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15464U - 一种固井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固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515464U
CN203515464U CN201320573230.8U CN201320573230U CN203515464U CN 203515464 U CN203515464 U CN 203515464U CN 201320573230 U CN201320573230 U CN 201320573230U CN 203515464 U CN203515464 U CN 2035154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win
pipe nipple
stage button
rotation
bri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57323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翟拴记
佟德水
刘明涛
郭红峰
吴东奎
吴国军
尹玲
谭静
邓红涛
杨杨
赵景春
李宏远
陶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57323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5154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5154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51546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arth Dril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固井装置,包括套管柱、内管柱和附件。其中所述套管柱,包括套管和旋转过桥,所述旋转过桥与套管之间通过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方式连接。其中所述内管柱,其包括内管和双级扣短节,所述内管设置在所述套管的内部,所述内管和双级扣短节通过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方式连接。所述双级扣短节上部通过设置接口连接有方钻杆。所述双级扣短节与旋转过桥之间通过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方式连接和密封。所述附件包含有弹性扶正器和引鞋。本实用新型通过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方式使整个装置连接为一个整体,能够通过方钻杆的旋转带动套管柱的旋转,顶替效率高,固井质量好,施工安全性高,经济效益佳。

Description

一种固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中的固井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固井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对地层中蕴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进行开采,往往需要打井并通至待开采的目标地层,以通过井设置开采设备。所打的井在开采前一般均需要加固井壁,简称为固井。固井的一般过程包括在井中下入套管,并在井壁与套管的环空处注入、充填水泥浆等作业。通过固井作业,可以封隔油、气和水层,以使得油、气和水不互窜,从而保证开采过程中正常的油气生产。
目前固井的施工方法主要有插管固井施工方法等。插管固井施工方法主要适用于大直径套管段的表层套管固井(表层套管固井是指距离地面最近的套管固井),所述插管固井施工方法是保证大直径套管段固井质量的有效方法。
如图1所示,现有的插管固井装置包括套管柱1’和内管柱2’,内管柱2’插设在套管柱1’内。所述套管柱1’包括套管1a’、套管鞋1b'和插座1c'。套管1a’的下方连接套管鞋1b’。套管1a’的内部下方连接有插座1c’。所述内管柱2’包括内管2a’、插头2b'和变扣接头2c'。内管2a’设置在套管1a’的内部,内管2a’的下端连接插头2b’。插头2b’内具有圆柱孔2b1’,为用于水泥通过的通道。插头2b’插在插座1c’内,且在插头2b’与插座1c’之间利用内管柱2’的重力加压实现密封。内管2a’的上端通过变扣接头2c’连接方钻杆4’。所述变扣接头2c’是用来实现内管2a’和方钻杆4’这两个不同螺纹段的连接。插座1c’内包括小球和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插座中空空间的底部相连,另一端与小球相连。所述小球在弹簧作用下位于所述插座1c'中空空间的上部,并抵住圆柱孔2b1’的端口,以关闭插头2b’的水泥通道。
在施工工程中,在完成表层套管的钻井深度后,先循环通井,保证井眼干净畅通。然后依次下入套管柱1’和与之连接的联顶节(图中未示出)。所述联顶节是指一短套管,用于把套管柱1’连接到钻机的钻台上。接着向套管1a’和井壁环空3’内灌满钻井液。再利用方钻杆4’将与之通过变扣接头2c’连接的内管柱2’插入套管柱1’内,检查插头2b’与插座1c’的密封性能。若密封良好,通过方钻杆4’连接注水泥浆管线。通过固井泵将水泥浆依次经过注水泥浆管线和方钻杆4’进入变扣接头2c’,继而进入内管2a’。水泥浆进入内管2a’并到达底部后,在注水泥浆过程中的压力作用下推动小球,使小球下部的弹簧压缩,从而将小球顶到图中插座1c’下部,使得水泥浆经插头2b'通过插座1c’进入插座1c’下方环空的通道。这样,水泥浆即可从插头2b’中的圆柱孔2b1’进入套管1a’下方,再接着通过套管鞋1b’中心圆孔出来返至套管1a’外的井壁环空3’。随着水泥浆的不断注入,井壁环空3’中水泥浆逐渐增多,水泥浆表面也向井口提升。钻井液密度比水泥浆低,在井壁环空3’中的水泥浆不断增多的过程中,钻井液位于水泥浆表面之上,并随着水泥浆表面向井口提升的过程不断的被顶替出。待水泥浆充满套管1a’和井壁环空3’之后,钻井液基本被顶替出,此时停止注水泥浆,将内管柱2’连同方钻杆4’一并起出。此时小球在下部弹簧的作用力和环空水泥浆液柱的压力共同作用下与插头2b’紧密闭合,从而套管柱1’实现自密封。等候水泥自然凝结,在水泥的凝结作用下,使得套管柱1’与井壁固定在一起,以完成固井作业。
上述现有技术中,在所述大直径表层套管固井阶段,下入套管柱1’时,套管柱1’相对于井壁不易居中。套管柱通过联顶节固定连接到钻台上,且在固井过程中,套管柱1'相对井壁位置保持固定不变。这样,如图2所示,在套管柱相对于井壁不居中的情况下,环空部分出现宽间隙段M和窄间隙段N。打入井底的水泥浆为半固体状,随着顶替过程水泥浆会在间隙中缓慢流动。相对来说,宽间隙段M阻力较小,因此水泥浆较容易通过;而窄间隙段N阻力较大,水泥浆较难以通过。对于窄间隙段N来说,水泥浆通过的阻力大,因此这时水泥浆会优先向宽间隙段M流动,从而在窄间隙段N留下未填充水泥浆的空隙。这样,在未填充水泥浆的空隙处,仍然存在钻井液。待填充了的水泥浆自然凝固之后,上述空隙仍存在,因此最终成型的井并不是全部由水泥构成的环形井。运用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固井装置及其作业方式成型的井由于存在上述空隙,严重影响了最终成型的井的强度,固井质量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固井装置,以提高固井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固井装置,包括套管柱和内管柱,其中,
所述套管柱包括套管和旋转过桥;所述旋转过桥整体为中心具有贯通孔的圆柱体;所述套管内表面与旋转过桥外表面通过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方式连接;
所述内管柱包括内管和双级扣短节;所述双级扣短节整体为中心具有贯通孔的圆柱体;所述内管内表面与双级扣短节外表面通过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方式连接;
其中,所述双级扣短节的外表面与旋转过桥贯通孔的内表面通过可拆卸的固定方式连接;所述内管柱通过双级扣短节与旋转过桥之间的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方式设置在套管柱内;
所述双级扣短节上端设置有用于连接方钻杆的接口,所述方钻杆转动时,在方钻杆带动下通过该接口带动与所述方钻杆相连的双级扣短节转动,并通过旋转过桥带动套管柱旋转。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包括螺纹连接。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旋转过桥贯通孔的内表面和双级扣短节外表面之间的螺纹连接为梯形螺纹连接。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双级扣短节的外表面与旋转过桥贯通孔的内表面通过可拆卸的固定方式连接,具体通过旋转过桥贯通孔内表面的上部设置的内螺纹与双级扣短节外表面设置的外螺纹进行连接。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旋转过桥贯通孔下部为圆柱孔。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套管内表面与旋转过桥外表面通过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方式连接,具体通过旋转过桥外表面设置的外螺纹与套管连接。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双级扣短节上端设置的用于连接方钻杆的接口设有内螺纹。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管内表面与双级扣短节外表面通过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方式相连,具体通过双级扣短节外表面设置的外螺纹与内管连接。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旋转过桥上部内螺纹的内径比下部圆柱孔的内径大。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双级扣短节的中部外径大于内管的外径,小于旋转过桥下部圆柱孔的内径。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旋转过桥的外螺纹和所述双级扣短节的内螺纹和外螺纹均为锥形螺纹。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井装置还包括弹性扶正器,套装在所述套管外侧。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扶正器上下设置有圆环端面,所述圆环端面上配有滚柱,所述滚柱与套管接触。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套管下端还连接引鞋或连接浮鞋或依次连接阻流环和引鞋。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阻流环距离内管下端为0.4米至0.6米。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优点是:所述固井装置,可以实现注水泥浆过程中套管柱的旋转,提高顶替效率,从而提高固井质量;同时弹性扶正器保证了套管柱的居中,降低了旋转套管柱所需的扭矩值,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双级扣短节和旋转过桥位于套管柱的上部,为上密封方式,且所述双级扣短节和旋转过桥之间采用了高强度的梯形螺纹连接和密封,提高了密封承压能力。另外由于内管柱的所有部件和旋转过桥可重复使用,因此所述固井装置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插管固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插管固井水泥浆顶替钻井液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固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固井装置的旋转过桥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固井装置的双级扣短节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固井装置的弹性扶正器主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固井装置的弹性扶正器俯视图;
图8是旋转套管提高顶替效率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固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详细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固井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如图3所示,包括套管柱1、内管柱2和附件3。所述套管柱1包括套管11、旋转过桥12。所述内管柱2包括内管21和双级扣短节22。所述附件3包括弹性扶正器31、引鞋32和阻流环33。
其中所述套管11选用油、气井固井专用的钢管。所述套管11的上端设有锥形内螺纹,与旋转过桥12通过螺纹相连。所述套管11的下端设有锥形外螺纹,与阻流环33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套管11在固井过程中,与水泥环胶结凝固后,可用于封隔油、气和水层,保护井壁,防止井喷或井壁倒塌。
所述旋转过桥12,如图4所示,具有圆柱主体。所述旋转过桥12内部设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可以分为两部分,上部设有内螺纹121,下部为圆柱孔。所述旋转过桥12外部也主要分为两部分,上部为圆柱段,下部设有锥形外螺纹122。所述上部内螺纹121用于连接双级扣短节22,且两者配合处的螺纹可为高强度的梯形螺纹,保证了施工过程中所需承受的应力,提高了连接和密封的可靠性。下部锥形外螺纹122用于连接套管11。所述锥形外螺纹122的尺寸根据与之配合的套管11锥形内螺纹的尺寸设置。所述内螺纹121段可以设置为等于下部圆柱孔的内径。所述内螺纹121段也可以设置为比下部圆柱孔的内径大,所述上部内螺纹121段与下部圆柱孔段通过倒角过渡。所述上部内螺纹121段比下部圆柱孔内径大的结构,可以避免双级扣短节22在下入的过程中对所述旋转过桥12的内螺纹121段造成损伤,同时所述倒角位置处可以承受双级扣短节22本身及与之相连的内管21的重量,防止在方钻杆4与双级扣短节22连接失效,同时所述旋转过桥12和双级扣短节22之间的螺纹失效的情况下,所述内管21掉下的可能。
所述阻流环33,整体为一中空短圆柱体,内部设有小球和与之相连接的弹簧。所述小球和弹簧设置在阻流环33的水泥通道内。所述阻流环33外部设有螺纹。上部外螺纹与套管11连接,下部外螺纹与引鞋32连接。使用时,所述内部结构根据外界压力的变化,使得与弹簧相连接的小球上下位置的变化,实现中空水泥浆通道的开启和关闭。所述小球关闭水泥浆通道时可以防止水泥浆倒返。
所述引鞋32,上部为中空短圆柱体,设有内螺纹,下部为中空半球体,在球体最下端开有一圆孔。所述引鞋32的内螺纹用于和阻流环33连接。所述圆孔为套管柱1内水泥浆与外界连通的出口。所述引鞋32下部为中空半球体的结构,能够引导套管柱1顺利下到井内,防止套管11插入井壁岩层,减少了下井阻力。
所述内管21,设置在套管11的内部。所述内管21的上部设有内螺纹,与双级扣短节22相连接。所述内管21下部离阻流环33距离为0.4米至0.6米。所述内管21主要用于提供水泥浆通道,通过与阻流环33设置合理的距离,保证套管11内具有合理的水泥浆高度。
所述双级扣短节22,如图5所示,整体为一圆柱体。所述双级扣短节22内部设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主要分为两段,上部设有内螺纹221,下部为圆柱孔。所述内螺纹221为锥形螺纹,用于连接与之配合的方钻杆4。所述内螺纹221的尺寸根据与之连接的方钻杆4下部的外螺纹设置。所述双级扣短节22外部主要分为三段,上部设有外螺纹222,中部为光滑圆柱,下部设有锥形外螺纹223。所述上部外螺纹222用于连接旋转过桥12。所述下部锥形螺纹223用于连接内管21。所述下部锥形外螺纹223的尺寸依据与之连接的内管21上部的内螺纹尺寸设置。所述双级扣短节22中部外径可以设置为等于内管21的外径,并可以设置为等于旋转过桥12下部圆柱孔的内径。此外,所述双级扣短节22中部外径还可以设置为大于内管21的外径,并还可以设置为小于旋转过桥12下部圆柱孔的内径。所述双级扣短节22直径变化处均可设置倒角过渡。所述双接口短节22中部径大于内管21的外径,且小于旋转过桥12下部圆柱孔的内径的结构,可使双级扣短节22和与之连接的内管21从上之下直径递减,以便于内管柱2更顺利的下入到旋转过桥12内。此外所述双级扣短节22中部外径小于旋转过桥12下部圆柱孔的内径的结构,也利于配合旋转过桥12内螺纹121段比下部圆柱孔内径大的结构。
所述固井装置中双级扣短节22上端连接的方钻杆4整体为一中空变截面柱体。两端为圆柱形,中间段为方形。内部设有贯通孔,用于水泥浆的流通。所述方钻杆4下端设置有锥形外螺纹。所述方钻杆4下端与双级扣短节22相连。所述方钻杆4上端与钻机转盘相连。使用时,所述钻机转盘把扭矩传送给方钻杆4,通过方钻杆4再把扭矩传递给与之连接的固井装置。
本实用新型固井装置的第一实施例还可以包括弹性扶正器31,如图6所示。所述弹性扶正器31上下圆环端面上均设置有滚柱311。所述弹性扶正器31上下圆环端面之间通过设置弹性片312连接为一整体。如图7所示,所述滚柱311沿轴向均布,总数可以为8个。所述弹性片312也沿轴向均布,并且可与所述滚柱311位置对齐。所述弹性片312的数量可以为四片。所述弹性扶正器31的上下圆环端面直径略大于套管11的外径。在下入套管柱1时,所述弹性扶正器31套在所述套管11上。所述弹性扶正器31有利于套管柱1在井内保持居中,避免套管柱1与井壁直接接触。所述滚柱311靠近中心一侧略突出于圆环端面,在旋转套管柱1时,滚柱141相对于套管柱1滚动,而弹性扶正器31本身相对于井壁不旋转。所述弹性扶正器可以减少套管柱1所需的旋转扭矩。
本实施例中,方钻杆4、内管柱2和套管柱1各部分之间通过螺纹连接为一整体。固井期间可以利用与方钻杆4相连的钻机转盘旋转方钻杆4,从而带动套管柱1和内管柱2旋转。所述套管柱1旋转时,能够提高套管柱1外部水泥浆的顶替效率,提高固井质量。所述顶替效率是指实际被顶替出的钻井液与理论计算出的应该被顶替出的钻井液的比值,是衡量固井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顶替效率高,说明未填充的水泥浆空隙少,固井质量高。
所述提高顶替效率的机理为:由于钻井液是用来携带岩石颗粒的有一定化学配比的专用液体,其本身密度比水泥浆的密度小,钻井液层在水泥浆层的上面。再加上述钻井液具有一定的粘性,该粘性使得钻井液附着在套管11壁上。当旋转套管11时,通过这种粘滞作用,使得钻井液随着套管11一起旋转。特别是当环空窄间隙处有滞留或流动较慢的钻井液时,旋转套管11可将附着在套管11上的钻井液带进环空的较宽间隙处,而宽间隙的水泥浆却因旋流作用而被挤入窄间隙。从而使偏心环空各间隙的钻井液被流动的水泥浆均匀顶替走,提高了顶替效率。如图8所示,为旋转套管提高顶替效率的示意图。
在表层套管固井阶段,套管11相对井壁B不易居中,通常存在窄间隙段。如图8-(a)所示为套管11不旋转的状态。在套管11和井壁B的环形空间内,套管11相对于井壁B居中度不高,水泥浆A很难把窄间隙处的钻井液D顶替走。水泥浆A会优先向宽间隙流动,从而绕过窄间隙段,造成此处钻井液D未被顶替走。最终影响了固井质量。但是如图8-(b)所示,当套管11开始顺时针旋转时,粘附在套管11壁上的钻井液D会随着套管11一起进入宽间隙段。而宽间隙段的水泥浆A因旋流作用进入窄间隙段。所述进入宽间隙段的钻井液D会被缓慢向上流动的水泥浆A顶替走。重复上述旋转顶替后,可能窄间隙处的钻井液D还剩下小部分8-(c)所示。随着套管柱周期性旋转,循环上述顶替过程,直至窄间隙处的钻井液D基本被顶替走,达到如图8-(d)所示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方钻杆4、内管柱2和套管柱1各部分之间通过螺纹连接为一整体。固井期间,方钻杆4连接到钻机转盘上。通过操作方钻杆4即可实现所述固井装置的旋转、悬挂、提升和下入操作,而不必单独用联顶节对套管柱1进行悬挂操作。因此可以节省固井过程中所需的设备,简化操作步骤。
本实施例中,所述套管柱1和内管柱2之间通过旋转过桥12和双级扣短节22设置具有高强度的梯形螺纹实现连接和密封。所述密封结构强度高、承压能力好。而且所述密封结构位于套管柱1的顶部,为上密封方式,可以便于观察整个装置的密封情况。在注水泥过程中,当下部阻流环33没有失效时,所述阻流环33在环空的液柱压力下,使得小球关闭水泥浆通道,可实现防止钻井液和水泥浆的倒返。当下部阻流环33失效时,钻井液和水泥浆可能会返至环空区间。所述环空区间由于是上部密封的结构,内部空间是一定的。当液柱倒返时所述空间被有限压缩,到一定高度,液柱在上部空气压力作用下,停止上返。因此所述套管柱1上密封结构与下部的阻流环33共同作用,可有效防止固井过程中钻井液和水泥浆倒返。
本实施例中,在下套管柱1的过程中,可根据施工需要每隔30-50米套装一个弹性扶正器31。在施工过程中,在转动套管柱1时弹性扶正器31与井壁接触不转动,而套管柱1相对于弹性扶正器31转动。所述弹性扶正器31一方面可以实现套管柱1在井内居中,避免套管柱1与井壁直接接触。另一方面由于弹性扶正器31上滚柱的滚动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在旋转套管柱1过程中套管柱1与弹性扶正器31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进而减少旋转套管柱1在井口所需施加的旋转扭矩。所述滚动作用,可以避免由于扭矩骤增,超过上部螺纹连接能够承受的极限,导致套管柱1落入井底的风险,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内管21、双级扣短节22、方钻杆4、旋转过桥12和套管11有连接的位置均采用的螺纹连接方式,为可拆卸连接,所以内管柱21、双级扣短节22、方钻杆4和旋转过桥12未和水泥环胶结的部分都可以在固完井后拆下来重复使用,因此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固井装置在施工过程中,首先把所述内管柱2下入套管柱1内,下至距离阻流环33为0.4米至0.6米的位置。在双级扣短节22与旋转过桥12连接密封后,接着开泵。水泥浆从方钻杆4的圆形通孔进来,流经双级扣短节22内部通孔,再流到内管柱2内。所述水泥浆由内管柱2顶部流向内管柱2底部,最后在套管11内形成一段液柱。当液柱的高度足以顶开阻流环33内部的小球时,所述液柱压力把阻流环33内的圆球顶开,水泥浆流经引鞋32通过其圆孔流出,从而连通套管柱1内外空间,形成注水泥浆通道。随后启动钻机转盘,带动方钻杆4旋转套管柱1,利用套管柱1的旋转带动套管柱1与井壁之间环空内的水泥浆旋转上返,实现有效驱替钻井液上返,最终达到提高顶替效率的目的,保证套管柱1与井壁间的固井质量。
本实用新型固井装置的第二实施例如图9所示,包括套管柱1、内管柱2和附件3。所述套管柱1包括套管11、旋转过桥12。所述内管柱2包括内管21和双级扣短节22。所述附件3包括弹性扶正器31、引鞋32、变扣接头34和软管35。
所述第二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区别之处在于所述内管21下端通过变扣接头34连接了软管35,而套管11直接和引鞋32连接,省去了阻流环33。所述套管柱1和内管柱2部分以及附件3中弹性扶正器31和引鞋32均与第一实施例一致。
其中所述变扣接头34用于连接内管21和软件35的中间过渡连接元件。所述变扣接头34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具有外螺纹,用于和内管21的内螺纹连接;下部具有内螺纹,用于和软件35的外螺纹连接。
所述软管35的直径小于所述内管21的直径,因此需要变扣接头34作为中间过渡元件来将所述软管35与内管21连接。所述软管35其长度可根据井深进行调节。所述软管35上端具有外螺纹,用于配合连接变扣接头。所述软管35可为PVC软管。
本第二实施例所述装置省去了阻流环33,在施工过程中,正常情况下,所述上密封的方式可以保证水泥浆的正常流动。若上密封失效,导致水泥浆倒返,则倒返的水泥浆可能会和软管35胶结在一起,把所述软管35留在井下。在后期施工过程中,由于软管35本身较软,容易被钻除,因此不会对后期钻井产生影响。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的固井装置按照如图9所示安装后,在操作时,首先用变扣接头34把软管35连接到内管21上,然后把内管柱2下入套管柱1内。在双级扣短节22与旋转过桥12连接密封后,接着开泵。水泥浆从方钻杆4的圆形通孔进来,流经双级扣短节22内部通孔,再流到内管柱2内。所述水泥浆由内管柱2顶部流向内管柱2底部,然后流经通过变扣接头34与内管21连接的软管35内。当水泥浆从软管35流出后,流到引鞋32内,从引鞋32的圆孔流出,从而连通套管柱1内外空间,形成注水泥浆通道。随后启动钻机转盘,带动方钻杆4旋转套管柱1,利用套管柱1的旋转带动套管柱1与井壁之间环空内的水泥浆旋转上返,实现有效驱替钻井液上返,最终达到提高顶替效率的目的,保证套管柱1与井壁间的固井质量。
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在于所述阻流环33和引鞋32用浮鞋替代,其他元件都与实施例1相同。所述浮鞋为所述阻流环33和引鞋32组合后一体化的结构,功能上所述浮鞋是所述阻流环33和引鞋32两者的叠加。

Claims (15)

1.一种固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管柱(1)和内管柱(2),其中,
所述套管柱(1)包括套管(11)和旋转过桥(12);所述旋转过桥(12)整体为中心具有贯通孔的圆柱体;所述套管(11)内表面与旋转过桥(12)外表面通过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方式连接;
所述内管柱(2)包括内管(21)和双级扣短节(22);所述双级扣短节(22)整体为中心具有贯通孔的圆柱体;所述内管(21)内表面与双级扣短节(22)外表面通过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方式连接;
其中,所述双级扣短节(22)的外表面与旋转过桥(12)贯通孔的内表面通过可拆卸的固定方式连接;所述内管柱(2)通过双级扣短节(22)与旋转过桥(12)之间的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方式设置在套管柱(1)内;
所述双级扣短节(22)上端设置有用于连接方钻杆(4)的接口,所述方钻杆(4)转动时,在方钻杆(4)带动下通过该接口带动与所述方钻杆(4)相连的双级扣短节(22)转动,并通过旋转过桥(12)带动套管柱(1)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方式包括螺纹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过桥(12)贯通孔的内表面和双级扣短节(22)外表面之间的螺纹连接为梯形螺纹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级扣短节(22)的外表面与旋转过桥(12)贯通孔的内表面通过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方式连接,具体通过旋转过桥(12)贯通孔内表面的上部设置的内螺纹(121)与双级扣短节(22)外表面设置的外螺纹(222)进行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过桥(12)贯通孔下部为圆柱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11)内表面与旋转过桥(12)外表面通过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方式连接,具体通过旋转过桥(12)外表面设置的外螺纹(122)与套管(11)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级扣短节(22)上端设置的用于连接方钻杆(4)的接口设有内螺纹(221)。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21)内表面与双级扣短节(22)外表面通过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方式连接,具体通过双级扣短节(22)外表面设置的外螺纹(223)与内管(21)连接。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过桥(12)上部内螺纹(121)的内径比下部圆柱孔的内径大。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级扣短节(22)的中部外径大于内管(21)的外径,小于旋转过桥(12)下部圆柱孔的内径。
11.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所述的固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过桥(12)的外螺纹(122)和所述双级扣短节(22)的内螺纹(221)和外螺纹(223)均为锥形螺纹。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扶正器(31),套装在所述套管(11)外侧。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固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扶正器(31)上下设置有圆环端面,所述圆环端面上配有滚柱(311),所述滚柱(311)与套管(11)接触。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11)下端还连接引鞋(32)或连接浮鞋或依次连接阻流环(33)和引鞋(32)。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固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流环(33)距离内管(21)下端为0.4米至0.6米。
CN201320573230.8U 2013-09-16 2013-09-16 一种固井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5154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73230.8U CN203515464U (zh) 2013-09-16 2013-09-16 一种固井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73230.8U CN203515464U (zh) 2013-09-16 2013-09-16 一种固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515464U true CN203515464U (zh) 2014-04-02

Family

ID=50374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573230.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515464U (zh) 2013-09-16 2013-09-16 一种固井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51546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31552A (zh) * 2018-04-09 2018-07-2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拉应力强化装置
CN111535756A (zh) * 2020-04-28 2020-08-14 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自居中式旋转导引装置
CN113374420A (zh) * 2020-02-25 2021-09-1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套管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31552A (zh) * 2018-04-09 2018-07-2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拉应力强化装置
CN108331552B (zh) * 2018-04-09 2024-04-1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拉应力强化装置
CN113374420A (zh) * 2020-02-25 2021-09-1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套管
CN111535756A (zh) * 2020-04-28 2020-08-14 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自居中式旋转导引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567960U (zh) 漂浮下套管管串
CN101864925B (zh) 一种免钻式分级箍及工艺
CN106661927A (zh) 接合输送的完井工具和操作
CN108301785B (zh) 一种防砂完井管柱及方法
CN107762444B (zh) 一种用于固井防砂的一体化管柱及使用方法
CN100538003C (zh) 膨胀式筛管悬挂方法
CN203515464U (zh) 一种固井装置
CN103573229B (zh) 一种裸眼采油工艺及其分隔管柱
CN103422846B (zh) 裸眼水平井完井压裂一体化管柱
CN208347705U (zh) 一种深井固井施工用组合件
CN103573226A (zh) 一种完井防砂工艺及其防砂管柱
CN206495668U (zh) 带压出砂井冲防一体化管柱
CN203420698U (zh) 裸眼水平井完井压裂一体化管柱
CN206830131U (zh) 一种注水井用沉砂定压单流阀
CN205477525U (zh) 水平井漂浮下套管管柱
CN103573200A (zh) 一种洗井工艺及其设备
CA2065338A1 (en) Well casing flotation device and method
CN208830969U (zh) 采油及注水管柱
CN104563873A (zh) 一种井下套管动力导向装置
CN201851076U (zh) 座封型回接插入头
CN207879289U (zh) 修井反循环捞砂用沉砂筒
CN115538975A (zh) 多点出水油井的堵漏采油装置及堵漏采油方法
CN102337872A (zh) 水平井一级三段集成配水管柱
CN202023504U (zh) 一种旋转偏心式套管内钻孔装置
CN205638337U (zh) 一种管柱全通径堵塞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2

Termination date: 202109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