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管压头总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头总成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弯管压头总成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很多汽车零部件上都需装配弯管。弯管与零部件的装配有较严的要求,弯管与压头总成装置的定位需较准确,否则,每次压出的弯管位置尺寸都不一致,而且弯管很容易被压偏,难以保证零部件产品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弯管压头总成装置,其保证弯管与压头总成装置的定位较准确,并且不被压扁。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弯管压头总成装置,包括:
一外套件,所述外套件的一端面内陷设置一敞口内腔;及
一夹持件,所述夹持件整体成下宽上窄的形状,所述夹持件的下部设置一弯通孔;所述夹持件径向分离成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所述弯通孔也随之分离成两部分;
所述敞口内腔与夹持件的外形配合,所述夹持件由上而下插入所述敞口内腔中,所述夹持件上设置有弯通孔的部分处于所述敞口内腔外;所述外套件的侧壁开设有相对的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与敞口内腔连通,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靠近所述敞口内腔的内端;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内分别设置有第一弹性圆头卡块及第二弹性圆头卡块,所述弹性圆头卡块凸出于敞口内腔中;
所述夹持件上部对应第一弹性圆头卡块及第二弹性圆头卡块分别设置有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分别卡置在第一弹性圆头卡块及第二弹性圆头卡块;所述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分别处于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下方的夹持件上开设一槽形开孔,所述外套件的侧壁正对所述槽形开孔设置有相对的第三通孔及第四通孔;设置一转轴,所述转轴依次穿设第三通孔、槽形开孔及第四通孔。
作为优选,所述夹持件的上部为圆顶圆柱体而其下部为第一圆柱体,所述圆顶圆柱体的中轴线与第一圆柱体的中轴线重合,所述圆顶圆柱体的直径小于第一圆柱体的直径,所述第一圆柱体有插入敞口内腔的部分;所述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设置在圆顶圆柱体的上端,所述槽形开孔设置在圆顶圆柱体的下部,所述弯通孔设置在第一圆柱体。
作为优选,所述敞口内腔的内端部与圆顶圆柱体的上端形状匹配;所述敞口内腔的其余部分为圆柱孔,所述圆柱孔的直径不小于第一圆柱体的直径。
作为优选,所述外套件的侧壁对应圆顶圆柱体所处的内腔部分的空位设置两根穿设过空位的水平轴体。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圆柱体的上部的侧壁凸起一限位环。
作为优选,所述外套件的与设置有敞口内腔的端面相对的端面设置有连接柱。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圆头卡块的结构如下:在通孔中由外向内设置一固定设置的圆锥块、一弹簧及一圆头卡块;所述弹簧套在圆锥块上,所述圆头卡块紧贴弹簧,所述圆头卡块的圆头部分凸出于所述敞口内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弯管压头总成装置与弯管的定位较准确,保证压出的弯管位置尺寸一致,而且弯管不会被压偏,有效保证零部件产品的质量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外套件;11—连接柱;12—敞口内腔;121—圆柱孔;2—夹持件;21—圆顶圆柱体;211—槽形开孔;212—凹部;22—第一圆柱体;221—弯通孔;222—限位环;31—圆锥块;32—弹簧;33—圆头卡块;4—弯管。
现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弯管压头总成装置,其主要包括外套件1及夹持件2。
外套件1的下端面内陷设置一敞口内腔12;外套件1的上端面设置有连接柱11。
外套件1的侧壁开设有与敞口内腔12连通的并且相对的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两个通孔靠近敞口内腔12的顶端。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内分别设置有第一弹性圆头卡块及第二弹性圆头卡块,弹性圆头卡块的结构如下:在通孔中由外向内设置一固定设置的圆锥块31、一弹簧32及一圆头卡块33;弹簧32套在圆锥块31上,圆头卡块33紧贴弹簧32并且圆头部分凸出于敞口内腔12。
夹持件2的上部为圆顶圆柱体21而其下部为第一圆柱体22,圆顶圆柱体21与第一圆柱体22通过一锥台连接;圆顶圆柱体21的中轴线与第一圆柱体22的中轴线重合,圆顶圆柱体21的直径小于第一圆柱体22的直径。在圆顶圆柱体21的上端设有与第一弹性圆头卡块及第二弹性圆头卡块对应的第一凹部212及第二凹部212,在圆顶圆柱体21的下部设置有槽形开孔211。在第一圆柱体22的上部的侧壁凸起一限位环222,在第一圆柱体22上还设置有弯通孔221。夹持件2径向分离成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图2中A指示的线条为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的分界线),槽形开孔211与弯通孔221也随之分离成两部分,第一凹部212及第二凹部212分别处于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
外套件1的敞口内腔12与夹持件2的外形配合:外套件1的敞口内腔12的顶端部与圆顶圆柱体21的上端形状匹配;敞口内腔12的其余部分为圆柱孔121,圆柱孔121的直径不小于第一圆柱体22的直径。
夹持件2由上而下插入敞口内腔12中并被敞口内腔12夹紧,第一凹部212及第二凹部212分别卡置在第一弹性圆头卡块及第二弹性圆头卡块,第一圆柱体22上设置有弯通孔221的部分处于敞口内腔12外。外套件1的侧壁正对槽形开孔211设置有相对的第三通孔及第四通孔;并设置一转轴,转轴依次穿设第三通孔、槽形开孔211及第四通孔。外套件1的侧壁对应圆顶圆柱体21所处的内腔部分的空位设置有两根穿设过空位的水平轴体。
部分结构的应用:
连接柱:用于与下压机构连接。
转轴与槽形开孔:用于导向夹持件在敞口内腔中的上下运动;
水平轴体:起导向作用。
弯通孔:用于置放弯管4,弯通孔的形状与弯管4匹配;保证弯管4与弯管压头总成装置的定位准确,而且弯管4不会变形。
限位环:防止夹持件被进一步压进敞口内腔,保护了夹持件及敞口内腔。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式:
先将弯管压头总成装置松开:将夹持件从敞口内腔中向外取出,此时圆顶圆柱体受力将圆头卡块向通孔内压入(由于弹簧的作用,圆头卡块会自动压缩弹簧从而进入通孔中),夹持件的凹部便能脱离圆头卡块。将第一圆柱体部分完全取出敞口内腔后(或者取出夹持件更多的部分,但不完全取出夹持件),夹持件的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可以向左右分开,此时夹持件便形成松开状态。
然后将弯管4置于夹持件的弯通孔中,随后将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合起,并将夹持件向敞口内腔中推入。此时,圆顶圆柱体再次将圆头卡块向通孔内压入,当圆顶圆柱体的凹部正好对着圆头卡块时,在弹簧复位作用下,圆头卡块复位重新卡住凹部,此时夹持件便固定在敞口内腔中且被敞口内腔夹紧,弯管4便能被稳定夹持。
下压机构与外套件的连接柱连接好后,将弯管压头总成装置对应好需压弯管的部分,然后将弯管压下。当压紧后,将弯管压头总成装置松开,即可将弯管与弯管压头总成装置分离,完成压管。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改动或变型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