装置控制第二横向电机丝杠机构(图未示)驱动第二上半腔体550向第二移动,直至第二贴合位。第二贴合位为预先设定的位置。
步骤S190a,在第二下吸附板562上放置另一第二基材,第二镜头614对第二基材进行取像,第二下半腔体560纵向移动到第二贴合位。具体地,可通过人工方式或者自动方式在第二下吸附板562上放置另一第二基材,第二基材可为LCM。当第二基材不在第二镜头614的取像范围之内时,可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一电机丝杠机构616驱动第二镜头614移动,以使第二基材在第二镜头614的取像范围之内。第二下半腔体560可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电机丝杠机构第三纵向电机丝杠机构570驱动,使第二下半腔体560纵向移动至第二贴合位。
步骤S190b,图像处理器分析第一边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相对位置的差值,控制装置调整所述第一上半腔体450及第一下半腔体460的位置。具体地,第一镜头612和第三镜头622获取的图像信息传至图像处理器,图像处理器进行分析,得出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相对位置的差值。控制装置控制第一旋转气缸440、第一横向电机丝杠机构410驱动第一上半腔体450,控制第二纵向电机丝杠机构470驱动第一下半腔体460,以使吸附于第一上吸附板452的第一基材与吸附于第一下吸附板462上的第二基材对位。
步骤S190c,图像处理器分析第二边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相对位置的差值,控制装置调整所述第二上半腔体550的位置。具体地,第一镜头612和第三镜头622获取的图像信息传至图像处理器,图像处理器进行分析,得出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相对位置的差值。控制装置控制第二旋转气缸540、第二横向电机丝杠机构(图未示)驱动第二上半腔体550,控制第三纵向电机丝杠机构570驱动第二下半腔体560,以使吸附于第二上吸附板的第一基材与吸附于第二下吸附板562上的第二基材对位。
步骤S190d,使第一上半腔体450下降,使第一上半腔体450与第一下半腔体460对接形成第一完整腔体。控制装置控制第一竖向驱动机构驱动第一上半腔体450下降,使第一上半腔体450与第一下半腔体460对接形成第一完整腔体。
步骤S190e,使第二上半腔体550下降,使第二上半腔体550与第二下半腔体560对接形成第二完整腔体。控制装置控制第二竖向驱动机构驱动第二上半腔体550下降,使第二上半腔体550与第二下半腔体560对接形成第二完整腔体。
步骤S190f,使第一完整腔体内形成真空环境。具体地,自动控制装置控制抽真空组件的抽真空系统,通过抽真空管及第一通孔464使第一完整腔体内形成真空环境。
步骤S190g,使第二完整腔体内形成真空环境。具体地,自动控制装置控制抽真空组件的抽真空系统,通过抽真空管及第一通孔464使第二完整腔体内形成真空环境。
步骤S190h,第一上吸附板452下压,使左侧的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贴合。具体地,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升降气缸430,驱动第一上吸附板452下压,使左侧的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贴合。第一贴合机构400的第一基材及第二基材完成贴合。
步骤S190i,第二上吸附板下压,使右侧的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贴合。具体地,控制装置控制第二升降气缸530,驱动第二上吸附板下压,使右侧的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贴合。第二贴合机构500的第一基材及第二基材完成贴合。
上述贴合方法中,第一贴合机构400的贴合过程与第二贴合机构500的贴合过程交替进行,可有效减少贴合时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步骤的先后顺序并不是唯一的排列方式,还可以通过其它的排列方式,比如步骤S160及步骤S170可在步骤S150之前。只要能通过交替方式进行贴合即可。当然,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通过手动方式来调整第一上半腔体与第一下半腔体的相对位置,通过手动方式来使第一上半腔体移动、第一下半腔体移动。第二上半腔体与第二下半腔体也可以通过手动方式实现移动及对位。
需要指出的是,第三镜头对第一基材进行取像,第一镜头对第二基材进行,第二镜头对第二基材进行取像,然后图像处理器再分析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的相对位置的差值,控制装置调整第一上半腔体或第二上半腔体的位置以保证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对位,这些步骤主要是实现贴合装置全自动对位贴合。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手动方式或者半自动对位方式来实现,所以这些步骤并不是必须的。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还可以设置3个、4个或更多贴合机构,来提高贴合效率。
上述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首先,在该贴合装置中,设置了第一贴合机构及第二贴合机构两个贴合机构及一个上料组件300,在上料组件300为第一贴合机构400上料完后,接着上料组件300返回至上料位继续为第二贴合机构500上料,使得第一贴合机构400在贴合的过程中时,第二贴合机构500也进入或开始进入贴合步骤,采用第一、第二贴合机构交替进行的方法完成贴合。采用这种双贴合机构搭配一上料组件300的方式,可以将传统的贴合装置需花费的23秒减少至15秒,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其次,在该贴合装置中,还设置了抽真空组件,在第一上半腔体450及第一下半腔体460形成第一完整腔体后,使第一完整腔体内形成真空环境,在第二上半腔体550及第二下半腔体560形成第二完整腔体后,使第二完整腔体内形成真空环境,有效避免了贴合后的产品产生气泡。
最后,第一上半腔体450及第二上半腔体550内还设置有夹具结构456,夹具结构456可为吸附于第一上吸附板452上的第一基材提供一支撑力,为吸附于第二上吸附板上的另一第一基材提供一支撑力,防止第一基材掉落,且第一上半腔体450及第二上半腔体550内分别设置两个错开的夹具结构456,有利于减小第一贴合机构400及第二贴合机构500的横向尺寸,从而减小贴合装置的横向尺寸。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平台;
安装支架,固定于所述底座平台上;
上料组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平台,所述上料组件包括上料平台,所述上料平台上设置有吸附区;
第一贴合机构,设置于所述底座平台且位于所述上料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一贴合机构包括第一上半腔体及第一下半腔体,所述第一上半腔体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第一上半腔体包括第一上吸附板,所述第一下半腔体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平台上,所述第一下半腔体包括第一下吸附板,所述第一下半腔体可与所述第一上半腔体对接形成第一完整腔体;及
第二贴合机构,设置于所述底座平台且位于所述上料组件的另一侧,所述第二贴合机构包括第二上半腔体及第二下半腔体,所述第二上半腔体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第二上半腔体包括第二上吸附板,所述第二下半腔体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平台上,所述第二下半腔体包括第二下吸附板,所述第二下半腔体可与所述第二上半腔体对接形成第二完整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安装支架上设有横向轨道,所述第一贴合机构还包括第一横向电机丝杠机构、第一滑块、第一竖向电机丝杠机构、第一升降气缸及第一旋转气缸,所述第一横向电机丝杠机构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第一滑块设置于所述横向轨道上,所述第一横向电机丝杠机构可驱动所述第一滑块沿所述横向轨道横向移动,所述第一竖向电机丝杠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块上且可随所述滑块移动而移动,所述第一升降气缸及第一旋转气缸设置于所述第一竖向电机丝杠机构上,所述第一旋转气缸设置于所述第一升降气缸下方,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第一横向电机丝杠机构、第一竖向电机丝杠机构、第一升降气缸及第一旋转气缸;所述第二贴合机构还包括第二横向电机丝杠机构、第二滑块、第二竖向电机丝杠机构、第二升降气缸及第二旋转气缸,所述第二横向电机丝杠机构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第二滑块设置于所述横向轨道上,所述第二横向电机丝杠机构可驱动所述第二滑块沿所述横向轨道横向移动,所述第二竖向电机丝杠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滑块上且可随所述第二滑块移动而移动,所述第二升降气缸及第二旋转气缸设置于所述第二竖向电机丝杠机构上,所述第二旋转气缸设置于所述第二升降气缸下方,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第二横向电机丝杠机构、第二竖向电机丝杠机构、第二升降气缸及第二旋转气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平台的第一纵向电机丝杠机构、第二纵向电机丝杠机构及第三纵向电机丝杠机构,所述第一纵向电机丝杠机构驱动所述上料组件沿纵向移动,所述第二纵向电机丝杠机构驱动所述第一下半腔体纵向移动,所述第三纵向电机丝杠机构驱动所述第二下半腔体纵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抽真空组件,所述第一下半腔体和第二下半腔体的一侧壁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抽真空组件包括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的密封板、固定所述密封板的密封板固定板、固定于所述底座平台的底座、抽真空管、固定所述抽真空管的固定座及与所述抽真空管连通的抽真空系统,所述密封板上的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所述抽真空管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半腔体及第二上半腔体内还设置有夹具结构,所述夹具结构包括水平气缸、接头、水平导轨、水平滑块、第二安装板、升降气缸、第三安装板及底板,所述水平气缸的驱动端通过所述接头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板上,所述水平滑块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水平导轨上,所述水平滑块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板上,所述升降气缸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板上,所述第三安装板设置于所述升降气缸的驱动端,所述底板安装于所述第三安装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半腔体内及第二上半腔体内分别设置两个夹具结构,两个所述夹具结构错开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镜头组件,包括第一镜头组件及第二镜头组件,所述第一镜头组件包括第一镜头及第二镜头,所述第一镜头用于对放置于所述第一下吸附板上的一第二基材进行取像,所述第二镜头用于对放置于所述第二下吸附板上的另一第二基材进行取像,所述第二镜头组件包括第三镜头,所述第三镜头用于对位放置于上料平台的第一基材进行取像;及
图像处理器,与所述第一镜头、第二镜头、第三镜头及控制装置通信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还包括镜头支架及两个第一电机丝杠机构,所述镜头支架包括镜头底座及镜头横梁,所述镜头底座固定于所述底座平台上,所述镜头横梁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镜头底座上,两个所述第一电机丝杠机构分别设置于所述镜头横梁的两端,所述第一镜头及第二镜头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电机丝杠机构上,所述第二镜头组件还包括第二电机丝杠机构及第三马达传动带机构,所述第三马达传动带机构垂直于所述第二电机丝杠机构,所述第三镜头设置于所述第三马达传动带机构上,所述第一电机丝杠机构、第二电机丝杠机构及第三马达传动带机构均由所述控制装置控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平台上设置有定位块。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半腔体及第二上半腔体的腔口处设置有卡槽及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卡设于卡槽里。
CN201320675001.7U 2013-10-29 2013-10-29 贴合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115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675001.7U CN203611522U (zh) 2013-10-29 2013-10-29 贴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675001.7U CN203611522U (zh) 2013-10-29 2013-10-29 贴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11522U true CN203611522U (zh) 2014-05-28

Family

ID=50764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675001.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11522U (zh) 2013-10-29 2013-10-29 贴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1152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52345A (zh) * 2013-10-29 2014-02-05 深圳市联得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CN112071619A (zh) * 2020-09-07 2020-12-11 卢伟忠 一种电源适配器的变压器磁芯上料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52345A (zh) * 2013-10-29 2014-02-05 深圳市联得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CN103552345B (zh) * 2013-10-29 2016-08-24 深圳市联得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CN112071619A (zh) * 2020-09-07 2020-12-11 卢伟忠 一种电源适配器的变压器磁芯上料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611530U (zh) 真空贴合装置
CN203611521U (zh) 全自动对位贴合装置
CN103552345A (zh) 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CN202421676U (zh) 半自动真空贴合机
CN110065226B (zh) 贴合设备
CN105415240B (zh) 一种手机载具机构
CN110065227B (zh) 贴合设备
CN205254461U (zh) 平板电视装配生产线
CN205572330U (zh) 一种粘接件分离装置
CN203979043U (zh) 玻璃门压合机
CN203806190U (zh) 滚轮贴合机构
CN203894510U (zh) Ccd视觉对位真空贴合机
CN202034404U (zh) 全自动盖镜设备
CN203611522U (zh) 贴合装置
CN107728344B (zh) 背光模组自动贴合装置及其方法
CN104162861A (zh) 一种汽车玻璃升降器打螺丝机工装
CN205739324U (zh) 翻转上料机构
CN203611152U (zh) 夹具结构
CN203079317U (zh) 一种玻璃移动装置
CN209022568U (zh) 一种触摸面板的硬对硬贴合设备
CN204449831U (zh) 异形内外盖组装装置
CN205642285U (zh) 一种智能手机内尺寸检测设备
CN204367529U (zh) 一种真空贴合设备
CN108747267A (zh) 自动压盖板的压装设备
CN204977519U (zh) 一种半自动组装机可对位压头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28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