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68871U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68871U
CN203468871U CN201320337965.0U CN201320337965U CN203468871U CN 203468871 U CN203468871 U CN 203468871U CN 201320337965 U CN201320337965 U CN 201320337965U CN 203468871 U CN203468871 U CN 2034688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longitudinal
concave part
region
rear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33796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系井奈美江
根本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688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6887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吸收体(4)具有其横向中央部比其周围区域的厚度厚且向肌肤相对面侧突出的中高部(40),中高部(40)包括通过穿戴时与穿戴者的排泄部相对配置的排泄部相对部(B)沿着纵向延伸、且跨越在纵向上将主体(5)分成两部分的虚拟直线(L1)的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41)。在主体(5)的肌肤相对面(2a)设有:围绕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41)且具有沿着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41)在纵向(X)上延伸的连续的直线状部分(51)的第一凹槽(50);和位于比该第一凹槽(50)的纵向后端(50b)更靠纵向(X)的后侧的第二凹槽(60),第一凹槽(50)和第二凹槽(60)未连接。第二凹槽(60)具有沿着纵向(X)延伸的一对纵凹槽部(61)、(61),且在俯视时呈纵向前侧开放的形状。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中,为了提高防漏性和安装性,一般采用如下方法:在其肌肤相对面侧形成由正面片和吸收体向背面片一侧一体凹陷而成的凹槽。
例如,日本特开2005-177087号公报记载如下:在具备翻折襟翼部和位于比翻折襟翼部更靠后的后方襟翼部的生理用卫生巾中,在其肌肤相对面形成有包围液体吸收区域的压缩槽,且使该压缩槽位于该后方襟翼部的半幅尺寸最大的位置或该位置附近。根据专利文献1,压缩槽所包围的部分向肌肤侧隆起,其隆起部分容易与从阴道口到会阴部和肛门的部位紧贴,且难以从该紧贴部分分离,因此由压缩槽所包围的部分易于捕捉欲沿着胯当部流向后方的经血。另外,日本特开2007-152032号公报记载如下:沿着吸收性物品的长边方向形成一对大致直线状的防漏槽,在该一对防漏槽之间形成圆弧状或ハ字形的防漏槽。
另外,在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中,为了提高与身体的紧贴性和防漏性,一般采用如下方法:在中央部或从中央部到臀部,使吸收体呈凸状凸出形成中高部。
例如,日本特开2003-10240号公报记载如下:一种生理用卫生巾,其具有沿着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纵长连续的隆起部(中高部)和包围该隆起部的压缩槽,该隆起部具有与阴道口接触的前方区域和与臀部抵接的后方区域,按压时,在该前方区域和该后方区域的表面的下沉量不同。另外,日本特开2006-239162号公报记载如下:位于吸收性物品的前方部的前中高部和位于后方部的后中高部分别设置,该前中高部和该后中高部之间形成凹部(凹槽),作为使该前方部或该后方部的变形不相互影响的弯折起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备:包括形成肌肤相对面的正面片、形成非肌肤相对面的背面片和设于两片间的吸收体的主体,具有对应穿戴者的前后方向的纵向和与该纵向正交的横向。所述吸收体具有该吸收体的横向中央部比其周围区域的厚度厚,且向肌肤相对面侧突出的中高部,该中高部包括通过穿戴时与穿戴者的排泄部相对配置的排泄部相对部在纵向上延伸、且跨越在纵向上将所述主体分成两部分的虚拟直线的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在所述主体的肌肤相对面,作为所述正面片和所述吸收体向所述背面片侧一体凹陷而成的凹槽,形成有:围绕所述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且具有沿着该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在纵向上延伸的连续的直线状部分的第一凹槽;和位于比该第一凹槽的纵向后端更靠纵向后侧的第二凹槽,该第一凹槽和该第二凹槽未连接。所述第二凹槽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一对纵凹槽部,且在俯视时呈纵向前侧开放的形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一实施方式的生理用卫生巾的肌肤抵接面侧(正面片侧)的平面图。
图2是示意性表示图1的I-I线截面的剖面图。
图3是示意性表示图1的II-II线截面的剖面图。
图4是示意性表示第一凹槽的纵凹槽部的放大平面图。
图5是示意性表示第一凹槽的后侧横凹槽部的放大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种吸收性物品具有适当的使用位置,只有以设计为能够直接接受经血等排泄液的排泄区域位于适当的位置(例如,与穿戴者的排泄部相对的位置)的方式穿戴,才能充分发挥吸收性物品本来的作用效果,但是在吸收性物品的实际穿戴时,由于穿戴者身体的动作等的影响,排泄区域容易向穿戴者的前后方向产生偏移,特别是存在易于向后方发生偏移的趋势,也存在穿戴者有意如此配置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例如,处于生理期的女性睡觉时穿戴生理用卫生巾的情况下,担心睡觉时经血流向卫生巾后方而漏出(后漏),有时会事先将卫生巾比通常位置靠前地配置,这样的情况,生理用卫生巾成为从穿戴最初就处于比本来适当的穿戴位置靠前方偏移的状态。这样穿戴时的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上的偏移诱发吸收性物品的各部,例如凹槽形成处的变形,在不消除该变形的情况下,成为褶皱,给吸收性物品的合身性、防漏性等带来不良影响。
上述各公报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均在肌肤相对面侧形成有正面片和吸收体向背面片一侧一体地凹陷而成的凹槽,但是,该凹槽的俯视形状、配置等不合适,另外,在形成有中高部的情况下,从与该中高部的关系来看,凹槽的形成并不合适,发生上述的穿戴时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的偏移时,特别是在吸收性物品的后方部,以凹槽为起点容易歪扭,在合身性、防漏性方面存在改进的空间。
本发明涉及一种不易歪扭,合身性和防漏性优越的吸收性物品。
本发明是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备:包括形成肌肤相对面的正面片、形成非肌肤相对面的背面片和设于两片间的吸收体的主体,具有对应穿戴者的前后方向的纵向和与该纵向正交的横向。所述吸收体具有该吸收体的横向中央部比其周围区域的厚度厚,且向肌肤相对面侧突出的中高部,该中高部包括通过穿戴时与穿戴者的排泄部相对配置的排泄部相对部在纵向上延伸、且跨越在纵向上将所述主体分成两部分的虚拟直线的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在所述主体的肌肤相对面,作为所述正面片和所述吸收体向所述背面片侧一体凹陷而成的凹槽,形成有:围绕所述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且具有沿着该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在纵向上延伸的连续的直线状部分的第一凹槽;和位于比该第一凹槽的纵向后端更靠纵向后侧的第二凹槽,该第一凹槽和该第二凹槽未连接,所述第二凹槽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一对纵凹槽部,且在俯视时呈纵向前侧开放的形状。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不易歪扭,合身性和防漏性优越。
下面,参照附图,根据其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生理用卫生巾,说明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本实施方式的卫生巾1如图1~图3所示,具备主体5,该主体包括:形成肌肤相对面的正面片2、形成非肌肤相对面的背面片3和设于两片2、3之间的吸收体4,具有对应穿戴者的前后方向的纵向X和与其正交的横向Y。
详细而言,卫生巾1在纵向X具有:穿戴时与穿戴者的排泄部相对配置的排泄部相对部B、穿戴时比排泄部相对部B更靠穿戴者的腹侧(前侧)配置的前方部A、穿戴时比排泄部相对部B更靠穿戴者的背侧(后侧)配置的后方部C。在此所说的“穿戴时”是指维持通常适当的穿戴位置(该吸收性物品的正确穿戴位置)的状态,不包括吸收性物品处于从该穿戴位置偏移的状态的情况。卫生巾1(主体5)如图1所示,在俯视时为一方向(纵向X)长的形状,实质上为纵长。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肌肤相对面为吸收性物品或其构成部件(例如,主体5)中的在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时朝向穿戴者的肌肤侧的面,非肌肤相对面为吸收性物品或其构成部件中的在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时朝向与肌肤侧相反一侧(衣服侧)的面。另外,纵向X与吸收性物品或其构成部件的长边的方向(长边方向)一致,横向Y与吸收性物品或其构成部件的宽度方向一致。
另外,在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中,排泄部相对部在像本实施方式的卫生巾1这样具有翼部的情况下,通常为在吸收性物品的纵向(吸收性物品的长边方向,图中的X方向)上具有翼部的区域(设于翼部的纵向一方的根部与另一方的根部之间的区域)。没有翼部的吸收性物品的排泄部相对部为,与在将吸收性物品折叠呈单个包装形态时产生的在横向(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图中的Y方向)横穿该吸收性物品的两条折叠线(未图示)中、从该吸收性物品的纵向前端开始数的第一折叠线和第二折叠线所包围的区域相同或比该区域窄的区域。另外,在吸收性物品的纵向长度长,产生三条折叠线(未图示)的情况下,为与从吸收性物品的纵向前端开始数的第一折叠线和第二折叠线所包围的区域、或从该前端开始数的第一折叠线和第三折叠线所包围的区域相同或比该区域窄的区域。
正面片2的沿纵向X的两侧缘如图2所示,在横向Y上位于与吸收体4的沿纵向X的两侧缘相同的位置,或比吸收体4的沿纵向X的两侧缘更靠宽度方向Y的内侧,正面片2收容于吸收体4的沿纵向X的两侧缘所夹着的区域内。吸收体4的沿纵向X的侧缘为吸收体4中最向横向Y突出的缘,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下述下层吸收体45的纵向X的侧缘。另一方面,背面片3如图2和图3所示,覆盖吸收体4的整个非肌肤相对面,且从吸收体4的沿纵向X的两侧缘向横向Y的外侧伸出,与下述侧片(侧防护片)16一同形成侧襟翼部6。
侧襟翼部6如图1所示,在排泄部相对部B朝向横向Y的外侧大幅度伸出,由此,在主体5的沿纵向X的左右两侧延伸设有一对翼部7、7。另外,侧襟翼部6在后方部C也朝向横向Y的外侧大幅度伸出,由此,在主体5的沿纵向X的左右两侧延伸设有一对后方襟翼部8、8。另外,正面片2和背面片3如图1所示,分别从吸收体4的纵向X的前端和后端向纵向X的外侧延伸出,在这些伸出部通过粘接剂、热封、超声波密封等众所周知的接合方法相互接合,形成有端密封部。
主体5的非肌肤相对面(背面片3的非肌肤相对面3b)在穿戴时朝向短裤的裤裆部等衣服侧。在非肌肤相对面3b设有用于将卫生巾1固定于短裤等衣服的裤裆部的粘接部(未图示)。另外,一对翼部7、7的非肌肤相对面设有用于将该翼部7固定于短裤等衣服的外面(非肌肤相对面)的粘接部(未图示)。另外,一对后方襟翼部8、8在卫生巾1的穿戴时配置于衣服的内面(肌肤相对面)上,因此其非肌肤相对面设有粘接部(未图示)。这些粘接部通过在规定位置涂敷热熔粘接剂而形成,在穿戴卫生巾1前,被由膜、无纺布、纸等构成的未图示的剥离片覆盖。
吸收体4如图1~图3所示,具有其横向Y的中央部比其周围区域厚且向肌肤相对面侧(正面片2侧)突出的中高部40,该中高部包括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41,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41通过排泄部相对部B在纵向X上延伸,且跨越在纵向X上将主体5(卫生巾1)分成2部分的虚拟直线L1。本实施方式中的中高部除了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41,还包括后方中高区域42,后方中高区域42比下述第一凹槽50的纵向后端50b更靠纵向X的后侧,且位于下述的构成第二凹槽60的一对纵凹槽部61、61或该纵凹槽部61、61的虚拟延长线L2、L2之间。后方中高区域42的面积比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41的面积小。
更具体而言,吸收体4具备:下层吸收体45,在俯视时为带圆角的大致矩形形状,且从前方部A经由排泄部相对部B遍及至后方部C而延伸;前侧上层吸收体46,其横向Y的长度比下层吸收体45短,即较窄,且在排泄部相对部B配置于下层吸收体45的横向Y的中央部的肌肤相对面上;后侧上层吸收体47,其比下层吸收体45窄,且在后方部C配置于下层吸收体45的横向Y的中央部的肌肤相对面上。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41由前侧上层吸收体46和下层吸收体45的位于前侧上层吸收体46下方的部分形成,后方中高区域42由后侧上层吸收体47和下层吸收体45的位于后侧上层吸收体47下方的部分形成。上层吸收体46、47在俯视时分别为带圆角的大致矩形形状,以使其长边方向与下层吸收体45的纵向X一致的方式配置于下层吸收体45上。在形成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41的两个吸收体45、46之间、形成后方中高区域42的两个吸收体45、47之间、以及吸收体4(下层吸收体45、上层吸收体46、47)与正面片2和背面片3之间可以分别通过粘接剂接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3所示,在主体5的沿纵向X的左右两侧部,至少在排泄部相对部B设有当穿戴时向穿戴者的肌肤侧立起的一对立体褶裥10、10。各立体褶裥10包括:基壁部11;和与该基壁部11的上端部11a连接、且沿着纵向X以拉伸状态配置有弹性部件15的弹性伸缩部12。
进一步说明立体褶裥10,立体褶裥10除了弹性部件15,还包括一个在纵向X上有一定宽度的侧片16,侧片16如图2和图3所示,以具有基壁部11和在其上端部11a连接设置有弹性伸缩部12的形状的方式翻折。因此,将侧片16翻折而形成的立体褶裥10如图2和图3所示,在基壁部11和弹性伸缩部12成为两层结构。构成该两层结构的侧片16、16之间通过未图示的粘接剂接合。
基壁部11在吸收体4的上方与主体5的肌肤相对面(正面片2的肌肤相对面2a)接合,如图2所示,具有以该接合部13作为起点,穿戴时向穿戴者的肌肤侧立起的立起部14。基壁部11的除了立起部14以外的部分沿着吸收体4(下层吸收体45)的沿纵向X的侧缘卷下来,再从吸收体4的该侧缘向横向Y的外侧延伸,该延伸部通过粘接剂或热封等常规的接合手段与背面片3的从吸收体4的该侧缘延伸的延伸部接合。基壁部11(立起部14)与正面片2的接合部13在俯视时为线状,沿着纵向X遍及立体褶裥10的大致全长延伸。接合部13通过涂敷热熔粘接剂等的粘接剂而形成。线状的接合部13可以是沿着纵向X连续涂敷粘接剂而成的连续线,或者也可以是不连续涂敷粘接剂而成的断续线,另外,也可以是直线或曲线。本实施方式中的线状接合部13为直线,且为连续线。
弹性伸缩部12如图2和图3所示,从基壁部11(立起部14)的上端部11a向横向Y的外侧伸出。通过沿着纵向X延伸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弹性部件15以拉伸状态接合固定于侧片16上,由此为弹性伸缩部12赋予伸缩性,其伸缩方向与纵向X一致。弹性伸缩部12(伸缩性未被阻碍的部分)至少遍及整个排泄部相对部B,在本实施方式中,还遍及后方部C和前方部A各自的靠近排泄部相对部B的部分。弹性部件15以拉伸状态配置于构成弹性伸缩部12的两个侧片16、16之间,通过未图示的粘接剂与两侧片16、16接合。沿着纵向X延伸的多个弹性部件15在横向Y上隔开规定间隔配置,从而弹性伸缩部12形成为图1~图3所示的面状,该面状部分(弹性伸缩部12的上面)与卫生巾1的穿戴者的肌肤抵接。
弹性伸缩部12的宽度从合身性和防漏的观点来看,优选8mm以上,更优选10mm以上,且优选20mm以下,更优选14m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8mm以上20mm以下,更优选10mm以上14mm以下。另外,弹性伸缩部12中弹性部件15的个数从弹性伸缩部12的上面能够与穿戴者的肌肤呈面状抵接的观点来看,优选两个以上,更优选三个以上,且优选六个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三个以上六个以下。
如图1所示,在立体褶裥10的纵向X的前侧(前方部A侧)和后侧(后方部C侧)分别形成有弹性伸缩部12与主体5接合其伸缩性被阻碍的非伸缩区域(前侧非伸缩区域12A、后侧非伸缩区域12B),排泄部相对部B位于前侧非伸缩区域12A、后侧非伸缩区域12B之间。立体褶裥10的被前侧非伸缩区域12A和后侧非伸缩区域12B所夹的区域为弹性伸缩部12的伸缩性未被阻碍(弹性伸缩部12未与主体5接合)的伸缩区域12C。伸缩区域12C至少遍及排泄部相对部B的沿纵向X的全长连续。图3表示后侧非伸缩区域12B的沿横向Y的剖面示意图。后侧非伸缩区域12B如图3所示,通过弹性伸缩部12和基壁部11一同通过粘接剂或热封等常规的接合手段与构成主体5的正面片2接合而形成。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是前侧非伸缩区域12A也与图3所示的后侧非伸缩区域12B同样地构成。
主体5的沿着纵向X延伸的左右一对立体褶裥10的弹性伸缩部12、12分别以拉伸状态通过前侧非伸缩区域12A和后侧非伸缩区域12B与主体5接合,从而卫生巾1在自然状态下在两非伸缩区域12A、12B之间弯曲。卫生巾1通过弹性伸缩部12的收缩,纵向X的整体形状在自然状态下在肌肤抵接面侧(正面片2侧)呈凹状弯曲。
如图1~图3所示,主体5的肌肤相对面(正面片2的肌肤相对面2a)上,作为正面片2和吸收体4向背面片3侧一体凹陷而成的凹槽形成有围绕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41(前侧上层吸收体46)且具有沿着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41在纵向X上延伸的连续的直线状部分(纵凹槽部51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凹槽50、和位于比该第一凹槽50的纵向后端50b更靠纵向X的后侧的第二凹槽60。如图1所示,第一凹槽50和第二凹槽60未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上述凹槽,除了第一凹槽50和第二凹槽60以外,还形成有位于前方部A且向纵向X的外侧呈凸状弯曲的第三凹槽70、和位于后方部C且俯视时为U字形的第四凹槽80。两凹槽70、80和构成第一凹槽50的一对纵凹槽部51、51的端部相连形成环形的凹槽,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41(前侧上层吸收体46)和后方中高区域42(后侧上层吸收体47)位于该环形凹槽中。形成这样的凹槽一般对于防止经血等排泄液的扩散,提高穿戴时相对于身体的紧贴性等特别有效,若凹槽的俯视形状、配置等不当,则会削弱凹槽的形成意义,反而可能导致歪扭等不良情况的发生。在本发明中,如下所述,通过以凹槽50、60为中心对这些凹槽的俯视形状、配置等加以改善,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吸收性物品的歪扭,谋求合身性和防漏性的提高。
第一凹槽50如图1所示,具有沿着纵向X延伸的一对纵凹槽部51、51和沿着横向Y延伸的一对横凹槽部(前侧横凹槽部52、后侧横凹槽部53)。一对纵凹槽部51、51分别从排泄部相对部B遍及到后方部C沿着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41在纵向X上连续,除了纵向X的前侧的端部(与第三凹槽70连接的部分)及其附近以外,呈连续的直线状,纵凹槽部51整体呈大致直线状。前侧横凹槽部52位于前方部A和排泄部相对部B的边界或该边界的附近,后侧横凹槽部53位于后方部C。横凹槽部52、53分别在俯视时向纵向X的外侧呈凸状弯曲,在横向Y上使前侧横凹槽部52的凸出的顶部(第一凹槽50的前端50a)与后侧横凹槽部53的凸出的顶部(第一凹槽50的后端50b)一致,在纵向X上隔开规定间隔形成,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41位于该横凹槽部52、53之间。横凹槽部52、53各自的凸出的顶部(第一凹槽50的前端50a和后端50b)位于主体5的横向Y的中央。
如图1所示,在第一凹槽50中,一对纵凹槽部51、51和后侧横凹槽部53未连接,两凹槽51、53之间形成有正面片2和吸收体4未向背面片3侧一体凹陷的非凹陷部P。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纵凹槽部51、51均未与前侧横凹槽部52连接,两凹槽51、52之间也形成有非凹陷部P。
第二凹槽60如图1所示,具有沿着纵向X延伸的一对纵凹槽部61、61,且在俯视时呈纵向X的前侧开放的形状。更具体而言,第二凹槽60具有:呈沿着后方中高区域42(后侧上层吸收体47)在纵向X上连续的直线状的一对纵凹槽部61、61;和与其连续,位于比纵凹槽部61更靠近纵向X的后侧,沿着横向Y延伸的横凹槽部62,第二凹槽整体位于后方部C。横凹槽部62向主体5(卫生巾1)的纵向X的后端呈凸状弯曲,如图1所示,在俯视时呈向主体5的纵向X的后端凸出的大致U字形。这样,第二凹槽60在俯视时,纵向X的前侧开放,后侧封闭,另外,一对纵凹槽部61、61各自的纵向X的前端形成第二凹槽60的纵向X的前端60a,横凹槽部62的纵向X的后端(凸出的顶部)形成第二凹槽60的纵向X的后端60b。
如图1所示,第二凹槽60的纵向前端60a(一对纵凹槽部61、61各自的纵向X的前端)位于比后方中高区域42(后侧上层吸收体47)的纵向前端42a更靠纵向X的后侧。即,后方中高区域42的纵向前端42及其附近位于比第二凹槽60更靠纵向X的前侧,第二凹槽60包围后方中高区域42的除了纵向前端42及其附近以外的部分。
如图1所示,在纵向X上,一对立体褶裥10、10各自的后侧非伸缩区域12B与第二凹槽60重叠。即,引在横向Y上横穿卫生巾1(主体5)的与该横向Y平行的虚拟直线(未图示),且使该虚拟直线沿着纵向X移动的情况下,卫生巾1具有后侧非伸缩区域12B和第二凹槽60同时位于该虚拟直线上的部分。更具体而言,在第二凹槽60中,该凹槽60的纵向前端60a比立体褶裥10的后侧非伸缩区域12B更靠纵向前侧,即,位于与立体褶裥10的伸缩区域12C在纵向X上重叠的区域,该凹槽60的纵向后端60b位于与立体褶裥10的后侧非伸缩区域12B在纵向X上重叠的区域。
通过按照与立体褶裥10的关系这样配置第二凹槽60,即使不必将立体褶裥10的立起部分(伸缩区域12C)过渡配置到主体5的纵向后端附近,也能够抑制排泄液从后方部C泄漏。若立体褶裥的伸缩区域过度配置至后方部,则穿戴时可能产生不适感,另外,在由于穿戴者的动作容易产生偏移的后方部立体褶裥扭曲,其影响可能波及该立体褶裥在前方部中的立起状态,影响防漏性能,但是,通过如本实施方式这样构成能够消除这些担心。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第二凹槽60的纵向前端60a位于比后方中高区域42的纵向前端42a更靠纵向X的后侧,因此,能够从剩余有充分的吸收力的比后方中高区域42的纵向前端42a更靠后侧的侧部吸收从后方中高区域42的纵向前端42a的横向Y的两端流向后方的排泄液,因此,防漏性能更加优越。
如图1所示,第三凹槽70在俯视时向主体5(卫生巾1)的纵向X的前端呈凸状弯曲,其凸出的顶部70a位于比第一凹槽50的前端50a(前侧横凹槽部52的凸出的顶部)更靠纵向X的前侧。第三凹槽70的凸出的顶部70a和前侧横凹槽部52的凸出的顶部(第一凹槽50的前端50a)在横向Y上一致。另外,将卫生巾1以单个包装形态折叠的情况下,通过第三凹槽70的凸出的顶部70a或其附近在横向Y上延伸的虚拟直线(未图示)能够作为从卫生巾1的纵向X的前端开始数的第一折叠线利用。
另外,第四凹槽80在俯视时呈向主体5(卫生巾1)的纵向X的后端凸出的U字形,其凸出的顶部80b位于比第二凹槽60的后端60b(横凹槽部62的凸出的顶部)更靠纵向X的后侧。第四凹槽80的凸出的顶部80b和第二凹槽60的后端60b在横向Y上一致。
另一方面,第四凹槽80的纵凹槽部(凹槽80的沿着纵向X延伸的部分)和第二凹槽60的纵向前端60a之间如图1所示,关于横向Y设有间隔。该凹槽80和凹槽60的前端60a的间隔通过将从前侧流过来的排泄液的大部分导向第二凹槽60所包围的区域(后方中高区域42),并且优先将该排泄液的一部分导向第二凹槽60和第四凹槽80所包围的区域,由此促进排泄液被分配到纵向X的前后而被吸收,因此,有助于抑制漏出。另外,第四凹槽80存在于与立体褶裥10的非伸缩区域(后侧非伸缩領城12B)在纵向X上重叠的区域中,对于抑制排泄液在立体褶裥10不立起的部分发生侧漏有效。
这些凹槽50~80如图1所示,均为线状。在此,“线状”是指凹槽(凹陷部)的形状在俯视时不限于直线,还包括曲线,各线也可以是连续线或者可以是断续线。在凹槽50~80中,正面片2和吸收体4通过热熔接等一体化。凹槽50~80能够通过伴热或非伴热压花、或者超声波压花等压花加工按照常规方法形成。
图4放大表示构成第一凹槽50的一对纵凹槽部51、51中的一方(图1中,为右侧的纵凹槽部51)的一部分,图5放大表示构成第一凹槽50的后侧横凹槽部53。纵凹槽部51和后侧横凹槽部53分别是距离正面片2的未凹陷的肌肤相对面2a的凹陷深度相对较深的深凹陷部20和该凹陷深度相对较浅的浅凹陷部21在一方向上交替配置而形成的。
两凹陷部20、21均为凹槽50(纵凹槽部51、横凹槽部52、53)的底部,如图4和图5所示,在俯视时呈四边形形状(矩形形状)。深凹陷部20是在形成凹槽部时的压花加工中,通过比形成浅凹陷部21时高的压力挤压而成的部分,比浅凹陷部21的密度高,且厚度小(作为凹槽的深度,比浅凹陷部21深)。
如图4所示,在纵凹槽部51中,深凹陷部20和浅凹陷部21分别沿着从横向Y的内侧向外侧(图4中为从左侧向右侧)且从纵向X的后侧向前侧(图4中为从下侧向上侧)倾斜延伸的虚拟倾斜直线L3配置。在此,“深凹陷部20和浅凹陷部21沿着虚拟倾斜直线L3配置”是指深凹陷部20和浅凹陷部21各自的长边方向与虚拟倾斜直线L3一致的状态。另外,关于第二凹槽60的纵凹槽部61、第三凹槽70的纵凹槽部(凹槽70的沿着纵向X延伸的部分)和第四凹槽80的纵凹槽部(凹槽80的沿着纵向X延伸的部分),深凹陷部和浅凹陷部也同样地在倾斜方向上延伸。通过该纵凹槽部的结构,即使未被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41吸收的排泄液流向后方,也能够容易地将该排泄液向横向Y的内侧引导,进一步抑制侧漏。该纵凹槽部的结构从向后方中高区域42导液的观点来看,作为第二凹槽的纵凹槽部61的结构特别有用。
另外,如图5所示,在后侧横凹槽部53中,深凹陷部20和浅凹陷部21分别沿着纵向X配置。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是前侧横凹槽部52与后侧横凹槽部53的结构相同,构成前侧横凹槽部52的深凹陷部20和浅凹陷部21分别沿着纵向X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第二凹槽60的横凹槽部62、第三凹槽70的横凹槽部(凹槽70的沿着横向Y延伸的部分)和第四凹槽80的横凹槽部(凹槽80的沿着横向Y延伸的部分),也与第一凹槽50的横凹槽部52、53的结构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第一凹槽50以外的其它凹槽60、70、80也分别与第一凹槽50相同,分别由深凹陷部20和浅凹陷部21构成。除了第一凹槽50以外的其它凹槽60、70、80的各部的尺寸能够与第一凹槽50同样地设定。
本实施方式的卫生巾1与具有翼部和后方襟翼部的公知的生理用卫生巾相同,安装在短裤等的衣服上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卫生巾1具备如上所述的结构,因此不易歪扭,合身性和防漏性优越。
特别是通过排泄部相对部B沿着纵向X延伸的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41具有跨越将主体5(卫生巾1)在纵向上分成两部分的虚拟直线的长度,因此,即使在由于穿戴者身体的动作等的影响,卫生巾1在前后方向(纵向X)上发生偏移的情况,或者担心后漏的穿戴者事先有意使卫生巾1比通常位置靠后侧(臀部侧)地穿戴的情况下,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41也与穿戴者的排泄部(阴道口等)抵接,其结果是,得到良好的合身性和防漏性。另外,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41被第一凹槽50包围,因此,即使存在未被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41吸收而向面方向扩散的排泄液,也能够通过第一凹槽50拦截该扩散的排泄液。另外,例如穿戴者在睡觉中的情况下,排泄液容易流向卫生巾1的后侧,这种情况下,排泄液可能越过第一凹槽50流向纵向X的后侧,假如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凹槽50的后侧形成有在俯视时呈向主体5的纵向X的后端凸出的大致U字形(即在俯视时为纵向前侧开放的形状)的第二凹槽60,因此排泄液被第二凹槽60拦截,并且被锁定在第二凹槽60所包围的区域内,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防漏(特别是后漏)。另外,第一凹槽50具有沿着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41在纵向X上连续的直线状部分(纵凹槽部51的至少一部分),因此,与例如像专利文献2所述的压花凹槽那样,在排泄部相对部〔具有侧襟翼14(翼部)的区域〕形成为较窄,且在比排泄部相对部更靠后侧形成为较宽的凹槽相比,不易歪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构成第一凹槽50的一对纵凹槽部51、51中,深凹陷部20和浅凹陷部21如图4所示,分别沿着虚拟倾斜直线L3配置,因此,排泄液难以越过第一凹槽50向外侧扩散,能够谋求防漏性的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第一凹槽50的纵向后端50b更靠纵向X的后侧且构成第二凹槽60的一对纵凹槽部61、61或它们的虚拟延长线L2、L2之间形成有后方中高区域42,因此,未被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41吸收而越过第一凹槽50从第二凹槽60的开放的纵向前侧留来的排泄液被后方中高区域42吸收,有效地防止了越过第二凹槽60进一步流向纵向X的后侧的不良情况。另外,后方中高区域42比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41的面积小,因此,能够缓解后方中高区域42的存在引起的穿戴时的不适感。
另外,设于两个中高部,例如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41和后方中高区域42之间的区域在从吸收性物品的纵向观察时的刚性变化突然,因此,容易成为吸收性物品弯折的起点(挠性轴),可能引起合身性的降低,但是,本实施方式的卫生巾1通过采用以下1)~4)的结构,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41和后方中高区域42之间的区域难以成为弯折的起点(挠性轴),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挠性,合身性优越。
1)第二凹槽60为在俯视时纵向前侧开放的形状。假设第二凹槽60的纵向前侧与后侧同样地被封闭,则该凹槽60的封闭其前侧的部分和第一凹槽50(后侧横凹槽部53)之间产生凹坑,其结果是,卫生巾1和穿戴者的肌肤之间产生隙间,合身性可能降低。
2)在图1所示的俯视时,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41(前侧上层吸收体46)的纵向后端及其附近向纵向X的外侧呈凸状弯曲,位于该凸状的弯曲部的后方附近的围绕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41的第一凹槽50的后侧横凹槽部53与该弯曲部同样地弯曲。
3)在第一凹槽50中,一对纵凹槽部51、51和后侧横凹槽部53未连接,两凹槽51、53之间形成有非凹陷部P。
4)第二凹槽60的纵向前端60a位于比后方中高区域42的纵向前端42a更靠纵向X的后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纵向X上,一对立体褶裥10、10各自的后侧非伸缩区域12B与第二凹槽60重叠,因此,后方中高区域42在穿戴卫生巾1的过程中,以形成于第一凹槽50的后侧横凹槽部53或其附近的沿着横向Y延伸的折痕(折叠卫生巾1时利用的弯折线)作为起点(挠性轴),有效抑制向穿戴者的肌肤侧立起的不良情况,谋求合身性和防漏性的提高。
从更可靠地发挥本实施方式的卫生巾1的上述作用效果的观点来看,优选各部的尺寸等如下设定。
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41(前侧上层吸收体46)的纵向X的长度R1优选50mm以上,更优选80mm以上,并且优选180mm以下,更优选150m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50mm以上180mm以下,更优选80mm以上150mm以下。
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41(前侧上层吸收体46)的纵向X的长度R1相对卫生巾1的纵向X的长度R0的比例(R1/R0)优选0.1以上,更优选0.2以上,并且优选0.5以下,更优选0.4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0.1以上0.5以下,更优选0.2以上0.4以下。
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41(前侧上层吸收体46)的面积S1相对后方中高区域42(后侧上层吸收体47)的面积S2的比例(S1/S2)优选1以上7以下,更优选2以上5以下。
后方中高区域42(后侧上层吸收体47)的纵向前端42a与第二凹槽60的纵向前端60a(一对纵凹槽部61、61各自的纵向X的前端)的间隔距离Q(参照图1)优选10mm以上,更优选15mm以上,并且优选100mm以下,更优选50m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10mm以上100mm以下,更优选15mm以上50mm以下。
第二凹槽60的在纵向X上与立体褶裥10的后侧非伸缩区域12B重叠的部分的纵向X的长度R2(参照图1)、与第二凹槽60的纵向X的长度R3的比(R2/R3)优选0.2以上1.0以下,更优选0.4以上0.8以下。
构成第一凹槽50的纵凹槽部51的宽度T1(参照图4)优选0.5mm以上,更优选0.75mm以上,并且优选5mm以下,更优选4m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0.5mm以上5mm以下,更优选0.75mm以上4mm以下。
构成第一凹槽50的后侧横凹槽部53的宽度T2(参照图5)优选0.5mm以上,更优选0.75mm以上,并且优选5mm以下,更优选4m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0.5mm以上5mm以下,更优选0.75mm以上4mm以下。
另外,宽度T1和T2可以遍及整个凹槽部相同,或者也可以存在变化,例如在凹槽部的一部分相对较窄等。
在构成第一凹槽50的纵凹槽部51中,深凹陷部20和浅凹陷部21分别相对于纵向X的倾斜角度α(参照图4)优选10°以上,更优选20°以上,并且优选80°以下,更优选70°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10°以上80°以下,更优选20°以上70°以下。
深凹陷部20的宽度W1(参照图4和图5)优选0.5mm以上,更优选1mm以上,并且优选15mm以下,更优选10m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0.5mm以上15mm以下,更优选1mm以上10mm以下。
浅凹陷部21的宽度W2(参照图4和图5)优选0.5mm以上,更优选1mm以上,并且优选20mm以下,更优选10m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0.5mm以上20mm以下,更优选1mm以上10mm以下。
深凹陷部20的凹陷深度D1优选0.3mm以上,更优选0.5mm以上,并且优选3.5mm以下,更优选2.5m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0.3mm以上3.5mm以下,更优选0.5mm以上2.5mm以下。
浅凹陷部21的凹陷深度D2优选0.1mm以上,更优选0.3mm以上,并且优选3mm以下,更优选2m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0.1mm以上3mm以下,更优选0.3mm以上2mm以下。
另外,凹陷深度D1和D2是指该部位距离正面片2的未凹陷的肌肤抵接面2a的凹陷深度。另外,两深度的比(D2/D1)优选0.3以上,更优选0.6以上,并且优选不足1,更优选0.95以下。
上述凹槽(纵凹槽部、横凹槽部)的各部的尺寸可以通过肉眼利用规尺等进行测量,但是,优选利用设置有高速、高精度CCD激光位移传感器的高精度形状测量系统KS-1100(基恩士公司制)进行测量。设测量间距为5μm,移动速度为10cm/s,指定测量范围,使其包括正面片的未凹陷的肌肤相对面和测量对象的凹槽的全部,进行测量。通过对测量得到的数据使用上述KS-1100附属的形状解析应用程序KS-Analyzer(基恩士公司制)进行分析,能够算出各凹槽部的宽度T1、T2、各凹陷部的宽度W1、W2、各凹陷部的深度D1、D2等。
说明卫生巾1的各部的形成材料,作为正面片2和背面片3,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该技术领域中目前使用的各种材料。作为正面片2,可以使用:例如,实施过亲水化处理的各种无纺布或开孔膜等透液性片材。另外,作为背面片3,可以为不透液性材料,也可以为透液性材料,可以使用:例如,没有透湿性的树脂膜、具有微细孔的透湿性树脂膜、憎水无纺布等无纺布、它们和其它片材的层叠体等。
作为构成吸收体4(下层吸收体45、上层吸收体46、47)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该技术领域中目前使用的各种材料,可以使用例如:由木材纸浆、合成纤维等亲水性纤维形成的纤维聚集体、或在该纤维聚集体上保持粒子状的高吸水性树脂而成的材料等。另外,吸收体4可以包括由该纤维聚集体等构成的保液性的吸收性芯(未图示)、包覆该吸收性芯的透液性的芯包覆片(未图示),这种情况下,吸收性芯和芯包覆片之间可以在规定的部位通过热熔粘结剂等接合手段接合。作为包覆吸收性芯的芯包覆片,可以使用:例如薄纸(tissuepaper)等纸或各种无纺布、开孔膜等。
作为构成立体褶裥10的侧片16,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该技术领域中目前使用的各种材料,可以使用例如:由例如憎水性无纺布、树脂膜制的片材、无纺布和树脂膜的层叠体等。从良好的肌肤触感和防侧漏这一方面来看,特别优选使用憎水性热风无纺布。另外,作为配置于弹性伸缩部12的弹性部件15,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该技术领域中目前使用的各种材料,可以是丝状也可以是带状。
以上,结合优选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立体褶裥10是弹性伸缩部12从基壁部11(立起部14)的上端部11a只向横向Y的外侧伸出而构成的,但是,在本发明中,立体褶裥的形态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弹性伸缩部可以由从基壁部(立起部)的上端部向横向Y的外侧伸出的外侧弹性伸缩部和向内侧伸出的内侧弹性伸缩部构成,这种情况下,该外侧弹性伸缩部和该内侧弹性伸缩部两者成为一体呈平面状形成,与立起部14一起在图2所示的沿横向Y的剖面视图中以形成T字形的方式立起。另外,也可以没有第三凹槽70和第四凹槽80。
另外,本发明的生理用卫生巾可以没有翼部,也可以没有后方襟翼部,也可以没有翼部和后方襟翼部。另外,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也可以是卫生护垫、失禁垫等。
另外,本发明的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如下。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备:包括形成肌肤相对面的正面片、形成非肌肤相对面的背面片和设于两片间的吸收体的主体;具有对应穿戴者的前后方向的纵向和与其正交的横向,上述吸收体具有其横向中央部比其周围区域的厚度厚,且向肌肤相对面侧凸出的中高部,该中高部包括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该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通过穿戴时与穿戴者的排泄部相对配置的排泄部相对部在纵向上延伸,且跨越在纵向上将上述主体分成两部分的虚拟直线,在上述主体的肌肤相对面,作为上述正面片和上述吸收体朝向上述背面片侧一体凹陷而成的凹槽,形成有围绕上述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且具有沿着该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在纵向延伸的连续的直线状部分的第一凹槽、和位于比该第一凹槽的纵向后端更靠纵向后侧的第二凹槽,该第一凹槽和该第二凹槽未连接,上述第二凹槽具有沿着纵向延伸的一对纵凹槽部,且在俯视时呈纵向前侧开放的形状。
〔2〕如上述〔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上述排泄部相对部、和其纵向前后的前方部和后方部,上述第一凹槽的上述直线状部分从该排泄部相对部延伸遍及至该后方部。
〔3〕如上述〔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上述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的纵向的长度R1相对上述吸收性物品的纵向的长度R0的比例(R1/R0)为0.1以上0.5以下。
〔4〕如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上述中高部除了上述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以外,还包括后方中高区域,该后方中高区域比上述第一凹槽的纵向后端更靠纵向后侧,且位于构成上述第二凹槽的一对上述纵凹槽部或该纵凹槽部的虚拟延长线之间。
〔5〕如上述〔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上述第二凹槽的纵向前端比上述后方中高区域的纵向前端更靠纵向后侧。
〔6〕如上述〔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上述后方中高区域的纵向前端和上述第二凹槽的纵向前端的间隔距离为10mm以上100mm以下。
〔7〕如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上述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的纵向长度为50mm以上180mm以下。
〔8〕如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上述主体的沿纵向的左右两侧部,至少在上述排泄部相对部设有当穿戴时向穿戴者的肌肤侧立起的一对立体褶裥,该立体褶裥包括:基壁部;和与该基壁部的上端部连接,弹性部件沿着纵向以拉伸状态配置的弹性伸缩部,在上述立体褶裥的纵向前侧和后侧以将上述排泄部相对部设于中间的方式分别形成有上述弹性伸缩部与上述主体接合其伸缩性被阻碍的非伸缩区域,在纵向上,纵向后侧的该非伸缩区域与上述第二凹槽重叠。
〔9〕如上述〔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在上述第二凹槽中,该凹槽的纵向前端位于比上述立体褶裥的纵向后侧的非伸缩区域更靠纵向前侧,该凹槽的纵向后端位于与该立体褶裥的该非伸缩区域在纵向上重叠的区域。
〔10〕如上述〔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上述主体的肌肤相对面具有第三凹槽,该第三凹槽在俯视时向该主体的纵向前端呈凸状弯曲,其凸出的顶部位于比上述第一凹槽的纵向前端更靠纵向前侧。
〔11〕如上述〔8〕~〔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上述主体的肌肤相对面具有第四凹槽,该第四凹槽在俯视时呈向该主体的纵向的后端凸出的U字形,其凸出的顶部位于比上述第二凹槽的纵向后端更靠纵向后侧,且该第四凹槽位于与上述立体褶裥的上述非伸缩区域在纵向上重叠的区域。
〔12〕如上述〔1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在上述第四凹槽与上述第二凹槽的纵向前端之间在横向上设有间隔。
〔13〕如上述〔11〕或〔1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上述第一凹槽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一对纵凹槽部,该第一凹槽的一对纵凹槽部、上述第三凹槽和上述第四凹槽连结形成环形凹槽。
〔14〕如上述〔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上述第一凹槽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一对纵凹槽部和在横向上延伸的一对横凹槽部,构成该第一凹槽的该纵凹槽部和该横凹槽部分别通过距离上述正面片的未凹陷的肌肤相对面的凹陷深度相对较深的深凹陷部和该凹陷深度相对较浅的浅凹陷部在一方向上交替配置而形成,在构成上述第一凹槽的一对上述纵凹槽部各自中,上述深凹陷部和上述浅凹陷部分别沿着从横向内侧向外侧且从纵向后侧向前侧倾斜延伸的虚拟倾斜直线配置,在构成上述第一凹槽的一对上述横凹槽部中位于纵向后侧的后侧横凹槽部中,上述深凹陷部和上述浅凹陷部分别沿着纵向配置。
〔15〕如上述〔1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在构成上述第一凹槽的上述纵凹槽部中,上述深凹陷部和上述浅凹陷部各自的相对于纵向的倾斜角度为10°以上80°以下。
〔16〕如上述〔12〕或〔1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上述深凹陷部的深度为0.3mm以上3.5mm以下。
〔17〕如上述〔14〕~〔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上述浅凹陷部深度为0.1mm以上3mm以下,与上述深凹陷部的深度之比(浅凹陷部深度/深凹陷部深度)优选0.3以上且小于1。
〔18〕如上述〔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上述主体具有从上述吸收体的沿纵向的两侧缘向横向外侧伸出的侧襟翼部,该侧襟翼部在上述排泄部相对部向横向外侧伸出,由此,在上述主体的沿纵向的左右两侧形成有一对翼部,
设于上述翼部的纵向前侧的根部和后侧的根部之间的区域成为上述排泄部相对部。
〔19)如上述〔1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上述第一凹槽的上述直线状部分遍及上述翼部的后侧的根部的前后延伸。
〔20〕如上述〔2〕~〔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上述主体具有从上述吸收体的沿纵向的两侧缘向横向外侧延伸的侧襟翼部,该侧襟翼部在上述后方部向横向外侧伸出,由此,在上述主体的沿纵向的左右两侧形成有一对后方襟翼部。
〔21〕如上述〔1〕~〔2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上述第一凹槽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一对纵凹槽部和在横向上延伸的一对横凹槽部,并且形成有非凹陷部,该非凹陷部与该一对纵凹槽部和该一对横凹槽部中相对位于纵向后侧的后侧横凹槽部未连接,且形成于两凹槽之间。
〔22〕如上述〔2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在上述第一凹槽中形成有非凹陷部,该非凹陷部与上述一对纵凹槽部和上述一对横凹槽部中相对位于纵向前侧的前侧横凹槽部未连接,且形成在两凹槽之间。
〔23〕如上述〔1〕~〔2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上述吸收性物品为生理用卫生巾。

Claims (6)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备:包括形成肌肤相对面的正面片、形成非肌肤相对面的背面片和设于两片间的吸收体的主体,具有对应穿戴者的前后方向的纵向和与该纵向正交的横向,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体具有该吸收体的横向中央部比其周围区域的厚度厚,且向肌肤相对面侧突出的中高部,该中高部包括通过穿戴时与穿戴者的排泄部相对配置的排泄部相对部在纵向上延伸、且跨越在纵向上将所述主体分成两部分的虚拟直线的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 
在所述主体的肌肤相对面,作为所述正面片和所述吸收体向所述背面片侧一体凹陷而成的凹槽,形成有:围绕所述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且具有沿着该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在纵向上延伸的连续的直线状部分的第一凹槽;和位于比该第一凹槽的纵向后端更靠纵向后侧的第二凹槽,该第一凹槽和该第二凹槽未连接, 
所述第二凹槽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一对纵凹槽部,且在俯视时呈纵向前侧开放的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高部除了所述排泄部相对中高区域以外,还包括后方中高区域,该后方中高区域位于比所述第一凹槽的纵向后端更靠纵向后侧、且位于构成所述第二凹槽的一对所述纵凹槽部或该纵凹槽部的虚拟延长线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凹槽的纵向前端位于比所述后方中高区域的纵向前端更靠纵向后侧。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的沿纵向的左右两侧部,至少在所述排泄部相对部设有当穿戴时向穿戴者的肌肤侧立起的一对立体褶裥,该立体褶裥包括:基壁部;和与该基壁部的上端部连接、弹性部件沿着纵向以拉伸状态 配置的弹性伸缩部, 
在所述立体褶裥的纵向前侧和后侧分别以将所述排泄部相对部设于中间的方式形成有所述弹性伸缩部与所述主体接合其伸缩性被阻碍的非伸缩区域,在纵向上,纵向后侧的该非伸缩区域与所述第二凹槽重叠。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槽具有在纵向延伸的一对纵凹槽部和在横向延伸的一对横凹槽部,构成该第一凹槽的该纵凹槽部和该横凹槽部分别由距离所述正面片的未凹陷的肌肤相对面的凹陷深度相对较深的深凹陷部和该凹陷深度相对较浅的浅凹陷部在一方向上交替配置而形成, 
在构成所述第一凹槽的一对所述纵凹槽部各自中,所述深凹陷部和所述浅凹陷部分别沿着从横向内侧向外侧且从纵向后侧向前侧倾斜延伸的虚拟倾斜直线配置, 
在构成所述第一凹槽的一对所述横凹槽部中的位于纵向后侧的后侧横凹槽部中,所述深凹陷部和所述浅凹陷部分别沿着纵向配置。 
6.如权利要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槽具有在纵向延伸的一对纵凹槽部和在横向延伸的一对横凹槽部,构成该第一凹槽的该纵凹槽部和该横凹槽部分别由距离所述正面片的未凹陷的肌肤相对面的凹陷深度相对较深的深凹陷部和该凹陷深度相对较浅的浅凹陷部在一方向上交替配置而形成, 
在构成所述第一凹槽的一对所述纵凹槽部各自中,所述深凹陷部和所述浅凹陷部分别沿着从横向内侧向外侧且从纵向后侧向前侧倾斜延伸的虚拟倾斜直线配置, 
在构成所述第一凹槽的一对所述横凹槽部中的位于纵向后侧的后侧横凹槽部中,所述深凹陷部和所述浅凹陷部分别沿着纵向配置。 
CN201320337965.0U 2012-06-11 2013-06-13 吸收性物品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6887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31797A JP2013255552A (ja) 2012-06-11 2012-06-11 吸収性物品
JP2012-131797 2012-06-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68871U true CN203468871U (zh) 2014-03-12

Family

ID=499525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337965.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68871U (zh) 2012-06-11 2013-06-13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3255552A (zh)
CN (1) CN203468871U (zh)
TW (1) TWM47382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05860A (zh) * 2015-03-16 2017-09-26 大王制纸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MY187014A (en) 2017-01-24 2021-08-26 Essity Hygiene & Health Ab Disposable hygiene article
JP7227109B2 (ja) * 2019-09-18 2023-02-21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41721A (ja) * 2004-11-19 2006-06-08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
JP5043591B2 (ja) * 2007-10-22 2012-10-10 花王株式会社 生理用ナプキン
JP5346573B2 (ja) * 2008-12-19 2013-11-20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JP5551926B2 (ja) * 2009-12-09 2014-07-16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05860A (zh) * 2015-03-16 2017-09-26 大王制纸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CN107205860B (zh) * 2015-03-16 2020-05-15 大王制纸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73825U (zh) 2014-03-11
JP2013255552A (ja) 2013-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64458B (zh) 吸收性物品
CN1329011C (zh) 具有压缩凹槽和柔性部分的吸收制品
CN105764457B (zh) 吸收性物品
CN105455962B (zh) 吸收性物品
CN100482193C (zh) 卫生巾
TWI406651B (zh) 吸收性物品
KR101078109B1 (ko) 세로로 긴 흡수성 물품
JP4937225B2 (ja) 生理用ナプキン
TWI235054B (en) Absorbent article with longitudinally compressed grooves
CN103096856B (zh) 吸收性物品及卫生巾
CN100593396C (zh) 吸收性物品
CN101176691A (zh) 吸收性物品
KR20030003075A (ko) 생리대
JP2008154606A (ja) 吸収性物品
CN203483579U (zh) 吸收性物品
CN203468871U (zh) 吸收性物品
KR20160065125A (ko) 흡수성 물품
TWI568428B (zh) An absorbent structure, and an absorbent wearing article using the absorbent structure
WO2018100702A1 (ja) 吸収性物品
TWM496462U (zh) 吸收性物品
JP4252439B2 (ja) 生理用ナプキン
JP6749233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08055108A (ja) 吸収性物品
CN102858296A (zh) 一次性穿着物品
CN103957854B (zh) 一次性穿用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