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57939U - 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557939U
CN203557939U CN201320705628.2U CN201320705628U CN203557939U CN 203557939 U CN203557939 U CN 203557939U CN 201320705628 U CN201320705628 U CN 201320705628U CN 203557939 U CN203557939 U CN 2035579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damping
hole
power brick
chan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70562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先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ZHONGKE LIFAN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ZHONGKE LIFAN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ZHONGKE LIFAN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ZHONGKE LIFAN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70562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5579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5579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55793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包括设置于轿车底盘的触头主体和与电池包总成相连的接电器插头,触头连接柱活动套设于该触头主体内,触头连接柱的右端设置有触头,接电器插头紧密抵靠该触头,触头主体内设置有弹簧,该接电器插头向左推动触头时由弹簧限位,触头主体包括壳体和盖,盖密封盖设于壳体的左端,壳体的右端和所述的盖均具有通孔。采用了该结构的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通过弹簧的设置使接电器插头与触头之间可以紧贴从而实现电池包与车辆的电源导通,结构简单;阻尼油和阻尼孔的设置,可以巧妙地避免车辆在抖动或者减速过程中,触头与接电器插头脱开,而且阻尼油不会导电,从而保证了使用的安全。

Description

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电池包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已经逐渐成熟,进入试验和示范运行阶段。纯电动轿车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进行电能补充,目前对纯电动汽车进行电能补充有两种模式,一是给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所需时间很长,一般需要几个小时;另一种模式是对电动汽车进行换电即更换电动汽车的电池包,将电能耗完的电池包快速换下,将充满电的电池包快速地装上电动汽车上,达到快速补充电动汽车电能,换下的电池包在换电站进行充电,充好的电池包准备为下一台电动汽车换电,当电动汽车更换电池包时,在轿车底盘换电机上进行更换电池包,作为底盘换电系统之一,需要设计一种结构使得电池包在卸下时能够自动断开电池包总成与轿车之间的电源线,充满电的电池包换上时,能够自动接通电池包总成与轿车之间的电源线和信号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无需人工插拔、有效防止抖动脱离的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该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包括设置于轿车底盘的触头主体和与电池包总成相连的接电器插头,触头连接柱活动套设于该触头主体内,所述的触头连接柱的右端设置有触头,所述的接电器插头紧密抵靠该触头,所述的触头主体内设置有弹簧,该接电器插头向左推动所述的触头时由所述的弹簧限位。
该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中的触头主体包括壳体和盖,所述的盖密封盖设于所述的壳体的左端,所述的壳体的右端和所述的盖均具有通孔。
该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中的触头连接柱的左端穿设于所述的盖的通孔内,所述的触头穿设于所述的壳体的通孔内,且所述的触头连接柱与所述的盖的通孔为密封连接,所述的触头与所述的壳体的通孔为密封连接。
该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中位于所述的壳体内所述的触头连接柱的右端处设置有触头挡片,弹簧套设于所述的触头连接柱外,该弹簧的一端抵靠所述的触头挡片,该弹簧的另一端抵靠所述的盖。
该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中位于所述的壳体内部,所述的盖和所述的触头挡片形成的空间内填充设置有阻尼油。
该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中的触头挡片具有阻尼孔,该阻尼孔连通位于所述的壳体内触头挡片左右两侧的空间。
该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中的触头挡片的外缘与所述的壳体的内表面具有间隙。
该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中的壳体右侧与所述的接电器插头相对应的表面固定设置有定位螺钉,所述的接电器插头左侧与所述的壳体相对应的表面设置有定位孔。
该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中的盖的通孔与所述的连接柱的左端之间设置有密封圈,所述的触头与所述的壳体的通孔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该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中的阻尼孔中间部分的直径小于该阻尼孔两端的直径。
采用了该结构的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通过弹簧的设置使接电器插头与触头之间可以紧贴从而实现电池包与车辆的电源导通,结构简单;阻尼油和阻尼孔的设置,可以巧妙地避免车辆在抖动或者减速过程中,触头与接电器插头脱开,而且阻尼油不会导电,从而保证了使用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阻尼触头结构的使用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触头主体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如下:
1      触头主体
11     壳体
12     盖
2      接电器插头
3      触头连接柱
31     触头
32     触头挡片
321    阻尼孔
4      弹簧
5      阻尼油
6      定位螺钉
7      定位孔
8      密封圈
9      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
包括设置于轿车底盘的触头主体1和与电池包总成相连的接电器插头2,触头连接柱3活动套设于该触头主体1内,触头连接柱3的右端设置有触头31,接电器插头2紧密抵靠该触头31,触头主体1内设置有弹簧4,该接电器插头2向左推动触头31时由弹簧4限位。触头主体1包括壳体11和盖12,盖12密封盖设于壳体11的左端,壳体11的右端和盖12均具有通孔。触头连接柱3的左端穿设于盖12的通孔内,触头31穿设于壳体11的通孔内,且触头连接柱3与盖12的通孔为密封连接,触头31与壳体11的通孔为密封连接。位于壳体11内触头连接柱3的右端处设置有触头挡片32,弹簧4套设于触头连接柱3外,该弹簧4的一端抵靠触头挡片32,该弹簧4的另一端抵靠盖12。位于壳体11内部,盖12和触头挡片32形成的空间内填充设置有阻尼油5。触头挡片32具有阻尼孔321,该阻尼孔321连通位于壳体11内触头挡片32左右两侧的空间。触头挡片32的外缘与壳体11的内表面具有间隙。
壳体11右侧与接电器插头2相对应的表面固定设置有定位螺钉6,接电器插头2左侧与壳体11相对应的表面设置有定位孔7。盖12的通孔与连接柱的左端之间设置有密封圈8,触头31与壳体11的通孔之间设置有密封圈9。阻尼孔321中间部分的直径小于该阻尼孔321两端的直径。
当安装在电池包上的接电器插头2向左移动,接电器插头2插头顶住触头移动,压缩弹簧,两接触平面紧密接触导通电源。
触头31功能是将电池包的高压电导入到电动汽车去驱动车辆运动。当电池包上的接电器插头2上的插头压迫触头31,触头31向左退缩,并随着压缩量的增加,触头与接电器插头2之间的正压力加大,使它们之间紧密结合。
当车辆运行中抖动或加减速时,触头31有移动趋势,在壳体11内加注有阻尼油5,本阻尼油5不导电。触头31要向左移动,必须克服阻尼油5的阻尼后方可移动,瞬间的移动因阻尼油5的作用而无法移动,但慢速移动就可以,触头31可以在外力作用下向左慢速移动,当触头31向左移动时,在触头31左方的油压力增高,这些油只能通过在触头31上设计的阻尼孔321或边缘缝隙流到前面,而这个流动只能慢速进行,如遇瞬时抖动,由于改变运动状态的时间短而无法移动。此设计可有效避免因车辆抖动或加减速时高压触头快速移动,避免因抖动而产生瞬间导电断开,避免触头31间拉弧而损坏触头31。所以装在接电器座上的强电触头即有弹性又有阻尼。
采用了该结构的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通过弹簧的设置使接电器插头与触头之间可以紧贴从而实现电池包与车辆的电源导通,结构简单;阻尼油和阻尼孔的设置,可以巧妙地避免车辆在抖动或者减速过程中,触头与接电器插头脱开,而且阻尼油不会导电,从而保证了使用的安全。
在此说明书中,本实用新型已参照其特定的实施例作了描述。但是,很显然仍可以作出各种修改和变换而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应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轿车底盘的触头主体(1)和与电池包总成相连的接电器插头(2),触头连接柱(3)活动套设于该触头主体(1)内,所述的触头连接柱(3)的右端设置有触头(31),所述的接电器插头(2)紧密抵靠该触头(31),所述的触头主体(1)内设置有弹簧(4),该接电器插头(2)向左推动所述的触头(31)时由所述的弹簧(4)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触头主体(1)包括壳体(11)和盖(12),所述的盖(12)密封盖设于所述的壳体(11)的左端,所述的壳体(11)的右端和所述的盖(12)均具有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触头连接柱(3)的左端穿设于所述的盖(12)的通孔内,所述的触头(31)穿设于所述的壳体(11)的通孔内,且所述的触头连接柱(3)与所述的盖(12)的通孔为密封连接,所述的触头(31)与所述的壳体(11)的通孔为密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的壳体(11)内所述的触头连接柱(3)的右端处设置有触头挡片(32),弹簧(4)套设于所述的触头连接柱(3)外,该弹簧(4)的一端抵靠所述的触头挡片(32),该弹簧(4)的另一端抵靠所述的盖(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的壳体(11)内部,所述的盖(12)和所述的触头挡片(32)形成的空间内填充设置有阻尼油(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触头挡片(32)具有阻尼孔(321),该阻尼孔(321)连通位于所述的壳体(11)内触头挡片(32)左右两侧的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触头挡片(32)的外缘与所述的壳体(11)的内表面具有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11)右侧与所述的接电器插头(2)相对应的表面固定设置有定位螺钉(6),所述的接电器插头(2)左侧与所述的壳体(11)相对应的表面设置有定位孔(7)。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盖(12)的通孔与所述的连接柱的左端之间设置有密封圈(8),所述的触头(31)与所述的壳体(11)的通孔之间设置有密封圈(9)。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尼孔(321)中间部分的直径小于该阻尼孔(321)两端的直径。
CN201320705628.2U 2013-11-08 2013-11-08 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5579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05628.2U CN203557939U (zh) 2013-11-08 2013-11-08 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05628.2U CN203557939U (zh) 2013-11-08 2013-11-08 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557939U true CN203557939U (zh) 2014-04-23

Family

ID=50507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705628.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557939U (zh) 2013-11-08 2013-11-08 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55793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52451A (zh) * 2013-11-08 2014-02-05 上海中科力帆电动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52451A (zh) * 2013-11-08 2014-02-05 上海中科力帆电动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
CN103552451B (zh) * 2013-11-08 2016-09-14 上海中科力帆电动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375813U (zh) 圆柱锂离子电池免点焊电池壳
CN202641566U (zh) 混合动力乘用车高压配电盒
CN105098225B (zh) 充电圆柱锂电池
CN108631013A (zh) 电池系统以及用于其运行的方法
CN203800515U (zh) 一种具有互锁保护功能的高压配电盒
CN216231692U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高压配电盒
CN204333152U (zh) 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内部集成高压控制盒
CN209448082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用可更换插孔充电插座
CN203800313U (zh) 用于汽车电池包的接电器弹性密封结构
CN203557939U (zh) 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
CN100583587C (zh) 高压电池系统、其与车辆系统的连接方法及高压线总成
CN202977817U (zh) 一种高电压、大电流电连接器
CN106696710B (zh) 一种电动汽车用高压直流接触器安全保护的使用方法
CN202142739U (zh) 一种电动车电池充电插座
CN103538457B (zh) 用于电动汽车电池包的接电器结构
CN102673403B (zh) 电动汽车充电安全装置
CN203312869U (zh) 车载移动电源
CN103552451A (zh) 用于电池包更换的阻尼触头结构
CN205544485U (zh) 电动车充电接口防护装置
CN204927652U (zh) 纯电动汽车充放电插座
CN204481092U (zh) 可充电电池组件
CN208336319U (zh) 一种新型动力电池梯次利用pack
CN211265786U (zh) 带电触点保护装置的充电插座
CN203543621U (zh) 用于电动汽车电池包的接电器结构
CN108550747B (zh) 一种新型动力电池梯次利用pac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2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914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