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80014U - 自行车座管加工机构 - Google Patents

自行车座管加工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580014U
CN203580014U CN201320705658.3U CN201320705658U CN203580014U CN 203580014 U CN203580014 U CN 203580014U CN 201320705658 U CN201320705658 U CN 201320705658U CN 203580014 U CN203580014 U CN 2035800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liquid drugs
drugs injection
die cavity
organis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70565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杰
古显钦
镇方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YINBAOSHAN NEW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GUOFENG MOL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GUOFENG MOLD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GUOFENG MOL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70565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5800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5800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58001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自行车座管加工机构及加工方法,该加工机构核心是在模具型腔的主腔道设有一其前部插入型腔内的用于向型腔注水的水针,在与水针对立方向的另一端,通过溢料管连通有用于容纳溢料的溢料腔;主腔道的侧壁还设有一用于向型腔注入胶料的并且能够封闭的进胶部件。将水辅成型工艺引入到注塑工艺中,将两者有机结合,采用高压水将产品内部多余的胶料逼出型腔,所以构件产品冷却非常快,可以省去普通注塑工艺的保压和冷却程序。并且产品能一次成型,效率大为提高,同时也确保了强度,构件的壁厚非常均匀,外形精度也大大提高,自行车构件的造型可以多样化设计,重量也更轻。

Description

自行车座管加工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座管的加工机构,尤其是以注塑方式结合水辅成型进行加工的机构,并且还提供了相应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座管是组成自行车的一个主体构件。该构件的制造材料由传统的钢材、铝材,发展到高分子合成材料玻纤、碳纤,使得自行车正朝着轻量化发展。但是由于产生工艺的原因,自行车的生产还停留在手工和半机械之间。所以自行车的生产效率低,加工成本高。生产工艺的滞后已经严重的阻碍了自行车的发展趋势。
当然业内工程师们都在不断的尝试着新的制造工艺。注塑工艺一直是大家努力的研发的方向。由于全注塑工艺的产品无空心,胶位太厚就会产生缩水,对产品质量造成缺陷。所以目前采用的自行车构件注塑方案基本有3种:
第一种是将其设计成左右两半,然后通过螺丝后期将各部分组装一起。而这样设计的弊端是:1、将低了自行车的强度;2、需要多套注塑模具来生产,提高了成本。3、需要将两半产品装配到一起,增加了人工成本。4、需要处理装配螺丝孔位和产品结合处的间隙,又一次增加了人工成本。所以生产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第二种是预埋金属管到注塑模具内,得到金属和塑胶混合的自行车构件。这样得到的自行车构件强度自然没有问题;生产模具也只需要一套;但是需要先制造金属管,而且需要在模具上设计安装金属管的定位装置,这样一来,生产出来的产品表面肯定留下了很多固定金属管的定位孔需要人工再次处理。而且在放金属管时需要很多时间。
第三种是将自行车构件设计成多个连接头和管件。分别用注塑模具生产出来,然后通过粘合剂将各个零件组装起来得到自行车架。这种方案和第一种方案差不多,同样是成本过高,后期组装复杂。生产率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其实上述三种方案都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使自行车各主体构件的件体内是中空的,但是没有解决成本和生产率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保证自行车的座管这一主体构件的件体内是中空等质量前提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加工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自行车座管加工机构,包括,一模具,其内部具有与构件形状仿形的型腔;该型腔包括一条与构件的主管路对应的主腔道,主腔道对应构件主管路开口处的一端的端面中心处设有一其前部插入型腔内的用于向型腔注水的水针,水针还设有一用于控制其开合的阀针;
主腔道在与水针对立方向的另一端,通过溢料管连通有用于容纳溢料的溢料腔;
主腔道的侧壁还设有一用于向型腔注入胶料的并且能够封闭的进胶部件。
优选的,进胶部件需要位于临近水针的位置;这样的安排是更利于胶料更早的能将水针先包裹起来,而只有水针已经被包起来后才可以注水。
优选的,进胶部件20采用阀针热嘴;避免胶料回流。
优选的,水针插入型腔内的前部长度至少需要40mm,这样可以避免因水压大而漏水的情况;水针的最小直径需要14mm,水针出水口的直径设计为3.2mm;经水针注入型腔的水的水压为15-30兆帕每平方毫米,流速为25升-30升/分。
优选的,溢料管还设有一用于控制其开合的阀针。
利用上述加工结构对自行车座管加工的方法的核心内容为:
步骤一:由注塑机先通过进胶部件对模具型腔内注入高温熔化的胶料,当胶料填充量占型腔的一定百分比(80%~100%之间或80%或100%)时,关闭进胶部件停止向型腔注胶;
步骤二:然后开启水针向型腔注入高压水,同时使与水针对立方向的主腔道另一端的溢料管保持通畅(即如果该溢料管设有阀针,则将阀针开启),高压水加速推动胶料的流动,使主腔道中心需要掏空的位置的胶料通过溢料管排出到型腔外的溢料腔内;当胶料排出到需求状态后,关闭水针;
步骤三:再经一定的冷却时间后,开模取产品。
进一步,所述胶料填充量占型腔的百分比为80%。
进一步,所述构件为座管,步骤一所述向型腔注胶所需时间仅需5秒。
进一步,步骤二所需时间共需5秒。
进一步,所述步骤二中,水针注入型腔的水的水压为15-30兆帕每平方毫米,流速为25升-30升/分。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因为是采用高压水将产品内部多余的胶料逼出型腔,所以构件产品冷却非常快,可以省去普通注塑工艺的保压和冷却程序。并且产品能一次成型,不需要通过二次加工,生产出来可以直接进行喷涂工艺,效率大为提高,同时由于没有任何接头,外加所用材料为玻纤+PP或碳纤+PP,纤维长度在12-25mm之间,因此强度也没有问题。构件的壁厚非常均匀,并且壁厚也可以通过调节注水的水压、流速、水针开口大小等来调整,不仅方便还进一步提高了车架的强度稳定性。另外,由于是一体一次成型,所以构件的外形精度可以大大提高,可以控制在正负0.2mm,而行业内的公差是正负2mm。
车架等具有较多支路的自行车构件的造型可以多样化设计;生产效率高;通过水辅工艺和注塑工艺生产出来的自行车构件非常的轻。
所以本实用新型可以提高自行车的生产效率,降低自行车的生产成本,改变自行车的生产工艺。加快自行车发展。
附图说明
图1是加工机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内容做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创新是将水辅成型工艺引入到注塑工艺中,将两者有机结合,使自行车各主体构件的均为一体化成型,并且大大缩短了加工时间。
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座管加工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一模具,其内部具有与构件形状仿形的型腔;
该型腔包括一条与构件的主管路对应的主腔道10,主腔道对应构件主管路开口处的一端的端面中心处设有一其前部插入型腔内的用于向型腔注水的水针30,水针还设有一用于控制其开合的阀针;
主腔道在与水针对立方向的另一端,通过溢料管连通用于容纳溢料的溢料腔;
主腔道的侧壁还设有一用于向型腔注入胶料的并且能够封闭的进胶部件。优选的,进胶部件需要位于临近水针的位置,这样的安排是更利于胶料更早的能将水针先包裹起来,而只有水针已经被包起来后才可以注水。
优选的,进胶部件20采用阀针热嘴,避免胶料回流。
优选的,水针插入型腔内的前部长度至少需要40mm,这样可以避免因水压大而漏水的情况;水针的最小直径需要14mm,水针出水口的直径设计为3.2mm。经水针注入型腔的水的水压为15-30兆帕每平方毫米,流速为25升-30升/分。
优选的,溢料管还设有一用于控制其开合的阀针。
而本实用新型的制作方法核心内容就是:由注塑机先通过进胶部件对模具型腔内注入高温熔化的胶料,当胶料填充量占型腔的80%~100%之间或80%或100%时,关闭进胶部件停止向型腔注胶;然后开启水针向型腔注入高压水,同时使与水针对立方向的主腔道另一端的溢料管保持通畅(即如果该溢料管设有阀针,则将阀针开启),高压水加速推动胶料的流动,使主腔道中心需要掏空的位置的胶料通过溢料管排出到型腔外的溢料腔内;当胶料排出到需求状态后,关闭水针;再经一定的冷却时间后,开模取产品。
注入型腔内的胶料,其外围部分先会冷却一些,由于注料时间较短,中心的胶料还保持着较佳的流动性,而水针被胶料包围在中间,从水针喷出的高压水只会冲走中心的胶料,并且,会朝着开启的溢料管涌出,因此,可以形成中空的管路。另外,如果存在支路腔,则通过对不同支路腔的溢料管分批次开启和关闭,可以控制水流走向,也能维持应有的水压强度。
因为是采用高压水将产品内部多余的胶料逼出型腔,所以构件产品冷却非常快,可以省去普通注塑工艺的保压和冷却程序。并且产品能一次成型,不需要通过二次加工,生产出来可以直接进行喷涂工艺,效率大为提高,同时由于没有任何接头,外加所用材料为玻纤+PP或碳纤+PP,纤维长度在12-25mm之间,因此强度也没有问题。构件的壁厚非常均匀,并且壁厚也可以通过调节注水的水压、流速、水针开口大小等来调整,不仅方便还进一步提高了车架的强度稳定性。另外,由于是一体一次成型,所以构件的外形精度可以大大提高,可以控制在正负0.2mm,而行业内的公差是正负2mm。
如图1所示的制作座管的加工机构,模具只有对应座管主管路的主腔道10,主腔道10一端通入水针30,另一端连通溢料腔1,进胶部件20的位置非常临近水针30。
由于只有主腔道没有对应支路的支腔道,进胶部件20给模具型腔注入胶料只需型腔填充量达到80%即可关闭,注胶时间仅需5秒。打开水针30开始注水,仅需5秒后即可关闭水针。然后再过5秒后即可开模取构件产品。因此,座管成型仅需15秒。由于座管只有一条管道即主管路,所以可以不需要在溢料管处设阀针,由水针即可控制构件的壁厚。
由于采用了上述加工结构和方法,自行车构件的造型可以多样化设计;生产效率高;通过水辅工艺和注塑工艺生产出来的自行车构件非常的轻。
所以本实用新型可以提高自行车的生产效率,降低自行车的生产成本,改变自行车的生产工艺。加快自行车发展。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Claims (6)

1.自行车座管加工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模具,其内部具有与构件形状仿形的型腔;该型腔包括一条与构件的主管路对应的主腔道,主腔道对应构件主管路开口处的一端的端面中心处设有一其前部插入型腔内的用于向型腔注水的水针,水针还设有一用于控制其开合的阀针;
主腔道在与水针对立方向的另一端,通过溢料管连通有用于容纳溢料的溢料腔;
主腔道的侧壁还设有一用于向型腔注入胶料的并且能够封闭的进胶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工机构,其特征在于:进胶部件位于临近水针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工机构,其特征在于:进胶部件采用阀针热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工机构,其特征在于:溢料管还设有一用于控制其开合的阀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工机构,其特征在于:水针插入型腔内的前部长度至少需要4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工机构,其特征在于:水针的最小直径需要14mm,水针出水口的直径设计为3.2mm。
CN201320705658.3U 2013-11-07 2013-11-07 自行车座管加工机构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800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05658.3U CN203580014U (zh) 2013-11-07 2013-11-07 自行车座管加工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05658.3U CN203580014U (zh) 2013-11-07 2013-11-07 自行车座管加工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580014U true CN203580014U (zh) 2014-05-07

Family

ID=50577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705658.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80014U (zh) 2013-11-07 2013-11-07 自行车座管加工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5800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52220A (zh) 自行车主体构件加工机构及加工方法
CN101746026A (zh) 一种针阀式顺序热流道注射成型方法
CN110587909B (zh) 一种曲面视窗的模内注塑方法
CN203580012U (zh) 自行车前叉加工机构
CN101746027A (zh) 一种针阀式顺序热流道气体辅助注射成型方法
CN102069567A (zh) 弹簧阀式浇口热流道
CN203580014U (zh) 自行车座管加工机构
CN203580013U (zh) 自行车手把加工机构
CN203580050U (zh) 自行车主体构件加工机构
CN102476435A (zh) 轿车保险杠气辅注塑成型工艺及模具
CN106671357A (zh) 高精密模内装饰注塑成型模具
CN209755946U (zh) 一种快速成型注塑件的注塑模具
CN106626231A (zh) 模内装饰成型一体化的注塑模具
CN204955266U (zh) 一种活动式嵌件定位机构
CN101746029A (zh) 一种针阀式顺序热流道注射成型装置
CN106393560A (zh) 大尺寸led电视机前壳辅助式蒸汽高光无痕注塑成型工艺
CN208896410U (zh) 微型牛角潜进胶结构
CN102941677B (zh) 一种长纤维增强塑料的制备方法及其生产模具
CN205326136U (zh) 超薄壁电池盖注塑模具
CN205969711U (zh) 一种化学发泡模具
CN112917830B (zh) 储气瓶的塑料内胆成型模具和储气瓶的塑料内胆成型方法
CN212021543U (zh) 一种管件双端同步注胶的注塑模具
CN216831973U (zh) 一种食用泵管道生产用水冷注塑模具
CN216068485U (zh) 电动车前围模具多点顺序阀进浇机构
CN218196668U (zh) 一种带有3d打印镶件的注塑模具模仁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TIANJIN SILVER BASIS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TIANJIN GUOFENG MOLD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00457 No. thirteenth, No. 46,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Patentee after: TIANJIN YINBAOSHAN NEW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00457 No. thirteenth, No. 46,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Guofeng Mold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