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21192U - 车辆内装开关操作钮 - Google Patents
车辆内装开关操作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521192U CN203521192U CN201320362629.1U CN201320362629U CN203521192U CN 203521192 U CN203521192 U CN 203521192U CN 201320362629 U CN201320362629 U CN 201320362629U CN 203521192 U CN203521192 U CN 20352119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tton
- vehicle
- fit structure
- sensitive switch
- pa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umbler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车辆内装开关操作钮,其包括:钮帽以及与控制开关的电子组件相配合的配合结构,所述配合结构与所述钮帽分别独立形成,并且所述配合结构组装在所述钮帽的内部。本实用新型采用分离式的结构可以不用重新设计制造整个操作钮,减少了设计工作的重复,提高了设计生产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内装开关部件,尤其是一种车辆内装开关操作钮。
背景技术
汽车内装开关按钮用于连接设置在内部的微动开关,以操作微动开关实现控制功能。现有的汽车内装开关一般为一体成型,因此如果车型改变,每次都必须重新设计制造全新的按钮部件。这样造成设计工作的重复和繁琐,不利于设计生产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内装开关按钮,其采用分离式设计,以减少设计工作的重复性,并提高了设计灵活性和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一种车辆内装开关操作钮,其包括:钮帽以及与控制开关的电子组件相配合的配合结构,所述配合结构与所述钮帽分别独立形成,并且所述配合结构组装在所述钮帽的内部。
优选地,所述配合结构通过粘合组装在所述钮帽上。
优选地,所述配合结构通过机械配合组装在所述钮帽上。
优选地,所述开关操作钮适于安装在面板上,并通过滑动或者旋动来实现操作功能,所述配合结构包括柱槽,适于容纳所述面板上的安装柱,用以将所述开关操作钮固定到所述面板上。
优选地,所述配合结构还包括杆槽,适于容纳连接车辆座椅内微动开关的动推杆。
优选地,所述杆槽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的横向槽和沿与所述横向槽垂直的方向设置的竖向槽。
以下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内装面板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显示图1中的车辆内装面板组件中面板的立体图。
图3为显示图2所示面板的另一角度立体图。
图4为显示图1中的翘板式控制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5a-图5c为图4所示的翘板式控制开关的操作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滑动式钮的分解立体图。
图7为图6所示滑动式钮的立体图。
图8为图6所示滑动式钮的主视图。
图9为图1中的PCB电路板组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一种车辆内装面板组件的整体分解立体图。在本实施例中,该内装面板组件为车辆座椅挡板组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为车辆上其他安装有控制开关的面板。该车辆座椅挡板组件包括安装在车辆座椅(未图示)侧面的面板(车辆内装面板)1、操作钮组件2、微动开关3、PCB电路板组件4、以及盖板5。
参看图1-图3,在面板1安装在车辆座椅侧面的状态下,其长度方向与车辆的前后方向一致,其高度方向与车辆的上下方向一致,其厚度方向与车辆的左右方向一致。以下提到上、下、左、右、前、后时,是指车辆的上、下、左、右、前、后的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操作钮组件2包括第一操作钮21、第二操作钮22、以及第三操作钮23。第一操作钮21为翘板式钮,使用者可以通过将第一操作钮21的靠前方的部位、或者靠后方的部位按下,来调节腰托的突出程度。第二操作钮22为旋动式操作钮,使用者可以通过将该第二操作钮22的一端向前后方向旋动,来调节座椅靠背的角度。第三操作钮23为整体可以沿前后方向滑动,并且其前后两端可以上下旋动的滑动/旋动操作钮。使用者可以通过前后滑动第三操作钮23来调节座椅在前后方向的位置,还可以通过旋动第三操作钮23的前后两端来调节座席部前侧或者后侧的高低。这三个操作钮均安装在该面板1的外侧1a。
容纳部10一体形成在面板1的内侧1b。该容纳部10包括多个容纳槽,在本实施例中为两个容纳槽,其中第一容纳槽101用于容纳与第一操作钮21相配合的电子组件,第二容纳槽102用于容纳与第二操作钮22和第三操作钮23相配合的电子组件。这些操作钮和与其配合电子组件构成控制开关。
多个微动开关3电连接在PCB电路板组件4上,并且连同该PCB电路板组件一起被容纳在该容纳部10中。盖板5安装在容纳部10的后侧,将上述部件封闭在容纳部10中。
在本实施例中,微动开关3共有五个,其中第一微动开关3a、第二微动开关3b、第四微动开关3d以其长度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的形式设置,第三微动 开关3c和第五微动开关3e以其长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形式设置。但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可使用任意数量和任意方向设置的微动开关。
第一微动开关3a借助滑动模块11安装第一容纳槽101中,并与第一操作钮21相配合;第二微动开关3b借助动推杆12安装在第二容纳槽102中,并于第二操作钮22相配合;第三至第五微动开关3c、3d和3e分别借助动推杆12安装在第二容纳槽102中,并与第三操作钮23相配合。第一微动开关3a和滑动模块11构成了与第一操作钮21配合的电子组件。第二微动开关3b和与其对应的动推杆12构成了与第二操作钮22相配合的电子组件。第三至第五微动开关3c、3d、3e和与其对应的动推杆12构成了与第三操作钮23相配合的电子组件。
面板1上开设有安装孔,用以固定滑动模块11或动推杆12。用于固定第一操作钮21及相应滑动模块11的安装孔是一对插槽106,用于固定第二操作钮22和第三操作钮23及相应动推杆12的安装孔是长圆形孔105。在本实施例中,长圆形孔105为四个,即与第二微动开关3b对应的第一长圆形孔105、与第三微动开关3c对应的第二长圆形孔105、与第四微动开关3d对应的第三长圆形孔105、和与第五微动开关3e对应的第四长圆形孔105。其中第一、第三长圆形孔105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二、第四长圆形孔105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
各个动推杆12分别从面板1的内侧1b插设在对应的长圆形孔105中,从面板1的外侧1a露出的动推杆12的末端与对应的操作钮卡合。在各动推杆12与面板1的内侧1b之间配置有与面板1抵接的钢珠13和将钢珠13向面板1侧弹压的弹簧14。另外,在所述面板1的外侧并在第一长圆形孔105的下方形成有用于支承第二操作钮22的第一安装柱15a;在第三长圆形孔105的前后方向两侧形成有用于支承第三操作钮23的一对第二安装柱15b。通过这样的构造,使操作钮22、23和动推杆12被稳定地安装在面板1上。动推杆12在与操作钮22、23卡合的情况下,可以随着使用者对操作钮进行操作而沿对应的长圆形孔105的延伸方向进行滑动。
如图1、图3、图4及图5a-5c所示,该第一操作钮21包括钮本体210。面板1的外侧设有沉孔104,用于容置该钮本体210,上述的插槽106形成于该沉孔104内的底壁处,在插槽106的外侧形成有固定壁107。
钮本体210上对称设置有一对固定臂211,在固定臂211的内侧设置一对摇臂212,摇臂212可以分别插入第一容纳槽101的插槽106,并且在其末端分别形成有分叉部215。固定臂211与摇臂212基本平行,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214。固定臂211比摇臂212的长度短。
第一操作钮21构成为,随着摇臂212插入第一容纳槽101的插槽106中, 固定臂211枢转安装到插槽106外侧的固定壁107上。具体地讲,固定臂211上形成有枢接孔(枢接构造)213,固定壁107的外侧上形成有对应的枢接突起108。当将摇臂212插入插槽106中时,固定臂211的顶端被枢接突起108从外侧按压而略微变形,当固定臂211移动至枢接孔213与枢接突起108相对应的位置时,枢接突起108卡合到枢接孔213中,从而使得固定臂211被枢转安装到固定壁107上。
滑动模块11安装在第一微动开关3a上,并且可以相对于第一微动开关3a沿前后方向直线移动。该滑动模块11包括面向插槽106的顶壁111,位于顶壁两侧的两个侧壁112,以及从各侧壁112底部向外延伸的底壁115。每个侧壁112上各形成有支撑突起113。各底壁115上各形成有限位槽114。当各摇臂212如上所述插入对应的插槽106后,进一步沿着对应的侧壁112向插入方向移动,各侧壁112上的支撑突起113进入分叉部215并最终与分叉部215的底部卡合,这时分叉部215穿入并定位于对应的限位槽114中。限位槽114可限制分叉部215沿摇臂212的摇动方向过度位移,还可以限制分叉部215在摇臂212的摇动轴方向上的错位。另外,在第一微动开关3a上与滑动模块11的顶壁111对应的面上设有开关控制钮(未予图示),顶壁111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与该开关控制钮卡合的卡合部。当滑动模块11如上所述沿前后方向移动时,第一微动开关3a的开关控制钮随着滑动模块11的移动被前后移动,使得第一微动开关3a被切换。第一操作钮21、滑动模块11、第一微动开关3a以及第一容纳槽101构成了翘板式控制开关。
图5a-5c示出了第一操作钮21被按动时的动作状态。当第一操作钮21上靠前方的部位被按动时,摇臂212绕相配合的枢接突起108及枢接孔213的枢转轴线向前方枢转,第一操作钮21从图5b所示的中立位置变为图5a所示的前方按下位置。随着摇臂212的枢转,滑动模块11上的支撑突起113被分叉部215向后方推动,从而使得滑动模块11向后方移动。由此,第一微动开关3a的开关控制杆被滑动模块11向后方切换,腰托的突出程度增大。
当第一操作钮21上靠后方的部位被按动时,摇臂212绕相配合的枢接突起108及枢接孔213的枢转轴线向后方枢转,第一操作钮21从图5b所示的中立位置变为图5c所示的后方按下位置。随着摇臂212的枢转,滑动模块11上的支撑突起113被分叉部215向前方推动,从而使得滑动模块11向前方移动。由此,第一微动开关3a的开关控制杆被滑动模块11向前方切换,腰托的突出程度减小。
参看图1、图6-图8,与第一操作钮21不同,第三操作钮23是滑动/旋动式操作钮。
第三操作钮23包括钮帽230和内部配合结构231。钮帽230和内部配合结 构231为分别制造的独立部件。独立制成的钮帽230和内部配合结构231通过粘合或机械配合(例如紧配合)的方式组合成完整的滑动钮。
所述的内部配合结构231包括面向面板1的柱槽232和杆槽233。形成在面板1外侧1a上的第二安装柱15b可以卡合到柱槽232中,用以将第三滑动钮23固定到面板1上。杆槽233用于将动推杆12容纳在其中,为了与第三-第五微动开关3的形态相适应,杆槽233相应地设置成横向槽和竖向槽。即,对应于竖向设置的第三和第五微动开关3c、3e的杆槽233为横向槽233a;而对应于横向设置的第四微动开关3d的杆槽233为竖向槽233b。这样,当第三操作钮23被使用者前后滑动时,杆槽233b与第四微动开关3d的动推杆12在前后方向上卡合,从而带动该动推杆12前后移动,从而切换第四微动开关3d。而此时杆槽233a与第三和第五微动开关3c、3e的动推杆12在前后方向上并不卡合,可以自由相对移动,所以第三和第五微动开关3c、3e不被切换。另一方面,当第三操作钮23的前端或者后端被使用者向上下旋动时,第三和第五微动开关3c、3e中的一方的动推杆12在上下方向上与杆槽233a卡合,从而使得该动推杆12上下移动,从而切换第三微动开关3c或第五微动开关3e。而此时杆槽233b与第四微动开关3d的动推杆12在上下方向上并不卡合,可以自由相对移动,所以第四微动开关3d不被切换。
另外,第二操作钮22也由钮帽和内部配合结构构成,其构造和组合方式和第三操作钮23相似,所以不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参看图1及图9,本实施例中的PCB电路板组件4为二段式结构,即包括第一电路板41和第二电路板42,两者用信号线互相通信连接。其中第一电路板41为基本功能电路板41,其功能和设计为固定的,适用于各种车型的基本功能。各微动开关3a-3e都安装在该基本功能电路板41上。第二电路板42为记忆模块电路板,用于追加基本功能以外的功能,可针对不同的车型或者用户不同的需求设计不同的电路以扩展电路板的功能。
该基本功能电路板41的尺寸大于该记忆模块电路板42,两者彼此平行地安装在一起,利用间隔件43隔开。更具体地说,通过将螺钉44穿过基本功能电路板41上的孔,并且旋入间隔件43一端的螺孔(未示出)中,将基本功能电路板41与间隔件43相连接。间隔件43的另一端为螺杆(未标号),该螺杆穿过记忆模块电路板42上的孔,并与螺母45旋合,将记忆模块电路板42与间隔件43相连接。藉此,基本功能电路板41和记忆模块电路板42通过间隔件43安装在一起,并且两者之间形成空隙。
基本功能电路板41上安装有第一连接器46和第二连接器47,这些连接器46,47用作基本功能电路板41和记忆模块电路板42的信号传输接口。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在本实用新型中,将用于容纳电子组件的容纳部10一体形成在面板1上。所以,和将各个控制开关的电子组件分别封装在独立的开关盒内,然后再将各个开关盒固定在车辆内装面板上的构造相比,本实用新型可以减少用于安装控制开关的部件数量。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用于安装控制开关的部件只需要设计包括容纳部10在内的面板1,从而简化了设计和制造过程,节省了设计成本和材料。
(2)在以前的构造中,由于先将控制开关的电子组件封装在开关盒内在将开关盒固定在车辆内装面板上,所以固定电子组件的构造的段数较多,导致固定电子组件的稳定度降低,例如在车辆行驶中有可能由于震动等造成电子组件相对于操作钮移位,从而导致操作钮和电子组件的配合不良。而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容纳部10是一体形成在面板1上,所以在安装微动开关等相关电子组件时,可以将这些组件与PCB电路板组件一起安装到容纳部10中,换句话说,可以将这些电子组件与PCB电路板组件一起直接固定在面板1上。这和上述以前的构造相比,可以减少固定构造的段数,从而可以提高固定电子组件的稳定程度,抑制车辆行驶中的震动等造成的操作钮和电子组件的配合不良。
(3)针对腰托调整功能提供了翘板式钮21以及相应的滑动模块11结构。该翘板式钮可让按压操作转换成滑动模块11的直线移动,进而带动微动开关的动作,实现对腰托的控制。相比于现有水平拨动钮来操作微动开关,这种按压操作方式与座椅的动作更为对应,对腰托的控制的操作手感更为直观。
(4)在本实用新型中,具有枢接孔213的固定臂211和插入限位槽114的摇臂212被分开设置。通过采用这样的构造,即使在安装第一操作钮21时固定臂211的顶端被枢接突起108按压变形,摇臂212也不会受到此变形的影响,从而可以准确地插入到限位槽114中。
(5)滑动钮23,由分开制造的钮帽230和配合结构231组装而成。由于微动开关以及动推杆的位置形状要求是通用的,可以预先设计内部通用的配合结构并批量生产。如果不同的车型设计要求不同的钮形状,可以仅改变钮帽的外形轮廓,而内腔轮廓不变,将预先制成的通用配合结构通过粘合或机械配合的方式组装到钮帽中。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不用重新设计制造整个钮,提高了设计生产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另外,由于钮帽230和配合结构231为相互独立的部件,所以可以在不改变其他设计的情况下将钮帽230和配合结构231制造成不同材料、颜色、质感的部件。这样可以增加钮的外观设计的灵活性。而且,由于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形成钮帽230和配合结构231,所以可以根据钮帽230和配合结构231的不同的重量要求、强度要求等任意选择材料。比如,可以用树脂制造钮帽230,而用金属制造配合结构231。这样可以在保证使用者操作滑动钮时的手感的情况下加强配合结构231的强度。另外,还可以选择不同树 脂的组合、不同金属的组合、或者其他不同材料的组合。
(6)电路板组件4为二段式结构,由第一电路板41和第二电路板42构成。其中第一电路板41作为基本功能电路板,具有基本的和固定的功能设计,适用于各种车型。第二电路板42作为记忆模块电路板,可以针对不同车型所需要的额外功能要求,在不改变第一电路板41的情况下,单独设计并制造第二电路板42。然后将第二电路板42组装到第一电路板41上,从而提高了设计生产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还可作以下变形。
在前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将本实用新型涉适用在车辆座椅侧面的面板及面板组件时的形态。本实用性新还可以适用于安装在车门上的、设置有电动玻璃控制开关的面板等其他车辆内装面板。
在前述实施例中,容纳部10包括两个容纳槽,其中第一容纳槽用于容纳第一微动开关3a及其滑动模块11,第二容纳槽102用于容纳第二微动开关3b和第三至第五微动开关3c-3e及其动推杆12。其中,容纳部10的第二容纳槽也可以再分成两个,即第二容纳槽仅用于容纳第二微动开关3b,第三至第五微动开关3c-3e容纳在第三容纳槽中。另外,也不是必须要设置容纳槽。只要能将控制开关稳定地设置在面板1上,对于容纳部10的内部格局可以采用任意的设计。
在前述实施例的翘板式钮21中,固定臂211形成有枢接孔213,固定壁107的外侧上形成有对应的枢接突起108。通过将枢接突起108卡合到固定臂211上的枢接孔213,固定臂211被枢转安装到固定壁107上。也可在固定壁211上形成枢接突起,在固定壁107的外侧形成枢接孔,将两者相卡合,能够达到同样的枢接效果。另外,也可以采用能使固定臂211和固定壁107枢接的其他枢接结构。
在前述实施例中,具备一对摇臂212,但并不限于此。如果能将对第一操作钮21的按压稳定地转换成滑动模块11的直线移动,也可以只设置一个摇臂。另外,也可以设置3个以上的摇臂。摇臂也不限于位于固定臂212的内侧,根据设计需要也可以摇臂设于固定臂212的外侧。
在前述实施例中,摇臂212与滑动模块11通过分叉部215和支承突起113进行联接,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摇臂212上形成能够与支承突起113游嵌的长孔,通过该长孔和支承突起的联接来实现将对第一操作钮21的按压稳定地转换成滑动模块11的直线移动。
翘板式控制开关不仅适用于控制腰托的开关,也可以用于调节座椅加热温度、座椅靠背的角度、脚托的角度等其他座椅状态。另外,翘板式控制开关还可以适用于控制座椅以外的内装部件的状态。
此外,前述实施例中,固定壁211和摇臂212之间形成有间隙214。固定壁211可以直接形成在摇臂212上,两者之间没有间隙。
附图标记列表
1 面板
1a 外侧 1b 内侧
101 第一容纳槽 102 第二容纳槽
104 沉孔
105 长圆形孔(安装孔) 106 插槽(安装孔)
107 固定壁 108 枢接突起
11 滑动模块
111 顶壁 112 侧壁
113 支撑突起 114 限位槽
115 底壁
12 动推杆
13 钢珠
14 弹簧
15a 第一安装柱 15b 第二安装柱
2 操作钮组件
21 第一操作钮(翘板式钮)
210 钮本体 211 固定臂
212 摇臂 213 枢接突起
214 间隙 215 分叉部
22 第二操作钮 23 第三操作钮
230 钮帽
231 配合结构 232 柱槽
233 杆槽
233a 横向槽 233b 竖向槽
3 微动开关
3a 第一微动开关 3b 第二微动开关
3c 第三微动开关 3d 第四微动开关
3e 第五微动开关
4 PCB电路板组件
41 第一电路板 42 第二电路板
43 隔离件 44 螺钉
45 螺母
46 第一连接器 47 第二连接器
5 盖板
Claims (6)
1.一种车辆内装开关操作钮,其特征在于,包括:钮帽(230)以及与控制开关的电子组件相配合的配合结构(231),所述配合结构(231)与所述钮帽(230)分别独立形成,并且所述配合结构(231)组装在所述钮帽(230)的内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内装开关操作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结构(231)通过粘合组装在所述钮帽(230)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内装开关操作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结构(231)通过机械配合组装在所述钮帽(230)上。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内装开关操作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操作钮适于安装在面板上,并通过滑动或者旋动来实现操作功能,所述配合结构(231)包括柱槽(232),适于容纳所述面板上的安装柱,用以将所述开关操作钮固定到所述面板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内装开关操作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结构(231)还包括杆槽(233),适于容纳连接车辆座椅内微动开关的动推杆。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内装开关操作钮,其特征在于,所述杆槽(233)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的横向槽(233a)和沿与所述横向槽垂直的方向设置的竖向槽(233b)。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362629.1U CN203521192U (zh) | 2013-06-21 | 2013-06-21 | 车辆内装开关操作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362629.1U CN203521192U (zh) | 2013-06-21 | 2013-06-21 | 车辆内装开关操作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521192U true CN203521192U (zh) | 2014-04-02 |
Family
ID=50380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362629.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521192U (zh) | 2013-06-21 | 2013-06-21 | 车辆内装开关操作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521192U (zh) |
-
2013
- 2013-06-21 CN CN201320362629.1U patent/CN20352119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20070104662A (ko) | 전기 커넥터 | |
EP3587169B1 (en) | Inlet electric connector unit for recharging an electric vehicle or a hybrid vehicle | |
CN202111267U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CN206201976U (zh) | 换挡杆装置 | |
EP3416022B1 (en) | Operating device and vehicular shift device in which said operating device is used | |
KR200483678Y1 (ko) | 차량용 변속 장치 | |
JP5625972B2 (ja) | 電気接続箱 | |
CN203645931U (zh) | 车辆内装面板及车辆内装面板组件 | |
CN203351448U (zh) | 车辆内装开关的电路板组件 | |
US20170117666A1 (en) | Connector with alignment function | |
CN203521192U (zh) | 车辆内装开关操作钮 | |
CN102460625B (zh) | 车顶开关组件 | |
CN103528318A (zh) | 门立柱组件和具有它的冰箱 | |
CN1503292A (zh) | 多向滑动开关 | |
CN203351483U (zh) | 用于车辆内装面板的翘板式开关 | |
KR101339157B1 (ko) | 차량용 변속기의 변속 레버 | |
KR200441295Y1 (ko) | 스위치 모듈 | |
CN213583613U (zh) | 一种带方向盘调节功能的汽车组合开关 | |
CN102868059B (zh) | 可插拔组件 | |
CN101380922B (zh) | 汽车大灯近光角度调节开关 | |
CN101615746B (zh) | 薄断面触头 | |
KR200465882Y1 (ko) | 스티어링 휠 리모컨 스위치 장치 | |
KR101126111B1 (ko) | 전동 시트트랙의 리드스크류 결합구조 및 그 조립방법 | |
JP4782230B2 (ja) | 車両用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車両の配線方法 | |
JP2003257287A (ja) | スイッチ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2 Termination date: 2019062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