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98544U - 一种转杯纺纱机的转杯间隙调节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杯纺纱机的转杯间隙调节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498544U CN203498544U CN201320514455.6U CN201320514455U CN203498544U CN 203498544 U CN203498544 U CN 203498544U CN 201320514455 U CN201320514455 U CN 201320514455U CN 203498544 U CN203498544 U CN 20349854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volving cup
- bearing block
- adjustment structure
- rotor
- leaf sp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杯纺纱机的转杯间隙调节结构,包括减震套和转杯,转杯通过转杯结合件安装在减震套内,减震套则安装在轴承座的安装孔内,其特征在于:轴承座的后部设有调节板,调节板通过竖直设置的销子转动连接在轴承座上,轴承座的后部开有与安装孔的后部相通的缺口,位于销子右侧的调节板前端面穿过缺口伸入安装孔内并与转杯结合件的后端面接触,轴承座的竖直壁上螺纹连接有沿前后方向设置推顶螺钉,推顶螺钉的后端与位于销子左侧的调节板前端面接触。操作者可在纺纱机的前端旋转推顶螺钉,推顶螺钉能推动调节板,调节板推动转杯结合件产生前后移动,转杯结合件的前后移动会带动减震套及转杯一起前后移动,达到调节转杯间隙的目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杯纺纱机的纺纱器,尤其涉及一种转杯纺纱机的转杯间隙调节结构。
背景技术
转杯纺纱是一种发展较快的新型纺纱设备,转杯纺纱机随着转杯转速不断往更高的速度发展,对转杯和减震套的安装固定方式要求更高,转杯后端的转杯结合件上都会套设有减震套以起到减震,转杯结合件为轴承结构,一般包括转杯轴、滚珠和外圈,转杯轴穿设在外圈内,转杯结合件的外圈和转杯轴之间设有前述滚珠,外圈相当于轴承的外圈,转杯轴相当于轴承的内圈,转杯紧配在转杯轴的前端。减震套则主要由内套筒、外套筒,内套筒和外套筒之间的两端设有起到减震作用的减震组件并连成一体。组装后减震套中的内套筒套设在转杯结合件的外圈上,减震套和转杯结合件的外圈之间通过螺钉固定。减震套结构可参考专利号为CN200710023328.5(公开号为CN101070648A)的中国发明专利《减震套》,及专利号为ZL200720072457.9(公告号为CN201087225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转杯纺纱机的减震套》,它们所披露的减震套结构。
现有转杯和减震套的固定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采用螺丝抱紧的方式,定位可靠但装取纺杯麻烦。还有一种采用压紧方式,先将转杯的转杯轴装入减震套内,用紧定螺钉固定,如一专利号为ZL201220175353.1(公告号为CN20257671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转杯纺纱机的减震套结构》披露了这样一种减震套的安装结构,先将转杯结合件装入减震套内,减震套和转杯结合件中的外圈通过紧定螺钉固定,然后将减震套装入轴承座内,转杯轴的后端伸出轴承座的后部供传动结构连接,再利用压块压住减震套的外套筒的外周面,通过对减震套的外套筒的压紧,实现转杯和减震套在轴承座中的定位,防止减震套及转杯的轴向窜动。当需要调整转杯的轴向位置时,只需松开压块,移动减震套然后再用压块压紧,以达到转杯定位及方便调整的需要。
转杯纺纱机的转杯间隙是指转杯与输纤上通道之间的距离。现有转杯纺纱机纺纱器转杯间隙调节靠螺纹连接在轴承座1’背面的螺钉2’直接顶转杯结合件中的轴承后端面,如图10所示,也即用螺钉2’直接顶转杯结合件中的外圈的后端面。这种调节方式需在纺纱器后端操作,在设备上操作麻烦,调节精度低,费时费力。
由于减震套与轴承座内孔的配合间隙较小,所以对减震套中外套筒的直径尺寸角度比较高。目前多采用磨削加工来达到外套筒的尺寸要求,故外套筒表面比较光滑,摩擦系数较低,当高速运转的转杯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积尘严重等原因导致转杯动平衡变差,震动很大时,压块就很难压住减震套,转杯就会连通减震套产生轴向窜动,致使高速转动的转杯与输纤通道相互摩擦,使昂贵的转杯和输纤通道被损坏。因此如何提高减震套固定的可靠性,防止转杯的轴向窜动显得非常重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够有效调节转杯间隙的转杯纺纱机的转杯间隙调节结构,其在纺纱机的前端便可进行调节,而且调节方便。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转杯纺纱机的转杯间隙调节结构,包括减震套和转杯,转杯通过转杯结合件安装在减震套内,所述减震套则安装在轴承座的安装孔内,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的后部设有调节板,该调节板通过竖直设置的销子转动连接在轴承座上而能前后摆动,轴承座的后部开有与安装孔的后部相通的缺口,位于销子右侧的调节板前端面穿过缺口伸入安装孔内并与转杯结合件的后端面接触,所述轴承座的竖直壁上螺纹连接有沿前后方向设置推顶螺钉,推顶螺钉的后端与位于销子左侧的调节板前端面接触。
为进一步确保螺钉在正常工作时不松动,上述推顶螺钉上螺纹连接有第一锁紧螺母,该第一锁紧螺母能与轴承座的竖直壁前端面接触。
进一步改进,上述减震套的外周面上开有凹槽,凹槽内嵌设有卡圈,所述轴承座底部活动穿设有顶柱,顶柱的下端由顶持结构顶持以使顶柱的上端压紧所述卡圈。当转杯高速运转时,转杯有带动减震套在轴承座中发生滑移,但由于减震套的凹槽处安装有卡圈,并且顶柱同轴承座公差配合而能上下移动,顶柱头端嵌入卡圈,有效防止了转杯和减震套的组件在轴承座中产生滑移,而卡圈可采用与减震套不同材质的材料制成,顶柱对卡圈的定位相比对减震套的定位更为方便且牢靠,无需额外对减震套外表面进行加工便可实现对减震套在轴承座内的固定,具有结构紧凑、稳定性高、易于高速运转的优点。
上述顶柱的上端具有呈圆锥状的顶针部,所述卡圈为尼龙卡圈。顶针部能与卡圈更紧密抵触,对减震套的定位更为稳妥。尼龙卡圈具有一定的强度,同时又能让顶柱上的顶针部刺入卡圈内,实现对卡圈的定位,当然卡圈也可采用其它材质制成,如橡胶。
上述凹槽为环形槽,所述卡圈为具有开口的环状。该卡圈便于卡入凹槽内,安装时将卡圈扳开外张,对照凹槽,卡圈在自身弹性力的作用下卡入并抱紧凹槽的底面,完成卡圈的安装。
上述卡圈的内周壁上具有径向凸起的定位柱,所述凹槽的底面上开有供所述的定位柱插设的定位孔。通过定位柱与定位孔的定位,使卡圈与减震套相对定位,不会相对凹槽偏转,确保顶柱的上端是顶持在卡圈的外表面。
上述顶持结构包括板簧和顶块,所述板簧一端固定在轴承座的下部并位于顶柱的下方,所述顶块安装在该板簧上,所述顶块在板簧的作用下保持向上推顶所述顶柱底部的趋势。板簧有一定的弹性力,顶块在板簧的作用下始终保持上移的弹性力,使顶柱与卡圈紧密结合。
上述板簧的一端和轴承座一侧的底部之间垫设有垫块,有螺栓穿过板簧、垫块和轴承座底部后与螺母螺纹连接。该结构方便将板簧一端固定,同时通过对垫块厚度的选择,能调节板簧自身的预紧弹力,垫块越薄,板簧对顶柱的底端施加向上的弹力越大。
上述轴承座的底部设有能推动板簧一侧向上翘起的调节结构,所述调节结构包括转动连接在轴承座下部的把手,该把手能绕自身轴线旋转,把手上连接有能随把手一起旋转的偏心轮,偏心轮的内侧为与板簧接触配合的接触平面,在偏心轮向上偏转90°的状态下,板簧的下端面搁置在所述接触平面上。通过转动把手使偏心轮的长半径部分向上翘起,而板簧搁置在所述接触平面上,相当于使板簧的另一端向上翘起,板簧对顶柱施加的向上弹力越大,顶柱对减震套的轴向定位越牢靠。
上述板簧上开有条形孔,顶块的下端穿设在条形孔内并能沿条形孔左右滑移,顶块的下端穿过条形孔后与第二锁紧螺母螺纹连接而固定在条形孔内,顶块的上端面为由左至右逐渐向上倾斜的斜面。该结构能通过调节顶块在条形孔内的位置,实现顶块相对板簧的左右位置的调节,让顶柱的下端面与顶块所在斜面的高度位置不同,完成顶柱上下位置的微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操作者可在纺纱机的前端旋转推顶螺钉,通过螺纹传动原理,推顶螺钉能前后滑移推动调节板,使调节板以销子为圆心产生一定角度的摆动,因调节板其中一端紧贴着转杯结合件的后端面,故调节板能推动转杯结合件产生前后移动,转杯结合件的前后移动会带动减震套及转杯一起前后移动,达到调节转杯间隙的目的,调节过程相对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背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沿板簧长度方向上的竖直立体结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沿转杯轴长度方向上的竖直立体结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沿推顶螺钉长度方向上的水平立体结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减震套通过转杯结合件与转杯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卡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减震套中外套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现有转杯纺纱机的转杯间隙调节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
一种转杯纺纱机的转杯间隙调节结构,包括减震套1和转杯2,转杯2通过转杯结合件3安装在减震套1内,减震套1则安装在轴承座5的安装孔51内。
减震套1主要由外套筒11、内套筒12,内套筒11和外套筒12之间的前后两端设有起到减震作用的减震组件13并连成一体,外套筒11的外周面形成减震套1的外周面。
转杯结合件3一般包括转杯轴31和外圈32,转杯轴31穿设在外圈32内,转杯结合件3的外圈32和转杯轴31之间设有滚珠33,外圈32相当于轴承的外圈,转杯轴31相当于轴承的内圈,转杯2紧配在转杯轴31的前端。减震套1和转杯结合件3的外圈32之间通过螺钉14固定。
以上为减震套安装结构的常规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改进点在于:轴承座5的后部设有调节板6,该调节板6通过竖直设置的销子4转动连接在轴承座5上而能前后摆动,轴承座5的后部开有与安装孔51的后部相通的缺口52,位于销子4右侧的调节板6前端面穿过缺口52伸入安装孔51内并与转杯结合件3的后端面321接触,转杯结合件3的后端面321即为外圈32的后端面,轴承座5的竖直壁53上螺纹连接有沿前后方向设置推顶螺钉7,推顶螺钉7的后端与位于销子4左侧的调节板6前端面接触。推顶螺钉7上螺纹连接有第一锁紧螺母71,该第一锁紧螺母71能与轴承座的竖直壁53前端面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改进点在于:减震套1的外周面上开有呈环状的凹槽111,即该凹槽111设置在减震套1的外套筒11的外周面上,凹槽111内嵌设有卡圈8,卡圈8为具有开口的环状,本实施例中的卡圈8为尼龙卡圈,当然卡圈也可采用其它材质制成,如橡胶。卡圈8的内周壁上具有径向凸起的定位柱81,凹槽111的底面上开有供定位柱81插设的定位孔112。
轴承座5上活动穿设有顶柱9,该顶柱9的下端由顶持结构顶持以使顶柱9的上端压紧前述卡圈8。顶柱9的上端具有呈圆锥状的顶针部91。
顶持结构包括板簧10和顶块15,板簧10一端固定在轴承座5的下部并位于顶柱9的下方,顶块15安装在该板簧10上,顶块15在板簧10的作用下保持向上推顶顶柱9底部的趋势。板簧10的一端和轴承座5一侧的底部之间垫设有垫块16,有螺栓17穿过板簧10、垫块16和轴承座5底部后与螺母18螺纹连接。板簧10上开有条形孔101,顶块15的下端穿设在条形孔101内并能沿条形孔101左右滑移,顶块15的下端穿过条形孔101后与第二锁紧螺母102螺纹连接而固定在条形孔101内,顶块15的上端面为由左至右逐渐向上倾斜的斜面151,顶柱9的下端面为球面。
轴承座5的底部设有能推动板簧10一侧向上翘起的调节结构。调节结构包括转动连接在轴承座5下部的把手19,该把手19能绕自身轴线旋转,把手19上连接有能随把手19一起旋转的偏心轮20,偏心轮20的内侧为与板簧10接触配合的接触平面201,在偏心轮201向上偏转90°的状态下,板簧10的下端面搁置在接触平面201上。
要调节转杯间隙,先拧松顶持结构,让顶柱9不再压紧卡圈8,同时拧松第一锁紧螺母71,然后操作者可在纺纱机的前端旋转推顶螺钉7,通过螺纹传动原理,推顶螺钉7能前后滑移推顶调节板6,使调节板6以销子4为圆心产生一定角度的摆动,因调节板6其中一端紧贴着转杯结合件3的后端面,故调节板6能推动转杯结合件3产生前后移动,转杯结合件3的前后移动会带动减震套1及转杯2一起前后移动,达到调节转杯间隙的目的。
由于减震套1的凹槽111处安装有卡圈8,并且顶柱9同轴承座5公差配合而能上下移动,顶柱9头端嵌入卡圈8,有效防止了转杯结合件3和减震套1的组件在轴承座5的安装孔中产生滑移,而卡圈8可采用与减震套1不同材质的尼龙材料制成,另外尼龙材质的卡圈8具有一定的强度,同时又能让顶柱9上的顶针部91刺入卡圈8内,实现对卡圈8的定位,顶柱9对卡圈8的定位相比对减震套1的定位更为方便且牢靠,无需额外对减震套1外表面进行加工便可实现对减震套1在轴承座5内的固定。
通过转动把手19,使偏心轮20的长半径部分向上翘起,而板簧10搁置在接触平面201上,相当于使板簧10的另一端向上翘起,板簧10对顶柱9施加的向上弹力越大。
当要微调顶柱9上下位置时,先拧松锁紧螺母102,这样顶块15便可相对条形孔101左右滑移,实现顶块15相对板簧10的左右位置的调节,让顶柱9的下端面与顶块15所在斜面151的高度位置不同,完成顶柱6上下位置的微调。
Claims (10)
1.一种转杯纺纱机的转杯间隙调节结构,包括减震套(1)和转杯(2),转杯(2)通过转杯结合件(3)安装在减震套(1)内,所述减震套(1)则安装在轴承座(5)的安装孔(51)内,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5)的后部设有调节板(6),该调节板(6)通过竖直设置的销子(4)转动连接在轴承座(5)上而能前后摆动,所述轴承座(5)的后部开有与安装孔(51)的后部相通的缺口(52),所述位于销子(4)右侧的调节板(6)前端面穿过缺口(52)伸入安装孔(51)内并与转杯结合件(3)的后端面(321)接触,所述轴承座(5)的竖直壁(53)上螺纹连接有沿前后方向设置推顶螺钉(7),推顶螺钉(7)的后端与位于销子(4)左侧的调节板(6)前端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杯纺纱机的转杯间隙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顶螺钉(7)上螺纹连接有第一锁紧螺母(71),该第一锁紧螺母(71)能与轴承座的竖直壁(53)前端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杯纺纱机的转杯间隙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套(1)的外周面上开有凹槽(111),凹槽(111)内嵌设有卡圈(8),所述轴承座(5)底部活动穿设有顶柱(9),该顶柱(9)的下端由顶持结构顶持以使顶柱(9)的上端压紧所述卡圈(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杯纺纱机的转杯间隙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柱(9)的上端具有呈圆锥状的顶针部(91),所述卡圈(8)为尼龙卡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杯纺纱机的转杯间隙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11)为环形槽,所述卡圈(8)为具有开口的环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杯纺纱机的转杯间隙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圈(8)的内周壁上具有径向凸起的定位柱(81),所述凹槽(111)的底面上开有供所述定位柱(81)插设的定位孔(112)。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转杯纺纱机的转杯间隙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持结构包括板簧(10)和顶块(15),所述板簧(10)一端固定在轴承座(5)的下部并位于顶柱(9)的下方,所述顶块(15)安装在该板簧(10)上,所述顶块(15)在板簧(10)的作用下保持向上推顶所述顶柱(9)底部的趋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杯纺纱机的转杯间隙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簧(10)的一端和轴承座(5)一侧的底部之间垫设有垫块(16),有螺栓(17)穿过板簧(10)、垫块(16)和轴承座(5)底部后与螺母(18)螺纹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杯纺纱机的转杯间隙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5)的底部设有能推动板簧(10)一侧向上翘起的调节结构,所述调节结构包括转动连接在轴承座(5)下部的把手(19),该把手(19)能绕自身轴线旋转,把手(19)上连接有能随把手一起旋转的偏心轮(20),偏心轮(20)的内侧为与板簧(10)接触配合的接触平面(201),在偏心轮(201)向上偏转90°的状态下,板簧(10)的下端面搁置在所述接触平面(201)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杯纺纱机的转杯间隙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簧(10)上开有条形孔(101),所述顶块(15)的下端穿设在条形孔(101)内并能沿条形孔(101)左右滑移,顶块(15)的下端穿过条形孔(101)后与螺母(102)螺纹连接而固定在条形孔(101)内,顶块(15)的上端面为由左至右逐渐向上倾斜的斜面(15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514455.6U CN203498544U (zh) | 2013-08-22 | 2013-08-22 | 一种转杯纺纱机的转杯间隙调节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514455.6U CN203498544U (zh) | 2013-08-22 | 2013-08-22 | 一种转杯纺纱机的转杯间隙调节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498544U true CN203498544U (zh) | 2014-03-26 |
Family
ID=50329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514455.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498544U (zh) | 2013-08-22 | 2013-08-22 | 一种转杯纺纱机的转杯间隙调节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49854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09862A (zh) * | 2013-08-22 | 2013-11-27 | 宁波冠蓝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转杯纺纱机的转杯间隙调节结构 |
-
2013
- 2013-08-22 CN CN201320514455.6U patent/CN203498544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09862A (zh) * | 2013-08-22 | 2013-11-27 | 宁波冠蓝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转杯纺纱机的转杯间隙调节结构 |
CN103409862B (zh) * | 2013-08-22 | 2015-11-18 | 宁波冠蓝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转杯纺纱机的转杯间隙调节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191350A (zh) | 球体自动研磨机 | |
CN102712075B (zh) | 齿轮系的缓冲机构 | |
CN201018587Y (zh) | 一种电视机的旋转底座 | |
CN104653615A (zh) | 气体动力空气轴承 | |
CN203498544U (zh) | 一种转杯纺纱机的转杯间隙调节结构 | |
CN202192409U (zh) | 通机调速齿轮销轴压装装置 | |
CN109274200B (zh) | 一种电动机输出轴连接轴承组件 | |
CN103409862B (zh) | 一种转杯纺纱机的转杯间隙调节结构 | |
CN201747314U (zh) | 节能采油井口装置 | |
CN103911775A (zh) | 一种带平衡装置的电脑绣花机针杆凸轮机构 | |
CN107587216B (zh) | 一种用于电锭安装的弹性悬挂结构 | |
CN203498545U (zh) | 一种转杯纺纱机的减震套安装结构 | |
CN106624839A (zh) | 旋转轴支撑装置 | |
CN203071775U (zh) | 一种电机运输固定装置 | |
CN207275684U (zh) | 一种新型推料机 | |
CN200967860Y (zh) | 砂线机用偏心轮轴 | |
CN102366874A (zh) | 一种台阶孔端面滚压刀 | |
CN201645255U (zh) | 垂直铣头箱可调式横向滚动装置 | |
CN206306359U (zh) | 一种全电动注塑机 | |
CN101791769A (zh) | 横向丝杆机械支撑装置 | |
CN204658176U (zh) | 一种圆磨机的动力主轴组件 | |
CN205636017U (zh) | 一种针织圆机沉降片调整装置 | |
CN210232504U (zh) | 一种立式钢球磨球机 | |
CN203847627U (zh) | 高性能减震飞轮 | |
CN107295838A (zh) | 双自由度变型孔排种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2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1118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2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1118 |
|
C25 |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